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中国书法教案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中国书法教案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中国书法教案

《中国书法》教案

教材分析: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从古至今,世界上数千种文字仅止于记事传言,虽有写得美观、带有艺术意味的文字,但只有汉字的书写上升为一门特别高深的艺术。书法有严格的技艺规范和品评标准。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已经形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体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学习本课是为了初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书为代表的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鉴赏。

难点: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

(2)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2、新课导入。

(1)对中国古代文房四宝进行介绍。

(2)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演化过程,揭示主题:《中国书法》。

3、讲授新课。

(1)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

4、欣赏要点: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2)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5、学生作业。

(1)要求学生学习一种字体,然后创作一幅作品,教师进行指导。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3)评价建议:学生是否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6、课外拓展。

(1)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从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去赏析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传世名作——《祭侄文稿》。

(2)说说生活中与书法之理相通的事例。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图形思维训练的探究综合实验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视觉欣赏贯穿始终,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一种透射出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直观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观察感知。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 2、引导欣赏。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 (3)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 3、构造图形。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教师巡回辅导。 4、评价 (1)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创作,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2)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 5、课外拓展。 (1)课后可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 (2)找出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进行欣赏。

新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新浙美版三年级下册 美术教案 林爱明

1灯彩辉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三、教具学具 (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 (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 四、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 (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 (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 (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 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 (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 (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 (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 (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进行制作。 6、作业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2台灯造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 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 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难点: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三、教具学具 (学生)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就地取材的废弃物品。 (教师)台灯实物,示范作品。 四、教学过程 1.认识材料。 (1)说说各组准备的各种材料。 (2)动手感受:材料还可以变出新形态吗? (3)揭示课题: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设计台灯。 2.造型游戏。 (1)出示“我的台灯”,提问:根据台灯各部分的形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进行大胆的“实物替换”。 (2)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利用所带废弃物的不同形态组合台灯?解决: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连接?怎样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让台灯稳稳的站住? (3)邀请有不同构思的小组汇报并演示让台灯站稳的方法。 (4)教师演示另类创意:利用同一种废弃物重复组合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如利用铁丝或细木棒等材料的特征捆扎成球状、圆柱体或不规则形),引导学生联想可以应用于台灯设计的哪些部位。 3.创意小细节。 (1)教师变出多个台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局部小创意的制作方法(剪、镂空、粘贴、缠绕、镶嵌等) (2)结合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美化细节的小创意。 4.学生创作。 (1)要求: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让台灯站起来并表现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美术上册目录 美术文库 第1课设计的魅力 第2课老师,您好 第3课卡通天地 第4课美丽的西湖 第5课巧用身边的材料 第6课瓷器风韵 第7课流光溢彩 本册综合 浙美版八年级15册美术美术文库教案教学过程

第1课《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学习贺卡的设计和制作。 2、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难点: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艺术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生)铅笔、剪刀、胶水、橡皮、铅画纸等(师)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第6页与第7页上的资料。屏幕上放映电子贺卡,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贺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讨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在展示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 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在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开拓思路,激发创意 1、讨论: ①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 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象征物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老师呢? 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④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 ⑤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示自我? 2、运用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拓宽思路,通过将各种各样的作品进行比较,认识贺卡设计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浙美版美术 九年级下册 1.美术欣赏与收藏 教案设计

1.美术欣赏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理解美术收藏的目的和意义。 2、创新目标:从角色模拟、画面分析、文献理解中尝试描述、分析、解释及评价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 3、审美目标:品读经典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从而客观判断美术史中经典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学情分析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美术基础技能严重参差不齐,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同学天生爱好美术,在自身兴趣的激发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美术素养自然会提高很快;而有些学生或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影响,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一统天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认为学美术没出息,再加上缺乏定的兴趣爱好,差异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三.教学重难点 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 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欣赏美术作品中构图的外在形式美。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初初的感觉:描述 边欣赏边交流每幅绘画的第一感观。 画家画了些什么?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伏尔加纤夫》画了些什么?(近景、中景、远景) 小结你们已经学会了欣赏的第一招:用语言描述画面的第一感感觉,这是我们对艺术品最初的感觉。欣赏一件艺术品只停留在初步的感觉够吗?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 活动2【活动】深入研究:分析 深入研究:分析 (二)画家用什么方法来突现画面主题? 1、画面的大色调 ①天空、海水、沙滩的色彩是怎样的?假如变成蔚蓝的天空、碧蓝的海水和自然态的沙滩你

2015新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

学期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9课《巧用身边的材料》教案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9课《巧用身边的材料》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纸杯的特点,通过剪、折、贴等造型方法,掌握纸杯DIY设计制作的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改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作乐趣,增强废物利用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巧用纸杯的特性进行创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创作有特色和有创意的作品。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纸杯的特点,通过剪、折、贴等造型方法,掌握纸杯DIY设计制作的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改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作乐趣,增强废物利用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1.2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学习巧用纸杯的特性进行创作的方法。 3.1.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创作有特色和有创意的作品。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PPT 1)师:之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使用过的一次性纸杯,都带了吗? 生:…… 师:纸杯里的水喝完了,我们一般会怎么做?来看一下,这是上周的有一天,我在你们班拍到的一张照片(PPT 2) 生:扔掉。 师:是的,扔掉。据报道,250个纸杯就可以毁掉一棵树,按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天用三个纸杯来算,一年算下来,那该是多少啊?又要毁掉多少的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我们能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 活动2【讲授】欣赏大师作品 师: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使用过,但形状仍保持完好的纸杯,来进行艺术创作,欣赏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赋予纸杯新的生命,巧用身边的纸杯,进行DIY设计。(点题PPT 7) 活动3【活动】探究一 探究一:纸杯的特性(PPT 8)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手中的纸杯,分组讨论下纸杯有哪些特性? 生:…… 师小结: 1、纸杯是立体的,是圆柱体(形状) 2、纸杯是有硬度的,可以站立 纸杯可以剪切、挤压、变形(质感) 3、纸杯是有颜色的,有图案(有颜色、有图案)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让世界更美好教案

《让世界更美好》教案 教材分析: 21世纪人类将面临十大全球性问题:石油告急、全球气候升高、水资源缺乏、紫外线辐射量增大、矿产资源耗竭、耕地面积减少、动植物品种和数量减少、沙漠面积扩大、人口膨胀、粮食需求可能超过地球的供给极限。结合这些公益招贴,谈谈如果要让世界更美好,我们必须要关注哪些问题。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关注人类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培育爱心。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海报的概念,设计特点,海报设计的具体要素。 2、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并体会美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益海报的海报主题范围及其结构要素。 难点:创意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以“哈利伯特”预告片与环保的公益广告导入,区分两者的区别:商业性与非商 业性。 (2)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让世界更美好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地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习新课。 (1)请学生在理解公益海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公益海报的基本概念。 (2)出示海报的图片资料,得出公益海报的特点。 3、深入理解。 (1)出示《2050年的杯子》画面上是一只倒放的杯子,正中央是浑浊的水,水的颜色与背景形成对比,突出图案。 (2)了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十大全球性问题,让学生想想将来的环境。 4、即兴创作。 (1)请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加深对公益海报的了解。

(2)要求学生以“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设计一张公益海报。(3)教师进行指导。 5、评价。 在课后举办展览,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选出最佳创意奖。 6、拓展。 请学生将制作好的各种资料在社区或校内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

2014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美术期末测试题 浙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试题(总分:100分)时间4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哪位著名诗人用作评价西湖的诗句?()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2、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哪一年?() A、2007 B、2008 C、2009 3、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是?()。 A、吴昌硕 B、潘天寿 C、赵之谦 4、《上升与下降》的作者是?() A、马格里特 B、彼得·布鲁特斯 C、埃舍尔 5、《红模型》的作者是?() A、达利 B、马格里特 C、金特·凯瑟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水彩画的特点是颜料透明、____、____,十分适宜表现淡雅的静物和____的自然景象。 2、服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社交礼仪服、日常生活装、___、___、舞台展示服等。 3、人体的基本比例是:站___、坐___、蹲__。 4、一般宣传活动包括制定计划、__、__、设计制作、_等几个环节。 5、天下三大行书是:_____、_____、_____。

6、印章上文字凸起,盖在纸上后印文呈白底红字,称为“___”,又称“阳文”;反之,则称为“___”,也称___。 7、篆刻的工具一般以刻刀、___、___、宣纸、___最为重要。 三、名词解释(30分) 1、公益招贴 2、正形和负形 3、写出汉字演化的过程

B C A C B 水色交融、淋漓流畅,雨雾朦胧 职业装、运动装 七、五、三半 策划方案、收集资料、活动开展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 朱文、白文、阴文 毛笔、墨、印泥 公益招贴: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广告的宣传,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 正形和负形:一个图形,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成为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负形。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六年级美术下册6会动的画教案2浙美版

第六课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例外原理,选择适合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持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胜利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欣赏手翻书视频,谈话引入。 (1)教师:看这段视频,是不是很激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这样的“会动的画”。 (2)教师:请同学们翻开第6课会动的画,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一分钟。“板书:会动的画”2、检查自学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以下内容有选择性的答疑。 3、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持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持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例外,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秒内不会消失。 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持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这个原理很严重,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奥秘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纤细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

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浙美版

年级美术上册目录 美术文库 第1课设计的魅力 第2课老师,您好 第3课卡通天地 第4课美丽的西湖 第5课巧用身边的材料 第6课瓷器风韵 第7课流光溢彩 本册综合

浙教版八年级15册美术美术文库教案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学生设计意义 (一)欣赏发现一、新课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思考与讨论各自的感受: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你对他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简要概括 王羲之的生平 激发学生兴趣 二、引入 展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了解他的生平 学生欣赏讨论通过范例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能 够了解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作 品 (二)体验探究三、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如何评价我国 古代书法的艺术成就? 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扩展自己的知识 面 五、归纳小结 教师小结:中国书法的艺 术成 六、内容延伸 (1)了解流行色 (2)了解三位抽象画艺术 大师 学生欣赏,提出 自己的疑问 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 体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三位抽象画艺术大师 的作品一幅作品进行评价 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多未知知识 的渴望 八、作业评价 多学生较精彩的评价进行 引用 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评价,体 验美术评论的精彩之处

方案1 第1课《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学习贺卡的设计和制作。 2、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难点: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艺术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生)铅笔、剪刀、胶水、橡皮、铅画纸等(师)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第6页与第7页上的资料。屏幕上放映电子贺卡,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贺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讨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在展示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 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在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开拓思路,激发创意 1、讨论: ①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 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象征物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老师呢? 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④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 ⑤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示自我? 2、运用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拓宽思路,通过将各种各样的作品进行比较,认识贺卡设计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三、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主题: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可以采用绘画也可采用电脑制作的方式。 要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的贺卡设计知识,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表达出对教师的祝贺与热爱之情。 (1)学生设计小样,在实物投影仪上投放或在屏幕上放映,陈述设计意图。 (2)师生讨论,学生进行小样修改、完善。 (3)学生完成设计制作。 四、学习评价,深入体会 (1)学生作业互评,师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2)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有:①能否热情参与讨论和展示作品的活动,大胆表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六年级下册(浙美版)美术教案

1 / 36 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浙美版)下册教案 第一课流动的风景线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车,了解不同种类车的装饰特点,并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和作用。 2.会用一种装饰设计方法进行车身装饰设计。 3.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懂得“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因设计而更美好”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类别车辆的装饰特点,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难点:车辆装饰有创意,能清晰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 三、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纸盒或硬纸板、剪刀、彩色笔。 (教师)汽车车身装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教学过程 1.关注车身装饰。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经过车身装饰的汽车图片。 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汽车图片有什么感觉? (2)学生交流并总结:颜色、图案、内容吸引眼球。 2.赏析车身装饰。

2 / 36 (1)请学生谈谈在生活中看到汽车车身装饰的例子。 (2)教师提问:汽车车身装饰有哪些类别? 学生列举,教师总结,结合课件图片深入了解。 ①广告(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多数出现在公交车或企业店铺专用车上。 ②城市形象色彩与标识:集中体现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 ③个性图案:多数出现在私家车特别是越野车上。 (3)深入认识车身装饰的作用和意义。 ①传媒意义。例1:对一集装箱车车身装饰广告进行分析。(哪些人、多少 1人看到了车上的广告?如果你看到了有什么想法?) 例2:公交车公益广告。2008年,一款红黑色相间、车身布满京剧脸谱的公交车将投放在奥运场馆和媒体村的运营中。(哪些人会看到这辆公交车?看到了有什么样的感觉?) ②彰显个性与情感。 例3:某一私家车上粘贴的国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 例4:某一跑车上喷绘的猎豹纹所展现的力量感与速度感。 ③统一和谐的美。 例5:杭州市“游2”公交车的古典造型分析。 例6:杭州市出租车的统一色彩分析。(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地有特色的车身装饰进行分析。)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 9让世界更美好 教案设计

让世界更美好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对现实生活关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公益广告等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广告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生动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海报,并尝试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地球环境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愿望,但事实上总有一些情况跟这种愿望格格不入,如过度砍伐森林、浪费水电等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缺少环保意识、对现实的漠不关心造成了我们现在的环境困境。青少年作为世界的未来,更应该成为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积极宣传者,环保意

识正成为每个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因此让学生关注社会、设计公益海报、开展公益活动,成为本课教材的重点。本课的第一部分从图形创意出发,将形象生动的几幅公益作品展示给学生,在感性认知中了解生活中的环保等各种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公益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公益海报设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并说明设计原理,从学科体系上建构学生的知识点。然后分析事例《心灵之窗——目染篇》,详细了解海报的基本结构,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创作一幅公益海报。从这个结构安排上,可以见到本课的编排体系采用建构主义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从学生兴趣出发,逐渐由兴趣过渡到知识的学习,逐步巩固知识。 在本课的第二部分以各种形式的公益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借鉴学习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引入了环保小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的第三部分主要整合前面介绍的知识点,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设计一个公益活动。这里包括宣传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介绍制作等,这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成为宣传环保的重要内容,同时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下,理解公益活动方案的制作过程,真正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是设计公益海报,关注社会并能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适当

(小学教育)2019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0课《竹》教案 浙美版

第十课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八年级美术上册第10课《瓷器之美》教案1浙美版

瓷器之美 1创新设计 青花瓷 2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了解“青花瓷器”的概念,“青料”、“纹饰”的理解 2. 初略感受中国青花瓷的器型美、色彩美、纹饰美 3. 学会用简单的纹饰装饰器型 3学情分析 瓷器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学生对中国瓷器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对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和高度成就的全面系统了解不够。本课通过多角度学习欣赏和认识中国陶瓷,提高视觉感受能力,体验中国瓷器的造型美、色彩美与纹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并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陶瓷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 《瓷器风韵》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新课程要求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4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认识中国传统青花瓷的纹饰 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的器型设计纹饰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目标 5.1.2学时重点 5.1.3学时难点 5.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欣赏视频舞蹈《青花》导入 1.请同学说说这段舞蹈美在哪里?这段舞蹈的灵感来自哪里? 揭示课题《青花瓷》 2.说说你对青花瓷有多少了解 活动2【讲授】青花瓷的概述 1.讲解“青花瓷”的概念(出示青花瓷笔筒实物配合讲解):青花瓷器,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青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 青料:苏麻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 纹饰: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 2.了解青花瓷的历史——萌芽于唐 繁盛于元 顶峰于明 缤纷于清 活动3【讲授】青花瓷的美 1.“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美丽源自哪里? ——器型美,色彩美,纹饰美 2.器型美:展现各种青花瓷器型的模型 3.色彩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雅出于清,赏于清

最新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共两个班,每个班26人,能很好的实施小班化教学,特别适合美术的合作学习。经过一年的教学,对本年度八年级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只要老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学生对美术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但尖子生很少,平常学生准备工具材料不够积极,需要老师想更多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美术教学更好发展,逐步形成本校美术教学特色。 二、总体思路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已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全

册共有11课,分为4个隐性单元,热爱自然、美化生活、关注社会、艺术瑰宝四个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三、教学目标 1.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才,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采用造型的方式进行水彩画和篆刻学习、创作和展示。 四、教学方法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

开想象,进行比较。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苗子一定是在让其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紧密联系的。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达到自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一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 5、放录像,学生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6、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7、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的细腻逼真。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8、欣赏作品,徐悲鸿的《群马》《奔马》。 提问: ①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徐悲鸿先生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9、教师小结:徐悲鸿先行画马时很认真,他翻来履去地画马,熟悉马的结构,肌肉,他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结合,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活动三: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览学生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板书设计:

八年级美术上册11流光溢彩教学设计浙美版

流光溢彩——玻璃 教学目标:能对玻璃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述,体会玻璃的材质特点,学会多角度认识和欣赏玻璃艺术的美,探究玻璃器的艺术性和生活性,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激发对丰富多彩的玻璃艺术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体会玻璃艺术因材质的特点而呈现独特的美,参与欣赏与评述。 教学难点:玻璃艺术的造型美和形式美,结合使用功能,渗透西方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导入,学生发现都是生活中的玻璃制品,(板书:玻璃)玻璃的发展和运用主要在西方,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二,新授 1,造型美和形式美 1.1材质美 老师拿出一个生活中的玻璃杯,让学生现场看到它的透明,并把玻璃杯拿到学生面 前让学生伸手触摸一下(玻璃的表面是光滑的,触摸时还能感觉到玻璃的冷和硬),以此联想玻璃落地的声音,(同学们,玻璃材质的美感我们可以通过看,触摸和借 助于经验基础上的联想来感受)。出示玻璃工艺视频,玻璃加工技法上分热加工和 冷加工,现在视频中所看到的是玻璃热加工中的吹制技术,在高温下,玻璃拥有岩 浆般炎热的温度,有了火的气息,当它冷却了的时候,晶莹剔透,有了冰的气质, 冰和火两者是有强烈冲突的,但在玻璃艺术中它们是能完美的融合的,这就是玻璃 材质美感最典型的体现。玻璃材质美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光,(如图1)有 了光,玻璃就有了灵魂。 1.2形体造型 展示图片,在欣赏对比中找出玻璃艺术作品中的两种形式,平衡和不对称视觉均衡。 问学生喜欢哪种形式?为什么?一般平衡使人感到对称、稳定,而均衡,因为造型的变化而生动优美,造型静中有动,更具方向感和运动感,生动活泼。这是玻璃艺术品的一大特色,也是它造型美感的一个体现(对称与均衡感,运动感)。同时也因为吹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