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六节教案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一课时第二章※

高一历史第六节教案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一

课时第二章※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开办工厂及其危害。

范围的划分。

(二)能力训练点

力范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水平。

展的大背景,从而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内在的横向联系的能力。

通过最后的总结、扩展,使学生明确本节教材内容是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背景,从而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内在的纵向联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分“势力范围”的关系、资本输出的两重性、“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等,逐渐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学生建构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领土主权进一步遭破坏,独立自主地位进一步丧失,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民族危机空间严重,使学生懂得独立自主发展、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要,珍惜和捍卫祖国的一切权益。

生认识其实质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实质。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及其危害性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采取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方式,

(,)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输出资本时,附加的政治条款奴役性,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的优越条件和优势地位及其影响,从而使学生既识记资本输出的方式,又认清其危害性。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的德国,分析,为什么德国首先急于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动用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论点,分析、认识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节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所

在,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必然性。然后,再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时局图”与“,,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相结合进行识记,做到准确识记基本史实。

政策,(,)“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的实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会接受“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作用,解决了这四个问题,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也就暴露无遗了。

三、课时安排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习本节教材内容的背景。为此,由提问“,,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为什么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入本课。

导学生以有无附加政治奴役性条款,区分清政府的大借外债与现今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的不同,进而认识,附加政治奴役性条款的危害,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危害。生什么客观影响,”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朝着辩证思维方式发展。启发学生联系学习第一章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印发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的论述,来思考,作出回答。

策的实质和目的,进而映证其实行的结果,揭露“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论调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识记

(,)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方、附加的政治条件,简要情况及其危害的基本史实。

(,),,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简况。德国首先强占胶州湾的基本史实。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和方式,及其政策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实施后的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出资本,

(,)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的两重性。

(,)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与掀起瓜分狂潮之间的内在联系。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的必然性,是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必然产物。而落后於世界发展潮流就会“人

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为任人凌辱、宰割的对象。从而关心现实世界的发展动态,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兴亡,建构远大人生理想、高尚情操的基石。

(,)没有国家的独立自主,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昌盛。联系洋务运动及其失败,进一步深化对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受尽欺侮的根源的认识,坚定不移地反封建,坚定不移地拥护“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明确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戳穿其进行欺骗的虚伪谬论。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明确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的原因和目的。为此,由提问“,,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为什么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入本课。

学生讨论,归纳,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掌握了科技含量高的生产力,本国市场已容纳不下急剧膨胀的生产力和雄厚资本,需要把过剩的酱输往海外(,)生产力的飞跃提高,运输量剧增,将资本投向海外殖民地、半殖民地,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省去了运输费用和时间,在当地生产、销售,获取利润,更加有利可图(,)凭借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政治特权的保护、资本的雄厚、科技的优势、居于垄断地位、有恃无恐(,)在进一步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到,,世纪末,世界瓜分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完成。以上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背景、原因和目的。

讲述时,可以设计一个简表包含方式、简况和条件、危害和影响三项内容,边讲述边指导学生填写内容要点,以强化识记。

列表如下,仅供参考。

讲述“争做中国债主”时,着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附加的条件及其危害,进而由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思考题。

抢夺修筑铁路权,须进一步指出列强将铁路修筑到哪里,它们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侵略也就延伸到哪

里,犹如插在中国的吸血管,捆绑中国的绳索。争要开设工厂,须指出:列强在中国开设的工厂生产的商品不仅免收关税,依据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件还享有免收内地税的特权,而中国本国的商品却要向内地关卡纳税。可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面对帝国主义的竞争和压制,还遭受着本国封建制度的束缚,封建统治的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维艰,可想见一斑。

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唤发出来的新生产力推动下,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事物,有没有积极的作用呢,提醒同学们联系学习“第一章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印发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的论述,来进行思考,讨论发言,作出回答。帝国主义列强,“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

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针对的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但是,其论述所阐述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指导我们来分析、认识在中国发生的事变。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历史发展地全观观察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消除历史的偏见,全面地完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的思维逻辑,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所以,还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输出的历史发展的积极性、进步性的一面,不然它至今还富有生命力就难以解释了。而这一切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的地球创造了表层一样。……”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史实的根据,有马克思的理论依据,教材上没有讲,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讲,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貌。具体归纳为,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封建自然经济,农民的破产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雇佣劳动力,同时也提供了所需要的市场。帝国主义列强在不自觉地完成它的“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中国式的封建社会,也是在不自觉地完成它的“建设性的使命”,即将先进科技和生产设备———新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为改变中国的生产关系奠定物质基础。所以,从中我们又应看到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不自觉地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的活动,又有着积极的进步性的一面。然而,对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做的一切,还应告诉学生,“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

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以前,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政治上采取发动战争、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是开放通商口岸,协商关税,领事裁判权,免收内地关卡税,以保证人员、货物畅通无阻。

以商品输出为主,政治上只需要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保证畅通无阻即可满足经济侵略需要了;,,世纪末,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换言之,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以修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安家落户”了,为确保其安全和有效运转,就需要在政治上将其资本所在地置于它的直接控制之下了,於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仅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还在非洲掀起了瓜分狂潮。这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之一。首先是德国急于强占胶州湾,划分山东为其“势为范围”,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这又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德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超过了英、法,而占有的殖民地(世界市场的份额)却较少,急于殖民扩张,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所迫不及待地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简要情况,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时局图》与《,,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互相对照着识论。不要忽略了其危害及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的教学,解决以下四个问题。教材中对这四个问题的表述都有欠缺之处。(,)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除教材中小体字所述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下,在公正、平等的幌子下,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侵华的优势地位。(,)“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无论是“机会”,还

是“利益”都是属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非但没有中国的份,中国还是被攫取这“机会”、“利益”的对象。再看其主要内容,第一条的“不

干涉”实质是承认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独立完整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条,第三条都协调的是列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本国和他国一视同仁,不得歧视,贬视他国利益。非但没有丝毫维护中国权益的影子,实际是将中国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宰割、控制之下了。(,)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会接受“门户开放”政策,除教材所说“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外,还应指出“门户开放”政策迎合了其它列强不满足于各自所占的“势力范围”,还想把自己的势力伸到别的列强的“范围”内去的愿望。这一贪婪的心理被美国所利用。(,)“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历史作用,还应补充,在“门户开放”政策下,美国凭借雄厚经济实力,逐渐取得了在华的优势地位。至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就不仅仅是“为了分享侵略权益”了,而是进而凭借强大经济谋求凌架其它列强之上的在华侵略权益了。

(四)总结、扩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继上节课之后,我们又一次地经受,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下场的磨难,要牢记这苦难的历史,化作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一百多年前,我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抗争,我们要和他们一样成为民族的脊梁。

六、布置作业

列出本节教材课后练习题的答题提纲和内容要点。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