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区位对经济活动影响

土地区位对经济活动影响
土地区位对经济活动影响

土地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摘要: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和消费活动,而每一项经济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依托。这样的空间只有土地能提供。可见,土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一块土地上究竟进行哪一种经济活动,是由该块土地的自然特性和它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在的空间位置与气候、水文等其它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而土地的经济区位(指该土地距离经济发达地区或市场的远近以及它与周围其它事物的空

间联系)则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经济活动土地区位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下面就土地的利用状况分类叙述土地区位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一、土地区位与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按生产对象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在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地是作为劳动对象被利用的。在这种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历来的课题。土地自然产出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地形、气候、水源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另两种农业生产活动(城郊农业和乳畜业)中,土地也参与了城市建设,因而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学年论文 学 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王亚杰 论文题目 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以富士康为例 指导教师 周红升 职称 教授 成 绩 2011 年 5 月 6 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关键词 (2) Keywords (2) 1、经济区位的概念 (2)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2) 2.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2) 2.2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 2.3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3) 2.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1市场环境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2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3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5) 结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以富士康为例 学生姓名:王亚杰学号:20095081244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周红升职称:教授 摘要: “富士康科技集团进驻河南”选址郑州,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闻热点。此次富士康落户河南,首先看重的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便捷的内销物流体系;而河南省则希望富士康的落户能填补河南没有重大电子制造业项目的空白,并借助其带动电子制造业的发展。那么,富士康科技集团为何入驻河南,郑州又有何区位优势,郑州又为何以极大的热情邀请富士康的投产,社会各界众说纷纭。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富士康入驻河南又有诸多因素,如要素投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和技术、资本、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以下做详细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Abstract: "Foxconn Technology Group stationed in Henan" site in Zhengzhou, a compelling news hot. The Foxconn settled in Henan, the first value is the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followed by the convenience of the domestic logistics system; and settled in Henan Province, Foxconn wants to fill a major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rojects in Henan is not blank, and with its driv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why settled Roxon Technology Group, Henan, Zhengzhou, wha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Zhengzhou, and why with great enthusiasm the invitation to Foxconn production, the community controvers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Foxconn settled in Henan have many factors, such as factor inputs land, labor, capit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apital, industry, environment, policy environmen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ollowing impact on economic activity location choice factors .

城市区位因素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C 2.D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地区某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地PM2.5的污染源主要有() A.汽车尾气,建设施工扬尘 B.工业燃煤,土壤扬尘 C.工业燃煤,汽车尾气 D.生活燃煤,汽车尾气 4.下列关于图中用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不便,布局不合理 B.商贸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广,交通便利 C.重工业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D.仓储区靠近港口和过境干线,便于货物集散 【答案】 3.C 4.D 完成5~6题。

5.图中曲线能表示城市地租由市中心向外变化特点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6.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大型综合商场从市中心向二环路以外迁移,主要原因是() A.二环路以外地租上升 B.二环路以外人流量更大 C.市中心人口不断减少 D.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答案】 5.C 6.D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略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的主要地域形态是()

A.组合式B.条带式 C.集中式D.分散式 8.该城市功能区() A.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商业园区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C.造纸厂可以布局在F处工业区 D.服装厂最适宜布局在E处 【答案】7.C8.A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城市功能区的区分方法及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例1.2013年,北京市在优先保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优势产业用地供应的原则下,制定了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商业服务用地较少的原因是() A.公用事业的发展 B.该市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C.金融业和工矿业的发展 D.商业服务业高度集聚 (2)该土地供应计划最有利于该市()

地租理论、区位理论

地租理论、区位理论 (一)判断题A对B错 1. 孤立国唯一的城市位于其中心,是孤立国内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但不是商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靠其供给工业品。______ 答案:B [解答] 孤立国唯一的城市位于其中心,是孤立国内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靠其供给工业品。 2. 土地作为商品的一种,可以依生产成本定价。______ 答案:B 3. 绝对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______ 答案:B [解答]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 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______ 答案:A 5.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关于地租本质含义的阐述主要基于对边际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______ 答案:A [解答] 对地租的概念,新古典主义将生产过程视为多种变量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边际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对地租的本质含义进行阐述。

6. 人口素质高的住宅区通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环境整洁优雅,更适宜人们选择居住,引起该类住宅区需求增加,促使地价上涨。______ 答案:A 7. 某一时点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是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匀质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的,并由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这一时点就是基准地价评估的基准日。______ 答案:A 8. 商业用地注重交通运输程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集聚规模、工业区位、环境质量、城市规划限制、区域内劳动力供求情况、工资酬劳水平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______ 答案:B [解答] 工业用地注重交通运输程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集聚规模、工业区位、环境质量、城市规划限制、区域内劳动力供求情况、工资酬劳水平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 1. 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称为______。 A.级差地租Ⅰ B.级差地租Ⅰ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答案:B [解答] 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Ⅰ。

区位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一般空间法则。 两大内涵:①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最佳区位,即布局区位论;②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区位已知,区位主体最佳组合方式与空间形态,即经营区位论。(3)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 区位类型 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不同的区位行为动机的指导下,在所占据区位的不同景观[空间]表现形式。是在一定的区位动机驱使下,资本在空间的沉淀所形成的。 区位理论发展史 (1)古典学派[成本学派] ①核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追求最低生产成本,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高兹海港区位论。 2)近代学派[市场学派] ①核心:进行市场---价格分析,追求最大利润,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空间结构与市场区位论,包括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理论”、赖利的“零售业引力模型”、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帕兰特的“商业区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3)现代学派[行为学派] ①核心:研究领域宽泛,影响因素多元,追求的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按照最小努力原理,追求最大满意区位,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分析。 ②研究视角:尺度观、时序观、行为观、场势观、结构观。 ③代表:史密斯收益空间界限论、普雷德行为矩阵。 6、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 以廖什市场区位论为界,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①区位主体:古典区位论仅考虑一个生产地、注重区 位主体的单一部分,现代区位论考虑企业内外多个 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系统整体。 ②区位目标: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缺乏或忽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注重成本最小,现代区位论注重利润或成本及非金钱的收益与满足、目标明确而广泛、目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③区位因子:古典区位论一些影响因子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不考虑或忽视某些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少;现代区位论假设条件少,注重多要素、多因子的共同分析,充分考虑各因素。 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区位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是在19世纪初叶他所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一书中。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 (一)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第三章 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

第三章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 第一节城市地租 一、地租和地租理论 (一)地租的含义 地租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土地使用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代价,这种代价可以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或者由使用土地的一方交易者提供等价资产或劳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地租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土地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二)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威廉·配第 弗朗索瓦·魁奈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2、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萨伊 托马斯·马尔萨斯 3、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保罗·萨缪尔森 雷利·巴洛维 (三)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农业地租,科学地解释了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涉及到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一是土地所有者;二是租地的农场主(资本家);三是农业雇佣工人。 1、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造成土地等级差异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是不同地块在丰度、肥力上具有差异性 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即区位存在差异性 三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也有差异性 马克思将由于土地丰度(肥力)和位置差异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级差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将由于在同一地块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级差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I。 (1)级差地租I

区位理论的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区位理论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影响现代城市生活。 【关键词】:六边形市场;选址;商圈;区位影响 1.概述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规模也变的越来越大。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上海,城市人口增加,交通拥堵,城市环境变差,绿化急剧减少,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增大等等。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城市在对于自身发展的一些区位问题安排的不合理。反观国外一些城市,如新加坡,在相同的条件下却没有像上海这样有突出的城市问题,反而却显得欣欣向荣。这就使得研究城市区位,研究城市产业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的 自从我国在1978年的11届3中全会上通过的决议进行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带)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然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城市在规划定位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急需大量的先进的国外规划理论作为支持。通过本文对区位理论的一点浅薄的阐述,希望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带来新的研究思路。 1.3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 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即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西方称之为“区位论”,主要是一种生产布局的理论,其根本宗旨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即社会经济活动(客体)在

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关联等。“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之意,ort为位臵、点、场所之意。我国译作“区位”。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行为场所的理论。其一心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区位问题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人类活动需要一定场所,没有场所,人类则无法生存,区位活动应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活动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人类活动应选择最佳区位,但事实上人类活动选择的不一定就在最佳区位。区位理论是为人类寻求合理生产布局而创建的理论。它研究人文现象或人类行为的区位,侧重研究经济区位。它不仅在地图上描绘各类经济客体的位臵,还必须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探讨它的形成条件与技术的合理性等。 2、区域理论的内容 2.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2.1.1杜能“孤立国” 理论的前提 ①孤立国唯一的城市 位于其中心,是孤立国内商 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 场。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土 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 系,靠其供给工业品。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 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图1杜能圈示意图)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尽管我们将区位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现代区位理论并不把诸如动值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运费)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进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于企业组织的空间规律探索的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随之发展。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讨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economic location theory)。进一步区分经济活动的内容,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区位的理论则分别构成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以及商业区位理论。区位论还包括对经济活动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的一般性的空间法则的探索,以及在这些人类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村落、都市的空间秩序为研究对象的聚落区位理论等。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 1.一般区位理论——俄林 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2.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 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 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通过自由竞争,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产业市场区,构成整个区域以六边形地域细胞为单位的市场网络。 经济景观:上述网络在竞争中不断调整,会出现两种地域分异。 (三)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 形成了增长极理论、点轴布局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和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为代表的新理论体系。 1.增长极理论 其理论核心内容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极。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 2.点轴布局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划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求,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辖区内土地资源 的利用现状、潜力及各种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法; 协调部门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逐级分解规划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省级规划要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地级规划要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划分土地用途区,重点划定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农业用地区等,为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期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 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两者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得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1.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它是以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两项规划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两规”都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2.规划空间的从属性。从“两规”的空间范围来看,城市规划区并非整个行政辖区范围,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其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范围大。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所以,城市规划中有关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用地规模、用地选择、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应为城镇的发展建设等创造较好的条件。 3.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从规划的内容、手法和成果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建设与规划、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建设为中心,展开城市各项建设的总体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利用为中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各业健康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建设与规划、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而且,两者在城镇和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又必须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考察市场因子。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价格、货币、供销等因素可对经济活动形成有意义的信号和有效的约束,从而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有序发展。 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给予重大影响的市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一般而言,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很高,而一般轻工业部门则需求门槛较低。市场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市场规模也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规模经济一般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产品的标准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平摊生产的初始成本。最好的例子是图书以及报纸的出版印刷业,成本受印数影响很大。产品生产的专门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专用生产工具与设备。由于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也促使劳动经济效率的提高。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出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类似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这种结合形式可以促进工厂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专业信息与技术的快速传播,可以形成地方专门熟练劳动力队伍,也便于共同利用专业化设备、树立区域特色产品形象,以及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分工等,这些都有利于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第二是不同类型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往往是大城市)的集聚。大城市本身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大城市集聚的工厂或企业,可以共同利用交通以及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也可以获取大量稳定且多样化的劳动力供应,起到节约生产成本的作用。 其次,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其是传统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业,不同的经营类型与规模对应于比较固定的市场地域的范围与规模。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 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 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 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行政区域上划 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 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 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 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 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 6、永续利用性 7、供应的稀缺性 8、资产性 9、生态的脆弱性10、 利用的社会性 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 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 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 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城市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整理 (2)城市土地开发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土地保护 4、城市土地管理 (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 (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 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 ●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 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