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内容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内容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内容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方法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1990年全国高考题】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XX年12月10,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

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

“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②“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④“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双赢”→“共存”→对立统一的观点。⑥“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⑦“利大于弊”→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第二课写到:“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的”。因为“主要”对应“次要”,所以,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句黑体字,是重点知识,是一个重要观点。在这句话中,是“一种”,不是“唯一”。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场调节”外,那还有“宏观调控”。是“有效”,不是“无效”,是“优化”,不是“劣化”。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资源配置”就有了一个全面的映象、对“市场调节”就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这个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引言的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12、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政治意识

政治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政治课源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或用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去说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能把政治课本教活,把政治课本读活。

14、联系自己的生活情况——加强说服力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5、联系教材提供的材料——熟悉教材

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不管这些材料是否过时,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把课本正文中的观点与这些材料进行联系、思考,这样能熟悉课本,加强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16、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点——拓宽综合视野

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政治课本上的内容;用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去解释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突破难点,培养综合能力。我们的政治学习应该有这方面的大视野。

17、概括段意——培养概括能力

一个段落,往往就讲解一个问题。概括段落大意,不仅能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概括能力。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几个不同但又相联系的句子组成。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在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有时整段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这时,就要求我们用精练的一个词

或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例如,对于现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18、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课本在知识的叙述上,有时对一个问题的讲解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我们应该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例如,对于现行高一政治课教材,我们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之后,应该紧接着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现呢?”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个自然段中去进行层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①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③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关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通过阅读掌握了。

19、构建图表——帮助记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方法。

但要注意,这一步与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钻研理解知识的细节,而是侧重与整理知识体系。这一步,必须自己动手,不能把参考书上的知识结构图表照抄一遍。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不但可以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20、理清线索——减轻记忆负担

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节、每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理清线索,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如,高一的《经济常识》(上、下册),全书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依“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三部分来编写的。一、二课为基础部分,包括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至八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内容。(上下册)全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调节。所以,教材在横向结构上,介绍了:市场客体、市场主体、市场构成、市场法规、宏观调控等市场经济的五大构成要素;教材在纵向上,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特别是居民个人)为中心,介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四大环节。

21、易混归类——培养辨别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大,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例如,关于价值的表现形式的问题,高一课本有两处,是分别出现的。一处是“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另一处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记得上海市在单独命题高考时,就在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上曾经考过一道选择题,结果,得分率很低。又比如,《政治常识》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种说法,虽然都是“代表大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

在学习中,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练习。在新课学习时,要对前面的旧知识与刚学的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其区别。学完一册后,应该对全本书中与同一个词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如关于“表现”、关于“基础”、关于“条件”、关于“制度”等等)。

这样,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2、“浓缩”知识——便于记忆

作为教材的课本,在阐述理论问题时,当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力求作到全面。在对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叙述时,又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力求作到深刻。在每一句话的表述上,还必须清楚明白,力求作到准确。这样一来,对于一个问题,教材就可能出现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较“繁杂”。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发展农业”部分,一共12个自然段和一个资料卡。这么多的篇幅,实际上就讲了一个问题:我国农业的出路——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而且,教材对这个问题的每一个要点首先都是使用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述,然后又用一个自然段进行阐述,再用一个小字的自然段来对其补充说明。初学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好象是“雾里看花”、“大海捞针”,记忆起来很费劲。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概括,“化繁为简”。我们必须首先“咬文嚼字”地把课本读准、联系“实际”地把课本读活(读“厚”)。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用“浓缩”的办法,将教材12个自然段的内容(一个问题,五个要点)“浓缩”为几句便于理解、记忆的“顺口溜”(把课本读“薄”)。例如,对上面我国农业的出路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理解、概括和记忆:“‘三高农业’如何走,政策、科技、投入必须有。产业化经营很重要,乡镇企业好帮手。”

(推荐)高中政治教师必读十类书籍

高中政治教师必读十类书籍 第一类:政治学科教学的工具书。如《辞海》、《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世界政党词典》、《世界议会词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词典》等。 第二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新编诸子集成》。第三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和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 第四类:我国的重要政治、历史、法律文献。《宪法》、国家重要法律、《中共章程》、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历年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第五类:与高中政治课内容相关的高校教材 1.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和微观)》中国人大出版社、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2.哲学: 《哲学通论》,辽宁出版社,1998年,孙正聿著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张岱年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冯友兰著 《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冯友兰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赵敦华) 《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罗素 3.政治学 《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王惠岩主编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政治学导论》,中国人大出版社,2000年,杨光斌主编 4.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大出版社,2005年,高放主编

(完整版)高中政治教材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2)正确掌握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表现。 (3)理解我国民主职能和专政职能关系(即民主与专政的辨证统一关系)。 (4)识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内容。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我国国家性质和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如何正确看待我国人权问题。 (2)联系实际,结合事例说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3)培养比较辨别能力,分析我国国体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的本质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国家意识、民主意识,认识到我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政治生活,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技能。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国家的含义及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及本质。 (2)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内涵。 难点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3、教法:情景设置、设问法、讲授法、课件演示法等。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2)政治的实质和根本属性是? (3)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 简单分析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关系,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讲授新课』 思考: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从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两个方面想一想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一、国家的介绍 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因此国家是历史范畴,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国家含义: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家性质,又被称为国体,是指社会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019高中政治教材教材变动

《经济生活》部分 第一单元 1、纸币含义的修改: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删除教材中“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两种说法。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内容: 原来为“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现在改为“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 4、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删除其中的“物价总体水平” 。 5、删除“按照消费对象分,消费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6、删除“消费结构”这一小框内容。。 第二单元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现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第三单元(修改量比较大)1、P59:删除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一提法。 2。删除“个体劳动者生产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这一段。 3、增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4、P60:“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为“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5、P61: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9、增值税的作用删除了“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这一句。 第四单元(修改量比较大)1、P80:“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修改为“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2、P86:框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面的要求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的发展与沿革_滕竞

一、1978年~1981年恢复重建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教育界于1977年春季后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小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也有了崭新的开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多里,高中的政治课本既有省市自编出版的,也有全国统编的,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1977年9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统一编写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政治教材。 2.代表性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78年起,陆续出版了高中 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以及《政治经济学常识》等。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政治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全一册)为例进行分析。本教材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市教育局编写,1981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采用分课制,共10课147页。文中无插图,每课后面都附有“思考和练习”。本书附有结束语,概括出了教材的主要观点。本书主要介绍了三部分内容: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材料的选取带有政治和阶级斗争色彩。 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和政治课的任务,并考虑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也有不足之处,即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较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学生只是掌握了些理论知识,而在思想上无所触动,容易造成知行脱节。 3.该阶段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 (1)出版秩序逐渐恢复规范和有序。(2)大多数教材采用分课制编排,总体逻辑性较好。 (3)本教材的缺点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 统性,成人化、概念化色彩很浓。 二、1982年~1986年初步规范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根据1980年的《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教育部组织编订了《高级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于1982年2月出版。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国家教委于1986年召开了10个省、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汇报会”,对当时正在实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出了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 求。 2.代表性教材分析 1982年到1986年,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用人民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1986年国家教委公布《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初稿),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北京师范大学等实验单位于1986年秋季起出版了相应的实验课本,后于1989年修订再版成试用课本。 下面以高级中学代用课本《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为例分析。高级中学代用课本《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作为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下册的代用教材,是根据中央关于改革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精神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决定编写的,1986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与《政治经济学常识》相比,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作了一些改革。每课开头加了内容提要,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每课的中心和要点,每课结尾附有与该课对应的名词解释。在课文中间和后面还附了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同时,为了适应某些学校在教学上的较高要求,选了三篇阅读教材供学生自学,以加深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培养自学能力。 每课后附有复习思考题。另外,还有自学参考题供选作。课文中没有设置插图。目录后的“前言”部分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的发展与沿革 * *该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YJA880072)的成果之一 《教学与管理》2012年9月20日 筅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滕竞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祖祥 筅87··

高中政治教材目录表---人教版[1]

高中政治课本目录 经济生活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一框经营公司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框效率优先与公平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第二框依法纳税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向经济全球化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政治生活必修二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3、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2、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3、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4、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2、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 2、:国家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 文化生活必修三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2、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感受文化影响2、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继承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高二政治课本内容.doc

高二政治课本内容 高二政治课本内容(一) 1、哲学上的两大对立: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后者具有从属意义,附属于前者的哲学体系。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①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它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它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哲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③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

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5、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高二政治课本内容(二) 1、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初高中政治衔接教材

初高中政治衔接教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政治学科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 我们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初高中在知识衔接中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我只是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谈谈我的想法及做法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一新生对新上手的高中课程总是不能很快适应。无论是对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学内容,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很难一时之间转变过来。许多学生刚进入高中后的一段时间,因为环境、学习的不适应导致成绩下滑,进而苦恼、悲伤、茫然,心理压力增大;再加上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无形中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与学生的成长相当不利。因此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1.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 3.中考和高考性质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 二、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对策 第一,思想认识方面的衔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端正态度,明确目标 刚从初中考政治过来的高一新生,他们及家长都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重点划一划和勾一勾就行了,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运用;或者大多认为平时不需要背书,只要考前背一背,花几晚上就可以考高分的“临时抱拂脚”的错误认识。可见,学生在思想上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非常错误的。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针对这样的状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第一堂课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初高中政治的差异性,明确学习高中政治的具体要求;同时可以针对高考状况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让学生树立考大学的志愿,进而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当然,在这方面,初中教师也要注意在初中阶段,就有目的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第二,教法的衔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是实施“衔接”的桥梁,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教法的衔接有很多方面,但是立足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也是政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初高中的政治课教学中都应坚持和贯彻这一原则,但高中教学较初中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上更进一步,体现得更为明显。初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强调联系时政热点、自身学习和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必修四本书(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本书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①直接因素:纸币发行量,国家政策,其他因素(气候,时间,地域, 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②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值越低。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原因。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 ②居民收入(直接因素,包括居民当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理论依据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③商品的价格④消费心里 ⑤其他因素:市场环境(商品性能质量)服务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消费心里: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 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现 的基础。

高一政治课本目录大全

高一政治课本目录大全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公司的经营 新时代的劳动者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国家财政 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又快又好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政府的威信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高中政治课本哲学网络体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一.规”:1.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客观性.3.普遍性.4.方: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二.主”(意识的能动作用,下面有)三.辩证关系:(1)发挥主”必须以尊重客”为基础(2)尊重客"必须充分发挥主”(3)方:A.把充分发挥主"和尊重客"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B.努力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方: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特点: 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错误的阻碍```<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要求重视正确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客服错误的意识。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实际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联系观】:一.含义特征: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客观性:(1)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多样性有条件性:(1)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二。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1.区别:(1)地位:整体主导统率,部分被统率被支配(2)原理方法论:<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联系:(1)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三。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方法论:(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而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观】:一.特点: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趋势: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发展四.状态: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坚持适度原则【矛盾观】:一.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基本属性:(1)同一性:<1>相互依赖<2>相互转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分离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1.普遍性:1)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2.特殊性:1)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两者辩证关系:1)相互连结:<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方法论:坚持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亦然三.不平衡性:1.主次矛盾: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力量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3)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主次方面: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善于抓本质、主流2)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有影响:给予支流足够的重视3)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1)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既要看到主次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创新观】:一树立创新意识:1.为什么:1)发展的实质2)辩证的否定观:<1>原理: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既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B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C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2>方法论:A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B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C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在一起<3>根本对立:形而上学否定观:A否定是外力引起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原理:A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肯定包含否定B从不断的运动和事物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C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方法论: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B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C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怎么样:前面辩证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ABC,D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二.创新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社会历史观:1.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落后或先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B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C自身继承性,自身发展规律(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2.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A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人生观:1. 内涵:(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处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1)人首先是价值的创造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2)人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了心血,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自我的满足2.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3.如何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4)确保价值判断、选择的正确性三。价值观:1.是什么: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2.怎样才正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规律3.作用:(1)是什么(2)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要求我们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主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4.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坚持真理,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内容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方法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1990年全国高考题】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XX年12月10,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教材目录--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 经营公司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与公平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依法纳税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面向经济全球化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高中政治教材(人教版)目录表之欧阳语创编

政治课本目录 《经济生活》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 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 其类型 第二框树立正 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 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 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 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 产满足消费 第二框我国的 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和 劳动者 第一框经营公 司 第二框新时代 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的 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 款和商业银行 第二框股票、 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做好就 业与自主创业的 准备 第三单元收入 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 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收入分 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 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 政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十一课经济全球 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面向经 济全球化 第二框积极参 与国际经济竞争 与合作 综合探究经济全 球化与中国 ~~~~~~~~~~~~~~~ ~~~~~《政治生 活》必修二第一 单元公民的政治 生活第一课生活 在人民当家作主 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 专政:本质是人民 当家作主 第二框政治权利 和义务:参与政治 生活的准则 第三框政治生活: 积极参与重在实 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 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民主选举: 投出理性的一票 第二框民主决策: 作出最佳的选择 第三框民主管理: 共创幸福生活 第四框民主监督: 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有序与 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 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 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政府的职 能:管理与服务

高中政治课本知识梳理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大家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同学们在暑假又该如何整理课本知识扎实基础呢?一起看下去吧!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这是一道全国高考题,十分简单,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高中政治教材(人教版)目录表

政治课本目录 《经济生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 第一框经营公司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 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经济目标 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 开放 第一框面向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 国 ~~~~~~~~~~~~~~~~~~~~ 《政治生活》必修二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 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 政治生活的准则 第三框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 一票 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 选择 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 活 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 园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 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 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 府 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 务 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 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 督 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 而来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 力机关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 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 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 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 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二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 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