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书人生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 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板书:李凭箜篌引) 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 授课人:陈冰授课班级:高二(3)班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身临其境地听过一场音乐演奏会吗?今天,我们跟随李贺梦回唐朝聆听一场演奏会。这是怎样的一场演奏会呢,演奏者又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寻找答案。 二、演奏前——准字音,找信息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2、速读全诗,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演奏的乐器、演奏的时间、演奏的地点。 演奏者:李凭乐器:箜篌时间:高秋地点:中国(国都长安) 三、演奏中——文本赏析 1、结合注释自读全诗,找出诗中直接描写李凭音乐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音乐什么特点? 昆山玉碎凤凰叫——清脆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惨淡清丽 朗读指导:昆山玉碎——读出气势、语调高昂、语速较快、重读“碎”; 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 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浮云江娥素女紫皇五色石神妪老鱼瘦蛟吴质玉兔 3、这些听众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可选取你喜欢的一两个听众来讨论)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惊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如醉如痴

朗读指导: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朗读指导:空山凝云—语速稍快,声调高昂;颓不流——语速稍慢,读出沉醉感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补天彩石——石破天震 朗读指导:重读“破、惊”,读出山崩地裂之感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朗读指导:语速稍快,重读“跳、舞” 四、演奏后——明手法 李凭的箜篌演奏的确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魔力,那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五、小结:诗人李贺通过写听众们的反应,烘托了李凭箜篌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及其弹奏技艺的高超。 六、课堂检测 1、对《李凭箜篌引》内容及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烘托音乐本身,赞美了李凭的精湛技艺。 B、诗歌意象驳杂,诗人又通过“啼、愁、泣、冷、寒”等表消极的词汇来渲染悲伤清冷的气氛。 C、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诗歌主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箜篌的声音,突出了音乐强烈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2、阅读下文,思考该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罗敷的美貌?并加以分析。 陌上桑(汉乐府)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侧面描写 分析: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惊叹、赞赏、痴迷等反应来突出罗敷的美貌。 七、探究:课后作业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贺仅仅是想赞美李凭箜篌演奏的不同凡响和演奏技艺的高超?有人说在“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背后隐藏着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谈谈你的看法?

夜归鹿门歌 公开课 精品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夜归鹿门歌》主备教师:吴大坤授课对象高二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作者孟浩然。 2、抓诗中意象,感知诗歌的意境,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3、把握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 志趣。 过程与 方法 1、知人论世,疏通诗意。 2、描绘景象,置身诗境。 3、概括意境,缘景明情。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难点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长安排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导入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 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 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 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 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 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 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 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 得之志趣。 导入2: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引导 齐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 的作者是谁?(生答:孟浩然。师:对,这就是孟浩然写的《望 洞庭湖赠张丞相》),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 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 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 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板书:夜归鹿门歌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6《夜归鹿门歌》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

明情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四、教材分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

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板书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孟浩然笔下的美妙之夜吧。 二、预习检测 (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 写作背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练习

《李凭箜篌引》课后作业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二、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 1. 字词书写及注音。 kōng hóu(箜篌)教(jiāo )神yù(妪)瘦蛟(jiāo ) 露(lù)脚暴露(lù)揭露(lù)露(lù)天 露(lòu )马脚露(l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吴丝蜀桐张高秋(弹奏) (2)李凭中国弹箜篌(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3)石破天惊逗秋雨(引) (4)露脚斜飞湿寒兔(露珠下滴) 3.翻译。 三、小组探究。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3、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清幽的艺术境界。 学情分析: 孟浩然的一年经历比较多简单,他的诗歌创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实感受。这句句有感受真实的情感,便于走进学生的心理。高二下学期学生的阅读在必修课的基础有了积淀,步入鉴赏单元的学习有了基础,指导学生“入乎其中”,置身诗境,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指导学生“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距离,对作品作出更客观的评价与判断,以便更好的把握作品。以读其诗文,明见其心性。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难点:孟浩然诗歌特色。感受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学生结合导学案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先学后教。 活动2【导入】创设情境知人论诗 今天我们推开山水诗歌的大门,走近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他: 李白评价“吾爱孟夫子,天流天下闻”。 骨貌清奇,,风神散朗似乎是他的写照。 少有大志,仕途困顿, 隐士终身,布衣一生。 是唐代诗人乃至历代诗人中罕见的以布衣终身的“逍遥”隐士。 52年的生命历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或壮游四方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表达隐逸思想的诗歌就有40多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夜归鹿门歌》汇报课公开课教案

汇报课公开课《夜归鹿门歌》教案 【学情分析】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姓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诗人 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 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 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 詹正科 【学习目标】 1、了解孟浩然及其诗作风格,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2诵读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感受诗人悠闲自适的隐逸情怀。 【学习重点】感受诗人悠闲自适的隐逸情怀。 【学习难点】明确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师生互动质疑,解决疑难点,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3、小结归纳,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授课时间】2017年11月1日 【授课教师】詹正科 【授课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知识链接及练习册中“资料积累”部分,了解孟浩然及其诗作风格。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诗题交代了哪些信息?(解题) (2)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身居何处?(梳理叙事思路) (3)句式引导说话,粗知大意;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内容。 (4)理清层次,概括画面。 二、合作探究:(师生合作) 1、你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理由。学生自主赏读。 2、师生互动,品味景物特点,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诗人心境,明确景与情的关系。

3、“惟有幽人夜来去”一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悟诗情) ①惟“字不能换成”还“字 ②“惟”为“单单;只”之意。 ③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④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⑤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4、小结:诗歌主旨。 三、拓展提升: 比较阅读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王维的《归嵩山作》两首诗。(学生合作探究) 导学:采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比较的方向:内容,风格,意境。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 四、课后作业:(根据个人能力,二选一)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结合注释,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