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一、误差

1、量:描述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大小可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表示。

由定义可知,量是由一个纯数据和一个计量单位组成。量可指一般概念的量或特定量。其符号用斜体表示,

一般概念的量如:长度l、质量m。

特定量如:长度为2m、质量为0.5g。

2、真值:与量的定义一致的量值。

如按照计量单位定义复现出来的量值为真值。

量的真值只能通过完善的测量才能获得,所以真值是无法测量到的,随着测量准确度的逐步提高,只能越来越接近真值。但在实际应用时还需要使用真值,为此,人们常常将高等级的计量标准复现的量值作为下一级测量的约定真值;将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作为检测结果的约定真值。

3、被测量:拟测量的量。

为保证特定条件下的被测量值是单一的,应根据所需要的准确度及特定条件予以完整定义,如:1m长的铁棒需要测至微米级准确度,就必须说明所给定的温度和压力等,但要测到毫米级准确度就不需给定温度、压力和其他影响的值。

4、影响量:在直接测量中不影响实际被测的量、但会影响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量。原定义: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如:a)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测微计的温度(不包括物体本身的温度,因为物体的温度可以进入被测量的定义中);

b)测量交流电压时的频率;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对自然界所发生的量变现象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于各式各样的试验与测量来完成。由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试验中测得的值和它的客观真值并不一致,这种矛盾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误差公理: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由于我们的工作就是测量,所以就应该了解有关误差的知识。

5、测量误差: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根据定义误差表示两个量的差值,所以误差为带有正号或负号的量值,与测量结果一样的计量单位。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量,以真值为参照点。是一个确定的量值,所以误差值不能带有±号。常用“Δ”或“δ”表示。

误差计算公式:

测量误差Δ=测量结果—参考量值

测量结果可以是:给出值、测得值、实验值、仪器示值、标称值、预置值、计算近似值等。

参考量值可以是:①理论真值,如平面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②计量学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的计量单位的定义值:光在真空中在1/299 792 458秒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为1kg ;……;③标准器复现的量值,标准器的误差是被测仪器误差的(1/3~1/10),达到可忽略的程度,认为标准值为约定真值;④做化学成分分析试验时,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认为是约定真值。

注:测量误差也称“绝对误差”,或直接称为“误差”注意不要与误差的绝对值相混淆。

例1:测得某平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00′03″,则该内角和的误差为+3″。

例2:用0.05级活塞压力计检定0.4级压力表,压力计调整的压力值为10MPa ,压力表的示值为9.8 MPa 。则压力表的示值误差为9.8 MPa-10MPa=-0.2 MPa

对于制造实物量具的企业来说,使用偏差更为方便。要加工的实物量具的值为标称值,而对于加工的实际值来说,偏离了要求的标称值,这个差值称为加工偏差。

偏差=(-误差)=(标准值-标称值)=实际值-标称值 指:加工后的实际量值(标准值)偏离要求的标称值的大小。 以标称值为参照点,相对于标称值来说偏离了多少。

如果用皮尺测量100m 的准确距离,测量值为101m ,误差为1m ;用钢尺测量准确距离为1000m 的长度,测量值为1001m 误差也是1m 。从误差值来说,它们都一样,但不能说两者的准确度一样,若将误差用相对值表示为,皮尺:1%;钢尺:0.1%。很明显看出哪一个准确度更高。

对于测量相同值的两种器具,比较准确度时可用绝对误差;测量不同值时比较它们的准确度,用相对值更方便。

6、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参考量值)。 注: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参考量值)

相对误差=%100?参考量值

绝对误差 例3:某量测量值为100,经检定其参考值为102(标准器指示值),则其误差=100-102=-2

相对误差==?-%10098

102100-2% 如材料试验机的允许误差就是用相对误差表示的,对

于1级试验机,在(0~300)kN测量范围内,200kN测量点的允许误差为:200 kN×(±1%)=±2 kN

7、引用误差:

引用误差是一种简化的和实用方便的相对误差,对于具有测量范围的仪表,若计算各点的相对误差因其分母都不同,各点的相对值也不同,无法比较和描述整个测量范围的准确程度,为了计算和划分准确度方便,一律取该仪表的量程作为分母。这种相对误差的表示形式称为引用误差。

引用误差定义:测量仪器的误差除以仪器的特定值。

注:该特定值一般是测量仪器满量程值或标称范围的上限(在下限不为零时,量程值的计算为:量程值=上限值—下限值,如温度计测量范围为(-30~50)℃,则量程值=80)。在测量范围内某一点的引用误差和仪表的引用误差计算时分子取值不同。

仪表的最大误差

仪表的引用误差=%

?

100

满量程值

该点的误差

某测量点的引用误差=%

100

?

满量程值

如电工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分别为0.1,0.2,0.5,1.0,1.5,2.5,5.0级,表明仪表的引用误差不能超过的界限,一般来说,如果仪表为S级,则说明合格仪表的最大引用误差不超过±S%,该仪表的量程为A,其最大允许误差(MPE)为:MPE=±(A×S%)

对于刻度均匀的电工仪表、温度仪表和压力仪表,常用引用误差来表示,这样只要知道它的准确度等级,就知道它的最大允差。刻度不均匀的电工仪表用相对误差表示,如兆欧表。有些数字式仪表,说明书中常用MPE:±(级别数字)%·FS,其中FS是满量程值,这就是引用误差。

例4:一块0.1级量程为10A的电流表,经检定各测量点中最大的示值误差为+8mA,问该电流表是否合格?

该电流表的最大允许误差=±0.1%×10A=±0.01A=±10 mA 8mA<10 mA 所以该电流表合格。

例5:某待测的电压约为100V,现有0.5级(0~300)V 和1.0级(0~100)V两块电压表,问用哪一块表测量较好。解:0.5级(0~300)V电压表的MPE=±300×0.5%=±1.5V 1.0级(0~100)V电压表的MPE=±100×1.0%=±1.0 V

显然这里采用1.0级比0.5级的电压表较好。

例6:某计量所热工室的热电偶检定装置中,对检定炉进行控温的一台温度指示控制仪0.5级,测量范围为(0~1200)℃,本所出具的校准证书上给出校准结果:仪器示值示值误差

400℃ -5℃

800℃ -8℃

1000℃ -10℃

请你对该温控仪进行计量确认。

【分析】计量确认主要看使用要求,按规程要求的参数确认,若没有具体要求可按该仪器本身的技术参数进行确认:计算该温控仪的最大允差:MPE=±(1200×0.5%)=±6℃

因800℃和1000℃两点的误差超出了-6℃,该温控仪确认不合格。应进行调修或更换。

8、误差来源

通过对测量过程的分析可知,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于:①设备误差;②环境误差;③人员误差;④方法误差。1)、设备误差

测量设备包括测量仪器和辅助装置。

测量设备误差主要由四部分引入:

a.由于制造工艺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属于结构性误差。

b.在使用时没有调整到水平、垂直、平行等理想状态,应当对中的没有对中,方向不准等,这些属于使用中调整性的误差。

c.变化性误差,如设备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及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

d.辅助装置误差,为使测量方便进行而加入的辅助附件,如电测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触点,连接导线,电源、热源等。

e.设备之间的干扰,如天平和带电机的及有机械动作的设备之间。

2)、环境误差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与要求的标准状态不一致而引起测量设备和被测量本身的变化。如温度、湿度、气压、震动、照明、加速度、电磁场、风的流动、空气含尘量等。测量设备使用与检定时环境因素的差异引起的误差。玻璃量器检定室使用的电子天平安放在门口的工作台上,环境条件不满足天平的使用要求。天平在称量过程中其他检定员推门而入,产生的风流导致天平称量不准(尤其mg级),这时天平室应设置工作状态标识。

3)、人员误差

测量人员生理上的最小分辨力,感觉器官的生理变化,反应速度和固有习惯引起的误差。如记录某一上升信号,测量人员滞后和超前,刻度读数偏左偏右,偏上或偏下。常表现为视差、观测误差、估读误差等通称读数误差。如有的单位为了统一和美观,将温湿度计在墙上挂的很高,

这是人为造成检定员不能准确读数。读数要求视线与仪表指针水平、垂直。

4)、方法误差

由于测量方法或计算方法不完善所引起的误差。

如瞬时取样测量,而实际上取样间隔不为零;经验公式选择的近似性和系数确定的近似性。还有如电测量中由于方法不善引起装置绝缘漏电、热电势、引线电阻上的压降。还有一些误差不是测量设备和被测对象引起,当设备与对象一连接后就将误差带给了测量结果,如测电压时,电压表的内阻不够大而加入了并联电阻,测电流时内阻不够小加入一串联电阻,引起测量误差。

为确保方法误差最小,要求严格执行检定规程/校准规范进行操作。若要偏离标准要求,仅限文件规定的、临时短期可控行为且不影响测量结果的偏离。若长期偏离,机构就应单独制定校准方法,按非标方法进行确认;检定工作不允许偏离。

在规程/规范新投用和变更后要求进行验证,不仅要识别相应的人员、设备、方法、环境和设施等还应通过试验证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考察测量重复性、测量误差的大小来验证,必要时进行实验室间比对。

9、误差分类和性质

误差按性质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旧说法分为三类还包括粗大误差,粗大误差属于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异常数据,在计算测量结果时必须剔除,所以它不能包含在测量结果内。进行测量时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必须弄清测量过程中引入了哪些误差,然后有针对的实施控制或消除。

1)、随机误差: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如测量过程中环境条件的波动、干扰等偶然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就属于随机误差。在重复性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量时,随机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

随机误差具有:①随机误差随每次测量值不同而不同;②随机误差也只有一个符号或正或负;③无限多个重复测量结果中的各不相同的无限多个随机误差的代数和相互抵消为零;④今后不再使用“偶然误差”这个词。

2)、系统误差:在重复测量中保持不变或按可预见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如测量过程中设备自身的误差带给测量结果的误差部分属于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一般都是稳定的,带给各测量结果都是相同的偏差。

系统误差具有:①系统误差存在于重复测量的各个测量结果中均有相同的值;②得出的系统误差可用于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其反符号之值就是修正值,与测量结果相加来补偿系统误差;

10、常用消除误差的方法

消除误差常用的几个基本方法:

1)系统误差的消除

①以加修正值的方法消除。

修正定义:对估计的系统误差的补偿。

修正值等于负的系统误差。计算公式为:

修正值=标准值-测量值=-误差

修正因子是为补偿系统误差而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数字因子。

②在测量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抵消而不致带入测量结果中。主要介绍恒定系统误差消除法。

a、异号法

改变测量中的某些条件,例如测量方向、正负极性等,使两种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符号相反,取其平均值以消除系统误差。

例:测微仪有空转现象,即刻度变化,而量杆不动,在检定与测量部位引起系统误差。为消除这一系统误差,可从两个方向对线,第一次顺时针对准标志读数为d,设空转引起的系统误差为δ,不含系统误差的测量值为a,则 d =a +δ

第二次逆时针方向旋转对准标志读数为d′,则有d′=a -δ于是取其平均值即得不含系统误差的测量值a=(d +d′)/2

b、位置交换法

交换法本质上也是异号,例如等臂天平的两臂存在微小差异,第一次在右边秤盘中放被测物,左边放砝码得到被测物质量为m1,第二次互换位置的到被测物质量为m2,则被测物的质量为m=(m1+m2)/2,这时测量结果中不再含有天平的不等臂性引入的系统误差。

c、替代法

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用某一已知量值替换被测量,再作测量以达到消除系统误差的目的。例如用天平测量被测物,先用一个平衡物使天平达到平衡,然后取下被测物,放上砝码达到平衡后,则有砝码的质量即为被测物的质量。

在电学计量中,用电桥进行准确测量时也常用此法。

一般检定/校准证书上给出的示值误差就是系统误差,它的相反符号的值就是修正值。

所有带“等”的标准器具(如标准玻璃温度计、量块等)需要使用实际值,这时,标准器具的标称值或示值,要求

加上溯源证书上给出的修正值才成为实际值,这是消除系统误差的典型事例。

2)随机误差的消除

考虑到随机误差是由多种因素的微小变化引入,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具有抵偿性,综合值为0,故一般用增加测量次数及用平均值最为测量结果的方法。

在我们日常测量工作、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时,常常对同一样品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最后在剔除异常值后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就是为了抵消随机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误差的运算:

测量结果的综合误差是由许多分量组成,其合成只能用代数和的形式直接加减计算。

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11、什么是测量?

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测量是指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测量是计量的范畴,但不能说计量就是测量。

12、测量结果:与其他有用的相关信息一起赋予被测量的一组量值。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注:①.在给出测量结果时,应说明它是示值、未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一切测量结果都是被测量的一个近似值,因而称之为被测量之值的估计值,而最佳估计值是在重复性条件下的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有关影响量的取值范围。

③如果认为测量不确定度可忽略不计(要求不高的测量),则测量结果可表示为单个测得的量值。在许多领域中这是表示测量结果的常用方式。

测量结果的表示有三种形式:a)被测量之值的估计值(平均值);b)示值误差的估计值;c)修正值的估计值。

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是用量值或数据表达的,且是人们将测量值处理后赋予测量结果的,如何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测量值,保留到合适的小数位,就要了解数据处理要求。

二、数据处理

1、数据修约规则:4舍6入,逢5取偶原则

数据修约规则:一般数据的修约都是按1,2,5间隔修约。1)“1”间隔修约规则:4舍6入,逢5取偶。

意思为:4舍6入5求偶,5后非0则进1, 5后皆0视奇偶,5前为偶应舍去,5前为奇则进1。

实例分析:请将下列数值修约到只保留二位小数:

① 2.2150001; ② 2.22499; ③ 2.22600;

④ 2.22500; ⑤ 2.21500

实例分析答案:

① 2.22 (5后非0则进1);

② 2.22 (4舍6入);

③ 2.23 (4舍6入);

④ 2.22 (5前为偶应舍去);

⑤ 2.22 (5前为奇则进1)。

2)“2”间隔修约规则,或称按“2”化整

先将拟修约的数据除以2,按“1”间隔规则修约到要保留的位数,最后再乘以2则为按2修约的结果数据。按“2”间隔修约的结果均为2的整数倍。

例如:60.30,修约间隔为0.2。

60.30÷2→30.15按0.1间隔修约→30.2×2→60.4

3)“5”间隔修约规则,或称按“5”化整

先将拟修约的数据除以5,按“1”间隔规则修约到要保留的位数,最后再乘以5则为按5修约的结果数据。按“5”间隔修约的结果均为5的整数倍。

例如:18.076,修约间隔为0.05。

18.076÷5→3.6152按0.01间隔修约→3.62×5→18.10

注:上述方法便于记忆,也有的按“2”间隔修约时,先乘以5,修约后再除以5;“5”间隔修约时,先乘以2,修约后再除以2即可。

2、有效数字、有效位数

要求:原始记录上的数据必须是有效数字,而从仪表上读取的数据应保留到哪一位小数,才能确保写出的数据为有效数字。

例如:有一块指针式压力表,测量的压力值见刻度示意图:分度值为0.1MPa

3 4 MPa

像这样的数据,只有末位是估计的即不准确的,其余为准确数字,就是有效数字。5是能够读到的最底位,若写成3.256,这个6也是估计的(是无法读到的),而且5和6这两位都是不准确的,像这个数据就不是有效数字。1)、有效数字:有效数字是指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数字和一位不确定的可疑数字。把只保留一位不准确数字其余为准确数字的数字称为有效数字。

有效位数确定的原则:

①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0”不是有效数字,如:0.32,

0.032,0.0032均为两位有效数字;②非零数字中间的“0”是有效数字,如3.009为四位有效数字;③小数中最后一个非零数字后的“0”是有效数字,2.400为四位有效数字;

④以“0”为结尾的整数,有效位数难以确定,如35000可能为2、3、4、5为有效数字,若表示成3.5×104为2位有效数字。

2)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①加减法

先按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保留其它各数的位数,再进行加减计算,计算结果也使小数点后保留相同的位数。例:计算50.1+1.45+0.5812=?

修约为:50.1+1.4+0.6=52.1

先修约,结果相同而计算简捷。

例:计算12.43+5.765+132.812=?

修约为:12.43+5.76+132.81=151.00

注意:用计数器计算后,屏幕上显示的是151,但不能直接记录,否则会影响以后的修约;应在数值后添两个0,使小数点后有两位有效数字。

②乘除法

先按有效数字最少的数据保留其它各数,再进行乘除运算,计算结果仍保留相同有效数字。

例:计算0.0121×25.64×1.05782=?

修约为:0.0121×25.6×1.06=?

计算后结果为:0.3283456,结果仍保留为三位有效数字。记录为:0.0121×25.6×1.06=0.328

注意: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后,要按照运算规则对结果进行修约

例:计算2.5046×2.005×1.52=?

修约为:2.50×2.00×1.52=?

计算器计算结果显示为7.6,只有两位有效数字,但我们抄

写时应在数字后加一个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50×2.00×1.52=7.60

练习:1)1.01+0.1×0.020-1.000=1.01+0.002-1.000

=1.01+0.00-1.00=0.01

2)2πR(R=1.01)=2π×1.01

=2×3.14×1.01(=6.3428)=6.34

3) 2.3847×0.76÷41678=2.4×0.76÷42×103

=0.043429×103=43

4) 4.400+0.012×18.352÷0.2002-1.5×2.001

=4.400+1.1-3.0=4.4+1.1-3.0=2.5

5) 100.0+1.000×103×10.000+1000.00=

100.0+0.01000+1000.00=100.0+0.0+1000.0

=1100.0

6) ()

2=

.0

÷

?

12

25

414214

.1

2

.4

=1.4×0.12÷4.2=0.040(计算器计算的是0.04)

三、测量不确定度

1963年美国标准局(NBS)的数理统计专家埃森哈特首次提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在当时国际上受到普遍的关注。1970年美国标准局进一步提出了不确定度的定量表示方法。1980年国际计量局在征求了32个国际计量院以及5个国际组织的意见后,推荐采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评定测量结果的建议书,即INC-1(1980)。1993年,7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简称GUM。199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2012年分别颁布了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JJF1059.2-2012《蒙特卡罗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方法的统一,是科技交流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它使得不同国家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可以方便地进行相互比较,可以得到相互承认并达成共识,因此各国际组织和各国的计量部门均十分重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和表示方法的统一。

首先介绍几个与不确定度有关的术语:

1、测量精密度简称精密度

在规定条件下,对同一或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所得示值或测得值间的一致程度。或者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所得测量结果之间的集中(一致)程度,或称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注:①.精密度通常用不精密程度以数字表示,常用标准偏差表示(或

方差或不确定度)。

②.规定条件可以是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

③. 用精密度来定义测量重复性和测量复现性。

④.若用“测量精密度”来表示“测量准确度”,是错误的。

精密度是表示测量结果中的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准确度是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2、测量重复性简称重复性:

在一组重复性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

将“精密度”定义中的“规定条件”改成“重复性条件”就变成重复性的定义了。描述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分散性的参数。

3、测量复现性简称复现性:

在复现性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

将“精密度”定义中的“规定条件”改成“复现性条件”就变成复现性的定义了。描述在复现性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分散性的参数。

测量重复性和复现性都使用“标准偏差”来定量表示。

4、实验标准偏差简称标准偏差或标准差

对同一被测量进行n次测量,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用符号s表示。

无论是重复性条件还是复现性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得到一组测得值,若考虑这些测得值的分散性(精密度)时,都要用标准偏差来计算和表示。所以标准偏差是一个专门表示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某量x进行了n次独立测量,得到测量列为:x1,x2,x3,……x n。

先计算平均值:n

x x x n x x n x n i i

+++==∑= 21 实验标准偏差s 可按贝塞尔公式计算: ()()()()112222112

--++-+-=--=∑=n x x x x x

x n x x s n n i i

式中:i x ——第i 次测量的测得值;n ——测量次数;

x ——n 次测量所得一组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 其中(x x i -)称为残余误差。x 中只含系统误差,不含随机误差;i x 中既含系统误差又含随机误差,两者相减就

只剩下随机误差了。所以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得到的实验标准偏差s 是描述随机误差大小的参数,或者说是描述测量结果分散性或精密度的参数。

因测量结果一般都是用平均值表示的,n 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x 的实验标准偏差()x s 为:()x s =n s

5、测量不确定度简称不确定度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注: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根据一系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按测量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方法进行评定,并可用标准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则可根据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所获得的分布区间,按测量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方法进行评定,也用标准偏差表征。

测量不确定度是定量描述测量结果分散性的技术指标,在统计学中定量描述分散性的参数是用“标准偏差”,所以都用标准偏差来表示不确定度的值。

测量结果的不准是受测量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设备、方法、环境、人员等),每一个因素都贡献一个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所以测量不确定度是由多个分量组成的,为了区分起见,出现了不同的术语:用于描述各分量的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定量表示使用标准偏差;根据标准不确定度各分量评定方法不同分为:标准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和“B 类评定”。

6、标准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一个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是由多个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组成,为区分各分量用带下标的符号“u i ”。

7、测量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

对在规定测量条件下测得的量值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注:规定测量条件是指重复性测量条件、期间精密度测量条件(在同一地点长期的、用相同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其他测量条件可以改变)或复现性测量条件。

用实验标准偏差定量表示。一般用平均值的标准差。

8、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用不同于测量不确定度A类评定的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进行的评定。

用估计的标准偏差定量表示。它是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下估算出的标准偏差。

9、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用符号“u c”表示

由在一个测量模型中各输入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获得的输出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仍然是单倍的标准偏差,是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它表征了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只不过表示的区间较小,在正态分布时其置信概率为P=68.27%,可信度较低,要提高可信度就必须将区间适当扩展,包含的被测量值多一些。

10、扩展不确定度用符号“U”表示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一个大于1的数字因子的乘积。扩展不确定度表示的是一个较大的区间,可望该区间包含了测量结果的绝大部分,起码应该90%以上。

11、包含因子用符号“k”表示

为获得扩展不确定度,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所乘的大于1的数。有时称覆盖因子。但计算标准不确定度时用臵信因子,也用“k”表示,注意这时不要称为“包含因子”。

12、包含概率用符号“P”表示

在规定包含区间内包含被测量的一组值的概率。包含概率用0~1之间的数表示,或用百分数表示。如同我们打靶的击中点落在10环内或5环内甚至1环内的把握有多大,这个把握用百分之多少表示就是概率p,几环内就表示的一个范围或区间。

13、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由所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时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

四、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编写格式)为:名称: XXX(被测器具名称)XXX(参数)测量结果的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简化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对于计量标准器比较简单,准确度较低,影响量较少时,不确定度评定可只考虑主要分量,简单评定如:

①测量模型: y=x 1-x 0

x 1—仪器示值; x 0—标准器的值;y —仪器的误差。 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1

选择一般状态的被检器具,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测量次数n ≥10),获得一组测得值,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出单次测量标准偏差s ,再计算平均值的标准偏差()x s 就是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11

当s 很小时,还应验证指针式仪表分度值或数字式仪表的分辨力δ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的大小,读数误差为±δ/2,按均匀分布,k =3,则

u 12=δδ

δ274.03232

/==

考虑不确定度不应重复评定,从u 11和u 12中取较大者为u 1

③标准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2

标准器最大允差为MPE :±a ,按均匀分布,k =3,则 u 2=a a

577.03=

④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221u u u c +=

⑤扩展不确定度:直接取k =2 U =2×u c

⑥不确定度报告:用……标准器检定……仪器,X 测量点的检定结果为: 扩展不确定度为:U = k =2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办法。 (1)砝码受腐蚀;(2)天平的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4)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5)试剂含被测组分;(6)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湿;(7)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8)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10)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答:(1)系统误差;校准砝码。 (2)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3)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4)系统误差;控制条件扣除共沉淀。 (5)系统误差;扣除试剂空白或将试剂进一步提纯。 (6)系统误差;在110℃左右干燥后称重。 (7)系统误差;重新选择指示剂。 (8)偶然误差;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因而估计不准产生偶然误差。 (9)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10)系统误差;重新选择分析条件。 2.表示样本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哪些? 与平均偏差相比,标准偏差能更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 3.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4.什么叫误差传递?为什么在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误差环节? 5.何谓t分布?它与正态分布有何关系? 6.在进行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时,如何正确选择置信水平? 7.为什么统计检验的正确顺序是: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再进行F检验,在F检验通过后,才能进行t检验? 8.说明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区别,什么情况用前者或后者? 9.何谓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的意义是什么? 10.进行下述运算,并给出适当位数的有效数字。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的任务不仅是定性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定量地测量相关物理量。而对事物定量地描述又离不开数学方法和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因此,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课的基础。本章将从测量及误差的定义开始,逐步介绍有关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基本知识。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是一切实验结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误差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误差理论基本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也有很大发展。误差理论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其数学基础,研究误差性质、规律及如何消除误差。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其目的是对实验结果做出评定,最大限度的减小实验误差,或指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方向,提高测量质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对低年级大学生,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本课程尽限于介绍误差分析的初步知识,着重点放在几个重要概念及最简单情况下的误差处理方法,不进行严密的数学论证,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好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 第一节测量与误差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以取得物理量数据的表征。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是物理实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些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测定,实验上就是将此物理量与规定的作为标准单位的同类量或可借以导出的异类物理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个比较的过程就叫做测量。例如,物体的质量可通过与规定用千克作为标准单位的标准砝码进行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物体运动速度的测定则必须通过与二个不同的物理量,即长度和时间的标准单位进行比较而获得。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就叫做实验数据。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应包含测量值的大小和单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规定了七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则是由以上基本单位按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导出的。因此,除基本单位之外的其余单位均称它们为导出单位。如以上提到的速度以及经常遇到的力、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单位都是导出单位。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测量可以分为两类。按照测量结果获得的方法来分,可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而从测量条件是否相同来分,又有所谓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根据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就是把待测量与标准量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如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等,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药物分析学科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药物分析主要是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和结构已知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同时也涉及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性学科。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药物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药物分析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如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 药物分析的主要的任务包括药物成品的理化检验,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考察,医院调配制剂的快速分析;新药研究开发中的质量标准制订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等。 由此可见,从药物的研制、生产、贮藏、供应、使用到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典 一、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作出的技术性规定,是保证药品质量,进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及监督检验等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质量标准(简称局颁标准),二者均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本为2000年版,简称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国药典还出版英文版,缩写为ChP。 我国已出版了7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和2000年版)。 中国药典分为两部(一、二部),各部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药材、成方及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 (一)中国药典主要内容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第三章课后答案

修正值=)(4321l l l l ?+?+?+?- =)1.03.05.07.0(+-+-- =)(m μ 测量误差: l δ=4 3 2 1 lim 2lim 2lim 2lim 2l l l l δδδδ+++± =2222)20.0()20.0()25.0()35.0(+++± =)(51.0m μ± 3-2 为求长方体体积V ,直接测量其各边长为mm a 6.161=, mm 44.5b =,mm c 2.11=,已知测量的系统误差为mm a 2.1=?,mm b 8.0-=?,mm c 5.0=?,测量的极限误差为mm a 8.0±=δ, mm b 5.0±=δ,mm c 5.0±=δ, 试求立方体的体积及其体积的极限误差。 abc V = ),,(c b a f V = 2.115.446.1610??==abc V )(44.805413 mm = 体积V 系统误差V ?为: c ab b ac a bc V ?+?+?=? )(74.2745)(744.274533mm mm ≈= 立方体体积实际大小为:)(70.777953 0mm V V V =?-= 2 22222lim )()()( c b a V c f b f a f δδδδ??+??+??±= 2 22 22 2)()()(c b a ab ac bc δδδ++±= )(11.37293mm ±= 测量体积最后结果表示为:

V V V V lim 0δ+?-=3)11.372970.77795(mm ±= 3—3 长方体的边长分别为α1,α2, α3测量时:①标准差均为σ;②标准差各为σ1、σ2、 σ3 。试求体积的标准差。 解: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321a a a V ??= 体积的标准差应为:2 323 22222121)()()( σσσσa V a V a V V ??+??+??= 现可求出: 321a a a V ?=??;312a a a V ?=??;213 a a a V ?=?? 若:σσσσ===321 则 有 : 23 2221232322222121)()()()()()( a V a V a V a V a V a V V ??+??+??=??+??+??=σσσσσ221231232)()()(a a a a a a ++=σ 若:321σσσ≠≠ 则有:2 32212223121232)()()(σσσσa a a a a a V ++= 3-4 测量某电路的电流mA I 5.22=,电压V U 6.12=,测量的标准差分别为mA I 5.0=σ, V U 1.0=σ,求所耗功率UI P =及其标准差P σ。UI P =5.226.12?=)(5.283mw = ),(I U f P =I U 、Θ成线性关系 1=∴UI ρ I u I U P I f U f I f U f σσσσσ))((2)()( 2 222????+??+??= I U I U U I I f U f σσσσ+=??+??= 5.06.121.05.22?+?= )(55.8mw = 3-6 已知x 与y 的相关系数1xy ρ=-,试求2 u x ay =+的方差2u σ。 【解】属于函数随机误差合成问题。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1 222221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 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 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 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 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 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概 述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要准确地解决“量”的问题,但是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寻找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减免,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另外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写出合乎要求的分析报告。 第二节 测量误差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 x - μ 2.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100%100?-=?μ μμδ x 若真实值未知,但δ 已知,也可表示为 %100?x δ 3. 真值与标准参考物质 理论真值:如某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等。 相对真值:如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 标准参考物质:经权威机构鉴定并给予证书的,又称标准试样。 实际工作中,常把最有经验的人用最可靠的方法对标准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结 果的平均值作为真值的替代值。 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 系统误差(可定误差) 由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大小在试样间是恒定的,重复测定 时重复出现。

按系统误差的来源分类: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方法误差:滴定分析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 不符、副反应的发生、沉淀的溶解、共沉淀现象、灼烧时沉淀的分解或挥发。 仪器或试剂误差:砝码、容量器皿刻度不准、试剂中含有被测物质或干扰物质。 操作误差:称样时未注意防止吸湿、洗涤沉淀过分或不充分、辨别颜色偏深(浅)、 读数偏高(低)。 按系统误差的数值变化规律分类:恒定误差、比例误差。 系统误差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予以消除。 2.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不可定误差) 由于偶然的原因如温度、湿度波动、仪器的微小变化、对各份试样处理时的微小 差别等引起,其大小和正负都不固定。 偶然误差服从统计规律,可用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加以减免。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 1. 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的大小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 表示。评价一个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常用加样回收率衡量。 2. 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表示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可用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重复性与再现性是精密度的常见别名。 偏差:d = x i - x 平均偏差: n x x d n i i ∑=-=1 相对平均偏差: %100/)(%1001?-=?∑=x n x x x d n i i 标准偏差(标准差): 1 )(1 2 --= ∑=n x x S n i i

第三章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的传递

第三章 测量误差的传递 在间接测量中,待求量通过间接测量的方程式),,,(21n x x x f y =获得。通过测量获得量n x x x ,,,21 的数值后,即可由上面的函数关系计算出待求量y 的数值。那么测量数据的误差怎样作用于间接量y ,即给定测量数据n x x x ,,,21 的测量误差,怎样求出所得间接量y 的误差值? 对于更一般的情形,测量结果的误差是测量方法各环节的诸误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这些误差因素通过一定的关系作用于测量结果。现研究怎样确定这一传递关系,即怎样由诸误差因素分量计算出测量的总误差。 研究测量误差的传递规律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直接用于已知系统误差的传递计算, 并且是建立不确定度合成规则的依据,因而是精度分析的基础①。 3.1 按定义计算测量误差 现在按测量误差的定义给出测量结果的误差,这是研究误差传递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若对量Y 用某种方法测得结果y ,则按测量误差的定义,该数据的测量误差应为 Y y y -=δ (3-1) 设有如下测量方程 ),,,(21n x x x f y = 式中 y ——间接测量结果; n x x x ,,,21 ——分别为各直接测得值。 直接量的测量数据n x x x ,,,21 的测量误差分别为 111X x x -=δ, 222X x x -=δ …………… n n n X x x -=δ 式中,X 1,X 2,…,X n 分别为相应量的实际值(真值)。 则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可写为 ()()n n X X X f x x x f Y y y ,,,,,,2121 -=-=δ ()()n n n X X X f x X x X x X f ,,,,,,212211 -+++=δδδ (3-2) 上式给出了由测量数据的误差计算间接量y 的误差的传递关系式,这一误差关系是 准确无误的。 直接按定义计算测量结果误差的方法在误差传递计算中经常使用,特别是在单独分 析某项误差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时,若这一影响关系不便或不能化成简单的线性关系, 则这一方法更常使用。因此直接按定义作误差传递计算的方法不能完全用下面所述的线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 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 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 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 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 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 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 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 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 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 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 值。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 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 “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 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 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 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 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 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 赖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 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 22221 均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 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 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作业参考答案

“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作业参考答案(总分:40分) 1.(3分) 1 5 8 9 2 3 2. (3分) (1) 5位 1.08 (2) 5位 0.862 (3) 5位 27.0 (4) 6位 3.14 (5) 4位 0.00200 (6) 5位 4.52?103 3. (2分) A 正确,其他结果的平均值和不确定度的最后一位没有对齐; 4.(2分) (3) 5. (4分) (1) A=(1.70±0.01)?104km, P=95%; (2) B=(1.7±0.5)?10-3m, P=95%; (3) C=(1.08±0.02)?10cm, P=95%; (4) D=(9.95±0.02)?10?C, P=95%; 6. (4分) (1) 216.5-1.32=215.2 (2) 0.0221?0.0221=0.000488 (3) 55100.60.11000.66.1160.121500400?=?=-? (4) 15cm=1.5?102mm=1.5?105μm 7. (5分) (1) 98.754+1.3=100.0 (2) 107.50–2.5=105.0 (3) 27.6÷0.012=2.3?103 (4) 121×10= 1.2×103 (5) 00.20.3800.760.200.4000.76==- (6) 0.100 .11000.200.50)001.000.1)(0.3103()3.1630.18(00.50=??=+--? (7) ()()23101.20.11010 0.11000.10.110000.100.10.100.1000.110000.100.7700.78412.46.50.100?=+??=+??=+?-+? (8) 27.30 .47915680.4790.9436250.4790.943252==+=+ (9) 6630.148030.1410080.030.141005 .20.230.141005.23.213.23=-=-?=-?=-?- 8. (9分) 解:n=6,一般取置信概率P=95%,查表知t p =2.45 ()mm D D i i 836.9836.9837.9834.9838.9836.9835.96 16161=++++++==∑= ()()()()()mm mm D D t U i i p B A D 3366225 2估2 仪22222估2仪6122 2 10510241017108200010004030 101452166000100020002000010452166-----=?≈?≈?+?=++??=?+?+-++-+++-?=?+?+--=?+?=∑.......... 因此 ()mm D 005.0836.9±=, (P =95%) 9. (8分) 解: 3322485478520 9534214225444cm g cm g h D m .....==???==ππρ 3 3661022 222222222222222210510097410181106151062020901053420050414225400204-----?≈?≈?+?+?=+?+=++=?? ? ????+??? ????+??? ????==..........ln ln ln h U D U m U U h U D U m U E h D m h D m ρρρρρρ 32310252100974485cm g E U --?≈??==...ρρρ 因此()303.048.5cm g ±=ρ, (P =95%)或()302304785cm g ..±=ρ, (P =95%) 分析: 相对不确定度大的直接测量量D 对间接测量量ρ的不确定度贡献最大; 相对不确定度小的直接测量量m 对间接测量量ρ的不确定度贡献最小; 这是乘除表达式构成的间接测量量共同的规律。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思考题 1.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准确度与真实值相联系,描述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相接近程度,准确度高,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相接近。精密度描述分析数据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精密度好,表示分析数据之间彼此接近良好。 联系: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好;但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即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低,说明所测结果不可靠,当然其准确度也就不高;如果一组数据的精密度很差,虽然由于测定次数多可能使正负偏差相抵消,但已失去衡量准确度的前提。 2.下列情况各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a.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b.过滤时出现透滤现象没有及时发现; c.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 d.标准试样保存不当,失去部分结晶水; e.移液管转移溶液之后残留量稍有不同; f.试剂中含有微量待测组分; g.重量法测定SiO2时,试液中硅酸沉淀不完全; h.砝码腐蚀; i.称量时,试样吸收了空气的水分; j.以含量为98%的金属锌作为基准物质标定EDTA溶液的浓度; k.天平两臂不等长。 答:a. 可引起偶然误差,适当增加测定次数以减小误差。 b. c. 可引起偶然误差,适当增加测定次数以减小误差。 d. 会引起试剂误差,是系统误差,应做对照实验。 e. 可引起偶然误差,适当增加测定次数以减小误差。 f. 会引起试剂误差,是系统误差,应做空白实验。 g. 会引起方法误差,是系统误差,用其它方法做对照实验。 h.会引起仪器误差,是系统误差,应校正法码。 i.会引起操作误差,应重新测定,注意防止试样吸湿。

j.会引起试剂误差,是系统误差,应做对照实验。 k.会引起仪器误差,是系统误差,应标准天平校正。 3.下列数值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0.007,7.026,pH=5.36, 6.00×10-5,1000,91.40,p K a=9.26 答:有效数字的位数分别是:0.007——1位;7.026——4位;pH=5.36——2位; 6.00×10-5——3位;1000——有效数字位数不确定;91.40——4位;p K a=9.26——2位。 5.某人以示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某药物中主成分含量时,称取此药物0.0350g,最后计算其主成分含量为97.26%。问该结果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该结果不合理。因为试样质量只有3位有效数字,而结果却报出4位有效数字,结果的第3位数字已是可疑数字。最后计算此药物的质量分数应改为97.3%。 8.用加热法驱除水分以测定CaSO41/2H2O中结晶水的含量。称取试样0.2000g,已知天平称量误差为±0.1mg。试问分析结果应以几位有效数字报出? 答:通过计算可知,0.2000g试样中含水0.0124g,只能取3位有效数字,故结果应以3位有效数字报出。 习题 1. 根据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算式: (1)19.469+1.537-0.0386+2.54 (2) 3.6×0.0323×20.59×2.12345 (3) 45.00(24.00 1.32)0.1245 1.00001000 ?-? ? (4)pH=0.06,求[H+]=? 解:a. 原式=19.47+1.54-0.04+2.54=23.51 b. 原式=3.6×0.032×2.1×101×2.1=5.1 c. 原式=45.00(24.00 1.32)0.124545.0022.680.1245 0.1271 1.00001000 1.00001000 ?-??? == ?? d. [H+]=10-0.06=0.87( mol/L ) 2. 返滴定法测定试样中某组分含量,按下式计算

物理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一章 实验误差评定和数据处理 (课后参考答案) 制作:李加定 校对:陈明光 3.改正下列测量结果表达式的错误: (1)± 625 (cm ) 改:±(cm ) (2) ± 5(mm ) 改: ± 5(mm ) (3)± 6 (mA ) 改: ± (mA ) (4)96 500±500 (g ) 改: ± (kg ) (5)±(℃) 改: ±(℃) 4.用级别为,量程为10 mA 的电流表对某电路的电流作10次等精度测量,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试计算测量结果及标准差,并以测量结果形式表示之。 解:①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I : 10 1 19.548 ()10i i I I mA ===∑ ②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差I σ: 0.0623 (cm)I σ= = ③根据格拉布斯准则判断异常数据: 取显著水平a =,测量次数n =10,对照表1-3-1查得临界值0(10,0.01) 2.41g =。取max x ?计算i g 值,有 6 60.158 2.536 2.410.0623 I I g σ?= = => 由此得6I =为异常数据,应剔除。 ④用余下的数据重新计算测量结果

重列数据如表1-3-3。 计算得 9 1 19.564 ()9i i I I mA ===∑ ,0.0344 ()I mA σ== 再经过格拉布斯准则判别,所有测量数据符合要求。 算术平均值I 的标准偏差为I σ 0.01145I σ= = = (mA ) 按均匀分布计算系统误差分量的标准差σ仪 为 0.0289σ?=仪0.5%10 (mA ) 合成标准差σ为 0.031σ (mA ) 取0.04σ= (mA),测量结果表示为 9.560.04x x σ=±=± (mA ) 5.用公式24m d h ρπ= 测量某圆柱体铝的密度,测得直径d =±(cm ),高h =±(cm ),质量m =±(g )。计算铝的密度ρ和测量的标准差ρσ,并以测量结果表达式表示之。 解 (1)计算铝的密度ρ: 322 4436.488 2.7003g /m 3.1416 2.042 4.126 m c d h ρπ?= =??=() (2)计算g 标准差相对误差: 对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ln ln 4ln ln 2ln ln m d h ρπ=-+-- 求微分,得

3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误差与数据处理知识 一、误差 1、量:描述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大小可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表示。 由定义可知,量是由一个纯数据和一个计量单位组成。量可指一般概念的量或特定量。其符号用斜体表示, 一般概念的量如:长度l、质量m。 特定量如:长度为2m、质量为0.5g。 2、真值:与量的定义一致的量值。 如按照计量单位定义复现出来的量值为真值。 量的真值只能通过完善的测量才能获得,所以真值是无法测量到的,随着测量准确度的逐步提高,只能越来越接近真值。但在实际应用时还需要使用真值,为此,人们常常将高等级的计量标准复现的量值作为下一级测量的约定真值;将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作为检测结果的约定真值。 3、被测量:拟测量的量。 为保证特定条件下的被测量值是单一的,应根据所需要的准确度及特定条件予以完整定义,如:1m长的铁棒需要测至微米级准确度,就必须说明所给定的温度和压力等,但要测到毫米级准确度就不需给定温度、压力和其他影响的值。 4、影响量:在直接测量中不影响实际被测的量、但会影响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量。原定义: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如:a)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测微计的温度(不包括物体本身的温度,因为物体的温度可以进入被测量的定义中); b)测量交流电压时的频率;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对自然界所发生的量变现象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于各式各样的试验与测量来完成。由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试验中测得的值和它的客观真值并不一致,这种矛盾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误差公理: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由于我们的工作就是测量,所以就应该了解有关误差的知识。 5、测量误差: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根据定义误差表示两个量的差值,所以误差为带有正号或负号的量值,与测量结果一样的计量单位。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量,以真值为参照点。是一个确定的量值,所以误差值不能带有±号。常用“Δ”或“δ”表示。 误差计算公式: 测量误差Δ=测量结果—参考量值 测量结果可以是:给出值、测得值、实验值、仪器示值、标称值、预置值、计算近似值等。 参考量值可以是:①理论真值,如平面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②计量学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的计量单位的定义值:光在真空中在1/299 792 458秒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为1kg;……; ③标准器复现的量值,标准器的误差是被测仪器误差的(1/3~1/10),达到可忽略的程度,认为标准值为约定真值; ④做化学成分分析试验时,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认为是约定真值。 注:测量误差也称“绝对误差”,或直接称为“误差”注意不要与误差的绝对值相混淆。 例1:测得某平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00′03″,则该内角和的误差为+3″。 例2:用0.05级活塞压力计检定0.4级压力表,压力计调整的压力值为10MPa,压力表的示值为9.8 MPa。则压力表的示值误差为9.8 MPa-10MPa=-0.2 MPa 对于制造实物量具的企业来说,使用偏差更为方便。要加工的实物量具的值为标称值,而对于加工的实际值来说,偏离了要求的标称值,这个差值称为加工偏差。 偏差=(-误差)=(标准值-标称值)=实际值-标称值指:加工后的实际量值(标准值)偏离要求的标称值的大小。 以标称值为参照点,相对于标称值来说偏离了多少。 如果用皮尺测量100m的准确距离,测量值为101m,误差为1m;用钢尺测量准确距离为1000m的长度,测量值为1001m误差也是1m。从误差值来说,它们都一样,但不能说两者的准确度一样,若将误差用相对值表示为,皮尺:1%;钢尺:0.1%。很明显看出哪一个准确度更高。 对于测量相同值的两种器具,比较准确度时可用绝对误差;测量不同值时比较它们的准确度,用相对值更方便。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 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 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 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 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 一个理想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 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 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故“真值”在现实中 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 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

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 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 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 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 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式中;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 n w w w 21、——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各观测值的 权数一般凭经验确定。 (4)几何平均值 (5)对数平均值 以上介绍的各种平均值,目的是要从一组测定值中找 出最接近真值的那个值。平均值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一组观 测值的分布类型,在化工原理实验研究中,数据分布较多 属于正态分布,故通常采用算术平均值。 (三)中位数(xM )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精)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测量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并能正确地表达实验结果。 本章主要介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在每个实验中都要用到,而且是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1.1 测量与误差 1.1.1测量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测量就是借助仪器用某一计量单位把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根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可以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称质量;另一类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运算获得测量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比如车速的测量,可以直接用测速仪进行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1.2 误差 绝对误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大小称为真值。测量的目的就 是力图得到真值。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即总存在测量误差。设测量值为N,相应的真值为N0,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N ΔN=N-N0 称为测量误差,又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精)

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一、选择题: 1.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 ( )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 .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 C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D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2.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偶然误差具有随机性 B .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C .偶然误差具有单向性 D .偶然误差是由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 3.下列情况中引起偶然误差的是 ( ) A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B .使用腐蚀的砝码进行称量 C .标定EDTA 溶液时,所用金属锌不纯 D .所用试剂中含有被测组分 4.分析天平的称样误差约为0.0002克,如使测量时相对误差达到0.1%,试样至少应该称 A: 0.1000克以上 B: 0.1000克以下 C: 0.2克以上 D: 0.2克以下 5.分析实验中由于试剂不纯而引起的误差叫 ( ) A: 系统误差 B: 过失误差 C: 偶然误差 D: 方法误差 6.定量分析工作要求测定结果的误差 ( ) A .没有要求 B .等于零 C .在充许误差范围内 D .略大于充许误差 7.可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 ) A .进行仪器校正 B .作对照试验 C .作空白试验 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8.从精密度就可以判断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是( ) A .偶然误差小 B .系统误差小 C .平均偏差小 D .标准偏差小 9.下列结果应以几位有效数字报出 ( ) A .5 B .4 C . 3 D .2 10.用失去部分结晶水的Na 2B 4O 7·10H 2O 标定HCl 溶液的浓度时,测得的HCl 浓度与实际浓度相比将 ( ) A .偏高 B .偏低 C .一致 D .无法确定 11.pH 4.230 有几位有效数字 ( ) A 、4 B 、 3 C 、 2 D 、 1 12.某人以差示光度法测定某药物中主成分含量时,称取此药物0.0250g ,最后计算其主成分含量为98.25%,此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正确值应为( ) A 、正确 B 、不正确,98.0% C 、不正确,98% D 、不正确,98.2% 13.下列情况中,使分析结果产生负误差的是( ) 1000) 80.1800.25(1010.0-?

第3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课堂练习题

第3章误差与数据处理课堂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定量分析工作要求测定结果的误差() A. 越小越好 B. 等于零 C. 接近零 D.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2.对某试样进行多次平行测定获得其中硫的平均含量为 3.25%,则其中某个测定值与此平 均值之差为该次测定的() A. 绝对误差 B. 相对误差 C. 系统误差 D. 绝对偏差 3. 滴定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为0.1%,滴定时耗用标准溶液的体积应控制在() A.<10mL B. 10~15mL C. 20~30mL D. >50mL 4. 滴定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为±0.1%,若称取试样的绝对误差为0.0002g,则一般至少 称取试样() A. 0.1g B. 0.2g C. 0.3g D. 0.4g 5. 下列有关误差论述中,正确的论述是() A. 精密度好误差一定较小 B. 随机误差具有方向性 C. 准确度可以衡量误差的大小 D. 绝对误差就是误差的绝对值 6. 下列有关系统误差的正确叙述是() A. 系统误差具有随机性 B. 系统误差在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 C. 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 D. 系统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7.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 A. 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 C.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B. 准确度高,精密度必然高 D. 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8.以下是有关系统误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分析结果影响恒定,可以测定其大小 B. 具有正态分布规律 C. 在平行测定中,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D. 可用Q检验法判断其是否存在 9. 关于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B. 作空白试验可以估算出试剂不纯等因素带来的误差 C. 回收试验可以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存在偶然误差 D. 通过对仪器进行校准减免偶然误差 10. 若不知所测样品的组成,则要想检验分析方法有无系统误差,有效的方法是() A. 用标准试样对照 B. 用人工合成样对照 C. 空白试验 D. 加入回收试验 11. 某一分析方法由于试剂带入的杂质量大而引起很大的误差,此时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来 消除?() A. 对照分析 B. 空白试验 C. 提纯试剂 D. 分析结果校正 12.做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A. 提高实验的精密度 B. 使标准偏差减小 C. 检查系统误差是否存在 D. 消除随机误差 13.为消除分析方法中所存在的随机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 A. 对照试验 B. 空白试验 C. 校准仪器 D. 增加测定次数 14.能有效减小分析中特定随机误差的方法有() A. 校正分析结果 B. 进行空白试验 C. 选择更精密仪器 D. 应用标准加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