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说课稿

机械设计》说课稿
机械设计》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本节是《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阐述了平面四杆机构的三大特性:急回特性、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它是分析其它四杆机构的基础,对于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小节需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急回特性、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

2、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进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事

物本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和本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在走

上工作岗位之后,都能成为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3、重点与难点

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对于指导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重点。而急回特性产生的原因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

本着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

(2)通过提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

二、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动画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指导: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提出问题,在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和摇杆的运动各有何特点让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相关知识,设置的问题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是后面知识的前奏。

2、探索研究:

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把探究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我通过演示机构-提出问题(摇杆在空回行程和工作行程往复摆动的过程中,哪个行程运动速度较快)-学生观察并回答。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即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我继续演示机构-提出共线问题(即摇杆在两个极限位置时,所对应的曲柄和连杆处于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观察并回答-得出极位夹角的概念。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特殊位置和极位夹角的概念,为后面的推导做好辅垫。

第三步:我采用分解演示空回行程和工作行程,根据演示过程-师生共填表,目的是采集相关数据,为后面的推导做好准备。

第四步:根据演示过程及表格数据,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师

生共同推导出结果:即:V

2>V

1

,从而得到产生急回特性的原因。

以上四步:将难点分解,通过直观演示,表格数据采集,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推导等手段,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变难点为趣点,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在前面推导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衡量机构急回特性的相对程度进而我提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这一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得出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之一:即极位夹角θ>0,又引导学生观察曲柄和摇杆的运动特点总结得出急回特性产生的另两个条件:即输入件做等速整周转动;输出件往复运动。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而且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极位夹角θ越大,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越大,机构急回特性越显着。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这一概念及让学生观察总结,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

然后我通过演示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和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及导杆机构的运动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种机构是否具有急回特性,从而进一步巩固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最后我通过演示牛头刨床的实际加工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从而得到急回特性的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急回特性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采用分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以后踏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素质。

3、演练反馈部分

扣住本节,我设置了四个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区分急回特性和死点产生条件的不同。

(1)当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急回特性的机构有( )。

a)曲柄摇杆机构 b)偏置曲柄滑块机构 c)摆动导杆机构d)双曲柄机构

(2)有急回特性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 )。

a)K=1 b)K>1 c)K≥1 d)K<1

(3)极位夹角越大,机构的急回特性越显着。

(4)如图所示,θ=30°,该机构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为多少

空回行程

C

1

4、总结提炼:

在演练反馈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总结出本节重点内容:急回特性产生条件,加深学生印象。

5、作业布置: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部分来设计的。本节所讲的急回特性是平面四杆机构基本特性之一,平面四杆机构还有两个基本特性:压力角和传动角对机构传力性能的影响、死点。为此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冲压机构中,为何使冲头在接近下极限位置时开始冲压我们坐折叠椅的时候,靠在椅背上,为何靠椅不会自动松开或合拢踩缝纫机脚踏板时,为何有时脚踏板动而皮带轮不动这一部分,留作学生课下观察、思考。同时这也是下一节课学生们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压力角、传动角和机构的死点。

6 板书设计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一)复习提问:(1)定义(三)巩固练习

(二)急回特性:(2)产生条件(四)课堂小结

1、极位夹角(3)实践应用(五)作业布置

2 急回特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使版面直观,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机械设计教案

第五章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螺纹连接件的预紧力、工作载荷及总载荷的计算方法,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的结构设计,受力分析及提高螺纹连接强度的措施,了解连接螺纹及其主要的参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螺纹连接件的预紧力,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的结构设计及受力分析。 三、授课方式 多媒体与板书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 5.1螺纹 1.螺纹的分类 螺纹有外螺纹与内螺纹之分,它们共同组成螺旋副,螺纹按工作性质分为联接用螺纹和传动用螺纹。联接用螺纹的当量摩擦角较大,有利于实现可靠联接,传动用螺纹的当量摩擦角较小,有利于提高传动的效率。 2.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 大径d-即螺纹的公称直径。 小径d1-常用于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杆的危险剖面)。 中径d2-常用于联接的几何计算(受力分析点)。 螺距P-螺纹相邻两个牙型在中径上对应点间的轴向距离。

线数n-螺纹的螺旋线数目。 导程S-螺纹上任一点沿同一条螺旋线转一周所移动的轴向距离,S=nP。 牙型角a-螺纹轴向截面内,螺纹牙型两侧边的夹角。 牙侧角β-螺纹牙型的侧边与螺纹轴线的垂直平面的夹角,对称牙型β=a/2 升角y-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间的夹角。 5.2螺纹联接的类型与标准联接件 1.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 除上述联接的基本类型外,在机器中,还有一些特殊结构的螺纹联接。如:T型槽螺栓联接、吊环螺钉联接和地脚螺栓联接等。 2.标准螺纹联接件 螺纹联接的类型很多,在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螺纹联接件的结构型式和尺寸都已经标准化,设计时可以根据有关标准选用。

5.3螺纹联接的预紧 大多数螺纹联接在装配时都需要拧紧,使之在承受工作载荷之前,预先受到力的作用,这个预加作用力称为预紧力。增强联接的可靠性和紧密性,以防止受载后被联接件间出现缝隙或发生相对移动。 拧紧后螺纹联接件的预紧应力不得超过其材料的屈服极限ss的80%,利用控制拧紧力矩的方法来控制预紧力的大小。通常可采用测力矩扳手或定力矩扳手,对于重要的螺栓联接,也可以采用测定螺栓伸长的方法来控制预紧力。 5.4螺纹联接的防松 螺纹联接一般都能满足自锁条件不会自动松脱。但在冲击、振动或变载荷作用下,或在高温或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螺纹联接中的预紧力和摩擦力会逐渐减小或可能瞬时消失,导致联接失效。 防松的根本问题在于防止螺旋副相对转动。按工作原理的不同,防松方法分为摩擦防松、机械防松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防松方法,例如铆冲防松、在旋合螺纹间涂胶防松等。

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说课稿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它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平面铰链四杆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作用 根据教育部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机械设计基础》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性质与作用。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每届有170人左右学生,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制造业。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相近就业岗位(群)是生产管理等。机械设计基础是数控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职业基础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上述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职业基础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的桥梁与纽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 (4)学会查用图表、标准、规范和手册等技术资料。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改造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初步能力。 3.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 (1)教材特点 根据教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历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选定的文字教材是: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陈立德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书依据高职高专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吸取第二版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修订而成的。教材突出使用性与针对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对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的认识、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完整性。 主要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黄劲枝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机械设计基础》丘季清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本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放在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实际工作,参与设备的论证、预研制、改造或维修的工作,也难免做设计一类的工作,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运动机构或各种通用零、部件,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

机械设计习题说课材料

机械设计习题

第十二章 例1':设某蜗杆减速器的蜗轮轴两端采用混合摩擦润滑径向滑动轴承支撑。已知:蜗杆转速n=60r/min,轴材料为45钢,轴径直径d=80mm,轴承宽度B=80mm,轴承载荷F=80000N,轴瓦材料为锡青铜ZCuSnP1 ([p]=15MPa,[v]=10m/s,[p.v]=15Mpa·m/s),试校核此向心滑动轴承。 作业:1 补1'有一采用混合摩擦润滑径向滑动轴承。已知:轴径直径d=60mm,轴承宽度B=60mm,轴瓦材料为铝青铜ZCuAl10Fe3 ([p]=15MPa, [v]=4m/s, [p.v]=12Mpa·m/s),试求: (1)当载荷F=36000N,转速n=150r/min时,此轴承是否满足液体润滑轴承使用条件? (2)轴允许的最大转速n? (3)当轴的转速n=900r/min时,允许的载荷F max为多少? (4)当载荷F=36000N,轴的允许转速n max为多少? 1. 验算滑动轴承最小油膜厚度h min的目的是。 A. 确定轴承是否能获得液体润滑 B. 控制轴承的发热量 C. 计算轴承内部的摩擦阻力 D. 控制轴承的压强P 2. 在图所示的下列几种情况下,可能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有。 1 A 2 BE 3.巴氏合金是用来制造。 A. 单层金属轴瓦 B. 双层或多层金属轴瓦 C. 含油轴承轴瓦 D. 非金属轴瓦 4.在滑动轴承材料中,通常只用作双金属轴瓦的表层材料。 A. 铸铁 B. 巴氏合金 C. 铸造锡磷青铜 D. 铸造黄铜 5.液体润滑动压径向轴承的偏心距e随而减小。 A. 轴颈转速n的增加或载荷F的增大 B. 轴颈转速n的增加或载荷F的减少 C. 轴颈转速n的减少或载荷F的减少 D. 轴颈转速n的减少或载荷F的增大 6.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验算是为了防止轴承。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作用 根据教育部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机械设计基础》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性质与作用。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每届有170人左右学生,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制造业。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相近就业岗位(群)是生产管理等。机械设计基础是数控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职业基础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上述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职业基础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的桥梁与纽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

最新机械专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年×月我从××××大学硕士毕业,所学专业为×××。毕业后至今,我在××××××任教,任教学科为《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接下来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是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专业课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该节系统讲解了机械设备从接受检修开始到检修任务完成的具体步骤及一系列详细的作业。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零件的修理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接下来学生还要学习轴类零件、轴承等的修理与装配知识。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结合本课题,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一步骤中所需做的详细作业;难点:如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和集体讨论法,充分体现了多种方法相结合。 首先,采用多媒体演示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检修过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运用讲授法对机械检修工艺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精讲,抓住关键点用点拨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采用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

大家好!我是机械工程学院周延昌,今天我进行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说课。 我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1.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分析; 3.教学过程; 4.教学方法与手段; 5.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6.教学评价。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由静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4门课整合而成。 内容:典型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相应的国标;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 本课程是学生最先接触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之一,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是后续将要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普通机加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机床结构等的基础。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典型机械插齿机的构造。该机械中包含了齿轮传动,带传动、四杆机构、轴、螺栓等。 参照该机构本课程打破了以陈述性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整个课程分为7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内容设计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前6个学习情境组合在一起就是第7个学习情境——减速器设计。整个过程基于工作过程模式进行课程设计,采用学做一体化教学。 本课程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对每一个学习情境进行单独考核。不再考核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力,而是考核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7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如图所示。通过该图表明确了所学知识点。 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一定的资源支撑,教学资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硬件资源1)校内有CAD室4个,配有专门的绘图软件。2)绘图室1个,图板、绘图工具若干,足够胜任设计任务。3)校内有机械传动实验室,普车铣加工 车间,数控车铣加工车间,学生设计完之后可以进行实际加工。 软件资源:有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视频和自编的学习材料。 三、教学过程 在该图表中给出了各学习情境的课时分配,在理论教学讲解完之后,直接进行设计,真正实现“学、做”一体。 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是设计过程,所有知识都是为了设计为服务。

机械设计教案

教材分析1.教材基本信息 教材名称:机械设计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濮良贵 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9版 2.章节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 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 第五章螺纹连接机螺旋传动 第六章键、花键、物件连接和销联结 第七章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 第八章带传动 第九章链传动 第十章齿轮传动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 第十二章滑动轴承 第十三章滚动轴承 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 第十五章轴 第十六章弹簧 第十七章机座和箱体

第十八章减速器和变速器 3.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别回答、师生互动启发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视频课件 4.实训教学环节 实训一:连接件认知(螺栓、键、销) 实训二:传动部件认知(带、齿轮、蜗杆、链传动) 实训三:轴系部件认知(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5.教材优缺点分析 优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设计(第9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 械零件教研室编著,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的基础上,根据 教育部2011年制订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编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考虑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结合拓宽专业面后的教学改革以及我国机 械工业发展的需要修订而成的。内容上能够反映现代机械设计的最新技术,具有较 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书后附录有常用量的名称、单位、符号及换算关系。教材覆 盖面广,较为权威。 缺点:配套习题略少,没有配套的实验指导类教材 6.参考教材 机械设计指导手册(图书馆)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习题集

机械设计说课稿

机械设计说课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本节是《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阐述了平面四杆机构的三大特性:急回特性、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它是分析其它四杆机构的基础,对于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小节需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急回特性、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 2、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进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事物本 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和本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在走 上工作岗位之后,都能成为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3、重点与难点 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对于指导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重点。而急回特性产生的原因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 本着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通过观察、 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 (2)通过提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 易懂。 二、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动画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指导: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教学过程:

机械设计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本节是《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阐述了平面四杆机构的三大特性:急回特性、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它是分析其它四杆机构的基础,对于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小节需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急回特性、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 2、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进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事 物本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和本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在走 上工作岗位之后,都能成为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3、重点与难点 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对于指导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重点。而急回特性产生的原因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 本着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 (2)通过提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 二、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动画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指导: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教学过程:

《机械设计基础》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机械设计基础》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电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以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xx中职学校15级6班学生。 就本班级级实际学情,有如下特点: 专业能力需求:学生跨出校门将走进各种机械职业岗位,他们需要具有①分析机械功能、动作及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②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薄弱,接受能力比较缓慢。

学习态度分析:近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想跳出农门,愿意学习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技能性强的课程;同时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学习起点能力分析:①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机器、机构等专业基础知识;②第二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知识点的学习,为本节课“平面四杆机构”的分析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 (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 (3)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是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点加以拓展)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突出; 教学难点为急回和死点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的推导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诱导方式分步进行化解。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 大家好~我是机械工程学院周延昌,今天我进行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说课。 我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1.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分析;3.教学过程;4.教学方法与手段;5.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6.教学评价。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由静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4门课整合而成。 内容:典型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相应的国标;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 本课程是学生最先接触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之一,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是后续将要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普通机加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机床结构等的基础。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典型机械插齿机的构造。该机械中包含了齿轮传动,带传动、四杆机构、轴、螺栓等。 参照该机构本课程打破了以陈述性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整个课程分为7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内容设计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前6个学习情境组合在一起就是第7个学习情境——减速器设计。整个过程基于工作过程模式进行课程设计,采用学做一体化教学。 本课程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对每一个学习情境进行单独考核。不再考核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力,而是考核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7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如图所示。通过该图表明确了所学知识点。 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一定的资源支撑,教学资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硬件资源1)校内有CAD室4个,配有专门的绘图软件。2)绘图室1个,图板、绘图工具若干,足够胜任设计任务。3)校内有机械传动实验室,普车铣加工车间,数控车铣加工车间,学生设计完之后可以进行实际加工。 软件资源:有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视频和自编的学习材料。 三、教学过程 在该图表中给出了各学习情境的课时分配,在理论教学讲解完之后,直接进行设计,真正实现“学、做”一体。 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是设计过程,所有知识都是为了设计为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做一体化”。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4步即: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点评,学生改进。 以减速器设计为例 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各部件设计过程,讲解减速器设计过程,指导学生设计,个步骤。其中各部件设计过程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过;讲解设计答辩,总结6 减速器设计过程,以够用为度;重点讲解各部件的相互关联设计,减速器由朵 儿部件组成,前一个零部件设计的数据是后一个零部件设计的基础;指导学生设计,重点的查阅国标和相关技术资料;设计答辩,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总结针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对优点进行表扬,缺点予以指出。 这几张照片是学生在进行减速器设计

机械制图说课稿

机械制图第章第节 说课稿 谢玲

《机械制图》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航空工业学校一名普通的中职专业课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课程《机械制图》的, 对于本次教学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设计主导思想、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情及学法指导、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八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设计主导思想: 我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制图教学“教、学、练”的特点,注重在实践练习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提升指导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把教、学、练融合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选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钱可强主编的第五版《机械制图》和与之配套的《机械制图习题集》中第章第节。《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机械专业的必修课,本次授课内容,是后面学习 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所以这个任务第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本任务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识读、绘制图样的能力的培养,为以后查阅各种设计手册和工具书以及取得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奠定基础,教学设计课时为2H(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相贯体、相贯线的概念,掌握求相贯线的分析方法和求法。结合本课内容,建立知识点。)((1)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2)通过对任务的学习掌握读图和绘图方法)(掌握圆锥面上的点的投影作法――辅助线法与辅

助面法) 2、方法能力: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社会能力: 通过小组教学培养学生沟通及团队合作意识、创造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学生亲自做、学、练,以学习任务的完成活动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配合多媒体演示,实物教具、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搞学习效率。 三、学情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这门课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一般开设在中职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基本上还没有接触过专业技能内容,起点较低,但是由于他们曾在初中学过部分平面几何和简单形体的知识,所以我们面对的学生虽然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弱,但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们可以在他们原有的几何学知识上搭建起知识平台,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模式。 2、学习障碍: 由于学生欠缺对机械加工、零件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完全没有基础实习过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动手的练习活动,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关于机械设计课程的说明 讲授任何一门课程,都得首先对它有个轮廓的了解,因而有必要先对机械设计课程作一简要说明。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就是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主门干课程,属技术基础课。因而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先修课程,而且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与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设计合用的零(部)件及简单的机械,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本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主要就是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所以就是一般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就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属于设计性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 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与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与简单的机械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与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动训练。 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特殊性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除了(包括自学)外,还应有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答疑辅导、设计作业及课程设计等。虽然课堂教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但它远非本课程的全部,因而企图通过单单学习书本知识就把这门课程学好,最后必将落得一知半解,缺乏实践能力与设计素养,不能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务必提醒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注意,并随时加以警惕。如果学生在作习题、设计作业与课程设计时,不注意进行理论与技术分析,不认真查阅手册、图册与有关资料;做实验时不详细弄清实验目的、原理、仪表功能及测试方法;在现场教学中不细心观察零件的结构、材料、制法、工作情况、失效形式与有关机器的运转性能,就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机械设计者。所以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固属重要,但在工程实际中,很少就是靠单独运用书本知识就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而就是还需掌握一定的经验资料与具备较强的工程判断能力。因为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几乎都不会只有一个答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市场信息等,都将使答案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善于全面分析、综合协调、灵活处理,并富有想象力、洞察力、探索精神与创新勇气,从而对各式各样的设计问题作出机敏的工程判断。而这些能力就是要靠一系列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来综合培养的。本课程应该负担培养的部分,则就是通过前述全部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决不就是单单课堂教学就能奏效。 四、本课程的特点 1、论述机械零(部)件设计时的一般顺序及目的 《机械设计》中,除第一篇“总论”就是综合论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任务及一般机械设计的共性问题外,以后四篇都就是分章论述常用的通用机械零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正式版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艾田中学蒋显翠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试卷A说课讲解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试卷A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试题(A)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材料学院08级使用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判断题 1、在相同温度下,牌号为N46的润滑油粘度比牌号为N100的润滑油粘度要低。() 2、机械零件的磨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跑合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剧烈磨损阶段。() 3、弹簧的旋绕比C值越小。弹簧的刚度越大。() 4、所有挠性联轴器都能补偿两轴间的不对中性,只是补偿的类型有所不同。() 5、推力球轴承的极限转速高于短圆柱滚子轴承。()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循环特性r=-1的变应力是__ 应力。 A)脉动循环 B)对称循环 C)非对称循环 2、当螺纹公称直径、牙型角、线数相同时,细牙螺纹的自锁性能比粗牙螺纹_。 A)高 B)低 C)一样 3、采用螺纹联接时,若被联接件的厚度总厚度较大,且材料较软,强度较低,需经常装拆的情况下,一般多选用 __ 。 A)螺栓联接 B)双头螺柱联接 C)螺钉联接。

8、工作条件和型号一定的V 带,其寿命随小带轮直径的增大而_。 A)不变 B)增大 C)减少 D)不一定。 9、在一定转速下,要减轻链传动的速度不均匀性和动载荷,应_。 A)增大链条的节距和链轮齿数 B)增大链条的节距,减少链轮齿数 C)减少链条的节距和链轮齿数 D)减少链条的节距,增大链轮齿数。 10、开式齿轮传动中轮齿最不常见失效形式为__ _。 A )轮齿折断 B )齿面磨损 C )齿面点蚀 D )齿面胶合 11、 对于开式齿轮传动,在工程设计中,一般_。 A )先按接触强度计算齿轮强度,再验算弯曲强度 B)按弯曲强度计算齿轮尺寸,再验算接触强度 C)只需按接触强度计算 D)只需按弯曲强度计算。 12、一对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大齿轮2和小齿轮1的接触应力的关系为____。 A )大齿轮较大 B )小齿轮较大 C )相等 D )不定 13、在圆柱齿轮设计时,若齿根圆到键槽底部的距离2t e m <,则齿轮应选 用_ 。 A )齿轮轴 B )腹板式 C )轮辐式 D )焊接式 14、蜗杆的直径应按下式____计算。 A ) 111 a d m z = B ) 11 d mz = C ) 11tan a d m q λ = D ) 1d mq = 15、闭式蜗杆传动中,蜗杆副的失效形式有__________。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阐述了平面四杆机构的三大特性:急回特性、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它是分析其它四杆机构的基础,对于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小节需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1、掌握急回特性、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 2、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1、能进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事物本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和本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都能成为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3、重点与难点 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对于指导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重点。而急回特性产生的原因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 本着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 (2)通过提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 易懂。 二、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动画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指导: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学科地位与内容 1.课程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分析、设计、运行和维护机械设备和机械零件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有关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基础。是我们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基于先前学习的许多基础理论课(如数学,制图、力学、公差配合等)以及一定的生产知识(如拆装测绘、金工实习等),同时,该课程又为后期专业课得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本课程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材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是专门针对高职高专教育要求整合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设计》《摩擦学》等课程知识的一本教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阐述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设计方法。 ②阐述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 ③介绍机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二、教学目标 依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 ②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 ③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 2 、能力目标: 具备机械设计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学会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充分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与设计方法。 2、常用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3、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 难点: 1、常用机构的结构分析 2、齿轮机构与轴等非标零部件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实践性都较强,因此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结合理论课的系统教学法和实践课的场景教学法; 2、结合课堂教授与多媒体教学增加直观性; 3、并利用挂图和实物模型增加学生的现场感; 4、利用学生熟悉食物进行类比教学消除学生对新事物的陌生感; 5、通过课后布置随堂小设计作业巩固知识,增加参与感,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 本课程综合运用多门先修课程的基本理论,因此,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 2. 本课程的各部分内容一般都是按照工作原理→→结构→→强度计算→→使用维护的顺序介绍的。 3. 设计计算中常采用很多经验公式、参数以及简化计算(条件性计算)。 4. 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不像基础课那样具有唯一性。

《工业机器人》说课稿.

《工业机器人技术》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 课程学时:64 授课对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课 前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传感技术、 C 语言等 后续课程: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控制学等 2.课程性质与定位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它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改变着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作为培养合格技术和操作人员的高职高专院校此时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和研究中加大机器人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 3.课程的培养目标 1. 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能够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部件选配与调试、控制程序编制、操作使用、维护维修等生产现场最需要的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技术。 2. 具体目标

1具有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勇于创新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工业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分析。 4了解工业机器人操作机执行系统、驱动系统及系统设计等。 二、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 突出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 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工种主要有:工业机器人操作应用岗位、工业机器人设计研发岗位、工业机器人维修保养岗位。 工业机器人典型岗位的对应职业技能要求 序号典型工 作岗位 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 1 工业机器人 操作应用岗 位 1.能够熟练操作机器人进行各种作 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