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表面纳米化

金属表面纳米化
金属表面纳米化

表面自身纳米化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金属材料表面自身纳米化,即在材料自身表面形成具有纳米结构的表面层。纳米结构表层与基体之问没有明砬的界面,处理前后材料的外形尺寸基本没变,一方面克服了目前三维大尺寸纳米晶体材料制备的技术困难,另一方面又将纳米晶体材料的优异性能与传统金属材料相结合。

关键词:表面自身纳米化;性能;应用

前言

很多丁程上的应用只需要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就可以提高整个材料的综合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因为材料的失效一般源于材料的表面,如材料的疲劳、磨蚀疲劳、腐蚀、摩擦磨损等。另外,为了改进一些常见的材料加丁工艺,如材料的表面渗氮、渗铬,异种金属材料的固态扩散焊接等,迫切需要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显然,把纳米技术与表面改性技术相结合。实现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将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近年来,徐滨士等【1-2】提出纳米表面工程的概念。为材料表面改性开创了新的途径。

表面纳米化处理是近几年表面强化方法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技术将纳米晶体材料的优异性能与传统工程金属材料相结合,在工业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工程结构材料的失效多始于表面,而且材料的疲劳、腐蚀、磨损对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很敏感。因此,表面组织和性能的优化就成为提高材料整体性能和服役行为的有效途径。1999年,h等?提出了金属材料表面自身纳米化(Suface

Self-Nanocrystallization,SNC)的概念,即在材料自身表面形成具有纳米结构的表面层。纳米结构表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处理前后材料的外形尺寸基本不变。这种表面自身纳米化技术,一方面克服了目前三维大尺寸纳米晶体材料制备的技术困难,另一方面又将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应用到了传统工程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中。因此,这种新材料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价值。目前,表面纳米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加工的方法。本文将简要介绍表面自身纳米化处理的技术特点以及对疲劳、腐蚀、磨损等性能的影响。

2 表面纳米化的基本原理与制备方法

在块状粗晶材料上获得纳米结构表层有3种基本方式[8] 表面涂层或沉积,表面自身纳米化和混合方式。

表面涂层或沉积,首先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再将这些颗粒固结在材料的表面在材料上形成一个与基体化学成分相同(或不同)的纳米结构表层。这种材料的主要特征是纳米结构表层内的晶粒大小比较均匀表层与基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材料的外形尺寸与处理前相比有所增加。

表面自身纳米化,对于多晶材料采用非平衡处理方法增加材料表面的自由能使粗晶组织逐渐细化至纳米量级这种材料的主要特征是晶粒尺寸沿厚度方向逐渐增大纳米结构表层与基体之间不存在界面与处理前相比材料的外形尺寸基本不变。表面自身纳米化技术与表面自身纳米化材料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表面自身纳米化采用常规的表面处理方法(或者对常规的处理方法进行略微的改造)即可实现,在

工业应用中不存在明显的技术障碍;其次,表面自身纳米化材料表面的晶粒尺寸在厚度方向沿梯度变化,表面自身纳米晶组织与基体组织之问不存在明显的界面,不会发生剥层和分离;第三,表面自身纳米化既适用于材料的整体,又可用于材料的局部改性。对比表面涂层或沉积,表面自身纳米化技术与利用表面涂层或沉积实现表面纳米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表面涂层或沉积纳米化是利用常规的表面涂层和沉积技术,如PVD、CVD、溅射、电镀和电解沉积等,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固结在材料的表面,在材料表面形成一个与基体化学成分相同或不同的纳米结构表层。纳米结构表层与基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材料的外形尺寸与处理前相比有所增加。

表面自身纳米化的制备原理简介

由非平衡过程实现表面自身纳米化主要有两种方法心】,即表面机械加工处理法和非平衡热力学法,不同方法所采用的工艺和由其导致的纳米化的微观机理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在,绝大多数实现表面自身纳米化的方法主要是表面机械加工法。主要是表面机械加工处理方法原理简单,用常规的表面处理技术就可以实现,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易获得纳米层。表面机械加工法实现表面自身纳米化是一种非平衡处理方法,即外加载荷重复作用于材料表面,增加多晶体金属材料表面的自由能,使表面组织产生不同方向的强烈塑性变形而逐渐将材料表层的粗晶组织细化至纳米量级?。该方法的晶粒细化机理类似于早前提出的用强烈塑性变形法(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SPD)制

备块体纳米晶材料的细化机理,主要是通过塑性变形以及位错的运动来细化晶粒。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塑性变形只发生在试样的表层,并由表及里逐渐减小,通常变形层的深度为几十至几百微米,只有表面层结构发生变化并细化为纳米晶,而材料内部仍保持原始的组织结构;目前.用的比较多、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有: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T)超声喷丸(USSP)、高能喷丸(HESP)、气动喷丸等。另外,激光脉冲产生的冲击波也可以使材料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并促使晶粒细化。后者是利用压力扭转或等通道挤压的方法使试样整体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晶粒不断细化,以达到纳米尺寸的晶粒,材料的内部有较强的织构和较大的内应力,同时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受到材料变形难易程度的限制。

非平衡热力学法,是将材料的表面达到熔化或相变温度,再进行急速冷却,通过动力学控制来提高形核速率并抑制晶粒长大速度,可以在材料的表面获得纳米晶组织。实现快速加热一冷却的方法主要有激光加热和电子辐射等。

1.3表面层的组织结构

目前的研究均表明㈣,表面自纳米化处理后,在材料上可获得表面为纳米晶、晶粒尺寸沿厚度方向逐渐增大的梯度结构。一般将表面层分为四层:纳米结构表层、细化的亚微晶层、变形细化的微晶层和基本没有变化的基体【¨】。

表面纳米化对性能的影晌

1.4表面纳米化层的力学性能

表面纳米化改变了材料表面的组织和结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而且对材料的整体性能也有相当的提高。目前。对于纳米结构表层的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塑性与超塑性、冲击韧度、弹性模量、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等。抗腐蚀性能、扩散性能、稳定性等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Ⅲ柳。表面纳米晶层的硬度显著提高.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与显微组织未发生变化的心部相比,硬度可提高几倍(旧,表面以下亚微晶层的硬度也明显增大;表面硬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但由于机械加工处理引起的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却有可能对材料的耐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低载荷下材料的摩擦磨损性与表面处理前相比变化不大。随着载荷的增加。未处理材料的磨损量急剧下降,而表面纳米化材料的磨损量变化很小。可见表面纳米化能够明显提高高载荷下材料的耐摩擦磨损性能刚。经研究发现【2l】,表面纳米化可以提高低碳钢在低载荷及中等载荷作用下的耐磨性,并可以明显降低摩擦系数;同时,随着载荷的增大,表面纳米化低碳钢的主要磨损机制从磨粒磨损方式转变为疲劳磨损方式.表面纳米化有助于减弱低碳钢表面的疲劳磨损效应,表面纳米化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抗冲击性能,研究低碳钢经过表面机械加工处理后冲击能量与刮削体积的关系可以得出:试验初期。表面纳米化材料的抗冲击性明显优于处理前.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二者的差距减小,这主要是纳米结构表层因冲击次数增加而逐渐消失所致。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完善,表面纳米结构表层厚度的增加得到进一步提高。表面性能的改善对材料的整体性能也会产生有利影响阎,l mm

厚度的低碳钢板材双面经过表面机械加工处理后,当双侧纳米层厚度只占板材总厚度的3%时.材料的屈服强度可提高约35%,而伸长率只下降4%。对于块状超细材料来说,强度的提高总是伴随着韧性的明显下降.而表面纳米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整体强度,同时又不明显地降低材料的韧性。

4.2表面纳米层的耐蚀性能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以后,表面的纳米晶体材料中含有大量能量较高的亚稳定态晶界,表面活性较高,晶界的体积比明显增加,晶界处的原子数较多。活性金属参与腐蚀反应的活性原子增加,使材料易于发生腐蚀反应。但对于惰性金属,表面更易形成致密的钝化膜,反而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李瑛等[16]研究了SMAT低碳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反应活性普遍增加,对于活性金属,纳米化使材料的腐蚀速度增加,并且溶解速度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在晶粒尺寸小于35rim时,纳米低碳钢的电化学腐蚀速度随晶粒尺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晶粒尺寸高于35nm时,晶粒尺度对腐蚀速度的影响不大。X Y.Wang等n7]经过表面喷砂和退火处理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20nm的纳米化层,表面形成的致密的钝化膜提高了材料的抗腐蚀的能力。

4.3表面纳米化对抗疲劳性能的影响

材料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之后,表层形成的组织均一、性能均一的纳米晶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疲劳裂纹的萌生,同时表面形成的压应力层也有助于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李东等[18]利用SMAT技术,在

SS400钢焊接接头表面形成了尺寸均匀、晶粒取向呈随机分布的纳米晶组织,实现了焊接接头表层硬度的均匀化,表层硬度明显高于内部,而消除了对接接头表层组织的不均匀性,使焊接接头表面的拉应力变为压应力,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疲劳性能。另外熊天英等[1叼利用SSPB技术在0Crl8Ni9Ti焊接接头表面形成了组织均匀的纳米晶层,表面形成压应力层。接头的抗Hzs应力腐蚀试验表明,晶粒尺寸细小而均匀,在裂纹萌生阶段,氢致裂纹驱动力可由更多细小的晶粒所承受,晶内和晶界的应变度相差较小,应力集中较小,因而材料受力均匀,裂纹不易萌生;在裂纹的扩展阶段,由于纳米晶结构的晶界体积分数高,微裂纹将在晶界处受到阻碍,同时一旦微裂纹穿过晶界后,扩展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必然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使微裂纹不易扩展长大,超细等轴晶以及压应力协同作用使焊接接头抗应力腐蚀性能大大提高。

4.4表面纳米化层的热稳定性

纳米晶材料是一种非平衡材料,其热稳定性一直都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样表面纳米化层的热稳定性能也是涉及到表面纳米化技术能否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纳米晶体材料中含有大量能量较高的亚稳定态晶界,纳米晶粒长大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体系晶粒和界面的储能降低,阻力来自于原子扩散或晶界迁移需要一定的激活能。

研究表明表面纳米化层的热稳定性与纳米晶界的本征结构即存在大量的三叉晶界和界偶有关,由于三叉晶界和界偶的移动比普通晶界的移动更需要高的激活能,这就使纳米晶层具有了一定的热稳定性。佟

伟平口o]研究了SMAT纯铁和38CrMoAl表面纳米化层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层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通过XRD和TEM观察纯铁在450℃退火6h后晶粒的变化情况,退火后晶粒尺寸比未退火前有所长大,晶粒大小为10~45nm,但仍小于100nm。在高于500℃时这种稳定性丧失,晶粒长大。对于38CrMoAl的试验显示400℃等温退火30h晶粒尺寸仍保持在30nm左右。王镇波口1]的研究也表明,纯铁纳米晶层加热至350℃保温2h晶粒未长大,微观应变释放为零,加热至550℃以上晶粒才发生明显长大。

表面自纳米化的应用前景

表面自纳米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工业领域有多方面的潜在

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利用表面纳米化提高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1表面的强度、硬度、疲劳、耐磨性和耐蚀性等,并通过表面性能的改善提高材料整体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

②利用材料表面纳米晶组织较高的活性和均匀的微观粗糙度,进行其他表面处理(如喷涂、电镀和沉积等),可明显地增加表层与基体的结合力.有可能开发出新型的具有高综合性能的材料。

③将表面纳米化处理与化学处理相结合,降低化学处理的成本,使精密零部件能够经过变形小或无变形的低温化学处理获得高性能和多功能。同时,将表面纳米化处理与化学处理相结合,在材料表层可以获得具有高性能的复相表层,可望为利用常规工程金属材料取代昂贵材料提供一条新途径。

④将表面纳米化处理应用于异种金属材料的扩散焊接过程例,利用金属原子在纳米晶粒内高的扩散速率和纳米晶粒本身所体现出的超塑性效应,降低焊接温度\缩短焊接时间,以控制或消除由金属间化合物加厚、母材晶粒长大和焊接内应力发展所引起的有害作用。这就可为异种金属提供一种新的焊接方法,解决传统焊接工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对提高异种金属的焊接效率和结合性能、丰富和发展焊接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纳米金属材料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结语

材料表面自身纳米晶化工艺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可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的纳米技术。目前该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

距离,针对工业实际应用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了解材料表面

粗糙度的问题;研制适用于工业应用的表面自身纳米化设备;探

讨不同材料和应用的工艺参数以及不同的工艺参数对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1加工工艺、参数及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对纳米化的影响;2、微观机制及形成动力学;3、纳米结构表层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4、纳米结构表层的热稳定性与化学性能。也就是说在理论研究金属表面纳米化的同时,更要拓展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规模化发展。

表面纳米化层具有较高的活性、扩散性能和较强的吸附性

能,若在该纳米化层上进行其他表面处理(例如喷涂、粘涂、电

镀、气相沉积、化学热处理等),有望大大改善传统表面处理技术

界面结合的问题,制备出性能新颖的复相表层,因此将表面纳米

化技术与现有的一些表面处理技术复合可成为该技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研究现状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研究现状*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刘刚雍兴平卢柯 摘 要:概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的现状,包括表面纳米化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并对表面纳米化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金属材料 表面纳米化 结构 性能  中图分类号:TG17; TB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89(2001)03–0001–05 1 引 言  材料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着材料的使用性能,为了满足工作环境对材料的特殊需求,人们提出了多种表面改性技术,如喷丸、电镀、喷涂、气相沉积(PVD、CVD)、激光处理和表面化学处理等,这些技术通过材料表面组织结构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服役行为,因此已在工业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将表面改性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以开发利用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在过去的20年,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异常活跃,这主要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1,2],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不但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固体材料本质结构特征的认识,也为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材料和技术基础。迄今为止,人们提出了多种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如金属蒸发冷凝-原位冷压成型法、非晶晶化法、机械研磨法和强烈塑性变形法等[3~7]。但是,由于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和材料外形、尺寸有限,内部存在界面污染、孔隙类缺陷多等因素的制约,现有的制备技术至今尚未能在三维块状金属材料上取得实际应用。 众所周知,大多数材料的失稳始于其表面,因此只要在材料的表面制备出一定厚度的纳米结构表层,即实现表面纳米化[8],就能够通过表面组织和性能的优化提高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和环境服役行为。与其它纳米材料制备方法不同的是,表面纳米化采用常规表面处理技术或对表面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即可实现。此外,表面纳米化材料的组织沿厚度方向呈梯度变化,这些技术在工业上应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1061);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重大项目 作者简介:刘钢男 (1963-) 副研究员博士 收稿日期:2001–08–16 并不存在明显的障碍;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剥层和分离。因此,这种新材料有着开发应用的潜力。 最近,表面纳米化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今后几年内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有可能取得实际应用的技术之一。本文将表面纳米化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包括表面纳米化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并对表面纳米化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2 表面纳米化的基本原理与制备方法  在块状粗晶材料上获得纳米结构表层有3种基本方式[8]:表面涂层或沉积、表面自身纳米化和混合方式,如图1所示,以下分别作以介绍。 图1 表面纳米化的3种基本方式 Fig.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ree types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a) surface coating or deposion(b) surface self-nanocrystallization (c) hybrid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2.1 表面涂层或沉积 首先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再将这些颗粒固结在材料的表面,在材料上形成一个与基体化学成分相同(或不同)的纳米结构表层。这种材料的主要特征是:纳米结构表层内的晶粒大小比较均匀,表层与基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材料的外形尺寸与处理前相比有所增加,图1(a)。 许多常规表面涂层和沉积技术都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如PVD、CVD、溅射、电镀和电解沉积表面涂层或沉积 (b) 表面自身纳米化 (c)

表面纳米化对金属材料耐磨性的影响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得分任课教师签名 学生填写: 姓名学号 专业导师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课程学分 上课时间20 至20 学年第学期星期 递交时间年月日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表面纳米化对金属材料耐磨性的影响 摘要:材料的磨损起源于表面,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与表面结构密切相关。利 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可以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制备出一定厚度的纳米结构表层,从而大 大提高金属的耐磨性。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综述了表面纳米化在金属耐磨 性方面的影响,讨论了表面纳米化方法与机理以及表面纳米化影响耐磨性的因素, 简述了应用表面纳米化技术改善各种金属材料耐磨性的研究和实用成果,最后进行 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表面纳米化;金属材料;耐磨性 Influence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on Wear Resistan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Abstract:Wearing stems from surface of material,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metallic materi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urface structure. Nanostructured layer with a certain thickness can be produced by means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technology on surfa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to enhance their wear resistance distinctly. With the research work of scholars, an over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on wear resistan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is given. The methods, principl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wear property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are dis2 cuss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applying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and the summary and prospect are presented at last. Key words: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metallic materials; wear resistance 1、引言 结构材料中许多失效(如磨损、疲劳等)均与材料表面结构和性能密切相关。在大多数服役环境下,材料的失稳多始于表面,如果能在材料上制备出一定厚度的纳米结构表层,就可以通过表面组织和性能的优化来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和服役行为[1]。基于此,20世纪末中科院金属所卢柯研究组提出了“表面纳米化”(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的概念,该项技术既

金属表面纳米化

表面自身纳米化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金属材料表面自身纳米化,即在材料自身表面形成具有纳米结构的表面层。纳米结构表层与基体之问没有明砬的界面,处理前后材料的外形尺寸基本没变,一方面克服了目前三维大尺寸纳米晶体材料制备的技术困难,另一方面又将纳米晶体材料的优异性能与传统金属材料相结合。 关键词:表面自身纳米化;性能;应用 前言 很多丁程上的应用只需要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就可以提高整个材料的综合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因为材料的失效一般源于材料的表面,如材料的疲劳、磨蚀疲劳、腐蚀、摩擦磨损等。另外,为了改进一些常见的材料加丁工艺,如材料的表面渗氮、渗铬,异种金属材料的固态扩散焊接等,迫切需要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显然,把纳米技术与表面改性技术相结合。实现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将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近年来,徐滨士等【1-2】提出纳米表面工程的概念。为材料表面改性开创了新的途径。 表面纳米化处理是近几年表面强化方法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技术将纳米晶体材料的优异性能与传统工程金属材料相结合,在工业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工程结构材料的失效多始于表面,而且材料的疲劳、腐蚀、磨损对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很敏感。因此,表面组织和性能的优化就成为提高材料整体性能和服役行为的有效途径。1999年,h等?提出了金属材料表面自身纳米化(Suface

Self-Nanocrystallization,SNC)的概念,即在材料自身表面形成具有纳米结构的表面层。纳米结构表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处理前后材料的外形尺寸基本不变。这种表面自身纳米化技术,一方面克服了目前三维大尺寸纳米晶体材料制备的技术困难,另一方面又将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应用到了传统工程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中。因此,这种新材料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价值。目前,表面纳米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加工的方法。本文将简要介绍表面自身纳米化处理的技术特点以及对疲劳、腐蚀、磨损等性能的影响。 2 表面纳米化的基本原理与制备方法 在块状粗晶材料上获得纳米结构表层有3种基本方式[8] 表面涂层或沉积,表面自身纳米化和混合方式。 表面涂层或沉积,首先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再将这些颗粒固结在材料的表面在材料上形成一个与基体化学成分相同(或不同)的纳米结构表层。这种材料的主要特征是纳米结构表层内的晶粒大小比较均匀表层与基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材料的外形尺寸与处理前相比有所增加。 表面自身纳米化,对于多晶材料采用非平衡处理方法增加材料表面的自由能使粗晶组织逐渐细化至纳米量级这种材料的主要特征是晶粒尺寸沿厚度方向逐渐增大纳米结构表层与基体之间不存在界面与处理前相比材料的外形尺寸基本不变。表面自身纳米化技术与表面自身纳米化材料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表面自身纳米化采用常规的表面处理方法(或者对常规的处理方法进行略微的改造)即可实现,在

发光功能化的纳米材料的应用探讨.docx

发光功能化的纳米材料的应用探讨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其主要特点是比表面积大、化学反应活性强以及具有良好的尺寸效应,能够和生物体产生特殊的相互作用。在生物标记以及分析检测中则主要是作为生物探针应用,同时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分析技术的良好结合,也进一步促进了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本文则从发光功能化角度,对纳米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探讨。 1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其中将CdTe量子点作为标志物的免疫传感器,能够同时测定人IgG抗原作为模型蛋白的荧光及电化学。首先借助于聚阳离子电解质PDDA能够在导电玻璃上将金胶纳米粒子在ITO芯片上被成功吸附,之后在金胶纳米离子上固定羊抗人IgG抗体,再实施封闭处理之后芯片则能够和检测出现抗原反应,并和量子点标记的鼠抗人IgG抗体反应。在以上反应结束后可以进行荧光及电化学方式检测。其中电致化学发光则是有效结合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的检测方法,应用也比较广泛。量子点特点则为荧光特性独特以及生物相容性好,在其应用过程中将硫基乙酸作为稳定剂,则能够成功合成水溶性Cds纳米晶体。在对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水溶液中会出现电致化学发光行为。采用自组装方式和纳米金放大技术相结合,在金电极上修饰Cds纳米晶,则能够构建新型ECL免疫传感器,主要是在低浓度脂蛋白检测中应用。这一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发光以及生物相容性,能够进一步构建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主要应用在人免疫球蛋白灵敏

性检测工作中。 2纳米材料在聚合物电致发光中的应用 聚合物电致发光在应用中主要优势为:主动发光,并且效率高、宽视角、能耗低、厚度小、操作简单等等,在照明及平板显示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目前已经在全世界科学界及工业界得到普遍关注。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的首次研究则是在19XX年,英国机剑桥大学首次报道关于聚对苯乙烯的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在采用溶液法将聚合物前驱体进行成膜之后,放置在2500C真空高温环境中进行处理,最终为均匀、致密的PPV薄膜,器件的阴阳极分别是Al 和ITO,在<14V电压环境下则能够实现外量子效率0.05%黄绿光发光。PPV则属于是难溶性共轭聚合物,在其处理过程中一定要选用前驱体方式进行旋涂成膜,在操作过程中工艺复杂,同时薄膜质量也比较差。在19XX年美国加州大学则提出可通行的甲氧基异辛氧基对聚对苯乙烯进行取代,能够在ITO上旋涂MEH-PPV溶液成膜,从而实现发光层,即将金属Ca作为阴极则能够得到1%橘红色发光二极管,这一工艺在操作中简单,同时具有高发光率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19XX年则进一步采用柔性塑料基底则可弯曲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从而呈现出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最为迷人一面。在近些年来,世界对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期间的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视,并取得显著进步,但是就目前而言不管是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稳定性还是效率上均还有进步空间,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 3纳米材料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现状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现状 摘要: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处理是近几年表面强化方法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技术将纳米晶体材料的优异性能与传统工程金属材料相结合,在工业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表面纳米化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的综述,提出要实现这种新技术的工业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影响因素,表面纳米化形成动力学等。 关键词:表面纳米化;金属材料;研究现状 1、介绍 表面工程是21世纪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可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表面工程,是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多种表面工程技术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等,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表面工程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以多种方法制备出优于本体材料性能的表面功能薄层,赋予零件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抗疲劳、防辐射等性能。这层表面材料与部件的整体材料相比,厚度薄、面积小,但却承担着工作部件的主要功能[1-3]。 从19世纪80年代表面工程的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表面工程是指传统的单一表面工程技术,包括热喷涂、电刷镀、、激光熔覆、P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CVD(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及激光束、离子束、电子束三束表面改性等[4-5]。第二代表面工程又称复合表面工程,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传统的表面技术复合应用,起到“1+l>2”的协同效果[6]。例如,热喷涂与激光(或电子束)重熔的复合,热喷涂与电刷镀的复合,化学热处理与电镀的复合,多层薄膜技术的复合等。第三代表面工程即纳米表面工程,是指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有机地与传统表面工程的结合与应用。 纳米表面工程是以纳米材料和其他低维非平衡材料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加工技术或手段,对固体表面进行强化、改性、超精细加工或赋予表面新功能的系统工程。简言之,纳米表面工程就是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与表面工程交叉、复合、综合并开发应用[7-9]。 在服役环境下,金属材料的失效多始于表面,因此只要在材料上制备出一定厚度的纳米结构表层,即实现表面纳米化,就可以通过表面组织和性能的优化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和服役行为。与其它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相比,表面纳米化技术

功能化纳米材料研究与蛋白质选择性富集分离技术

功能化纳米材料研究与蛋白质选择性富集分离技术 蛋白质组学以大规模分析细胞或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为目的,主要开展表达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两类研究工作。生物体内蛋白质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数量庞大,尤其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现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了许多挑战。因此,发展蛋白质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对于解决生物学、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科学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相对于普通材料而言,它们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极高的表面活性,特别适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针对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面临的磷酸化和糖基化蛋白质高效选择性富集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功能化材料与蛋白质分析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发展了一些基于功能化材料的磷酸化和糖基化蛋白质组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与IMAC相比,磁性纳米新材料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并且对低pH溶液、盐类、其它低分子污染物有更高的耐受性。我们先后研究合成了TiO2、ZrO2、Ga2O3等金属氧化物包覆的磁球,并成功用于磷酸化肽段的富集。同时还合成了Fe3O4@C@Ta2O5和Fe3O4@C@SnO2磁球用于磷酸化肽段的富集,展现了优越的富集选择性。同时,我们还研究了糖肽和糖蛋白的富集鉴定新方法。首先合成了纳米级金粒子,然后通过高温煅烧将这些纳米金颗粒烧结到MALDI-QIT-TOF-MS靶板上,再利用金和巯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纳米金颗粒表面修饰上巯基苯硼酸,用来选择性富集糖基化的肽或者蛋白质。进而发展了利用“三明治”固定方法在硼酸纳米磁性微球表面固定了凝集素蛋白(Con A),并将其用于糖基化蛋白的分离富集。球表面直接固定Con A相比,利用上述“三明治”方法固定的Con A量提高了三倍。Con A纳米磁球、硼酸磁球和商品化的Con A磁球用来进行人肝癌细胞株7703细胞裂解液中糖蛋白的分离富集。利用Con A纳米磁球共鉴定了包含184个糖基化位点在内的172条糖肽,这些糖肽共对应 1

表面纳米化的研究进展_张鹏

第30卷第3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Vol.30No.32014年3月 Journal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r.2014 收稿日期:2014-02-11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0342)。作者简介:张鹏(1971-),男,吉林乾安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化工分离与过程模拟研究。 表面纳米化的研究进展 张 鹏,尚晓敏,刘晓秋,彭欣丽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摘 要]本文主要从物理法和化学法对表面纳米化方法进行了归纳。同时对各种纳米化方法的优缺 点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表面纳米化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填料;纳米化;进展;方法[中图分类号]TG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42(2014)03-0073-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ZHANG Peng ,SHANG Xiao-min ,LIU Xiao-qiu ,PENG Xin-li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method from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it makes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towar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nanocrystallization methods and its applicable range as well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method.Key words :packing ;nanocrystallization ;progress ;method 1前言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优异性能如高强度、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包括超塑性)、高比热、高热膨胀系数以及独特的理化性能等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人们对纳米材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制备方法、性能及其应用领域的探索和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卢柯与华裔学者吕坚联合提出了结构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概念,并被列入国家纳米科技发展规划,2000年国际纳米材料大会的总结报告上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结构材料上获得突破的纳米技术之一。 2表面纳米化概念的提出 1998年卢柯和吕坚提出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概念。表面纳米化有三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是图层表面 纳米化,即在材料表面沉积一层纳米结构的涂层;第二种是自身表面纳米化,即将材料表面层的粗晶组织细化到纳米级形成表面纳米化层;第三种方式是混合型表面纳米化,即以上两种方式的混合。这三种表面纳米化本身都有自身的弱点和优点,因此当这三种表面纳米化的方式一提出就得到了很大的关注。 3表面纳米化方法研究进展 纳米薄膜、粉末有多种制备方法,主要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3.1物理方法 物理气相沉积(PVD )法,真空蒸镀是在真空条 件下,将镀料加热并蒸发,使大量的原子、 分子气化并离开液体镀料表面。 真空蒸镀基本原理是在真空条件下,使金属、金属合金或化合物蒸发,然后沉积在基本表面上,蒸发的方法常用电阻加热,高频感应加热,电子束、激光束、离子束高能轰击镀料,使蒸发成气相,然后沉积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应用

Hans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 2019, 9(3), 93-10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journal/nat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10.12677/nat.2019.93011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materials Zhengdong Yan*, Xiaolei Liang, Huiling Tang, Qiang Xiao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Advanced Catalysis Materials, Institution of Advanced Fluorine-Containing Material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Received: Jul. 28th, 2019; accepted: Aug. 9th, 2019; published: Aug. 16th, 2019 Abstract Mesoporous silica nanomaterials have a unique structure and are easy to be modified by surface functionalities. They can be combined with material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to form a new type of material with specific purposes 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us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several methods for synthesizing 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and its special nanostructures.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literature, we introduced some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catalysis, and as drug carriers. Keywords Mesoporous Silica, Nanomaterials, Functionalization, Application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应用 闫正东*,梁晓蕾,汤会玲,肖强 浙江师范大学,含氟新材料研究所,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金华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6日 摘要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结构独特,易于表面功能化修饰,能够结合不同功能的材料形成具有特定用途的新型材料,用途极为广泛。这篇综述讨论了几种合成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以及其特殊的纳米结构。还结合最新文献,介绍了一些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环境保护、工业催化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等领域的应用。 *通讯作者。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现状 作者:张瀚文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 摘要:材料的组织结构决定着材料的性能。自 20 世纪80 年代初 HGleiter 等人首次用惰性气体冷凝法制备出纳米金属粒子并经原位加压成型获得纳米材料以来,人们对纳米材料和其制备技术的研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组织和一系列优良的力学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已经成为材料研究的热门。就目前而言,大块体金属材料的整体纳米化制备技术尚不成熟,难以进行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 关键词:表面纳米化制备方法显微组织特征使役性能 1表面纳米化的制备方法 目前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表面涂层或沉积、表面自纳米化及混合方式。表面涂层或沉积是将已制备好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固结在材料的表面,形成一个与基体结构成分相同(或不同)的表层。处理后纳米表层晶粒大小比较均匀且整体外形尺寸有所增加;常用的方法有 CVD、PVD、溅射、电镀及电解沉积等;实现表层纳米晶粒与基体的牢固结合并抑制纳米晶粒长大是整个工艺的关键。表面自纳米化是采用非平衡处理的方法增加材 料表面的自由能,使表面粗晶组织逐渐细化至纳米量级。处理后晶粒组织及尺寸沿深度方向呈梯度变化,外形尺寸基本不变。常用的几种方法有表面机械研磨处理法(SMAT)、超声喷丸法、凸轮滚压法、超音速微粒轰击法(SFPB)等。混合方式是将表面纳米化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形成与基体成分不同的固溶体或化合物,如 20CrMo 合金钢、低碳钢等在表面研磨处理后进行低温渗氮等。 三种处理方式中,表面自纳米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且实用,设备投资少的独特优点。 2表面自纳米化机理 目前,对表面自纳米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往复塑性变形法,其基本原理如下:利用载荷的重复作用,使金属材料表面粗晶组织产生不同方向的强塑性变形,以产生高密度的晶体缺 陷(例如位错、孪晶、大角度晶界等),这些缺陷相互作用,不断地湮没和重组,使晶粒逐渐细化至纳米量级。表面自纳米化机理跟金属晶体结构和层错能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 体心立方和中高层错能的面心立方金属晶体主要通过位错的不断增值和相互作用,经历了由 大晶粒晶界-亚晶界-小晶粒晶界的演变,最终达到增值速率与湮没速率的平衡而细化至纳米量级。如工业纯铁在高能喷丸表面自纳米化过程中,晶粒的纳米化过程就是通过位错分割的方 式演变而成的。对于低层错能和含有亚稳相的金属而言,孪晶的生长驱动力较大。首先在表 面位错的作用下形成了单系孪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作用次数的增多,单系孪晶逐渐演变成多系孪晶,多系孪晶和相变马氏体的相互交割而使晶粒尺寸不断减小,最终细化至纳米量

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研究进展

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研究进展* 齐天骄1,2,邓建国1,2 ,黄奕刚1 (1.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00)(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新材料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900) 摘 要: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包括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物理改性一般采用高能表面改性法对纳米 粒子进行修饰;化学改性分为硅烷偶联剂、酯化反应、表面接枝和表面活性剂等方法。关键词:纳米粒子;表面;修饰 Research Progress in Surface-modifications of Nanoparticle QI Tian-jiao 1,2,DENG Jian-guo 1,2,HUANG Yi-gang 1 (1.Institute of Chemical Materials,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 Mianyang 621900,China) (2.New Material Research Center,Institute of Chemical Materials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Mianyang 621900,China) Abstract:Surface-modification includes Physical modification and chemical modification.Physical modification is that kinds of rays irradiate nanoparticles to modify and nanoparticles is encrusted with some other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ing coupling agent,esterification,some groups be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nanoparticles and surface active agent modified are parts of chemical modification. Keywords:nanoparticles;surface;mod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B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1918(2009)02-0070-05 收稿日期:2008-12-04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转民重点基金项目(JM200703)0引言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领域最富有活力、研究 内涵最丰富的分支学科之一。纳米粉体指粒子尺寸为1~100nm 的超微颗粒,是纳米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原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和特性决定了纳米固体材料的许多新特性[1],在电子学、光学、化工、 陶瓷、生物和医药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陶瓷的韧性有很大提高,而且,控制恰当的烧结温度,其韧性可与硬度同步提高,特别是 纳米陶瓷有望出现低温延性;为了提高磁记录的密度,磁记录介质中的磁性颗粒尺寸已由微米\亚微米向纳米尺度过渡;将纳米微粒与塑料复合,可起到对塑料增强增韧作用,改善塑料的耐老化性,赋予材料的功能化。我国自行研制的纳米塑料耐磨性是黄铜的27倍,钢铁的7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得到较好的应用[2];美国将纳米Fe 3O 4与药物结合,利用其超磁性,通过外加磁场导航将药物定向释放至病变组织或器官中,以减少药物副作用[3]。 但是,纳米粒子极易团聚,与大部分聚合物相容性差,其分散问题是目前超细粉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增多及表面原子配位不饱和性导致大量的悬键和不饱和键等,使 70

常用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方法

常用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方法 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是指采用特殊技术在材料表面形成纳米尺寸的结构,如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纳米孔或者由纳米晶体构成的膜等。表面纳米化需要在原子水平上处理物质,其制备方式也较多,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目前常用的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技术(见表1)。 (1)纳米颗粒紧压法:纳米颗粒紧压法属于物理改性技术,是指在室温高压下使用压力容器将预成的纳米颗粒结合到基底材料上。纳米颗粒紧压法可以保留基底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特性,而只改变其表面形貌、粗糙度等物理性质。Webster 等[2]在室温下使用10GPa 的压力处理5 分钟分别将的Ti 微米级(>10.5μm)、纳米级(0.5-2.4μm)颗粒结合到基材上,最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基底材料表面密布着颗粒,AFM 结果显示纳米颗粒表面粗糙度远大于微米颗粒。 (2)离子束沉积技术:离子束沉积技术(IonBeam Assisted Deposition,IBAD)是利用等离子枪产生直流电弧将涂层材料加热熔融后用高速气流喷射到金属表面形成涂层,通常使用钛浆或羟基磷灰石进行喷涂沉积。Coelho PG 等[3] 应用离子束沉积技术在种植体表面形成了纳米晶体组成的薄膜,提升了表面的微观粗糙度。离子束沉积技术制备纳米形貌的工艺较为成熟,已经被用于商业种植体材料表面形貌的制备,例如Bicon 种植体的表面纳米处理就采用此技术(Nanotite, Bicon Inc., Boston, MA),利用IBAD 在表面形成一层羟基磷灰石纳米沉积层。 (3)表面化学处理:表面化学处理是目前的口腔种植体表面改性研究的热点,是指利用酸或碱处理基材表面得到纳米形貌。张波等[4] 把纯钛在60℃恒温NaOH 溶液中浸泡24 小时,在表面形成多孔网状钛酸钠凝胶,然后在600℃热处理后,凝胶层晶体化,得到100nm 厚的金红石型的TiO2 膜。但该方法获得的TiO2 涂层较薄,存在结合强度低的缺点。Wang 等[5] 使用H2O2/HCl 酸蚀纯钛在表面形成了无定形态的纳米膜结构,并且发现膜的厚度与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 (4)阳极氧化及微弧氧化:阳极氧化法是将钛金属试件作为阳极,铜、石墨等作为阴极,置于相应电解液(如硫酸、磷酸、草酸等) 中,在特定条件和外加电流作用下,进行电解,使其表面形成氧化物薄膜,其成本低廉,效果明确。李荐等[6] 在20V 电压下使用0.24wt%HF 溶液作为电解液阳极氧化1 小时,在材料表面制成孔径100~110nm 的管状结构,稳定性良好。微弧氧化法是由阳极氧化改良而来,它采用较高的工作电压,将工作区域由普通的阳极氧化法区域引入到高压放电区域,可以得到厚度均匀的氧化膜,并且微弧氧化的操作时间约3~5min,较阳极氧化节省工作时间。马楚凡等[7] 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处理纯钛试件,得到了

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_百度文.

DOI :10.3724/SP.J.1096.2010.00442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楚华琴 1卢云峰*21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90095USA 摘要纳米材料研究的飞速发展为解决食品安全检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功能化纳米材料与传统检测方法的结合,衍生出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快速检测的方法,在食品中有毒有害微 生物、 化学残留物以及毒素的检测方面的应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基于免疫方法的常见功能化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综述 2009-09-16收稿;2009-11-10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No.20911120035- B05资助*E-mail :chenweishnu@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 1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食品安全检测包括食品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各种农兽药残留的检测、各种有毒有害毒素的检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定义,食品安 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主要集中在农业化学控制物质、农药残留、动植物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剂、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等方面[1]。然而,近些年发生的 二英、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强化检测、严格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所依赖的方法还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方法,如标准方法化学分析法(CA 、酶联免疫法(ELISA 、薄层 层析法(TLC 、气相色谱法(GC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及气质联用法(GC- MS 等[2 13],这些方法受检测时间、灵敏度、选择性、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样品基质干扰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以材料学为基础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将高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到已有的食品安全的检测方法中,改进或研究出全新的具有高灵敏、高通量的快速简易的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内经常应用的几类重要的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进展做出评述。 2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纳米材料的制备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根据制备过程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根据制备状态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因此,不同的纳米材料在制备方法上显著不同。本文总结了食品安全领域应用较多的几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1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其在外加磁场下具有可控运动的特点,使得磁性纳米材料成为分析科学中分离富集及生物分子固定的首选材料。磁性材料按物质组成可以分为有机磁性材料和无机磁性材料。在生

功能化二硒化钼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性能研究

功能化二硒化钼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性能研究癌症已成为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而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等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及难治愈等缺点。因此,对于有效的抗肿瘤策略研究迫在眉睫。 而光学治疗具有微创性、时空选择性、耐药性小、治疗效率高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癌研究策略。其中光热疗法(PTT)和光动力疗法(PDT)在克服传统化疗的局限性方面具有广阔的癌症治疗应用前景。 光源的选择在光学治疗中是重要的前提,相对于紫外、可见光对正常组织或细胞的破坏性以及大的副作用,近红外光具有较强组织穿透能力和低的额外损伤性,可以直达病灶实现高效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对近红外光响应材料进行开发和探究,其中,二维(2D)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因其优异的光电、电子传导性能和适中的带隙而被广泛研究。 在众多的过渡金属硫化物中,MoSe2由于具有合适的带隙 (1.331.72 eV)、出色的光热、光动力性能和对近红光较强的捕获能力,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近红外光学材料之一。因此,我们合成了不同形貌的MoSe2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对所有制备的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结构和性能表征测试。 在此基础上,利用材料较大比表面积产生的众多活性位点进行抗癌药物的负载,并实现了高效协同的光热、光动力、化学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章以二硒化钼(MoSe2)纳米花为载体,合成了具有近红外光(NIR)介导的光热治疗(PTT)、光动力治疗(PDT)和药物释放能力的纳米载体。 所有的MoSe2纳米花(150180 nm)都是由

菁染料及其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和近红外荧光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进展, 2016, 6(4), 109-11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journal/aac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10.12677/aac.2016.64017 文章引用: 黄红香. 菁染料及其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和近红外荧光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 Research Progress in Cyanine Dyes and Their Functionalized Nanocomposites Used for Bioanalysis and Near-Infrared Molecular Fluorescent Imaging Hongxiang Huang Department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of Fudan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Polymers, Shanghai Received: Oct. 11th , 2016; accepted: Nov. 1st , 2016; published: Nov. 7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90274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yanine (Cy) compounds can produce strong fluorescent emission in the near infrared region after radiation and be easily modified with various substituents, thus they have been recently widely used as fluorescent probes to bind with bio-molecules, cells and tissues. The as-prepared lumi-nescent materials have provided a facile route for the bioanalysis, molecular fluorescent imaging and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especially for the tumou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is work, we reviewed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well-known cyanine derivatives such as Cy3, Cy5, Cy7, Cy3.5, Cy5.5, and their bio-nanocomposites produced with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as luminescent probes in the fields of bioanalysis and near infrared molecular imaging. Keywords Cyanine, Bioanalysis, Near Infrared Image, Bio-Nanocomposite, Fluorescence 菁染料及其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和 近红外荧光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红香 Open Acc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