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3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文言文字词解释

守株待兔 寓意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走——跑,逃跑。 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冀——希望。 折折断 复再,又 为被 因于是,就 释放下 耕者农民 揠苗助长 寓意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悯:耽心、忧虑 揠:拔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趋:赶去。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病:劳累。 谓:告诉 槁草木干枯 耘除草 舍舍弃,放弃 寡少见 徒只是 害坏处 之:助词,不译 郑人买履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画蛇添足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刻舟求剑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 一、七年级上 1、说:通“悦”,愉快。 2、愠:生气。(人不知而不愠。) 3、信:真诚,诚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罔:迷惑。(学而不思则罔) 5、殆: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6、是:此,这。(是知也) 7、其:大概,也许。(其恕乎。)8、女:通“汝”,你。9、省:反省。(三省)10、徐:慢慢地。(徐喷以烟)11、方:正。(方出神) 12、恒:经常。(数年恒不一见)13、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顾惊疑)14、无何(未几):不久,不一会儿。15、始:才。(始悟) 16、裁:通“才”。(裁如星点)17、凭:靠着。(或凭或立) 18、逾时:过了一会儿。19、倏忽:突然。20、危:高。(危楼)21、俄而:不久,一会儿。22、拟:相比。(差可拟) 23、期:约定。(期行)(期日中)24、委:丢下、舍弃。(相委而去) 25、去:离开。(相委而去)(舍去)26、引:拉。(下车引之)(引弦而战) 27、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28、乃:才。(乃至) 29、不:通“否”。(尊君在不)30、智:以……为聪明。(其家甚智其子) 31、①果:果然。②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32、①雨:下雨。②坏:毁坏。(天雨墙坏) 33、亡:逃跑。(马无故亡而入胡)34、居:经过。(居数月) 35、吊:对不幸者表安慰。(人皆吊之) 36、将:带领。(其马将胡骏马而归)37、何遽:怎么就。(此何遽不为福乎) 二、七年级下 1、隶:属于。(世隶耕) 2、尝:曾经。(未尝识书具) 3、异:对……感到诧异。(父异焉) 4、是:这。(自是) 5、就:完成。(立就) 6、奇:对……感到惊奇。(邑人奇之) 7、或: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8、利:认为……有利。(父利其然也) 9、称:相当。(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消失。(泯然众人矣) 11、卒:最终,终于。(卒之为众人)12、固:本来。(固众人) 13、惟:只。(惟闻女叹息)14、市:买。(愿为市鞍马) 15、旦:早晨。(旦辞爷娘去)16、但:只。(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当涉猎) 17、①郭:外城②。扶将:扶持。(出郭相扶将) 18、涉猎:粗略的阅读。(但当涉猎)19、乃:于是,就。(蒙乃始就学) 20、见:了解。(见往事耳) 21、①及:到了……的时候。②过:到。(及鲁肃过寻阳) 22、更: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3、会: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 24、施:设置,安放。(施八尺屏障)25、既而(未几):不久。 26、一时:同时。(一时齐发)27、毕:全,都。(众妙毕备) 28、少:稍微。(意少舒)29、中间:其中夹杂着。 30、曳:拉。(曳屋许许声)31、虽:即使。(虽人有百手) 32、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33、奋:扬起,举起。(奋袖出臂) 34、股:大腿。(两股战战)35、①几:几乎。②走:跑。(几欲先走)(逐走)36、绝:断。(地维绝)37、止:通“只”。(止有剩骨)(止增笑耳) 38、①并:一起。②故:旧,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39、缀:连接,这里指紧跟。(缀行甚远)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是汉语的古代形式。在古代文化中,文言文是正式的写作语言,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和理解文言文的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一、礼仪方面的词语 1. 郑重:表示对事物的重视和庄重态度,常用于描述仪式、典礼等场合。 2. 敬畏:对神圣、权威等具有敬重和畏惧的心情。 3. 谦虚:表示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不放在心上,态度谦逊。 4. 弘扬:广泛宣传,传播推崇。 5. 谨慎:做事小心,不操之过急。 二、政治方面的词语 1. 君臣:君主和臣下的关系,表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 2. 任命:上级指定某人担任某个职务。 3. 才干:指人的才能和能力。 4. 忠诚:对国家、君主或组织忠实和忠心。 5. 忠臣:对君主忠心耿耿的臣子。

三、文学方面的词语 1. 明理:理解道理,有理性思维。 2. 妙绝:极其精巧,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3. 深情厚意:情感深情,心意厚重。 4. 诗篇:诗歌的一篇,比较长的一首诗。 5.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创新。 四、道德方面的词语 1. 善行:行善的行为,指具有道德品质的行动。 2. 仁义:指人对他人的善意和公正。 3. 担待:肩负起责任,承担使命。 4. 诚信: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5. 正直:言行端正,不偏不倚。 五、人情方面的词语 1. 友谊:朋友之间的情谊和情感。 2. 壮词:用于劝勉、鼓舞士气的语言。 3. 善意:表示友好的心情和态度。 4. 后悔:对过去行为或决策感到懊悔和悔恨。

5. 感慨:对事物或境遇的深深感叹和触动。 六、哲学方面的词语 1. 知识: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2. 智慧:智慧和知识的结合,指人的聪明才智。 3. 智者:有着卓越才智和深刻见地的人。 4. 自律:自我约束,按照规范和原则行事。 5. 慎独:一个人时要谨慎慎之又慎。 以上是文言文词语解释的大全,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通过学习了解文言文的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对于学习古代文化、文学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 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 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 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 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 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 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 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 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 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1000个

文言文词语解释 目录 文言文词语解释目录 (1) (2) (2) (2) (3) (3) (3) (5) (7) 四、和时间、地点有关的词语。 (8) (10) (13) (13) (13) (14) (14) (16) (18) (19)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推荐;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2)厅堂,又叫“厅事”处分:处理,处置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2)治理(3)处理、料理

140个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完整释义

72、穷①【走完】 欲穷其林。②【贫穷】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③【穷尽】子子孙孙无穷匮。④【深】穷冬烈 74、去①【离开】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距离】西140个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完整释义(下) 67、戚①【忧愁,悲伤】不戚戚于贫贱②【亲,亲 属】亲戚畔之 68、其①【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苦其心志② 【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人视端容寂 ③【指示代词这、这片】欲穷其林④【表揣测、反问等语气】其如土石何? 69、期①【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期望】期在必醉。 ③【期限】度已失期。④【满一年】期年之后 70、启【开,打开】启窗而观。 71、且①【况且、尚且】且焉置土石。②【将近】年 且九十。③【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 73、趋【快步走】尝趋百里外 蜀之去南海③【除掉】去死肌,杀三虫 75、入①【进入】出入之迂也。元方入门不顾。②【在国内】入则无法家拂士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③ 【好的、善良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 77、少① 【稍微】宾客意少舒。②【不多】饮少辄醉③【年轻】陈涉少时 78、胜①【能承担,能忍受】高处不胜寒②【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79、市①【买】愿为市鞍马。②【集市】东市买骏马。百里奚举于市 80、食①【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吃】食不饱,力不足。③【食物】百姓孰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 81、使①【出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派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③【假使,假若】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让】不使学 82、适①【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②【到、往】抱而适市 83、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②【书信】家书抵万金。③【字条】得鱼腹中书 84、舒①【展开】柳条将舒未舒。②【放松,松弛】宾客意少舒。 85、孰①【谁,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百姓孰不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仔细】孰视之。 86、属①【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连接】属引凄异。③【类

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七上 1、俄而雪骤(顷刻两毙)不久,一会儿 2、因风起趁、乘 3、与友期行约定 4、相委而去舍弃 5、下车引之拉,牵拉 6、入门不顾回头看 7、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8、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 10、温故而知新旧的 1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12、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3、饭疏食吃 14、博学而笃志坚定 15、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16、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 17、将复何及来得及 18、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19、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20、狼不敢前向前 21、犬坐于前像狗似的 22、意暇甚从容、悠闲 23、方欲行正,刚刚 24、洞其中挖洞 25、国人道之讲述 26、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27、若屈伸呼吸你 七下 28、辞以军中多务推脱 29、过寻阳经过 3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31、但当涉猎只是 32、赏赐百千强有余

33、双兔傍地走靠近 34、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35、释担而立放下 36、但微颔之点头 37、笑而遣之打发 38、无丝竹之乱耳扰乱 39、谈笑有鸿儒大 40、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41、香远益清更加 42、予谓菊认为 43、陶后鲜有闻少 44、宜乎众矣应当 45、山门圮于河倒塌 46、阅十余岁经过 47、求之下流,固颠本来 48、曳铁钯拖着 八上 49、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50、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51、哀转久绝消失 52、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53、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类;通“嘱”,嘱托 54、月色入户门 55、良多趣味甚,很 5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7、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里指作动词,向高处远处延伸 58、经纶世务筹划、治理 59、鸢飞戾天至,到达 60、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61、往之女家同“汝”,你 62、与民由之遵从 63、富贵不能淫使惑乱,使迷惑 64、所以动心忍性所用来

文言文常用简单词语解释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卑微〔先帝不以臣卑劣〕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XX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劣?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XX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策.〔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安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X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那么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XX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X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X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 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 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 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 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 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 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 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 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

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 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 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 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 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 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 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

文言文实词解释大全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保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抚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需担忧财富不均;不必担忧人民太少,只需担忧不安定。被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