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学科。以下是一些微生物生态学常用的名词解释:

1. 微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环境下,由多种微生物种类组成的整体。

2. 菌根:指细菌或真菌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共生关系。

3. 生态位: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化:利用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促进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培养技术发展的方法,称为微生物化。 比面值: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块;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代谢产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肽聚糖:是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分为肽和聚糖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糖醇磷酸 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以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抗酸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细菌 缺壁细菌: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 L型细菌:由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学者于1935年发现,故称L型细菌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他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 聚—β—羟丁酸PHB: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脂质的碳源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胶状物质,相对稳定的附着在细胞壁外,具有一定形态,称为荚膜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 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对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他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生长种类中的型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数目少而不定,位于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 静息孢子:是一种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型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枝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计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 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 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8.简述物种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物种的增加和去除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内的成员和数量;入侵物种通过资源利用改变生态过程;

微生物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基内菌丝; 2.细菌菌落和菌苔; 3.质粒; 4.芽孢和孢囊; 5.革兰氏染色法; 6.伴孢晶体; 7.荚膜; 8.球状体(原生质球); 9.古细菌; 10.L型细菌 1.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4.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5.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6.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7.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8.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9.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10.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 1.分生孢子 2.同宗配合 3.假根 4.菌丝体 5.次生菌丝 6.锁状联合 7.半知菌 8.闭囊壳 1. 一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在菌丝分枝顶端的产孢细胞(或分生孢子梗)上分割或缢缩而形成的单个或成串的孢子。 2. 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 3. 在毛霉目中,一些真菌在匍匐菌丝上或在两匍匐菌丝交连下方生长出须根状菌丝,它们深入基质中吸收 营养并支持上部的菌体,这种须根状菌丝称为假根。 4. 真菌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5. 由两种遗传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后形成的双核菌丝。 6. 在某些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上,在菌丝细胞隔膜处外面,形成的一种桥接状的菌丝结构。 7. 一些真菌个体发育时没有或没有被发现有性阶段,只有无性阶段,对这类真菌,人类只了解其生活史中的一半,故叫半知菌。 8. 子囊产生在一种圆球形无孔口的完全封闭的子囊果内,这种类型的子囊果叫闭囊壳。 1. 噬菌斑; 2. 噬菌体; 3. 病毒; 4. 溶源细胞;

微生物名词解释(3)

199.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生长。 200.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mutant) 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 201.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lethal mutant) 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202.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mutant) 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影响细胞和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的突变型。 203.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不经诱变剂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变称自发突变,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一般为10—6~10—l”。许多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能够提高其突变频率,将这些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称为诱变剂(mutagen)。所谓诱发突变并非是用诱变剂产生新的突变,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突变率。 204.Ames试验现已发现许多化学诱变剂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的癌症,因此,利用细菌突变来检测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mes教授首先发明,故又称Ames试验。 205.回复突变(reversemutation或back mutation) 指突变体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变。 206.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 光解酶在黑暗中专一地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当给予光照时,酶利用光能将二聚体拆开,恢复原状,使DNA损伤得到修复。 207.切除修复(excisionrepair) 又称暗修复。是细胞内的主要修复系统,通过UvrA、B、C、D4种蛋白质的联合作用切除DNA损伤,留下的单链缺口由DNA聚合酶I和连接酶修复。208.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repair) 这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是通过复制后,经染色体交换,使子链上的空隙部位面对正常的单链,再通过DNA聚合酶和连接酶修复空隙部分。 209.SOS修复(SOS repair) DNA受到广泛损伤时发生的复杂诱导型应急修复过程。210.接合作用(conjugation) 是指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211.转导(transduction) 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212.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213.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214.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 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215.感受态(competence) 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的一种生理状态。 216.准性生殖(parasexualreproduction) 是指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217.诱变育种(mutationbreeding) 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或特定的筛子)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218、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或重组DNA技术(recombinantDNAtechnology)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人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者令生物表现出新的性状的技术。219.基因文库(genomiclibrary) 是指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各DNA片段的克隆总体。文库中

微生物名词解释2

初生代谢途径: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途径,称为初生代谢途径。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微生物细胞内各种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各个反应过程之间相互制约,彼此协调可随环境调节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代谢反应的速度,叫做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细菌生长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时间内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做出一条反应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叫做生长曲线。 生长:微生物生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的、不可逆的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繁殖: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和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既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比生长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产物量。 迟缓期: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而处于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并不马上分裂,细菌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值变化环境条件逐渐不适宜细菌生长,导致细菌生长率降低直至零,对数生长期结束,进入稳定生长期。 衰亡期: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或细菌逐步减少,标志细菌的群体进入衰亡期。 代时: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同步培养:是一种培养方法,它使群体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 连续培养: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是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并能维持生长下去的培养方法。 分批培养:是指微生物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培养。培养过程中不对培养基进行更换。 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 恒浊器:通过连续培养装置中的供电系统保持培养基中菌体浓度恒定,是细菌生长连续进行的一种培养系统。 恒化器:通过保持培养基中某种营养物质浓度基本恒定的方式,使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恒定的培养系统。 断裂繁殖:菌丝断裂成断片,这些断片生长成新的菌丝,菌丝在固体培养基或在液体培养基中静止培养时形成菌落。 孢囊孢子:形成与菌丝的特化结构——孢子囊内。 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细胞特化而成的单个或簇生的孢子。 卵孢子: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后发育而成,小配子囊称为雄器,大配子囊称为藏卵器。 接合孢子:两个配子囊接合后发育而成,有两种类型;1两个营养细胞直接交配而成,其外面无菌丝包囊。2从一个特殊的来自产囊体的,被称为产囊丝的结构上产生子囊,多个子囊外面被菌丝包裹,形成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芽殖:酵母菌的主要繁殖方式。 嗜冷菌:0度能生长,且最适生长温度为15度的微生物。 中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到45度的微生物。 嗜热菌:在55度或更高温度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55到65度的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微生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温度。 好氧菌:完全依赖大气中的氧气生长的微生物。 兼性厌氧菌:不需要氧,但有氧是能更好生长的微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 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 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 17、PHB:聚 -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 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 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行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负染色: L-型细菌:由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学者于1935年发现,严格地说,L型细菌应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渗透敏感细胞。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有时为内部),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迅速进行生长繁殖。结果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基团,这就是菌落。 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曲波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休眠体: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为溶源性或溶原现象。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为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进行同步复制,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宿主就称为溶源菌。 指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 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和染色体组上的噬菌体核酸 噬菌斑:噬菌体在菌台上形成的“负菌落“即为噬菌斑。噬菌体的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故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可用于纯种分离和计数。 当一个噬菌体侵染一个敏感细胞后,隔不久即释放出一群子代噬菌体,它们通过琼脂层的扩散又侵染周围的宿主细胞,并引起裂解,如此经过多次重复,就出现了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噬菌斑。 噬菌体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体形成单位数。

微生物名词解释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 菌落:单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2.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3.鞭毛:起源于细胞质膜内侧的基粒,穿过细胞壁而生出于菌体外的纤细、弯曲、能收缩的丝状物。 4.芽孢:有许多细菌发育到某个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抗性的特殊 结构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5. 质粒:细菌细胞中尚存有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状DNA分子,能自我复制。 6. 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细菌。 7.微荚膜:有些细菌的荚膜很薄(20nm)就称为微荚膜。 8.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 9.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10、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无鞭毛、含叶绿素a、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的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 子实体:大型真菌的产孢结构。 2. 同宗接合:接合发生在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3. 异宗接合:接合发生在不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4. 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5. 次生菌丝:性别不同的两条初生菌丝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 6. 有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有横隔膜。 7. 无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无横隔膜、为一个细胞,内有多个核。 8. 假菌丝:有些酵母菌的芽体成熟后并不脱离母体细胞,而是在成熟的芽体上进一步出芽,形成藕节状的 细胞连接体,期间以狭小的面积相连,称之为假菌丝。 9. 吸器:有些寄生性真菌的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形成的伸入细胞吸收营养的旁支 10. 菌核:高等真菌菌丝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的颗粒休眠体 11. 菌索:菌丝平行排列形成的绳索状结构 12. 假根:根霉属真菌的匍匐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固着和吸收作用的根状菌丝 非细胞型微生物 1. 噬菌斑:指在细菌培养平板上接种噬菌体后,出现的透明的溶菌空斑。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病毒。 3. 病毒:通过细菌过滤器仍具有感染活性的感染因子。 4. 温和噬菌体:引起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噬菌体DNA整合至细菌染色体中,并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一 代一代传下去,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5. 烈性噬菌体: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菌体裂解的噬菌体。 6. 溶源菌:携带有噬菌体DNA的寄主细菌。 7. 溶源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寄主菌基因组上,并随其复制,代代相传,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 8. 自发裂解:在某些情况下噬菌体DNA脱离整合状态,而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 9. 类病毒:是当今所发现的最小的,只含单独侵染性RNA一种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10. 拟病毒:只含不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它是一类包被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 11. 一步生长曲线:是研究病毒复制规律的实验曲线。

微生物名词解释

比面值:任何物体其单位体积所占有的面积值。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故具有极大的比面值,从而使它们具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面、代谢产物排泄和环境信息的接受面。 胚种学说:由巴斯德提出。认为一切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胚种。实验依据:曲颈瓶试验。意义:否定了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的、生命的“自然发生说”。 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具有:只能寄生在真核细胞内,G-无过滤性不形成包涵体等特性的原核生物。 菌核:某些真菌,如茯苓的特化的菌丝组织。一般外硬,色深,内疏松,色白,是一种休眠体。 微体:某些酵母菌细胞内由单层单位膜包裹的圆形、卵圆形的细胞器,功能是参与甲醇和烷烃的氧化。 分生孢子座:是真菌的一种结构复杂的子实体。是许多真菌的无性繁殖结构。是由分生孢子梗紧密聚集成簇,顶端生有分生孢子,呈垫状。 附着胞:许多寄生真菌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膨大并分泌粘液,借以牢固地粘附在植物表面,以吸取营养。属于营养菌丝特化的形态。单细胞蛋白:单细胞蛋白指可作为动物蛋白质营养来源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应具备无毒,易吸收,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核酸含量低、制造容易、价廉等特点。例如酵母菌菌体蛋白。 膜边体:一种特殊的膜结构,位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由单层膜包围而成,形状变化大。其功能可能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假根:是根霉匍匐菌丝与培养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用于固着和吸取营养。气生菌丝体:真菌或放线菌伸展到空气中的菌丝体,繁殖时可以特化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其里面或上面可以产生孢子。 菌网:捕虫菌目和一些半知菌类产生的特化菌丝,形如网状,功能是捕捉线虫,然后吸取营养。 附着枝:是由菌丝细胞生出短枝以将菌丝附着在宿主表面的构造。是一些寄生真菌的营养菌丝特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 异常菌丝球:真菌在进行液体培养时,当发酵条件控制不善,就会产生异常菌丝球,其内部有一空腔并可见到退化细胞和孢子梗。病毒:病毒是一种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它们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靠其宿主代谢系统的协助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等组分,然后再进行装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的生态学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与基本单元。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可用下式表述: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资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这些功能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生物圈是指:生存在地球陆地以上和海面以下个10km之间的范围,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内所有生物群落和人以及他们生存环境的总体。 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当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被植物等固定)大于输出(消费和分解、人类收获)时,生物量增加;反之,生物量减少。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将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虽然各生物群落有各自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死亡过程,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群落的种群、数量,它们的数量比均保持相对稳定。即使有外来干扰,生态系统能通过自行调节的能力恢复到原来稳定的状态(例如土壤和水体的自净)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平衡,即生态平衡。 三、土壤微生物生态 1、土壤对微生物的生存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营养;②pH;③渗透压; ④氧气和水;⑤温度;⑥保护层。 2、土壤中的微生物分布特点 ①主要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

同而有很大变化。 ②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受季节影响; ③微生物的数量也与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④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其次位放线菌和霉菌。 3、土壤自净和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 ①土壤对施入其中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通过各种物理、生化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来水平的净化过程,称土壤自净。 ②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可用土地法处理废水,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还会诱导土壤中微生物的变异。 ③如果用污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只要不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是不会引起土壤污染的。 4、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 (1)当污染物排放到土壤中,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则会产生不良后果:①破坏土地的生态平衡;②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到地下水中,危害人类;③各种病原微生物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疾病。 (2)针对污染土壤的问题,人们开始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工作。即针对污染物的性质,选用高效的微生物菌种,投入到受污染的土壤中,并配以适当的营养和氧气,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 (3)针对受污染土壤的情况有原位生物修复、生物通风、挖掘堆置和反应器处理等方法。

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名词解释 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μ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54、菌根:菌根是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 66、微生物杀虫剂(生物农药):微生物杀虫剂是利用微生物的活体制成的。在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利用这种致病性来防治害虫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从这些病原微生物中筛选出施用方便、药效稳定、对人畜和环境安全的菌种,进行工业规模的生产开发,从而制成微生物杀虫剂。 79、细菌沥滤(细菌冶金):细菌沥滤又称细菌浸出或细菌冶金,指利用化能自养细菌对矿物中的硫或硫化物的氧化作用,让其不断生产和再生酸性浸矿剂,并让低品位矿中的铜等金属以硫酸铜的形式不断溶解出来,然后再采用电动序较低的铁等金属粉末进行置换,以此获得铜等有色金属或稀有金属的过程。 80、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82、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微生物名词解释

1,S层Slayer 是一层包围在原核生物细胞壁外,由大量蛋白质或糖蛋白亚基以方块形或六角形的方式排列的连续层,类似于建筑物中的地砖。 23 液泡vacuole 是存在于真菌藻类和其他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由单位膜分隔的细胞器,其形态大小受细胞年龄和生理状态而变化,一般老龄细胞有大而明显的液泡。 2,呼吸作用respiration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过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其中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 )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呼吸作用与发酵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子受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本身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并逐步释放能量后再叫个最终的电子受体。 3,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大多数动物病毒感染细胞培养都能引起其显微变现的改变,即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 4,盲传blind passage 即将取自经接种而未出现感染症状的宿主或细胞培养的材料,再接种于新的宿主或细胞培养,以提高病毒的毒力或效价。 5,噬菌体的噬菌斑的测定一般采用琼脂叠层法(agar layer method)即以一定量的经稀释的噬菌体悬液分别与高浓度的敏感细菌的悬液以及半固体营养琼脂均匀混合后,涂布在已铺有较高浓度的营养琼脂的平板上,经过孵育后在延伸成片的细菌菌苔上出现分散的单个噬菌斑。 6,毒粒virion 毒粒是指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它们被其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具有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7,类病毒viroid 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性的RNA,他们没有蛋白质外壳,也没编码功能,在细胞内利用宿主的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2进行复制,大多数类病毒的RNA都呈高度碱基配对区与单链环状区相见排列的杆状构型。 8,朊病毒prion 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它们不含任何核酸,而是一种细胞组成型基因表达蛋白PrPc构形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同分异构体。 9,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 它是一组含发转录酶,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生白血病,AIDS等严重的疾病。 10,前病毒provius 也叫原病毒存在于宿主染色体内的,潜在病毒染色体组。可从一代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代细胞中而不是宿主破裂 11,敏感细胞的感染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值性感染productive infection 这类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另一类是非增值性感染non productive infection 这类感染是由于病毒或者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感染的不完全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12,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干扰缺损病毒(DI颗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13,缺损病毒defective viruses 基因组哟缺损必须依赖其他病毒的基因或基因组才能复制的病毒。包括四种:DI颗粒是病毒复制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的却是突变体。 卫星病毒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绝对缺损病毒,其必须依赖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才能复制,同时亦能干扰其他病毒的复制。条件缺损病毒conditionally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微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由裸露DNA组成的核区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eukaryote):是具有核膜、核仁分化,能进行有丝分裂的一类较高等的微生物,其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和内质网等内膜结构,包括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生物等。 细菌(bacteria):指原核微生物中非古菌类的主要类群。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由O-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组成。 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或壁膜空间: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质膜之间的狭小空间。 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 原生质球(spheroplast):指细胞壁未全部去掉的细菌细胞,呈圆球状,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阳性细菌而获得。 细菌L-型(L-form of bacteria):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荚膜(capsule):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性多糖。 鞭毛(flagella):某些细菌的细胞表面伸出细长、波曲、毛发状的附属物。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 菌落(colony):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内即可由1个或几个细菌分裂繁殖聚集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纯培养(pure culture):如果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个体生长、繁殖而成,则称为纯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用来表示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数。 蓝细菌(cyanobacteria):含有叶绿素,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产氧型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物的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支原体(Mycoplasma):又命菌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能在体外独立生活的最小单细胞微生物。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物,在细胞内发育繁殖有独特的生活周期。 酵母菌(yeast):是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 丝状真菌(mould/mold):俗称霉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域、空气及动植物体内外,在潮湿的气候下大量生长繁殖,长出肉眼可见的丝状、绒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衣壳(capsid):包裹着病毒核心的蛋白质外壳,由许多衣壳粒组成。 衣壳粒(capsomere,capsomer):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的更微小的形态,组成病毒衣壳的蛋白质亚单位。 包膜(envelope):某些复杂的动物病毒,如逗病毒的衣壳外还有一层来自宿主细胞膜的结构。 刺突(spike):包膜或核衣壳上的糖蛋白突起。 复制循环(replicative cycle):在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组装成大量完整、成熟的具有侵染性的子代病毒粒子,然后以各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完成一个完整的复制循环。

微生物名词解释1

菌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 缼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 - 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G+形成。 -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 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 (2)-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 酵母菌:非分类名词,一群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 - 生活史: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后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就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命周期。 - 霉菌:(非分类名词)丝状真菌统称,通常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 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的繁殖性小体。 - 有性孢子:指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经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繁殖小体。 - 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

微生物名词解释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DPA-Ca: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菌落形成单位:形成菌落的最小活菌单位(个)。菌苔:由两个以上菌落相连在一起的群体。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真菌:具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体,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少数单细胞,大多数菌体呈丝状。真菌无性繁殖: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真菌的有性生殖: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发生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酵母菌: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教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子实体: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氮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需要从外界吸收的有机物。它的需要量一般很少。单纯扩散: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还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主动运输:指一类需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集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意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水活度: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 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生长:当微生物体的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时,其原生质的总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细胞的生长。繁殖:当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个体数目的增长,称为繁殖。血细胞计数法:一般用来计数酵母,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一定容积中的细胞总数的常用方法。平板菌落计数法:(cfu法)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面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cfu)。根据每皿上的cfu数乘上稀释度就可推算出菌样的含菌数。液体稀释法:(MPN法)对未知样品做10倍系列稀释。选适宜3个连续的10倍稀释液各取5mL,接种到3组共15支液体培养基试管中,每管接入1mL,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每个稀释度出现生长的试管数,然后查MPN表,根据样品的稀释倍数可计算出其中的活菌含量。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 一致的生长状态,称为同步生长。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连续培养:当微生物一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率连续留入新鲜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于是容器内的培养物就可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恒定的生长速率上,于是形成了连续生长。专性好氧菌: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它们有完整的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具有SOD和过氧化氢酶。兼性厌氧菌:以在有氧条件下的生长为主也可兼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微好氧菌: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也是通过呼吸链并以氧为最终氢受体而产能。耐氧菌:可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发酵性厌氧生活的厌氧菌。它们的生长不需要任何氧,但分子氧对它们也无害。厌氧菌:一类严格的在无氧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分子氧对它们有毒,即使短期接触也会抑制甚至致死,它们的细胞内缺乏SOD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过氧化氢酶。热致死时间(TD T):指在特定条件和特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称热力致死时间。D值: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即90%的活菌被杀死)时,所需要的时间(min),即为D值。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 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其他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此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 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呼吸作用:指从葡萄糖或其他有机基质脱下的电子(氢)经过一系列载体最终传递给外源分子氧或其他氧化型化合物 并产生较多ATP的生物氧化过程。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无氧呼吸:以氧以外的其他氧化型化合物作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异型乳酸发酵:是指发酵终生物中除了乳酸外还有一些乙醇(或乙酸)等产物的发酵。生物固氮:微生物将氮还原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硝化细菌:能利用还原无机氮化合物进行自养生长的细菌称为硝化细菌。光合细菌:以光为能源,利用CO2或有机碳化合物作为碳源,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的细菌。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诱发突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定向培育: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通过对微生物群体不断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的古老方法。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 半组合培养基。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能力,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只能在完全培养基或者补充培养基中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过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衰退: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复壮: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群体的生活状态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同种微生物的许多个体常生活在同一生境中,以群体的方式存在。在一定时间里生活在同一生境的同一个体细胞生长形成的生物群体,在生态学上称为种群。群落:在自然界中,一个种群的细胞很少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其他种群细胞相联系,构成一个在生理上相互弥补的种群复合体,称为群落。嗜盐菌:专指那些以一定浓度的盐为菌体生长所需,且只有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才生长最好的菌类。耐盐菌:专指那些能耐受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但在无盐条件下才生长最好的菌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二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乳酸发酵不采用单菌而采用两菌结合效果好,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协同作用)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地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感官鉴定:以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初期腐败变质的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方法。微生物污染: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源,也称第一次污染。外源性污染: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 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的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 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形成单位:也叫做CFU。CFU的含义是形成菌落的菌落个数,不等于细菌个数。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6度条件下培养48h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芽孢、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肠道细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