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兽面纹玉琮,底面直径约6.4cm,高4.9cm。

兽面纹玉琮,形制外方内圆,天圆地方;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玉材为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玉琮横向中间有较透明的玉筋,沿玉筋有横向绺裂发生,亦可见多条较明显的沿玉质结构发生的过渡自然的绺裂。玉琮包浆浑厚统一;有土黄色、赭色、黑色等沁色,沁色符合龙山文化分布区域含铁元素较多的土壤特征,且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玉琮大部分钙化,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兽面纹玉琮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一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二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三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四兽

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五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六兽面纹玉琮环

绕视图七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八兽面纹玉琮顶视图兽面纹

玉琮底面图兽面纹玉琮顶面透视图兽面纹玉琮底面透视图

兽面纹玉琮底部绺裂沁色观察图玉琮底部土蚀土咬观察图

玉琮孔内壁打磨痕迹及土蚀土咬观察图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一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二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三绺裂在

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四兽面纹眼部观察图一兽面纹眼部观察图二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玉琮包浆浑厚统一;有土黄色、赭色、黑色等沁色,沁色符合龙山文化分布区域含铁元素较多的土壤特征,且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玉琮大部分钙化,过渡自然,放大图上可观察到白化现象,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其次,从加工工艺分析:符合龙山文化期加工工艺的特点。

1、玉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孔内壁再经人工反复打磨,从顶视图上看,琮孔非正圆;

2、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从整体图上观察,上而的兽面纹眼部周围有弧形轮廓,且管钻加工的眼部由于人为管钻受力不均出现了倾斜,后又经减地阳起弧形轮廓,眼部周围的玉质被打磨去掉部分玉肉,从而管钻加工的眼部基本明显呈现不完整的圆。

3、从弦纹放大观察图看,阴线底部较宽较圆润,有深浅不一、宽窄不一、长短不一的打磨痕迹,有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这与“良渚文化的玉琮主体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的刻划痕迹不相同,工艺上更符合龙山文化期的加工工艺的痕迹。

并且,加工工艺在先,各入土特征在后。绺裂在工艺上的延续;沁色由绺裂沁入,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包浆厚重统一,无处不在;土蚀土咬在工艺上自然分布。

再次,从器型和纹饰上分析: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琮,形制外方内圆,天圆地方;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最后,从其他方面补充印证:玉材为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属地方玉,玉质和沁色符合龙山文化期玉器玉质和沁色特征。玉琮横向中间有较透明的玉筋,沿玉筋有横向绺裂发生,亦可见多条较明显的沿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在阴线、器型上自然过渡。综上所述,从入土特征、加工工艺痕迹、工艺和入土特征先后关系、器形纹饰等各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判定:此玉器为龙山文化兽面纹玉琮。

日照黑陶发展史

日照黑陶发展史 日照历史悠久,它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地区,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陶文化源远流长。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日照因此有“中国黑陶城”之美誉。黑陶在日照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一、日照黑陶名称发展史 日照黑陶最早民间称谓出自明洪武年间村落族谱:“祖上以制作土陶器为生,土陶器包括红色、灰色、黑色土陶器”。据考证日照制陶的烧制方法为水润闷窑法,是烧制实用性黑色陶器的主要方法。 1959年之前,在《日照市志》、《五莲县志》、《莒县志》、《安东卫志》等日照地方志上,日照制陶业被称谓为“日照土陶器业”。1959年至1990年被称为“土陶器业”、“陶瓷业”及“砖瓦业”等称谓,1990年以后改称“日照黑陶业”。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黑陶的名称随着其形态以及功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功能变化:黑陶在1990年前称谓为日照土陶,功能为实用性生活器皿,包括黑碗、黑盆、青砖、青瓦等,官方记载从业人数上千人,产值上百万。土陶中的工艺品如泥哨、泥塑等也有记载。1990年以后,日照土陶官方称谓为日照黑

陶,功能为高档工艺品,如花瓶、人物雕塑等,日照官方报纸、年鉴、地方志上都有记载。 形态变化:以1990为分水岭,黑陶的形态也随之变化,从花盆到花瓶,青砖青瓦到平面浮雕、陶制大缸到大型工艺品、泥哨到各种模制工艺品、泥塑-----雕塑。工艺由简单的雕刻工艺发展到镂空、挑点、剔泥、平雕、浮雕等近80种工艺技法。 二、日照黑陶发展史 在日照市志中,共有26个村庄以窑命名。制作土陶器的村庄多达100个,因日照最早的地方志为《莒县志》,为明洪武年间编著,故日照黑陶器的传承历史可追溯到明朝,1920年日照县署设劝业所,管理全县的手工业,1955年7月,县人民政府设手工业管理科。1959年后设县陶瓷厂,1990年设市黑陶厂,但因派系太多故无法区分,所以我们统称为日照黑陶手工艺传统技术。 目前,在日照境内发现了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镂孔。如两城镇遗址、尧王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丹土遗址所出土的各类黑陶制品均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

和田玉鉴赏

安阳工学院 《宝玉石鉴赏》 论文题目:《和田玉鉴赏》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0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班 学生姓名:*** 学号:2010050400** 指导教师:杨丽玲

和田玉鉴赏 摘要:玉为何物?石之美者即为玉。自古和田出美玉。和田玉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质地细腻,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在传统玉石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和田玉中价值珍贵的首推“羊脂白玉”,羊脂白玉质地细腻,“白如截脂”,具有特别的滋润,给人以一种亲切温存的美感,自古以来受到人们追捧,凡事“物以稀为贵”,最为著名的新疆羊脂白玉已十分稀少,价值连成。古人信奉“孔孟”之道,和田玉也必然成为喻物,它既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又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古人云:“方寸之间,必有良玉”..这句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显示着和田玉独特的天然质地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田玉是具有灵气的东西,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昔日王公贵族玩的高档玉器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和田玉历史悠久质地分类

早在2000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就将和田玉经由玉门关运往内地,雕琢成各种精美的礼器和装饰品。河北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由2000余块和田玉片制作而成,精美绝伦。历朝历代,和田玉制品都被当作价值连城的宝物。 和田玉是一种软玉,俗称真玉,它色泽温雅,质感柔润。地质特殊,在镁、氧化铁等金属的作用下,形成了今天人们称的皮子,有红、黄、黑三色相错,都即为籽料,这个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于质地的不同,当地人把靠近河道,油份足且形小质量较好的称为籽料,在山上的原生矿,块头大形状参错不齐,质量次于籽料的称为山料。把籽料和山料之间的叫做山流水。在评为国石的今天更是驰名中外,资源的减少导致了玉价的飞速上涨,这些人们都赤目而闻。和田玉以优良的质地和天然的地理条件文明于世界。从莎车到且末方圆1500公里都出产和田玉,由于玉质和形状的不同,当地采玉人有水产和山产之分,也就是籽料和山料,但又有处于籽料和山料之间的,就有了山流水。 籽料:籽料又名子玉,又称水产,质地细腻温润,最大的特点是油性充足,但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硬度为6到6.9,为和田玉之首。它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玉石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因为经达几千年搬运、冲刷及筛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最好。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玉矿被流水冲刷搬运到河流中被“磨圆”的玉石,它分布于河床及河流冲积地中。籽料有着不同的质地和多种颜色,常见的主要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其中白玉中的羊脂玉和黄玉已经比较少见。和田玉籽料有着世界上惟一的标志,那就是皮子,它是由氧化铁、镁等金属成份经过了成千上万年沁染而成,主要有红、黄、黑三色,其间都有互相之交错,红、黄皮子更受人们的欢迎,带有皮子的籽料往往比同等质量的籽料价值高出好几倍,真正的好皮子能给人心悦之美。羊脂玉白而不透、温润尔雅、凝如白脂的习性代表着籽料中的精英,但由于资源匮乏,至今十分稀少,极为珍贵。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日益至上,和田玉籽料的价格也今非昔比,滥开滥挖的河道已经没有了自然原貌,致使本来储量就少的和田玉籽料将面临巨大的考验。随着籽料的日趋减少,就连以前看不上的青玉现在也在不断升值。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玉器鉴赏基本知识

玉器鉴赏基本知识 一、玉器鉴赏 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自然就是真玉。 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放大镜观看: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二、古玉器鉴赏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 60秒。 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

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 三、玉石之王,,翡翠 翡翠主要鉴定特征 翠性: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 石花: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这种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 颜色:翡翠的颜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绿色的底子上伴有浓淡不同的绿色或黑色。就是在绿色的底子上也有浓淡之分。 光泽: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密度和折射率:翡翠的密度大,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与其相似的软玉、蛇纹石玉、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悬浮或漂浮。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左右(点测法),而其它相似的玉石均低于1.63。

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继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华东良渚文化玉器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之后,距今4000~3800年前,在以甘肃中、南部为中心的,包括周边的陕北、宁夏及青海湖以东的这一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齐家文化玉器犹如璀璨的芳华绚丽绽放,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齐家文化延续的时间虽然仅二三百年,但它犹如一抹朝霞,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门槛。齐家玉器在我国玉器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齐家人发明了冶铜术,能够铸造铜镜和一些生产工具,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其时创造更多的财富、制造更多更大的玉器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也就自然地促进了财富的集中和原有社会结构的变化。那些挟有通神的巫术和驭人的威权的酋长们,随着其占有财富的增长和统治地域与权力的扩大,通过兼并与分化,其中最强大者于是渐次地登上了古国“人王”的宝座。他们需要的是一套更为完备的礼仪制度和更专业更多样的玉制礼器来协调和制约这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以不断加强和巩固他们的权威与地位。因此,齐家玉器的成就斐然,远迈前古,大放异彩,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顺理成章的事。 不可否认,科学的田野考古远不及遍地开花似的大兴土

木、盗掘和自然冲刷所导致的文物被破坏之速,以致有大量齐家玉器意外出土,流散民间,默默无闻甚至为人所不识,殊堪痛惜。几年以前,我根据为藏友鉴定所见的一些齐家玉器,撰成《新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刊在《收藏》2005年第5期,并被某玉器专书转载。因了此文的媒介,我得以与兰州的几位齐家玉器收藏家相识熟稔,受其邀约,两年多来我三访兰垣,尽览其藏,耳目一新,受到强烈的震撼。事实说明,民间收藏,别有洞天,这儿所见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形体之大,品类之多,工艺之精,玉质之美,以及纹饰的瑰丽和别开生面的造型与雕琢艺术,不仅为中外出版的中国玉器专著所未载,而且据我所知,至少它们之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式样的玉器也是国家博物馆所没有的,为首次发现和此处独有。爰就所见,掇其精要,撰此《续》篇,期与大家共飨之。 玉琮 玉琮有大、中、小之殊,大型琮又可分为素面、嵌绿松石以及阳雕图案人物的竖长型和素面的横宽型、多棱型与横长型;琮体有弧面、平面之分以及射口到琮体四角的直折与弧折之异;动物头形琮、三棱异体琮等形状多样、精彩纷呈,

清华大学宝玉石鉴赏答案

学堂在线清华大学温庆博刘晓丽宝玉石鉴赏答案 习题 单选体现宝玉石美丽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颜色光泽折射率花纹 正确答案:颜色 单选下列各性质中,与宝石价值关系不大的是:颜色硬度及耐久性密度 稀有性 正确答案:密度 单选下列宝石大类中,总体上透明度最好的是: (1/1分) 单晶质宝石多晶质宝石(玉石)有机宝石和田玉 正确答案:单晶质宝石 单选稀有性会影响到宝石的哪方面特性 (1/1分) 装饰美观性价值及投资耐久性鉴定难度 正确答案:价值及投资 习题 单选蓝宝石【不具有】以下哪种颜色 (1/1分) 红色绿色蓝色粉红色 正确答案:红色 单选下列宝石属于单晶质宝石的是: (0/1分) 绿松石碧玺翡翠琥珀 正确答案:碧玺 单选请在下列宝石中选出猫眼石:

?? ??(1/1分) A B C D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Explanation 图B为黄色蓝宝石,图C为星光蓝宝石,图D为碧玺。 单选多晶质宝石(玉石)最多见的颜色是: (1/1分) 红色绿色蓝色粉红色 正确答案:绿色 单选请在下列图片中选出孔雀石:

? ?? ?(1/1分) A B C D 正确答案:C 单选下列宝石中颜色最多样的是: (1/1分) 坦桑石碧玺水晶孔雀石 正确答案:碧玺 单选合成红宝石和天然红宝石的差异在于: (1/1分) 颜色化学成分内部结晶结构成因 正确答案:成因

习题 单选在几千年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中,主要的宝玉石种类是: (1/1分) 钻石单晶质宝石多晶质宝石翡翠 正确答案:多晶质宝石 单选西方最早开发水晶的国家是: (1/1分) 古希腊古印度古波斯古埃及 正确答案:古埃及 单选钻石最早发现于: (1/1分) 南非印度缅甸俄罗斯 正确答案:印度 习题 单选按照现在地质学的认识,地核的成分相当于_________的成分。 (1/1分) 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玻璃陨石 正确答案:铁陨石 单选上地壳的成分相当于: (1/1分) 花岗岩玄武岩石铁陨石铁陨石 正确答案:花岗岩 单选下地壳的成分相当于: (1/1分) 花岗岩玄武岩石铁陨石铁陨石 正确答案:玄武岩 单选地球上最深的矿井约为公里深。按照正常的地热增温速度,这个深度的地壳岩体的温度约为: (1/1分) 100 ℃200 ℃300 ℃400 ℃ 正确答案:100 ℃ 单选大陆表面出露最多的岩石种类是: (1/1分)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戴应新 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一 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真是“黄钟毁弃”啊! 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 牙璋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器表有水蚀斑垢。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 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

玉文化鉴赏小论文

——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中国是美玉之国,玉器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灿烂光芒贯穿中华文明的全过程。在人们心中,玉是美好与高尚的象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皆爱玉,玉作为文化和艺术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琢磨、收藏、鉴赏。 “玉”字始于中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祸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和艺术上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玉乃石之美者,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宝石也如此。其价值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钱的为多数。如同人一样,哪个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真正的玉有软、硬两种,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硬玉另有一个流行的名字——翡翠。软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6.5,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硬玉为钠铝硅酸盐,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两种玉外型很相似,硬玉的比重(3.25-3.4)大于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历代古玉器总体特点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 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1、品种数量 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 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 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青玉玉斧 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

新石器时代: 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 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 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 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 3、纹饰工艺 ★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宝玉石鉴赏与评估论文翡翠

宝玉石鉴赏与评估论文翡翠 摘要 前几年,人们主要集中购买纯金,对镶宝石的黄金首饰或纯宝石首饰则兴趣不大。然而今年来,情况大有变化。因为人们慢慢体会到,无论作为装饰品还是为了保值,宝石都比纯金有着更大的优越性。佩戴纯金戒指,增加的美感是有限的,宝石首饰就大有不同了。因为宝石具有丰富的颜色变化,还有奇妙多彩的闪光。佩戴宝石,会进一步增加人体的美感,显得色彩缤纷,美不胜收,给自己和旁观者带来美的享受。此外,宝石的保值作用也不容小觑。黄金总会有价格的起伏,而对于宝石而言,国际上宝石的价格与名画等艺术品一样,每年都稳步上升,供不应求。 人们往往对钻石、祖母绿等高档宝石百般喜爱,把钻石作为婚戒佩戴,根式留下了“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的美誉,但是我认为那些中档宝石虽然没有钻石般闪亮,但是中档宝石的绚丽多彩也是钻石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中档宝石、碧玺、猫眼碧玺、西瓜碧玺、石榴石、橄榄石、托帕石、尖晶石、锆石 一、碧玺:百变美色 碧玺的矿物名称为电气石,其品种繁多,颜色之丰富,是其他众多宝石所望尘莫及的,尤其是西瓜碧玺,是稀有的宝石品种。世界上最出名的碧玺产自巴西和美

国,其中巴西发现的鲜蓝色碧玺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宝石之一。由于碧玺谐音“辟邪”,因此很受各族人们的喜欢。碧玺是仅次于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的有色中档宝石。碧玺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10月的生辰石。是我最为喜爱的宝石的一种。碧玺在很多国家都出产,巴西的米纳斯克拉斯州所产的碧玺种类有紫罗兰色碧玺、蓝色碧玺、红色碧玺、绿色碧玺和碧玺猫眼,其中帕拉依巴的碧玺价值最高,美国加州以红碧玺最为出名,缅因州则产红、绿和西瓜碧玺,意大利以五色碧玺闻名,中国的新疆阿尔泰和云南哀牢山也产碧玺,新疆碧玺颗粒较大,但颜色不够鲜艳。 碧玺以颜色丰富著称,因此其分类也是以颜色为依据的,分为红碧玺、绿碧玺、蓝碧玺和多色碧玺等多个品种。此外,还可根据碧玺具有特殊光学效应,附加碧玺猫眼和变色碧玺两个品种。 1. 红碧玺 单纯的鲜艳红色且不掺杂其他色调的红碧玺是所有品种中价值最高的,因其红色接近于红宝石的红色,以前商业上会把它成为Rubellite,现在已改为Red Tourmaline;深粉红色的碧玺俗称双桃红,因为颜色艳若桃花,市场上极为好看;色浅者常带有粉色调,俗称单桃红,价值略低;紫色者显示紫红色,属于比较珍贵的品种。红色是碧玺中价值最高的,其中以紫红色和玫瑰红色最佳,有红碧玺之称,在中国有“孩儿面”的叫法。但自然界主要是以棕褐、褐红、深红色等产出的较多,色调变化较大。慈禧太后非常喜爱碧玺,尤其钟爱大红色中微带粉的品种,称之为桃红碧玺,将其视为碧玺中的上品。当别人对您有所成见时,红色碧玺的作用可以有助于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当您与别人关系较冷漠疏远时,红色碧玺具有增强彼此的人缘的功效;同时,红色碧玺的作用还有助于消除一个人心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

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

黑陶调查报告

07级旅游产品设计班08—09学年地区市场调查 报告 ——河北邯郸调查目的地:河北省邯郸市

调查对象所在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 调查对象:黑陶 邯郸简介: 赵邯郸故城在河北邯郸市。城先属卫,后属晋,入战国属赵。一直都是赵国的都城;汉代是五大都市之一。据勘察邯郸故城是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05平方米。遗址北临诸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龙台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这些夯土台和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在大北城还发现作坊,炼铁、陶窑等遗址。 黑陶简介: 黑陶是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距今约五千年。黑陶是中原地区继彩陶文化后的一种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山

东龙山,所以称龙山文化,被誉为“国宝”。黑陶产品的重新问世,震惊陶坛,成为世界陶林中的一朵民族奇葩。 黑陶文化既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黑陶采用黄河故道沉积淤泥为原料,经过风化、陈腐、洗练、压光、阴干等十几道 工序焙烧而成;故称“泥的艺术”亦称“火的艺术”。 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

玉器鉴赏

1、红顶子”成为清朝大官的代名词,是因为清朝二品官员的花翎,就是用(C)装饰的。 A、田红 B、鸡血石 C、红珊瑚 D、玛瑙 2、下列矿物中哪些经钴--60一定时间的照射后会产生颜色变化(C)。 A、和田玉 B、玛瑙 C、水晶 D、翡翠 3、古代四大名著中,哪一部小说把古人对玉的神灵效应的迷信发挥得淋漓尽致(A)。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水浒》 4、考古人员发现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商代象牙杯上镶嵌着(B)。 A、孔雀石 B、土耳其玉 C、玛瑙 D、汉白玉 5、硬玉和软玉的硬度一般为摩氏(D)以上,这在大自然中实属相当坚硬的矿物。 A、7度 B、5度 C、8度 D、6度 6、古文献中的“玉赤首琼”指的是什么(A) A、红玛瑙 B、昌化鸡血石 C、巴林鸡血石 D、红珊瑚 你的答案: A 7、和田玉中最高等级的品种是籽料的(A) A、羊脂玉 B、碧玉 C、黄玉 D、墨玉 8、翡翠是从何时开始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的(C)。 A、汉朝 B、宋朝 C、清朝 D、唐朝 你的答案: C 9、至迟到何时,古人已将具有“五德”之美的真玉(软玉)从广义的玉中独立出来(C)。 A、战国

C、汉代 D、西周 10、“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一语出自古籍中的(D)。 A、《淮南子》 B、《礼记》 C、《大戴礼》 D、《抱朴子》 你的答案: D 多选题 11、目前市场上常见冒充和田白玉的矿物主要有(ABCDE)。 A、青海玉 B、俄罗斯玉 C、东陵石 D、韩国玉 E、阿富汗玉 12、古人对玉非常崇拜,认为它具有(abde)的奇异功能。 A、昭示祥瑞 B、驱除邪恶 C、招财进宝 D、沟通天地 E、保佑人生 13、古代文献中将红色玛瑙称为(CD)。 A、彩玉 B、花玉 C、赤玉 D、琼玉 E、红玉 你的答案: C,D 14、已知翡翠与和田玉、岫岩玉的比重分别为(BCD) A、3.85 B、3.0 C、2.59 D、3.33 E、3.59 你的答案: B,C,D 15、与和田玉相比较,岫岩玉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abd)。 A、硬度较低 B、分布广 C、硬度较高 D、产量大 E、透光率低 1、《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 )礼天。 A、青圭

中国古玉器主要文化遗址

中国古玉器主要文化遗址 1、距今6000年前的 2、距今6000-5000年间的 3、距今5000-4000年间的 4、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 1、距今6000年前的文化遗址 ⑴兴隆洼文化: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还分布于辽宁阜新查海等地,公元前6000-5000年。玉器有玉玦、玉环等,工具,玉质为碧玉类。 ⑵新乐文化:发现于沈阳新乐,公元前5000年。玉器有珥珰、玉珠等小型玉器,玉质为青玉、墨玉、碧玉、玛瑙、煤精。 ⑶裴李岗文化:70年代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公元前5700-6000年,玉器主要有绿松石、水晶质珠。 ⑷仰韶文化: 分布于黄河中游,发现于渑池县仰绍村,公元前5000-3000年。玉器有璜、环、珠、坠、管、镯、笄、鱼形饰等饰玉和产、斧刮削器等工具,玉质主要为绿松石、绿色玉。 ⑸大汶口文化: 1959年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代。据碳同位素测定始于公元前4500年。有男女合葬,向父系社会过渡。玉器以玉环、耳坠、指环等饰玉和刀、铲、斧等工具为主;玉质以绿松石、蛇纹石为主。 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位长江下游。公元前4800

年。玉器有玉璧、璜、环、珠、玦、管等饰玉,玉质有莹石、粗玉。 ⑺马家浜--崧泽文化:1959年发现于浙江嘉兴一带,据碳同位素测定为公元前4700-3700年。继承了河姆渡文化特征。玉器有1件铲和玉玦,璜、环、珠、玦、管、镯、坠等饰玉。 以上文化遗址出土玉器150多件,均为小型玉器,以工具和饰玉为主;玉质有绿松石、蛇纹石、碧玉、水晶、莹石。 2、距今6000-5000年的文化遗址 (8)红山文化: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东部的赤峰红山,分布于辽宁、内蒙十几处,属北方文化。玉器以龙和动物题材的玉器群为特征,如龙、龟、鱼、鸟、猪等;有少量饰玉;也有斧、刀、凿、刮削器等工具。没有琮、璋等礼器。玉质主要是岫玉,有绿松石。 (9)青莲岗文化:1951年首次首次发现于江苏淮安县青莲岗,分布于长江、淮河下游,江苏新沂花厅、苏州、常州、吴县等地。江苏新沂花厅出土了150件玉器,吴县张陵山出土57件玉器。主要有琮、璜等礼玉,玦、管、珠、镯、指环等饰玉。玉质除玛瑙、蛇纹石玉外,有白色玉、青色玉。 (10)大溪文化:位于四川东部。玉器以玉玦、环、璜、刀和小型坠饰为主。玉器质地光滑细润,雕刻精美。 (11)凌家滩文化:1985年发现于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据碳同位素测定为距今5560-5290年。大墓内随葬品以玉器为主,陶器较少;中小型墓葬内则以石器和陶器为主,玉器较少。现已发掘出土上千件玉器。主要有石质和玉质工具、饰玉,也有礼仪用玉。其中,玉人、玉龙、

龙:中国文化的象征

龙:中国文化的象征 太极图的S曲线正是龙的身形。如果说,在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字是道,最有代表性的图是太极图,那么,最有代表性的象就是龙,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古籍里,8000年前的伏羲人面蛇身,还未成龙,但蛇与龙有最亲缘的关系,成为后来龙构成中的主要成分,蛇也称为小龙。6000年前的黄帝就有与龙联在一起,《史记》“正义”说黄帝“日角龙颜”。而4000年前的夏王朝,开国之君夏启开正式地“乘两龙。因此可以说,从伏羲到黄帝到夏的400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龙的形成史。从考古实证看,刘志雄、杨静荣的《龙与中国文化》(1992)指出了龙的七个典型资料: 1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型6800-6000年年遗址出土的“水鸟啄鱼纹”; 2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型6400年前M45号墓的“龙虎蚌塑”;(图1-5) 3甘肃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庙底沟型5500年前出现的“鲵纹彩陶”; 4内蒙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红山文化5000年前出土“玉龙”; 5内蒙赤峰巴林右旗红山文化“玉龙猪”,(图1-6) 6浙江余杭良渚文化(5000-4800年前)出的“龙首镯”; 7汾河流域龙山文化陶寺型(4500-3900年前)出现“蟠龙纹彩陶盘”。(图1-7)

以上七例中(2)(4)最具“龙”的特征。其中(2)具有重要的形象学意义。再加上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的龙纹陶片和玉青柄的龙头,三星堆的龙袍,说明了龙有一种共认的形象特征。而其它材料,(1)似鱼、(5)似猪,(6)似兽,(7)似蛇,则说明着龙的来源的多源性。严文明先生认为,新石器中晚期,中国存在三个经济文化区(旱地农业,水稻农业,狩猎采集)其中,以中原文化为中心,在其周围有五个文化区(甘青,燕辽,山东,江浙,长江中游,[1]1[1]以上七例考古资料中的龙纹分布在其中的四个文化区中,猪纹在燕辽区,鲵纹在甘青区,虎纹在江浙区,渭河鱼纹,漳河鳄纹,汾河蛇纹在中原区。各种图象向龙的形象靠拢,向龙的形象融和,呈示着一种一种文化共识的出现和演进。苏秉奇《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997)正是把6000-4000年前这一邦国众多的炎黄尧舜时代为确定存在一个“中”的“共识中国”时代,当然这一时代又是以从8000年前的伏羲女娲到6000年前炎黄众帝为基础的。如果我们把夏的大一统的完成看成是居天下之中而可以治理天下的“中国”的形成,那么这个文化中国的形成是与龙的观念和形象的形成相一致的。邦国众多的三皇五帝时代仍是一个图腾形象及其原始仪式仍起着重要作用的时代。也就是一个《尚书·尧典》所描绘的“百兽率舞”的时代。上面的举的材料也呈出来动物类型的多样性。也许可以问一问,在这从8000-4000年间龙腾、虎跃,凤舞、马奔的百兽共舞的漫长时间中,为什么是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也许这要从龙的形象本身找答案。在中国的图腾时代,可以看到一个地上动物与天上星辰一体的时代,日与鸟的一体,蛙与月的一体,星座就是动物,动物就是星座是世界共有的现象,但中国的动物终于与星辰脱离,而只变成纯人间的动物。月中虽然有蟾蜍,但只是居住者,而非月亮本身,连嫦娥都变成是从人间跑去的,作为北斗的猪很早就在文化观念体系中消失了,而日中的金鸟也终于蜕变为下界的凤凰。(只有作为群概念的四象,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整体观念还存在着。)在中国文化的观念演进中,动物形象的优势性,既是中国思维理性化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文化脚踏实地的倾向。在下界动物中,为什么是龙登上了最高的宝座呢?在图像资料和古籍记载中,图腾型动物不完全是自然界的原样,而是按照一种观念在塑形,从鱼向龙的转变,猪向龙的转变,凤与龙趋同,龙与虎的同构,蛇与龙的同性,如此等等,可以知道,各部落文化在大一统的共识中,有一个共同的观念,正是这一观念决定了各种动物塑形向着龙的方向演进,正是这一观念决定了不是其它动物而是龙,才能成为共识中国的大一统的象征。这意味着,在龙的形象中,包含了中国人的观念和

黑陶起源

黑陶起源 黑陶作为中华五千年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先祖们勤劳和智慧的杰作。即使最粗砺的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因此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被称为“黑陶文化”。从吴金鼎先生发现黑陶残片之后,几代学者经过61年不懈地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终于在1989年被诠释破译。研究表明,我们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熏烟渗碳”技术,将烟中的碳粒渗入了坯体而呈黑色。黑陶的“熏烟渗碳法”被载入了世界工艺美术史。 龙山文化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 以重见天日,也确凿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 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作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由于其应用范围大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却因此而弥足珍贵。龙山黑陶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永远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黑陶技艺渐臻完善。黑陶作为龙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它令人叹为观止的充满神力的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反应出的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思想理念和创造精神。由此,对黑陶文化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