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平面几何解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

2.平面几何解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
2.平面几何解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

第一章中学几何证明

第一节分析法与综合法

在逻辑学中,所谓分析,就是把思维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方面和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它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在于它从事物的整体上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或整体规律;所谓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要素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方法.它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特点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概括,把对各个部分、各种要素的认识统一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从而达到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目的.

在数学研究及学习中,把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几何的逻辑证明或推导中,就形成了求解几何问题的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是由命题的结论入手,承认它是正确的,执果索因,寻求在什么情况下结论才是正确的.这样一步一步逆而推之,直到与题设会合,于是就得出了由题设通往结论的思维过程.

综合法则是由命题的题设人手,通过一系列正确推理,逐步靠近目标,最终获得结论。

无论是分析法还是综合法,都要经历一段认真思考的过程.分析法先认定结论为真,倒推而上,容易启发思考,每一步推理都有较明确的目的,知道推理的依据,了解思维的过程;综合法由题设推演,支路较多,可以应用的定理也较多,往往不知应如何迈步,这是它的缺点,而优点在于叙述简明,容易使人理解解题的步骤.

1 分析法

在由结论向已知条件的寻求追溯过程中,由于题设条件的不同,或已知条件之间关系的隐蔽程度的不同等,寻求追溯的形式、程度有差异,因而分析法常分为选择型分析法、可逆型分析法、构造型分析法、设想型分析法等几种类型.

1.1 选择型分析法

选择型分析法解题,就是从要求解的结论B出发,希望能一步步把问题转化但又难以互逆转化,进而转化为分析要得到结论B需要什么样(充分)的条件,并为此在探求的“三岔口”

作方向猜想和方向择优.假设有条件C 就有结论B ,即C 就为选择找到的使B 成立的(充分)条件(C ?B);同样地,再分析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选择得到C ,即D ?C ,…,最终追溯至此结论成立或原命题的某一充分条件(或充分条件组)恰好是已知条件或已知结论A 为止.

在运用选择型分析法解题时,常使用一系列短语:“只需……即可”来刻画。具体来说,若可找到D ?B ,而题目欲证“A ? B”,则只需证“A ?D”即可.

例1 如图1,四边形ABCD 的一条对角线BD 平行于两对对

边之交点的连线EF ,求证:AC 平分BD.

分析 欲证的是线段等量关系,可试运用成比例线段转化为

探讨,但又不易直接证(若作辅助线证另当别论),从而运用分析法来求解.

证明:设AC 交BD 于M ,交EF 于N ,则

.NF

MD

EN BM = 要证明BM=MD ,作为方向猜测,只须证明EN=NF 或1==NF

MD

EN BM 即可. 但是这并不容易,调整方向:欲证BM=MD ,只须证明BM 2=MD 2或BM

MD

MD BM =即可. 而NF MD EN BM =,从而NF EN MD BM =,从而只须证明NF

EN

BM MD =即可. 这又只须证明NF

BM

CN MC EN MD ==即可,而BD ∥EF ,故结论获证. 注:在寻找追溯中间环节的充分条件时,若某一环节的充分条件不止一个,常表明这道题的证法不止一种.

例2 如图2,已知∠ACE=∠CDE =90°,点B 在CE 上,CA=CB=CD ,过A ,C ,D 三点的圆交AB 于F. 求证:F 为△CDE 的内心.

分析 要证F 为△CDE 的内心,只需要证 (1)DF 平分∠CDE ;(2)CF 平分∠DCB.

对于(1)比较容易:由于A ,C ,F ,D 四点共圆,则∠CDF=∠A ,而题设知∠A=45°,即可得证;

图1

F

E

对于(2)只须证明∠DCF=∠FCB ,要证明这两个角相等,你有几种思路? 1) 只需证明△DCF ≌△BCF 即可.

因为CD=CB ,∠FDC=∠FBC=45°,还需证明DF=BF.

?∠BDF=∠DBF ?∠BDC=∠DBC ?CB=CD 是已知的. 故结论获证.

2)只需证明∠DCF=

2

1

∠DCB 即可. 而∠DCF=180°—∠CDF —∠CFD

=135°—∠CFD ,即∠CFD=135°—∠DCF ,

只需证明∠CFD=135°—2

1

∠DCB 即可.

由于A ,C ,F ,D 四点共圆,有

∠CFD=180°—∠CAD =180°—(90°—

2

1

∠ACD ) =90°+21∠ACD=90°+2

1

(90°—∠DCF )=135°—∠DCF. 故结论得证.

3)设BC 交圆于M ,则只需证明弧DF=弧FM 即可.

这又只需证明DF=FM 即可,而又只需证明FM=FB ,且DF=FB 即可.

由1)已证得DF=BF. 要证明FM=FB ,只需证明∠FMB=∠FBM=45°即可,因为

∠FMB=∠MCF+∠MFC=∠MAF+∠MAC=45° =∠FBM ,所以结论得证.

4)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只需证明

GF

BF CG CB =(其中G 为CD 与AB 的交点)即可. 而由△ACG ∽△DGF ,有GF

DF

CG CA =,则只需证明AC=AB ,且BF=DF 这些或已知,或已证.故结论获证.

图3

E

图5

E

图4

E

1.2 可逆分析法

如果在从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推求的等价(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这种分析法又叫做可逆分析法. 因而,可逆分析法是选择型分析法的特殊情形,运用可逆分析法证明的命题运用选择型分析法一定能证明,反之用选择型分析法证明的命题,用可逆型分析法则不一定能证明.

可逆型分析法的证明中,常用符号“?”来表示,或用一系列“则需证…”来表示,并最后指出“上述每步可逆,故命题成立”.

例3 直角△ABC 中,a ,b 为直角边长,c 为斜边长. 求证:

c b a ≤+2

.

证明:由于0,0,0>>>c b a . 欲证不等式

?22222222)(2c b ab a c b a c b a ≤++?≤+?≤+(1)

而在直角△ABC 中,2

22c

b a =+,则(1)

.0)(02222≥-?≥+-?b a b ab a

这最后的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命题得证.

例4 凸四边形的四边边长分别为a ,b ,c ,d ,两对角线长为e ,f ,则四边形的面积为

2222222)(44

1

d b c a f

e S --+-=

. 证明:欲证2222222)(44

1

d b c a f

e S --+-=

,则需证 22222222)(416d b c a f e S --+-=.

注意计算四边形的另一种形式的面积公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而来)两对角线夹角为α时,α=

sin 2

1

ef S ,则需证明2222222222)(4sin 4d b c a f e f e --+-=α. 即 α=--+2

2

2

2

22

2

2

cos 4)(f e d b c a

图6

α±=--+?cos 22222ef d b c a .

再注意到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对于图6有

α-+=cos 222222

22f e e f a ,)180cos(2122

2212α--+= f e e f b ,

α-+=cos 211212

12f e e f c ,)180cos(22121222α--+= f e e f d

则α----=--+cos )2222(211112222222f e f e f e f e d b c a

α-=++?α-=+++α-=cos 2))((cos 2)]()([cos 22121211212ef f f e e f f e f f e .

当两对角线夹角为α的补角时,α=α--=--+cos 2)180cos(22222ef ef d b c a . 注:此例的结论称为布瑞须莱德尔公式. 1.3 构造型分析法

如果在从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在寻找新的充分条件的转化“三岔口”处,需采取相应的构造型措施:如构造一些条件,作某些辅助图形等,进行探讨、推导,才能追溯到原命题的已知条件(或稍作变形处理)的分析法又叫做构造分析法.

例5 如图7,AD 是△ABC 的中线,任意引直线CF 交AB 于F ,交AD 于E ,求证:

FB

AF ED AE 2=. 分析:注意到题设中有中点,而求证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比例式,需要转化来求解.

证法1 欲证FB AF ED AE 2=,只需证明FB

AF

ED AE =2即可.

若延长ED 至H 使得DH=ED , 则只须证明FE ∥BH.

而由题设可知BC 与EH 互相平分,所以BH ∥EC ,即BH ∥FE. 故命题得证.

图7

H

证法2 欲证

FB AF ED AE 2=,只需证明FB AF

ED

AE 2

1=

即可. 若取FB 的中点N ,则只需证明DN ∥EF.

因为D 是BC 的中点,所以DN ∥CF ,即DN ∥EF. 故命题得证.

例6 设凸四边形ABCD 的边长分别为a ,b ,c ,d ,两条对角线长为e ,f . 求证:)cos(222222

2C A abcd d b c a f

e +-+=.

分析:欲证 )cos(222222

2C A abcd d b c a f e +-+=,只需证明

)cos(2)()(

222C A f

bd f ac f bd f ac e +??-+=. 与例4类似,这种形式符合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的形式,只是需要对原图形分析比较,在构造出一个顶角大小

为A+C 的三角形,且这个角的两夹边应等于f

ac ,f bd

.

而这只需作相似三角形即可.

如图8,在BC ,CD 边上向外作△BEC ∽△CDA ,作△CFD ∽△ABC ,则有

∠FCE=∠A+∠C ,且f bd EC =

,f

ac

FC =,于是 EDF FC EC FC EC EF ∠??-+=cos 2222)cos(2)()(

22C A f

bd

f ac f bd f ac +??-+=, 此时,只需证明EF=BD 即可. 这又只需证明DBEF 是平行四边形即可. 而由△BEC ∽△CDA ,△CFD ∽△ABC 可得到

.BE DF b

BE f c b DF =?== 另外还需证明BE ∥DF ,这又只需证明∠EBD+∠BDF=180°即可. 因为∠EBD+∠BDF=∠EBC+∠CBD+∠BDC+∠CDF

图8

E

B

A

=∠ACD+∠ACB+∠CBD+∠BDC=∠BDC+∠CDB+∠CBD=180°.

故原命题得证.

注:(1)此例是布瑞须莱德尔发现的“四边形余弦定理”;

(2)由此定理可得托勒密定理:在四边形中,bd ac ef +≤,并且等号当且仅当四边形内接于圆时成立. 1.4 设想型分析法

在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借助于有根据的设想、假定,形成“言之成理”的新构想,再进行“持之有据”的验证,逐步找出正确途径的分析法又称为设想型分析法.

在求解一些关于位置关系、轨迹、作图等问题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例7 在一个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上各找一点,使以这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周长最小. 分析:我们设想所求的三点组成的周长最小的△DEF 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即D ,E ,F 是△ABC 三边上的特殊点,比如三边的中点,三高的垂足,三条角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等. 又从题设条件△ABC 是锐角三角形,那么应该是三高的垂足(因为三边的中点、三条角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对于三角形没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只有锐角三角形,才能保证三高的垂足在三边上.(这种思路常常又称为从特殊出发)

从而设想这△DEF 是一个△ABC 的垂足三角形.

事实上,当EF 固定,要使FD+ED 最小,必须且只须∠FDB=∠EDC=α(光行最速原理), 同理∠DEC=∠FEA=β,∠EFA=∠BFD=γ,则

C -π=β+α,A -π=γ+β,B -π=α+γ,从而π=π-π=γ+β+α23)(2.

所以 π=γ+β+α,从而可得A =α,B =β,C =γ.

于是 △DBF ∽△DEC ∽△AEF ∽△ABC. ○1

C

B

不难验证,只有当D ,E ,F 恰为三高的垂足时才能满足条件○1. 为此进行下列验证:再设BC=a ,CA=b ,AB=c ,AF=z ,BD=x ,CE=y , 由△DBF ∽△ABC ,有

2c cz ax x

z

c c a DB BF AB BC =+?-=?=; 同理 2b cz by =+,2a by ax =+,再由余弦定理可得

C a y C ab by C ab cz by by ax cz ax cos cos cos 2=?=?-+++=+,

同理可得 A b z cos =,.cos B c x = 所以D ,E ,F 确为△ABC 三边上的高的垂足.

例8 已知两边求作三角形,使这两边上的中线互相垂直.

分析:假定符合要求的△ABC 已经作出,如图10所示,AB ,AC 为已知的两条边,BD 与CE 分别为AC 与AB 上的中线,且BD ⊥CE.

现在我们来追溯这个三角形的成图线索. 作出三角形的一条已知的边,例如AC ,这较容易,问题在于第三个顶点B 的确定. 要确定B 点,只需先确定AB 的中点E.

由条件BD ⊥CE ,可先作EF ∥BD 交AD 于F ,且知∠FEC=90°,点E 在以FC 为直径的圆周上,为此就要确定FC 的长.

因为E 是AB 的中点,EF ∥BD 交AC 于F ,则F 是AD

的中点,而D 又是AC 的中点,所以FC=AC 4

3

.

又E 是AB 的中点,而AB 的长为已知的,故E 又在以A 为圆心,AB 的一半长为半径的圆周上.

从而点E 即可由这两圆的交点确定(其解的个数由两圆交点的个数所确定),原图即可作出.

图10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方法情况总结)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归纳总结: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二. 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 如图3所示,设BP、CQ是的内角平分线,AH、AK分别为A到BP、CQ的垂线。求证:KH∥BC 例4. 已知:如图4所示,AB=AC,。 求证:FD⊥ED 三. 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 例5. 已知:如图6所示在中,,∠BAC、∠BCA的角平分线AD、

小学数学常用解题技巧(解几何题技巧)

小学数学常用解题技巧:解几何题技巧 解几何题技巧 1.等分图形 【均分整体】有些几何问题,只要把大图形均分为若干个小图形,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下面两图中的正方形分别内接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内接指四个顶点全在三角形的边上)。已知左图(图4.11)中正方形面积为72平方厘米,求右图( 4.12)中正方形的面积。 由于左右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我们不妨把这两个图形进行等分,看看这两个正方形分别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 形有什么样的关系。等分后的情况见图 4.13和图 4.14。 积是 图4.12的正方形面积是 【均分局部】有些几何问题,整体的均分不太方便,或不能够办到,这时可以考虑把它的局部去均分,然后从整 体上去观察,往往也能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如图 4.15,在正方形ABCD中,画有甲、乙、丙三个小正方形。问:乙、丙面积之和与甲相比,哪一个大些? 大家由前面的“均分整体”已经知道,像甲、乙这样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不是相等的。如图 4.16,经过等分,正方形甲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正方形丙的面积等于△EDF的一半,正方形乙的面积等于梯形ACFE面积的一半。这样,一个大正方形ABCD,就划分成了三个局部:等腰直角△ABC;等腰梯形ACFE;等腰直角△EDF。其中甲、乙、丙的面积分别为各自所在图形的一半,而△EDF的面积加梯形ACFE的面积等于△ADC的面积,即等于△ABC的面积。所以,乙、丙面积之和等于甲的面积。

2.平移变换 【平移线段】有些几何问题,通过线段的上、下、左、右平移以后,能使问题很快地得到正确的解答。 例如,下面的两个图形(图 4.17和图4.18)的周长是否相等? 单凭眼睛观察,似乎图 4.18的周长比图 4.17的要长一些。但把有关线段平移以后,图 4.18就变成了图 4.19,其中的线段,有的上移,有的左移,有的右移,它可移成一个正方形。于是,不难发现两图周长是相等的。 【平移空白或阴影部分】有些求阴影部分或空白部分面积的几何题,采用平移空白部分或平移阴影部分的办法, 往往能化难为易,很快使问题求得解答。例如,计算图 4.20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圆面积”,然后相加,得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显然是很费时费力的。但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图 4.20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与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大小一样,只需将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平移到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所 有的阴影部分便构成一个正方形了(如图 4.21)。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很快就可求得为5×5=25。 又如,一块长30米,宽24米的草地,中间有两条宽2米的走道,把草地分为四块,求草地的面积(如图 4.22)。 这只要把丙向甲平移靠拢,把丁向乙平移靠拢,题目也就很快能解答出来了。(具体解法略) 3.旋转变换 【旋转成定角】例如下面的题目: “在图 4.23中,半径为8厘米的圆的内外各有一个正方形,圆内正方形顶点都在圆周上,圆外正方形四条边与圆 都只有一个接触点。问:“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多少?”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技巧资料讲解

辅助线的添加 一、添辅助线有二种情况: 1.按定义添辅助线: 如:证明二直线垂直可延长使它们,相交后证交角为90°;证线段倍半关系可倍线段取中点或半线段加倍;证角的倍半关系也可类似添辅助线。 2.按基本图形添辅助线: 每个几何定理都有与它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图形,添辅助线往往是具有基本图形的性质,但基本图形不完整时。因此“添线”应该叫做“补图”!这样可防止乱添线 也有规律可循。 (1)平行线是个基本图形: 当几何中出现平行线时,添辅助线的关键是:添与二条平行线都相交的第三条直线 (2)等腰三角形是个基本图形: 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点发出的二条相等线段时,往往要补全完整的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是个重要的基本图形: 出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添底边上的中线;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往往添斜边上的中线。 (5)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几何问题中出现多个中点时,往往添加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6)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有平行线型(带平行线的相似三角形),相交线型,旋转型;当出现相比线段重叠在一直线上时,(中点可看成比为1)可添加平行线得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 (8)特殊角直角三角形 当出现30,45,60,135,150度特殊角时可添加特殊角直角三角形,利用45角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 1:1:√2;30度角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1:2:√3 (9)半圆上的圆周角 出现直径与半圆上的点,添90度的圆周角;出现90度的圆周角则添它所对弦---直径; 二、基本图形的辅助线的画法 1.三角形问题添加辅助线方法 方法1:有关三角形中线的题目,常将中线加倍。含有中点的题目,常常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通过这种方法,把要证的结论恰当的转移,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方法2:含有平分线的题目,常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题中的条件,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方法3:结论是两线段相等的题目常画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或利用关于平分线段的一些定理。 方法4:结论是一条线段与另一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这类题目,常采用截长法或补短法,所谓截长法就是把第三条线段分成两部分,证其中的一部分等于第一条线段,而另一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2.平行四边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法 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的两组对边、对角和对角线都具有某些相同性质,所以在添辅助线方法上也有共同之处,目的都是造就线段的平行、垂直,构成三角形的全等、相似,把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常见的三角形、正方形等问题处理 (1)连对角线或平移对角线 (2)过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3)连接对角线交点与一边中点,或过对角线交点作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线段平行或中位线

高中平面几何常用定理总结

高中平面几何常用定理 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高中)平面几何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基本性质) 1.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广义勾股定理)(1)锐角对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之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中的一边和另一边在这边上的射影乘积的两倍. (2)钝角对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边中的一边与另一边在这边上的射影乘积的两倍. 2. 射影定理(欧几里得定理) 3. 中线定理(巴布斯定理)设△ABC 的边BC 的中点为P ,则有)(22222BP AP AC AB +=+; 中线长:222222a c b m a -+=. 4. 垂线定理:2222BD BC AD AC CD AB -=-?⊥. 高线长:C b B c A a bc c p b p a p p a h a sin sin sin ))()((2===---=. 5. 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分对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6. 如△ABC 中,AD 平分∠BAC ,则AC AB DC BD =;(外角平分线定理). 角平分线长:2cos 2)(2A c b bc a p bcp c b t a +=-+= (其中p 为周长一半). 7. 正弦定理: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8. 余弦定理:C ab b a c cos 2222-+=. 9. 张角定理:AB DAC AC BAD AD BAC ∠+∠=∠sin sin sin . 10. 斯特瓦尔特(Stewart )定理:设已知△ABC 及其底边上B 、C 两点间的一点D ,则有AB 2·DC +AC 2·BD -AD 2·BC =BC ·DC ·BD .

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解题思路分析 【摘要】平面几何在初中数学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在对几何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能够应用到实践中进行解题。正像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经所说过的那样:“数学这门学科,真正的组成部分就是问题和解题,在问题与解题中,解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所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解题,能否对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进行掌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来说,学生对基本的解题能力进行掌握,也是“双基”教学的一个方面。在数学中对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几何;解题思路; 对初中的几何教学来说,初中几何中的重要部分是解题技巧与规律教学。尤其是在初中几何的后期与复习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几何解题技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能够培养其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的能力。当然,处了解题技巧与规律的培养,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初中数学几何题的解题思路, 一、初中数学几何的解题技巧 1、对常见的题型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的几何题中,其实常见的题型并不多,所以这对经常见的几何题型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是初中几何解题一个和实用的解题技巧。初中几何,证明题是最常见的,而证明题中,又以线段或角的一些关系的证明最为常见。对线段的关系的证明通常包括相等及其和差关系等的证明。在这些中,相等关系的证明是学生应该进行的基本掌握,对线段相等关系的证明,在思路与方法上常用的包括“三角形全等”、“比例线段”以及“等角对等边”和对中间量的过渡进行选取等思路。在这些方法中,“三角形全等”是最常用的,也是应该掌握的基本解题方法。对线段不等关系则一般常用“线段公理”,而对线段的和差及其它(如倍、分)关系,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截长、补短等技巧。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注意对辅助线进行添加和使用 在对初中几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常用的解题方法与规律进行掌握外,还要对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加以关注。在初中几何题中,当直接解题出现障碍使,添加辅助线是常见的解题技巧,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详细进行分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如下图所示,已知:在ABC ?中,?=∠90C ,BC AC =,DB AD =,BF AE =,求证:DF DE =,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 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一、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角对等边:先证明某两个角相等。 2、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3、通过平移或旋转或者折叠得到的线段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6、线段的和差。 二、求线段的长度的常用办法 1、利用线段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线段的长度,再证明所求线段与已求的线段相等。 3、勾股定理。 三、证明角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等)角的余(补)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位角)相等。 3、角的和差 4、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边对等角:先证明某两条边相等。 5、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四、求角的度数的常用方法 1、利用角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角的长度,再证明所求角与已求的角相等。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五、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角) 2、有两个角互余。(从角) 3、勾股定理逆定理。(从边) 4、30度角所对的边是另一边的一半。 5、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 六、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两边相等。(从边) 2、证明有两角相等。(从角) 七、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三边相等。 2、三角相等。 3、有一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 八、证明角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两个角相等(定义)。 2、等就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行线上。 九、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把某条线段平分,并与它垂直。

用旋转法………作辅助线证明平面几何题.

用旋转法………作辅助线证明平面几何题 旋转法就是在图形具有等邻边特征时,可以把图形的某部分绕等邻边的公共端点,旋转另一位置的引辅助线的方法。 1、旋转方法主要用途是把分散的元素通过旋转集中起来,从而为证题创造必要的条 件。 2、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大小(三要素:中心、方向、大小); 3、旋转方法常用于竺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图形中。 例1: 例2 已知,在Rt ABC 中;∠BAC=90?; D为BC边上任意一点,求证:2AD2=BD2+CD2. 证明:把ABD绕点A逆时钍方向旋转90?,得?ACE,则ABD??ACE,∴BD=CE,∠B=∠ACE; ∠BAD=∠CAE, AD=AE。 又∠BAC=90?;∴∠DAE=90? 所以: D E2=AD2+AE2=2AD2。 因为:∠B+∠ACB=90? 所以:∠DCE=90? CD2+CE2=DE2=2AD2 即: 2AD2=BD2+CD2。 注:也可以把ADC顺时针方向旋转90?来证明。 注 C D

已知,P 为等边ABC 内一点,PA=5,PB=4,PC=3,求∠BPC 的度数。证明:把ABP 绕点B 顺时钍方向旋转90?,得?CBD ,则ABP ??CBD ,∴, ∠ABP=∠CBD ,所以 ∠BAP+∠PBC=∠CBD+∠PBC=60?,所以 BPD 为等边三角形。 ∠PBD=60?所以: C D 2=PD 2+PC 2。因为: ∠DPC=90? 所以: ∠BPC=∠BPD+∠DPC=60?+90?=150? 注:也可以把CAP 绕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60?来证明。 D C 例3: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AD 边上一点,BF 平分∠CBE 交CD 于F 点。求证:BE=CF+AE 证明:把ABE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BCN 。 则:ABE ?BCN ,所以: ∠ABE=∠CBN ,BE=BN ,AE=CN 。因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CD AB ,∠NFB=NBF 因为:∠ABF=∠ABE+∠EBF ,∠NBF=∠NBC+∠CBF ,而:∠EBF=∠FBC ;∠NBF=∠NFB 所以:BN=NF=CN+CF 所以:BE=AE+CF 。注:也可以把BCF 绕点B 逆时针方向旋转90?来证明。

初二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初二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专题一】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专题二】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专题三】证明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补短法)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教师版)

几何证明专题讲座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精读】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中,∠=?=== C AC BC A D DB A E CF 90,,,。 求证:DE=DF

C F B A E D 图1 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 CF 45。从而不难发现??D CF D AE ? 证明:连结CD AC BC A B ACB AD D B CD BD AD D CB B A AE CF A D CB AD CD =∴∠=∠∠=?=∴==∠=∠=∠=∠=∠=90,,,, ∴?∴=??A D E C D 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结BG ,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 D B C F E A 图2 证明:连结AC 在?ABC 和?CD A 中,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一、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角对等边:先证明某两个角相等。 2、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3、通过平移或旋转或者折叠得到的线段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6、线段的和差。 二、求线段的长度的常用办法 1、利用线段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线段的长度,再证明所求线段与已求的线段相等。 3、勾股定理。 三、证明角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等)角的余(补)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位角)相等。 3、角的和差 4、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边对等角:先证明某两条边相等。 5、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四、求角的度数的常用方法 1、利用角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角的长度,再证明所求角与已求的角相等。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五、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角) 2、有两个角互余。(从角) 3、勾股定理逆定理。(从边) 4、30度角所对的边是另一边的一半。 5、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 六、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两边相等。(从边) 2、证明有两角相等。(从角) 七、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三边相等。 2、三角相等。 3、有一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 八、证明角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两个角相等(定义)。 2、等就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行线上。 九、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把某条线段平分,并与它垂直。 2、等就在:有两个点它们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重复强调是有两个点 十、证明线段垂直的常用方法。 1、两线的夹角90度。 2、等就在:有两个点它们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重复强调是有两个点十一、证明线平行的常用方法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十二、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 SSS,SAS,AAS,ASA, 十三、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 HL , SSS,SAS,AAS,ASA, 十四、证明两条线段等于第三线段的常用方法截一段证一段

初中数学代数几何解题技巧

如何用好题目中的条件暗示 有一类题目,我们在解前面几小题时,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往往对解后面问题起着很好的暗示作用,现以一次函数中出现的两道题目为例予以说明,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参考。 【例1】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B、A两点,如图1。 图1 (1)求B、A两点的坐标; (2)把△AOB以直线AB为轴翻折,点O落在平面上的点C处,以BC为一边作等边△BCD。求D点的坐标。 解析:(1)容易求得,A(0,1)。 (2)如图2, 图2 ∵,A(0,1), ∴OB=,OA=1。 ∴在Rt△AOB中,容易求得∠OBA=30° ∵把△AOB以直线AB为轴翻折, ∴∠OBC=2∠OBA=60°,BO=BC。 ∴△OBC是等边三角形 以BC为一边作等边△BCD,则D的落点有两种情形,可分别求得D的坐标为(0,0),。 反思:在求得第(1)小题中B、A两点的坐标分别为B(,0),A(0,1),实质上暗示着Rt△AOB中,OA=1,OB=,即暗示着∠OBA=30°,为解第(2)小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例2】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BC,∠BAC=90°,且点P(1,a)为坐标系中的一个动点,如图3。 图3 (1)求三解形ABC的面积。 (2)证明不论a取任何实数,三角形BOP的面积是一个常数; (3)要使得△ABC和△ABP的面积相等,求实数a的值。 解析:(1)容易求得:A(,0),B(0,1), ∴。 (2)如图4,连接OP、BP,过点P作PD垂直于y轴,垂足为D,则三角形BOP的面积为,故不论a取任何实数,三角形BOP的面积是一个常数。 图4 (3)如图4,①当点P在第四象限时由第(2)小题中的结果:,和第(3)小题的条件可得: ∴, ∵,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 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 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C?90?,AC?BC,AD?DB,AE?CFABC?。求证:已知:如图例1.1所示,DE=中,DF 图 CD?A4AB?中点,可考虑连结C分析由,易,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 AB?DCF??DAE?45?DCF?。从而不难发现证明:连结CD AC?BC ??A??B?ACB?90?,AD?DB ?CD?BD?AD,?DCB??B??AAE?CF,?A??DCB,AD?CD ??ADE??CDF?DE?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因为CD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1 / 7 ?EF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DE,连结BG,证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使DG=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 (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边或者角; (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 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A?90?,AE?BF,BD?DC。求证:FD,⊥ED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作者:————————————————————————————————日期: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内容摘要: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组成。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审题,寻找证明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 关键词:几何证明 条件 结论 .执因索果 执果索因 辅助线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觉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几何证明,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刚接触,会遇到一些困难。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这里“跌倒了”,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为此,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解题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两部分(即前提和结论)组成。已知条件是几何证明的前提,指题目中用文字和符号直接给出的明确条件,也包括所给图形中暗含的条件。求证指题目要求的经过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知条件是题目既定成立的、毋庸置疑而且必然正确的。求证是几何证明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用合理的推理形式推导出的最后结果,而且只能出现在证明过程的最后。 例如:如图,在△ABC 和△DCB 中,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 求证:△ABC ≌△DCB ; 已知条件:文字给出的有:△ABC 和△DCB ,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图形给出的有:BC=CB,∠BMA 与∠CMD 是对顶角等等 求证目标是:△ABC ≌△DCB 注意,已知条件除了上面列出的,就没有其它的了,不可随意出现AM=DM ,BN=CN 等等 二、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 (一)、审题 审题就是读题,这一步是解决几何证明题的关键,非常重要。许多学生读几何证明题时讲快,常常忽略了题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和读其它类型的题有所不同,读几何证明题要求 B A M N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小妙招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小妙招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但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能够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能够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

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以上是常见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当然有一些的题设计的很巧妙,往往需要我们在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能够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使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证明方法归纳

c c ∥∥b a b a ∥?本文档系统总结归纳了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证明方法,特别适合于高三总复习时对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探求解题思路、归纳梳理解题方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一、“平行关系”常见证明方法 (一)直线与直线平行的证明 1) 利用某些平面图形的特性: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 2)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3) 利用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即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5)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6) 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b α β a b a =?? βαβ α ∥b a ∥?b a b a //// ??? ? ?? ==γβγαβα β α ⊥⊥b a b a ∥?

7) 利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性质: 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 利用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且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1)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推论: 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 利用定义:直线在平面外,且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常见证明方法: 1)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α b a β α a β αα ∥?a β ∥a ?α αββ////∩??b a P b a b a =α β//?α β b a P b ∥a b a αα ??α ∥a ?

几何问题解题思路

几何问题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技巧包含了数学运算技巧和数字推理技巧两大部分,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是最为考生所头疼,其所占分值高并且难度也高。今天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数量关系答题技巧中的几何问题解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几何问题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望考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几何基本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长×宽,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圆形的面积=π×半径的平方,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体的面积=底面积×高÷3。 第二个方面,几何问题的“割补平移”思想。 中公教育提醒考生,当看到一个关于求解面积的问题,不要立刻套用公式去求解,这样做很可能走入误区,最后无法求解或不能快速求解。对于此类问题通常的使用的方法就是“辅助线法”即通过引入新的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或者补全为很容易得到的规则图形,从而快速求得面积。 第三个方面,几何极限理论。 平面图形:①周长一定,越趋近于圆,面积越大,②面积一定,越趋近于圆,周长越小; 立体图形:①表面积一定,越趋近于球,体积越大,②体积一定,越趋近于球,表面积越小。 实战例题: 【例题】半径为5厘米的三个圆弧围成如右图所示的区域,其中AB弧与AD弧为四分之一圆弧,而BCD弧是一个半圆弧,则此区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25

B.10+5л C.50 D.55 【中公教育解析】如下图:连接BD,作矩形BDMN,将下面的四分之一圆弧的半径画出来,可见该部分面积分为彩色的两部分。上面部分是半圆,下半部分是矩形面积减去2个四分之一圆,即矩形面积减半个圆形面积二部分之和,正好是矩形面积,即10×5=50平方厘米。故答案为C。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497925.html,/liaoning/

谈“怎样学好平面几何证明”.

谈“怎样学好平面几何证明” [ 08-12-05 08:56:00 ] 编辑:cw2112549 【内容摘要】延时评价能够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数学教师采用延时评价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成功地将延时评价与及时评价结合起来. 【关键词】延时评价;及时评价;思维 1.学生有怪问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释疑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某些古怪、幼稚、甚至是荒诞的“怪论”时,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否定,无形中扑灭了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及时评价,而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和挑战,然后及时转换角色、转换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解决问题. 2 2 x y 例1.1 在学习“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时,总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x=0时,方程- =1 2 2 a b 没有实根,为什么还要将点B1(0,-b),B2(0,b)在y轴上表示出来,并称 B1 B2 为虚轴?”等等。 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是多么富有创意!从教学实践看,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学生的心里。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 2.问题有多解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质疑的环境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解决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采用延时评价,不能过早地给予及时的终结性的评价,否则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2 2 2 2 例2.1已知实数a,b,x,y 满足a +b =4,x+y =9,求ax+by的最大值. 生:令a=2cos α,b=2sin α,x=3cos β,y=3sin β,则ax+by=6(cos αcos β+ sinαsinβ)=6cos(α-β)。故当cos(α-β)=1时,ax+by 的最大值为6 教师一听,答案完全正确,情不自禁地说:“非常正确!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哪知道 刚才举起的那些手“唰”地不见了!顿时,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思维受挫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析疑的环境

几何证明的思路与方法(一).

几何证明的思路与方法(一) 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张波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帮助我们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发展了我们的空间观念、增进了我们逻辑推理的意识与能力,并增强了运用这些知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几何离不开几何证明。几何学是适合培养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绝好资源。 但是,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害怕几何,害怕几何证明。原因之一是大家感到几何证明似乎找不到一种通用的方法,不同的问题常常需要不同的处理。 我们很容易掌握解方程,因为它们有着较为固定的处理程序。如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只要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这样的步骤,就可以求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而几何问题的解决就很难形成这样的程序步骤,它常常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但这并不是说几何问题的解决没有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一些思考问题的一般次序,这样的思维序列可以指导我们面对几何问题如何去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处理几何证明问题时值得总结的思维角度与思维次序。 一、思路梳理: 我们都知道,证明题的结构基本上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通常的表现形式是“已知------,求证------。”这里的“已知------”就是题设,或者称为条件,“求证------”就是结论。

拿到一个几何证明题,我们都是如何思考的呢?我们都思考什么?有哪些思考的角度?有没有一个思考的次序?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拿到一个几何证明题,我要先弄清楚已知条件。” 很好。那么,怎样算是弄清楚了已知条件呢?你都做些什么事情去帮助自己弄清楚已知条件? 同学们会说:“我会把已知条件在图上标记出来。” 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在图上做标记。 事实上,图形是几何证明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何问题离不开图形,如果一个几何问题没有相应的图形,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画一张符合条件的图形。 又有同学说:“我会思考条件的作用,由某些条件会推出些什么样的结论。” 这也是一个好的习惯,思考条件的可能作用。 大家还会说:“在清楚条件之后,我会从结论入手,进行分析。” 非常好!从结论入手,分析要证结论成立,需要证什么。 不同的结论形式,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如“要证明线段相等,我们可能会想证明三角形全等、或者等角对等边、或者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还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者通过等量代换等等,最近,我们有时还会利用比例式去证明线段相等。” 要证明某个结论成立,可能的路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又如何选择呢? 大家可能会说,这时要结合条件进行判断,也有的同学会说,要看图形,看图形的结构特点,直觉判断有怎样的可能,或者排除某些方法。 非常好!图形结构。这又是解决几何问题时,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部分。事实上,几何离不开图形,图形中蕴含着重要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