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荆明明1谭园园2

(1.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038;2.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网管中心陕西西安 710025)

【摘要】本文从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及其三种状态出发,分析了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对防止新闻失实提出了可行的对策。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失实报道;对策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共同要求。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即5W)都经得起核对。

具体地讲,新闻真实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事物的存在性。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它和新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它是看不到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

识别它在新闻中的隐微。在客观体相互作用下,新闻真实被第三者体会到一般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念等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准确有据。第二重含义是指准确地报道全面事实。由此,我们把新闻真实的定义概括为: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

二、新闻真实性的三种状态

1、真实地概括事况

记者的概述与事件的概述一致,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反映,叫做新闻的事况真实。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记者可能做到无限近似于对象的轮廓,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概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事概的情境。这是再现新闻真实状态常见的手段。任何一件新闻如果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事体,缺少事概的真实,就不能指引受众正确地认识生活概况。

2、真实地陈述情节

探讨新闻的真实性,应注意事实细节的状态,反映事实演变的详情,准确地再现新闻情节。记者借助具体的生动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及细节,属于新闻的情节真实,又称新闻的情境真实。记者没有专业知识和采访的熟练技能,很难找到恰当的语义真实地反映细节事实的状态。比如某记者采访坠机事件,大雾弥漫且距离太远,观察困难,便出现“误观察”;如果该记者没有足够的航空知识,难以表现调查与救助现场,陈述起来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这样,新闻再现

细节真实可能落空。因此新闻运用形象性的语义,反映真实的进程及细节,使反映能力及反映方式达到事实细节确切而生动的情境,新闻才可能具备情节真实。

3、真实地阐释事实

在新闻中,记者对事实趋向的说明符合实际,称作阐释性真实。事实的趋向是指事实内在的演变归宿,从外观上,人们不能发现事实的趋势,但它的发展结果证实事实具有这种真实状态。现实生活有自身的逻辑,记者能否正确认识它、阐释它,也和主观认识动机有关。具有不同立场的记者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真实观,只有进步的价值才能对生活有正确的判断,真实地再现新闻的本源的趋向。如果可能和必要的话,新闻再现本源达到记者的立场和事实真相的统一,并明确地说出真相,表现为新闻的趋向真实。从记者这个认识主体考察,新闻报道最可恶的敌人,莫过于主观认识事实真相方面与客观发生分离。

三、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的新闻工作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有党和人民的全力支持,又有坚持新闻真实的良好传统,我国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理应做到准确可靠。但实际情况表明,新闻失实的情况是存在的。从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人民网评出的《2005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如《苏州广播电视报》2005年12月9日报道:记者从央视内部获知了

一个惊人的消息,以往对外宣称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视“名嘴”王小丫终于在临近不惑之年之际将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国内青年才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而事实真相是:报道中的当事人王小丫表示,这完全是条假新闻,她与作者并不相识,作者也未采访过她。后来不久,12月21日,苏州广播电视报在网站刊登启事:“本报今年第49期(12月9日出版)‘娱乐追踪’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一文所披露的内容,因采访、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造成文中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对文中涉及两位当事人造成影响表示深切不安,为此特向两位当事人和本报读者致歉。”所以,像这类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对当事人名誉的侵害,也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2004年3月10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有消息称皈依佛门已经6年的李连杰准备在下月26日他41岁生日当天淡出电影圈,潜心修行佛法。”其实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李连杰只是有时间即去青海等地修行,并非真正遁入空门。另外,这类失实,大量还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报道里,其实,言过其实,好话说多了反而招致大家不满。

1999年3月12日,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公司的一个郑重声明:市场上正销售《制造100个百万富翁——北大方正启示录》一书的任何言论,“不代表北大方正的观点”。这本书以及

摘引这本书的许多新闻都是为北大方正唱赞歌,但歌颂得太不真实,而且不惜贬低其他企业来抬高北大方正。这样的赞歌到头来可能使北大方正四面楚歌。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上述两种失实,作者是采用平空添加的办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与此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时间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曾经有一篇新闻的题目叫《一锤子砸毁一百万》,报道的是某机电商场在3月15日之前,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将价值百万的机电产品砸毁,原因是机电产品过时、损耗大、效率低。这篇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对该商店刮目相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当然这间商店的营业额也随之增加。但后来据知情人说,商家砸毁的产品中有些是收购来的废旧产品,但是作者通过这样巧妙地“取”“舍”之后,隐瞒了事实真相,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了事物的面貌,做了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做免费广告。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情说成是这个人做的,张冠李戴。很多稿件介绍一个历史事件,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同是一篇稿,对主人公的身世,作者前后不能自圆其说;尤其是军民关系、战士外出做好事、探家见义勇为等,这类稿件有些作者更是大胆“发挥”,百般夸大。

5、因果不符

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三、杜绝新闻失实的主要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新闻报道失实,危害之大,影响之坏,这是我们的共识。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度,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绝不允许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报道、失实的报道畅通无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客观性、阶级性和党性原则是一致的,必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刻认识,高度重视。

2、加强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业余通讯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党和人民合格的新闻代言人

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业余通讯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认真学习无产阶级新闻学。在当前特别要学习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吃透中央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新闻失实的沉痛教训,深入批判和清算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要努力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写作水平,通晓业务,掌握技能,做一名党和人民的忠实的代言人。

3、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通过大力开展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所有选择报道的新闻五个W都能交待清楚,做到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凡有连续性的事件,都能报道全过程,反映事物的

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重要的事实,凡是有需要与可能的,都能作深度报道,力求反映事物的本质。

4、积极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

积极鼓励编采人员发扬泥腿子精神,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中去,耳闻目睹,口问手记,调查研究,写视觉新闻,写实录性报道,实实在在地反映时代变革和英雄模范的崭新精神风貌。记者若是具备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新闻报道一般是不会失实的。新闻报道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时间、数字等等,在采访中稍有疏忽就会失实。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认真调查研究的作风,在每篇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上不出漏洞,以防止失实现象的发生。新闻工作者具备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写出的稿子才能生动贴切真实感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已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

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出版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严格的新闻从业人员采编制度和审读制度,把好采编关,奖真罚假。另外,还可以用法律手段来消除新闻失实现象。如:2001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3号发布《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

并依法承担其他民事责任。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有关出版单位更正或者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总之,要从各个环节来杜绝新闻失实事件的发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一篇新闻报道的要义,都集中在“真实”两个字上。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没在事实就没有新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所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传播客观事实的信息,人们正是从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中,了解客观世界,坚持准确真实的新闻报道,必将得到受众的信任、支持乃至爱护,真实性是取信于民众的力量所在。

【作者简介】

荆明明(1982-),男,陕西商洛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现为西安思源学院教务长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新闻传媒教学、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摘要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炒作在新闻、文化、娱乐和商业等领域已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本文试着深入分析新闻炒作的背景、失范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怎样防治新闻炒作的问题,为遏止新闻炒作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炒作社会责任 当今的新闻界,受众越来越注意到一种现象:报道的事件本身新闻价值并不大,但经过媒体反复报道、跟踪报道、多家报道等等,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如贞操女征婚、炫富女“郭美美”、凤姐和芙蓉姐姐的雷人语录和“华丽”蜕变等等,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炒作”,那究竟何为新闻炒作?新闻报道中应怎样去避免和遏制炒作之风呢? 一、新闻炒作的定义 湖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的定义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o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o引导?p 强化部分新闻要素?o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p获取直接或间接 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

性?p轰动性和商业化。”个人认为,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下的定义还是比较确切和到位的。新闻不能炒作,新闻的商业运作可以实现的,但仅是指其经营部分和广告部分。 二、新闻炒作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一)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其背后都有一定的推动力,被视为新闻传媒瘟疫的新闻炒作现象的出现也必有其深层原因。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是“新闻炒作”出现根本原因。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政治服务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拨款是其活动经费的来源,追逐商业利润还不是媒介本身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特殊格局。作为一个企业,媒体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市场竞争。 (二)危害 首先会误导舆论。一些传媒目光短浅,新闻报道时不分轻重主次,人云亦云。比如周克华事件中有关其女友的报道,媒体在没有证据的时候就断定其女友是周克华抢劫的“军师”。这不仅对当事人不公平,同时也误导群众的思考,甚至会干扰到司法的公正。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新闻自由;假新闻;成因;对策 假新闻,即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言论自由度的单方面提升,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这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督作用。 1.新闻失实的产生背景 1.1对新闻自由观念的错误解读 自从1644年英国着名诗人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出版自由以来,新闻自由的理念已经走过了四个世纪的历程,新闻自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由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准。在我国,自清末民初新闻自由理念传入之后,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作为一种斗争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将其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学者将新闻自由拓展为七种基本权利,即“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新闻自由理念和我国新闻自由概况仍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 第一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新闻自由,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新闻自由并不适合于现阶段的我国社会。持这类观点的在我国并不在少数;另外一种极端认识是认为我国根本没有新闻自由,他们将新闻自由的理解只局限在媒介对政府的抨击和公民自由的办报权利阶段,他们将此作为新闻自由的核心理念。事实上,这一阶段也仅仅只在西方资产阶级刚刚掌权的初期出现过,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束缚的新闻自由不仅没有真正实现新闻自由和其他自由权利,而且深深伤害了来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而后以理性主义占主体地位的新闻自由慢慢发展起来。在我国,立足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监督政府公权力的舆论监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今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允许不负责任的抨击行为存在。 1.2行业竞争的激化程度不断加深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新闻失实的定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

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 摘要:现今新闻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真的现象,或者从一开始在新闻被创造的时候就不真实,或者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加工和选择造成了新闻的失真。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那么造成新闻失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防范和杜绝新闻的失真?本文将介绍新闻失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新闻,还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新闻、信息失真、媒体传播、 一、信息失真的内涵 所谓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离了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一定的衡量标准”。在信息的反映过程、传输过程和理解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 二、信息失真的案例 (一)案例一:2005年4月17日,国内众多媒体发表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报道称,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随着这则消息的飞速传播,高露洁在中国的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跌。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费者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费者不到10%。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对该市两家颇有影响的大型超市、大卖场进行专题调查显示,4月18日至4月24日这一周,高露洁牙膏每天的销售额比上周同期的降幅达到45%~65%。 然而,随后的追踪调查表明,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不过是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导致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4月19日,这一发现的研究者美国弗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违背新闻事实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原因、现象 新闻失实的定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体制性新闻失实。所谓体制性新闻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 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月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地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地后某女孩,月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地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b5E2R。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地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地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地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p1Ean。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地责任.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 二、温州乞丐流浪年回家获万拆迁补偿 月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地报道《流浪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年月,家境贫寒地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地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地肺结核.今年月日,经过天地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地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年地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余万元地土地补偿金.DXDiT。 月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地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地.这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RTCrp。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地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5PCzV。 三、年放假安排 年月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地“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地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年元旦放天,春节放天,元宵节放假天,清明节放假天,劳动节放假天,端午节放假天,中秋节放假天,国庆节放假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jLBHr。 月日点分,新华网新浪和腾讯微博发布辟谣消息称,记者核实得知,中国政府网目前并未发布过“年放假安排时间表”,按往年地做法,放假安排时间表要到月份发布.月日,官方正式发布年放假安排时间表.xHAQX。 失实原因:利用民众对现行节假日安排不满、对增加节假日地期待,扩大影响,博得关注. 四、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月日早上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地图片,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元

我国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5056501.html, 我国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作者:胡芳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09期 摘 ;要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被誉为“第四种权力”,它的价值与作用在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生态政治文明的话语体系中,新闻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成为衡量新闻是否有价值的最重要砝码。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和新技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新闻失实让人们对信息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文章探讨了新闻失实、失真的成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应对措施。 关键词 ;新闻失实;成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9-0004-02 1 ;“新闻失实”释义 新闻失实,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新闻报道未能准确有效地反映报道内容,新闻报道的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差错,就是失真,就是新闻失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由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新闻失实的主观原因是:个人(记者或新闻报道者)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征、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对新闻报道理解的偏差,从而造成新闻失实;而客观原因则比较复杂,有两部分,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跨度过大,另一部分是由于生活或者事件发生地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等短期内不可更改的稳定因素。新闻失实主要表现为: 1)扭曲事实。媒体或新闻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目的的操控,是有意而为之。或者是新闻媒体从业者由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或者蓄意捏造事实,造成新闻报道不实。2)新闻操作。新闻操作,又指炒作,炮制新闻。炮制新闻分为有源炮制和无源炮制。有源炮制是指以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为依托,蓄意进行夸大操作或过分宣传,以过分渲染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目的。以此造成一种“马太效应”,这样会引起多数人关注一件事情,而这种过度关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3)报道缺失。报道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时间跨度、空间差异、文化差异等,报道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人为选择性报道,而并未完全反映事件的本源,从而造成报道缺失。或者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由于自身的知识文化结构、从业经验、信息渠道来源等因素未能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详细而完整地报道,从而造成报道缺失。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利益关系的权衡也成了新闻报道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行业内部的敏感信息、重特大安全事故等新闻报道,因为要保护一些隐私内容,对外报道往往不真实、不全面,阻扰了人们了解事实真相。 2 ;我国新闻失实的不利影响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开封大学毕业论文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生院部: 专业班级: 2013 年05 月20 日

目录 论文摘要 (2) 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 (3) (一)新闻炒作产生主观原因 (3) (二)新闻炒作产生客观原因 (4) 二、新闻炒作的危害 (5) (一)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5) (二)新闻炒作容易偏离主旋律轨道 (5) (三)新闻炒作容易造成假新闻 (6) 三、如何防治新闻炒作泛滥 (6) (一)国家:建立并完善司法惩罚系统 (6) (二)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道德,加强法律自律 (7) (三)受众:提高判断力,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7) 四、总结 (8)

论文摘要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了寻找“卖点”,争取受众,不少媒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新闻炒作。本文阐述了新闻炒作的现象,分析了新闻炒作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新闻炒作的巨大危害,因此对遏制新闻炒作现象泛滥,国家、媒体和受众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真实性新闻炒作危害防治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王莹莹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 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 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 新闻炒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新闻炒作的产生与传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新闻炒作的原因有三大原因:第一:信息的丰富造成注意力的贫乏,第二个原因:广告式徽,第三:超越作秀。因此新闻炒作出发点是“为了抢夺眼球”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1. 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新闻炒作的惩治力度不够是炒作新闻产生的首要原因。如今社会新闻炒作泛滥成灾,但是对于制造新闻 炒作的主体却没有给予应当的惩罚,致使有些人对于制造和传播空虚新闻无所畏惧。而我国《新闻法》一直迟迟未能出台,使得新闻活动缺少法制环境。当恶劣新闻事件被揭露时,除了媒体曝光、扣发稿酬或暂时封杀外,对恶略新闻的作者、编辑以及媒体领导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惩处。有的炒作者被此媒体解雇了,旋即又被彼媒体聘用。这又怎能遏止炒作新闻的产生与传播呢?由此可见新闻立法的严重缺位,是新闻炒作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 ——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摘要]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但是,自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就像毒瘤一样顽劣的存在着,并破坏着新闻的可信度。通过对我国新闻界的研究,我们发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对各大新闻媒体的信服度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古今中外存在着很多新闻失实的报道,无论什么类型的失实新闻报道对社会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破坏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灾难性的影响。在我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很多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在我国并没有收到合理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所以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发生。这主要说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足够地重视对新闻报道失实的产生原因及后果的分析与重视。 本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新闻媒体届发生的一些失实的新闻报道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我国近几年来的历史和社会的重大变迁,我们对新闻失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分析了新闻失实的状态,研究了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新闻失实将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新闻失实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闻报道;失实;原因;后果;对策

On the news report false consequences [Abstract]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reporting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news work, and the criterion is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must adhere to requirements. However, since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produced and there has been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news, like cancer or exist, and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new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s of our country, we found the news untrue phenomena on the major news media credibility has formed a serious threat. Our country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re are a lot of false news reports, no matter what type of false news reports can destroy the very bad social impact, or even disastrous to peop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so a lot of news reports inaccurate phenomenon in our country and has not received for reasonable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o the news report was inaccurate phenomenon happens from time to time. This mainly show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enough attention to reports analysis and attention to fals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s. [Keywords]News reports;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Cause; Consequence; Countermeasures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①。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 1958年“大跃进”年代的新闻炒作, 就把财政收入、GDP总量、国民收入炒得“扶摇直上”,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帮了倒忙。但“炒作”一词的使用最早是从演艺界和广告界开始的,指的是为了包装某个角儿或某个产品,有意识地凸现其优势,甚至不惜人为地设计某些被世人认可的成功指标,然后隆重推出之,以一种强烈的煽情的效果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新闻炒作已经大肆盛行于我们的媒体当中,从关注度向来较高的娱乐圈,到涉及生命和卫生安全的新闻事件,抑或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公关行为,无不有“炒作”这一手在兴风作浪而导致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如网络红人罗玉凤、“犀利哥”的横空出世,凭借出格的言行、个人隐私的“被曝光”、不着边际夸大的言论等等让人不可理解的方式博得出位,依靠着不着边际的言行和夸大的言论来吸引人民的关注,博得观众的注意,试想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对这个人感兴趣呢?这些毫无价值的新闻, 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但伎俩玩多了, 其真真假假也就暴露无疑。还有一些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 实则事实没有发生; 有的夸大其辞, 以偏盖全; 有的违反常识, 以讹传讹; 还有的一好百好, 报喜不报忧等。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一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新闻炒作的危害。 (1)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 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 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 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我注意到, 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 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 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 继而抵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实施的专题调查中(2359人参与),有90.3%的网友担心,越来越多的网络炒作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如果不是事后的曝光谁会想得到,贾君鹏的一句“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是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量身打造,人肉搜索“虐猫女”是为猫扑造人气,还有国美股权、3Q大战……在一个又一个舆论至高点传入大众眼帘的同时,公众也开始有选择性的相信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了,因为人们开始渐渐发现很多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都是事先安排的,网络水军(论坛上专门发帖回帖的人就叫“水军”)已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人们已经很难相信论坛上火热的讨论是自发而为之的了。 再如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我承认食品行业是存在着这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荆明明1谭园园2 (1.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038;2.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网管中心陕西西安 710025) 【摘要】本文从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及其三种状态出发,分析了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对防止新闻失实提出了可行的对策。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失实报道;对策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共同要求。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即5W)都经得起核对。 具体地讲,新闻真实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事物的存在性。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它和新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它是看不到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

识别它在新闻中的隐微。在客观体相互作用下,新闻真实被第三者体会到一般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念等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准确有据。第二重含义是指准确地报道全面事实。由此,我们把新闻真实的定义概括为: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 二、新闻真实性的三种状态 1、真实地概括事况 记者的概述与事件的概述一致,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反映,叫做新闻的事况真实。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记者可能做到无限近似于对象的轮廓,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概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事概的情境。这是再现新闻真实状态常见的手段。任何一件新闻如果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事体,缺少事概的真实,就不能指引受众正确地认识生活概况。 2、真实地陈述情节 探讨新闻的真实性,应注意事实细节的状态,反映事实演变的详情,准确地再现新闻情节。记者借助具体的生动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及细节,属于新闻的情节真实,又称新闻的情境真实。记者没有专业知识和采访的熟练技能,很难找到恰当的语义真实地反映细节事实的状态。比如某记者采访坠机事件,大雾弥漫且距离太远,观察困难,便出现“误观察”;如果该记者没有足够的航空知识,难以表现调查与救助现场,陈述起来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这样,新闻再现

新闻炒作的方法

如何进行新闻炒作?新闻炒作的方式有哪些? 炒作在营销学上叫“事件营销”,事件营销专家黄相如指出:炒作方法众多,没有固定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炒作比的是新颖性、趣味性和新闻性,新闻炒作显然是最有效的炒作方式,新闻炒作也是事件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品牌离不开炒作。在当代这个物种多,品类多,同品类产品更多的社会,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产品从众多相似产品中独树一帜,引人耳目,提高名气,这就需要费一番脑力。而炒作正是一种能够吸引公众聚焦,最终把公众注意力转化为销售额,提升品牌资产的最佳方式。 网络事件营销:网络炒作、品牌炒作 网络事件营销,在国内率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资深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实战专家黄相如,网络事件营销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进行品牌炒作。 品牌炒作的方法:十招 (1)悬念炒作法 悬念炒作是要提炼一到两个所谓核心、神秘的卖点;根据进度,慢慢抖包袱,所有的资讯不要一次放完,说一半留一半。 四大上市网站之一的中华网便使用过这招。中华网曾放言要收购新浪、网易、搜狐三大网站,以四亿美金垫床底的中华网绝对有能力去收购其他三家网站,关键问题是只是一相情愿,最后不了了之。最后,中华网既获得了舆论的宣传,又树立了财大气粗的老大地位,一箭双雕。

(2)落差炒作法 用一些很熟悉的东西,在平常人头脑中产生了相对的思维定势,当一旦打破这种定势,人有如在太空的失重感,这种炒作方法要有平中见奇的功夫,善于提炼普通的素材,让媒体耳目一新,让大众或分众耳目一新。 (3)第一炒作法 人们的记忆中只能记住第一,比如人们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第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容易被记住,还会使对手难以逾越,品牌形象脱颖而出。因为人人都想争第一,冠亚军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新鲜的事物往往是让人们记得最深的,跟风者,将不会引起更多注意,只会带来更多批评与冷眼,人们只会记住第一。 但是,“第一”毕竟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企业很难拥有“第一”。这就需要变通地策划出“第一”,或者说“制造”出“第一”。如:某企业某种做法,在某行业尚属第一次;第一次发现了某产品某种属性;某种行为使某人在某领域成为第一人;某模式属首创的第一模式。等等。 对“第一”纵向追踪,挖掘“第一”背后的秘密,以满足社会公众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而实际上,把良好信誉、产品、质量、科技、发展潜力等企业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输送到公众心里。围绕“第一”横向造势,统筹谋划市场营销,达到促销与塑造品牌双赢。成功的案例如“白酒第一坊”、“第一大火锅”等。 (4)名星炒作法

新闻记者考试防止虚假新闻练习题标准答案

新闻记者考试《防止虚假新闻》练习题标准答案 (一)单选题 1.是新闻的生命。( C ) A.市场性 B.奇异性 C.真实性 D.趣味性 2.虚假失实新闻违背了新闻的原则。( B ) A.趣味性 B.真实性 C.时效性 D.接近性 3.虚假新闻是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与不符的报道。( D ) A.受众需求 B.广告主的需求 C.媒体的需求 D.客观事实 4.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大众传媒赢得信任的能力。( D) A.新闻界 B.企业 C.广告公司 D.公众 5.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的基础之上。(B ) A.新闻数量 B.新闻真实性 C.新闻时效性 D.新闻趣味性 6.在宏观层面上,虚假失实新闻损害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D) A.新闻从业人员 B.广告公司 C.广告主 D.新闻业 7.记者通过来让公众认知。(A ) A.新闻报道 B.个人魅力 C.所在媒体 D.行业状况 8.虚假失实新闻是对社会公众的损害。( B ) A.名誉权 B.知情权 C.隐私权 D.肖像权

9.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是一种的关系。( B ) A.此消彼长 B.相互促进(促退) C.相悖 D.没有关系 10.“纸箱馅包子”的案例属于层面的虚假新闻。( D ) A.新闻知识 B.新闻采写 C.新闻编辑 D.新闻伦理 11.是媒体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 B ) A.设备方面的投入 B.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C.不断调整的战略规划 D.高额的经济利益 12.是新闻真实与否的第一把关人。( A ) A.记者 B.编辑 C.广告主 D.受众 13.如何处理及时性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新闻从业人员减少虚假报道亟须解决的问题。( A ) A.真实性 B.趣味性 C.显著性 D.接近性 14.大众媒体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新闻内容会和消费化。( D) A.理性化 B.深刻化 C.严肃化 D.产品化 15.在进行选题把关时,新闻从业者应根据进行取舍。( D ) A.个人好恶 B.媒体利益 C.广告主利益 D.新闻价值 16.新闻自律是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A ) A.新闻工作者 B.政府管理部门 C.广告主 D.社会公众 17.新闻单位要坚持采编、经营分开制度,保持新闻采编活动的。( C ) A.全面性 B.活力性 C.独立性 D.趣味性

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凤姐事件,分析新闻炒作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现状。情感类节目既要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虚假的困境,达到沟通各方感情共鸣的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很多电视情感类节目虽有好评如潮和高收视率的成功,但也充斥着非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反思,试图探讨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流行文化炒作议程设置新闻伦理 2009年底,一则征婚帖在网络迅速蹿红,并由此捧红了一个平凡的人物。而这个平凡的人物进一步引发了新的网络流行语和争议。这则《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的帖子中,列出了发帖者严格的7条征婚条件:北大清华硕士、经济学专业、有国际视野、身高1.76米至1.83米、无生育历史、东部沿海户籍、年龄25至28岁。此帖一出,网络上哗然一片。 2010年初,江苏卫视情感类访谈节目《人间》请来了发帖者罗玉凤,证实了网络发帖实非恶搞。正是这期节目视频,成为了网络流传的素材,使信凤姐,得自信等讽刺性语言流行于网络。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凤姐事件的背后,分析由流行文化所产生的炒作效应。 一、谁对谁进行议程设置? 在这个由征婚引发的事件中,凤姐被发帖了。罗玉凤在接受《北京晚报》的采访时说,网络上的帖子是由收到我传单的人发上去的,不是我本人发的。而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的介入,让原本平凡的罗玉凤变成了一个传奇。 2009年底,《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这个帖子开始在网络中流传。如果没有那段采访谈话视频的流传,相信这则帖子只会成为网友批判的对象,在论坛火上一段时间,自然消退,而不会成为恶搞的对象、众说纷纭的焦点。毕竟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不具备知名度的人、狂妄的言论等,只是一种具有短暂生命力的流行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在流行舞台中谢幕、湮没在新的流行文化中。 为什么传统媒体反而抓住了这种转瞬即逝的流行元素并放大呈现在受众面前? 先是电视媒介,在《人间》的这期《我想嫁个白马王子》节目中,罗玉凤的台前幕后、事前事后都展示在观众面前。罗玉凤用一种连她自己都称为较为狂妄的姿态,大谈爱情理想。不仅仅节目主持人被凤姐在节目中的话惊呆了,网友们更是将其话语称为雷言囧语。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和罗玉凤的出位言论、举动被社会舆论视为异类。 但就是这个异类为媒介设置了议程,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热门话题。 其后,报纸媒体向深度进一步挖掘。在节目播出之后,《重庆晚报》记者紧追不放,深入凤姐的出生地,追寻她的过去,挖出她的生活。从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友们对于罗玉凤的征婚言行,大家认为判若两人,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在电视节目中,其母亲更是表现为身心备受折磨,甚至不愿直面镜头。而有媒体在转发《重庆晚报》的报道时,把标题做成了你妈求你别折腾,处处向网络流行语靠拢。 一时间凤姐备受关注。《人间》栏目请来的心理专家,包括节目互动、网络留言等方式中人们都认为,罗玉凤的心理存在着偏差。如果说罗玉凤是一个病人,那么对待一个病人采取这样的态度,是不是说明整个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反应也是病态的?此类报道如果常见,必然会误导受众。

浅析新闻失实

浅析新闻失实 【内容摘要】新闻报道中存在失实现向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从未离开过新闻的传播活动中。本文从新闻事实的定义特征和表现形式,影响、原因、对策的几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要求新闻工作者、研究者做到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拥有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要求媒体做到加大检查力度。同时研究新闻失实的防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新闻失实的一般表象及特征和其影响以及新闻失实的原因进行概括的论证,并在最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行文将就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做细分和重点论证。 关键词:新闻,失实,道德,监督

目录 摘要 (1) 绪论 (3) 一、新闻失实定义 (3) 二.新闻失实的表象及特征 (3) (一)扭曲事实 (4) (二)炮制新闻 (4) (三)报道缺失 (5) 三. 新闻失实的影响 (5) (一)公信力危机 (5) (二)社会公平缺失 (5) (三)掩藏社会矛盾 (6) (四)营造社会幻想 (6) 四. 报道失实的原因 (7) (一)不可能真实 (7) (二)追新 (7) (三)生存焦虑 (7) (四)利益行为 (7) (五)职业素养欠缺 (8) (六)社会、文化原因 (8) (七)法、制体系缺陷 (8) 五. 控制新闻失实的对策 (9) (一)给记者以基本的保障 (9) (二)加强记者职业修养 (9) (三)完善内部规制和流程执行 (9) (四)界定产权和适度放权 (10) (五)启动大众监督 (10) 六.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析新闻失实 绪论 目前我国社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国仍然在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而在这个过渡中,不可避免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多元化的形成,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维度的社会阶层分化更加明显,并伴随着社会离散、社会脱序、社会失范、甚至社会断裂。同时社会关系的连接纽带也在增加,社会关系的方式也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而传播手段和沟通方式在调节社会关系当中也越来越重要,并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社会行的信息补偿和心理释放。 而面对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农业经营需要的外部资本注入由于工厂倒闭而不能打工去维持,再加上近年来城市化导致农民土地流失进而使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减弱。城市就业危机和农村经营危机并行将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新闻真实性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愈加凸,因此对于新闻失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行文将首先定义新闻失实并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分别对新闻失实的特征、影响、原因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概略的论证,其中对于新闻失实的原因将做重点论证。 一.新闻失实定义 新闻失实主要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导致的新闻报到不能准确反应事件的实际情况的的现象。主观原因一般包括个人的文化结构、修养、喜好、性格以及世界观1的异同;而客观原因则有两部分,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跨度过大,另一部分是由于生活或者事件发生地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等短期内不可更改的稳定因素。 新闻失实一般存在于两个层次面,一是新闻报道总体情况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比存在失实,这种失实往往是由于记者在选取采访对象的时候忽视了对象的代表性,当然也有为了迎合某种政治的和实际利益的诉求及合作方的公关诉求而故意拔高或者故意贬低的命题,二是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存在扭曲。这种扭曲往往由个人的由于文化偏见和观点取向而引致带来的选择性的报道或者对信息使用特殊表达组合以达到某种宣传目的行为。 二.新闻失实的表象及特征 新闻失实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是总起来说一般不外乎扭曲事实、新闻操作、报道缺失三种比较大的类型,行文将分条对其进行逐一的比较细化的论证,论证时引入相应案例。 1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