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

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

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

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

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

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

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

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

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

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

么?

答:(1)共性:首先,都

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

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

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

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

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

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

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

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

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

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

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

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

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

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

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

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

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

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

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

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

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

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

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

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

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

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

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

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

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

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

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

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

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

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

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

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

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

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

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

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

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

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

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

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

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

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

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

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

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

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

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

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

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

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

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

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

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

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

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

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

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

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

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

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

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

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

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

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

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

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

实体性与开放性?

答:①非实体性——审美

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

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

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

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

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

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

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

和体验中;②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

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

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

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

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

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

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

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

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

中。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

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

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

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

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

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

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

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

语言符号的能力;③人类

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

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

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

形成人的意识;④工具作

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

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

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

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

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

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

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

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

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

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

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

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

提。

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

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

——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

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

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

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

中使用;②统摄性——即

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

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

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

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

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

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

态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

——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

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

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

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

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

志。

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

么?

答:①生成性——一是指

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

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

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

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

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

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

个缩影;②贯通性——是

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

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

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

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

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

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

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

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

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

性;③兼容性——是指审

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

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

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

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

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

彻其中的有机整体;④二

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

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

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

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

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

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

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

必要的张力。

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

现在哪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

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

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

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

断演变。

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

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

相关。首先,中国文字表

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

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

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

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

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

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

有逻辑性。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

境界的真实表现;②是秀

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④

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

审美体验。

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

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

对立与超越;②人与社会

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

品的崇高风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

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

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

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的

尊严之美。

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悲剧通过对人生存

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

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

定;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

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

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③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

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

剧理论?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

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

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

德。他在《诗学》中对古

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

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

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

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

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他

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

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

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

完整的定义。他对于悲剧

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

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

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

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

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

化和陶冶。

22、喜剧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喜剧中包含着深刻

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

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

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

来的;②喜剧具有不和谐、

悖谬的形式特征;③喜剧

的情感形式是表现以笑为

主的特征。

23、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

在的悲剧和喜剧?

答:①悲剧和喜剧作为审

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

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

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②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

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和

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

存在状态;③悲剧和喜剧

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

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

1 / 4

得更深刻的说明;④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24、丑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

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答:1853年他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主要贡献:①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③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④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26、荒诞的特征是什么?答: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特点:①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②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③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7、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答:①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征;②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③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28、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答:①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

②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③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密切的联系。

29、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答:①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

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

质。

30、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

非功利性?

答:①首先,从审美对象

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

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

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

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

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②

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

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

要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31、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

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答: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

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

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

面,主要体现在:①审美

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

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还

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

世界的超越;③还能实现

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

超越。

32、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

一般感知的特点。

答:①它总是与情感活动

紧紧交织;②它具有积极

的选择能力;③它总是以

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

有整体性特点。

33、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

点?

答: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

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

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特点:

①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

的特点;②审美理解具有

多义性的特点。但是,审

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

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

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

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

对象来进行。

34、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

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

么?

答: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

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

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

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

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

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

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

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

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

一。

35、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

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

层面?

答: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

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

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

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

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

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

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

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

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独

立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

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

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

方面。

36、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

终结都是感觉。

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

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

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

差异:①首先,它们的对

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

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

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

义;②其次,它们的区别

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

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

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37、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

义的原因。

答:①被“艺术” 范畴所指

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

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

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

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

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

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

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

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

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

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

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

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

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

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

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

难;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

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

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

游戏、模仿、再现、表现、

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

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

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

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

涵。

38、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

区别是什么?

答: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

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

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

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

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

品;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

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

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

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

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

精神产品;③艺术品主要

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

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

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

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

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

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

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

美本质。

39、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

品的联系?

答: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

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

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

品;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

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

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

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

味。

40、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

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

域渗透的。

答:①当代社会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除

保持其实用价值外,其审

美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

②艺术慢慢渗入非艺术领

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

也具有了艺术品格,人类

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

到升华而富有情趣。

41、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①意象是由主体与客

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

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

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

透、交融、化合,是一个

动态的心理过程;②在意

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

象起着巨大的作用。

42、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

要创造意象世界”?

答: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

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

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

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

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

媒介——意象。在意象世

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

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

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

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

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

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

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

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

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

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成

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

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

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

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43、论述艺术意象的主要

特征。

答:①虚拟性——虚拟性

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

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

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

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

层次。意象可以任意的编

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

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

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

拟性;②感性——感性是

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

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

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

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

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

知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

象的感性特征;③想象性

——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

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

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

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

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

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

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

的最重要特征;④情感性

——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

成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

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

系,是艺术家熔铸意象的

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

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

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

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

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4、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

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

术意境,在主客体交流、

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

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

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

境界中。“意境说”的提出:

①“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

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

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

②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

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

一字,尽得风流”,“羚羊

挂角,无迹可求”;③宋代

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

诗的意境,认为两者完全

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国

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

发展为“境界”。

45、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

系。

答:(1)联系:意境与意

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

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

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

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

调、浑契。(2)区别:①

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

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

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

意象广阔;②其次,意境

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

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

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

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

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

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

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

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

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46、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

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

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

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

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

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

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

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

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

实现。以为艺术的核心是

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

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

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

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

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

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

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

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

接实现的。

47、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

艺术品所具有的三个基本

特征是什么?

答:①他律性——即艺术

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又

同时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

2 / 4

体所决定和制约;②形式符号性——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作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把它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借助于这些符号来接受和创造;③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要向艺术家开放,才能有艺术品的产生,同时向接受者开放,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48、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答: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③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49、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节,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

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④艺术接受也非常重要,接受者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来欣赏艺术品,并在艺术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础上进行重建与在创造,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50、为什么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答: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以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所以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51、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特征:可以归纳为朦胧性、突发性和能动性。它是朦胧的意象的雏形,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象;它是突发的,似乎从天而降,所以难以把握;它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艺术家凭借先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能动地感受对象。

52、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答:①在想象中,由艺术敏感所激发的艺术意象逐

渐得以发展、鲜明和形成;

②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

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

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

和整合;③想象力在生产

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

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

造力。

53、简述艺术接受的核心、

本质与过程。

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

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

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

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

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

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

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

术体味;③艺术接受的过

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

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

程。

54、简述艺术技巧的审美

价值。

答:①艺术技巧是通向艺

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

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

美,在此意义上艺术技巧

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

这种美体现在道与技的得

心应手的和谐中,体现在

主体与艺术合一的状态

中;②艺术技巧的操作在

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

术的形式,艺术技巧所展

示的美就凝聚于形式的符

号中。艺术欣赏者可以通

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

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

技巧具有独立的审美价

值。

55、艺术接受过程中,欣

赏者是如何实现意象的重

建的?

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

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

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

再生、重建的,因为艺术

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

接受者感知,艺术作品本

身也并非直接的艺术意

象,只是艺术意象的符号

化和物态化;③接受者意

象的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

术品,接受者在解读形式

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

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

重建意象。

56、简述艺术分类的主要

原则。

答:①从艺术与现实的关

系分,把艺术分为主观的

与客观的、再现的与表现

的;②从艺术与欣赏者的

关系分,把艺术分为视觉

艺术与听觉艺术;③从作

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分,把

艺术分为动态艺术与静态

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

术。

57、简述建筑艺术的审美

特征。

答:①建筑材料的审美性

质;②建筑的形式结构;

③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

接的影响。

58、简述雕塑艺术的审美

特征。

答:①雕塑对物质材料的

选择有严格的要求;②内

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③

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

仍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

特征的影响,无法动态展

示一个完整事件。

59、简述绘画艺术的审美

特征。

答:①欣赏绘画的内在意

蕴;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

言的审美性质;③画面的

内在韵律,也就是动感的

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

60、简述音乐艺术的审美

特征。

答:①音乐所依赖的媒介

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

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

时,声音间的组合关系,

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

定着音乐的美;②各种声

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

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能

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

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③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

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

④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

术。

61、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

特征。

答:①首先是媒介自身的

审美作用;②表现的是一

个动态的事件,其结构自

然也就具有相应的特点,

要求完整与统一。

62、论述艺术接受的主体

性。

答: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

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

中的现实生成,是接受者

调动主体性因素进行的意

象创造;②艺术接受的主

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

“期待视界”,即与接受者

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

化心理结构有关;③艺术

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

殊的结构,其中有许多空

白和不确定点,给接受主

体的参与以自由;④不但

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都

只提供较模糊、概括的总

体框架,需要接受者主体

性的参与。

63、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

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答:①观——是接受者透

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

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

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

赏;②品——是接受者根

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

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

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

品,充实、丰富、发展意

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

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

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

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

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

把意象建立起来,更丰富、

更完美;③悟——是主体

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

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

境的感悟。接受主体完全

进入意象世界,主体不再

执著于符号的形式,而直

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

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所

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

意”,这就是悟,也就是艺

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

境界。

64、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

基本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

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

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

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

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

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

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

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

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

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

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

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

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

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

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

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

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

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

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

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

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

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

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

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

“四育”。

65、简述西方主要美学家

的美育观。

答:①西方从古希腊开始

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

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

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

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

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

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

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

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

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

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

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

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

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

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

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

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

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

众”。

66、简述审美教育与人格

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

育的主要区别。

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

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

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

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明显

的区别:①首先,人格教

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

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

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

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

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

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

价值内涵;②其次,把美

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

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

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

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

③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

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

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

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

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

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

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

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

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

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

人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

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67、简析历史上对美育的

内涵的几种主要看法。

答:对于美育的内涵,历

史上无数美学家和教育家

都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做出

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

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

术教育。①认为美育是人

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

善混为一谈;②认为美育

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

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美

学的独立情感得到了前所

未有的重视;③把美育等

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

内涵的一种误解。④而现

在,人们认为美育是以艺

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

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

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

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

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

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

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生、

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

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

式。

68、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

什么?

答:①德育是以锤炼人的

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

意志为指归;而美育通过

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

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

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

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

造,以不断提升人的境界;

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觉自

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

而德育带有强制性;③美

育是由内而外,从人的情

感的角度去打动人;而德

育是从外在形态,对人们

进行道德规范,通过理智

的约束,是一种制止的方

法。

69、怎样理解审美教育的

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审美的

人?

答:①审美境界是人生境

3 / 4

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②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具体说来,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

因此,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造就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70、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答:①联系: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71、简述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①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②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因此,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72、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化育?

答: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虽有儒、道、禅之别,但其美育思想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

①孔子以“六艺”教学生,其中“乐”就是专门的美育课程。乐的美育方式是感

化,即在个体的感性欲求

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于社

会文化心理。乐化的目的

是和谐,以此进入一种顺

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

谐境界;②道家追求的理

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

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

的和谐。主张“至和”,静

心虚静,达到独与天地精

神往来。艺术的创造和欣

赏过程就是主体涤荡心

灵,完善自我,合天地之

道,达人际之和的过程。

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

身就是一种审美观照和享

受;③禅宗更注重于自身

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

领悟,从美育的角度说便

是“自己感化自己”,从而

使自己跃身大化,与宇宙

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异

常恬淡、宁静的心境,在

不动声色中陶冶了人生,

在审美中成就了人生。在

具体方式上,禅宗注重渐

修顿悟,就是始终不脱离

感性,而又从具体感性中

获得人格的飞跃。这种飞

跃,这种个性解放,是浸

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觉、潜

移默化的结果。

中国的儒、道、禅在美育

思想上都采用了“化育”的

方式。可见,美育对人性

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不

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浸染,

shenmzhut会在不知不觉

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

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

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

神生活。美育正是以这种

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

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简答论述

1、美学研究的对象?21-24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

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

术下定义?86-88

3、美和美感的关系?111

-112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

38-40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

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

历史时间的产物?112

-113

6、怎样理解人生相与创造

相?92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

建?264 -265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

术品的区别?联系?219

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37

4 / 4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笔记

继看完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以后,寒假在家细读了《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一书。此前原不知把三国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的易中天对美学居然也颇有研究,在导师列出的书单上,赫然看见易中天的名字,多少有些亲切。此公向来争议不断,于我内心,是颇为赞同他的讲述方法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散发着霉味的历史事件一件件铺陈开来,用一种饶有兴味又悬念迭起的讲述方法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至于讲述方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一如既往地用他生动诙谐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美学稀释成了人人可吃的“大锅饭”,调侃嬉笑之余,不觉拉近了受者与美学的距离。用低姿态和大众语言,将严肃的学术底盘放低,让更多的人能够登上美学之舟,领略美学,我认为这是易中天的一大贡献。 第一讲开宗明义,指明美学作为一门元艺术学,并不提供通用门票,而它虽“通而不用”,却又是无用之用,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他引言道:哲学的本义在于“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他进而说道:“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对此我颇为赞同,常常看见一些学者动辄长篇大论却又不知言何,看了半天教人云里雾里,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哲学所需要的智慧,又是否真的爱智慧。《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伟曾说过:“把哲学弄得人人谈虎色变,是哲学研究者的责任。当然,哲学本身有其学科的复杂性。”我想,这样的复杂性应该就是易文接下来所阐述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并不存在标准答案的美学由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来构成,这等于说美学就是美学史,是思想的思想,它所要研究的,是“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易中天进而提出“顺藤摸瓜”和“反攻倒算”两种不同路径的美学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呆气和灵气”这一颇为精到的描述,认为美学研究须讲究“得法”,须“下苯工夫而不做死学问”。对于美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二讲以美的研究为题,分别介绍了三位在美学观点上具有共同基调(即:美是客观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指出:由苏格拉底起古希腊美学渐渐发生微妙转变,即:把美由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开始对“人”产生关注,预示了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转变的趋势。至18世纪英国经验派博克提出“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及其同时期美学家休莫提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时,主观美学逐渐站稳脚跟。而苏格拉底的“超越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绝对形式”则暗含了走向神学目的论的趋势,最终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论及客观美学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实验美学时,书中出现了一句颇具易氏风格的精彩调侃:“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指实验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 第三讲以美学史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康德为主题,此人把美学研究从“美是什么”转变成“审美是什么”,使近代美学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易中天由此不无风趣地说道:鲍姆加登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个“教父”,康德才是近代美学的真正父亲。进而点明其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即: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而有普遍性;3,无目的性合目的性;4,共通感。最后总结康德带来的启迪在于: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而非客体;因此,它表面审物,实际审人;美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康德以后,西方美学逐渐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由模仿论转向表现论,由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第四讲便分别介绍了审美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学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冯特的格式塔说和福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音乐美学基础》练习题

《音乐美学基础》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2、物质材料在构成艺术作品时被称为它是沟通人与艺术作品的媒介。 3、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音色。 4、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包括和,前者一般包括。 5、从音乐存在方式的角度来看,音乐通过自身的特性创造出一种时间的、空间、运动。 6、音乐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种含义,一种是直觉的/非想象的的内容因素,另一种是非直觉的想象的可以称之为的内容因素。 7、在音乐声音的表现性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8、音乐中的文学性因素一般包括等。 9、音乐表演的本质是。 二、简答(每题5分,共40分) 1、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2、音乐美的范畴一般包括哪些? 3、音乐一般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分别包括哪些要素? 4、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有哪些? 5、如何看待美的本质这一问题的? 6、如何理解音乐创作的本质? 7、如何认识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 8、音乐欣赏过程中涉及哪些心理因素?如何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三、论述(共20分) 1、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音乐美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美学规律 2、感性材料 3、力度(音强)速度节奏音程(音高)音色 4、传统作曲技法现代作曲技法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 5、表象虚幻想象中 6、音乐性非音乐性的 7、表情性 8、过程冲突(戏剧性)抒情 9、二度创造 二、简答 1、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音乐的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它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它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上,而这种创造性的因素又蕴涵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表现手段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说,音乐的声音是一种表现性的声音,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即使是现代音乐中的噪音,也没有摆脱这个基本的原则。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在弦乐曲《祭广岛受难者的哀歌》中,采用弓根和指尖敲击乐器的面部,在琴马和系弦柱上拉奏等手段,由这种新的演奏法所造的噪音,也同样是一种表现性声音。那些尖锐刺耳而又十分奇特的噪音,无疑能造成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气氛,同时,在这种气氛中又蕴涵着一种极度痛苦的感情。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音乐性就是声音的表现性,没有表现就没有音乐,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也完全取决于它的表现性程度如何。表现性是衡量是否作为音乐的声音的最高标准。 2、音乐美的范畴一般包括哪些? 优美壮美崇高喜剧美欢乐美悲剧美 3、音乐一般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分别包括哪些要素?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原则正在把设计演变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工业设计的美学问题

工业设计的美学问题探讨 □何丽贞 【摘要】在这个充满视觉诱惑的世界里,审美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的需求必将引发新的审美观念。本文主要从设计美学上解释美,分析了美的内涵,同时通过比较东西方美学差异,提出新时代的美学新观点。 【关键词】审美观念;美学内涵;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方审美差异 【作者简介】何丽贞,女,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一、引言 首先,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从哲学意义上说,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那么具体到设计中,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呢?北大教授叶朗先生在他的《现代美学体系》中说到:“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人类行为,日用器物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审美设计学的课题。”他认为设计的美学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第二,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第三,设计是无处不在的审美形式;第四,设计是对观念的满足。 二、设计美学内涵的四个方面 (一)关于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叶朗先生提出了设计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不管是什么朝代,人类的生存总是要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空间距离的问题,人需要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很遥远的距离,如何实现呢?从早期的骑马,到马车,到汽车,到飞机,甚至到火箭飞船,这就是人们为了解决行走这个问题而设计出的不断进化的各种方案。 (二)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上述第一阶段方案的提出后,接着才可以谈到设计的第二阶段,即解决方案的审美问题。工业设计是以大工业生产为背景的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两者的自觉结合。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实现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其应实现的功能,而且应该考虑实用产品的审美形式,以期待在消费者方便使用产品的同时带来美的感觉与体验,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前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柯夫在他的《简明美学辞典》中谈道:“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包括这种活动的产品),它的目的是要形成和调整对象-空间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使其职能方面和审美的方面达到统一。” (三)设计是无处不在的审美形式。设计最终的是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的,它利用工业技术手段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创造出来。在现代社会,从简单的锅碗瓢盆、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到整个城市的外观都是设计的物化形式。鲍列夫在《美学》中指出:“设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实用艺术无限扩展其范围?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是美学渗透到技术,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去的结果。”由此可见,设计是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等诸多文化层面的综合审美形式。 (四)设计是对观念的满足。现代人类学方法论强调一切以人为中心,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已经从以往的解决物与物之间关系问题出发的工程技术设计转到了探讨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工业设计问题,设计对象的满足,实质上是对人类需求观念的满足。比如交通工具是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厨房工具是餐饮与烹制的观念;娱乐工具是消费和心理放松的观念,诸如此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计”这个观点本身包含了“审美”的观念。 三、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性 西方人则强调“主客二分”,主张“美”和艺术的本体,都是脱离于人的客观自在之物。中西特定的审美方式的差异直接受益于各自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思想受儒、道、释三大主要哲学体系的熏染,且以孔孟之道的儒家为主体和正统,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本,中庸、平和,轻宗教重人生,轻冲突重和谐,轻理性重直觉的文化特性。而西方文化与希腊的哲学、希伯来的宗教和罗马法典有关。西方哲学以希腊哲学为基础,不断弘扬发展,由理念论到理性说,再由超理性到人的哲学等不断深化演进,呈现出激进性、个体性、开放。 四、中国传统美学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从原始社会发展至“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文明,古人已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极其辉煌的美的作品,但关于何者为美,美的功能和美的创造等美学问题的论述的出现还是有待于人类理性精神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至西周末年,特别是春秋时代,一些早期的思想家在论述自然、政治、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开始涉及美,审美和艺术等问题。自此,中国美学开始掀开了它的第一篇章。与审美现象不同,审美理论是以认识、阐述等形式直接展示时人的美的观念,审美趣尚和审美意识的,是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萌芽,西周的审美理论还远非纯粹的美学形态,时人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也还不是以著作形式出现,而是见于史书记载。《国语·郑语》记述了西周末年郑恒公与史伯讨论周王朝命运的一次对话,史伯认为周王朝确实到了崩溃 · 651 ·

音乐美学考试重点(借鉴相关)

音乐美学复习资料 绪论 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2.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3.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的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制约,成为礼乐; 2.以平和恬淡为美; 3.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统一”;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对音乐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西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维(他们更倾向于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2.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3.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4积极杨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5.崇尚理性,忽视感性 音乐美学——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首次使用 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 1.音乐的本质与特征 2.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3.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与欣赏) 4.音乐的功能(非倾向、倾向、审美) 5.音乐的美与审美 6.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基础(理论基础); 2.心理学方法; 3.社会学方法 4.20世纪现代美学新方法 音乐美学主要研究的课题: 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 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美学史的研究 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1.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有助于提高音乐学生的美学修养,丰富理论知识。 3.它对于提高学生美学修养和丰富理论知识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和融会贯通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所以它在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的思想 第一章 音乐材料 1.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材料,并不是用来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种作为满足心理需求的物质手段,与心理有直接联系; 2.是一种艺术媒介; 3.具有非实用型 (同样的材料只有当它充当一种艺术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声音,只有它充当音乐艺术的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 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 (1)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的,是通过人的的思维创造出来的的音响,是一种创造性的声音。即与人的心理行为直接发生关系。 2)非语义性----表情性(与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它本身没有确定的含义,是非语义性的。 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表现性) a 模仿性(有相同点,出来颜色和气味,其他都能模仿)音乐中的声音模仿现实或自然界中的声音,音乐声音的模仿是针对同类的物质而言; b 象征性(无共同点,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外一种不同形式的现象)用声音象征声音意外的其他事物; c 暗示性它的寓意性模仿不同,并不是从模仿对象的声音对象处罚,而是通过声音的特殊氛围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 d 表情性及其主导主用(表情性,无论是模仿、象征还是暗示都渗透着表情因素)音乐声音是一种表现性的声音,没有表现就没有音乐,表现性就是衡量是否作为音乐的声音的最高标准。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期末答案

哲学代表一种修养 1 【单选题】丹纳是(A)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 2 【判断题】艺术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1 【单选题】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的三个领域,其中不包括(D)。A、哲学B、宗教C、艺术D、科学 2 【多选题】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是(ABC)。A、哲学B、艺术 C、宗教 D、科学 3 【判断题】哲学的研究、思考的活动是经验的。(×)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 1 【单选题】什么是创新的源泉?(C)A、艺术B、宗教C、性灵D、知识 2 【判断题】哲学是思辨,是在理性的形式当中展开精准的思考和推论。(√)美与真理的关系 1 【单选题】艺术哲学何以取代美学?(D)A、由对美的表象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B、由对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学理论的探讨 C、由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D、由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转变为对艺术本性的讨论 2 【判断题】艺术批评的停止,表示这个民族的艺术创作的衰落。(√) 3 【判断题】 我们始终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从事着最起码的艺术批评。(√)艺术判断 1 【单选题】下列属于审美判断的选项是(D)。A、这朵花很香 B、这朵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C、这朵花的价格很贵 D、这朵花是美的 2 【判断题】主观的感觉判断具有个体相对性。(√) 3 【判断题】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我们都是为自己做判断。(×)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1 【单选题】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的是(C)。A、本质和原理B、概念和内涵C、本体和作用D、理论和实践 2 【多选题】关于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美是非逻辑的B、美感不以概念做基础 C、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逻辑性 D、美是客观的、普遍的 3 【判断题】艺术的历史表明美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4 【判断题】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探讨人类社会的自由如何可能,善如何可能。(√) 哲学与科学的差别 1 【单选题】美的判断不是感官刺激引起的,而是对对象本身的形式做了判断,因判断而生愉悦。这一观点出自(B)。A、黑格尔B、康德C、拉康D、叔本华 2 【判断题】艺术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建构审美事实、艺术事实、审美经验的东西。(√) 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 1 【判断题】马克思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感性活动。(√) 2 【判断题】美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感性自由。(√)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1

音乐美学基础期末考试范围

音乐美学基础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答: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认识和思考,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作音乐美学,那还只是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18世纪的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中提到的。 2、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 想》(1806年出版)一书中提到的。 3、1900年里曼出版他的《音乐美学的要义》,才可以说音乐美学已经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4、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 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a、哲学的方法b、心理学的方法c、社会学的方法 6、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成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方法论根本。 7、音乐的感性材料是声音,特殊的艺术化的声音。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特征的 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艺术的物质材料与一般的物质材料不同,它并不是作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作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基础。 8、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a、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b、非语义性 ——表情性(与语言比较)c、非对应性(一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9、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一是 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三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10、音乐的意义: 音乐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外观信息;二是结构信息,它可以表现为音乐的组织,即音高、音色、音质和音强,其中,音高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音色主要体现在乐器方面的差异;音质是由声音的音高、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色三方面决定的;音强则是强调合理安排音乐结构。三是内部信息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社会方面主要靠自然习得,如音乐的结构、风格和流派。四是联结信息,如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作品的指向性内容,如海顿的《告别》主要抒发的是思乡和想要离开之情。 12、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环节,音乐创作是其中的基础。 13、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 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14、音乐创作的本质:一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 精神活动三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15、音乐创作的过程: 我们把音乐创作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曲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作曲家把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阶段。” 音乐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共性方面。无论是音乐家、画家、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悲剧的美学价值

悲剧的美学价值 ————影片《活着》赏析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而黑格尔也认为悲剧是严肃的人生内容的表达。可见,悲剧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而存在的。我们从悲剧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因此,“悲剧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他的小说《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有价值的女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毁灭的过程,让人们看到了两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这样一个悲剧。 而张艺谋在1994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却是以一部史诗般的影片的形式,通过影片的主角徐福贵,没落地主以皮影戏为业,和他坚毅的妻子家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所遭遇世态变迁、艰辛苦难的种种悲剧。 影片《活着》可以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皮影戏的和当时社会的故事。福贵手中的皮影戏,始终贯穿着整部影

片。用戏来烘托福贵的一生最恰当不过了,浮生若梦,亦真亦幻。皮影戏的皮影受人操纵和福贵的受命运操纵互相交映,把宿命思想推到了极致。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皮影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是玩偶的操纵者,而人也是一个被操纵者。他们一家在电影当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厚的宿命色彩,深刻表现出人与玩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是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生性爱赌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 然后引入了影片的第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当时大跃进的基本概貌。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致使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竟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 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

音乐美学与声乐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基于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为研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艺术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实践是音乐美学的基础,是音乐美学的主要来源,它与音乐生活紧密相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音乐美学也反过来影响着音乐实践,并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音乐美学应当结合实践。声乐研究者更加重视的是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而很少人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音乐美学研究当以实际的音乐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对音乐美学的新感悟和新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实践演唱艺术】 音乐美学包含音乐与美学两方面意义,它寻求音乐的本质,如同尼采不断的用神话人物和现实生活中哲学思想来描述,研究音乐美学。探索音乐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联系,音乐的各种形式以及内容的表现手法。它研究着音乐与人、音乐与和谐的社会关系、音乐与情感、心理、爱情等的关系,可以说,音乐美学是一门综合的、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学科。而音乐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对声乐表演的指导作用。音乐包含演唱、鉴赏、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其中声乐艺术是与音乐美学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一、音乐美学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音乐美学早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存在了,只是由于当时缺乏记谱方式而没有完好的保存下来。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就记录着最早的民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古代,诗歌都是用来唱的,当时的乐师将民间歌谣编成词,并将这些歌词汇集到宫廷唱给天子听。在早期,歌唱更注重实用性,但随着人民精神生活要求日益增高,声乐艺术已开始向审美艺术方向发展,而声乐艺术无论以何种形式发展,它始终都引导者演唱艺术发展前进。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同步诞生并发展的艺术形式,始终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生活,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比起其他的表演艺术形式,歌唱更能直接的抒情达意。从最原始的歌唱的实用性到如今审美欣赏的丰富性,音乐美学始终指导着声乐演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作品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综合,它不像绘画、雕塑、文学作品一样是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品。声乐作品以乐谱的形式存在,它是没有生命的,还不是真正的音乐,只有通过歌唱家的演唱才能把词曲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现在的声乐教育中,老师在指导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观,普及相关音乐美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将音乐美学用于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如果仅仅通过乐谱形式是传达不出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情感的,由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应当通过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尽量传达出作品的真实情感,这样传达给观众的歌曲才能真正打动人,从而以再创造形式将作品进行丰富和升华,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演唱者能够通过专业性的演唱技巧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能够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这有利于推动音乐创作的发展。在演唱者对作品进行诠释和再创造的过程中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满足,从而能够提升观众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演唱者的美学素养对做作品的在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美学的学习对声乐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不同的歌曲给听众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抒情、节奏缓慢且带有伤感歌词的歌曲会让听众感觉忧郁、寂寞;激情高亢、动感的节奏的歌曲带给人活力。总之,不同的歌曲带来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同时,要先了解美学中对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 二、声乐学习所遵循的美学原则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