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审美教育

浅析幼儿审美教育
浅析幼儿审美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5539158.html,

浅析幼儿审美教育

作者:王倩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17年第01期

审美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商代,乐、舞的展示技能就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西周的文艺中,乐更被看成修养应世的工具,当时就有“礼所以修其外,乐所以修其内”的提法。固然,当时乐之所以被重视,更侧重于它的道德作用。但是,从孔子听“韶”乐后,“三日不知肉味”的反应也可以看出,那时已懂得乐的审美价值和陶冶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即感受和领会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但是每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它受到人的感知能力、想象力、生活经验、知识修养、社会地位的影响,要使现代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就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

一、艺术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的种类很多,主要是音乐、舞蹈、美术。其他形式如:电影、电视、木偶戏、杂技表演等综合艺术通过组织幼儿欣赏也能成为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音乐。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它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应现实生活。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唱歌、舞蹈、音乐游戏、歌曲或乐曲欣赏以及打击乐器等。其中,唱歌是基本内容。音乐教育的各项内容,以它动听的音乐、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和动态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音乐还能启发人的智慧。因此,它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要求是:教给幼儿唱歌跳舞的初级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

2.美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线条、色彩、结构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美术以它的直观性、可观性形象生动地对幼儿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美术教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对周围现实事物的美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手眼协调能力并通过手指活动对大脑两半球的均衡发展起到有益作用。

3.文学作品。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以生动鲜明的语言韵律和优美的词句塑造人物形象或情境,反应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幼儿通过听故事、朗读诗歌、看画册、图片、阅读幼儿读物以及复述和表演,体验到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所给予的启示,丰富发展想象力,学习艺术语言,发展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及创造力。

二、大自然是幼儿审美的丰富源泉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好的环境,能得到好的教育;较差的环境,孩子也能得到好的教育。问题在于您怎样教育与在何时教育,环境好坏只占其中的一部分罢了。在我接到要受幼儿园的课时,我的想法就是:孩子太小,要教育好她们,就只能等到她们长大才能进行较好的教育。通过一段时间实践与总结发现事实并不就是这样的。在当今,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普遍的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因此,本文就以在没有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谈谈几点认识: 一、学前教育对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人格品质就是幼儿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就是通过自己的模仿与大人的一系列引导等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就是幼儿个体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与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与发展着最初、也就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与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与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她们的健康成长、成材。 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发展;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接受了适宜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对人的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就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她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就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就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幼儿的认识发展与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她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学前教育能对儿童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对她们的全面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我们这里就是偏远山区,孩子们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就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们受良好教育的时期,我们应该更加的关心,爱护她们的成长,帮助她们成材。 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与技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出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就是促进脑发育充分与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同时,大量的动物与人类婴幼儿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年期持续的早期经验的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出现减慢甚至停止现象,并构成终身性的永久伤害。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就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抽样: 抽样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容量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 2. 追踪法: 追踪法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揭示其发 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3.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 的方法。 5.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那些有较强的理论性,可以直接增加有关研究领域知识内容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在 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6.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经验,使之上 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最完善的集中量数的优点。 答:算数平均数是最重要、最完善的集中量数。它具有以下优点:(1)反应灵敏;(2)计算严密;(3) 计算简单;(4)简明易解;(5)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演算;(6)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 2.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的研究。 3.简述文献资料记录的基本方法。 答:文献记录的方法有标记法、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 标记式就是研究者在阅读研究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 批语式是在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批语、解释、疑问等。 批录式是把阅读文献所得的情报资料抄下来。批录有全录和摘录两种。 提要式指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方法、结论要点等加以概括、缩写。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发表时间:2013-06-28T11:37:24.0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宋晓丽[导读]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 宋晓丽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265400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几乎没有。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上会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在前运算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二、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三、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幼儿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是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2.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从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得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 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九章 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第九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第一节美与美感 一、关于美 (一)什么是美 关于美的实质的探讨目前是美学家们研究探索的一个理论课题。但一般认为,要揭示美的实质,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着眼,美既不是天生自然的属性,又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在于它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美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 (二)美的特征 1,形象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比如,我们说花是美的,指的一定是具体的花,而不是抽象的花,它的美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花瓣、花蕊、花茎以及花的各种颜色表现出来,使人通过各种感官感知。 2.感染性 美能使人愉悦,使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无论是面对艳丽的花朵、明媚的阳光,还是聆听优美的音乐,以及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人们都会心情舒畅,为之动情。 3.社会性

美是客观的,是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社会美、艺术美是社会的,自然美也是社会的。 首先美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对于社会的依赖。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美虽然可以离开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但美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不能离开人类社会。所以,美只能对人而言,只能为人而存在。 其次,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社会功利即社会的功效和利益。人类之听以需要美、追求美,就因为它对自身有用。当然,美的效用并不只是表现在经济实用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精神上。例如,一件衣服,虽然首先要考虑它的使用价值,但人们所以讲究色彩、款式,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要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总之,美的社会效用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方面。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启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 4.创造性 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之所以有感染力量,就在于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人的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自由创造,人的自由创造赋予事物形象以美的生命。 人类的社会生活,总是在一个除旧迎新、推陈出新的辩证过程中发展的。那些新的、正确的、进步的事物,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人们前进的需要,因而是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和美的特性。 (三)美的表现形态 美的表现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形式。 1.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如美丽的自然风光,像我国雄伟的泰山、奇特的黄山、秀丽的峨嵋山等,还有众多的奇花异草、奇珍异兽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自然美的感性特征。自然美是以自然物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感性形式作用于人,所以自然美重在形式。 自然美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景物,如耕种的由野、园林等;另一种是未经加工的自然景物,如天空、大海、山川、原始森林等。人对各种自然美的感受,是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自然物的各种形态、色彩、音响、气味等而获得的。 2.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还表现在劳动产品上,即表现在经过劳动加工,改变了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上。如园林、建筑等。 社会美重在内容,即人的品质、性格方面的美。如音乐家贝多芬,虽然他的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只要是对心理学有研究的人,都会知道0—6岁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记忆力是超乎人们想像的,相当于成人的200%!人的大脑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发展也是相当的迅速!幼儿教育者不论是从重要性看,还是从劳动量看,都远比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重要和多。感叹为什么幼儿教育者的地位却如此的低,回报就更不用讲了!幼儿教育者是最善良、最可爱、最勤劳、最无私、最有爱心的。 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巴市幼儿园仲伟 【内容提要】:幼儿教育应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完整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 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教师要在教育行为,一日生活中,关心了解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教育行为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关注和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高度重视。 1、教师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曾做出如下论断: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与同伴、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

幼儿教育方法

一、来园时的常规培养 早晨虽然孩子入园时间很短,老师忙着接待家长、幼儿,但即使再忙也不能忽视幼儿来园时的常规教育。每一天的清晨,是孩子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幼儿每天早晨入园时与老师、小朋友的问候,从这个可以培养了师生之情,也可以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不能忙着做别的事情而忽视孩子,导致有的孩子不愿打招呼了。所以在晨间接待时,老师一定要精神饱满,,给幼儿做一个好榜样。让幼儿有意识的形成良好常规习惯。 二、点心的常规培养 1、点心前的常规培养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我们把点心前的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常规,在玩中养成习惯。例如:每天的点心及午餐前孩子总有一段等待的时间,本来是让孩子开好小花坐在那等的,但是发觉孩子们洗完手后还是这里摸摸那里抓抓,于是我们设计了各种手指游戏,小朋友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安静等待。通过做这种手指游戏,即让孩子静下心来安静的等待,又能锻炼小手,使小手灵活的动起来。孩子在游戏中能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久而久之,孩子们熟悉了班级常规,自觉地按班级规则做事。 2、点心时的常规培养 吃点心时,我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孩子很快吃完了,吃完了他们就在教室里东瞧瞧西摸摸,要么走来走去,要么就和小朋友大架,还有的孩子自拔积木弄的到处都是;有的孩子拖拖拉拉,要吃好长时间,豆浆洒了、掉饼干的事经常发生,还有的甚至一节课都上完了杯子力的豆浆还没有喝完呢?作为我们教师不但要组织他们吃点心,还要维护“秩序”,还要打扫,忙得真是不亦乐乎。所以到了中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设立“值日生”职务,让值日生作为小小检查员,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可以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小老师,每天的值日生可以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值日生负责擦桌子,有的值日生负责幼儿吃点心的情况。 我认为:常规是孩子的学习实践过程,应该“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成为常规教育的检查者和评价者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教育活动中的常规培养 1、坐姿的培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蔚蓝的天,白色的云,使放飞在蓝天中的风筝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快乐地飞舞;春天,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孩子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语言本身的作用——表意和传

情(声情并茂),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在文学欣赏中教师的语言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1.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大量地接触作品。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从中得到美的情趣。 2.生活中我常见到孩子看电视非常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角色及语言动作。例如:“老师,我这个动作像不像奥特曼呀?这样的我很厉害吧,还可以打死很多的怪兽,我是英雄,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自由去寻找美,发挥美。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视等生动有趣、好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四)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在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 (一)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 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小班幼儿的社会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

浅谈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

浅谈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 有人说:“我犹豫而又轻松,我的悲伤是晴朗的。”这说明审美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情调性。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忽视情感的独特作用。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明确要求“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还应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的音乐,以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同时还可以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在打击乐活动“咿呀咿呀呦”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X||XX|和|XXX|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教师可以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农场的情景。在引导幼儿学习这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设计王老先生的农场里有一些小动物,农场里的小动物给小朋友打招呼,,咦,这边还有其他小动物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也给他们拍拍手吧……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景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走”和“拍手”的动作,在这个一体化运动中孩子们将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来区分|XX||XX|和|XXX|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从而发展创造力。 总之,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审美感知越充分,审美情感越丰富,审美理解就越深刻。幼儿只有对音乐有很好地感受和正确地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音乐知识技能后,创造欲望的动机才会自然生成。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1)在环境刨设中渗透常规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 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人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 (6)用拟人的语官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 年龄小的幼儿。o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 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 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其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回同步培养。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2008-05-02 提高孩子提审美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2、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 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1、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激励着孩子对美的追求。 2、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诸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观看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3、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名言

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名言 幼儿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下面为你带来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名言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名言 1) 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光荣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首先是要求搞幼儿教育工作的同志自身要有高尚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对培养好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徐待立 2) 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洛克 3)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5) 关爱童心,感受真爱,欣赏童趣。 6)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7) 爱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8) 让天使快乐茁壮,让希望如花儿般绽放,让故事如叙事般优

美――这就是我们一生无悔的追求! 9) 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10) 在集体中,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位同学,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位同学,让每位同学对自己都有信心。 11) 对待家长,教师要冬天般的冷静思考,要春天般的温馨沟通,要夏天般的热情工作,要秋天般的美好憧憬。 12) 如果这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 13)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14)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15) 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具有自信的,这些品质都是孩子成长必备的。 16)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

浅谈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幼儿园美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占重要地位。首先通过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在欣赏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工具材料,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最后,对幼儿的作品进行鼓励性评价。通过以上环节的循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Abstract】A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First to enrich infants’life experience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y, then on the base of the appreciation, to offer them each kind of tool material to cultivate their aesthetic creativity and in the end, to make a hortative evaluation on their works. Through the circulation of the links mentioned above, infants’aesthetic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excellent individuality also can be advanced. 【Keywords】Aesthetic abilityBeaux-arts appreciaationAesthetic perceptive facultiesAesthetic imagination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等。审美能力需后天培养,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感受美、理解美,进一步激发创作的兴趣,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美。 经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以欣赏活动为主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教授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使幼儿在对美产生共鸣时,能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并从自己的作品中,更直接地感受到美。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具体实施为: 1.通过欣赏活动,丰富生活经验。人的大脑信息有80%来源于视觉,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活动,欣赏则是以视觉为媒介向幼儿展示美,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我向幼儿提供的欣赏内容有: 1.1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领略自然界的魅力。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幼儿园处于市区一处风景区,我们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幼儿看到了清澈宽阔的河流,五彩的鲜花,像彩虹一样弯弯的小桥,两岸垂杨柳掩映着各式仿古建筑,河水中漂浮着小白船……

幼儿园美育教育

幼儿园美育教育 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融合美育到各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美的教育 1、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 2、强化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和欣赏等内容。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 3、普及文学艺术教育 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艺术,而且可以使儿童受到美德教育,提高幼儿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如:童话《白雪公主》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培养疾恶如仇的情感。又如故事《诚实的列宁》,能教育幼儿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的诚实品质,等等。通过讲、读、看、听等形式,让幼儿多学习一些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又能培养做人的美德,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4、发展幼儿的体育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正所谓:“3岁看到老。”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

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现在的许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为此,他们从胎教开始让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或母亲为胎儿朗诵文学作品。甚至有的母亲在怀孕前一年就开始阅读关于幼儿的早教方面的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教育。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