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接受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过去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消化内科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不良心理状态例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期间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仅有2例发生不良心理情绪,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组(P<0.05);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期间护理的满意度为95.3%,高于对照组的79.1%,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缩短治疗

时间。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全面护理干预;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近年来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上腹疼痛或不适、早饱、烧灼感、恶心呕吐等属于该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患者通常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器质变化,发病率水平较高是其基本特征,当前临床对发病原因仍然不是十分明确,精神心理因素在其中起较大作用,正常情况下需要实施药物治疗[1]。本文主要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接受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消化不良发病时间1~17天,平均6.8±1.0天;男25例,女18例;年龄22~74岁,平均47.2±6.0岁;观察组消化不良发病时间1~14天,平均6.2±1.4天;男27例,女16例;年龄20~79岁,平均47.5±6.8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消化内科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面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饮食: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以具有保健功能食物为主,避免食用一些生冷和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对饮食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使饮食保持良好规律。②心理:加强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对其情绪进行安抚,对其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增强信心,积极配合。③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发病机制、注意事项、检查结果等,使患者对病情有充分了解,着重说明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所能够达到效果。④行为:指导患者进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胃灼热、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经多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FD分为动力障碍型、溃疡型、特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与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工作压力等有密切的关系。健康教育如下: 1.FD的基本知识FD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多认为与胃动力障碍,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心理精神因素及内脏神经感觉敏感性增加等有关。胃镜检查是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一种方法,可消除病人的顾虑,起到治疗效果。 2.心理因素与FD的关系采用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可使部分FD病人症状缓解或痊愈。 3.心理调适指导让病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两方面进行锻炼,增强其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改造自身在适应环境的健康行为,以减少负性情绪,打断病理过程中的不良循环。FD病人大多具有疑病素质,常为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患病后,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感觉敏锐可在病人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摆脱疾病的困扰,使之顺其自然,不以为病,给予病人安慰和疏导,引导其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听一些古典音乐,观看一些令人愉快的电视节目等,调动其积极情绪,主动调节不良情绪,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解除心理负担,缓解焦虑,使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促进康复。 4.服药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更改药物,介绍服药时间,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消除顾虑。 5.饮食指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偏食、挑食、饥饱失度或过量进食冷饮、冷食,避免高脂饮食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非甾体性抗炎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 文 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1984年 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0%~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50%左右。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 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 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轻度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 胃运动功能障碍: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25%~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 胃感觉功能异常: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 和CO2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

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 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 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 伤胃粘膜致病。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低 下,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 减弱,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 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 泛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 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 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 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 的范畴,可命名为嘈杂。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 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1. 消化不良的定义 2. FD的流行病学 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者占就诊患者的28.52%;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2%。 与FD发病的相关因素: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NSAID;饮食不当等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表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I诊断标准 1. 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的分类 2. 罗马III: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分类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2. 嗳气病 B3. 恶心和呕吐病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3. 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定义 1)餐后饱胀: 2)早饱感: 3)上腹痛: 4)上腹烧灼感: 4.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5.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1a.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B1b. 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6.罗马III: PDS & EPS诊断标准 7.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 症状严重程度与频率 饮食状况:患者体重与营养状况 症状与进食的关系 饮食习惯 重叠症状 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 发病因素与诱因 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消化不良的报警征象: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以上的初发病者、有肿瘤家族史等。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8.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相关检查 1)排除性诊断 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他包括肝、肾功能及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 1. 心源性水肿 2.心悸 3.心力衰竭 4.高血压病 5 .冠心病 6. 急性心梗 二判断 1.心源性水肿首先是从眼睑和颜面开始。 2.心悸一般无危险性,但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引起者可猝死。 3一般心脏供血暂停3秒即可发生晕厥。 4.肥厚性心肌病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5.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重要方法。 6.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可给高流量每分钟6一8升吸氧。 7.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 8.风心病的发生与反复的葡萄球菌感染有关。 9.急性左心衰是急性心梗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10.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最常见。 三.填空 1。心衰病人鼻导管吸氧一般流量为每分钟()升,肺心病为每分()升,急性肺水肿为每分()升。 2. 急性肺水肿患者宜采取的体位是(),以减少()。 3。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和(或)舒张压( ),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4。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5。急性心梗病人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有()()()。 6.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7。肥厚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和()。 8. 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是(),多位于(),以()最为明显。 9。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可出现周围血管征,主要有()()()()。 10.洋地黄()和()接近,易发) 四.简答 1.使用洋地黄药治疗心衰时应注意什么? 2..如何配合医生抢救急性心衰的病人? 3.简述四种常见瓣膜病变的特征性杂音。 4. 如何护理高血压急症的病人? 5 .简述心绞痛疼痛的特点。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胃轻瘫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西方国家的FD患病率为10%~40%,亚洲的FD患病率为5%~30%。尽管胃轻瘫的流行病学尚不明确,但有研究估计胃轻瘫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3%~1.4%。FD和胃轻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上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F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与胃轻瘫的相重叠。本文总结了对FD和胃轻瘫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的认识。 定义 1.FD是指具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上腹部症状,经临床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根据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FD患者在过去6个月中的3个月内必须表现出以下1种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并且这些症状无法由其他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解释。FD分为2种临床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这2种亚型可能重叠。 2.胃轻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胃排空延迟而无机械性梗阻,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和腹胀。

病理生理学 1.FD: FD为多因素疾病,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内脏高敏感、胃电节律紊乱、十二指肠黏膜改变等(图1)。据报道,30%~40%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受损,胃容受性受损与早饱和体重减轻有关;约35%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这与恶心、呕吐和餐后饱胀,以及较低的生活质量有关。通过电子恒压器评估,约37%的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内脏高敏感的程度与FD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胃电描记术(electrogastrography, EGG)检查发现,36%~60%的FD患者有胃起搏活动异常,其特征是在禁食和(或)餐后,其正常胃慢波占比减少。有研究认为,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也与F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尤斯灌流室检测发现FD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存在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表现为黏膜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十二指肠高通透性和炎症标志物与胃固体排空有关。有研究报道,有些FD患者并无上述的病理生理机制异常,并且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与FD的特定症状之间无明显关系或根本无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早饱和腹胀往往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干预对策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干预对策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发病原因,并研究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消化内科所接收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统计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疗效。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饮食不规律、生理状况差、负性心理情绪、滥用抗生素等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运动护理对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86.58%。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发病因素很多,针对患者发病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原因;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并且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1]。该疾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持续性、反复性发作特征。近年该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已经成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2]。其发病原因与护理对策已逐渐成为医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80例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一定护理对策,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0年8月~2013年8月消化内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80例,均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包括男性198例、女性182例,年龄在19~77岁,平均为(39.5±6.3)岁,其中包括≥50岁者195例、4 w或在12个月中累及发生时间>12 w[3]。 排除标准:内镜检查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糜烂等器质性疾病、未发现食管炎患者;经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疾病;排除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近3年我院呼吸内科接收治疗的患者380例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患者发病因素,并通过适当心理护理、合理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策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发病原因分析分析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生理因素、饮食因素、医源性因素、心理状况对患者发病的影响。 1.4护理对策 1.4.1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热情和蔼,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能够全身心配合治疗。对患者的疑问要进行详尽、耐心解释。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亲切感,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治疗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氟西汀配合心理支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莫沙比利、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加用氟西汀及心理支持治疗。结果治疗8 w后统计结果,治疗组显效55%,有效35%,总有效率9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氟西汀及心理支持治疗与莫沙比利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标签:氟西汀;心理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清楚,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法。大量资料表明,FD常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与抑郁、焦虑情绪有密切关系[1],为此,我院消化内科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84例FD患者中的42例采用药物配合心理支持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84例FD均为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20~72岁。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制定罗马Ⅱ标准[2]:①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 w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 w;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④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⑤无腹部手术史。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病程上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莫沙比利5 mg,3次/d,餐前30 min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胶囊20 mg/次,1次/d,晨服。同时给予心理疏导。首先对患者态度和蔼,细致认真,取得患者的信任。转移患者注意力,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不直面自己的疾病,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以及顾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参加散步等各种活动,打破心身交互的恶性循环。两组治疗8 w为一个疗程,8 w末统计数据。对所有病例每周复诊一次,详细记录治疗反应。 1.3疗效制定①显效: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②好效:上述症状缓解,但有时仍感轻微不适。③无效:用药前后患者症状没明显变化。 2结果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罗非非(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医疗门诊部;四川成都 61004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 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一般是由于胃炎症、十二指肠炎症以及肠胃运动功能失 调等多方面引起的,还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的疾病器官病变和消化道器官 病变或者肿瘤等都有关系,必须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一般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有腹痛、腹胀、打嗝恶心等多种症状,并且此病症状具有反复性,长的可超过一个月。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 化不良,而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的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 月或在过去的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若是出现这样的症状,建议到医院及时 治疗,以免加重病情的发展。 1.食量减少我们没有吃任何食物的时候,从早到晚 我们都不会感觉到饥饿,并且还会觉得自己的肚子很撑,随后食欲开始出现降低 和减弱。一般情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吃些东西就会饱,有明显的食量减 少症状。 2.腹胀一般来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进食后腹胀会更严重。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所以我们在进食后受到 刺激,不能消化正常食物,所会引起严重的腹胀。腹胀往往会伴有打嗝或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在胃排空期出现明显的延迟,一般会出现呕吐现象。 3. 上腹部位置 出现疼痛这种功能性消化不良当中最典型的一种症状,至少有90%以上的患者都 出现了上腹部疼痛的症状。这种疼痛主要表现为没有规律性的疼痛,追究其疼痛 的原因和患者的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很多人在饥饿状态之下疼痛就会比较明显,当我们开始进食之后腹痛的现象就会开始有所缓解。 4.焦虑与头痛许多患者 还患有失眠、焦虑、头痛和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一般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引起许多肠道疾病,由于患者接受能力差或身体状况差, 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失眠或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这是属于一种功能消化不 良的并发症状,因为肠道长时间消化不良之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患者 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开始减弱,各种肠道问题、免疫力问题都开始逐渐浮现,导致 患者心理出现恐慌和高强度的压力,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患者就会开始出 现明显的精神焦虑,和强烈的疼痛感觉,甚至还会伴有记忆力下降、失眠的问题。 5.腹泻或便秘由于患者肠内的平衡被打乱,因此腹泻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这样 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但是如果过早服用止泻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梗阻。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是胃肠疾病的万恶之源,如果平时吃太多油炸的、油腻的、生冷的、辛辣的食物就会导致这些食物堆积在一起,造成便秘,毒素堆积,形成 恶性循环。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注意事项 1.适当抑制胃酸胃酸分泌过多是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溃疡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明显 腹痛的情况下,应使用抑酸剂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的敏 感性增加,可以适当的用一些抑酸剂减轻病人不良腹痛的症状。 2.及时诊治有些 患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胃病,只愿进行胃镜检查,拒绝其它形式的检查;有 些甚至连胃镜也不愿做,自认为多年的老毛病,吃些助消化的药就行。如果长此 以往,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有些疾病开始是良性病变,反复多年后可演变 为恶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或胃溃疡可能会演变成癌症,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在诊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既要防止过度检查,又不能过分节省造成误诊。 3.注意日常 饮食如果出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最好选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 1.1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导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心理负担较重,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一、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病因,将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诉,但未经过内镜等检查的患者。已调查的消化不良investigated dyspepsia )指已经接受过内镜检查。如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也就是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发病原因 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日常生活因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二是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三是环境温度的影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的50%,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西医治疗疗效不甚满意,更多的学者把目光投注到中医中药。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及“胃痞”等范畴,认为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以脾虚为基本病机。合理的饮食宣教、适宜的精神调护等中医施护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饮食宣教 饮食与FD 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关系。通过胃电检查,腔内 测压、核素扫描等运动功能检查,50%以上患者胃内活动异常,胃窦低张,胃排空延缓,致胃肠排空延迟,尤以固体食物为然。近1/2患者诉说消化不良在进食时症状加重。《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须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才能转化为能被人体所利用的精微物质。脾主升清,胃主受纳,如脾胃升清失常,则表现为饱、厌食、嗳气等症状。故通过调摄饮食,以益胃健脾,使脾胃功能正常,是治疗FD 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日常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注重向患者宣传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为宜,从而改善由于胃动力不足,排空迟缓所造成的饱胀、胃痛等症状。要求患者进食软食、易消化食品,忌食肥甘厚味脂肪餐和韭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品,避免胃酸过度分泌,从而引起返酸、烧心等症状。还可以根据FD 患者的体质制定适宜的食谱,如炖猪肚,补脾和中,适于脾虚食欲不振的患者经常食用;姜橘土豆汁,健脾理气,温中止呕,适于因胃寒而胃痛、呕吐、恶心的患者;佛手柑粥,清香开胃,理气止痛,适于老年胃弱,胃痛、嗳气频频的患者。通过食疗调理脾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精神调护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精神心理因素在FD 患者表现出更 多精神上的痛苦。FD 患者较器质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再现出更多精神上的痛苦,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也是本病的一个特征。FD 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重,生活质量越差。实验证明:情绪激动时,胃黏膜苍白,紧张时,胃分泌下降,与中医理论“思伤脾”“脾不运化”不谋而合。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对脾胃升降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护理 张小会,张文铠 (鞍山市中医院,辽宁鞍山114004) 文章编号:1009-5519(2011)10-1582-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 一.诊断: 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气郁结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 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芎,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 2.湿热滞胃证: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 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 3.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4.脾胃虚寒证:证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Ⅰ号加减。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芪、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 (二)其他疗法: 1.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 2.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开展整体护理的体会徐丽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开展整体护理的体会 徐丽文(广西桂平市中医医院,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开展整体护理的体会。方法: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护理需求,从而总结护理措施。结果: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整体护理的需求,总结出护理措施包括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加强心理调整和实施中医护理。结论:开展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整体护理;合理饮食;中医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老年人与小儿常见的主诉,目前人们对功能性消化不普遍存在误区,不少人长期遭受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等疾病困扰,却不能引起人们对此类疾病的重视,一般自行处理或任其发展,这样会留下许多健康隐患[1-2]。本次研究是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整体护理的研究,可为本地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护理需求 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会导致死亡,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4]。当前一个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女性中的患病率为2.8%,在男性中为4.2%。同时一般情况下,当患者被诊断罹患功能性消化不良,在等待治疗过程中,期待治疗效果,患者会感到无助、失落,甚至悲哀[5]。许多研究已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身心疾病,伴发不良心境。同时在等待治疗的过程中,其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形象受损、治疗花费高,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患者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6-8]。而焦虑情绪会影响疗效,引起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直接延迟伤口愈合。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护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洗头、洗脚,而是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护士必须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9-10]。 2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相关因素 2.1饮食不规律:这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人体有生物钟,到吃饭时间就分泌胃酸,如果没有食物中和胃酸,胃酸直接刺激胃,有可能造成胃部黏膜损伤。同时胃有一定的体积,东西吃多了消化不了,影响胃动力。胃消化不了会产气,也会损伤黏膜,产生返酸、上腹部灼痛症状。 2.2心理影响:虽然罹患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患者的心理作用密切相关。这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和人格特质相关[11]。相关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情绪与其生命质量、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焦虑情绪可影响疗效,不利于康复,并可能加重某些躯体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2-14]。 2.3不良习惯:抽烟容易引起胆汁返流,喝酒直接对消化系统黏膜有损伤。而运动过少会导致患者腹内压下降,引起消化困难。同时遗传基因方面的问题,如果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也应该定期的检查。 3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整体护理措施 3.1合理饮食: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运能力,可导致脾胃损伤,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每顿饭应食八九成饱,以减轻胃的负担。饮食规律即是按规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有节奏地进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按照机体不同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饮食无时,饮食规律紊乱,常可损伤脾胃,使脾胃升降失调,功能减退加重病情,甚则变生他病。在饮食种类中,建议每天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玉米、燕麦、糙米标准粉、大蕉、根菜类等。此外,富含Vit B类的食物可以维持胃肠道正常蠕动,应该多吃。 3.2调整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过于波动,放松身心,适量运动,劳逸结合。特别是经常熬夜加班的白领,工作高度紧张劳累、工作时间不固定,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肠胃疾病,故应对肠胃加以重点保护。卧床者,予每天早餐后和晚睡前正确腹部按摩30min[15]。 3.3加强心理调整:心理咨询和治疗其实是一个自我疗伤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整个过程可能比较艰辛,面对曾经或当下纷争、伤害时体会到无奈和痛楚,面临一再否定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为此学生和白领阶层要特别注意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学习和工作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以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有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面对消化不良时,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女性倾向于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而男性则认为“难得糊涂”,这也体现出对不同患者,应该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同时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反馈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准确把握患者应对不良的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13]。 3.4实施中医护理:针刺殷门穴可以促进结肠蠕动亢进,直肠内压增高,从而恢复胃肠功能,其临床疗效有过证实,且病程较短的疗效明显高于病程较长的。还有学者认为,可对神阙穴进行帖敷治疗,效果显著。当前有研究表明服用高含量80水苏糖功能性低聚糖,治疗便秘的功能机制主要是通过增殖有益菌,使肠道菌群保持在有益菌占90%以上的平衡状态,从而改善肠胃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应用80水苏糖治疗便秘,治愈率高,总有效率达到了85.4%;且起效快,3d起效率可达到80%以上;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作用,从而达到安全治疗便秘的目的。 总之,当前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如果功能消化不良的患者能得到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及整体护理,便可以得到很好地预防和治疗。 4参考文献 [1]秦光利,马汴梁,牛月花.功能性胃肠病诊治与调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10. [2]赵洁.脑卒中患者便秘护理近况[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22):14. [3]艾卫民.便秘诊治的相关概念及药物选择[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8):58. [4]张建军,张淑琴,杨琨,等.新乡市天太社区便秘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4):554. · 549 ·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

鼻饲病人的护理体会

鼻饲病人的护理体会 鼻饲适用于不能经口进食者。如昏迷、口腔疾患、某些术后或肿瘤、食道狭窄、食管气管瘘者等。通过胃管供给流质软食,以保证病人的营养和治疗需要。 胃管插管长度为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或前额发际至剑突距离,成人约45 ~ 55cm。但一次性硅胶胃管头部的侧孔距尖端约8cm,按常规胃管深度,此孔位于贲门以上食管内,注入流质鼻饲液时易反流于咽喉部而发生误吸。若延长鼻饲管插入长度8 -10cm 让胃管头部的侧孔完全进入胃内,则能有效减少食物反流。昏迷患者因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合作,为了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在插管前将患者头后仰,当插到15cm 时,以左手将患者的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使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到达胃内[1]。插管动作要缓慢、轻稳地通过食管的3 个狭窄处,以免损伤食管黏膜。 鼻饲的饮食一般都是医院营养科配方的匀浆液混合奶,也可有外购的各种营养成品,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病情稳定后要及时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一些老年患者因长期鼻饲混合奶,而产生便秘和腹泻,混合奶虽然热量高,但营养不够全面,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可适当加入一些果汁、菜水、豆汁、鱼汤、鸡汤、植物油等,以使营养全面。 鼻饲饮食的温度应在38 - 40 度左右,不可过热或过冷。太热刺激食道及胃粘膜导致损伤,温度太低极易引起胃痉挛、呕吐、消化不良、腹泻、腹胀不适,因此有条件情况下最好以水温计测试温度,也可将鼻饲液滴于手腕内侧部不感觉烫为宜。新鲜果汁与奶液应分别灌入,防止产生凝块。服药时应将药研碎,溶解后再灌入。 每次鼻饲前应判定胃管确在胃内方可注食。检查胃管是否确在胃内的方法有三种: ①胃管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②用注射器从胃内注入10ml 空气,臵听诊器于胃部,能听到气过水声。③将胃管开口端臵盛水碗内应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2]。特别应注意的是老年人因咽部对刺激反应迟钝,误入肺部可无明显的咳嗽,或因肺部感染痰液粘稠,误入肺部后痰液堵塞管道时也无明显的气泡溢出。同时还要观察胃管是否盘在口中,若有应及时拔出后重新插入。如患者同时吸氧,应严格区分胃管与氧气管,以防将氧气管与胃管混肴。 鼻饲进餐前一定要抽吸胃液观察。观察胃液的性质,有无出血倾向及食物消化情况,若胃液中有血丝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停止进餐,遵照医嘱给予应用止血药物。观察食物的消化情况,若有食物潴留应暂缓进餐或减少进餐量,若抽不出胃液时可用注射器从胃内注入10ml 空气,臵听诊器于胃部听气过水声判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抽出的胃液不要弃去,要注入胃内,以助消化。 鼻饲前先翻身拍背,吸痰,做好口腔护理,将患者床头摇高30 - 35 度。鼻饲后尽量不搬动患者,不吸痰不拍背,嘱患者保持原卧位30 - 60 分钟后再更变体位,避免引起呕吐、返流、误吸。开始鼻饲或滴注时,营养液用量宜小,浓度由低到高,避免开始时就引起明显的液体高渗状态。鼻饲后应用温水20 - 30 毫升冲净胃管,防止堵塞。 由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要注重口腔卫生,以防真菌感染,予以口腔护理2 次/d,并密切观察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的情况。病人处于昏迷状态, 应定时翻身叩背, 预防褥疱和坠积性肺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鼻饲液大多为少纤维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弱,致使食物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粪便干结。因此,应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定时给予缓泻剂,适当调整食物纤维含量,防止和减少便秘的发生。鼻饲患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开始时鼻饲量应少,清淡。以后逐渐增多。每次灌注量包括水在内一般应在200 - 300 毫升,每日4 - 5 次,每次间隔时间2小时以上,推注速度不宜过快。鼻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停止鼻饲,立即报告当班医生。 长期鼻饲者若用普通橡胶管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硅胶管可每月更换一次。或根据不同的胃管使用时间要求定期更换。为了使病人得到休息,更换胃管时应在前一天喂完最后一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