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汇总-细胞骨架

知识点汇总-细胞骨架
知识点汇总-细胞骨架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I说明:

本文档是王飞老师细胞生物学课上容的精炼和总结,也是考试出题的主要依据。容过于精炼则必有若干舍弃之处,希望同学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将这份文字资料为你节省的复习时间用于阅读中英文教材和查找感兴趣的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前沿资料,这样才能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本文档中出现的英文不要求掌握(名词解释部分除外),只是对复杂中文名词或重点容的一个辅助的英文注解。由于某些中文名称的翻译过于繁琐且不合理,不如英文名称容易记忆,因此中英文只要掌握一种即可,在考试过程中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英文缩写,只要写对任何一种即可得分。

容编写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审核步骤,如发现错别字或容明显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老师确认容的正确性。

II 细胞骨架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约占考试总分值的60%):1 7 20 25 29 32 41 44 45 49 51

普通知识点(约占考试总分值的30%):3 9 11 12 14 16 17 18 19 23 26 28 30 31 35 37 38 39 43 47 48 50 54

扩展知识点(约占考试总分值的10%):2 4 5 6 8 10 13 15 21 22 24 27 33 34 36 40 42 46 52 53 55

1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的定义与种类:

定义:细胞骨架是贯穿整个细胞的复杂的纤维状蛋白网络结构

细胞有三种类型的细胞骨架,分别是微丝(microfilament,MF),微管(microtubule,MT)和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IF)。

2 肌动蛋白(actin)的种类及分布

真核细胞的肌动蛋白主要分为三大类,名称及分布情况如下:

α肌动蛋白

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的收缩性结构中,目前已发现的四种α肌动蛋白分别属于横纹肌、心肌、血管平滑肌和肠道平滑肌。

β肌动蛋白

存在于所有种类的细胞,是细胞绝大部分微丝骨架的基本组分。

γ肌动蛋白

在所有细胞都有分布,主要存在于与应力纤维相关的结构中。

3微丝的组成与极性

A微丝由肌动蛋白单体聚合而成。

B肌动蛋白是一种球状蛋白,其三维构象具有一道很深的裂缝,在裂缝部有一个核苷酸结合位点(可与ATP或ADP结合)和一个二价阳离子结合位点(可与Mg2+或Ca2+结合)。

C 肌动蛋白单体聚合形成螺距为36nm(7个单体分子)的双股螺旋状微丝纤维。

每个肌动蛋白单体都与四个其他肌动蛋白单体紧密相邻。

D 微丝中的所有肌动蛋白单体分子的缝隙开口端或缝隙底部都朝着同一方向排列,因此整个微丝纤维具有极性。缝隙开口端指向的是微丝的负极(minus end),缝隙底部指向的是微丝的正极(plus end)。

4 微丝和微管的正负极的定义

对于微丝和微管的极性,人们习惯性的以同等条件下蛋白单体分子在纤维末端组装和去组装的速度大小来定义。速度快的是正极,速度慢的是负极。

5 胞外微丝组装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A 试管中的微丝组装需要的反应组分包括:G-actin,ATP,Mg2+,K+,Na+

B 微丝的组装和去组装是一对可逆反应。反应平衡点受外部反应环境影响。

C 在存在Mg2+且K+、Na+较高的环境里,微丝趋向于聚合。在存在Ca2+且K+、Na+较低的环境里微丝趋向于解聚。

D 单体肌动蛋白以G-actin表示(G for global),结合在微丝中的肌动蛋白以F-actin表示(F for fibrous)。

F 反应过程中C G-actin不断减小,C F-actin不断增加,直到达到平衡点。平衡点处的C G-actin定义为整个反应的临界浓度C c(critical concentration)。

G 反应共分三个阶段:延迟期,是发生成核反应的时期,在此时期数个肌动蛋白单体分子自发聚合成为可供进一步延伸的“核”,是整个反应的限速步骤;延长期,是微丝快速组装的时期,C G-actin>C c,聚合反应速度>解聚反应速度;稳定期,是反应达到平衡点之后的时期,C G-actin=C c,聚合反应速度=解聚反应速

度;

6 核苷酸ATP/ADP在微丝组装中的作用

A 肌动蛋白本身也是一种ATP酶,能够水解与之结合的ATP分子使之转变为ADP,肌动蛋白的ATP酶活性只有在其组装到微丝末端之后才开始生效。

B在游离状态下肌动蛋白分子与ATP的亲和力远高于ADP,与肌动蛋白结合的ADP分子很容易被ATP分子所替换,因此游离状态下的肌动蛋白携带的核苷酸分子以ATP为主。

C 带有ATP的肌动蛋白更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带有ADP的肌动蛋白更容易发生解聚反应。

D细胞中的微丝组装时新组装上去的肌动蛋白总是携带ATP分子的,该ATP分子在停留一段很短的时间后即被水解为ADP,在水解发生前新的携带ATP分子的肌动蛋白单体已经在末端聚合,使得整根微丝最前端的几个肌动蛋白总是携带ATP的,这样的末端定义为T型末端。

E 细胞中微丝的去组装总是发生在末端肌动蛋白携带ADP的时候,这样的末端定义为D型末端。

F 细胞的D型微丝末端主要是由于负极端成核蛋白的脱落形成的。

7 微丝组装的踏车行为(treadmilling)

A理论上如果没有ATP水解为ADP的过程,那么微丝组装时正极和负极的Cc 是相等的。在实际反应过程中由于有ATP水解过程的存在,正负极反应的Cc

不再相等,Cc+

B 当反应环境里Cc+ <

C G-actin< Cc-的时候,正极端发生的是聚合反应,负极端发生的是解聚反应,这种反应形式称为踏车行为。

C 在试管的微丝组装反应的总Cc介于正负极Cc之间,因此试管聚合反应达到平衡期之后实际上发生的是踏车反应。正极端的聚合速度等于负极端的解聚速度。

D 踏车行为是细胞微丝动态组装和去组装的主要形式之一。

8 影响微丝组装的药物

A 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能够切割微丝并与游离的末端结合,结合后能够阻止新的肌动蛋白单体分子在末端的组装,同时并不影响末端肌动蛋白分子的解离。因此细胞松弛素的总体效果是促进微丝解聚。

B 鬼笔环肽(phalloidin):与微丝中的肌动蛋白(F-actin)结合,阻止其解离。总体效果是阻断微丝解聚,稳定微丝。

9 微丝网络结构的调节方式

细胞微丝网络结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微丝结合蛋白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10 细胞微丝结合蛋白的种类

有六大类,分别是肌动蛋白单体结合蛋白,成核蛋白与加帽蛋白,延伸保护蛋白,交联蛋白,割断及解聚蛋白,马达蛋白。

11 肌动蛋白单体结合蛋白的种类及作用

A 胸腺素β4(thymosin β4):与肌动蛋白单体结合并封闭其发生聚合反应的位点,其作用是维持细胞游离态肌动蛋白库的总容量远大于微丝组装反应的临界浓度,有利于细胞大规模组装微丝的快速启动。

B 前纤维蛋白(profilin):只与肌动蛋白单体的正极端(底部)结合,抑制其在微丝负极端的聚合,不影响其在微丝正极端的聚合。因此前纤维蛋白的作用是增加微丝组装反应的极性,促进正极端的生长。

12 成核蛋白与加帽蛋白

A 成核蛋白:成核蛋白包括Arp2 Arp3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几种蛋白质,这些蛋白共同组成Arp2/3复合物。

Arp2和Arp3在结构上与肌动蛋白单体分子极其相似,在复合物中形成异源二聚体,肌动蛋白单体以Arp2/3异源二聚体为基点开始新微丝的组装。

Arp2/3复合物的组装受到胞信号转导系统的控制。可以凭空出现,诱发新的微丝的组装。也可以在微丝快速生长的T型末端处组装,诱导微丝的分叉生长。

Arp2/3复合物的存在具有稳定微丝负极的作用,一但Arp2/3从微丝末端脱落,暴露出来的负极D型末端会迅速降解。

B 加帽蛋白:在微丝停止生长之后,与正极端结合并使其稳定的一类蛋白质。

被加帽蛋白稳定的微丝正极端由于ATP的水解作用,属于D型末端,但加帽蛋白的存在保护其不发生解聚反应。

加帽蛋白的代表:CapZ。

C 成核蛋白和加帽蛋白都是对微丝末端进行调节的蛋白,其中成核蛋白作用于负极,加帽蛋白作用于正极。二者在微丝相应末端的结合与解离是造成微丝网络结构动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延伸保护蛋白

主要指的是形成蛋白(formin),形成蛋白能在微丝正极端形成二聚体环状结构,二聚体环中的两个单体分子交错向正极端移动并募集新的肌动蛋白单体分子在正极端组装,同时保护正极端新形成的微丝不被降解或者是被Arp2/3复合物接近。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蛋白能够维持微丝在正极端的稳定生长,形成长的、无分叉的微丝结构。

14 交联蛋白

A 交联蛋白根据微丝的排列方式可分为两类:成束蛋白和凝胶形成蛋白。

B 交联蛋白能够单独或以二聚体的形式将相邻的微丝交联起来。

C 起到交联作用的蛋白单体或二聚体都携带有两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两个位点间的距离决定了所形成的微丝束或网的松紧程度。

D 成束蛋白包括丝束蛋白(fimbrin)、绒毛蛋白(villin)和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其两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间的区域是僵直的,能够将多根微丝平行交联成束。

E 成束蛋白中的丝束蛋白和绒毛蛋白以单体形式起作用,两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间的距离较小,形成的微丝束比较紧密,部很难进入其他功能性蛋白分子。

F 成束蛋白中的α-辅肌动蛋白以二聚体的形式起作用,两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间的距离较大,形成的微丝束比较松散,部能够进入其他功能性蛋白分子如肌球蛋白。

G 凝胶形成蛋白包括细丝蛋白(filamin)和血影蛋白(spectrin),其两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间的区域是柔软的,能以一定角度将两根相邻的微丝交联,最终形成二维网状结构或三维凝胶样结构。

15 割断及解聚蛋白

A主要包括凝溶胶蛋白(gelsolin)和肌动蛋白解聚因子/丝切蛋白(ADF/cofilin)。

B 凝溶胶蛋白能够结合在微丝表面并切断微丝。在某些条件下,微丝切断后凝溶胶蛋白可以与暴露出来的正极末端结合,促进其进一步解聚。相反,在另一些条件下,微丝切断后产生的正极末端可以成为新的微丝生长点,从而加速微丝网络的形成。

C 丝切蛋白能与含有ADP的微丝表面结合并加速其解聚速度,主要在脱离了加帽蛋白的微丝负极端起到促进微丝解聚的作用。

16 肌球蛋白(myosin)的结构及种类

A 肌球蛋白是依赖于微丝的马达蛋白。

B 肌球蛋白的主要结构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马达结构域、调控结构域(或杠杆臂结构域)、尾部结构域。

C 马达结构域是肌球蛋白沿微丝运动的主要结构元件;尾部结构域是肌球蛋白

与货物分子、其他细胞结构或自身形成多聚体时相连的部位;

D 细胞肌球蛋白的种类有很多,每种肌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

E II型肌球蛋白(myosin-II)因最先发现并研究被称为传统类型的肌球蛋白,其他肌球蛋白都是非传统类型的肌球蛋白。

F II型肌球蛋白有两个马达结构域,在细胞以二聚体或多聚体的形式存在,主要在应力纤维的相互滑动以及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中起作用。

E I型肌球蛋白(myosin-I)只有一个马达结构域,在细胞以单体形式存在,主要在细胞皮层区的囊泡运输以及皮层与细胞质膜的相对滑动过程中起作用。

17 细胞皮层(cell cortex)

A 细胞皮层是微丝通过交联形成的三维凝胶样网络结构。

B 细胞皮层存在于细胞质膜以下。

C 细胞皮层为质膜提供机械支撑,帮助质膜维持特定的形状,调节膜蛋白的流动性。

18 伪足(podium)

A 伪足是细胞迁移过程中在细胞前缘形成的突起结构

B 伪足按照形态和部骨架结构区分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片状伪足(lamellipodium)和丝状伪足(filopodium)

C 片状伪足的微丝正极端结合了大量的Arp2/3复合物,产生大量的分叉,形成片状的二维网状结构。

D 丝状伪足的微丝正极端在形成蛋白的保护下笔直生长,不分叉,形成笔直平

行的束状结构。

19 应力纤维(stress fiber)

A 应力纤维由微丝反相平行排列而成,主要通过α-辅肌动蛋白二聚体交联,在反相微丝束之间含有II型肌球蛋白二聚体,使应力纤维具备收缩的能力。

B 应力纤维主要存在于细胞皮层区域,通过黏着斑与相邻细胞或胞外基质相连,在细胞形状发生变化时能够产生力并主动收缩,有助于细胞完成形状的改变。

20 细胞迁移(cell migration/crawling)过程

A细胞迁移过程分为四个主要步骤。1外源信号触发细胞迁移2细胞前缘产生突起3突起部分与胞外基质形成新的锚定位点4后放骨架收缩,锚定点分离,细胞整体前移。

B 细胞前缘形成的突起即为伪足,丝状伪足在前,片状伪足在后。丝状伪足为片状伪足提供更大的扩展面,加速突起前移速度。

C 细胞前缘部位微丝的快速组装依赖于三方面反应。1 Arp2/3复合物在微丝正极端的装配成核2前纤维蛋白维持微丝的正极组装,抑制负极组装3 形成蛋白维持丝状伪足微丝的笔直无分叉组装。

D 随着细胞前缘骨架的不断生长,伪足中组装的微丝网络在一段时间后便被新生的微丝落下,逐渐成为细胞质整体前移的障碍,此时Arp2/3复合物从微丝负极端脱落,促使这部分微丝解聚。

E 前缘形成突起后,细胞皮层处于拉伸状态,细胞皮层的应力纤维产生力,在II 型肌球蛋白的作用下应力纤维收缩,拖拽细胞后随部分前移。

F 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细胞质膜在I型肌球蛋白的作用下沿皮层表面滑动,以适应细胞皮层的形状变化。

21 微绒毛(microvilli)

A 小肠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存在大量的微绒毛。

B 微绒毛的轴心结构是同向平行排列的微丝束,微丝束正极端指向微绒毛顶端,负极端终止于端网结构。

C 微绒毛中的微丝束由绒毛蛋白和丝束蛋白紧密交联而成,微丝束部无肌球蛋白,因此微绒毛不具备运动的能力。

D 微绒毛轴心外围的微丝通过I型肌球蛋白与微绒毛质膜相连。

22 胞质分裂环

A 胞质分裂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期产生。迫使细胞质膜在两个子细胞核之间陷,将胞质均匀分配到子细胞中。

B 胞质分裂环由反相平行排列的微丝束组成,其间含有II型肌球蛋白二聚体,具有收缩能力。

23 肌纤维收缩的原理及肌丝的组成

A 肌肉收缩的动力来源于肌球蛋白II介导的粗细肌丝间滑动。

B 细肌丝是单股的微丝纤维。

C 粗肌丝由数百个II型肌球蛋白通过尾部结构域聚合而成,所有马达结构域头部都暴露在粗肌丝两端的外表面。

D 粗细肌丝在肌纤维中平行交错分布,每根粗肌丝被六根细肌丝包围,每根细肌丝被两根粗肌丝所共用。

E 粗肌丝两端的数百个马达结构域头部沿相反方向拖拽细肌丝以形成粗细肌丝的滑动。

24 原肌球蛋白位移

A在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与细肌丝紧密结合,封闭了细肌丝与粗肌丝马达结构域头部的结合位点,收缩装置不启动。

B 在肌细胞接受到上游神经信号后,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与粗肌丝马达结构与头部的结合位点,收缩装置启动。

25 肌球蛋白沿微丝运动的分子机制(以肌球蛋白II为代表)

A 肌球蛋白每一个马达结构域都具有ATP酶活性,包含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一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

B 肌球蛋白马达结构域沿微丝运动时,每个运动周期消耗1分子ATP,移动一步距离,即一个肌动蛋白单体的长度(约5nm)。

C 肌球蛋白马达结构域每一个运动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1 在上一个运动周期结束后,释放了ADP分子的II型肌球蛋白头部马达结构域(以下简称头部)在一段很短暂的时间没有与任何核苷酸分子结合,此时的头部处于僵直状态,与细肌丝紧密结合。

2 僵直状态十分短暂,随后头部与1分子ATP结合,构象发生轻微变化,使头部与细肌丝的紧密结合松开。

3 松开细肌丝后头部的ATP酶活性启动,ATP水解为ADP和1分子Pi,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使得头部的构想发生很大改变,向正极端移动一个肌动蛋白分子的距离,此时的头部处于高能构象,ADP和Pi仍然停留在头部。

4 向前移动后的头部与前方下一个肌动蛋白分子的结合位点接触,这种分子接触使得头部的Pi分子释放,Pi的释放使得头部与肌动蛋白分子紧密结合并触发了头部的能量释放,头部恢复低能构象并向负极方向拖拽细肌丝,滑动距离为一个肌动蛋白分子的距离。

5 在能量释放过程中,ADP分子释放,头部在完成拖拽动作后重新恢复到僵直状态,与肌动蛋白分子紧密结合。

D II型肌球蛋白的两个马达结构域头部独立运动,彼此间无明显协调性。

E II型肌球蛋白每一个运动周期肌球蛋白头部与细肌丝紧密结合的时间只占总时间的5%。由于一根细肌丝同时与多个(约50个)肌球蛋白头部相互作用,因此任意一个时间点总有一个以上的肌球蛋白头部与细肌丝紧密相连,使得粗细肌丝间的滑动可以连续进行而不会因肌球蛋白头部脱离细肌丝而回弹。

26 微管的组成与极性

A 组成微管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两种非常相似的微管蛋白亚基结合而成的异源二聚体,叫做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αβ-tubulin dimer)。

B 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由α微管蛋白(α-tubulin)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首尾相连而成。两个亚基部均有一个核苷酸结合位点(可与GTP或GDP结合),

但由于构象上的原因,只有结合在β微管蛋白上的GTP可以被水解并在水解后被新的GTP分子所替换,而α微管蛋白上的GTP分子通常情况下不会被水解。

C 微管管壁由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纵向排列而成的原纤丝构成,13根原纤丝合拢构成中空的微管结构。

D 微管中所有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的极性方向都是相同的,指向微管正极端的都是β微管蛋白,指向微管负极端的都是α微管蛋白。

27 胞外微管组装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A 与胞外微丝组装反应相似

B 分为三个时期:延迟期,延长期和稳定期

C 胞外微管组装反应中也会出现踏车行为,但踏车行为在细胞几乎不存在。

28 核苷酸GTP/GDP在微管组装中的作用

A 微管蛋白本身也是一种GTP酶,能够水解与之结合的GTP分子使之转变为GDP,微管蛋白的GTP酶活性只有在其组装到微管末端之后才开始生效。

B 在游离状态下微管蛋白与GTP的亲和力远高于GDP,与微管蛋白结合的GDP 分子很容易被GTP分子所替换,因此游离状态下的微管蛋白携带的核苷酸分子以GTP为主。

C 带有GTP的微管蛋白更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带有GDP的微管蛋白更容易发生解聚反应。

D 细胞中的微管组装时新组装上去的微管蛋白总是携带GTP分子的,该GTP分子在停留一段很短的时间后即被水解为GDP,在水解发生前新的携带GTP的微

管蛋白二聚体已经在末端聚合,使得整根微管最前端的几个微管蛋白总是携带GTP的,称为GTP帽子(GTP cap)。这样的末端称为T型末端。

E 细胞中微管的去组装总是发生在末端微管蛋白携带GDP的时候,这样的末端定义为D型末端。

F 细胞的D型微管末端主要是由于正极端微管在远端未能及时找到起稳定作用的微管结合蛋白或是该微管结合蛋白因环境改变而脱落造成的。

29 微管组装与去组装的动力学不稳定性(dynamic instability)

A由于构象上的显著差异,D型微管末端的解聚速度远大于T型微管末端的解聚速度。因此在正常的细胞环境下,D型末端一旦出现,该末端将立刻进入解聚状态,解聚速度几乎是不可逆的,直至整根微管完全消失为止。微管装配过程中的这种反应特性称为动力学不稳定性。

B细胞环境中微管的延伸速度和GTP的水解速度相近,因此细胞微管的组装随时都有可能因末端微管蛋白的水解而使T型末端转变为D型末端,从而进入不可逆的解聚状态。

C 带有GDP的微管蛋白形成的原纤丝具有向外侧弯折的倾向,因此处于组装过程中的T型末端由于有GTP帽子保护,其末端是笔直的管状。而处于去组装过程中的D型末端由于失去了GTP帽子保护,其末端的13根原纤丝彼此分离向外侧弯折,这种弯折构象更有利于微管的解聚反应。

30 微管组织中心

A细胞微管的组装没有成核反应阶段,所有微管均以微管组织中心为起点开始组

装,与微管组织中心相连的总是负极端,向外延伸的总是正极端。

B 细胞的微管组织中心有两种,分别是中心体和基体。中心体是细胞微管组装的组织中心,基体是纤毛或鞭毛微管组装的组织中心。

31 中心体结构及功能

A 中心体由中心粒,中心粒外周物质(或中心体基质),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物三部分组成。中心粒被中心体基质包围,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物分布在中心体基质表面。

B 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物是微管组装的起点,该复合物由γ-微管蛋白(γ-tubulin)及其他辅助蛋白共同装配而成,其中13个γ-微管蛋白组成一个直径与微管直径相同的环,游离的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能够在这个环上继续组装形成新的微管。

C 中心体含有一对桶装的中心粒,它们彼此垂直分布,每个中心粒由9组三联体微管围拢而成,每一组三联体微管中只有一根是完整的,定义为A管,与之相邻的分别是B管和C管。

D间期细胞的中心体只有一个,总是存在于细胞核附近。

E 分裂期细胞的中心体有两个,分别存在于细胞两极。

32 细胞的微管网络组织形式

A 细胞微管以中心体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形成星型辐射状微管网络。

B 微管网络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中心体不间断地向四周随机启动微管的组装,延伸的微管由于具有动力学不稳定性,随时都可能丢掉GTP帽子进入不可逆的降

解状态,任何时刻都有一部分微管在延伸,同时另一部分微管在崩解。

C 细胞通过特殊的微管末端稳定结构(如加帽蛋白)来保留需要的微管,当延伸中的微管末端遇到这种稳定结构后其末端就被保护起来,即使转变为D型末端也不会触发解聚反应,微管因此而稳定存在。

33 微管去稳定蛋白(stathmin)

A 微管去稳定蛋白通过自身的磷酸化来调控微管的动力学不稳定性。

B 去磷酸化的微管去稳定蛋白与两个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相结合,阻断其参与微管的组装,降低了胞游离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的有效浓度,微管组装速度变慢,动力学不稳定性升高。

C 磷酸化的微管去稳定蛋白丧失了与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的活性,胞游离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浓度提高,微管组装速度加快,动力学不稳定性降低。

34 微管结合蛋白(MAP)

微管结合蛋白通过带正电的微管结合结构域与带负电的微管表面结合,能够稳定微管,调节微管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35 MAP2和tau蛋白

A MAP2和tau是神经元细胞研究的比较透彻的两种微管结合蛋白,二者的作用都是将平行的微管交联成束。

B MAP2存在于神经元细胞的胞体和树突,它的N端结构域较长,由其交联的胞体及树突微管束的间距较大。

C tau存在于神经元细胞的轴突,它的N端结构域较短,由其交联的轴突微管束间距较小。

36 影响微管组装的特异性药物

A 秋水仙素(colchicine)和诺考达唑(nokodazole):与微管末端的微管蛋白结合,阻止新的微管蛋白继续组装在该末端。同时并不影响该末端的解聚。总体效果是促进微管解聚。

B 紫杉醇(taxol):与微管末端的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其解聚,同时并不影响该末端的继续组装。总体效果是稳定微管结构。

37 依赖于微管的马达蛋白

A 依赖于微管的马达蛋白有两种,分别是驱动蛋白(kinesin)和动力蛋白(dynein)。

B 绝大部分驱动蛋白的运动方向是向微管的正极端,绝大部分动力蛋白的运动方向是向微管的负极端。

38 驱动蛋白的结构及种类

A 驱动蛋白由重链和轻链组成,重链构成了头部马达结构域和中部杆状区,并与轻链一同构成尾部货物结合结构域。

B 驱动蛋白超家族(kinesin superfamily proteins,KIFs)的成员众多,可被分为14个驱动蛋白家族。

C 按照驱动蛋白马达结构域在重链氨基酸序列中的位置可将驱动蛋白分为N-驱

动蛋白、M-驱动蛋白和C-驱动蛋白。N-驱动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在多肽链N端,这类蛋白总是向微管正极移动;M-驱动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在多肽链的中部,这类蛋白往往结合在微管的末端,使微管处于不稳定状态,促进微管的解聚;C-驱动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在多肽链的C端,这类蛋白总是向微管负极方向移动。

39 动力蛋白(dynein)的结构及种类

A 动力蛋白是已知马达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移动速度最快的。

B 动力蛋白由重链、中间链、中间轻链及轻链四部分组成。与微管结合的马达结构域在重链上。

C 胞质动力蛋白的种类很少,不具备多样化的货物识别结构域。在细胞存在着一类被称为动力蛋白激活蛋白(dynactin)的蛋白复合物,能够调节动力蛋白活性并帮助动力蛋白识别不同的货物分子。

D 动力蛋白包括胞质动力蛋白(cytoplasmic dynein)和轴丝动力蛋白(axonemal dynein)两大类,胞质动力蛋白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轴丝动力蛋白只存在于纤毛和鞭毛的轴丝结构中。

E 胞质动力蛋白有两个家族,分别是Cytoplasmic dynein 1 heavy chain 1(Dync1h1)和Cytoplasmic dynein 2 heavy chain 1(Dync2h1)。Dync1h1主要负责向微管负极端的胞质转运;Dync2h1主要负责鞭毛和纤毛的反向物质转运。

F 轴丝动力蛋白按其在轴丝中的位置可分为侧动力蛋白臂(inner dynein arm)和外侧动力蛋白臂(outer dynein arm)。

40 驱动蛋白沿微管运动的两种分子模型

分别是“步行”(hand over hand)模型和“尺蠖”(inchworm)爬行模型。步行模型中驱动蛋白的两个马达结构域交替向前移动。尺蠖爬行模型中驱动蛋白的两个马达结构域一个总在前,另一个紧随其后。

41 驱动蛋白沿微管运动的步行模型(以驱动蛋白I为代表)

A 驱动蛋白每一个马达结构域都具有ATP酶活性,包含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一个微管结合位点。

B I型驱动蛋白马达结构域沿微管运动时,每个运动周期两个马达结构域各消耗1分子ATP,整个驱动蛋白分子移动两步距离,即两个微管蛋白二聚体的长度(约16nm)。

C I型驱动蛋白马达结构域每一个运动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在上一个运动周期结束后,I型驱动蛋白的两个头部马达结构域(以下简称头部)一前一后排列在微管上。前方头部没有核苷酸,与微管表面紧密结合,处于低能构象;后方头部含有ADP,不与微管表面结合,处于高能构象。

2 ATP与前方头部结合,触发后方头部的能量释放,以前方头部为支点后方头部前移两步距离,超过原本在前方的头部一步的距离,并恢复到低能构象,与微管紧密结合。

3 两头部的前后位置互换后,处于后方的头部水解其中的ATP分子并释放1分子Pi,使该头部转换为高能构象并与微管表面脱离。同时,处于前方的头部释放ADP分子。此时整个驱动蛋白分子又恢复到阶段1中的状态,只是两个头部的位置互换了。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知识点

必修1会考知识总结 第一章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结构通式: 举例:1、(2002)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在谷氨酸分子中,碳和氧的原子数分别是: A、4、4 B、5、4 C、4、5 D、5、5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肽键个数= 氨基酸个数n –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 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 水的个数╳18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举例: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蛋白质的是: A.淀粉酶B.性激素c.胰岛素D.胰蛋白酶 2、某蛋白质由A、B、两条肽链构成,A链含有21个氨基酸,B链含有30个氨基酸,缩合时形成的水分子数为: A、48 B、49 C、50 D、51 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由C、H、O、N、P元素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种类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 脱氧核糖核酸DNA 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N碱基组成)主要在细胞核中 核糖核酸RNA 核糖核苷酸(由磷酸、核糖和含N碱基组成)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3、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糖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糖类C、H、O组成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四大能源:①重要能源:葡萄糖②主要能源:糖类③直接能源:ATP ④根本能源:阳光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和分子水平 的发展过程,成为今天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细胞精细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医学细胞生物学以揭示人体各种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的生 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期望能对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予以深入阐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 供理论依据和策略。 对细胞概念理解的五个角度: ①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生物界划分的三个类型:原核细胞、古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p13 表 2-1 生物大分子:是由有机小分子构成的,大约有 3000种,分子量从 10000到 1000000。 核酸 (nucleic acid ) 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 核苷酸:核苷的戊糖羟基与磷酸形成酯键,即成为核苷酸。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p18图 2-8):DNA 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 5'→3',另一条是 3'→ 5',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称为基因组。 动物细胞内含有的主要 RNA 种类及功能: p20 表 2-3 核酶 (ribozyme ) :核酶是具有酶活性的 RNA 分子。 蛋白质 ( protein )的基本单 位:氨基酸。 肽键:肽键是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羧基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氨基经脱水缩合 而成的化学键。 肽 (peptide) :氨基通过肽键而连接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 α -螺旋, β-片层。 酶 (enzyme):酶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 酶的特性:高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高度不稳定性。 光学显微镜的种类: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微镜。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指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技术,即无菌条件下,从机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模拟机 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它在培养器皿中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方法。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 plasma membrane ) 生物膜 ( biomembrane ):目前把 质膜 和细胞内膜系统 总称为生物膜。 细胞膜的组成: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磷脂 (phospholipid)可分为两类:甘油磷脂 由于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 尾,故称为 膜蛋白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膜内在蛋白 蛋白 (lipid anchored protein) 。 细胞外被 ( cell coat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 细胞外被的基本功能: 保护细胞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性损伤 ,如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细胞的细胞外 被有助于润滑、防止机械损伤,保护黏膜上皮不受消化酶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20. 21 . 22 . 23 . 24 . 25 . 26. 27. 28. (phosphoglycerides )和鞘磷脂 (sphingomyelin,SM) 。 两亲性分子 或兼性分子 。 intrinsic protein )、膜外在蛋白 (extrinsic

(完整版)医学细胞生物学常用简答题详细答案.docx

细胞生物学复习-简答题 第三章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极其生理意义 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主要由膜脂双层的动态变化引起,质膜的流动性由膜脂和蛋白质的分子运动两个方面组成。 膜质分子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 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 生理意义: 1、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如物质跨膜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 分化以及激素的作用等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2、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 不对称性:质膜的内外两层的组分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 膜脂、膜蛋白和糖在膜上均呈不对称分布,导致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即膜内外两层的流动性不同,使物 质传递有一定方向,信号的接受和传递也有一定方向 生理意义: 1、保证了生命活动有序进行 2、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胆固醇:相变温度以上,会降低膜的流动性;相变温度以下,则阻碍晶态形成。 2、脂肪酸链的饱和度:不饱和脂肪酸链越多,膜流动性越强。 3、脂肪酸链的长度:长链脂肪酸使膜流动性降低。 4 、卵磷脂 / 鞘磷脂:比例越高则膜流动性越增加(鞘磷脂粘度高于卵磷脂)。 5、膜蛋白:镶嵌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小 6、其他因素: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细胞外被作用 1、保护、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的上皮细胞的糖萼 2、决定抗原 3、许多膜受体是糖蛋白或糖脂蛋白,参与细胞识别、应答、信号传递 RER和 SER的区别 存在细胞形状结构功能 RER在蛋白质合成囊状或扁平膜上含有特殊的参与蛋白质合成和修 旺盛的细胞中囊状,核糖核糖体连接蛋饰加工(糖基化,酰 发达。体和 ER 无白,可与核糖体基化,二硫键形成, 论在结构上60S 大亚基上的氨基酸的羟化,以及 还是功能上糖蛋白连接新生多肽链折叠成三 都不可分割级结构) SER在特化的细胞泡样网状结脂类和类固醇激素合 中发达构,无核糖成场所。 体附着肝细胞 SER解毒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

必修一知识点 一、走进细胞 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3、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4、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5、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细胞的元素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①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 糖类的分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②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③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C、H、O、N。 ④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P。 3.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之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 a.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b.现象:橘黄色或红色。 c.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②50%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 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 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201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及答案详解 注意事项:1.所有试题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作答; 2.试题按学科分类,单选和多选题混排,单选题每题1分;多选题答案完全正确才可得2分; 120题,共计151分; 3.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31题39分 1.细胞分化发生在细胞周期哪一阶段:(单选) A.细胞分裂前期B.细胞分裂间期C.细胞分裂中期D.细胞分裂末期 解:B。细胞分化为基因选择性表达,间期为染色质状态,易于转录和翻译,细胞分裂期基本为染色体状态当然不易转录。 2.细胞骨架是由一系列结构蛋白装配而成的纤维状网架结构,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裂、免疫行为、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形态维持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细胞骨架的是:(单选) A.微丝B.微管C.中间纤维D.内质网 解:D。简单记忆题,为单层膜结构 3.下列哪种细胞最适合用来研究溶酶体:(单选) A.肌肉细胞B.神经细胞C.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D.细菌细胞 解:C。典型的吞噬细胞,当然选它 4.ICM(内细胞团)属于:(单选) A.人工诱导干细胞B.胚胎干细胞C.多能干细胞D.化学诱导干细胞 解:B。可自然发育成完整胎儿的胚胎干细胞。 5.下列哪种特征是癌细胞特有的:(单选) 解:D。此题已删除,肿瘤细胞可以浸润周围的正常组织,这称为肿瘤细胞浸润。应该是考虑到进行组织浸润的还有各种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组织,这是机体抗损伤的防御功能表现。 A.细胞进行频繁分裂B.血管新生C.基因突变D.进行组织浸润 6.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物质,能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下列有关受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单选) A.一般为糖蛋白B.与配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 C.通过共价键与配体结合D.具有饱和效应 解:C。非共价结合 7.如果一种质膜糖蛋自是通过膜泡分泌途径来自于高尔基复合体,该蛋白寡糖链和N端都面向高尔基体腔内,那么在质膜上,该糖蛋白的寡糖链和N端面向:(单选) A.胞外面B.胞质面 C.寡糖链在胞外面,N端在胞质面D.寡糖链在胞质面,N端在胞外面 解:A。记忆题,为方便胞间识别。 8.以下哪项描述与马达蛋白的功能不相关:(单选) A.鞭毛和纤毛的运动B.肌肉收缩C.蛋白质的折叠D.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移动解:C。ABD均有,而肽链经过疏水塌缩、空间盘曲、侧链聚集等折叠过程形成蛋白质的天然构象,同时获得生物活性的过程很复杂。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究竟是如何确定其空间构象的呢?围绕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已进行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但迄今为止我们对蛋白质的折叠机制的认识仍是不完整的,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着错误的观点。Anfinsen的“自组装热力学假说”得到了许多体外实验的证明,的确有许多蛋白在体

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 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四、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五、细胞学说的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的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现: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论:施旺、施莱登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 1、19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元素基本元素:C、H、O、N(90%) (20种)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 物质基础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最基本元素:C,占细胞干重的48.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细胞鲜重的7%~10%,占干重的50%)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订稿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四章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1.组成细胞膜的组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这些分子是如何排列的 2. 膜脂、膜蛋白、膜糖类。膜脂排列成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内外两侧,非极性尾部相对排列位于膜的内部;整合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外在膜蛋白主要分布于膜的内表面;膜糖类是分布与细胞膜外表面的一层寡糖侧链。 3.生物膜的两个显着性特征是什么? ①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都是可运动的。②不对称性:膜的内外两层的膜脂种类、分布不同;整合膜蛋白不对称镶嵌,外在膜蛋白在内表面;膜糖类分布在外表面。 3.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 (1)被动运输其转运方向为顺浓度梯度,不消化代谢能。 (2)主动运输需要消化细胞的代谢能,但可以逆浓度梯度转运;包括离子泵和协同运输。①离子泵本身具有ATPase活性,在分解ATP放能的同时实现离子的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协同运输在动物细胞是借助顺浓度转运Na+,即消耗Na+梯度的同时实现溶质的逆浓度转运,是间接地消耗ATP。 5.以钠钾泵为例,简述细胞膜的主动运输过程 ①在胞质侧结合3个钠离子;②水解ATP,本身磷酸化;③构象变化,钠离子转移到胞外侧,释放钠离子;④结合胞外2个钾离子;⑤去磷酸化;⑥构象变化,钾离子转移到胞质侧,释放钾离子。 6.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主要过程

①膜外侧LDL受体与LDL结合;②膜内陷形成有被小凹;③内陷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④有被小泡脱衣被,与内体融合;⑤内体酸性环境下受体与LDL分离,返回膜上。、 第五章细胞信号传导 1.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是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主要2条信号转导通路。信号通路的前半段是相同的:G 蛋白偶联受体识别结合胞外信号分子,导致G蛋白三聚体解离,并发生GDP与GTP 交换,游离的Gα-GTP处于活化状态,导致结合并激活效应器蛋白。但两条通路的效应器并不相同,因此通路后半段组成及产生的细胞效应存在差别:(1)cAMP 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腺苷酸环化酶(A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cAMP,进而活化蛋白激酶A(PKA),导致靶蛋白磷酸化及一系列级联反应;(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磷脂酶C(PL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IP3和DAG,DAG锚定于质膜内侧,IP3扩散至内质网,刺激内质网释放Ca2+,至胞质Ca2+浓度升高,DAG和Ca2+活化蛋白激酶C(PKC),并进一步使底物蛋白磷酸化。 2.试述细胞内Ca2+浓度的调控机制 细胞膜和内质网膜上均有Ca2+泵和Ca2+通道,①Ca2+泵以主动运输方式将胞质中的Ca2+转运至胞外或内质网腔,使静息状态下胞质Ca2+浓度极低(10-7摩尔浓度);②当信号分子与Ca2+通道蛋白特异结合(如内质网上的Ca2+通道蛋白与IP3结合、突触后膜上的Ca2+通道蛋白与乙酰胆碱结合),会引起Ca2+通道瞬间开放,使胞质Ca2+浓度迅速升高,产生细胞效应。 3.总结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与基本特征 组成:①配体即胞外信号分子;②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③第二信

第九章细胞骨架知识点

第十章 细胞质骨架和细胞运动 一.微管 MT-微管-26nm 由微管蛋白tubulin 组成的中空圆柱体 长、直、坚硬 与微管组织中心 (中心体)相连 1. 微管的装配 >微管由微管蛋白亚基组装而成(球蛋白亚基) α-微管蛋白 β-微管蛋白 >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是细胞质内游离态微管蛋白的主要存在形式,微管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 微管蛋白αβ αβ的排列方式构成了微管的极性;异二聚体头尾相连形成原纤维;13根原纤维侧向连接形成中空的微管。 踏车行为 微管(+)极的装配速度快于(—)极的装配速度;或微管一端发生装配使微管延长,而另一端发生去装配使微管缩短,这种现象称为踏车行为。 微管装配的条件:微管蛋白浓度、GTP cap 和温度 当二聚体浓度低于临界浓度(Cc ), 则微管解聚 当二聚体浓度高于临界浓度, 则组装微管 GTP 结合位点——不可交换位点 GTP 结合位点——可交换位点(可与GTP 交换) 二价阳离子结合位点——秋水仙素结合位点&长春花碱结合位点 原纤维

因为Cc(负极) > Cc (正极),所以正极装配快于负极 当Cc (正极) < C < Cc (负极)时,则正极装配, 负极解聚, 即踏车现象。 >微管体外装配影响因素 聚合: 微管蛋白浓度≥1mg/mL (二聚体蛋白浓度大于纤维状蛋白浓度)、 370C 、有Mg2+、有GTP 供应、低Ca2+ 解聚: 低温、高压、高Ca2+ 2.微管组织中心(MTOC-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 微管在生理状态以及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多数微管的一端固着MTOC ,如基体或中心体。 MTOC 决定微管的极性,负极指向MTOC ,正极背向MTOC 。 单管、双联管(鞭毛、纤毛)和三联管(中心粒、基体) 中心粒(桶状结构) 每个中心体含有一对中心粒(彼此垂直分布) 微管 基体

智慧树知到《医学细胞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医学细胞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细胞膜 B:细胞器 C:细胞核 D:细胞 E:细胞质 正确答案:细胞 2、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体细胞 B:人体细胞 C:人体组织 D:人体器官 E:人体系统 正确答案:人体细胞 3、()为细胞超微结构的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组织培养技术 B:高速离心装置 C:光学显微镜的应用 D: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E:免疫标记技术

正确答案: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4、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主要研究成果是()。 A:青蒿素的发现及应用 B: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C: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理 D: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 E: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正确答案: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5、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A:显微 B:亚显微 C:分子 D:结构 E:功能 正确答案:显微,亚显微,分子 第二章 1、构成葡萄糖-6-磷酸酶的基本单位是()。 A:氨基酸 B:核苷酸 C:脂肪 D:核酸 E:磷酸

正确答案:氨基酸 2、DNA分子是由()组成的。 A:磷酸 B:核糖 C:脱氧核糖 D:碱基 E:己糖 正确答案: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3、关于细胞中无机盐的功能,描述有误的是()。 A:是细胞含量最多的物质 B: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 C:维持细胞酸碱平衡 D: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 E:不能与蛋白质结合 正确答案:是细胞含量最多的物质,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不能与蛋白质结合 4、关于细胞大小和形态,描述正确的是()。 A: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 B:人卵细胞是已知最大的细胞 C:不同种类的细胞,其大小有差异 D:细胞的大小形态与细胞的功能有关 E:真核细胞一般比原核细胞大 正确答案: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不同种类的细胞,其大小有差异,细胞的大小形态与细胞的功能有关,真核细胞一般比原核细胞大

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1

《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1) 1.生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使病毒(无细胞结构),也只有依赖寄主细胞生活。 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若为DNA→DNA病毒;若为RNA→RNA病毒)注:病毒只含一种核酸,要么只含DNA,要么只含RNA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动物为例) 注:单细胞生物细胞层次即为个体层次,无组织和器官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核膜)或(有无核膜 无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用,是自养生物。如念珠藻、颤藻、蓝球藻、发菜等都属于蓝藻。菌前带“杆、螺旋、球、弧”字的生物属于细菌 3.使用高倍物镜时应注意哪些: 1)对光:调反光镜和光圈,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 2)只有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才能转至高倍镜,要把物像移动中间,物象在哪 里就要移向哪个方向,例:物象在右上方,要移到中间,要把玻片移向右上方 3)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4 .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Zn、Cu、B、Mo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生命元素) 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为C、O、N、H ,鲜重中含 最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为O 、C、H、N ⑥元素缺乏与疾病: 缺Mg: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缺Fe:患缺铁性贫血; 缺Ca:幼儿缺钙患佝偻病,中年人缺钙患软骨病,老年人缺钙患骨质疏松症;血液中缺钙发生抽搐现象。 缺I:地方性甲状腺肿 缺B:花而不实 5、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

春2周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膜脂;膜蛋白;膜糖。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脂质体(liposome):当脂质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自发聚集,疏水尾在内, 亲水头在外,出现两种存在形式:球状分子团、形成双分子层,为防止两端尾部与水接触,游离端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 2.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 延伸出的寡糖链构成的糖类物质。 3.脂筏(lipid raft):膜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微区中富含胆 固醇和鞘脂,其中聚集一些的特定种类的膜蛋白。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部比较长,这一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称脂筏。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脂类: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构成细胞膜主体,与膜流动性有关。 2)蛋白质:可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如物质运输、 信号转导等。 3)糖类:包括糖脂和糖蛋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起作用。 2.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短(短链流动性大)。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相变温度以上降低,相变温度以下提高)。 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比值高的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膜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差)。 6)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 春3、4周细胞内膜系统、囊泡转运 1.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组成。 2.粗面内质网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 质的胞内运输。 3.滑面内质网的功能:参与脂质物质的合成运输;参与糖原代谢;参与解毒;参 与储存和调节Ca2+;参与胃酸、胆汁的合成分泌(内质网以葡萄糖-6-磷酸酶为标志酶)。 4.信号肽假说:新生肽链N端有独特序列称为信号肽,细胞基质中存在SRP能 识别并结合信号肽,SRP另一端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复合结构,然后向内质网膜移动,与内质网膜上SRP-R识别结合,并附着于移位子上,然后SRP解离,肽链延伸。当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时,信号肽序列会被内质网腔信号肽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至终止。 5.高尔基体是高度动态、具有极性的细胞器,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 有:糖蛋白合成;参与脂质代谢;是大分子转运枢纽;加工成熟蛋白。 6.溶酶体酶的形成:①在内质网中合成、折叠和N-连接糖基化修饰,形成N-连 接的甘露糖糖蛋白,运送至高尔基体;②溶酶体酶蛋白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时甘露糖残基磷酸化为甘露糖-6-磷酸(M-6-P),为分选重要信号;③溶酶体酶分选并以出芽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7.溶酶体以酸性磷酸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为:细胞内的消化作用;细胞营养功 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激素分泌的调控;个体发生和发育的调控。 8.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特点:①内有尿酸氧化酶结晶,称作 类核体;②模内表面界面可见一条称为边缘板的高电子致密度条带状结构。以过氧化物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清除细胞代谢所产生的H2O2及其他毒物; 对细胞氧张力的调节作用;参与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代谢。 9.三种了解最多的囊泡:①网格蛋白有被囊泡:来源于反面高尔基体网状结构和 细胞膜,介导蛋白质从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向胞内体、溶酶体和细胞膜运输; 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过程中,介导物质从细胞膜向细胞质或从胞内体向从溶酶体运输;②COP Ⅰ有被囊泡:主要产生于高尔基体顺面膜囊,主要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及高尔基体膜内蛋白的逆向运输;③COP Ⅱ有被囊泡:产生于粗面内质网,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转运。

第九章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第九章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主要内容: 1、细胞骨架的概念 2、MT、MF、ZF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3、核骨架及染色体骨架的结构组成 概述: cytoskeleton-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细胞质骨架:MT、MF、IF 狭义 微梁 广义 功能 形态观察→分子水平 1928年,kiotzoff最初提出,1963年采用戌二醛固定后,才发现其存在。 第一节细胞质骨架 一、微丝(micorfilament MF) 又称激动蛋白纤维,真核cell中由肌动蛋白组成,d为7nm的骨架纤维。(一)成份: 肌动蛋白:43KD 哑铃状,存在于所有真核cell 中 (哺孔类、鸟类)6种

?、r肌动蛋白在肌肉及非肌cell中 基因由同一祖先基因进化而来 (二)装配 球形肌动蛋白(G-actTon)头→尾相接纤维形肌动蛋白CF-) 有极性(+极较-极快) 微丝是由一条肌动蛋白单体链形成的右手螺旋 踏车行为(tread miwing) 体外装配 F-action G-acton 体内装配:装配取决于(1)单体的浓度;(2)成束,成网的程度;(3)微丝结合蛋白的调节 (三)MF结合蛋白(naicrofilament associated pvotein) 不同的MF含有不同的MF结合蛋白→独特结构 1、肌肉收缩中的有关蛋白 肌球蛋白:(myosin):450KD ——4条多肽链 ——分子结构 HMM HMM-S1 头部20nm ATPase 活性,构成 组份的横桥与肌动蛋白分子结合 360KD HMM-S2 LMM 尾部130nm φ=2nm 150KD 分子排列方式:平行交错排列→粗肌体 尾一尾相对 4000个分子/粗 肌体 H band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 5-10% 64KD 长40nm

细胞生物学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细胞骨架【圣才出品】

第8章细胞骨架 8.1名校考研真题 一、选择题 1.微管蛋白的异二聚体上具有哪种核苷酸的结合位点?()[厦门大学2011研] A.GDP B.ADP C.GTP D.ATP 【答案】C 【解析】在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中,α-微管蛋白上有一个GTP结合位点,结合在该位点上的GTP通常不会被水解,被称为不可交换位点;β-微管蛋白上也有一个GTP结合位点,该GTP在微管蛋白二聚体参与组装成微管后即被水解成GDP,因此β-微管蛋白上的GTP结合位点是可交换位点。 2.下列物质中,能抑制微丝解聚的是()。[南开大学2008年研;厦门大学2011研] A.秋水仙素 B.紫杉醇 C.鬼笔环肽 D.细胞松弛素B 【答案】C

【解析】A项,秋水仙素能抑制微管的组装,而不影响其解聚。B项,紫衫醇能抑制微管的解聚,而不影响其组装。D项,细胞松弛素B能抑制微丝的组装,而不影响其解聚。 3.(多选)中间纤维包括()。[厦门大学2011研] A.核纤层蛋白 B.角质蛋白 C.神经丝蛋白 D.结蛋白 【答案】ACD 【解析】中间纤维即中间丝,其主要类型和组成成分包括:①Ⅰ型和Ⅱ型角蛋白:以异源二聚体形式参与中间丝的组装,分布于上皮细胞内。②Ⅲ型中间丝:波形蛋白、结蛋白、胶质丝酸性蛋白和外周蛋白。③Ⅳ型中间丝:神经丝蛋白和α-介连蛋白。④Ⅴ型中间丝:核纤层蛋白。⑤Ⅵ型中间丝:巢蛋白、联丝蛋白和desmuslin。 4.在只有肌动蛋白而无肌球蛋白的情况下,下列哪种形式的细胞运动可以发生?()[中山大学2007研] A.骨骼肌收缩 B.胞质分裂 C.卵细胞受精前的顶体反应 D.胞质环流 E.上述细胞运动都不能发生 【答案】E 【解析】肌动蛋白是微丝的组成单元,而肌球蛋白是微丝的马达蛋白。ABCD四项所述

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2019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期终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分子与离子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a) 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C、H、O、N等。C 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O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二.无机物 1.水在细胞中的作用(a) 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b) 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维持酸碱平衡、血浆浓度、神经肌肉兴奋性 2)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镁:叶绿素成分碘:甲状腺激素成分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缺铁:缺铁性贫血 三.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的种类,作用和分类的依据(b) 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a)---------主要的储能物质 (1)脂质由C、H、O元素构成,有些含有N、P。 (2)分类①油脂(CHO):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CHONP):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CHO):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CHO):是人体所必需的,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蛋白质(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基本单位:氨基酸 (1)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等元素 (2)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3)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判断依据) (4)种类:约20种,由R基决定。 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及多肽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肽键 (1)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2)关于氨基酸缩合反应的计算: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一分子蛋白质中至少含有氨基或者羧基的数目=肽链条数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水数×18 3)、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 4)、蛋白质结构多样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不同(2)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3)、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4)肽链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5)、蛋白质功能多样性 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免疫功能:如抗体;识别功能:受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所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细胞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1、名词解释 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指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数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或二者复合物。 第一信使:由信息细胞释放的,经细胞外液影响和作用其它信息接收细胞的细胞外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 2、细胞信号分子分为哪两类?受体分为哪两类? 细胞信号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和亲水性信号分子; 受体:细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主要识别和结合脂溶性信号分子;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三大家族;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3、两类分子开关蛋白的开关机制。 GTPase开关蛋白:结合GTP活化,结合GDP失活。鸟苷酸交换因子GEF引起GDP从开关蛋白释放,继而结合GTP并引起G蛋白构象改变使其活化;随着结合GTP水解形成GDP和Pi,开关蛋白又恢复成失活的关闭状态。GTP水解速率被GTPase促进蛋白GAP和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所促进,被鸟苷酸解离抑制物GDI所抑制。 普遍的分子开关蛋白:通过蛋白激酶使靶蛋白磷酸化和蛋白磷酸酶使靶蛋白去磷酸化活性调节蛋白质活性。 4、三类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各有何特点? (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有组织分布特异性,主要存在与神经、肌肉 等可兴奋细胞,对配体具有特异性选择,其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其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信号需与G蛋白偶联,其受体在膜上具有相同的取向,G蛋白耦联受体一 般为7次跨膜蛋白,会产生第二信使,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3)酶连受体信号转导特点:a.不需G蛋白,而是通过受体自身的蛋白酶的活性来完成信号跨膜转换;b.对信号的 反应较慢,且需要许多细胞内的转换步骤;c.通常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生存相关。 5、试述cAMP信号通路。 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Rs)→G蛋白(Gs)→腺苷酸环化酶(C)→ 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细胞质中靶蛋白→细胞反应 →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表达 6、试述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q蛋白→磷脂酶C(PLC )→PIP2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如钙调蛋白CaM)→靶酶(如CaM蛋白激酶)→细胞反应 →靶蛋白→细胞反应 →DAG→激活PKC →抑制蛋白(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MAPK(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7、试述RTK-Ras信号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细胞外信号→RTK二聚体化和自身磷酸化→接头蛋白(如GRB2)→GEF(如Sos)→Ras与GTP结合并活化→ MAPKKK(即Raf)活化→MAPKK(即MEK)磷酸化并活化→MAPK(即ERK)磷酸化并活化,进入细胞核→其他激酶或转录因子磷酸化修饰→基因表达→细胞应答和效应 8、比较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由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三部分构成 不同点:产生的第二信使不同,CAMP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蛋白激酶A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种胞内信使,分别启动IP3/Ca2+和DAG/PKC两个信号传递途径。 第九章细胞骨架 1.名词解释 细胞骨架:是细胞内以蛋白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架结构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分子发动机:是一类利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物质运输或运动的蛋白。 2.细胞质骨架由哪几种结构组成?各结构分别具有哪些功能? 微管主要分布在核周围,并呈放射状向胞质四周扩散;支架作用、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轨道、鞭毛和纤毛的运动、参与细 胞分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