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复习提纲

基础心理学复习提纲
基础心理学复习提纲

基础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的概念

①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③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④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⑤心理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⑥心理学就是理解别人、帮助别人、陶冶自己。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

每个人都有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的,也是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思维是核心。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三者的关系: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情感与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情感是动力,意志是调节作用,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称为个性。个性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①个性倾向性(心理动力):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②心理特征:一个人在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和人格。

①心理过程和个性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程。

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③心理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3.心理学的几个代表性流派:

①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张用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强调意识的组织元素。从内容过程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的。

②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张心理学要抛弃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

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行为。

评价:以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实验方法对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

由于排斥内省法以及对人的意识经验的研究,使心理学研究的内涵窄化,阻碍了心理

学的健康发展。

③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对知觉中的相似率,接近率,对

比率和学习中的顿悟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心理治疗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杜威,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机能主义的观点说明了人的心理机能的重要用途,从而大大推动了心理学面向实际领

域的发展和应用。

⑤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人的心理包含二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人的心理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三者平衡发展,则是一个健全的人格。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技术,用它在临床中寻找患者异常行为产生的根源,是

精神病诊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和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

心理学方面的影响是使心理学从片面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探讨,转而趋向内部的,个人

整体方面的研究。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其临床实践,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在人格

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其的影响。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⑴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找规律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作出洋尽记录,进行分析处理,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特点:直接观察当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对某种情境中的有关条件不加控制和改变。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优点:

①能收到第一手资料。

②被观察者的表现自然、真实。

③使用方便。

缺陷:

①观察的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和精确的分析。

②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③观察结果易受观察者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⑵调查法——分析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

①谈话法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研究对象的看法、态度,或让他们做一个

简单的演示,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分析心理的特点。

②问卷法

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试回答。

③测验法

用编制好的心理测验作为工具测量被试的某一种行为,然后将测得的数值与心理测验提供的平均水平比较,可看出被试的个别差异。如测智力和个性特征,人格、气质等。

④产品分析法

从被试的作业、日记、考卷或艺术品等中分析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兴趣、能力、性格等。典型的是投射测验。“房、树、人”测验。

⑶个案法——找原因

⑷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找因果关系

研究目的,事先拟订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

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实验室

实验,自然实验

第二章

1.大脑皮层的四叶机能: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额叶——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2.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机体后天学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

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狗,铃铛和肉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斯金纳箱,老鼠和白鸽,

4.心理活动的本质: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有两类不同的条件反射:

一类是以实物即“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一信号系统。

另一类是以言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所特有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才能实现的条件反射。

第三章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

2.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自我意识反映了认得意愿,态度和心理倾向,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从认知,情感与能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自我认知(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情感成分),自我调节(能动性成分)。

3.意识的特征:

自觉性

能动性特征

社会历史制约性特征

4.注意的含义:

①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5.注意的种类:

种类:①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的特点(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对比)2.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的事物,有机体状态)

②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

有意后注意:

也被称为随意注意,既有预定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付出努力。

6.注意的基本特征:

特征:①指向性:只在某个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事物,而

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②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他使

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第四章

1.感知觉的含义

感觉: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感觉除获得外界的信息外,还反映有机体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

③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了解自身各部分的状态,获得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饱、劳逸、心跳等信息。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按照感官特征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

按照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不同分为:

①空间知觉:(视知觉起主要作用)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②时间知觉:即对物质对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通过某种媒介来进行。

③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④错觉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含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注: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

高感受性低。

4.几种感觉现象

①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暗适应需要较长时间,约30-40分钟。

对光适应则很快,1-2分钟即能完成。

②感觉后像: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时间。

③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红花配绿叶。

④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如,冷色、暧色。

⑤浦肯野现象: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对不同的波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5.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客观刺激

物本身的特点,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选择性:在一个时间段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能感受到少数刺激,对象背景可以互相转换。(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理解性: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领会。言语具有指导作用(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受言语指导影响)

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

了稳定性。(大小,明度,形状,颜色,方向)

6.观察与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离不开思维,因此观察也被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特征: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捷性

观察力:指人有目的,主动地观察客观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

觉能力

观察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订观察事物的计划和方法,启迪积极思维,做好观察总结,培养良好的品质

第五章

1.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

⑴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①内隐记忆:也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与外显记忆相对,指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已有

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

②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作业产

生的有意识影响的记忆。

⑵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方式不同:

①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时间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

②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认知、运动技能的记忆。需多

次尝试获得。

⑶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②语词记忆:以事物关系、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

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④运动记忆:以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

⑤情景记忆: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

⑷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

由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奎利恩1969年提出的。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

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网

络系统。

4.遗忘的含义: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暂时性遗忘:指由于受到干扰,识记材料暂时不能重现,但在适当条件下还可以重现。永久性遗忘:指不经过重新学习就再也不能重现。

5.遗忘的规律:

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850-1909)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⑵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下降,到后来遗忘停在一定水平上不

再发展,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⑶他描绘出一条遗忘曲线(或称保持曲线),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①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②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

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6.遗忘的原因:

⑴记忆痕迹衰退说:记忆内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⑵干扰抑制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

干扰的形式有两种: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②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

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⑶动机性遗忘:又叫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

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⑷线索依赖性遗忘:信息由于找不到回忆的线索而不能提取出来。如“舌尖现象”。

7.记忆的三系统:

感觉记忆: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

的记忆形式。

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

②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③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母;

③感觉记忆痕迹易消褪。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正在操作、活动的记忆,又称为工作记忆。

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5~20秒,不超过1分钟;

②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④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存储;

长时记忆系统: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

②记忆容量无限:5万~10万组块或1015bits

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

⑤信息提取有两种方式:回忆和再认。

8.如何正确复习:

①及时复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一般要视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难易程度以及记忆已经达到的水平而定。一般学习同一材料用集中复习;学习内容较多时,用分散复习。

③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到新颖,调动积极性。

④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感官相互配合,有利于神经联系,形成记忆痕迹,激发记忆痕迹的复活,提高记忆效果。(张淳“七录斋”)

⑤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互结合):尝试回忆是指在识记的材料尚未牢固记住之前试图回忆的复习方法。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手段。

⑥掌握复习的“量”:复习达到150%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⑦间隔复习

第六章

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特征:

间接性:思维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事物

概括性:是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

2.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①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从反映内容看: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容联系;

③从反映形式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思维是理性认识。

④总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而思维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3.思维的种类

⑴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

①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3岁以前儿童的

思维主要是这种思维。

②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通

过对表象的联想与推理来进行的,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③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

年级学生身上,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开始占主导地位,是成年人的

主要形式。

个体的思维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相互联系的

阶段。

⑵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

①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

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

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

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⑶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划分:

①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

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②分析思维:是按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

的思维。

⑷根据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程度划分:

①常规性思维:又称习惯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

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通过几种操作活动来实现。

①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分析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也可以通过

头脑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合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分析和综合这种思维操作活动贯串在整个思维过程。

②比较与归类:比较是对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归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③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概括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

到一类事物中去。抽象和概括紧密地联系着,没有抽象就不可能进行概括。通过抽象

和概括,认识就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④体系化与具体化: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

维过程。具体化是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

象上去的思维过程。

5.问题解决的策略

⑴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直至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穷举法——密码破译。

⑵启发性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

方法。

①“手段-目的”策略:将要达到的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来达到总目标。(河内塔问题)

②“逆向搜索”策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反向搜索,直到找到通向初始状态的方法。如,逆向设计。(数学证明题)

③头脑风暴法:制定现场规则。如,没有决定性意见,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重要。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种氛围,使成员

坚信每种观点都受欢迎。不作评价,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统统说出来。记录每个人的回答。

⑶选择性搜索: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

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⑷爬山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个体评价问题状态,从而明确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

之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问题解决总目标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知识表征方式

⑵刺激模式:是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他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

作用

⑶问题情境:一般说来,问题情境越常态,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⑷迁移作用:是指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

种学习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⑸动机强度:在一定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过强或过弱

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才有较大的准

确性与灵活性,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这一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还会随问题解决的难度

而变化。

⑹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

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物体固有功能的局限而

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⑺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而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做原型。响尾蛇——红外线感受器

⑻定势: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也可以说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以某种比较习惯的方式

去进行认知或作出行为反应。它对问题解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⑼情绪:积极的情绪促进问题解决的效率,消极的则反之

⑽个性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7.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思维成果

的思维活动。主要有新颖性,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四方面特征。

第七章

1.表象的含义及表象的作用;

含义: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有直观形象性,概括性的特征

作用:凭借表象进行思维操作。

表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就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在库泊和谢泼德的实验中,使

用的实验材料是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的,有时是反写的。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还是反写的。结果是从垂直方向旋转的角度越大,作出判断所需时间越长。(P199)

2.想象的含义及功能:

定义: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使人不仅能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自己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够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或不可能的事物和现象。源于生活和经验,要借助语言和表象材料进行,其结果是形成新东西。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功能:

①预见功能:是指想象能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的反映(科学发明)

②补充功能:是指弥补人的认知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时间、空间上的补充)

③代替功能:是指当某些需要和活动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或完成时,可以通过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些替代和满足。(木马、开小火车)

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划分:

⑴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特殊状态)

⑵有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的划分:

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②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③幻想:指与个人的生活意愿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幻想:理想等;消极幻想:空想、迷信等

4.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想象规律:

①丰富表象储备,培养再造想象

②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科渗透,想象力训练

③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第八章

1.语言与言语的含义及关系:

含义:①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

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②言语是人民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过程。

关系:①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

的过程。③语言和言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2.言语的功能:

①交流功能: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言语活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表达意愿

②符号功能:是指在言语活动中,人们总是借助语言中具体的语词来传达确定的信息,言语中的词总标志着一定的对象或现象。

③概括功能:是指言语不仅标志个别对象或现象,还可以标志某些事物的许多对象。

3.言语的生成语法说:

乔姆斯基:①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表层结构是认识

内容的表述。

②不同民族,深层结构是一样的,表层结构服从于本民族使用的语言规律。

③从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是通过天赋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第九章

1.情绪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反映,只是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与认识过程不同。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活动,

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功能:

①适应功能:情绪情感具有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功能。

②组织功能:人在知觉和记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情绪和情感则对心理过程进行监督,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③信息功能:是指在社会交往中,除借助与语言进行交流以外,还通过情绪来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表情有三种类型: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2.情绪的沙赫特——辛格理论

认为个体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重要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的形式唤醒的,人通过环境暗示和自己对刺激信息的认知加工,对情绪状态进行解释和分类。认知是个体对刺激信息引起一定生理唤醒引导下进行解释从而导致情绪的产生。

步骤:p254

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将社会环境信息,内部生理变化的信息以及个体的经验,对情景的认知信息整合起来,产生一定的情绪。

意义:该理论把认知因素导入对情绪状态的解释,把情绪与认知联系起来,拓展了情绪研究的领域,并开拓了对情绪实质的理解和思考,在心理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情绪智力与情绪调节

情绪智力:由能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具备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有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

情绪调节:不良情绪: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转移注意力,合理的发泄情绪,主动用言语控制调节情绪

第十章

1.需要和动机的含义

需要: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与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

⑴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即:

①生理需要: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③爱和归属的需要:双向的

④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⑵自我实现-----高峰体验:马斯洛发现,处于高峰体验的状态时,一个人就正处在生命中最健康、最辉煌的时刻,这时候也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3.韦纳的动机理论:

一个人对成功失败原因的分析是理解成就行为的关键。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影响到个体成就行为的坚持性,强度和选择。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第三个维度是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又把个人对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括为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P296

第十一章

1.人格、气质和性格的含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

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

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2.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⑴区别:①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它更多地受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

是在人的情绪与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力特征。性格主要指个体行为的内容,是在

后天形成的。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优劣之别。

⑵联系:①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形成某种相同的性格特征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

形成与发展的速度③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3.气质的类型⑶

①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

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

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②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

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

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③粘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

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④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

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4.了解几种人格理论及测量方法

⑴人格理论:①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

②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两类人格特质: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0-1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条件:儿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母亲能积极、敏感的 回应孩子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母亲 1-3岁 自主对羞愧 危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亲。 3-6岁 主动对内疚 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儿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与保护 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人:家人。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见下图。 生态圈 微观系统处于中心点,是指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自己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信息,属于一种相对封闭的自为系统。其行为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这就是他们的生理能力、气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心理行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相对于微观系统它的交互作用范围更大一些,包括伙伴、父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儿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和大人以及伙伴一样都是主动的,直到建立一种氛围和价值的平衡。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入。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儿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要素,是儿童非即时性的环境。正式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室、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社会网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这些系统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制约和支持。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由于个人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而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儿童的比率在增加。包括父母单位、社区邻居、亲朋、各种媒体、机关、医疗机构等。 宏观系统处在第四层,像是外层系统和中间系统“蒸发”出的文化氛围,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教养法规及文化价值观、法律、文化和资源等,是儿童成长的大的环境保证。宏系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微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动态系统是这个四个系统的状态属性,它更强调四个子系统的即时变化和非静止性。它是不断变化的。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同胞的出生、上学、搬入新的邻里环境或父母离婚,都改变儿童和环境的关系,产生影响发展的新环境。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既不是受环境控制也不是受内在倾向驱使。相反,儿童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生产者。社会生态学理论其实是一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模型,操作性或应用性都比较差,但迎合了现在人们的一种环境价值观。 3、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与家谱研究); 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 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 传 统 医疗服务机构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9022)《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的原理 2、年龄特征(重点) 三、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重点) 1、创始人 2、标志性的代表作 四、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青年心理学 2、荣格:成人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重点) 4、毕生发展心理学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年龄特征 (二)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重点)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重点、难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重点)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重点)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皮亚杰的发展观 2、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3、发展的阶段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同化、顺应、图式 (二)简答题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三)论述题 1、试比较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发展理论。 2、试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3、试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与研究原则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重点) 1、纵向研究(重点) 2、横向研究(重点) 3、聚合交叉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四、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横断研究 (二)简答题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三)实验设计:请用分别采用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设计三个实验。 第四章胎儿的发展(了解内容,略) 一、遗传基因与胎儿的发展 二、遗传疾病 三、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四、母亲疾病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五、药物等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六、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七、母亲所处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行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是表发的条件,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的教学方法: 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b.形式运算阶段(中职学生处于阶段)的认知的三个特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 4、认知结构: 格式或图示:本能动作遗传性(基本动作) 同化:在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顺应: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平衡:由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四、理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重点识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理解: 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 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念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复习课程

一、填空题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3.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 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5.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6.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环境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7.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8.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10.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1.( 新陈代谢 )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12.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 开放的 )、( 不断积累的 )过程。 1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小)与( 年龄偏大)。 14.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 无意记忆 )为主。 15.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 )在先,( 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最后(抽象逻辑思维 )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6.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 知觉研究 )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7.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 积极词汇 )。 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 社会性 )行为。 19.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语音 )、( 词汇 )、( 语法结构 )、以及(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20.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 21.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 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百分之九十 )。 二、名词解释 1.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4.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5.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分,共10题) 2. 多选题(10分,共5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4 题) 4. 填空题(10分,共5题) 5. 简答题(20分,共2题) 6. 论述题(12 分,1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题) 第六章:知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解释: 1. Boring 和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根据注视 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 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2019级专升本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复习资料12月份考试资料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2. 客观性原则 3. 气质 4. 观察学习 二、简答题 1. 简述几种胎教方法。 2. 简述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3. 简述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4. 简述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三、论述题 结合自身成长,试分析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 气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 观察学习 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二、简答题 1. 简述几种胎教方法。 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等。 2. 简述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成瘾行为:吸烟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内部失调:焦虑和抑郁;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倾向。 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3. 简述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4. 简述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5.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三、论述题 结合自身成长,试分析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①研究对象特殊性; A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人,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与学习能力;既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 B涉及的各种变量多且复杂,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C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即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②研究过程特殊性; A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对象控制与操纵欠精确;变量多且设计复杂、精细;易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③研究方法特殊性; A需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B“黑箱方法”,难以准确描述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C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较难确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心理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 ①按数据形式分: A量化研究:研究涉及到可量化的变量,并且研究结果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数量化的方式来呈现。 B质化研究:研究涉及的是难以进行量化的材料,研究的结论也常常是描述性的。 ②按研究目的分: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 ③按对变量的干预情况分: A真实验研究B准实验研究C非实验研究 心理学研究设计方法: 变量数据获得方法:

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标志:费希纳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威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测评、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信心状况研究、教师期望改变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多样共存 新特点:研究思路的生态化、研究方式的多分支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结果的数学化、研究过程的计算机化 心理学研究基本环节: 1、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确定 2、文献的查阅与综述 3、研究类型的选择 4、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5、被试的取样 6、研究的实施 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8、结论的获得及其适用性 理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 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即对一系列抽象变量之间可能关系的描述。 归纳:由事例出发形成理论 演绎:由理论出发形成假设 研究就是检验假设,修改理论的过程

儿童发展复习提纲.doc

儿童发展复习提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洛克的白板说 ■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 ■卢梭的儿童观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 第一章导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1882年徳国牛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 普莱尔《儿童心理》 ■早期儿童心理学代表人物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 首创“问卷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时序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 ■跨文化研究 ■相关设计 ■实验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的概念及优缺点 ■纵向研究设计的概念及优缺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评估法、临床法的含义及实施要求。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争论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关于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争论 ■关于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争论 ■关于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争论 ■关于发展在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争论 ■关于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理论派别 ■ 一、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构成、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本我的含义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

■八个阶段的冲突及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感 四种同一性状态玛西亚,划分的同一性四种状态及含义 ■同一性完成 ■同一性延迟 ■同一性拒斥 ■同一性混乱 ■四、华生的行为主义 ■小阿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 ■五、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及时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过程、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玩偶实验 ■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心理发展的结构:格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影响发展的四个因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思维的基本单元 格式(scheme),最初的格式来自于无条件反射。 2、同化与顺应的含义 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的含义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8-11. 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 15岁) ■四个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及经典实验 ■八、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最近发展区概念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 胎儿的发育过程 ■胚胎期是发育的关键期 ■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 生理发展的两个原则■头尾原则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