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33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33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33章总供给与总需求

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

事实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古典二分法,把变量分为两类:

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

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3、总需求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所有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4、经济中的GDP:Y = C + I + G + NX

5、总需求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下方倾斜?

财富效应(消费减少):假设物价水平上升:人们持有的美元只能购买更少的物品与劳务,真实财富减少,人们觉得变得更穷,结果:消费减少

利率效应(投资减少):假设物价水平上升:购买物品与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为了得到货币,人们出售债券或其他资产,这使利率上升,结果:投资降低

汇率效应(进出口减少):假设物价水平上升:美国利率上升(利率效应),外国投资者想要更多的美国债券,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升值,美国出口物品相对于外国人而言变得更贵,而美国居民觉得进口的物品变得更便宜。结果:净出口减少

6、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股市繁荣/大跌;偏好变化: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权衡取舍;增税/减税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企业购买新计算机,设备和建造新工厂;乐观预期/悲观预期

利率,货币政策;投资税收优惠或其他税收激励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

联邦政府的支出,如国防开支;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如公路、学校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购买我们出口产品的国家经济的繁荣/衰退;外汇市场上国际投机者引起货币升值/贬值

6、(物价水平不变时引起的移动)任何改变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的事件—除开物价水平的变动—都会移动总需求曲线(物价水平变动会引起沿着曲线的变动)

7、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

8、自然率产量取决于经济中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存量以及技术水平。物价水平上升,并不影响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因此也不会影响自然率产量

9、任何改变决定自然率产量因素的事件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例如:移民使工人数量增多,因而自然率产量也会增加

10、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劳动或自然失业率变动引起的移动

移民;生于婴儿潮时期的人的退休;政府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工厂,设备投资;更多人获得大学文凭;飓风损坏工厂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新矿藏资源的发现;进口石油供给的减少;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模式变化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11、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11、为什么短期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名义工资在短期中是粘性的,它们调整缓慢

许多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

企业可能会混淆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它们出售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错觉理论:生产者的预期)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

答: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实际GDP 和投资支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2、画出一个有总需求、短期总供给和长期总供给的曲线的图。仔细并正确地标出坐标轴。答:

3、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

答:为了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

(1)庇古的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2)凯恩斯的利率效应: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鼓励了家庭和企业更多地支出于投资物品,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国外对美国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由于这三个原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解释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答: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的供给取决于它资本与劳动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由于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实际GDP 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即经济的资本、劳动和技术决定了物品与劳务供给量,而且,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与总需求

1、供求模型帮助解释利率效应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2、流动性偏好理论:用来解析经济中决定利率的因素,本质上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

2、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3、货币供给:假设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固定,不取决于利率

5、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的形式持有多少财富

6、为简化期间,假设家庭财富只包括两种资产:

a)货币—具有流动性但不支付利息

b)债券—支付利息但不具有流动性

一个家庭的“货币需求”反映了它对流动性的偏好

7、其他条件不变,真实收入Y 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收入增加,人们希望购买更多的物品与劳务,货币需求增加)

其他条件不变,利率r的上升会降低货币需求(利率增加,持有流动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人们试图减少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减少)

其他条件不变,物价P的上升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物价上升,人们未购买物品与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量,货币需求增加)

8、利率的变动不影响货币的供给,所以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于横轴的

9、利率效应如何影响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P的下降减少货币需求,降低了r,r的下降增加了投资与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10、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美联储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提高r ,r 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1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任何一种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

12、A.国会试图减少政府支出来平衡预算

这会减少总需求与产出

为抵消这个事件的影响,联储应该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来增加总需求

B.股市繁荣增加家庭的财富

这会增加总需求,使产出高于自然产量率

为抵消这个事件的影响,联储应该减少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来减少总需求

C.中东爆发战争,导致石油价格猛涨

这会减少总供给,使产出下降

为抵消这个事件的影响,联储应该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来增加总需求

二、财政政策与总需求

13、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14、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两种效应: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15、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乘数效应有多大?它取决于消费者对收入增加的反应

?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例如:MPC = 0.8,如果收入增加$100,那消费会增加$80

16、乘数=1/(1-MPC)MPC越大,消费对收入变动的反应越大,因此乘数也越大

17、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1美元使总需求的增加大于1美元

它适用于改变GDP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国外的经济衰退使其对美国净出口的需求减少了100亿美元。起初,总需求减少100亿美元,收入的下降使消费减少,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和收入

18、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r上升,减少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的净增长。因此,总需求移动的规模要小于最初的财政扩张,这称为挤出效应

19、政府购买增加200亿美元最初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00亿美元,但Y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与r,这又减少了总需求

20、财政政策的另一个工具:改变税收水平来调节总需求的变动。

21、总需求移动的幅度要受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影响

另一个因素: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变动还是暂时变动的感觉

持久的减税会比暂时的减税增加更多的消费支出,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幅度也更大

22、经济处于衰退之中,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000亿美元就可以结束衰退

A.如果MPC =0.8,没有挤出效应,国会应该批准增加多少政府购买来结束衰退?

乘数= 1/(1 – 0.8) = 5

政府购买增加400亿美元,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5 x 400亿= 2000亿

B.如果存在挤出效应,国会批准的政府购买应该大于还是小于这个数量?

挤出效应减少了政府购买对总需求的影响

为抵消挤出效应,国会批准的政府购买应该大于这个数量

1、什么是流动偏好理论?这种理论如何有助于解释总需求曲线的向右下方倾斜?

答:流动偏好理论是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用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这种理论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运用,它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平衡。流动偏好理论假设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不取决于利率。流动偏好理论认为虽然货币需求量有许多决定因素,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利率。因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提高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因此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均衡利率时,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如果利率在任何一种其他水平上,人们就要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使利率趋向均衡。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上升,在较高物价时,人们将选择持有较多量的货币。对于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必然上升。利率的这种提高不仅对货币市场有影响,而且对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也有影响。在较高的利率时,借款的成本与储蓄的收益都大了,因而借款投资或消费的少了,储蓄的多了,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这种分析的最后结果是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成负相关关系,可以用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来说明这些关系。

2、用流动偏好理论解释货币供给减少如何影响总需求曲线。

答:假设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活动中出售政府债券来减少货币供给。再假设物价水平在短期中不会对这种货币减少作出反应。如下图所示,货币供给减少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左从Ms1 移动到Ms2。由于货币需求曲线未变,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从r1 上升到r2。利率上升又影响了物品与劳务需求量,较高的利率增加了借款的成本和储蓄的收益,抑制了投资需求。家庭储蓄多了,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少了。由于这些原因,在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Y1 减少到Y2。总之,在任何一种既定物价水平时,较高的货币减少引起较高的利率,这又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因此货币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图34—1 货币供给减少的影响

3、政府支出30亿美元购买警车。解释为什么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或小于30亿美元。

答:当政府支出30 亿美元购买警车时,直接增加警车生产企业的利润,这种增加又使该企业雇佣更多工人,并增加生产。随着工人看到收入更多,企业所有者看到利润更多,他们对这种收入增加的反应是增加他们自己对消费品的支出。结果,政府对警车的购买还增加了经济中许多其他企业产品的需求。由于政府支出的每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一美元,所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在这第一轮之后,这种乘数效应还会继续。当消费支出增加时,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企业雇佣了更多工人,并有更高的利润。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又刺激了消费支出,以此类推。因此,当政府支出30 亿美元购买警车时,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30 亿美元。当政府增加30 亿美元购买警车刺激了物品与劳务需求时,它也引起了利率上升,而且较高的利率往往减少了物品与劳务需求。这就是说,当政府购买增加了30 亿美元时,它也会挤出投资。这种挤出效应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总之,当政府增加30 亿美元的购买时,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大于或小于30 亿美元,这取决于乘数效应大还是挤出效应大。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的决定

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 (1)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反映了在每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所有厂商愿意并能够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 (3)总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况:在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情况下,水平状的总供给曲线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时,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短期总供给曲线,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垂直状的总供给曲线,称长期总供给曲线。 (4)将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即构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AD与总供给AS相交于E,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0。5、用IS-LM模型说明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1)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模型。它与IS曲线和LM曲线构成。 (2)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投资与储蓄相等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4)两条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就可以得到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LM模型,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E点是两种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决定了均衡的利息率水平为i0,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 (5)自发总需求变动,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使均衡的利息率水平和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发生同方向变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使均衡的利息率发生反方向变动,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发生同方向变动。 6、说明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1)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2)经济萧条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着失业,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政府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商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减少个人所得税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也刺激总需求。 (4)在经济繁荣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 7、论述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运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在超过几年

AS-AD MODEL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IS-LM模型具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没有分析劳动市场的情况,即只讨论了国民收入的决定,没有说明均衡国民收入是否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二是没有考察一般价格水平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本章在收入、利率之外,再引入一般价格水平,考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同时均衡。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时决定。它是研究产量波动以及决定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工具。 一、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curve)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函数是指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对产出的需求。总需求曲线则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可以利用IS-LM模型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现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惟一变动的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不会影响IS曲线,但会影响到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会发生移动。这是因为,IS曲线的变量被假定是实际变量而不是随价格变化而变动的名义变量,但LM曲线中的货币供给量则有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之分。 如果以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M表示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价格水平,则有: (5.1) 由(5.1)式可以看出,实际货币供给量取 决于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当名义货币 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水平下降时,会使实际货币 供给量增加。如果货币需求不变,则实际货币 供给量的增加会使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小于 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水平下降。利率水平的 下降会使投资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因此, 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是使总需求增加。同样, 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则会使总需求减少。在宏 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 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 况,称为利率效应。另外,价格水平下降还会 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 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从而使人们变得相对富 有,这又会使人们增加消费需求。这种效应被 称为实际余额效应。而且,价格水平下降会使 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减少,这会降低人们的纳 税档次,并使人们的税负减少,可支配收入增 加,从而增加消费需求。 可以用图形来说明价格水平变动对总需求 的影响过程。见图5-1。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在超过几年的一个时期,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真实GDP、失业以及其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1/3)名词解释 第1题 总需求曲线:________ 参考答案: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表示经济当中的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量和投资需求量减少,因而总需求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反向变动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详细解答: 下一题 (2/3)名词解释 第2题 总供给曲线:________ 参考答案: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表示经济中的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及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因而总供给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同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 (3/3)名词解释 第3题 货币工资刚性:________ 参考答案: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 (1/2)简述题 第4题 主流经济学的总需求曲线(AD)是如何得到的?________ 参考答案: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表示经济中的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在两部门的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通过分析消费和投资二者的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依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在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的货币量是总需求量的货币反映。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货币被用来满足交易和谨慎以及投机需求。交易和谨慎构成了消费需求,而用于投机的货币则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投资需求。因此不同的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由IS- LM模型得到,即:I(r)=S(Y)与L1(Y)+L2(r)=M/P,从中消去利息率r,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与价格总水平发生变动,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在IS曲线既定的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详细解答: 上一题下一题

经济学原理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三十三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 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3.自然产量率 4.滞胀 5.抵消性政策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一种关于经济波动的表述是正确的( D ) A.当产量高于自然产量率时存在衰退 B.萧条是不严重的衰退 C.经济波动之所以称为“经济周期”是因为,产量变动是有规律而 且可预测的 D.可以用各种支出、收入和产量的衡量来衡量经济波动,因为大多 数宏观经济量往往同时波动。 2.以下哪一项不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C ) A.财富效应 B.利率效应 C.古典二分法或货币中性效应 D.汇率效应 E.以上各项都是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3.以下哪一种关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表述是正确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 B ) A.当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向左移动。 B.是垂直的,因为所有物价与工资相等的变动并不影响产量 C.向右上方倾斜,因为价格预期和工资在长期中是固定的。 D.当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时向右移动。 4.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中,消费者乐观情绪的增长最初的影响是 ( C ) A.短期总供给向右移动。 B.短期总供给向左移动 C.总需求向右移动 D.总需求向左移动 E.长期总供给向左移动 5.假设物价水平下降,但由于名义工资合约固定,实际工资上升, 而企业削减产量。这是以下哪一种理论的证明( A ) A.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工资理论 B.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价格理论 C.短期总供给曲线的错觉理论 D.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古典二分法理论 6.假设经济起初处于长期均衡。再假设发生了摧毁了大部分小麦的 干旱。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长期中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E ) A.物价上升,产量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B.物价下降,产量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C.产量增加,物价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D.产量减少,物价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E.产量和物价都仍然是其初始值不变。 (2).短期中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B ) A.物价上升,产量增加 B.物价上升,产量减少 C.物价下降,产量减少 D.物价下降,产量增加 7.以下哪一个事件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C ) A.政府军备支出增加 B.物价预期上升 C.石油价格下降 D.货币供给减少 E.以上各项都不是 8.如果决策者做了以下哪一件事,就可以说他们“抵消”不利的供 给冲击( A ) A.对不利供给冲击的反应是增加总需求,这会进一步提高价格。 B.对不利供给冲击的反应是减少总需求,这会降低物价。 C.对不利供给冲击的反应是减少短期总供给。

宏观经济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题目+答案)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1. People will want to buy more when the a. price level rises, because the interest rate rises. b. price level rises, because the interest rate falls. c. price level falls, because the interest rate rises. d. price level falls, because the interest rate falls. 2. A decrease in U.S. interest rates leads to a. a de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that leads to greater net exports. b. a de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that leads to smaller net exports. c. an ap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that leads to greater net exports. d. an ap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that leads to smaller net exports. 3. Other things the same, as the price level falls, a country's exchange rate a. and interest rates rise. b. and interest rates fall. c. falls and interest rates rise. d. rises and interest rates fall.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will both make people spend more? a. wealth and interest rates rise. b. wealth rises and interest rates fall. c. wealth falls and interest rates rise. d. wealth falls and interest rates fall. 5。An increase in the interest rate causes investment to a. rise and the exchange rate to appreciate. b. fall and the exchange rate to depreciate. c. rise and the exchange rate to depreciate. d. fall and the exchange rate to appreciat e. 6。When taxes decrease, consumption a. decreases as shown by a movement to the left along a given aggregate-demand curve. b. decreases as shown by a shift of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to the left. c. increases as shown by a movement to the right along a given aggregate-demand curve. d. increases as shown by a shift of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to the right. 7。When the money supply decreases a. interest rates fall and so aggregate demand shifts right. b. interest rates fall and so aggregate demand shifts left. c. interest rates rise and so aggregate demand shifts right. d. interest rates rise and so aggregate demand shifts left.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用来分析GDP与价格变动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宏观概念,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可以对宏观经济作出基本判断。(关于GDP 在笔记十二中讨论过)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记为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取决于价格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各种相关因素,既影响长期(潜在)总供给又影响短期总供给。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资源、技术对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影响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气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对短期总供给影响更大一些。仅仅影响短期总供给的是投入品价格(工资率、原料价格等)。讨论长短期的问题。又回到了潜在GDP这个概念,我们只需理解对生产投入要素以及科学技术是否发生了实质变化来区分长短期,涉及一个生产能力和实际产出的问题。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记为AD,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它既取决于价格水平,也取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在这一点达到平衡,相应地决定就业水平。 简单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析,来帮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而决定总产出和总价格的的均衡水平。 横轴Q表示总产出(GDP),纵轴P代表价格总水平(CPI),总需求曲线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将要购买的数量;它是向下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曲线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所愿意生产与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假定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总供给曲线显示了总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在长期中,总供给量并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的资本、劳动以及用来把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因此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的预期时,由于错觉、粘性工资或粘性价格的作用,供给量就背离了由各类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当物价高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低于其自然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D和AS曲线的形状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似,但含义绝对不同,AD和AS曲线体现的是总产出水平和总价格水平的决定,其前提是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以及资本存量这类因素保持不变。现代经济学中讨论的函数关系都在类似的假定下;而微观经济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指的是单个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其前提是假定国民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保持不变。AS和AD交叉在一起,就可以发现价格和产量的均衡值,所谓宏观经济均衡是指总产量和总价格水平这样一种组合,此时,买者和卖者都不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销售量或价格水平。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可能出现三种状态: 1、充分就业均衡,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产量恰好处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时,我们称这时的宏观经济均衡为充分就业均衡。这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这是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

第33章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33章总供给与总需求 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 事实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古典二分法,把变量分为两类: 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 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3、总需求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所有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4、经济中的GDP:Y = C + I + G + NX 5、总需求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下方倾斜 财富效应(消费减少):假设物价水平上升:人们持有的美元只能购买更少的物品与劳务,真实财富减少,人们觉得变得更穷,结果:消费减少 利率效应(投资减少):假设物价水平上升:购买物品与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为了得到货币,人们出售债券或其他资产,这使利率上升,结果:投资降低 汇率效应(进出口减少):假设物价水平上升:美国利率上升(利率效应),外国投资者想要更多的美国债券,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升值,美国出口物品相对于外国人而言变得更贵,而美国居民觉得进口的物品变得更便宜。结果:净出口减少 6、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股市繁荣/大跌;偏好变化: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权衡取舍;增税/减税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企业购买新计算机,设备和建造新工厂;乐观预期/悲观预期 利率,货币政策;投资税收优惠或其他税收激励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

联邦政府的支出,如国防开支;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如公路、学校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购买我们出口产品的国家经济的繁荣/衰退;外汇市场上国际投机者引起货币升值/贬值 6、(物价水平不变时引起的移动)任何改变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的事件—除开物价水平的变动—都会移动总需求曲线(物价水平变动会引起沿着曲线的变动) 7、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 8、自然率产量取决于经济中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存量以及技术水平。物价水平上升,并不影响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因此也不会影响自然率产量 9、任何改变决定自然率产量因素的事件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例如:移民使工人数量增多,因而自然率产量也会增加 10、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劳动或自然失业率变动引起的移动 移民;生于婴儿潮时期的人的退休;政府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工厂,设备投资;更多人获得大学文凭;飓风损坏工厂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新矿藏资源的发现;进口石油供给的减少;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模式变化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11、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11、为什么短期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名义工资在短期中是粘性的,它们调整缓慢 许多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 企业可能会混淆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它们出售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错觉理论:生产者的预期)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分册)》(第6版)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衰退(recession ) 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 答:萧条是真实GDP 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在图33-3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1AD 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1AS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2AS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 线。最初,经济在1E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Y ,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P 。这时1E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2AS 上,所以,1Y 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内,政府通 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上方平行地 移动到了2AD 。2AD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相交于2E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 从1Y 增加到2Y ,并使价格水平从1P 上升到2P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 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1AS 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3AS ,3AS 与2AD 相交于3E 。这样,国 民收入水平从2Y 减少到3Y ,价格水平从2P 上升到3P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2AS )。2AD 与2AS 相交于4E ,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1Y ,而价格水平上升 到4P 。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它说明,总需 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33章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判断题 1、总需求增加一定导致产量和物价水平的双重增长。() 2、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它是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 3、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不会对短期产出水平产生影响。() 4、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技术进步将引起通货紧缩。() 5、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引起产出下降。()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些事件可能引起滞胀() A、劳动力成本上涨 B、政府财政赤字减少 C、基准利率上升 D、贸易赤字大幅减少 2、下列哪些事件不能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A、政府增加铁路建设支出 B、国外对本国出口品需求增加 C、股市繁荣 D、物价上升 3、下列哪些事件可能引起总供给增加() A、出现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B、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 C、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 D、财政支出增加 4、假设国内利率和原油价格同时下跌,则() A、物价水平上升、产出增加 B、物价水平下降、产出增加 C、物价水平不确定、产出增加 D、物价水平上升、产出不确定 5、若中央银行扩大了货币供给,公众预期到了这一政策,那么短期内() A、通货膨胀率上升且产量下降 B、通货膨胀率上升且产量不变 C、通货膨胀率上升且产量上升 D、通货膨胀率不变且产量不变 三、计算和问答 1、请给出并解释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 2、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目的地,试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产出和物价水平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答案: 一、错、错、错、对、对 二、A、D、A、C、A 三、 1、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三种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这三种理论具有共同的内容: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1)新古典的错觉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他们出售其产品的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使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作出了反应,而这种反应引起了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2)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是由于工人和企业之间固定名义工资的长期合约,有时这种长期为3年。由于工资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较低的物价水平就使就业与生产不利,这就引起企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反之则增加供给量。 (3)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理论。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时价格压低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2、短期:产出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长期:产出不变,物价水平下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核心讲义第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核心讲义(第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作者: ————————————————————————————————日期: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当真实GDP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在超过几年的一个时期,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真实GDP、失业以及其他真实变量——正如古典理论所说的。然而,在研究逐年的经济变动时,货币中性的假设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