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科昆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生研究

隐翅虫科昆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生研究
隐翅虫科昆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生研究

隐翅虫科昆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生研究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是鞘翅目Coleoptera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一个科,现记载约61,000种。目前,隐翅虫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形态特征、核基因和部分线粒体基因的系统发生研究。

近年来,线粒体DNA(mt DNA)因其点突变率高、母系遗传、结构简单、无内含子、结构组成保守等优势特性已广泛应用于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隐翅虫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为明确隐翅虫科的系统发生关系提供科学数据并从线粒体基因组角度去验证基于形态学特征及其他分子数据的系统发生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获得了9种隐翅虫的近全长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包括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代表性种类7种、筒隐翅虫亚科Osoriinae 1种和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1种。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及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对已测得的9种隐翅虫及Gen Bank中已公布的90种隐翅虫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基于37个线粒体基因的联合序列矩阵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隐翅虫科高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获得的近全长隐翅虫线粒体基因组不具有基因缺失和基因重排现象。(2)隐翅虫科线粒体基因组大多呈明显的AT偏斜和CG偏斜。

(3)基因重叠与特定基因有关:atp6-atp8和nad4-nad4L两对基因间出现稳定的重叠区域,即7 bp的ATGATAG或ATGATAA。(4)基因间隔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tRNA-Arg与tRNA-Asn间隔区的长度主要为50~228bp;tRNA-Ser2和nad1之间的基因间隔区约为20 bp,此间隔区域被认为是线粒体基因组转录过程中作为

转录终止的信号位点。

(5)nad1和cox1基因具有较为特殊的起始密码子,分别是TTG和AAT;且部分种类的nad4、nad5、cox2和cox3基因使用不完全的终止密码子T。(6)氨基酸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与核苷酸序列GC含量及第三位点GC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尤其与密码子第三位点GC含量相关性极为显著。

(7)仅tRNA-Ser1缺少DHU臂、无法形成三叶草型结构,且tRNA-Ser1的反密码子由GCT变为TCT。(8)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替代率与GC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

atp8基因的进化速率最快;cox1基因最为保守。(9)基于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及密码子第一、第二位点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分析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所有的分析都不支持以下四个亚科级群的单系性:四眼隐翅虫亚科级群Omaliine Group、尖腹隐翅虫亚科级群Tachyporine Group、异形隐翅虫亚科级群Oxyteline Group和隐翅虫亚科级群Staphylinine Group。

突眼隐翅虫亚科Steninae、异形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和出尾蕈甲亚科Scaphidiinae被恢复为单系群,而尖腹隐翅虫亚科Tachyporinae和四眼隐翅虫亚科Omaliinae均为非单系群。这些系统发生分析结果验证了先前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系统发生研究结果。

基于37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关系也支持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和前角隐翅虫亚科Aleocharinae的单系性,这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其他分子数据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氨基酸序列过于保守,没有足够的系统发生信息解决近期分歧物种间的系统关系。

基于仅包含第一和第二位点的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密码子第三位点也包含研究对象的系统遗传信号,因此不应该被删除。(10)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与哈隐翅虫亚科Habrocerinae聚为一支,与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构成姐妹群,从而否定了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与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的姐妹群关系,另外本研究中蚁甲亚科Pselaphinae为并系群,不同于部分研究结果中蚁甲亚科Pselaphinae为单系群,以上结果有待基于更多取样和分子标记数据的分析、探究。

昆虫生理学 sy

1 昆虫血淋巴中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高等动物,这有什么重要生理学意义? 答:昆虫生物化学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血淋巴中含有其他动物类群无法与之相比的高浓度游离氨基酸,昆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和生理学意义。它是昆虫体内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如家蚕丝蛋白的合成由血淋巴供给氨基酸;它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浓度来调节渗透压;它可以解除代谢废物例如游离态氨的毒性;游离态氨基酸可以与某些杀虫剂如六六六,2,4-二甲基马尿酸结合,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它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脱氨基进入TCA 循环彻底氧化,作为昆虫能量的来源,如脯氨酸。另外,游离态氨基酸还参与许多形态发生和繁殖过程,例如酪氨酸是表皮鞣化剂的前体物。此外,由于昆虫血淋巴游离氨基酸含量极高,易于检测,所以在昆虫营养生理方面,它可以作为昆虫营养状况及昆虫人工饲料配方改良的生理指标。在昆虫毒理学中,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也是昆虫中毒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2 钠在动物生理过程中重要性如何? 答:钠在动物体内主要以Na+形式存在,它在动物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有:1、调节机体和细胞的渗透压。体液与血液中,钠盐通过形成晶体渗透压,来调节体液和血液渗透压,这是生物机体正常代谢以及细胞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保障。2、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体液中通过例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等缓冲对来调节血液pH值,以维持体液酸碱平衡。3、参与体内蛋白质和糖类的代谢。在动物体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以及肾脏中尿的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都需要一种Na+依赖式转运体蛋白。4、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和心肌运动。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导致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一些Na+通道会开放和关闭,使Na+内流或外流,从而影响静息电位和产生动作电位,从而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和心肌运动。此外,钠还参与酶的合成等活动,作用和意义重大。 3缺水是生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过程中必须克服的,昆虫获取了哪些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来克服? 答:从水生进化到陆生,保持体内水分是昆虫生存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昆虫失水的主要途径有,体表蒸发失水,呼吸失水和排出代谢物时失水。昆虫之所以能够保持水分较少散失,是因为他的体表、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具有特殊的机构和生理功能。 1、减少体表失水。昆虫体壁从内到外是由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组成,主要负责保持水分的是上表皮。上表皮从外到内由粘胶层,蜡层,外上表皮层和内上表皮层组成,蜡层排列紧密,导致水分不能从它们中间通过从而减少水分流失。 2、减少呼吸失水。大多数昆虫具有开放式气管系统,它除了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面积之外,还可以增加水分的损失面积。但气管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是开放的,开放的频率能够根据动物的氧气需要加以调节。代谢旺盛时(飞行时)身体不断排除二氧化碳,气门持续开放。代谢作用缓慢时(静止不动时),二氧化碳积存,定期排放,称为二氧化碳那的爆发式释放。由于气门开启时间短而间隙的时间又长,身体水分损失大大减少。 3、减少排泄失水。昆虫在中肠及后肠的交接处生长着数量不等的马氏管,它可以排除重提内的非气体代谢终产物。马氏管和直肠对排泄物和粪便中的水分重新吸收,进一步减少了水分通过排泄和排便的散失。 4真核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何种结构使其既能利用氧气充分氧化有机物以得到能量,同时又避免氧自由基对细胞结构的破坏? 答:真核生物利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充分氧化有机物得到能量。线粒体。

蜘蛛与仿生学

蜘蛛与仿生学 蜘蛛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节肢动物之一,全世界有3.5万多种,有幽灵蛛、圆网蛛、草蛛、狼蛛、花蛛……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大多数蜘蛛都会吐丝织网,蜘网不仅巧妙,复杂,而且功能齐全,设备精细,陷阱密布,网上有通信线、报警线、行路线、餐室、婚室、育儿室等等,恰如一个神奇的迷宫。蜘蛛与人类关系密切,生活在田野的蜘蛛,是保卫庄稼的忠诚“卫土”:跳蛛在地面巡逻;圆蛛、营巢蛛在植物叶面上结网;水狼蛛封锁水面。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上游的,那些飞虱、叶蝉、螟虫、蚜虫、稻螟岭、稻苍虫、苍蝇、蚊子等害虫,都难逃众多蜘蛛布下的天罗地网。研究蜘蛛的各种行为的奥秘,对人类生活,仿生,对高科技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蜘蛛捕食的奥秘与宇宙航行 蜘蛛编织了一张网之后,就在哪里“守株待兔”式地捕捉昆虫,这种被动式的捕获效率还颇高,科学家对此大惑不解。后来、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家偶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他们在研究某些品种的蜘蛛进化时发现、蜘蛛网对紫外光反射得特别强,这是否就是蜘蛛捕虫的奥秘呢?他们将同一只蜘蛛结的两张网放在不同的地方,一张网用紫外光照射,另一张网用不含紫外光的可见光照射。结果发现,有意放入室内的一群果蝇居然都飞向第一张网了。科学家们推断,果蝇是因为第一张网反射了足够多紫外光而误以为飞向蓝天的。 更为有趣的是,蜘蛛还会随自身的进化而调整蜘蛛网的光学特性。进化水平较低的品种习惯于在暗处结网,它们的网都具有强烈反射紫外光的特点。进化水平较高的蜘蛛、有些从暗处迁到较明亮处。这样,蜘蛛的捕猎就发生了问题,它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使所结网反射大量紫外光,反而使昆虫觉得前面不是蓝天而有某些障碍物,昆虫识破了蜘蛛的用意就不会自投罗网了。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高度进化的蜘蛛,居然能结出不会大量反射紫外光的网。这种网的绝大部分都不反射紫外光,加上在较明亮处本来就存在的紫外光,促使昆虫误以为这还是蓝天,妙还妙在随着昆虫品种的不同,蜘蛛还会在结新网时调整这些结点的多少与分布。 蜘蛛网的结构也有奥秘在其中,许多人都看到过昆虫在蜘蛛网上拼命挣扎的情况。经过这样的折腾蜘蛛网仍不破裂,说明它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柔性,这些特性来自何方也是一个谜。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蜘蛛网是由两股不同类型的丝线绞合在一起构成的。网丝中首先是一种干性的直线状线丝,它是网丝的主干线和支撑物,最多只能比原来拉长20%,再拉就会断裂。直线状丝线旁还绞合着另一种粘性的螺旋状丝线,它是专门用来捕捉昆虫的,可以伸长到原来的4倍,恢夏原状后也不会下垂。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螺旋状丝线周围覆盖着一层胶质液体微滴,液体中80%是水,其余是脂肪、氨基酸和糖类的混合物。每个微滴中包含着一

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1 1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昆虫记》 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一、导读概要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作者介绍】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年),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47年,来到阿雅克修中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了他人生选择的两位学者,他从此打定主意,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昆虫。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达尔文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在《物种起源》中称法布尔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 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2 2 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 【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昆虫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①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 ②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作品简评】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

现代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现代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昆虫分类和昆虫生态学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如同工酶电泳、PCR、RFLP、RAPD、核酸序列分析、探针杂交等)在昆虫分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在鉴定害虫抗药性、滞育机制以及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等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昆虫学;应用 Abstract: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insect taxonomy and ecology of insec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recent year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such as EST isozymes, PCR, RFLP, RAPD, DNAfp nucleic acid sequence analysis and probe hybridization, etc. Modern biological techniques applied in diapause mechanism,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ects and plants, and kin recognition etc. Key words: biotechnology; insect; applicat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同工酶测定、DNA探针及指纹图谱、RAPD、RFLP、mRNA差异显示和基因测序等多种现代生物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极大地促进了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的发展,使得昆虫分子系统学、昆虫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成为可能。 1.生物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1.1同工酶电泳技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同工酶的研究已成为鉴定物种和种间亲缘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方法。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昆虫进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可以利用其生化特征的差异来推测不同分类单元间物种在基因水平上的不同,以此来推断它们的血缘关系和进化地位。邹平等[1]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云南松纵切坑梢小蠹四个地理种群同工酶进行比较,并讨论了它们的亲缘关系。韩雅莉等[2]对9种蝗虫的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发现9种蝗虫都有各自特有的酶带。目前,酯酶同工酶(EST)电泳技术是昆虫分子系统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研究表明,酯酶同工酶在低级分类阶元中具有分类鉴别特征,同一属分类阶元中各个种间的酯酶同工酶谱带相似程度明显高于不同属分类阶元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分类阶元之间酯酶同工酶谱带相似程度低于较低分类阶

昆虫名字+图片.

昆虫小百科 蝴蝶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 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 状触角(这是和蛾类的主要区别, 蛾的触角形状多样)。最大的蝴蝶展 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只有1.6厘 米。幼年是毛毛虫,蜕变成蝶。 蚂蚁 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 习性的昆虫,一般都没有翅膀, 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 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 脱落。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 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 成成虫.

卷叶象鼻 象鼻虫的一种---卷叶象 鼻虫。此虫较小,比芝麻 大不了多少。体色橙黄 色至呈褐色。 椿象 俗称“臭虫”,椿象是有名的 臭气专家,它们具有臭腺,在 幼虫时位于腹部背板间,成虫 时则转移到后胸的前侧片上, 遇危险时便分泌臭液,借此自 卫逃生,这使它“臭名远扬”。

瓢虫 瓢虫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 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全世 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 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 北美洲。 独角仙 独角仙,学名称双叉犀金龟, 体形大而威武。独角仙在中国 一些地方较为常见,数量多可 能危害森林。在用途上,独角 仙可作观赏,又有很高的药用 价值。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同条件下独角仙会变色,对研究智能材料有启示作用。

蜜蜂指蜜蜂科所有会飞行 的群居昆虫,采食花粉和 花蜜并酿造蜂蜜。其细胞 沉积现象,也是唯一在细 胞中有铁矿物沉积现象的 真核生物。蜜蜂群体中有 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的蜜蜂,群体中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 蠶(can第二声)蛾 同“蚕蛾”,蚕蛾的 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 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 小,已失去飞翔能力。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植保31201班 1、农业昆虫学: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反应,包括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生机制,以及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的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科学) 2、昆虫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由国家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植物检疫法规,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工作,目的在于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传入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运用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的繁殖,而不利于某些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病害、杂草)的目的。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航空、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等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辅助剂和增效剂,激素。 3、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①优点 ●主动措施,将害虫消灭在农田以外或为害之前; ●结合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增加防治害虫的劳动力和成本; ●利用越冬期、抗虫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改造生态环境,对害虫彻底控制,其他方法无法达到; ●有利于天敌生存,无污染的环境。 ②缺点 ●某种措施对一些害虫有效,另一些害虫数量可能导致上升; ●措施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能作为应急措施,在害虫爆发时显得无能为力 4、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效控制害虫;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收入 缺点:①控制不迅速,药效慢,难于对付爆发性害虫; ②制剂、天敌不易成批生产(相对化学农药),季节性强; ③使用方法不简便和效果不稳定。 5、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杀虫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季节性和地区的限制,适于搭面积机械化防治; ●缺点:保管不慎,会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造成公害以及 3R 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

隐翅虫皮炎的防治

隐翅虫皮炎的防治 一、概述 隐翅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达600种以上,其中有200余种具有致病作用。毒隐翅虫昼伏夜出,白天栖身于草木或石下,夜间飞行,有趋光性。当虫体落在人体皮肤表面被拍打或捻碎时,其体液及生殖器内的强酸性毒素沾染皮肤,2—4小时后便会引起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好发于夏秋季节,皮疹主要分布于面颈部及四肢等暴露部位。早期皮疹为条索状、带状或片状水肿性红斑,6—48小时后会出现丘疹、血疱疹,甚至脓疱,严重者皮损中央会发生坏死。当疱液因搔抓转移到其他正常皮肤时会出现新的损害。重者有剧痛,甚至会发生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一般1—2周皮疹会逐渐干枯、结痂、自愈,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或色素减退斑。 二、致病微生物 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是一种蚁形小飞虫,种类很多,其中有致病作用的是毒隐翅虫。后者白天栖居于阴暗潮湿处,夜间在有灯光处飞行。 发病机制 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释放强酸性毒液(pH 1~2)灼伤皮肤,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损害。 三、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好发于面、颈、四肢和躯干等暴露部位。典型皮损为条状、斑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出现糜烂、结痂、少数皮损中央可呈稍下陷的灰褐色表皮坏死;若侵犯眼睑时肿胀明显。自觉灼热、灼痛或瘙痒。严重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约1周,愈后局部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好发季节及典型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若发现隐翅虫,则可确诊。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脓皮病等进行鉴别。 五、预防及治疗 应注意环境卫生,消灭居所周围隐翅虫孳生地;避免直接在躯体上拍打虫体;接触部位应尽早用肥皂水清洗。 皮损无糜烂、渗出时可外用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水肿明显或有糜烂渗出时可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有继发感染应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严重者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新鲜马齿苋捣烂每天1~2次敷于患处也可较快见效。

苍蝇仿生学

苍蝇仿生学 人们所熟悉的苍蝇,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种类很多如:绿蝇、家蝇、麻蝇、红头蝇等。由于它是带菌者,能传播很多疾病,是四害之一,为消灭对象。但是从仿生学角度来看,苍蝇的许多结构是很精巧的,是很好的生物原型,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模仿的。 许多人认为令人望而生厌的苍蝇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事业联系起来,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苍蝇为人类做出了的伟大的贡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令人讨厌的苍蝇到底是如何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呢? 为什么苍蝇的嗅觉如此灵敏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它头上的一对小小触角,就分布3 600个嗅觉感受器,每个嗅觉感受器又有上百个感觉神经元。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昆虫记学习知识重点梳理

《昆虫记》知识点梳理 一、填空题 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布尔,《昆虫记》这本书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昆虫记》是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等美誉。是一部世界昆虫史诗。 3.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法布尔;这本书是《昆虫记》,这本书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课文叫作《绿色蝈蝈》。 4.《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这部书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大孔雀蝶“有着非凡的天赋。它可以长途跋涉、穿越黑暗、排除万难,去发现自己的心上人”;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很乐意接受食物,如果喂得迟了,它还会吵着要”。 5.蜜蜂、猫和红蚂蚁都具备同一种本领,那就是辨认方向。 6.蜘蛛知道蜘蛛网上有猎物是通过猎物在网上的震动感觉到的。 7.“用钳子一样的上颚搬出大块的土块石头……用带有两排锯齿的有力后退踩实泥土……”这是法布尔描写蟋蟀建造巢穴时的情景。 8.朗格多克蝎子是优秀的爬墙高手,为防止它们逃跑,法布尔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玻璃宫殿——蝎子的卢浮宫。 9.《昆虫记》从片段来说就是一部传记,从整体来说则是无愧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辉煌的虫类抒情诗。《昆虫记》中,法布尔不但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而且不无爱怜的称这些食粪虫为清道夫。 10.法布尔赞美昆虫的爱情,特别是在《螳螂的爱情》这一章中刻画得更是细致入微。 11.在《昆虫记》中,法布尔主要记述了螳螂、蟋蟀、大孔雀蝶、黑腹狼蛛和蝎子的爱情。 12.多产的螳螂自己也制造了有机物,这有机物将被蚂蚁吸收,再将被蚁?吸收,最后可能成了人的美餐。 13.在田间草丛中安家的蟋蟀几乎同蝉一样出名。 14.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 15.蝉从来不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生活,相反,倒是蚂蚁有时会饿得饥肠辘辘,去向歌手哀求。蝉怎样喝水?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16.事实和寓言是虚构的角色恰恰相反。在抢夺时肆无忌惮、毫无退缩的求食者是蚂蚁;甘愿与受难者分享泉水的能工巧匠则是蝉。可以这样说: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奋的生产者是蝉。 17.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名声却不大,因为它从不发出一点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 本研究利用直翅目昆虫线粒体DNA特异性引物,采用传统方法直接测序获得 了小凸额蝗(Traulia minuta)、印度橄蝗(Tagasta indica)、僧帽佛蝗(Phlaeoba infumata)、秦岭蹦蝗(Sinopodisma tsinlingensis)、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拟短翅拟埃蝗(Pseudoeosyllina brevipennisoide)、黑角露螽(Phaneroptera nigroantennata)及拟叶螽(Orophyllus sp.)完整或几 乎完整的8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基于Hiseq2500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测 序并组装注释获得了武陵山蹦蝗(Sinopodisma wulingshanensis)、秦岭小蹦蝗(Pedopodisma tsinlingensis)及日本黄脊蝗(Patangajaponica)三个物种全线 粒体基因组序列。 本研究测定的11条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加上实验室测定未发表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NCBI上已提交的直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共153条, 应用比较基因组学,谱系基因组学及进化生物学等方法进行了分析,获得结论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 11条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AT含量普遍偏高,在70%以上,13个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第三位AT含量普遍高于密码子第一位和第二位;11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J链序列、22个tRNAs和AT富集区的碱基组成具有 明显AT-skew和CG-skew;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较高的是UUA、UCU、UCA和ACA;11个物种的tRNAs二级结构与其它直翅目昆虫的二级结构基本 一致。2、秦岭蹦蝗、比氏蹦蝗、武陵山蹦蝗、霍山蹦蝗及秦岭小蹦蝗线粒体基 因组比较分析表明:①蹦蝗属和小蹦蝗属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在整个直翅目昆 虫中最高。 ②5种蝗虫最保守的tRNA是trnA,trnLCUN,trnF和trnG,只有一个核苷酸变

昆虫学知识点总结

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及其繁盛原因 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 2.头部常有一对触角和三对口器,附肢上颚和下颚外露,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联络和取食中心. 3.腹部有三对足 4.腹部含有大部分的内脏和生殖系统,生殖孔位于第8到9腹节,是代谢和生殖中心.二.繁盛原因:有翅能飞翔繁殖力强和生殖方式多样体躯小且有外骨骼 口器的分化和食物多元化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适应能力强 口器常见六种类型: 1、咀嚼式口器:蚜虫、蝽、虱、蚤、蚊 2、刺吸式口器:蝇类成虫特有 2、舐吸式口器:高等膜翅类所特有 3、嚼吸式口器:蜜蜂类 3、刺舐式口器:牛虻 4、虹吸式口器:蝶、蛾 触角型: 刚毛状:蝉、蜻蜓丝状:蟋蟀、蝗虫、天牛念珠状:白蚁、甲虫 锯齿状:芫菁、叩头甲雄虫栉齿状:♂绿豆象羽状:家蚕膝状:胡蜂、象甲具芒状:蝇类环毛状:蚊棒状:蝶类锤状:郭公虫鳃片状:金龟子A步行足 B.跳跃足,如蝗虫、跳甲、跳蚤的后足 C.捕捉足,如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的足 D.开掘足,如蝼蛄、金龟甲、蝉的若虫等土栖昆虫的前足。 E.游泳足,水生昆虫的足 F.抱握足,如龙虱雄虫的前足 G.携粉足,如蜜蜂的后足 H.攀握足,如虱类的足 翅;膜翅:蜂类毛翅:石蛾鳞翅:蛾、、蝶类缨翅:蓟马半鞘翅:甲虫棒翅:介壳翅【雄】 昆虫体壁来源于外胚层,由内向外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三部分; 底膜又叫基膜,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由血细胞分泌形成; 皮细胞层亦称真皮层,是位于底膜外侧的排列整齐的单层细胞层; 表皮层是由皮细胞向外分泌形成的、位于体壁最外面的几层性质不相同的非细胞性组织体壁的功能---------一、保护作用1、防止水分蒸发2、防止有害物质侵入3、防止机械损伤 二、骨骼的作用1 保持体形和支持作用 2 附着肌肉 三、贮藏营养; 四、感觉作用;有各种感觉器官,感觉细胞和感受器; 五、呼吸作用; 参与呼吸器官的形成或直接进行气体交换 六、参与消化道,外生殖器的形成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 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包含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并系群Paraphyletic group:包含同一祖先的部分后裔; 多系群Polyphyletic group:包含多个祖先的多个后裔; 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它的体腔就是血腔,兼有血液和淋巴液的特点,称血淋巴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维持正常生理所需的血压、渗透压和离子平衡;参与

人工巢穴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_黄敦元

人工巢穴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黄敦元1,朱朝东2*,肖忠优1,黄名广1,胡冬南 3 (1.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3.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6) 摘要人工巢穴(trap -nesting )技术是野生独栖性蜜蜂、胡蜂类群的野外研究重要方法之一。人工利用钻有巢孔的木头,纸或塑料管,成捆的芦苇或竹茎的节间制成的巢穴均能很好的诱集到大量洞穴野生蜜蜂类群。该文介绍了人工巢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巢穴;昆虫学中图分类号S763.43;Q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10-05974-02Application of Trap-nesting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f Entomology HUANG Dun-yuan et al (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The trap-nesting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for the field survey of wild single-dwelling bees and wasps.The cavity-nesting wasps and bees could be trapped with drilled wooden blocks ,paper or plastic tubes ,bundles of reed internodes and bamboo stems.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p-nesting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tomology research. Key words Trap-nesting ;Entomology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GJJ10228);江西省教育 厅科学技术项目(GJJ10663);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作者简介黄敦元(1974-),男,安徽桐城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经济林 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huangdunyuan@126.com 。*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传粉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1-12-28在约26000种已经准确鉴定的膜翅目蜂类中,约有90%属于独栖蜂类 [1] 。鉴于这些独栖蜂类一般喜欢在中空 的植物茎、枯死树干和枝条上的空洞等自然空穴的基础上修缮而构成自己的巢穴[2-3]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诸 多学者就开始利用巢管(trap-nesting )收集野生独栖蜂类 [2,4-6]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经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昆 虫学野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用于膜翅目蜂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膜翅目新物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野外收集可利用的野生蜜蜂类群(包括wild bees 和wasps ), 收集并放养对农作物虫害有一定捕食作用的野生胡蜂类群,以及收集并放养对经济作物传粉有益的野生蜜蜂类群。另外,还可以利用巢管来研究野生蜂类对应寄生蜂(蝇)的种类、寄生率等相关生物学特性。1 人工巢穴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工巢穴(trap-nesting )技术是人为利用芦苇、纸筒、竹子等材料制成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巢管, 整理成捆并装入塑料容器、木箱等制成巢箱;或是通过直接在木头上钻注不同直径、不同深度的巢孔来诱集野生蜂类资源及其寄生蜂资源的一种方法 [7-10] 。研究发现,人工巢穴需要放置在开阔向 阳的地方且巢口的方向一般是东南或西南方向, 巢管放置的高度要根据研究样地的林相来确定,一般距离地面1 2m 不等 [7] 。常用的巢管长度为12 20cm ,直径为2 10 mm [11]。巢管放置在野外后每隔2周或1个月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时,取出筑巢的巢管。一般可以根据巢管口是否有堵塞物来区别是否筑巢, 常见的巢管堵塞物有泥土、枯草、枯叶和植物油脂等。在巢箱中应立即添补相同数目和规格的巢 管。有蜂类筑巢的巢管带回实验室加以解剖,观察其中的蜂类和寄生蜂种类。如果是卵和幼虫, 则需要用透明玻璃(纸)覆盖并用绝缘胶带径向缠绕以覆盖裂缝。巢口套网(1mm ),以便诱捕尽量多的成虫,并防止其在晚秋的温暖时期、冬天或早春羽化成虫的逃逸。期间,要透过玻璃观察、拍照并记录下卵(幼虫)的发育过程,及时收集套袋中的成虫并制作成标本以备鉴定。2 人工巢穴技术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1967年,Karl 首次观察发现野生膜翅目的蜂类喜欢利用在中空的植物茎、枯死树干及枝条上的空洞等自然空穴来筑巢, 并尝试利用巢管收集野生膜翅目蜂类[7] 。随后,该技术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而日臻成熟。该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巢管选择的材料日渐多样化且有产业化的趋势,巢管野外放置技术的逐渐成熟,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等。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2.1 野外标本的采集 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常用方法有扫 网采集。扫网是昆虫采集最常用的方法,简单易行,采集标本数目大,范围广,适用野外大范围采集调查。然而,扫网采集时不可避免地将标本和杂草混在一起,容易损坏标本。此外, 在室内挑选标本比较费时,扫网采集容易损坏昆虫的翅膀。扫网采集也无法确定寄生蜂与寄主的关系,这是扫网采集最大的缺陷 [12] 。黄盘诱集器是根据许多昆虫具有趋向黄 色的习性而设计的一种诱集工具, 可以长期在野外诱集,对那些活动季节短、数目稀少的类群更佳。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了解寄生蜂与寄主的关系,对于活动范围离地面较高的类群也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黄盘中常采用水等液态物质,容易损坏标本结构。马氏诱集器是Malaise 于1937年发明的一种昆虫采集装置。多年来,经过许多昆虫学家使用和改进, 该装置现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昆虫诱集工具,被运用于广泛采集昆虫标本,也可以用于农林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监测。人工巢穴(trap-nesting )技术,是Karl 于1967年 责任编辑张明明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10):5974-5975,5977

四种象甲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与分析

四种象甲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与分析鞘翅目俗称甲虫,由多食亚目(Polyphaga),原鞘亚目(Archostemata),肉食亚目(Adephaga)及藻食亚目(Myxophaga)组成。多食亚目物种丰富度高,目前约32万种。 扁甲系在多食亚目中研究比较广泛,约23万种,包括郭公总科(Cleroidea)、筒蠹总科(Lymexyloidea)、扁甲总科(Cucujoidea)、拟步甲总科(Tenebrionoide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和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多食亚目中很多种类对林业、仓储业、农业及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次研究的4个物种均为森林害虫,森林害虫对森林的为害是巨大的,我国已经成为遭受森林有害生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线粒体基因组也被更多的运用于鞘翅目的各项研究,昆虫系统发育、种群的遗传分化与结构、近缘种鉴定等。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并结合传统PCR扩增法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散溢长小蠢(Euplatypus solutes)、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大和锉小蠹(Scolytoplatypus mikado)4种象甲总科昆虫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并对所得到的序列进行注释及相关分析。联合本实验测得的4种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的其他扁甲系线粒体基因组,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扁甲系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 本次研究所得结论主要如下:1.全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中对长小蠹16096bp,散溢长小蠹16117bp,华山松大小蠹16101bp,大和锉小蠹16438bp。中对长小蠹含22个tRNA,散溢长小蠹含23个tRNA,华山松大小蠹和大和锉小蠢含21个tRNA,4个物种均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及一个控制区。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一、重点 1、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 2、外骨胳:防止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 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 昆虫的运动机构 3、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 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 素等 4、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 而产生各种颜色。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 5、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 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 6、大动脉: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 连,没有心门 7、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 8、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 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 9、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 10、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 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 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 11、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 12、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 13、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 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 14、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昆虫生产学

第一节昆虫生产学原理基本概念 昆虫生产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Insect production)主要论述经济资源昆虫生产技术的基本理论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具有某种预定经济性状特点的昆虫始祖种源群体(实验种群)及生产群体(或称目标昆虫培养物、昆虫培养物)建立和再生产的理论、技术和实践问题。 昆虫始祖种源群体的建立是昆虫生产的物质基础,是自然野生昆虫种质资源(原始物质基础)向昆虫生产过渡的必经阶段;目标昆虫培养物是指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而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大量生产培养的昆虫及其各种副产物,既可包括人工生产培养的益虫,也包括人工生产培养的某些害虫,同时涉及不断发现和发掘其经济价值的新种类以及具有潜在市场前景的土著资源昆虫。比如,人工大量生产培养的家蚕、紫胶虫、蜜蜂、白蜡虫、五倍子蚜虫、赤眼峰等益虫可视为传统经济昆虫;蝗虫本是著名农业害虫,但为用于食用或生物防治目的而进行生产养殖时,则成为一个具有很大市场发展空间的特色经济项目;蚱蝉、豆天蛾、蜻蜓、木蠹蛾、鱼蛉、松毛虫、甘蔗龟等在一些地区具有历史的应用;黄粉虫、蝇蛆、蛴螬等虫粉已经成为新型的常规饲料蛋白源,如此等等。一旦某种昆虫被列入生产培养计划,即可称之为产业昆虫(Industrial Insect)。 昆虫生产学是促进虫业发展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昆虫生产饲料、食品、保健品,利用授粉昆虫作为农业增产的措施,发展很快。目前除家蚕、柞蚕、蜜蜂等可作食用外,新开发的昆虫有家蝇、黄粉虫、豆天蛾、蝗虫、蚱蝉等,其中家蝇、黄粉虫、土元、东亚飞蝗等工厂化生产养殖技术已获成功。在生产昆虫源蛋白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生产高蛋白食品和保健食品以及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发高利润附加值产品,是昆虫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主导方向。目前以饲用、食用、鉴赏昆虫等为代表的十二个虫业领域逐步形成了明晰的轮廓。 “虫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传统虫业、近代虫业与现代虫业发展阶段。传统虫业最为著名的有“养蚕业”(图1-1,图1-2)和“养蜂业”(图1-3),近代虫业的代表种是白蜡虫、紫胶虫、五倍子蚜等工业原料昆虫,现代虫业的发展以天敌的繁殖利用为主体(图1-4),逐步扩大至各个领域;以黄粉虫为代表的饲用昆虫发展最为迅速(图1-5,图1-6)。 第二节昆虫生产学的发展历史时期 昆虫生产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对经济昆虫资源以及昆虫的全面认识发展基础上的。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状态下,大多数的昆虫由于取食植物的各个组织而造成全球每年20%~30%农产品的损失,此外,在热带,每年有成千上万人死于由昆虫传播的疟疾、睡眠病及其它疾病。因此,人们过多地重视了昆虫有害的一面,导致昆虫学长期进行害虫防治学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应用,对于昆虫的资源功能和生态转化功能的认识失之偏颇,利用极少。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益虫利用,如养蚕、养蜂、生物防治(天敌昆虫黄猄蚁、瓢虫的利用)等,但在昆虫学的研究和应用中,仍是害虫防治占主导地位,即以“害虫防治学或植保昆虫学”的局部内容代替了昆虫学的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昆虫资源学的研究异军突起,引起国内外昆虫学界、农业界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经济昆虫资源学的研究又促进了昆虫学科更全面的发展,一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害虫防治学或植保昆虫学”发展方向,自2000年以来,对昆虫资源的发掘和产业化推进已经成为各国昆虫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昆虫学已经明显地表现出“理论昆虫学与昆虫技术学”、“害虫防治学”和“经济昆虫资源学与昆虫生产学”三个发展方向。昆虫生产学是实现昆虫资源产业化利用的技术基础。 昆虫生产学既是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领域,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基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发源地,桑蚕生产利用已有近8000年的悠久历史,公元前一世纪就以“丝国”而闻名世界。公元四世纪永嘉地区(即今浙江温州一带)农民发明了人工低温催青制取生种,一年能养八批蚕。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蚕业生产知识,许多古农书都曾对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作过总结。列有专章论述蚕业生产的重要农书有:后魏的《齐民要术》,北宋的《秦观农书》,南宋的《陈敷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士农必用》、《务本新书》、《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湖蚕述》、《蚕桑辑要》、《蚕桑萃编》、《广蚕桑说》等。我国的养蜂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养蜂酿蜜和蜂蜜用于医药治病的记载。记载养蜂的古农书有:春秋时代的《致富全书》,战国时代及西汉初年的《山海经》,晋代的《博物志》,宋代的《蜂说》、《尔雅翼》,元代的《琅环记》、《农桑辑要》、《农书》、《农桑衣食撮要》,明代的《郁离子》、《明兴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明末清初的《物理小识》,清代的《蜂衙小记》等。 我国是生物防治历史最久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进生物防治产业化的国家。早在公元304年,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就有利用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的记载:“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yu) 街市者,其巢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巢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桔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 养蚕、养蜂和生物防治中的天敌昆虫利用对昆虫生产学做出巨大贡献并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撑。 18世纪从动物学范围内分出一门独立学科——昆虫学,19-20世纪末从昆虫学中分出应用昆虫学,首先是农业昆虫学、森林昆虫学,后来又形成卫生昆虫学和兽医昆虫学等。 昆虫生产学经历了起源、成长和成熟的发展阶段。 昆虫生产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近60-80年期间,为了生物防治(包括遗传防治)目的培养昆虫和昆虫人工饲料(培养基)的研究取得了成就,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培养节肢动物,其中包括昆虫,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生物防治范围内的会议上不止一次地讨论过。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它被分为一个独立范围,但主要服从生物防治。196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盖总斯维尔召开了培养节肢动物的第一次会议。20世纪80年代昆虫生产学的问题和任务迅速扩大。1982年国际有害动植物防治组(IOBC)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大量培养昆虫优质管理会议。1985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二届会议,此届会议主要讨论大量饲养天敌昆虫与无脊椎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