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对重要哲学范畴

几对重要哲学范畴
几对重要哲学范畴

几对重要哲学范畴

内容:

几对哲学范畴:一与多(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

一、整体与部分一与多

1、含义

这是一个同哲学的源头一样古老的命题。

先说中国的。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一分殊”。佛家:“百川印月”。《红楼梦》:“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唐朝大书法家张怀瓘:“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自然界万事万物,千姿百态,这是多。把这千姿百态化为一种抽象的点和线,这是一)。

再看西方。古希腊:万物的始基--寻找多中之一。赫拉克利特:“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3页),“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毕达哥拉斯:万物本是一。巴门尼德:存在“是个连续的一”。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万物的始基,原子为一,万物为多。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死手与活手。

早期人类试图寻找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稳定的原因,寻找多中之一。两对范畴就是对这种探索的最早的哲学概括。

康德:知性范畴中的“一、多、全”;“全体或整体正是作为一的多”;整体的轮廓应当先于局部。黑格尔有专门论述。认为整体与部分都有其独立性。整体具有反思的独立性,部分其有直接的独立性。但它们“互为条件”,“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以致没有部分,它便什么也不是”。反过来,“这个整体构成它们的关系;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2、辩证关系:

(1) 互相包含。整体包含部分自不待言。部分包含整体,是指部分包含了整体的基本因素,部分是一具体而微的整体,可以反映、代表、象征整体。例:宇宙全息学,“管中窥豹”,原子核,太阳,基因,中医之耳轮、脚底穴位,家庭,团体等。

(2) 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区分的相对性,二是指真实转化,即一个部分变成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个整体或一个整体变成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前者如胎儿的发育、成长等,各种分解、分化、分裂、解体过程中都含有此种转化。例:磁铁取其半,水蛭截其半。后者包含在各种融合、兼并、整合、整体化过程中。例:六国原来各为一整体,被秦统一后,变成了部分;某大企业原为一整体,兼并后成为一集团、一大公司之部分,等等。

整体变为部分后,有的仍保留其独立性,有的已融化在大整体之中,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在英语中,有三个词儿很能引起比较的兴趣,就是Blend,Mix,Mingle.这三个词都有混合之意,但又同中有异。第一个词blend是指把不同种类的东西调和在一起从而使其具有一种特殊的品质,如I likegreen tea blended with black tea(我喜欢在绿茶中掺红茶) 。Oil andwater don't blend(油水不溶) 。第二个词是指把不同种类的东西混合成不可区别的状态,使原来的东西失去各自的本性,如Mix flour andwater . Mix milk andcocoa. Oil does not mix with water. 第三个词意思是混杂,混杂后的人或物仍不失其本性,还可分辨出来,如When oil and water mingle,they are easy to tell apart.辛弃疾:“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与人群混为一体,但伊人可鉴。

(3) 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和部分之和从纯数学上看是相等的,但从功能上看

不能相等。因为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整体的功能显然不是各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这里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1)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如零件与钟表,氮、氢、氧、碳、硫、磷与机体。(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现代系统论最优化原则。(3)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系统结构不合理,力量互相抵消,产生负效应,即所谓内耗。从力学角度看,叫合力等于零。

3、方法论意义:

(1) 一与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综合、分析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2) 应当追求最优化原则。优化组合的思想古已有之。例:孙膑助邹忌赛马夺金。近代,维纳指出“单马车”现象。例:苏米格-25与美“下士”导弹、“中士”导弹。从思维方法上看,突破传统“部分功能好,整体功能一定好;部分功能不好,整体功能一定不好”的观念。

(3) 树立全局、整体观念。对于部分,应承认其相对独立性和重要作用。莱布尼兹:个体独立自主与宇宙普遍和谐;黑格尔:部分有直接独立性,整体有反思独立性。要尽可能照顾各部分的特殊性,做到全局在胸,统筹兼顾。全局代表部分的根本利益,为了全局,有时不得不放弃某些局部利益。总之,为了全局的利益而过分集中和为了局部利益而过分分散,都是片面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

二、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这三对范畴是对整体与部分、一与多的深化,各自在程度上略有差别。

1、含义

个别,指个别性;一般,指一般性;普遍,指普遍性;特殊,指特殊性。

现实的事物都是作为个别的东西而存在的。相对于其组成部分,是整体;相对于其所参与构成的整体而言,是部分。不论作为整体还是部分,都是个别的东西。全世界、亚、非、欧,中、美、日,各省,都是个别的东西。

个别的东西具有许多属性(性质、形式、关系等),其中有些属性是个体特有的,叫个别性或个性;有些属性是许多个体共同具有的,叫一般性,共性或普遍性。可见,一般性便是由一类个别东西构成的整体的属性或类的属性。不过,这个整体相对于更大的整体,又是部分,把这种部分的共同性抽象出来,又可得到更高层次的一般性。低层次的一般性相对于高层次的一般性,就是特殊性。生物性相对于动物性和植物性,是一般性;相对于物质性,是特殊性。

个性(个体特有)-对共性是特殊

个别东西的属性

共性(同类个体共有)-低层次的共性对高层次的共性亦特殊

《荀子·正名》:“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把高低两头--物质和个别的东西这两个概念及其间的中间层次如何获得的思维过程都表述出来了(大别名-别名-共名-大共名,即“个别的东西-特殊性-普遍性-最高普遍性”)

任何概念都是一般,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固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

何谓属性?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再详论。一般地说,性质、形式、关系都可归结为属性。属性可分为特有属性和偶有属性,特有属性又可分为本质属性和固有属性。特有属性其实就

是共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固有属性是派生的。本质属性一定是共性,共性则未必是本质属性。

费尔巴哈:“多神教和一神教之间的差别,不外就是种和类之间的差别。类当然与种有别,因为我们在类中撇开了一切种的差别,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类具有独立的本质;因为类不外是种的共同物。石头这个类概念虽然一概有别于鹅卵石、石灰石、螢石这些概念,而不专指某一种石头(这正是它把一切石头包括在内),但不能因此就说它是超矿物的概念,是超出石类范围之外的概念”。

冯友兰:“树”的概念不是第一千零一棵树:“比如说,人们看见过一千棵树,由此得到树的概念。这个树的概念并不是第一千零一棵树,而是另外一回事。对于那一千棵具体的树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它们是感觉的对象。树的概念是对于树的共相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共相是理性认识的对象。”(《三松堂自序》第275页)

本质属性(决定性)如人会制造工具:

特有属性

属性(性质、形式、关系)固有属性(派生性)如人两足直立

偶有属性

冯友兰论普遍与特殊:

这里所说的普遍,也就是共相或概念。自身包含着特殊东西的丰富性的普遍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具体的共相”。用形式逻辑的话说,具体的共相就是代表一个共相或概念的名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统一。这个名词的内涵就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共相或概念。这个名词的外延就是这个名词所能适用的那一类的东西的全体,两者统一起来就成为具体的共相。所以其具体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但包括那一类的东西的全部个体也包括这类东西的本质。一类东西的本质就是这一类东西的共同性质。例如宇宙,作为一个具体的共相,不仅是一切东西所共同有的性质,而且就是一切的东西。物质作为一个具体的共相,不仅是一切客现存在的东西所共同有的性质,而且就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20页)

这个道理只有“过来人”才能充分了解。人类精神的反思,只有人类精神生活中的过来人,经过了其中的曲折与斗争,成功与失败,深知其中甘苦的过来人,才能充分地了解。黑格尔说:“逻辑像文法的地方就在于:文法对初学的人说来是一回事,对于通晓语言(或几种语言)和语言本质的人说来是另一回事。《逻辑》对于刚开始研究退辑以及一般地刚开始研究各种科学的人说来是一回事,而对于研究了各种科学又回过来研究逻辑的人说来则是另一回事。”(同上97页)列宁在这里评论说:“微妙而深刻”。黑格尔又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定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同上98页)列宁在这里评论说:“很好的比喻”(唯物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21页)

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用抽象概念比较多。抽象则易流于空虚,概念则易于僵化。空虚和僵化是与丰富多彩,变化无端的客观存在不相符合的。黑格尔最反对“抽象的共相”。他讲“具体的共相”。“具体的共相”不容易理解,既然是共相,它就不是具体的,也不可能是具体的,怎么会有具体的共相呢?其实,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事物本来就是如此的。共相即一般;具体即特殊。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特殊不能离开其中所寓之一般而存在;一般也不能离开其所寓之特殊而存在。讲一般要顾及其所寓之特殊;讲特殊要顾及其中所寓之一般。讲一般而又顾及其所寓之特殊,这个一般就是“具体的共相”。(《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21页)与理论思维相对的是形象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常用的思维都是形象思维,所以对于形象思维比较容易了解。但对于理论思维的了解就比较困难了。一说到“红”的概念或共相,

就觉得有一个什么红的东西,完全是红的,没有·点杂色,认为所谓红的概念就是如此,以为这就是理论思维。其实这不是理论思维,还是形象思维。“红”的概念或共相,并不是什么红的东西。就这个意义说,它并不红。一说到运动的概念或共相,人们就觉得它好像是个什么东西,运转得非常之快。其实,“运动”的概念或共相并小是什么东西它不能动。如果能了解“红的”概念或共相并不红,“动”的概念或共相并不动,“变”的概念或共相并不变,这才算是懂得概念和事物、共相和特殊的分别。(《中国哲学史新编》22页)

2、辩证关系

(1) 互相包含

任何属性,不论是个性还是各种层次的一般性都寓于各别东西之中,但不能反过来说个别东西寓于一般性之中。如小张、小李等人的个性和共性都包含在小张、小李之中,但不能说小张、小李等包含于人的共性(人性)之中。要注意:个体不等于个性。这里讨论的是个性和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互相包含的问题,而不是个别东西(个体)与一般性互相包含的问题。

个性包含共性,如何理解?任何个别东西的属性,其中不仅有其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属性,即个别性(同类中其他个体没有的属性),也有它与其他同类个体所共有的属性。个性中含有共性,或说共性寓共性之中。离开个性无所谓共性,离开个别无所谓一般。亚里士多德论一般“房屋”和个别的房屋的关系:“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着一般的房屋。”(《形而上学》中译本47页)。列宁:“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谈谈方法问题》)。黑格尔:水果的比喻。

何谓共性包含个性?就是指共性源于个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共性包含个性,准确点说,是共性包含了部分个性,而不是毫无遗漏地包含一切个性。例:小张这个具体的人的个性不仅包含他所特有的个人爱好,习惯,怪癖等,而且还包括他的知识,素养,道德观念以及时代、民族、地域、等影响,其中有许多是人的共性。反过来说,人的共性或人性也包含了小张的许多个性,但不包含他的一切个性,因为有些个性不是人性的表现。

(2) 互相转化

也有两种情形。

第一,指共性个性、一般个别、普遍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人性对于小张、小李的个性来说,是共性,对于动物性来说,则是个性(人类的个性)。动物性对猫性,是共性,对于生物性,则是个性。又如,小张喜欢音乐,这是他的个性,但相对于偏爱古典音乐来说,又成了共性了。这里共性个性的地位是转化了,但个性共性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任何区别、差异都是相对的。

第二,实际地位发生了变化。即在同一组关系中,共性变成了个性,个性变成了共性。例如,某种观念,最初只是个别人的想法,是个性,后来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成了一股思潮(the currents of thought)了,成了共性了。反之,原来是共性的东西,后来也可以变成个性的东西。

3、方法论意义

第一,既然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就不能设想两个事物绝对不同或绝对相同。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够完整,其实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同,就意味着有不同之处;说不同,就意味着有相同之处。抽象人性论理论上失足之处就在于夸大了人的共同性而抹煞了人的特殊性,特别是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当然,反过来夸大人的特殊性,否定人的共性也是片面的。

哲学史上的教训。唯名与唯实之争。黑格尔把普遍抬高到绝对。中美思维方式比较。

三、相对与绝对

1、含义

“相对”一词在生活用语中含有两个东西相向而立的意思。李白《望天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至于“绝对”一词,古语罕见。中国人写对联,有些高手只命上联,故意留着下联难倒众人,或者干脆连自己也对不上来,这样的联就叫绝对,也是没有对的意思。据说高州一卖炭翁出上联: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至今无人对出下联。

作为哲学范畴,相对和绝对是从生活中引申出来的。相对,即有对,有条件,暂时,有限;绝对即无对,无条件,永恒,无限,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佛教:相待与绝待。“诸法相待生,犹太长短而形。”(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二)。如:有无、生灭、净垢、迷悟等。

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相对的东西,因为它们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只有一个东西是无对的,即无他物与它对立的宇宙,因为宇宙是无所不包的,“其大无外”,没有任何东西在它之外。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又是与部分对立的,因而也是相对的。最高的共性是存在,这样的存在无疑是绝对的,但也还有一个非存在与它相对,因此存在也是相对的。

绝对与相对的区别也是相对的。

在古代,相对与绝对虽然没有作为一对范畴出现,但关于相对与绝对的思想却很古老。中国古代的“无极”即有绝对之意,“太极”的意思则是最后、最普遍的,亦即绝对的。庄子、惠施等人对于事物的相对性有过许多论述,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下篇)这显然是片面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古希腊哲学家一开始就探求绝对的东西,他们往往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看成是这种绝对的东西,当中也有一些抽象性的表述,如无限者、逻各斯、奴斯、存在、原子等,这些较抽象的概念已包含有最后、最普遍的意思。智者派和怀疑主义派则是玩弄相对性的大师。普罗塔哥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把人的认识的相对性推到了极端。

最早把相对与绝对并列起来并阐明两者的辩证关系的是康德和黑格尔。康德曾说:“我将把绝对的一词同仅相对地(即从某一特殊方面而言)有效的东西对立起来使用,后者是受条件限制的,而前者的有效性是不受限制的。”(《纯粹理性批判》英译本1956年版318页)他还指出,所谓不受限制,是在一定范围之内,超出这处范围则是受限制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把绝对物作为基本范畴之一来论述。他认为绝对物本身是绝对的同一,是排斥了差异和变易的,这样的绝对物便是绝对的绝对。这个绝对物便是绝对理念,它充分展开就是现实,即整个宇宙。绝对的绝对逐步展开,化为属性,属性则是相对的。这样,黑格尔便否定了绝对的绝对而承认了绝对的辩证性质,即绝对与相对的不可分离。

2、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与不确定性(相对性)等都涉及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1) 互相依存,互相包含。绝对寓于相对之中,通过相对才能体现绝对,绝对不能离开相对而独立存在。相对也不能离开绝对而存在,任何相对都是体现绝对的,不体现绝对的相对是没有的。

相对包含绝对,是指相对的东西包含绝对性或绝对的因素、成分。绝对包含相对,是指绝对是由无数相对的东西构成的,是相对的东西的总和。列宁:“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说来,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全集第2版55卷306-307页)

(2) 相互转化。以真理为例。

3、方法论意义

绝对与相对既对立又统一,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搞绝对化。绝对主义是把绝对性绝对化了,以绝对排斥相对;相对主义是把相对东西绝对化了,以相对排斥绝对。

绝对主义追求事物之间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恩格斯指出,这些人的典型语言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无条件地讲非此即彼。绝对主义有许多表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死板、僵化、简单化、好走极端等等,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排外主义和全盘西化、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等,都是夸大绝对性而否认相对性。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相反,是要抹煞、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区别,无条件地讲“亦此亦彼”,“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做事、为人不讲原则,不分是非,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不讲稳定性,崇拜自发性,随波逐流,玩世不恭,一切无所谓,道德虚无主义,实用主义,赌徒心理,世界末日式的绝望,等等。

相对主义取消了原则、区别和界限,否定了稳定性,是诡辩论最方便最好使的工具。试举一二例。

在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相对主义最为出色。《齐物论》:“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邪?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庄子认为是与非之间没有区别、没有界限,这是相对主义的典型表现。

又如: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与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不同,从辩证法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在否认了河流的稳定性)。

“过去的我是不是现在的我?”从前有一个人借了别人的钱,长期赖账。债主将其告上法庭,谁知他却辩解说:“借钱的时候,我满头黑发,现在我已满头白发了,可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所以不该还钱。”法官听罢觉得有理,不予追究。离开法庭后,债主气不打一处来,把借债人狠狠地揍了一顿。借债人反债主告到法庭,债主对法官说:“刚才打他的那个我不是现在的这个我,所以不该受罚。”这里的“现在的我不是借钱时的我”,“打你的那个我不是现在的我”等,都是取消了过去之我与现在之我的连续性、稳定性,所以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哲学名词解释

1.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3.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4.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5.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6.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8.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10.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安全文化在线作业一 满分答案

视窗× loading...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15道题) 展开 收起 1.( 2.5分)()指安全文化的物质部分,即安全文化的实体(硬件)和外部形象标志。 A、安全物质文化层 B、安全制度文化层 C、安全行为文化层 D、安全法规文化层 E、安全精神文化层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是指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的状态。 A、文化差异 B、文化差距 C、文化冲突 D、文化对抗 E、文化矛盾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是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表现在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A、物态文化 B、制度文化 C、行为文化 D、精神文化 E、主观世界文化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整个人类文化,涉及到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关系。这两个关系中()是最根本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神灵等抽象事务的关系 D、人与主观世界的关系

E、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从工程学的角度看,()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危险事件引起,可能造成损失的概率。 A、风险 B、事故 C、责任 D、健康 E、伤害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安全文化最重要的领域是()的安全文化。 A、个人 B、家庭 C、学校 D、企业 E、社区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文化可分为很多层次,其中核心部分是()。 A、物态文化层 B、制度文化层 C、行为文化层 D、精神文化层 E、主观世界文化层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哲学中的()观点在动物界的进攻、防守法则中体现的最为充分、活灵活现。 A、因果关系 B、发展 C、对立统一 D、量变和质变 E、普遍性与特殊性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国家安全监督委员会属于()。 A、安全物质文化层 B、安全制度文化层 C、安全行为文化层 D、安全法规文化层 E、安全精神文化层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在动物界和人类的生存过程中,安全与()是一对始终伴随的矛盾。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研究生考试--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7.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安全教育》之安全原理

安全原理 理论具有战略的意义,是一切行动的指南。事物的原理是理论的根本和基础。因此,研究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有关安全原理的研究和探讨不断见诸各种论述之中,但是,安全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还未有一致的认识。在此,我们从人类安全活动的战略与一般问题的规律出发,探讨安全问题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如探讨安全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安全事物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安全的学社会学原则与规律;事故的预防规律等。即我们认识的安全原理是指人类安全活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与法制、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文化建设等)的最一般的原则和规律。显然,这是人类安全减灾战略的最基本的理论核心。一、安全哲学原理 17世纪前,人类安全的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17世纪未期至本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方法论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本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文化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对安全哲学原理的理解还可见安全哲学专题的探讨。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 1.安全系统论原理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一)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二)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哲学的物质范畴教案

哲学的物质范畴教案 山东省平原师范学校李好志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 畴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深刻理解物质范畴,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能 够把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区分开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概 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自觉坚 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为学习后面内容打 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范畴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讲授式自学导读式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入新课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当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什么是物质? 关于物质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发展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由一种或几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 构成的,这种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但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因而具有朴素的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有了近代科学的基础作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这是哲学物质观的进步,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化。 但它也存在一些重大缺陷: 1)把世界简单化了,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 2)不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误把人们对物质某一层次的认识当成对物质的最终层次的认识 3)不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把原子的个性与物质的共性混淆了 4)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概念的科学定义 物质并不是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如:水果是从苹果、香蕉、菠萝等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人是从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一样,哲学物质概念就是舍弃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特性,从中概括抽象出其共同的根本特性。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不是定义而是说明,界定。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安全哲学

安全哲學 一、研究安全哲学的意义 从“山洞人”到“现代人”,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今天,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内容的一系列嬗变,正把人类现代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速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显然,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利益、效率、舒适、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来自于人为的意外事故与灾难的极度频繁和遭受损害的高度敏感。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到日本的地铁毒气事件;从韩国的豪华三丰百货大楼坍塌到中国克拉码依友谊宫火灾;直至世界范围内每年350万人死于意外事故的“无形战争”,惨痛的生命与健康损害及财产巨大损失的深刻教训,迫使人们警醒:──呼唤人类安全文化的建设,以求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家庭幸福与安宁、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绿十字"保护!"安全哲学"──人类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职业安全的"大文化",是安全文化之魂,是安全文化的核心。要提高人类安全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就要研究人类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就要研究和发展安全哲学。二、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安全哲学 人类的发展历史一直伴随着人为或自然意外事故和灾难的挑战,从远古祖先们祈天保佑、被动承受到学会“亡羊补牢”凭经验应付,一步步到近代人类扬起"预防"之旗,直至现代社会全新的安全理念、观点、知识、策略、对策等,人们以安全系统工程、本质安全化的事故预防科学和技术,把“事故忧患”的颓废认识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现实社会"事故高峰"和"生存危机"的自扰情绪变为抗争和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在这人类历史进程中,包含着人类安全哲学──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发展与进步。17世纪前,人类安全的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17世纪未期至本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方法论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本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文化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从历史学的角度,表1给出了上述安全哲学发展的简要脉络。三、安全哲学的几点归纳 1. 宿命论与被动型的安全哲学这样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表现为:对于事故与灾害听天由命,无能为力。认为命运是老天的安排,神灵是人类的主宰。事故对生命的残酷与溅蹋人类无所作为,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与事故只能是被动地承受,人类的生活质量无从谈起,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被沫灭,一种落后和愚昧的社会。 2. 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人类从农牧业进入了早期的工业化社会──蒸汽机时代。由于事故与灾害类型的复杂多样和事故严重性的扩大,人类进入了局部安全认识阶段,哲学上反映出: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来认识人类安全,有了与事故抗争的意识,学会了"亡羊补牢"的手段,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方式。如发生事故后原因不明、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措施不落实三不放过的原则;事故统计学的致因理论研究;事后整改对策的完善;管理中的事故赔偿与事故保险制度等。 3. 系统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建立了事故系统的综合认识,认识到了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其具体思想和方法有: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安全与生产技术统一的原则;讲求安全人机设计;推行系统安全工程;企业、国家、工会、个人综合负责的体制;生产与安全的管理中要讲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五同时"原则;企业各级生产领导在安全生产方面向上级、向职工、向自己的"三负责"制;安全生产过程中要查思想认识、查规章制度、查管理落实、查设备和环境隐患,进行定期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普查与专查相结合、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生产企业岗位每天查、班组车间每周查、厂级每季查、公司年年查,定项目、定标准、定指标、科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安全检查系统工程。 4. 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人类在安全认识论上有了

唯物辩证法的五个范畴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学号:2009010200032 姓名:焦亚庆09市场营销 1现象和本质2内容和形式3原因和结果4可能性和现实性5偶然性和必然性。 1.现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人们生活中黑夜白天很常见,都知道一年有四季,靠感官即能得知,那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由地球自转,公转引起的。 。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象从正面直接的表现着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例如:我们每一天都要经历白天黑夜,每一年都要经历四季。揭示了地球自转,公转原理才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 2..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例如:一件商品,其广告,包装那是外在的,是形式。其作用功能是内在的,是内容。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现象和本质与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例如:其一,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包装广告等的商品往往很难推销出去,而没有实际功能的商品也很难背购买者认同。其二商品的功能决定了产品包装广告的形式,产品的广告包装也服务于产品的功能作业的说明。其三,同一商品可以以不同的广告包装表现,同一形式的广告包装也能囊括一类产品。 3.原因和结果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

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 计算或算法,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数学的专利概念,如今随着计算机日益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已经泛化到了人类的整个认识领域,并上升为一个极为普适的哲学范畴,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一种新视角、新观念和新方法。本文旨在简要论述计算、算法这一哲学范畴的确立。 一 “计算”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数学概念。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平常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计算。同时,“计算”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概念,它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而起源和发展的。但是,真正能够回答计算的本质是什么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应该说,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还没有人能够说得清计算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可计算、什么是不可计算的等问题。30年代中,由于哥德尔、丘奇、图灵等数学家的工作,人们终于弄清楚了计算的本质,以及什么是可计算的和什么是不可计算的等根本性问题。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数学分支——递归论或可计算性理论。在此我们就是以这一理论为背景,概括出计算的本质,并阐明其他一些根本性问题。 计算首先指的就是数的加减乘除,其次则为函数的微分、积分、方程的求解等等;另外还包括定理的证明推导。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这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x,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 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由英文字母及标点符号组成的符号串),而g为含义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 为了回答究竟什么是计算、什么是可计算性等问题,人们采取的是建立计算模型的方法。从30年代到40年代,数理逻辑学家相继提出了四种模型,它们是递归函数、λ演算、图灵机和波斯特系统。这种种模型各不相同,表面上看区别很大,它们完全是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计算过程或证明过程的。但事实上,这几种模型却是等价的,即它们完全具有一样的计算能力。在这一事实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如今著名的丘奇—图灵论点:凡是可计算的函数都是一般递归函数(或都是图灵机可计算的,或都是λ演算可计算的,或都是波斯特系统可计算的)。这就确立了计算与可计算性的数学含义。这一表述过于抽象,下面我们给出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法:所谓计算,就是从已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现已证明:凡是可以从某些初始符号串开始而在有限步骤内计算的函数与一般递归函数是等价的。这就是说,所有可计算的函数都是通过符号串的变换来实现其计算过程的,即计算就是符号(串)的变换。(1) 与计算具有同等地位和意义的基本概念是算法。从算法的角度讲,一个问题是不是可计算的,与该问题是不是具有一个相应的算法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而言,算法就是求解某类问题的通用法则或方法。也就是一系列计算规则或程序,即符号串变换的规则。 正是这样一个原本只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如今却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观念和方法,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 二 我们认为,人类最早把计算作为一种哲学性观念和方法而不仅是一种数学观念和方法,并自觉运用到有关领域的研究中,是一些人工智能的专家们做出的,尤其是在后来的认知科学研究中很明显地表现出这一倾向。由于纽威尔、西蒙、福多、明斯基等一大批学者的努力,物理符号系统假说、心灵的表达计算理论,心脑层次假说等相继提出。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思维就是计算(认知就是计算)。他们明确主张:思维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亦即计算过程,这种计算就是指某种符号操作或加工,指在能对其提供语义解释的符号代码的形式表达式上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