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传播的数学模型讲解

网络舆论传播的数学模型讲解
网络舆论传播的数学模型讲解

网络舆论传播问题

一、摘要

本文讨论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网络舆论形成及对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问题。

问题一,由调查问卷(见附录一),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归类为主体、客体和外界,建立三层结构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AHP)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网络舆论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隶属度原则,构造模糊一致矩阵,根据其性质求解出影响网络舆论主要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舆情指向,管理力度,事件本身的舆论价值,互联网发展的普及程度,及其对总目标的权重依次为:0.245,0.2025,0.105,0.1425。

问题二,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分析。根据网络舆论生成的“蝴蝶效应”机制,将该舆论的形成分为五个时期:产生期、成长期、爆发期、降温期、长尾期。首先,根据跟帖量散点图用最小二乘法通过Matlab拟合出各个时期的函数模型并检验其拟合程度。其次,通过对舆论形成的全过程建立的模型,判断其所处阶段,然后利用所建立的各个阶段的子模型作进一步的预测。

问题三,根据问题二中建立的模型,预测网络舆论的走势,判断网络舆论是否处于爆发期的潜伏阶段,并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及时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蝴蝶效应分段曲线拟合

二、问题重述

2.1问题背景

持有、接受、表达某种相同、相似的观点的人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阀值,此时的观点就上升为舆论。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舆论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能够左右社会大众和政府的行为。

现如今,互联网又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四媒体”。显然,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在形成、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如何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开放的网络平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和民声集散地。

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庞杂多样,容纳了各种人群、各类思潮,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敏感问题出现在网上而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应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使这些敏感问题向热点演变,最后形成网络舆论并引起社会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动时,将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其他政治问题,因此网络舆论的爆发“内容威胁”的形式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对网上的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和控制将成为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问题的提出

根据以上信息解决一下的问题:

(1)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影响网络舆论的各种因素;

(2)运用所掌握数学知识,建立网络舆论形成的数学模型,使其能够对网舆论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并能对网络舆论的态势做出客观的表述;

(3)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描述在网络舆论形成后利用所建型来控制和引舆论的发展趋势。

三、模型假设

1、各层之间的因素不相互影响。

2、除考虑因素外其他因素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3、在提取主成分的成分的过程,不考虑信息损失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四、符号说明

A :网络舆论;

B:主准则层中的各个元素;

i

C:子准则层中的各个元素;

i j

:模糊一致矩阵各层元素的权重;

i

r:模糊一致矩阵的标度值;

ij

max λ:判断矩阵A 的最大特征值;

R :判断矩阵;

i y :各个阶段的函数模型(1,2,3,4,5)i =; i x :各阶段的具体时间(1,2,3,4,5)i =; k N :数据的分点; ()k g x :所设的线性函数;

,m n :散点;

S :最小二乘估计量;

五、问题分析和模型的建立

5.1问题一

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很多,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的决策问题。根据调查表中的信息(见附录一),我们决定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分析。首先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是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影响网络舆论的各个因素属性将其大体上分为三大类:网络舆论主体影响因素、网络舆论客体影响因素、网络舆论外部影响因素。具体的分类如下图1所示:

图1 影响网络舆论的评价体系

2)进而得出两两因素比较的隶属度,并构造模糊一致矩阵的参照(如下表1所示)。

表1 0.1~0.9数量标度

3) 然后层次单排序—根据模糊一致矩阵的性质,可求得各层元素的权重i ω。

1

111

2n

n a na ω=∈Ω∑i ik k =-+*r ,i n 为R 的阶数,α=(n -1)/2。

若ij r 按表1进行标度,而且满足1ij ji r r =-,则R 为模糊一致矩阵,不用再去检验矩阵的一致性。

4)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5.2问题二

根据人民舆情检测室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的持续时间、点击量、回帖数及政府的态度等相关信息可知各个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大体相同。因而我们决定对2009上半年舆论热点中热度最高的“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进行分析,具体找出其舆论形成的过程。

(一)我们将从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得到的数据点分成k 组12,,

,k N N N ,即

1122**

*

1111121211***2121222222**

*

1122(,),(,),,(,)(,),(,),

,(,)

(,),(,

),

(,)k k

N N N N k k k k kN kN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其中12,,

,k N N N 为每组数据的个数.

首先考虑线性拟合这种简单的情形,对k 组数据点分别应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各组数据点所对应的近似线性函数,

()()

()

1

1

2

1

11111

1222121()()()K k

N N N k k k k N kN g x a b x x x x g x a b x

x

x x g x a b x

x

x x --=+≤<=+≤<=+≤

而在整个考虑的拟合区间上就得到了1k -条直线段,现在就这1k -条直线段所在各区间的左端点定义1()()i i i iN i iN g x g x +=,该函数就成为整个区间上的数据拟合函数.这就是分段最小二乘线性拟合问题.

然而有些数据组并不是每段都呈线性关系,如数据(,)1,2,

,i i x y i n =,根据

其散点图却发现其前m 个点较接近直线,后n m -个点呈现非线性关系,则可分两段拟合.分别以一次多项式1Y 和n 次多项式2Y 进行拟合,即

1Y kx b =+ (5.2.1) 为了说明具体的方法,不妨选2Y 的阶数为2,即

22012Y a x a x a =++ (5.2.2)

要保证在边界点(,)m m x y 连续光滑,所以存在两个约束条件:

2

012m m m kx b a x a x a +=++

012m k a x a =+

因此,式(5.2.1)和(5.2.2)的系数是相关的.解得2

20m b a a x =-,故式(5.2.1)为:

2

10102(2)m m Y a x a x a x a =+-+

令S 为最小二乘估计量,则

22

2201200121

1

[(2)]()m

n

m i m

i i i i i i m S a x a x a a x y a x

a x a y ==+=++--+

++-∑∑

通过模型

0i

S

a ?=?;0,1,2i =,可求得最小方差S 的012,,a a a 的值,从而确定出式(5.2.1)与(5.2.2)中的回归系数.最后,通过

r =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式中11n

i i y y n ==∑;

2

10102(2)i m i m Y a x a x a x a =+-+;22012i i Y a x a x a =++.

(二)根据在舆论初始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意见表达时形成的非线性不规则的混沌现象。我们决定运用“蝴蝶效应”原则将其变化趋势分为五个阶段:产生期、成长期、爆发期、降温期、长尾期。进而可以针对各个阶段建立出网络舆论形成的子数学模型,并描绘出事件总体走势曲线进行预测。

六、模型的求解

6.1 问题一

6.11 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解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图1层次结构模型,并参照对各因素主观的定性分析,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相对重要性,并构造模型的模糊一致矩阵(如表2)所示,用Matlab 求出各层元素的权重(相关程序见附录二),然后进行单排序

表2影响网络因素评价体系各准则之间的

模糊一致矩阵及其权重值

由表2可以知道,准则层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是:0.2000,0.3500,0.4500。以下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各子准则层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见表3表5。

表3 准则

B的模糊一致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1

表 4准则

B的模糊一致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2

表5 准则

3

6.12 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影响网络舆论的各因素进行评判。

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影响网络舆论因素中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但不能定量地计算各个子因素在总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为此,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一)对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进行单层次评价

1) 我们通过观察附表中各因素所涵盖的具体评价要求给定以下对影响网络舆论程度的评价结果V ={影响程度非常大、影响程度比较大、影响程度一般、影响程度不太大、没有影响}。

2) 确定1i C 与V 之间的关系矩阵。由搜索资料得到的结果(见附表二)确定

{}110.22100.38800.26900.10600.0160C ={}120.43200.04100.32800.05300.1460C ={}130.32700.14900.13600.05500.1460C =

其中的含义是(以11C 为例):在这个统计的资料中有22.1%的网民对网络舆

论起非常大的推动作用,38.8%网民对网络舆论起较大的推动作用,26.9%的网民影响作用一般,10.6%的网民的影响较弱,剩下的1.6%的网民几乎没有影响。从而可以得到1i C 与V 之间的关系矩阵1R :

11112130.22100.38800.26900.10600.01600.43200.04100.32800.05300.14600.32700.14900.13600.05500.3330C C C ???? ? ? ? ? ? ?????

R ==

3)前面已经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1i C 层各个子准则层得权重1W ,然后可

以通过111=B W R o计算得到1B 的单层次综合评价,其中“o”是模糊合成运算符号。

10.43200.38330.22100.38800.26900.10600.01600.38330.45000.43200.04100.32800.05300.14600.32800.16670.32700.14900.13600.05500.33300.10600.1667T

T B ??

?

???? ? ? ?

?== ? ? ? ? ????? ?

???

o

将1B 归一化可得{}10.30510.27070.23160.07490.1177B =。其中的含义就是民众认为在网络的主体因素方面有30.51%的网民影响程度极大,有

27.07%的网民影响程度较大,有23.16%的网民影响程度一般,有7.49%的网民影响程度不太大还有11.77%的网民几乎没有影响。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其它二个准则的单层次综合评价,分别为:

{}20.31400.22000.36400.15700.0710B = {}30.22800.31670.31670.18600.3270B =

(二)对网络舆论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

由表2可知准则层各因素对网络舆论A 影响的权重W :

{}0.20000.35000.4500W =

然后进行权重总排序,得到一个总排序后的权向量W',再与()1

2

3T

B B B 构

成的判断矩阵进行模糊合成,最后得到的关于网络舆论强弱程度的五个等级的比例近视接近实际情况,所以可以看出主观定下的权重比较符合实际。 (三).确定第三层各个因素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

网民规模程度占综合情况的权重为:0.20.3833=0.0767?

类似地可以得到c 层中的各因素对舆论影响的权重分别为:网民规模:0.0767;网民职业结构:0.09;网民参与态度:0.0333;舆情指向:0.245;事物本身的舆论价值:0.105;互联网发展在不同地区普及程度:0.1425;管理力度:0.2025;媒体渗透能力:0.1049;

可以看出影响网络舆论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舆情指向,管理力度,互联网普及程度,事物本身的舆论价值等。

6.2 问题二

6.2.1 网络舆论形成的环境。

网络以其信息的多项交互性,传播的多媒体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造就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并且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促进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权利的平等,而网络的匿名性又使言论的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这些变化导致大众言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它与网络中媒体言论共同构成了网络舆论。

如今,几乎每一个国内外重大事件都会引起网络中的强烈反感和激烈辩论,进而网络影响现实社会的能力越发强大。总所周知,互联网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媒体的独立力量,网络舆论的独立性也明显增强,直接作用于事件的整个过程,展现了它的巨大能量和独特魅力。

6.2.2 网络舆论形成的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由2009年上半年人民舆情检测室发布的网络舆情热点的持续时间、点击量、回帖数及政府的态度等相关信息可知各个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大体相同。因而我们决定对2009上半年网络舆论热点中热度最高的“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刺杀邓贵犬”一案进行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分析。

我们依次分析各网络社区发布的有关邓玉娇的舆论在来源、内容、数量、强度以及给人的整体印象方向等方面。发现人民网的发帖数最多更能反映出舆论事件形成的过程。

2)建立网络舆论形成的数学模型: 大体步骤如下:

(一)选取“邓玉娇案”4大网络论坛中从5月12日至6月2日涉及“邓玉娇案”的相关舆论网帖标题网帖量最多的人民网作为舆论数据的来源。

(二)综合考量该网站的从5月12日至6月2日发帖数量分析“邓玉娇案”

网络舆情的增减规律,由于有分段点的存在致使曲线不能连续与光滑,因而我们采用Matlab 对其进行分段曲线拟合。得出每一阶段的函数模型。

图2 人民网跟帖量

由图2可将日期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5.12-5.16;第二阶段:5.16-5.21;第三阶段:5.21-5.25;第四阶段:5.25-5.30;第五阶段:5.30-6.02。

(三)运用最小二乘法借助Matlab 软件对这五个阶段的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帖数进行分段曲线拟合,得到每一阶段的拟合函数模型,最后对每一阶段的的模型进行精确度检验。

通过观察图2可初步确定各个阶段的函数模型的阶数,然后再通过调用

()polyfit 命令可得出五个阶段的函数模型如下所示: 第一阶段函数模型:32111111.666775.428678.904815.6000y x x x =-+-+ 第二阶段函数模型:3222225.157484.9524334.8426258.873y x x x =-+-+ 第三阶段函数模型:233325.2598.63198.4y x x =-+- 第四阶段函数模型:244425.8808.3600.33y x x =-+- 第五阶段函数模型:255529120912503y x x =-+-

最后,再利用

2

22

()11i i

i

y y ESS RSS R TSS TSS y ∧

-==-=-∑∑ 其中:i y 是实际的数值,i y ∧

是估计值即为拟合出来的函数中i x 对应的值。对每一阶段的函数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表6所示:

表 6 各阶段函数显著性检验

如果2R 越接近1,表示拟合出的曲线的吻合多很好。由表中信息可知前四个

个阶段2R 非常接近1,说明拟合的比较好。虽然第五个阶段的拟合程度欠佳,但基本吻合。

05

10152025

-50

050

100150200250

300350400事件发生的天数

某天的跟帖数

图3 各阶段曲线拟合得出的图象与原始数据散点图

注:图中蓝线的线为原始散点图。红色和绿色的线为生成函数的图像。

(四)网络舆论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巨大的连锁反应,有时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属于一种非线性无规则的混沌现象。而网络舆论则是网民对于一个公共事件进行完全公开自由平等的意见表

达,在舆论初始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意见表达时所形成的非线性不规则的混沌现象符合“蝴蝶效应”的特征。 因而我们决定运用“蝴蝶效应”原则将其变化趋势五个阶段定义为:产生期、成长期、爆发期、降温期、长尾期。

6.2.3 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预测。

建立的分阶段数学模型对于各个时期来说吻合的很好,与蝴蝶效应相一致,但舆论中出现蝴蝶效应的原因是存在很多变量因素,无法对接下来的时期进行预测,所以再次从整个舆论的过程来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就可以对正在进行的网络舆论进行预测与调控。

用()polyfit 命令对5月12号到6月2号的相应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的数学模型为: 4320.01990.88279.6137 5.62158.7447y x x x x =-+++

计算得出:20.9339R =。说明拟合曲线吻合程度较好,如下图4所示。 然后根据拟合出的多项式函数模型对网络舆论进行预测分析。

0510152025

50100150200250300350

400

图4 拟合后的曲线与原始数据散点图

注:图中的蓝色折线代表原始数据。图中的红色平滑曲线是舆论的整体走势。

七、问题三

7.1 对网络舆论发展形势的预测

由第二问求解出的数学模型,针对现所研究的阶段对网络舆论发展形势进行

预测,由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控制和引导。

对网络舆情形成主要因素—日跟帖数的分析,来判断网络舆论走势。

1)根据总体曲线模型4320.01990.88279.6137 5.62158.7447y x x x x =-+++来判断此时刻所处研究的阶段。具体思路为:由起始时间0x 到所要研究的时刻t x 之间,跟帖数的变化是否为由最初微变化率的上升后下降的回升,并通过已经所处舆论波峰值序列来确定所研究的时刻所处的阶段。

2)在针对所处阶段的子模型作进一步的判断。 7.2 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与引导

在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管理中,危机预警机制的建构显得特别重要.这一机制包括 议题管理,风险管理和关系管理三个要素,因此"舆论事件"一旦发生,当事人应及时 搜集影响事件传播的议题信息,寻找潜在风险,密切关注重要相关人,防范和避免危机 的再次引发, 并根据这些监测信息来确定网络舆论扩散阶段, 做出相应的危机控制和引导对策.

主要从监测手段和技术上来提供一些网络信息监测的操作方法: 1)网站管理者和版主、主持人

论坛版主应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型,选择一些贴近事实、网民生活的热点问题作为论坛主题,以供网民讨论。博客管理机构也相应有垂直面上的审查编辑。 2)专家和专门组织的意见

专家和专门组织在本领域内的权威性使发表的见解具有某种指导性。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搜狐社区”等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这种专家在线的方式,是网络媒体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争取更多网民支持、理解和参与的重要手段。 3)培养网站的意见领袖 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得到大部分用户的认同,起到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舆论方向的效果的用户。 4)传统强势媒体和现实社会的引导

现阶段,法律的不完善和技术的滞后导致无法有效的对网络传播进行监控,因此道德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无论网络具有怎样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个人素质的高低,自律程度其网络交往的文明程度。 5)技术手段的监控

通过一些诸如关键词屏蔽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新闻网站本身在新闻上进行过议题控制,遵循严格的预审制度。避免违规、色情、暴力言论的出现。新闻跟帖不再直接紧跟新闻,而是进入二级页面,全部实行预审,不让违规言论出现。网站可以为保证不良信息能够随时删除,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监控,并通过添加关键词等方法,对评论、论坛、博客的文章留言等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要求版主对本板块严格清理,盯紧跟帖,提高清查频率。

八、模型的评价

问题一:

在查找大量资料仔细分析后,依据最近国内权威人士对国民的调查结果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该模型的优缺点在于将模糊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

合。模糊层次分析能够有效地分析出多因素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但它的各因素权重的计算是通过主观定权的模糊一致矩阵来确定的。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程度。

问题二:

该模型的优点:本文采用了分段拟合曲线对跟帖数的走势进行了分析,消除了分段点处不能满足连续与光滑的弊端。另外,又采用双层预测的方法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形成进行预测。

该模型的缺点:只采用一个事件来说明网络舆论形成的大体过程,并且在建立网络舆论形成的模型时只运用了一个网站的一项指标的数据即跟帖量来进行分析的,这样很容造成信息的偏差。

问题三:虽然不能精确的对网络舆论进行预测,使问题三中的调控有一定的误差,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可以根据模型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调控和引导。

九、参考文献

[1]王莲芬,层次分析法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李伯德,数学建模方法,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3]任善强、雷鸣,数学建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4]冯保成,模糊数学使用集粹,北京:天津科技技术出版社,1987。

[5]张东林,分段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0-83, 1994。

[6]猫眼看人,《邓案,网络舆情持续激荡,越飚越高》,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6552914.html,/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830515,2011。.

[7]人民网舆情监测室,https://www.360docs.net/doc/9016552914.html,/service/index.html ,2011。.

附录一:

影响网络的各个因素及影响程度

附录二:

%问题一的各指标之间的模糊判断矩阵

a=[0.5 0.35 0.25;0.65 0.5 0.4;0.75 0.6 0.5]

b1=[0.5 0.45 0.7 ;0.55 0.5 0.8;0.3 0.2 0.5]

b2=[0.50 0.70 ;0.3 0.5]

b3=[0.50 0.25 0.7 ;0.75 0.5 0.6;0.3 0.4 0.5]

%通过以上矩阵用文中方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w,w1,w2,w3 n=size(a(:,1),1)

u=(n-1)/2;

for i=1:n

w(i)=1/n-1/(2*u)+1/(n*u)*sum(a(i,:));

end

w'

n1=size(b1(:,1),1)

u1=(n1-1)/2;

for i=1:n1

w1(i)=1/n1-1/(2*u1)+1/(n1*u1)*sum(b1(i,:));

end

w1'

n2=size(b2(:,1),1)

u2=(n2-1)/2;

for i=1:n2

w2(i)=1/n2-1/(2*u2)+1/(n2*u2)*sum(b2(i,:));

end

w2'

n3=size(b3(:,1),1)

u3=(n3-1)/2;

for i=1:n3

w3(i)=1/n3-1/(2*u3)+1/(n3*u3)*sum(b3(i,:));

end

w3'

%根据题目附录中的调查表的满意度情况写出判断矩阵R1,R2,R3,R4,R5

R1=[0.221 0.388 0.269 0.106 0.016;0.432 0.041 0.328 0.053 0.146;0.327 0.149 0.136 0.055 0.333]

R2=[ 0.188 0.314 0.364 0.113 0.021;0.168 0.22 0.382 0.157 0.071]

R3=[0.025 0.333 0.55 0.082 0.01;0.188 0.256 0.241 0.208 0.107;0.137 0.346 0.224 0.286 0.017]

%将w1,w2,w3与相应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模糊合成并输出要与排序后的总权重进行模糊合成的判断矩阵RR

R=R1;

p=w1;

g=[];

for j=1:5

b=[];

for i=1:3

b(i)=min(p(i),R(i,j));

end

g(j)=max(b);

end

g

RR(1,:)=g;

R=R2;

p=w2 ;

g=[];

for j=1:5

b=[];

for i=1:2

b(i)=min(p(i),R(i,j));

end

g(j)=max(b);

end

g

RR(2,:)=g;

R=R3;

p=w3 ;

g=[];

for j=1:5

b=[];

for i=1:3

b(i)=min(p(i),R(i,j));

end

g(j)=max(b);

end

g

RR(3,:)=g;

RR

%将排序后的总权重与RR进行模糊合成,得到最终幸福指数的比例

p=[0.2 0.35 0.45];

g=[];

for j=1:5

b=[];

for i=1:3

b(i)=min(p(i),RR(i,j));

end

g(j)=max(b);

end

g

%求拟合曲线的程序

x=1:22;

y=[7 40 182 134 55 225 273 386 375 244 391 324 308 253 328 285 277 215 16 26 149 43];

x1=[1 2 3 4 5];

y1=[7 40 182 134 55];

polyfit(x1,y1,3)

x2=[5 6 7 8 9 10];

y2=[55 225 273 386 375 244];

polyfit(x2,y2,3)

x3=[10 11 12 13 14];

y3=[244 391 324 308 253];

polyfit(x3,y3,2)

x4=[14 15 16 17 18 19];

y4=[253 328 285 277 215 16];

polyfit(x4,y4,2)

x5=[19 20 21 22];

y5=[16 26 149 43];

polyfit(x5,y5,2)

%f(x1)= -11.6667*x1.^3+ 75.4286*x1.^2 -78.9048*x1 + 15.6000 %f(x2)= -5.1574*x2.^3+ 84.9524*x2.^2 -334.8426*x2+ 258.8730

%f(x3)= -25.2 *x3.^2 +598.6*x3 -3198.4

%f(x4)=-25.8*x4.^2 +808.3*x4 -600.33

%f(x5)= -29*x5.^2 +1209*x5 -12503

plot(x,y,x,y,'o'),xlabel('事件发生的天数'),ylabel('某天的跟帖数') hold on

plot(x1,-11.6667*x1.^3+ 75.4286*x1.^2 -78.9048*x1 + 15.6000,'r') hold on

plot(x2, -5.1574*x2.^3+ 84.9524*x2.^2 -334.8426*x2+ 258.8730,'g') hold on

plot(x3, -25.2 *x3.^2 +598.6*x3 -3198.4,'r')

hold on

plot(x4,-25.8*x4.^2 +808.3*x4 -6003.3,'g')

hold on

plot(x5, -29*x5.^2 +1209*x5 -12503,'r')

hold off

a1=0;b1=0;

for i=1:5

a1=a1+(y(i)+11.6667*i^3- 75.4286*i^2 +78.9048*i-15.6000)^2;

b1=b1+y(i)^2;

end

1-a1/b1

a2=0;b2=0;

for i=5:10

a2=a2+(y(i)+5.1574*i^3-84.9524*i^2 +334.8426*i-258.8730)^2;

b2=b2+y(i)^2;

end

1-a2/b2

a3=0;b3=0;

for i=10:14

a3=a3+(y(i) +25.2 *i^2-598.6*i +3198.4)^2;

b3=b3+y(i)^2;

end

1-a3/b3

a4=0;b4=0;

for i=14:19

a4=a4+(y(i)+25.8*i^2 -808.3*i +6003.3)^2;

b4=b4+y(i)^2;

end

1-a4/b4

a5=0;b5=0;

for i=19:22

a5=a5+(y(i)+29*i^2 -1209*i +12503)^2;

b5=b5+y(i)^2;

end

1-a5/b5

附录三:

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帖数

日期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帖数

2009.05.12 17

2009.05.13 40

2009.05.14 182

2009.05.15 134

2009.05.16 55

2009.05.17 225

2009.05.18 273

2009.05.19 386

2009.05.20 375

2009.05.21 244

2009.05.22 391

2009.05.23 324

2009.05.24 308

2009.05.25 253

2009.05.26 328

2009.05.27 285

2009.05.28 277

2009.05.29 215

2009.05.30 16

2009.05.31 26

2009.06.01 149

2009.06.02 43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

网络舆情 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及相关责任部门应对不力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及相关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认识到网络舆情服务的重要性。2010年,我国的网民人数突破了4亿大关,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一批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整合、研判服务的专业机构应时而生。 1.1 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可分四类 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第三类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这类机构具有学术传统,善于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归纳、梳理,总结一般规律。第四类则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主要监测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后三类机构都和政府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联系,这和中国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兴起背景有重要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监测也就成为了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发展之初就承担着反映真实民意,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的责任。 1.2 网络舆情服务≠“监测”+“删帖” 一般大众对于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和机构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网络舆情服务,重在“监测”。其实,网络舆情服务重要的不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更重要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这才是网络舆情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网络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6552914.html,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作者:龙春晖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 摘要:媒介效果研究作为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本文主要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事件”为样本,从中介变量的四个因素来分析贾君鹏事件走红的原因。此外,还从网络受众特点出发,通过对于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浅谈网络文化。 关键词:中介变量媒介类型传播内容受众使用与满足 传统的效果研究分为受众研究、内容研究和效果分析三个部分。效果研究总是在传送端(媒介)和接收端(受众)之间不停钟摆。中介变量概念的引入使得效果研究逐渐从对传播两端(传播者和受众)的研究转向在传播流动过程中起过滤或折射作用的中间因素的研究。中介变量概念是对于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重新划分,增加了效果研究的科学性与开放性,研究者可以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进行,补充和丰富中介变量的内涵。此外,传播研究中历来都很重视对于受众的研究,受众是传播的终端,是传播效果的重要意义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效果研究不断深入,新的领域的受众研究会备受青睐。以下则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事件为例,从中介变量和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两个角度来做分析。 “贾君鹏事件”简介 2009年7月16日,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文章内容只有“如题”两字。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这起迅速蹿红网络的“神奇”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由互联网扩大到现实生活。《华西都市报》报道称这起网民的集体狂欢是800名打工者为“饭钱”制造的“假”货,其实质是一起人为的网络策划事件,也可以叫做网络炒作或是网络营销。“贾君鹏事件”产生这样强大的涟漪效果可能是策划者也始料未及的,让人不得不感叹网络力量的强大。 “贾君鹏事件”虽然是一起人为的策划事件,是一次蒙上了“网络恶搞”面纱的营销活动,但是 该事件从网络恶搞成功走向网络营销,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将“贾君鹏事件”视为一次网络世界的传播事件,就从中介变量概念的四个方面以及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来分析它成 功的原因。 中介变量的作用 中介变量是指那些在大众传播刺激和受众反应之间的中间因素,是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而又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处于因果序列中间的因素。顾名思义,中介变量之所以谓之“变量”,是因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前沿报告【网络舆论再认识】 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 单学刚 近 年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出跌宕起 伏的特点。众多的天灾人祸、社会矛盾,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加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频频发声。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 据CNNIC 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调和鼎鼐的新平台。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08年正式组建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对互联网舆论的发展特点、传播规律、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舆论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和作业流程。根据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近期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 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 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 2007年6月5日,“大河论坛”出现网友“中原老皮”的帖子《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 400位父亲泣血呼救》,以400位河南籍父亲的口吻陈述:他们的孩子被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帖子发出后,特别是在6月7日被转贴到“天涯杂谈”后,全国各地媒体相继对山西黑砖窑进行了报道,高层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了一场整治非法用工的专项运动。可是,从此前的5月19日开始,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就已经开始播出他们从河南到山西砖窑寻找亲人的报道,但报道在引发关注的范围和程度上都无法与后来的网络传播相比。 此后,在一次次的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积极呼应,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选材的重要来源。 2008年11月,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帖子《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带图)》在天涯社区迅速走红,发帖网友称他在乘坐上海地铁二号线时无意中捡到一个环保购物袋,里面装着十多页署名“美洲集团”的文件,内容是一些城市公务员出国考察的清单,清单内容让他感到“愤怒”。这一事件迅速在网 络上传播开并引来传统媒体的追踪报道,最终被曝光者受到了应有的惩戒。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权威性强,但强调自上而下的“舆论导向”,不太重视体察真实的舆情民意;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观点虽来自最基层的民间“草根”,但网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上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新老媒体需要互动互补,两者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全国掀起舆论风潮。 二、网络舆情载体多样化, Web2.0时代的微博客、QQ 群影响力日增 以BBS 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形式为代表的“网络互动空间”,一直是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但是,这种格局今年以来受到一定冲击,发布信息和讨论更加快捷、灵活、简易的微博客、QQ 群在网络舆论场中迅速崛起。 在2009年上半年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中,以Twitter、饭否、做啥、叽歪、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有人认为,,“网络传播” 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我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有以下优势: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传播互动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网络传播的劣势: 1.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 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2;.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这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 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4.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5. 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现在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6. 网络传播能使网络犯罪更加容易。 综上所说,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多利用它的优势做些该做的,而不是荒废时间,

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

MEDIA OBSERVER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十佳期刊 □燕志华 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举世瞩目。在广袤的城乡之间,绵延着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也最急遽的城市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 的大事件。但随之而来的, 是城市拆迁、城中村等负面效应逐渐显露。与此同时, 工业化浪潮始终伴随着城市化的步踵,环境污染、食品事件等社会危机接连爆发。两者齐头并进,使得中国在社会转型、 国民转性的关键时期,矛盾凸显。在中国的经济问题向社会领域快速渗透之际,网络化浪潮又扑面而来。中国的网民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增长到3亿多人,在虚拟世界依然人口第一。网络是个迥异于现实的新社会空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暂付阙如,网络舆情呈现出极端多元化和复杂化。城市化、工业化和网络化合流,使得眼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局势,世所罕见。 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彼此叠加,构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传播空间。网络也使得社会事件传播的途径和影响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新闻事件,是网络炒热之后,传统媒体才跟进。传播议程设置的权杖,前所未有地落到了网络的手里。频发的社会事件,经网络的放大,已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研究网络舆论传播,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让我们试以杭州“七十码”事件为例,寻找网络舆论传播的某些规律,为我们进行网络时代的社会危机公关处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5月初,杭州街头发生了一起赛车者撞死一名大学生事件。由于网民的深度介入,最终发展成举国皆知、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 事发不久,现场图片即上传到网络。在一张图片上,肇事司机胡斌的年轻朋友在现场叼着烟、勾肩搭背,表情轻松而漠然,引发了网友愤怒,针对胡斌的“人肉搜 索”就此展开:有钱子弟!多次超速,但驾照一直未吊销……胡斌背景的曝光,堪称 是这起网络传播事件的转折点———“富二代”这个带有强烈标签色彩和社会分层意味的词汇就此出炉。网络关注从此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继续“就事论事”,二就是围绕“富二代”话题展开。而对后者讨论之热烈,远远超过了对车祸本身的关注。有网民建立了专门网站,汇集各种相关话题,所有人用搜索引擎稍一检索,即可直接切入话题。 事态已经从原先的一条主干发展成了枝桠众多的“话题之树”。不久,当地交警部门宣布,该车速度绝非外界猜测的80码甚至90多码,实际只有“70码”。这个结果立刻引来无数网友强烈 质疑。此前警方还声称,事故现场没有监控录像,但5月9日,浙江卫视却播放了一段现场监控录像。针对杭州警方的网络恶搞随后展开。根据警方的“70码”说法,网友们讽喻性地创造了“欺实马”一词,一时成为热门新词。此案中,对“仇富”等现象的探讨,也都是热点。 到今年8月份,在该案宣判之际,一个“杭州七十码事件肉出疑似替身张礼礤”的帖子在网上现身了。虽然当地法院再三驳斥“替身”之说,却几乎无人相信。直到新华社刊发记者专访,并且拍摄了一张胡斌本人的近照之后,事态才最终平息。 胡斌案至此并未划上句号。有网友自省:“替身”说给社会和网络带来了一场地震,是否需要道歉?南方都市报就发表了言论:《网民不必为一个真胡斌而道歉》,理由是,质疑精神是网络和公民社会的固有属性,推动着追求真相和社会进步。此次的“误算”,并不影响其价值。所以,当有关方面宣布已将“谣言散布者”逮捕归案的时候,又引发了网络的一番争论。 无论如何,发生于2009年5月份的“胡斌案”,注定将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发 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 网络天地 38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根据乐思高级舆情监测分析师雷先生的论文介绍,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网络舆论传播的数学模型

网络舆论传播问题 一、摘要 本文讨论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网络舆论形成及对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问题。 问题一,由调查问卷(见附录一),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归类为主体、客体和外界,建立三层结构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AHP)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网络舆论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隶属度原则,构造模糊一致矩阵,根据其性质求解出影响网络舆论主要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舆情指向,管理力度,事件本身的舆论价值,互联网发展的普及程度,及其对总目标的权重依次为:0.245,0.2025,0.105,0.1425。 问题二,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分析。根据网络舆论生成的“蝴蝶效应”机制,将该舆论的形成分为五个时期:产生期、成长期、爆发期、降温期、长尾期。首先,根据跟帖量散点图用最小二乘法通过Matlab拟合出各个时期的函数模型并检验其拟合程度。其次,通过对舆论形成的全过程建立的模型,判断其所处阶段,然后利用所建立的各个阶段的子模型作进一步的预测。 问题三,根据问题二中建立的模型,预测网络舆论的走势,判断网络舆论是否处于爆发期的潜伏阶段,并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及时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蝴蝶效应分段曲线拟合 二、问题重述 2.1问题背景 持有、接受、表达某种相同、相似的观点的人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阀值,此时的观点就上升为舆论。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舆论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能够左右社会大众和政府的行为。 现如今,互联网又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四媒体”。显然,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在形成、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如何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开放的网络平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和民声集散地。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手段,移动网民大规模增长的同时,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舆论的主要阵地也逐渐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而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路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在热门话题形成舆情后,其伴随的巨大舆论力量,已经达到了让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必要的监测,可以对这股力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社会民情及对其舆论的总和,而互联网舆情即是在互联网世界里,通过常用的互联网交流渠道,如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方式对日常社会民情发表观点及态度的一种网络形式。华中科技大学曾润喜博士曾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新时期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特点:“二易”和“三难”: 1、容易突发 网络舆情发生之前通常毫无征兆。一个很普通的网络事件,一旦被用户关注,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升级为网络热点事件。

2、容易产生互动 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最后形成一个较大的交流圈,这个交流圈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引发共鸣,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意”和“民声”。 3、难预测 在未实行实名制前,网民发表的言论很难受到控制。而且网民初始发表的各种观点以及言论,很难准确预测后期舆情发展的方向。 4、难控制 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和评论,表达快捷、信息多元化。缺少必要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所以对网络舆情的掌控很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 5、难确认 我国网民人数众多,为世界第一,而且人数仍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不是实名制登记,网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即使是网上重点人员,也会经常改头换面,操纵网上舆论。 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意义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首要的意义就是提前发现舆情危机,及时处理危机公关。 1、对于有些网络舆论,有些舆情会对政府的形象产生影响,进行舆情监测,可以及时的了解事件的动态,对这些错误、失实的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政府实施舆情监测还可以掌握社会民意,通过了解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情绪、态度、看法以及意见和行为倾向,然后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决定。 2、对企业来说,有效地监测,第一时间了解,及时地处理企业在网络上的相关负面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利用企业舆情监测,第一时间最快速预警负面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的负面信息,保持企业的健康良好形象。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信息进行抓取和搜集,将信息分为正面、中性、负面。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企业产品动态、用户需求,然后企业做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总结: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舆情监测工作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对网络上的敏感话题,舆情动态等信息及时掌握,同时对恶性行为加以有效控制,对网民加以理性引导,从而促使网络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特征是由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决定的,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将一台台孤立的计算机联成网络,实现全球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连续性、信息更新的快捷性、信息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声音、画面、文字的一体性等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陈力丹教授把舆论分为八个要素: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⑤。结合网络的特点和网络舆论空间的要素以及网络舆论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网络舆论的特点。 主体的隐蔽性 与传统媒体有明确的传播主体不同,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既可以明确,也可以不明确。主体的隐蔽性是网络舆论的鲜明特点。在传统媒体和社会组织中,个人的话语权是十分有限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空间,发言人一般用昵称、代号或匿名方式出现,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可以更少地顾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大胆地畅所欲言。匿名传播能使网民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压力,让精神得到一种相对自由的释放,不仅得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也保护了自身,因而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支持。网络传播的主体本身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则给网络舆情本身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因子,使其发展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客体的丰富性和争议性 媒体发布、传播的信息是潜在的舆论客体,与传统舆论相比较,网络舆论客体要复杂、丰富很多,而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话题,才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成为舆论的内容,同时,这些公众关心的公共性话题往往又带有一定的争议性。 丰富性 舆论客体的丰富性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所造的。网络舆论的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传统媒介中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而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存储能力,不受版面和时段控制,而且超链接的独特功能,使得网络能够便捷地汇总、整合信息。 争议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群体的分化,多种价值观并存,各个群体出于自身情况和利益的考虑,对于公共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意见分歧。尤其是对焦

网络舆情危机的因素

网络舆情危机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负面或突发事件,网络公众对事件或现象中焦点和热点的态度、意见、情绪、观点和信念等的总和。在网络环境中负面舆情事件传播所产生的舆论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并给舆情中的当事人或主体造成非常快速的负面影响扩散。 公众参与事件的讨论主要原因是此事件会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某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生活环境中的关注热点等,而加以网络媒体的优势和自有性、公平性等特点会使事件很快形成网络舆论的力量。 网络舆情的成因 l 政治政策因素 从政治角度来看,网络媒体早已成为连接政府和民众的重要纽带,能够形成广泛的上传与下达的交流沟通渠道。从政策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非常关注,为能够为公众提供自由而开放的言论环境而不断优化相关政策。

l 社会环境及热点事件 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某些公众成员之间的矛盾,如贫富差距问题、劳务权益问题、消费者权益问题等,而由此引发的各类焦点事件经过媒体的传播将会吸引广泛公众的关注,因为这些问题或与其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利益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且社会公众群体因为这种关注行为,也很容易从旁观、瞭望的角色,通过便捷的互联网转变为舆论的参与者。 l 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随着国内网民规模的不断提升,据国家网信办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2018年12月国内网民已达近8.3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59.6%。 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在社会广泛的覆盖与渗透,促使新闻与资讯等各类媒体纷纷加入其中,形成除自有传播平台以外的网络媒介矩阵态势,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交互沟通方式和集中的社会传播模式,逐步又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基础。 l 不良和虚假信息传播 网络中公众可以通过匿名对感兴趣的舆论话题发表主观看法,而网络的隐匿性可能会造成有目的操控信息的发布,使舆论话题向不良的趋势发展。 另一方面各类人群都可以在网络中发布信息,造成虚假信息严重影响和损害了媒体、组织、个人的公信度和声誉度,甚至会造成公众因盲目采信形成随波逐流的“群体极化”现象,这种状况的发展将会给社会舆论造成危害。而如何判断网络中的虚假和不良信息,如虚假新闻、谣言等,现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但同时也需要网络公众能够主动的根据详实多层面、多视角的了解事件,避免妄下定论式的发表个人观点或被有目的的操控,尤其是能够带动他人的意见领袖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自制性和尊重事实的公正态度。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民意表达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年度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 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网络舆情的几大特点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直接性 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随意性和多元化 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

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隐蔽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偏差性 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已享受到网络传播的快捷和高效了,这种传播方式是目前最快获得消息的方法,只要一种传播方式的产生,必然会给受众带来新的传播感受,同时每种传播方式都会伴随不同的传播效果,而网络的产生,由于它的便捷快速,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方便,却也在同时引起了负面效应,因此,网络传播的最终效果会有好坏之分,即它的双面性。 现今人们手中有能上网的手机等各种高科技智能产品,家中更有电脑时刻守候着,使人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网有着近的不能在近的关系了,人们只要登录微薄,人人等互动平台,甚至不需等待,最新的一切时事动态都尽在掌握了,我们不得不感叹网络传播速度之快,正因为这种快,才使得人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我们习惯从网上获得信息,既不需要费脑,又轻松便捷,这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传播不仅快速,它的信息包容量也是无限的,网路就想一本超级辞海一样,但它的内容又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查一个人,一件事,和任何知识概念,你几乎可以获取任何你想知道的事情。同时它的传播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报纸与电视还属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之下,网络就显得先进的多,你可以查去信息,回答信息,视听感受,互动接触。这使人们在感官享受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试想在这么大的一个信息海洋内,人们普遍习惯接受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所以他的传播效果也是显著的,它使人们习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简单和便捷。这是在网络传播效果上的优势。 再有就是网络信息的可交流性,让你在不用动身询问的时候,单用手指就可以获得你想知道的,你可以和网上任何你个与你有共同信息源的人进行交流探索而不被阻止,人不能独立存在,他必须依附人群生存才行,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在社会,而另一类人,比如宅男宅女,他们不喜欢走出去和人交流,这时网络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使他们不必觉得孤独,因为他们在网络的里了解着真实世界的动态和与虚拟世界的人保持着交流,所以说网络传播让人们聚集在一个体积很大但空间已经很小的地球村上了,他使我们在一个小的环境内就能知道世界此时正在发生什么,让我们能轻易地知道自己想获得的信息啊,知识啊,不得不说,网络传播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之处。 网络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网络传播也不可避免,就比如刚才的宅男宅女们,虽然网络传播可以让他们不走出家门就知道外面世界的一切,但是同时他也使这样的人群变得越来越闭塞,不愿与真实生活中的人多接触。这也是网络传播所导致的负面效果,使人们在信息沟通上拉近了距离,却在现实生活中又产生了距离。有时候使人分不清真假。 其次就是在文化知识上,过去人们除了口口相传的方式,就还有书籍记载了,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在遇到学术问题时不是去请教老师就是去查阅典籍,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百度貌似已经就是这无所不知典籍了,人们习惯去敲击鼠标键盘来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并慢慢的依赖上了这种查阅方式,这使人们远离了以手翻页的习惯,同时网络传播丰富了人们的视听享受,但同时令人们远离了书本的想象世界,让我们单纯的从影视资料中获取知识,而不是在书本中畅寻自我。这也渐渐地使得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因为只要百度一下,一切尽在知晓了,谁还会去想要思考呢,这会使思绪勤劳的人越勤劳,思绪懒惰的人越懒惰。 甚至,在长期的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会影响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