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知识点复习1

原子物理知识点复习1
原子物理知识点复习1

《原子物理学》讲义

教 材:杨福家《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第四版 参考教材:褚圣麟《原子物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6第一版

作者简介:1936年6月出生于上海,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1958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核物理系副主任。此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科协主席等职。又受原本只有王室成员和有爵位的人才能担任校长的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聘请,于2001年出任该校第六任校长。2004年兼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导、组织并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完成了一批引起国际重视的研究成果。撰有《原子物理学》、《应用核物理》等专著。

课程简介:《原子物理学》是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结构的“原子”层次。随着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原子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导致量子理论的发展,而量子力学又使原子物理学得以完善。

《原子物理学》这门课程是在经典物理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之后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它以力、热、光、电磁等课程的知识为基础,从物理实验规律出发,引进量子化概念,探讨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从微观机制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同时介绍原子物理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应用。本课程强调物理实验的分析、微观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的建立和理解。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了解物质世界中三个递进的结构层次,为学习量子力学和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注重智能方面的培养,力求讲清基本概念,而大多数问题需经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去掌握。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学习。

第一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1-1背景知识

“原子”概念(源于希腊文,其意为“不可分割的” )提出已2000多年,至19世纪,人们对原子已有了相当的了解。

由气体动理论知1mol 原子物质含有的原子数是1

23

10022.6-?=mol

N A 。因此可由原子

的相对质量求出原子的质量,如最轻的氢原子质量约为kg .27

10671-?;原子的大小也可估计

出来,其半径是nm .10(m 10

10-)量级。这些是其外部特征,深层的问题:原子为何会有这些

性质?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1. 电子的发现

1879年,克鲁克斯(英)以实验说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为电子的发现奠定基础。 1883年,法拉第(英)提出电解定律,依次推得:1mol 任何原子的单价离子均带有相同的电量。由此可联想到电荷存在最小的单位。

1881年,斯通尼(英)提出用“电子”这一名子来命名这些电荷的最小单位。(德国黎凯、赫尔姆霍茨,英国斯通尼)

1897年,汤姆逊(1856-1940,son J.J.T hom .英),15岁进入欧文学院读书,20岁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在其94岁高龄的一生中一直在剑桥教科书和研究。自27岁起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共34年。因发现电子而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通过实验确认电子的存在。高真空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经狭缝约束后成一窄束,窄束射线通过电场和磁场后到达荧屏。从其偏转判断所受电场力和磁场力,从而算得电子的荷质比

m

e 。

事实上,在汤姆逊之前,赫兹(德)做的类似实验未发现射线偏转(因高真空不易实现),误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休斯脱做过氢放电管中阴极射线偏转的研究,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为氢离子的千倍以上,但自己认为此结果是荒谬的,他认为射线粒子应比氢原子大。在1897年考夫曼(德)也做过与汤姆逊类似的实验且结果更精确,但他不承认阴极射线是粒子的假设,直到1901年才将实验结果公布。 2. 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精确测定电子电荷的是密立根油滴实验(1910年,美), 得出电子电荷的值

C e 19

10

6.1-?≈,再由

m

e 之值求得电子质量kg m e 311011.9-?≈。密立根并据此发现电荷呈

量子化分布。(电荷为何呈量子化分布的机制至今仍未解决)

(另一个为精细结构常

数)此常数决定了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特征,物理学至今无法从第一性原理导出此常数。由此还可得出u kg m p

007276470.11067.127=?≈-(在估算中可当作一个u )

[作为评价事物的依据,第一性原理和经验参数是两个极端。第一性原理是某些硬性规定或推演得出的结论,而经验参数则是通过大量实例得出的规律性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第一性原理(称为理论统计数据),也可以来自实验(称为实验统计数据)。

但是就某个特定的问题,第一性原理和经验参数没有明显的界限,必须特别界定。如果某些原理或数据来源于第一性原理,但推演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当然是很有说服力的),那么这些原理或数据就称为“半经验的”。]

按照相对论质能关系2

mc E =,可得出?

??≈≈2

2

/27.938/51.0c MeV m c

MeV m p e ,这是微观物理学中用能量

单位表示质量的常用方法。

3. 阿伏伽德罗常数:1

23

10

022.6-?=mol

N A

mol 1物质的结构粒子数目与12克C 12的原子数目相当。

A N 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重要常数,起到桥梁的作用。

物质质量与原子质量单位u 有u

g N A 11=

,(kg .u 27106611-?=);在热学中有k

R N A =

在电学中法拉第常数F 也是通过A N 与e 相联系的,有e

F N A =

。(法拉第常数F :1摩尔的任

何物质产生或所需的电量为96493库仑。或表示为mol /C .410659?) 4. 原子的大小(估算)

1)从晶体中原子的规则排列估计:设原子挨排,某种原子X A 的质量密度为ρ,球形原子半径为r ,则有

3

3

433

4A

A N A

r A

N r πρρ

π=

?=

。据此式可估算出不同原子的半径(详见教材),

知不同原子的半径相差不大,其数量级为0

A (cm A 80

101-=),这是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

2)从气体动理论估计:气体平均自由程n

d 2

21πλ=

,式中n 为分子数密度,d 为分子直

径,若由实验得出λ和n ,则可求出分子半径r 。单原子分子的即为原子半径,简单分子的半径的数量级与其原子半径的数量级相同。

3)从范德瓦尔斯方程估计:在RT )b V )(V

a p (=-+

2

中,b 值按理论应为分子体积的4

倍,由实验得出b 即可确定分子半径,其数量级与原子半径相同。

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出的原子半径有些出入,但数量级都是1010m 。

§1.2卢瑟福模型 1.卢瑟福模型的提出

在汤姆逊发现电子之后,为解释原子中正负电荷分布的问题,曾先后有多种模型。

1.汤姆逊模型(也称西瓜模型或葡萄干面包模型。1898年提出,至1907年进一步完善):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电子均匀地嵌在其中。电子分布在一些同心环上。此模型虽不正确,但其“同心环”概念及环上只能安置有限个电子的概念是可贵的。

2.长冈半太郎行星模型(1904年提出):原子内正电荷集中于中心,电子绕中心运动。(但未深入下去)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在其学生盖革、马斯顿的α粒子散射实验之后提出) 一个有用的电荷常数表示法:MeV fm .e ?=4412

(m fm 15

10

1-=)

2. 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即氦核,其质量为电子质量的7300倍。卢瑟福于1909年观察到α粒子受铂箔散

射时,除小角度散射外还有1/8000的α粒子属大角度散射(偏转大于900),甚至有接近1800的。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示。

大角度散射不可能解释为是偶然的小角度散射的累积,它只可能是一次碰撞的结果。这不可能是汤姆逊模型所能发生的,所以这样的结果表明汤姆逊模型是不成立的。

卢瑟福在此基础上,于1911年提出其核式模型。

3. α粒子散射理论

设有一个动能为E(质量为m ,速度为v)的α粒子射到一个静止的原子核Ze 附近,在核的质量远大于α粒子质量时,可认为核不会被推

动。则α粒子受库仑力作用而改变了方向。如右图示,b 为瞄准距离(也称碰撞参数),可由力学原理证明α粒子的路径是双曲线,瞄准距离b 与偏转角θ的关系称为库仑散射公式为:

库仑散射因子E

Zke a 2

2=

(导出过程此略。此式在理论上重要,但在实验中无法测量b) 显然,πθ=时,b a 2=

设薄箔面积为A ,厚度为t(甚薄,以致薄箔中的原子对射来的α粒子无遮蔽)。 瞄准距离在)(db b b -→为半径的环形面积内的α粒子,即通过以b 为外半径,(b-db )为内半径的环形面积(db b π2)的α粒子,必定散射到角度在)(θθθd +-间的空心圆锥体内。

从空间几何知,[面元的立体角为2

r

dS d =Ω。立体角的单位叫球面度(sr)],空心圆锥体

的立体角为θθ

θ

πθθπθ

θπd d r

rd r r

dS d 2

cos

2sin

4sin 2sin 22

2

==?=

=

Ω

α粒子散射到立

体角Ωd 内每个原子的有效散射截面为

σd 。

2

sin

sin 82

sin

2cos 4

2

sin

4

2cot

2

224

2

32

2

θθθπθθθ

πθθθ

π

πσd a

d a d a a db b d ==

?

==

α粒子打在环上的几率: 2

842

θθθπσ

sin

d sin A a A d =

对于薄箔而言,对应于一个原子核就有一个这样的环,设薄箔上的原子核数密度为n ,则在体积At 内共有nAt 个环,故一个α粒子打在薄箔上被散射到θθθd +-(即Ωd 方向)范围内的几率为:nt d nAt A

d )(dp ?==

σσθ

若有N 个α粒子打在薄箔上,则在Ωd 方向可测到散射的α粒子数应为:

2

sin

)

4

()(4

2

θ

σθΩ=?=='d a Nnt nt Nd Ndp N d

定义微分截面:Ω

'=

Ω

=

Nntd N d d )(d )(c θσθσ。

则可由此得卢瑟福散射公式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物理意义:α粒子散射到θ方向单位立体角内每个原子的有效散射截面。

)(c θσ具有面积的量纲,单位:sr /m 2。(sr :球面度,为立体角的单位。)

通常以靶恩(b ,简称靶;2

28

10

1m b -=)为截面单位,则相应的微分散射截面)(c θσ的单

位为sr /b 。

以上推导中假定原子核不动。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将其转为实验室坐标系的形式。

4.卢瑟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1. 盖革-马斯顿实验(1913)

此实验证明了卢瑟福散射公式是正确的。1920年查德威克用改进的装置首次用所测数据代入卢瑟福公式得出原子的电荷数Z ,确定了Z 等于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卢瑟福公式据经典理论导出而在量子理论中仍成立,这是很少见的。 2. 原子核的大小(估算)

(这是两个粒子在有相互作用时能靠近的最小距离,与瞄准距离不同。)

设α粒子(Z 1)距核(Z 2)很远时速度为v ,距核近到感受到核的库仑力时速度为v ',据能量守恒律有:

r

ke

Z Z v m mv

2

212

2

2

121+

'=

因α粒子在有心力场中运动,其角动量守恒,故:mvb dr

d mr

v m r L ==?=?2

(常数)

当m r r =时,径向速度为0,只有切向速度(“近日点”特征),于是m m r mv mvb = 经整理后得:m

m

r ke Z Z mv

E 2

21221+

=

?m

m

r ke Z Z mr L

E 2

212

22+

=

上式中,右边第一项是α粒子的离心能,第二项是在近日点的势能。由此解得:

此解是对于两体相斥的情况,称为“近日点公式”。)

上式为两体相斥时的解,若两体相吸,则将“1”换为“-1”即可。

当πθ=时,a r m =为其最小值(原子核线度的上限),这是两体在斥力场中对心碰撞时能靠近的最小距离。

实际上,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也可简单地得到,当粒子e Z 1以能量(

2

2

1mv )打向核,当能

量全部转化为势能时两者的间距即为最小距离。即:

实验中,利用上式得出Po 210

的α粒子对Cu 29

作0

180 散射时的fm a 8.15=,故铜的原

子核半径一定小于fm 8.15。

5.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进一步说明

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理论推演中包含有两个假定:1)计算散射面积时,把单原子的散

射截面乘以原子数,这就假定在铂箔中原子核前后不互相遮蔽;2)通过铂箔的α粒子只经过一次散射。

以上是分析α散射实验时的假定,但实际如何呢?

对假定1):例如铂箔很薄,其厚度为5×10-7m 。可原子的直径约3×10-10m ,可见还有1000多个原子的厚度。但如果考虑到原子线度约为核线度的104

,则原子核的几何截面最多是原子的10-8

,这样前后遮蔽机会不大。所以要求铂箔厚度适度。

对假定2)实际上,α粒子通过铂箔,实际上经过了好多核附近,是经过多次散射的。但因为核很小,核空间很大,因此α粒子通过铂箔时,多次接近核的机会不大。只有瞄准距离b 小时散射角才大。实际观测到的较大的θ角可设想是由于一次大角度散射和多次小角度散射合成的。但由于多次小角度散射在各方向都有可能,所以合并产生的方向改变小得多。所以有大角度散射时可不计小角度散射,一次散射理论适用。至于实际观测到较小的θ角,是多次小角度散射的结果,一次散射理论就不适用了。这就是为什么在450

以上的大角度散射与理论符合较好的原因。由于卢瑟福核式结构的证实是依据大角度散射的,所以复杂的小角度散射不影响结论。

此外,原子核外电子因质量较小(约为α粒子质量的1/7300倍),电子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的影响微不足道。 6.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意义:

1)行星核式模型提出以核为中心的概念,承认高密度核的存在; 2)卢瑟福散射这种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对近代物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3)卢瑟福散射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手段。1967年,美将一α源送上月球,对月球表面进行卢瑟福散射来分析其成份。其结果与1969年取回的月球样品分析结果基本相符。 困难:

1)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

由经典理论知,电子绕核的加速圆运动必发射电磁波而放出能量,则电子能量将逐渐减少(形成绕核的螺旋运动),最后电子落入核内,原子崩溃。但实际并非如此,何故?

2)无法解释原子的同一性(宇宙中同种原子结构相同称为同一性。)

3)无法解释原子的再生性(原子在外来影响撤除后,立即恢复原来的状态称为再生性。) 对困难1)的定量估计:设电子绕核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则L

kZe v R

Ze k

R

v

m 2

2

22

=

→=

电子加速度为4

3

24

2

2

2

2

22

)()(

L

kZe m L

kZe kZe

m v kZe

mv R

v

a ==

?=

=

据电动力学知,单位时间内辐射的能量为2

3

23

2a c

e k P =

设电子直动能耗尽需时τ,则2

2

1mv P =

τ,再考虑到电子角动量mR kZe L 2

2

=

可得:2

43e

Zcr R

=

τ。其中电子的经典半径fm mc

ke r e 818.22

2==

若取Z =1,R =0.1nm ,可得出电子作螺旋运动最终落入核内需时s 10102.3-?≈τ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卢瑟福模型的重大缺陷。 附录:中心力

理论力学中,在一保守力场中运动的单体,有?????=??-=??00r U

r d F 中心力及其对应的势能都是矢径r

的函数,即???==)

(?)(r U U r r F F

保守力不一定是中心力,而中心力必定是保守力。

在中心力场中运动的粒子,?

???

?

??

?无限

不闭合闭合有限

轨道

可证明,只有在两种中心力(2

1~r

F ,如万有引力、库仑力;r F ~,如谐振力)场中

运动的粒子轨道才可能闭合。

例:粒子在力场(2

1~

r

F )中运动的可能轨道

??

?

?

???

?=>?

??

??<=> 无限,抛物线

 无限,双曲线排斥吸引库仑力 有限,椭圆

 无限,抛物线 无限,双曲线万有引力(吸引)

00)2000)1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 一、波粒二象性 1、热辐射: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 特点: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温 度有关。 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 2、黑体: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叫做黑体(或绝对黑体)。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空腔壁上的小孔. 热辐射特点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反射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1)温度一定时,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2)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 3)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4、能量子: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维恩、瑞利的解释)。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ν εh =) 10 63 .6 (34叫普朗克常量 s J h? ?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5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 ①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ε=h ν,其中h=6。63×10-34 J ·s 叫普朗克常量,ν是光的频率; ②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不超过10-9 s ).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③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不会有一个电子连续吸收多个光子的情况,该过程需要克服金属内部原子束缚做功(逸出功W 0,其大小与金属材料有关),然后才有可能从金属表面飞出。因此在只有当一个光子能量较大时,电子才会将其吸收并从金属内部飞出,否则电子无法克服原子束缚从金属中逸出。由能量守恒可得光电效应方程: 0W h E k -=ν ④ 决定能否发生光电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极限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光的强度只会影响从金属中逸出的电子数目。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截止频率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光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入射光中光子总数目. 若ν≥c ν,无论光照强度如何也会有光电效应现象产生 若ν<c ν,则无论怎样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有光电效应产生 知识拓展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正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大,当正向电压调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不再增加,该电流叫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大小反映了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反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小,当反向电压达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遏止电压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e W e h U c 0 -=ν0(W h E k -=ν由) 得出和00W h eU E eU c k c -=-=-ν

原子物理学复习资料讲解

原子物理学总复习指导 名词解释:光谱,氢原子线系,类氢离子,电离电势,激发电势,原子空间取向量子化,原子实极化,轨道贯穿,有效电荷数,电子自旋,磁矩,旋磁比, 拉莫尔进动,拉莫尔频率,朗德g因子,电子态,原子态,塞曼效应,电子组态,LS耦合,jj耦合,泡利原理,同科电子,元素周期表,壳层,原子基态,洪特定则,朗德间隔定则 数据记忆:电子电量,质量,普朗克常量,玻尔半径,氢原子基态能量,里德堡常量,hc,?c,玻尔磁子,拉莫尔进动频率 著名实验的内容、现象及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夫兰克—赫兹实验,施特恩—盖拉赫实验,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塞曼效应,反常塞曼效应,康普顿效应 理论解释:(汤姆逊原子模型的不合理性),卢瑟福核式模型的建立、意义及不足,玻尔氢原子光谱理论的建立、意义及不足,元素周期表 计算公式:氢原子光谱线系,玻尔理论能级公式、波数公式,角动量表达式及量子数取值(l,s,j),LS耦合原子态,朗德间隔定则,g因子,塞曼效应,原子基态 谱线跃迁图:氢原子谱线跃迁、类氢原子谱线跃迁,碱金属原子能级跃,精细结构,塞曼效应;电子态及组态、原子态表示,选择定则, 1.同位素:一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地位,有相同原子序数,这些元素别称为同位素。 2.类氢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这类离子与氢原子类似,叫类氢离子。 3.电离电势:把电子在电场中加速,如使它与原子碰撞刚足以使原子电离,则加速时跨过的电势差称为电离电势。 4.激发电势:将初速很小的自由电子通过电场加速后与处于基态的某种原子进行碰撞,当电场电压升到一定值时,发生非弹性碰撞,加速电子的动能转变成原子内部的运动能量,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电场这一定值的电压称为该种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2单元波粒二象性和原子物理课时作业

波粒二象性和原子物理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和原子物理 时间/40分钟 基础达标 1.(多选)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光照时间越长,则光电流越大 B.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C.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D.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2.(多选)已知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为νc,则() A.当用频率为2νc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当用频率为2νc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c C.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D.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 3.[2018·浙江温岭模拟]用电子做双缝干涉实验,如图K30-1所示的三幅图分别为100个、3000个、7000个左右的电子通过双缝后在胶片上出现的干涉图样.该实验表明() 图K30-1 A.电子具有波动性,不具有粒子性 B.电子具有粒子性,不具有波动性 C.电子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D.电子到达胶片上不同位置的概率相同 图K30-2 4.(多选)用同一光电管研究a、b两种单色光产生的光电效应,得到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极间所加电压U的关系如图K30-2所示,则这两种光() A.照射该光电管时,a光使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

B.从同种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a光的临界角大 C.通过同一装置发生双缝干涉时,a光的相邻条纹间距大 D.通过同一玻璃三棱镜时,a光的偏折程度大 5.(多选)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73×1014Hz和5.44×1014H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钾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 A.波长 B.频率 C.能量 D.动量 技能提升 6.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每放出1个氧分子要吸收8个波长为6.88×10-7m的光量子,而每放出1mol的氧气,同时植物储存469kJ的能量,则绿色植物能量转换效率为(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 A.79% B.56% C.34% D.9% 7.(多选)甲、乙两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间的关系分别如图K30-3中的a、b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K30-3 A.图线a与b不一定平行 B.图线a与b的斜率是定值,与入射光和金属材料均无关系 C.乙金属的极限频率大于甲金属的极限频率 D.甲、乙两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相同,则甲金属的入射光频率大 图K30-4 8.(多选)[2018·浙江嘉兴联考]如图K30-4所示为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电路,电源的两个电极分别与接线柱c、d连接.用一定频率的单色光b照射光电管阴极时,灵敏电流计G的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单色光a照射时,灵敏电流计G的指针不偏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原子物理学试题E卷

宜宾学院20xx ——20xx 学年度下期 《原子物理学》试题(E 卷) 说明:(1)本试题共3 页 三 大题,适用于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专业。 (2)常数表: h = 6.626 ?10-34J ?s = 4.136?10-15eV ?s ;R ∝ = 1.097?107m -1;e = 1.602 ? 10-19C ; N A = 6.022?1023mol -1; hc = 1240eV ?nm ;k = 1.380?10-23J ?K -1 = 8.617?10-5eV ?K ; m e = 9.11?10-31kg = 0.511Mev/c 2;m p = 1.67?10-27kg = 938MeV/c 2;a 0 = 0.529?10-10m ; m p = 1.67?10-27kg = 938MeV/c 2 ;μB = 9.274?10-24J ?T -1 = 5.788?10-5eV ?T -; u = 1.66?10-27kg = 931MeV/c 2; e 2 4πε = 1.44eV ?nm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若已知钾原子主线系第一条谱线双重线的波长等于7698.98埃和7664.9埃, 则该原子4p 能级的裂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eV 。 2.氦原子的第一激发态是 (写出谱项符号)。由于选择定则 的限制,它不能通过自发辐射跃迁到基态,因此可在该态停留较长时间,这种状态称 态。 3.某原子的两个价电子处于2s2p 组态,按LS 耦合可构成的原子态个数为 个,总角动量量子数 J 的值分别为 ;按jj 耦合可形成的原子态个数为 个,J 的值分别为 。 4.三次电离铍(Z =4)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为 ,在该轨道上电子的线速度 为 。 5.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首先是由________________完成的。特别重要的是他还发现 了_______ 是量子化的。 6.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__________ ; β射线是____________ ; γ射线是__________ 。 7.α衰变放射出的α粒子的射程R 和动能E α的经验规律是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1.若原子处于1D 2和2S 1/2状态, 它们的朗德因子g 的值分别为:( ) A. 1和2/3 ; B. 2和2/3 ; C. 1和4/3 ; D. 1和2 。 2.伦琴线光谱的K L M ,,Λ吸收限的能量数值分别对应各壳层电子的 ( ) A. 激发态; B. 俄歇电子能量; C. 电离能; D. 电子跃迁形成各线系第一条线的能量。 3.由伦琴射线照射原子所导致的俄歇电子的能量:( ) A. 与伦琴射线的能量有关,与被照射原子性质无关; B. 与伦琴射线和被照射原子性质都有关; C. 与伦琴射线和被照射原子性质都无关; D. 与被照射原子性质有关,与伦琴射线能量无关。 4.镁原子(Z=12)处于基态时价电子的电子组态及基态原子态应是:( ) A. 2s2s 1S 0; B. 2s2p 3P 0; C. 3s3s 1S 0; D. 3s3p 3P 0。 5.根据能级多重性的交替规律,铷原子(Z=37)的能级多重结构是:( ) A. 双重; B. 一、三重; C. 单重; D. 二、四重。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 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 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________. ⑵ 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______子的不同轨道.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12r n r n 。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 1=-13.6eV ,r 1=0.53×10-10m . 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 图1-1 a b c 原子核 α粒子

(完整版)原子物理学复习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一、学习要点 1.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R ~ 10-10 m , N o =6.022×1023/mol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孙原子模型 (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结果、分析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α粒子散射理论: 库仑散射理论公式: (5)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会推导): 散射角θ:),2sin 11(Z 241 2020θ πε+?=Mv e r m α粒子正入射:20024Z 4Mv e r m πε= ,m r ~10-15-10-14 m 二、基本练习 1.选择 (1)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 A .10-10cm; B.10-8m C. 10-10m D.10-13m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 A.绝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接近180? B.α粒子只偏2?~3? C.以小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大角散射 D.以大角散射为主也 ()(X)Au A A g M N ==12-27C 1u 1.6605410kg 12 ==?的质量22012c 42v Ze b tg M θπε=

存在小角散射 (3)用相同能量的α粒子束和质子束分别与金箔正碰,测量金原 子核半径的上限. 问用质子束所得结果是用α粒子束所得结果的几倍? A. 1/4 B . 1/2 C . 1 D. 2 4一强度为I 的α粒子束垂直射向一金箔,并为该金箔所散射。若θ=90°对应的瞄准距离为b ,则这种能量的α粒子与金核可能达到的最短距离为: A. b ; B . 2b ; C. 4b ; D. 0.5b 。 2.简答题 (1)简述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要点. (2)简述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大角散射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3.褚书课本P 20-21:(1).(2).(3); 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 一、学习要点: 1.氢原子光谱:线状谱、4个线系(记住名称、顺序)、广义巴尔末公式)1 1 (~22n m R -=ν、 光谱项()2n R n T =、并合原则:)()(~n T m T -=ν 2.玻尔氢原子理论: (1)玻尔三条基本假设的实验基础和内容(记熟)

原子物理知识点讲解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 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 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 向电压U 0满足:02 max 2 1eU mv =,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 的整数倍,hv 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 辐射频率,h 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 =ε,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v 是光的频率。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原子物理作业手册

第12单元原子物理 课时作业(三十) 第30讲波粒二象性氢原子能级结构 时间 / 40分钟 基础巩固 1.[2017·湖南岳阳二模]关于原子物理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群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最多可放出两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B.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故可以根据原子光谱来鉴别物质 C.实际上,原子中的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在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定的 D.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可能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 2.(多选)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 B.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 C.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D.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 3.[2017·安徽黄山模拟]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某一单色光照到某金属表面时,没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K30-1 A.增大照射光的频率,就一定发生光电效应 B.增大照射光的强度,就一定发生光电效应 C.延长照射光照射时间,就一定发生光电效应 D.若照射光的频率大于该金属材料的极限频率,则能发生光电效应 4.(多选)[2017·成都二诊]光伏发电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来工作的.目前,人类提高光伏发电效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光源体发光谱带的频率,从而改变产生光电效应的光谱宽度;二是改变被照射金属材料的成分,从而改变其逸出功.下列提高光伏发电效率的途径正确的是() A.减小光源体发光谱带的频率 B.增大光源体发光谱带的频率 C.增大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D.减小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5.氢光谱在可见光的区域内有4条谱线,按照在真空中波长由长到短的顺序,这4条谱线分别是Hα、 Hβ、Hγ和Hδ,它们都是氢原子的电子从量子数大于2的可能轨道上跃迁到量子数为2的轨道时所发出的光.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电子处于激发态时,Hα所对应的轨道量子数大 B.Hγ的光子能量大于Hβ的光子能量 C.对于同一种玻璃,4种光的折射率以Hα为最小 D.对同一种金属,若Hα能使它发生光电效应,则Hβ、Hγ、Hδ都可以使它发生光电效应 6.(多选)[2017·太原模拟]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使得光电效应现象得以完美解释.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也是在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提出的.关于光电效应和氢原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实验中,照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B.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W0,则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 C.保持照射光强度不变,增大照射光频率,在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将减少 D.氢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光子的能量可以稍大于两能级间能量差

高考物理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第一板块 第6讲 “活学巧记”应对点散面广的原子物理学

第6讲|“活学巧记”应对点散面广的原子物理学 ┄┄┄┄┄┄┄┄┄┄┄┄┄┄┄┄┄┄┄┄┄┄┄┄┄┄┄┄┄┄┄┄┄┄┄┄┄┄┄ 考法学法原子物理学部分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高考试卷中,对原子物理学的考查一般是一个选择题,难度不大。考查热点主要有:①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②原子结构、氢原子能级跃迁;③原子核的衰变规律、α、β、γ三种射线的特点及应用;④核反应方程的书写、质量亏损和核能的计算。由于本讲内容琐碎,考查点多,因此复习时应抓住主干知识,梳理出关键点,进行理解性记忆。 提能点(一)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 ? ? ? ? ? ? ? 基础保分类考点 练练就能过关 [知能全通]————————————————————————————————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E k=hν-W0 2.光电效应的两个图像 (1)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依据E k=hν-W0=hν-hν0可知:当E k=0时,ν=ν0,即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斜率k=h——普朗克常量。 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等于金属的逸出功:W0=hν0。 (2)光电流随外电压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图中纵轴表示光电流,横轴表示阴、阳两极处所加外电压。 当U=-U′时,光电流恰好为零,此时能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即E k =eU′,此电压称为遏止电压。 当U=U0时,光电流恰好达到饱和光电流,此时所有光电子都参与了导电,电流最大为I max。 3.处理光电效应问题的两条线索 (1)光强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数多→光电流大。 (2)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4.光的波粒二象性 (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 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________. ⑵ 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______子的不同轨道.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12r n r n =。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 1=-13。6eV ,r 1=0。53×10-10 m . 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 原子的较高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 4.氢原子核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与其能量相对应 核外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库仑力(量子化的卫星运动模型) 由r v m r e k F 222 ==库得动能r ke mv E k 2 22121==, 即r 越大时,动能________。 又因为12r n r n =,21 n E E n = 即量子数n 越大时,动能_______,势能______,总能量_______. 5.用玻尔量子理论讨论原子跃迁时释放光子的频率种数 氢原子处于n=k 能级向较低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可能产生的光谱线条数的计算公式为:2 ) 1(2 -= =k k C N k 例1: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的过程中 ( ) A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图1-1 c 原子核 α粒子

原子物理知识点

原子物理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 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 向电压U 0满足:02 max 2 1eU mv ,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原子物理专练(1)——选择题

原子物理专练(1) 选择题 1.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238 92U)衰变为铅核(206 82 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答案:BC 2.如图所示,铅盒A中装有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线从其右端小 孔中水平向右射出,在小孔和荧光屏之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 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打在图中a、b、c三点的依次是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B.α射线和β射线的轨迹是抛物线 C.α射线和β射线的轨迹是圆弧 D.如果在铅盒和荧光屏间再加一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则屏上的亮斑可能只剩下b 答案:AC 3.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该学说包括的内容有() A.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B.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核内 C.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答案:ABC 4.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某一α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 附近时的轨迹如图所示.图中P、Q为轨迹上的点,虚线是经过P、Q 两点并与轨迹相切的直线,两虚线和轨迹将平面分为四个区域.不考 虑其他原子核对α粒子的作用,则关于该原子核的位置,正确的是()A.一定在①区域B.可能在②区域

C .可能在③区域 D .一定在④区域 答案:A 5.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 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 、B 、C 、D 四个位置 时,下面关于观察到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放在A 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荧光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 .放在B 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A 位置时稍少些 C .放在C 、 D 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 .放在D 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答案:AD 6.在下列四个方程,X 1、X 2、X 3和X 4各代表某种粒子,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1141 56923610235 923X Ba Kr n U ++→+ 230 1430 15X Si P +→ 3234 90238 92X Th U +→ 4234 91234 90X Pa Th +→ A. X 1是α粒子 B. X 2是质子 C. X 3是中子 D. X 4是电子 答案:D 7.下列氘反应中属于核聚变的是( ) A. n He H H 1 0423121+→+ B. e Pa Th 0 123491234 90-+→ C. n Sr Xe n U 1 095381395410235 922++→+ D. n O He Be 1 01264294+→+ 答案:A 8.下列四个方程中,表示衰变的是( ) A. +→Th U 2349023892He 4 2 B. e Ng Na 0 124122411-+→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波粒二象性 1、热辐射: 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 特点: 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 波长 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 温度有关。 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 2、黑体: 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 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 而不发生反射, 这种物体叫做黑体 ( 或 绝对黑体 )。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 空腔壁上的小孔。 注意,黑体并不一定是黑色的。 热辐射特点 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物体 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 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 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 素 有关 黑体 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 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 不 反射 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 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4、能量子 :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 (维恩、 瑞利的解释) 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 ε 叫做能 量子. h (h 6.63 10 34 J s 叫普朗克常量 ) 。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 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原子物理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 律: 1)温度一定 时, 2)温度升高

5 光电效应: 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 射出 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 : ①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是一份一份的, 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 子. 光子的能量为 ε= h ν ,其中 h= 6.63× 10- 34 J · s 叫普朗克常量, ν是光的频率; ②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 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 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 (不 -9 超过 10-9 s )。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③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 不会有一个电子连续吸收多个光子的情况, 该过程需 要克服金属内部原子束缚做功(逸出功 W 0,其大小与金属材料有关),然后才有可能从金 属表面飞出。因此在只有当一个光子能量较大时,电子才会将其吸收并从金属内部飞出, 否则电子无法克服原子束缚从金属中逸出。 由能量守恒可得 光电效应方程 : E k h W 0 ④ 决定能否发生光电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极限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 光的强度只会影响 从金属中逸出的电子数目。 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 (极限频 率 ).截止频率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光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照射到金属表面 单位面积上入射光中光子总数目。 若ν≥ c ,无论光照强度如何也会有光电效应现象产生 若ν< c ,则无论怎样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有光电效应产生 知识拓展之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在光照条件不变时, 若正向电压升高, 则电路中的光电 流会随之变大, 当正向电压调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不再增加, 该电流叫饱和电流。 饱和电 流大小反映了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反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 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小, 当反向电压达到某值后, 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 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 遏止电压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h W 0 e e (由E k h W 0 和 eU c 0 E k 得出 eU c h W 0) U c

(完整版)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点分析 一、 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 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说明原子可再分 2、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 6、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mc E =,2 mc E ?=? 7、 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 8、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 二、 核反应的四种类型 提醒: 1、 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 接。 2、 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 出核反应方程 3 、 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提醒: 1、 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 2、 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据顶,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 单质、化合物)无关

3、 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个别原子核经多长时间衰变无法预测,对个别或极少 数原子核,无半衰期而言。 4、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工业、摊上、农业、医疗等(2)作为示踪原子 四、 原子结构 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 m ,原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 m 。 (4)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2、玻尔原子模型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能量不连续的状态中,具有确定能量的未定状态叫定态。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的状态叫激发态。 (2)频率条件: 高能m 到低能m 态:辐射光子λ c h E E hv n m =-=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 五、氢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 )为里德伯常量(1722101.01R ..R .,54,3n )n 1-21R(1 -?===m λ 2、 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1)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3,2,1(1 12==n E n En 其中E 1 =-3.6ev (2) 氢原子的半径公式:...)3,2,1(12 =?=n r n r n ,其中r1=0.53×10-10 m (3) 氢原子能级图: 提醒: A 、 原子跃迁条件:n m E E hv -=,只适用于光子和原 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对于光 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时,只要入射光的能量 eV E 6.13≥,原子就能吸收,对于实物粒子与原子作用使原子激发时,粒子能量大于或 等于能级差即可。 B 、 原子跃迁发出的光谱线条数2 ) 1(2 -= =n n C N n ,是一群氢原子,而不是一个,因为某一个氢原子有固定的跃迁路径。 六、核力与核能 1、核力:原子核内核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强相互作用、短程力,作用范围1.5×10-15 m 之内 3、核能 (1)质能方程: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质量相联系,物体的总能量和他的质量成正比。即2 mc E = 含义:物体具有的能量与他的质量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物体的能量增大,质量也增大,物体的能量减小,质量也减小。 (2)核子在结合成核子时出现质量亏损m ?,吸收的能量也要相应减小。2 mc E ?=? 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m ?,吸收能量2mc E ?=? (4) 获得方式: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聚变反应比裂变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约要大3-4倍。 1 -13.61 2 -3.40 3 -1.51 4 -0.85 5 -0.54 ∞ 0 n E /eV 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