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艺随笔二篇

15文艺随笔二篇
15文艺随笔二篇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本文选自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谈文学》一书。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作动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必然会引起学生注意的话题,所以这时候介绍作者会更合适。文中加点的字是需引起学生注意的,是与本文主旨呼应的地方。)

咬文嚼字朱光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一.导语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

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下课”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1-5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红杏枝头春意“闹”

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5.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体现出其“早”字

5.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6.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图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开头的导语部分及作者介绍部分又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因此整堂课前半部分较沉闷,后半部分由于设计环节比较贴切,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跃起来,效果较好。所以觉得每节课的内容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传输给学生,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尤其是老师选择讨论的案例或话题要具有代表性、有价值,否则课堂的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不求甚解》教案

裴娟南京宁海中学分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①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②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3、研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②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课件:名人的读书观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5、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②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 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 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

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 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此时,窗外的风飒飒吹起,惊醒了信天游的我啊!枕边滴下的几颗泪珠,不知是在天上激动的泪水,还是在屋里寂寞的泪水…… 手摸着桌子上的宣纸,斟量一番,那无形的灵感,让人顾不得披衣穿鞋。窗缝棂格挤进的星光,点点浮动,逍遥的笔下怎能呈现出墨色的斑澜呢? 书法主要是毛笔写字的艺术,至于要诠释她,那还得深思。我学书法细细算来,已经十载有余了,但是对书法的理解,恐怕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书法是“目击道存”,不是天天练就要进步的,而是时时“学”才有进步,书法的本质特性是抒发情感,表达己境,驾驭毛笔呈现独特的心灵,展现给看官的是笔墨风神的特有情趣。积学养,感悟,修炼等一身的墨道墨迹。要把书法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八语上第15课《散文二篇》同步练习(附解析)

八语上第15课《散文二篇》同步练习(附解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同步练习(附解析) 《散文二篇》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 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遏制( è )秀颀( qí) 骤雨(zhòu ) B洗涤( dí )濒临(pīn )平庸(pínɡ ) C卑微(bì )深渊( yuān)愚钝( dùn)

[答案]A [解析]B濒临(bīn )C卑微(bēi )D虬枝( qiú ) 2. 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A兴味茸毛蒙昧初衷 B消逝星辰粗造篡改 C繁殖倦怠崎岖章显 D牛犊凋谢脸侠妄图

[解析]B粗糙C彰显D脸颊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湖南娄底) A.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B.从陈部长的讲话中,使我们明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解析]A.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把“能否”去掉;B.缺主语,可去掉“从”或“使”;C.句式杂糅,可改为“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或“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D.没有语病。故选:D 4. 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原创)() [情境]公交行业一般有明文规定:不到站台不允许停车上下客。最近哈尔滨由于多处修路造成道路拥堵,在堵车严重路段总会有乘客要求司机开门下车。为了方便广大乘客,当公交车停止不前时司机偶尔也会给大家开门。今天早上,4路车在到达终点前的路段又遇堵车,司机应乘客要求打开车门,让部分着急的乘客先下了车。之后走走停停行驶了一段路后,又有乘客要求开门下车。这位女司机又答应了,同时对其余乘客说:“有着急的乘客可以现在下车,到终点前不能再开车门了。”没想到,当车开动后不久,竟然又有一位男乘客要求司机打开车门下车。这时,如果你是这位女司机,你会怎么说呢? A.刚才我说话你没听清楚吗?不能再开车门了,罚钱你替我掏啊?

最新文艺随笔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一篇】:文艺随笔特点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

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 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 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

4、3 文艺随笔两篇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2.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

15 散文二篇 课题散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 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 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2.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课 前预习作者 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 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 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 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 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 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 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读准字音兴.味(xìnɡ)洗涤.(dí)卑微.(wēi)土壤.(rǎnɡ)牛犊.(dú)茸.毛(rónɡ)消逝.(shì)繁.殖(fán)蔓.延(màn)凋.谢(diāo)遏.制(è)濒.临(bīn)俯瞰.(kàn)深渊.(yuān)星辰.(chén) 辨清字形殖(zhí)繁殖蹦(bènɡ)蹦跳值(zhí)值日崩(bēnɡ)崩溃植(zhí)植树绷(bēnɡ)绷带 理解词语卑微:地位低下。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兴味:兴趣。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遏制:制止,控制。 臼齿:牙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一个。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牛犊:小牛。 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飓风:最初只指加勒比海的热带气旋;后来又可指任何具有狂风的热带气旋。

15、文艺随笔两篇

15、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提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三、本文结构 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15文艺随笔两篇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4.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5.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6.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 一、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个是褒扬的。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决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咬文嚼字》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关于“是”和“这”,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镇”,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不求甚解》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宗明义,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2自然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4自然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第5自然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第6自然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7自然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枢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8自然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第9自然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咬文嚼字》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读者,使人受益匪浅。这篇文章的表达技巧是: 1.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 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2.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椎。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这篇文章的表达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散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5 *散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 2.了解写作风格。 3.能初步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探究课文的主题。 2.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生的含义,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外国作品《美丽的颜色》,主人公工作时废寝忘食、坚持不懈,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伟大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篇作品,了解其他作家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生活的。 二资料助读 1.有关蒙田: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2.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三、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写.意(xiè) 臼.齿(jiù) 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四、读课文《要生活得写意》,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发言,教师明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散文二篇》

15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赏析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 2.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

为了什么呢?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 同学们的回答很有见解,今天我们就来和严文井、罗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散文二篇》) 二、预习检测 检测预习情况,小组互相听写生字词。 三、讲授新课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永久的生命》 本文开篇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然后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抑) 第二部分(2~5):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扬) 《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三个方面简述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本文的结构:

4.3文艺随笔两篇

返回作业资料 文艺随笔二篇 一、课内阅读 ①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②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

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关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C) A该句的意思是好好读书,没必要过分认真。一般都会读懂得书里的含意,别高兴起来就忘记吃饭。 B这是陶渊明教导他的学生的读书方法。 C这是陶渊明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态度。 D该句表明了(陶渊明)虽喜欢读书,但却是个读书不用功的人。

15 散文二篇

15 散文二篇 1.请将下面的字词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洗涤卑微牛犊茸毛遏制濒临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洗涤.(dí)忘却.(què)炫.耀(xuàn) B.飓.风(jù) 濒.临(pín) 俯瞰.(kàn) C.暂.时(zàn) 卑.微(bēi) 蔓.延(màn) D.孤寂.(jì) 缩.影(suō) 深渊.(yuān)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俯瞰葺毛星辰繁殖 B.卑微濒临洗涤遏制 C.牛犊凋谢震颤云宵 D.孤寂修葺倔强狼籍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兴味:兴趣;兴致。 B.凋谢:(人或动物的毛发)脱落、衰落、零落。 C.濒临:紧接,临近。 D.俯瞰:俯视。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B.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C.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D.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6.填空。 (1)严文井(1915—2019),原名________,作家。 (2)罗素,__________(国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__________奖。 ◆整体感知 7.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云霄”与“尘世”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 王继颖 ①盛夏,全家去吉林省大山深处探访亲戚,迷了几次路才找到亲戚所在的小村庄。村外公路狭窄,一家又一家石头加工厂白烟升腾、机器轰鸣。村里房屋低矮,住户稀疏,才下过雨,蜿蜒的土路泥泞…… ②归来之后,却常常记起那个小村庄,因为亲戚邻居那灿烂的笑脸,因为他家那道鲜花盛开的篱笆。亲戚邻居是个中等身材、五六十岁的男人,他家院落并不宽敞,院子东、西面是别家的石墙。(A)院子北面,繁花似锦的各色六月菊,密密麻麻,交织成两道五彩缤纷的花篱笆;两道花篱间,藤条弯成的月亮门,缠绕着凌霄的绿叶红喇叭;月亮门向外的路两边,妖娆着数不清的粉紫大丽花。繁枝茂叶的绿背景,烘托出成千上万朵绚丽的花。主人大概常浇水喷洗,所有的花,都清丽明净,如刚沐浴过的婀娜女子。 ③邂逅这么多美艳动人的花,我欣喜地驻足,看不够,就用手机拍。一张笑脸从月亮门里迎出来,朴素、热情又亲切:“你们是远道来的吧,去老钱家?”他指着近旁一户人家。 ④我的心全在花上:“这么多花儿,太漂亮啦!全是您养的?” ⑤“是啊,每年都养,习惯了。花儿也一年比一年好看。要是喜欢,走的时候捡大朵的,摘些带回去——哪朵好看,尽管摘,回去插花瓶里,也能开几天。”男人语调不高,温和的声音里透着欣喜。(B)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⑥我没带走一朵花儿,我不愿带走一朵花儿。那绚丽缤纷的花儿,洋溢着美丽温和的芬芳,应该绽放在枝头,而不是萎谢在瓶中。虽生活在石粉包围的偏远山村,因为这鲜花盛开

高教版高一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

15散文两篇

15*散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兴味、蔓延、威势、濒临、震颤、俯瞰”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文章要表现的主旨。 2.朗读、批注、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激发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2.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2.背景资料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3.知识链接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2)词语释义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颌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也可以指老年人去世。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答案示例: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

文艺随笔两篇 配套ppt

文艺随笔二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3、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能将文中的严谨态度应用学习、工作中。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多次失败。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头目写奏章总结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曾国藩写到“屡战屡败”一词。当时作为师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劝其改为“屡败屡战”。咸丰帝看后大悦,湘军也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越大。 通过比较,得到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

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2、解题 1.“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 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 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 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例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1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2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3 ) 这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3.出示要求:分组朗读课文,并做到以下几点: 1、画出下列词语,借助课本及工具书准确掌握它们的音、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