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设计第三版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第三版课程设计

一、前言

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其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教授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抗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二、设计内容

1.设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的设计目标、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

2.抗震分析:使用相应的软件完成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3.建筑结构设计:根据抗震分析结果,设计符合建筑安全标准的、具有

足够稳定性能的建筑结构。

4.断面设计: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结果,确定具体的断面大小并进行校

核。

5.抗震设计文档:根据设计要求编写相关设计文档,如设计说明、计算

书、图纸等。

三、设计任务

1.地震分析:以某市具体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地震分析。

2.建筑结构设计:根据地震分析结果,设计具有足够稳定性能的建筑结

构。

3.断面设计: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计算结果,确定合理的断面大小。

4.设计文档编写:根据设计要求编写相关设计文档。

四、设计要求

1.设计要求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2.设计文档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3.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安全、可靠、经济和实用性等方面。

4.设计时间:本次课程设计为期3周。

五、评分标准

1.地震分析设计(20分)

2.建筑结构设计(30分)

3.断面设计(20分)

4.设计文档编写(30分)

六、参考资料

1.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3.抗震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七、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在实践中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抗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应用到本次课程设计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1、抗震设防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过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2、抗震设计方法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具体做法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第一阶段的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第二阶段的设计,则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尚在研究之中。目前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要求的实现。 3、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一般说来,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抗震设计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忽略任何一部分,都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这已为大量的震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近年来,地震频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当下建筑行业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 本课程中设计了一份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抗 震结构的建立、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及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 构震害预防措施等。 三、设计内容 1.抗震结构的建立 在本课程中,学生需要针对一个建筑项目的结构,进行抗震结构的 建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采用适当 的抗震材料和结构形式,建立适合该项目的抗震结构。 2.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 学生首先需要对建立好的抗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再结合地震 动特征值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效 果得到最优化。 3.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

学生需要结合现代地震动发生的原理和特征,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 中发生的变形和破坏原因,进一步研究出一系列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以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四、设计流程 1.设计前期准备 进行对所选建筑结构的结构形式和结构特性的研究,然后进行对设 计参数的初步确定。 2.抗震结构的建立 依据所选建筑结构的构造类型和承载能力,建立适合该项目的抗震 结构。 3.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 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合地震动特征值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 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效果得到最优化。 4.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 结合现代地震动触发的原理和特征,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发生的 变形和破坏原因,进一步研究出一系列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以提高 建筑抗震性能。 5.最终设计成果的呈现 根据课程要求和设计要求,输出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呈现本次抗 震设计的整个流程、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效果。

第三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思考题解答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 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接着分析 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 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建筑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建筑工程呈现 出阶梯式快速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保证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才可以保 证结构的稳定。设计人员应做好全面的设计,在设计中重视抗震设计,将抗震设 计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建筑可能发生的地震危害,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效果,从而发挥结构的作用,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结构抗震赋予了建筑抗震性能。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 1.1简化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程度能够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来说,在 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受到这种结构形式在力传导方面优势性的影响,表 现出的抗震性能也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实践中,需要切实参考建筑物现实情况,对抗震结构模型实施简化处理,促使结构构件传力途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 到推动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增强的效果。 1.2整体性原则 抗震结构设计所面向的是整个建筑物,而并非为建筑物内的某一部分。所以,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期间,即便相关设计人员针对其中某一重点部位进行优化 设计,也要在此过程中落实对局部构件与整体结构之间关系性的考量,具体来说,

就是要切实考虑局部构件优化处理后会引发的建筑物整体结构变化情况,避免集中应力问题的发生,促使整个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1.3规则性原则 设计建筑物抗震结构时,需要尽可能保证沿竖向均匀布置建筑造型与结构,规避承载能力、刚度、传力路径等突然发生变化的现象出现;尽可能保证平面内不同结构实现均匀布局,规避结构刚度与质量之间“偏心”现象的出现。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2.1考量构件的性能要求 对于不同构件的刚度、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要求落实全面性、综合性考量,并确保在实际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能够对上述要求进行切实满足,保证所有构件均能够达到预设的抗震标准要求与等级要求。例如,在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展开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剪力墙是建筑物抗侧力的主要构件,所以在实际设计中要重点维护其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框架剪力墙结构具备良好的抗侧能力以及承载能力。 2.2重点部位的抗震设计 想要更好提升建筑物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就需要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强化落实对重点部位的抗震设计,依托局部强化推动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增大。在此期间,要求相关设计人员结合分层优化设计的方式,针对建筑物各个楼层落实细化分析,明确不同楼层的实际受力情况、重点构件之间存在者的强弱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落实对所有重点构件的深化设计与处理,最终达到助推整个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提高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开建筑物结构局部优化处理期间,要重视对局部构件与整体结构之间关系性的考量,换言之,就是要切实考量局部构件优化处理后会引发的建筑物整体结构变化情况,保证建筑物整体结构性能向着更优质、更为理想的方面发展。 2.3科学的应用抗震装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答案6到8章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工三版课后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8、框架节点核心区应满足哪些抗震设计要求 1)梁板对节点区的约束作用 2)轴压力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和节点延性的影响 3)剪压比和配箍率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4)梁纵筋滑移对结构延性的影响 5)节点剪力设计值 6)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要求 ] 9、确定抗震墙等效刚度的原则是什么其中考虑了哪些因素对高层建筑中的剪力墙 等构件,通常用位移的大小来间接反映结构刚度的大小。在相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小的结构刚度大;反之位移大的结构刚度小。 如果剪力墙在某一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顶点位移为u,而某一竖向悬臂受弯构件在相 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也有相同的水平位移u,则可以认为剪力墙与竖向悬臂受弯构 件具有相同的刚度,故可采用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刚度作为剪力墙的等效刚度,它综合反映了剪力墙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和轴向变形等的影响。 10、分析框架-抗震墙结构时,用到了哪些假定 用微分方程法进行近似计算(手算)时的基本假定: (a)不考虑结构的扭转。 (b)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各抗侧力单元在水平方向无相对变形。 (c)对抗震墙,只考虑弯曲变形而不计剪切变形;对框架,只考虑整体剪切变形而不计整体弯曲变形(即不计杆件的轴向变形)。 (d)结构的刚度和质量沿高度的分布比较均匀。 ,

(e)各量沿房屋高度为连续变化。 第6章钢结构抗震 1.多高层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断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⑴焊缝缺陷⑵三轴应力影响⑶构造缺陷⑷焊缝金属冲击韧性低 2.钢框架柱发生水平断裂破坏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竖向地震使柱中出现动拉力,由于应变速率高,使材料变脆;加上焊缝和截面弯矩与剪力的不利影响,造成柱水平断裂。 3.为什么楼板与钢梁一般应采用栓钉或其他元件连接 进行多高层钢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时,可考虑现浇混凝土楼板与钢梁的共同作用。此时楼板可作为梁翼缘的一部来计算梁的弹性截面特性。故在设计中应保证楼板与钢梁间有可靠的连接措施。 — 4.为什么进行罕遇地震结构反应分析时,不考虑楼板与钢梁的共同作用 进行多高层钢结构罕遇地震反应分析时,考虑到此时楼板与梁的连接可能遭到破坏,则不应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工作。 5.进行钢框架地震反应分析与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反应分析相比有何特殊因素要考虑 相邻楼层质量比、刚度比; 承载力;考虑柱的轴向变形; 钢框架的长细比和宽厚比。 6.在同样的设防烈度条件下,为什么多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地震作用大于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 延性好立面收进尺寸的比例;任意楼层抗侧力构件的总的受剪高层钢结构的位移影响;计入梁柱节点域剪切变形; , 7.对于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为什么要求框架任一楼层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得小于一定的数值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1、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基本原理,对地震环境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2、课程的学习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中突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形成建筑结构设计的思维和操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 1、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2、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过程,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3、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构响应椭圆图等。 4、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三、课程安排 1、引论:概述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以及在地震环境下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2、基础理论: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3、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各种方法,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4、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抗震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抗震椭圆图等; 5、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6、实践与操作:通过实践与操作,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 7、复习与总结:通过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形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四、考核方法 1、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设计思路的掌握情况; 2、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防御设计、抗震分析评价及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熟练程度; 3、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4、考察学生通过复习形成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抗震结构设计第三版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第三版课程设计 一、前言 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其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教授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抗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二、设计内容 1.设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的设计目标、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 2.抗震分析:使用相应的软件完成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3.建筑结构设计:根据抗震分析结果,设计符合建筑安全标准的、具有 足够稳定性能的建筑结构。 4.断面设计: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结果,确定具体的断面大小并进行校 核。 5.抗震设计文档:根据设计要求编写相关设计文档,如设计说明、计算 书、图纸等。 三、设计任务 1.地震分析:以某市具体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地震分析。 2.建筑结构设计:根据地震分析结果,设计具有足够稳定性能的建筑结 构。 3.断面设计: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计算结果,确定合理的断面大小。 4.设计文档编写:根据设计要求编写相关设计文档。 四、设计要求 1.设计要求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2.设计文档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3.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安全、可靠、经济和实用性等方面。 4.设计时间:本次课程设计为期3周。 五、评分标准 1.地震分析设计(20分) 2.建筑结构设计(30分) 3.断面设计(20分) 4.设计文档编写(30分) 六、参考资料 1.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3.抗震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七、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在实践中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抗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应用到本次课程设计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 1、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震源正上面的地面位置叫震中。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 2、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就形成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叫做面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3、地震动的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4、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5、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图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6、地基土抗震承载力一般高于地基土静承载力。 7、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若专指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位移,则称结构地震动位移反应。 8、阻尼比: ,,c/cr 9、因质量m与刚度k是结构固有的,因此无阻尼体系自振频率或周期也是体系固有的,称为固有频率与固有周期。 10、当结构体系自振频率与简谐地面运动频率相近时结构发生强烈振动反应的现象称为共振。 11、将质点所受最大惯性力定义为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 12、为便于求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或简称地震反应谱。

13、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时,由于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的突出的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 14、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5、对于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刚性楼该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16、多层砌体结构所受地震作用主要包括水平作用、垂直作用和扭转作用。 17、砌体抗剪强度理论主要有两种:主拉应力强度理论与剪切摩擦强度理论。 18、结构较高时,过大的水平位移引起的效应也较大,从而使结构的损伤更为严重。p,, 19、反弯点法的假定:,梁的线刚度为无穷大;,柱底层的反弯点在距基础2/3柱高处。 n,N/fA20、轴压比当n较小时,为大偏心构件,呈延性破坏;当n较大时,为小偏cc 心受压构件,呈脆性破坏。 一、震级与烈度的关系:M(震级)=1+2/3*I(烈度)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变化,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地震烈度。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近,地震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也越低。 二、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会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也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

第一章绪论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 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橫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 橫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 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什么是地震、地震作用、震源、震中距、烈度、震级、震中? 地震: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辐射地震波的部位。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确定。地震强度由震级和烈度来反映。 地震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后引起后果的一种标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名词解释: 1、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2、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3、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 4、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5、地震波: 地震时,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是地震波。 6、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7、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 8、地震动及三要素: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9、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10、卓越周期:在岩层中传播的地震波,具有多种频率成份,其中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11、液化: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 12、覆盖层厚度:原意是指从地表面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为了实用方便,我国建筑抗震规范进一步采用土层的绝对刚度定义覆盖层厚度,即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13、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结构地震反应。 14、地震作用:即结构的地震惯性力。 15、地震反应谱: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反应谱。 16、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16、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17、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18、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19、剪压比: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20.底部剪力法:对于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变化比较均匀的结构。在计算其地震反应时,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一定的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21.振型质量矩阵正交性:某一振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作功。即,体系按某一振型作自由振动时不会激起该体系其他振型的振动。 22.强柱弱梁:指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简答题 1、简述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和基本准则? 答: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作为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 2、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 答: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3、建筑抗震设计的内容与要求有哪些? 答:建筑抗震设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4、建筑物的震害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建筑物的震害除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等有关外,还与其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密切相关。 5、我国《抗震规范》将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场地类别是依据哪些指标确定的? 答:四类。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指标综合确定的。 6、何谓液化?并简要阐述液化产生的机理。答:液化: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 其产生的机理是:地震时饱和砂土和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空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因而使空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空隙水压力上升到与土颗粒所受到的总的正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土粒之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便形同“液体”一样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所谓的液化现象。 7、何谓结构地震反应?地震反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结构地震反应。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动力反应,其大小(或振幅)不仅与地面运动有关,还与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有关。 8、确定结构动力计算简图的核心内容?工程上常采用那种方法描述?答:确定结构动力计算简图的核心内容是结构质量的描述,工程上常采用集中化方法描述结构的质量,以此确定结构动力计算简图。 9、结构抗震计算的方法有哪些? 答: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10、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是什麽? 答:高度不超过40米,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反应为主。 11、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选型与布置应遵循哪几方面的原则? 答:①结构布置:优先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其次考虑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避免采用纵墙承重方案。②房屋的总高度与层数:随层数增多,房屋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重,倒塌率随房屋的层数近似成正比增加。③房屋的高宽比:当房屋的高宽比大时,地震时易于发生整体弯曲破坏。④抗震横墙的间距:横墙数量多,间距小,结构的空间刚度就大,抗震性能就好⑤房屋的局部尺寸:为了避免出现薄弱部位,防止因局部破坏发展成为整栋房屋破坏。 12、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答:圈梁在砌体结构抗震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它可以有效地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它还可以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13、简述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特点? 答:框架结构的特点是结构自身重量轻。适合于要求房屋内部空间较大、布置灵活的场合。整体重量的减轻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如果设计合理,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般较好,能达到很好的延性。但同时由于侧向刚度较小,地震时水平变形较大,易造成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抗震墙结构的特点是侧向刚度大,强度高,空间整体性能好。然而,由于墙体多,重量大,地震作用也大,并且内部空间的布置和使用不够灵活。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纯框架和纯抗震墙结构的缺点,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其刚度较大,自重较轻, 平面布置较灵活,并且结构的变形较均匀。 14、D值法中影响反弯点位置的因素有哪些? 答:D值法中影响反弯点位置的因素有:侧向外荷载的形式、梁柱线刚度比、结构总层数及该柱所在的层次、柱上下横梁线刚度比、上层层高的变化、下层层高的变化等。 15、何谓柱轴压比?为什么要限制柱轴压比? 答:柱轴力N与柱的全截面面积A C 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f c 乘积的比值称为柱轴压比。当轴压比较小时,为大偏心受压构件,呈延性破坏;当轴压比较大时,为小偏心受压构件,呈脆性破坏;此时箍筋对延性的影响变小,为保证地震时柱的延性,规范规定了轴压比的上限值。 16、在抗震设计中,应尽量满足哪三强三弱?并简要说明。 答:1.强柱弱梁: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强度,使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而避免出现在柱顶,保证梁端的破坏先于柱端的破坏,对同一节点,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的抗弯能力大于梁的抗弯能力。2.强剪弱弯:为避免不过早的发生剪切破坏,使弯曲破坏先于剪切破坏,对同一杆件,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剪力设计值略大于按设计弯矩或实际抗弯承载力及梁上荷载反算出的剪力。3.强节点弱构件:为防止节点核芯区发生剪切破坏,必须保证节点核芯区混凝土的强度和配置足够数量的箍筋,使节点的破坏不早于构件的破坏。 17、简述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 答: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18、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1.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2.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3.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4.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内应有可靠的锚固;5.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案 【篇一:2023 版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抗震】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程编号: 英文名称:resisting earthquake of the buildin课g 000103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0 学时:32 面 对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钢筋混凝土构造使 用教材及参考书: [1] [2] [3] 李国强,李杰,陈素文,陈建兵.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 吕西林.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 年 5 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50011-202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 一、课程简介 构造抗震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需把握的重要专业课程,建筑构造抗震涉及到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混凝土构造、钢构造、砌体构造等根底及专业课程学问,涵盖的内容丰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 成因、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惊的根本要素,把握抗震构造的主要 形式、构造抗震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以及典型常用工业、民用房 屋构造的经典抗震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物抗震防灾的意识和措施, 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课程地位和教学目的 课程地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猛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 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 计方法,使学生把握构造抗震的根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 有用性。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以及进一步争论 打下确定的根底。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把握建筑构 造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构造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1.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建筑工程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施工员、质检员及安全员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上的关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提供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建筑力学》、《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后续课程有《质量事故分析》、《工程监理》和《毕业综合实训》。 2.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房屋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从而初步具备懂得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工作提供结构抗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场地土、场地类别划分、抗液化措施与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天然地基与桩基础进行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

结构基本周期、地震系数、地震作用效应与“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钢筋混土框架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及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施工图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通过对砌体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抗震验算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砌体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图表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 3.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案例为载体,针对岗位任职要求,与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5个典型的项目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学习情境,融入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全面培养学生的施工技能水平、工作态度等。 表1学习领域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一、设计资料 某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按多层框架考虑),其平面及剖面分别见图1与图2,楼层高度分别为H1=3.9m、H2=3、6m见分组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层)盖。框架梁截面参考尺寸:走道梁(各层)为250mm×400mm、顶层为250mm×600mm、一层250mm×650mm。柱截面参考尺寸: 5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梁采用C30;柱采用C35。钢筋强度等级:受力纵筋与箍筋得强度等级分别不低于HRB400、HRB335。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结构阻尼比为0、05,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试对该框架进行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得地震设计计算、荷载信息如下:钢筋混凝土容重为25kN/m3,楼板厚度为h见分组表,活荷载标准值:住宅楼面为2、0kN/m2,走道为2。0kN/m2,不上人屋面为0。5kN/m2。设计时考虑雪荷载得影响,雪荷载标准值为0、4 kN/m2。 图1 结构平面图 图2 结构剖面图 注:a=6m,b=2、4m,c=4.5m

二、重力荷载代表值 对于重力荷载得计算,永久荷载取全部,可变荷载取50%,各层重力荷载集中于楼层标高处,各层得墙体均取本层得一半与上一层得一半,顶层只取下层得一半计算。其代表值如图3所示。 第二层: 恒载:4.5×8×(6+2.4+6)×0.12×25+36×0.5×0.5×3.6×0.5×25+[0。25×(0.4−0.12)×9×2.4+0.25×(0.6−0.12)×(6×18+4.5×16)]×25=2538KN活载:0。5×0。4×4、5×8×(6+2.4+6)=103。68KN 荷载代表值G2=2641、68KN 第一层: ×25+[0.25×(0.4−恒载:4.5×8×(6+2.4+6)×0.12×25+36×0.5×0.5×3.6+3.9 2 0.12)×9×2.4+0.25×(0.65−0.12)×(6×18+4.5×16)]×25=3033KN 活载:0。5×2×4.5×8×(6+2.4+6)=518、40KN 荷载代表值G1=3551。40KN 为了方便计算,取G1=2645KN,G2=3555KN。 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1、横梁线刚度得计算 梁柱得刚度均采用D值法计算,即梁得截面惯性矩考虑了楼板得作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梁得抗侧移刚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砌体结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砖和缝的强度 2.历史最悠久的人工防震形式是土台墩 3.地震波经过多次反复衰减和反射后,发生波聚焦的地形称为聚焦地 形 4.改进差动位移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引进软弱层,更合理地考虑了弹 塑性变形的作用 5.框架结构依靠轴向受力承受地震荷载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框架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通 常表现为铰链节点 B. 框架结构依靠轴向受力承受地震荷载 C. 框架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建筑 D. 框架结构易于成形,施工速度较快 答案:A 2.下列材料中,最适用于地震区域做柱加强的是: A. 筋带 B. 纤维增 强材料 C. 钢板 D. 碳纤维 答案:D 3.水泥砂浆混凝土的抗震性能好的原因是: A. 其密度大,重量轻,耐 久性好 B. 其强度大,抗震能力强 C. 其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流变性能 D. 其易于施工 答案:C

三、简答题 1.请简述地震中建筑物结构产生的三种变形形式及其应对措施。答: 地震中建筑物结构产生的三种变形形式包括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超过弹塑性限度的破坏。应对措施包括采用一些减震、隔震和加筋措施来限制上述变形产生。 2.简述高层建筑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答:高层建筑在抗震 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尽可能将水平惯性力通过地基分到地面以下,采用可靠的结构系统,布置良好的结构连接件,采用有抗震能力的墙体结构,为倾斜和扭转提供必要的刚度和强度,并采用符合要求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检验检测规范等进行抗震设计。 3.请简述改善土台墩的抗震性能的措施。答:改善土台墩的抗震性能 的措施包括增大其自重,加强基础和地基的抗震性能,增加水平力的适应能力,并使其重心位于墩高的55-60%处。此外,还可以在土台墩上设置小屋面,以防止土台墩因地震引起的滑坡,使其更加稳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 引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小觑。因此,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掌握抗震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和结构。 一、基础知识 1.1 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地震的定义、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烈度等基本概念和特征。 1.2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机理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地震力的作用和建筑物的响应。 1.3 抗震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抗震设计的目标,如减小地震破坏、保护人员安全等,以及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结构力学基础 2.1 结构力学基本原理 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平衡、静定和静力学等。 2.2 结构材料力学性能 常用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如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刚度等。 2.3 结构荷载计算 建筑物受到的各种荷载的计算方法,如自重、活载、风荷载等。

三、抗震设计方法 3.1 静力设计方法 静力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包括等效静力法和静力弹性法。 3.2 动力设计方法 动力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包括地震波的输入、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等。 3.3 抗震设计的结构形式 不同结构形式对地震的响应特点和抗震性能。 四、结构抗震设计实践 4.1 抗震设计的规范和标准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的介绍和应用。 4.2 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常用的抗震设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3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包括设计思路、计算方法和结果分析。 五、教学评估和实践 5.1 教学评估方法 对学生进行抗震设计知识和技能的评估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和实验等。 5.2 抗震设计实践 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结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具备抗震设计能力的建筑师和工程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习题解答1-5章

第一章的习题答案 1.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强弱程度(即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的指标。地震烈度是衡量一次地震时某 地区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震级大时,烈度就高;但某地区地震烈度同时还受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2. 参见教材第10面。 3. 大烈度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小烈度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可根据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确定小、中、 大烈度地震;由统计关系: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度。 4. 概念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抗震计算为结构或构件 达到抗震目的提供具体数据和要求;构造措施从结构的整体性、锚固连接等方面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弥补部分情况无法进行正确、简洁计算的缺陷。 5. 结构延性好意味可容许结构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通过结构一定程度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 能量,从而减小截面尺寸,降低造价;同时可避免产生结构的倒塌。 第二章的习题答案 1. 地震波中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相近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放大;与土层固有周期相差 较大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衰减甚至完全过滤掉了。因此土层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 2. 考虑材料的动力下的承载力大于静力下的承载力;材料在地震下地基承载力的安全储备可低于 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因此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高于静力承载力。 3. 土层的地质年代;土体中的粘粒含量;地下水位;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地震的烈度和作用时 间。 4. a 中软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比中硬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要差(建筑物条件均同)。 b. 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愈大,则愈容易液化. c .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水冒砂现象越轻微。 d .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5. s m v m 5.244420 8 .32602.82008.51802.220 =+++= 因m v 小于s m 250,场地为中软场地。 6.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烈度为7度,取 8 0=N 砂土的临界标贯值:[])(1.09.00w s cr d d N N -+=,其中m d w 5.1= 土层厚度:第i 实测标贯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的上界取上部非液化土层的底面或第1-i 实测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