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郑永晓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巨大,成绩喜人。无论是大型古籍丛书抑或中小作家的文集,都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影印、校点、笺注整理本,为人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以为美中不足的是古籍整理部门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置若罔闻,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尚未纳入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的视野。或许在部分专家看来,对于古籍整理这个学科来说,关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误入旁门左道。但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在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问题,关系到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是一个极为严肃并且十分重大的文化战略问题。

众所周知,在近年来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和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变成一种文化。它们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从工具层面观察,网络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古籍整理中来。因为传播媒体的的发展史即是文明的发展史。人类自结绳记事以来,先后经历了以甲骨文、钟鼎铭文、石刻、竹简等为载体的传播工具,而后发明了纸张、活字印刷。伴随每一次传播媒体的进步都带来文明的飞跃。互联网正是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传播媒体,它的开放和宜于传播等特性注定了它将在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试想如果没有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的古籍整理将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没有近年来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否出版如此众多的古籍整理著作。而

互联网的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了上述任何一种发明。它在古籍整理方面至少能够发挥如下功能:

一、经过数字化的古籍易于传播和销售。笔者在这里并非谈论网上售书,而是指在网站上通过有偿服务提供古籍的数字化版本。其优越性在于出版商将大型古籍化整为零,读者按需索取。比如个人用户很少有能力购买整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即使是所谓光盘版也价格不菲,且有数百张之多,不但检索繁复,且难以保管。如是网络版,则读者尽可随时购买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即需即买。同时出版社则是按需出书,彻底改变了以往图书经销中的绝版和库存观念。不但方便读者,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有利于古籍整理的行业管理和信息交流。目前的古籍整理行业是计划经济的行政指令和无序竞争的混合体。例如笔记和小说类作品因为卖点较好,各出版社一哄而上,极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现象。而某些具有更高学术价值的作家文集和史料至今没有出版过铅印本。所以,加强行业管理和信息沟通已刻不容缓。古籍整理的领导部门应首先建立古籍图书出版资讯网站。不仅方便出版部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科学地制订出版规划,也使出版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三、有利于彻底普查全国各图书馆中的古籍品种和数量。以往虽然有不少学者耗费大量精力从事这一工作,结果或者因工程巨大半途而废,或者只是局限于某一种类或时期的古籍普查。如果使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则容量巨大,制作方便。读者不仅能了解所需要的版本藏在何处,而且也可以看到该版本的版式。省却许多奔波之苦。

四、有利于减少古籍校勘、笺注过程中的失误。古籍整理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即使是工作严谨的学者也难免出现失误。而网络的交互性则可以在其正式推出之前极为方便地征求世界各地学者的意见。从而避免失误,提高质量。

五、古籍数字化还有利于提高科研和教育工资者在使用这些书籍时的效率。由于电脑的日渐普及和数据库软件的简单易用,读者完全可以在数字图书的基础上组建自己的小型数据库,以快速完成各种查询、统计、索引、笺注等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古籍数字化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目前互联网百分之九十五的信息是用英文写作的。几十年来,美英等国利用经济优势在全球推广其文化,而互联网的出现更使他们将其文化触角伸到全球每一个角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加强中国语言和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需要。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问题。因此,笔者以为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绝不仅仅是个别图书馆的事情,而应引起广大古籍整理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转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0年第5期

方案-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题注:本文系本人1999年7月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学者研讨会而作,并在小组会上摘要作了发言。 古籍整理的 ,在现今 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无疑已经遇到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如何谋求古籍整理的生存和发展,也无疑是当今热爱和关心这一事业的人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的,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材料,加上本人的学力限制,文中定多谬论。为避免误解,本人特此声明:本文所有的言论,仅代表本人个人的观点,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无关,也与此外其他所有机构无关。 信息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表现于各个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类历史学科,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而作为传统之传统学科中的传统专业,古籍整理所面临的冲击尤其巨大。当愈来愈多的人(并且是知识阶层的人)开始从观念到 上抵制乃至摈弃古籍整理专业时,古籍整理的生存已经受到非常直接的威胁。 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古籍整理最缺乏竞争力。把古书当作古董卖,还可以弄几个钱,倒也还具有点市场经济的特性。但是,把整理古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则绝难同市场经济挂上钩。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愈高,古籍整理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就愈显突出。而这一点,又直接导致人们对古籍整理专业存在价值的怀疑。 建设也是一个社会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在理论上被认可为文化建设的一门专业,古籍整理也只是在通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它的存在价值。然而,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而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往往不是真正从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而是从 功利,抑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利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这使得“弘扬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演变为标准的口号,而古籍整理也在貌似尊重的背景中,被本专业及邻近专业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人弃置一旁。 除此之外,当那些具有显著现代特征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现代社会的弊端时,亦莫不把“传统”作为比较和批判的对象。虽然这种比较和批判常常不是建立在对“传统”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的基础上,但由于切合公众的口味,反而具有更大的宣传效果。而这一点,又在无形中降低或抵销了古籍 者的专业努力,增加了古籍整理专业通过舆论扩大自己阵地的困难。 经费投入相对比例的降低,也是影响古籍整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那些现代学科和专业相比,古籍整理专业在争取各类课题上都困难重重。在纵向课题方面,古委会的年度资金乃是古籍整理项目经费的唯一来源。古籍整理机构的研究人员既无法以古籍整理的项目获得其他经费(如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些省市立项的课题等),甚至也难以以一些研究性课题而获得相应的经费资助。 在横向课题方面,“古籍整理”的名称几乎在导致项目经费争取失败上所向披靡。若非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团体或个人会向一项古籍整理项目投注资金。即便是有人愿意资助的那些项目,也是在项目争取者反复揣摩资助者的资助意图乃至充当“雇佣兵”之后才

珍贵古籍数字化概说-中国国家图书馆

珍贵古籍数字化概说 ——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经典文化推广组数字化实践为中心 赵大莹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经典文化推广组(以下简称推广组)于2011年3月成立。有员工15人,年龄段是1979至1989年,可以说是全员80后。与古籍馆其他以藏品立组不同,经典文化推广组是以功能立组。目的是在古籍馆多年来以古籍特藏为中心的大众文化服务基础上,通过专门的业务科组来继续拓展渠道,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和相关文化产品,从而使古籍馆成为传统文化保存、发布、推广的重要文化单位。因此推广组的工作宗旨是提供经典文化普及的高端服务,以文化出版物、学术讲座、专题展览、古籍在线资源等为实现形式。在工作中,建设熟悉掌握经典文化精髓,具备经典文化整理、研究、再阐释能力、富有文化推广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其基本业务工作可以分为两类:文献数字化和文化推广活动。 国内外对于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从古籍数字化的国际合作管理、古籍字库、元数据、数据库结构、知识挖掘等技术方面,皆有较为深入的讨论;对古籍文献扫描中的色彩管理等问题,也开始引起工作者的注意1。随着全国图书馆界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开展,古籍数字化的图像采集作业规范化操作等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承担数字化工作的单位的重视。对专门从事扫描的工作人员、对藏品管理人员、修复人员等直接参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实践中的细节,能够帮助他们较为快速的上手操作,少走弯路。因此,本文即以推广组成立五年以来的工作实践为主,简要概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 1兹举数例:关于中华古籍的数字化国际合作研究,如龙伟、朱云《中华古籍数字化国际合作及实践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32—35页。李荣艳、李云龙、梁蕙玮《国际中华古籍数字资源整合研究及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14年第6期,50—53,34页。张文亮、党梦娇《古籍数字化国际合作问题探析》,《图 书馆学刊》2015年第3期,1—4页。对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的进展分析,有常继红、魏晓峰《国内古籍数 字化研究进展与启示》,《河北科技图苑》2014年第3期,82—85页。古籍数字化标准问题的研究,如葛怀 东《论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1期,47—49页。王海花、王睿《西北地区古 籍数字化现状及标准化建设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年第1期,33—36页。古籍知识挖掘方面, 如史睿《古籍文献索引与知识发现》,《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2—9页。 色彩管理方面,如肖禹、王昭《论色彩管理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9期,20—22页。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安徽省图书馆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中心职能的履行、工作机制建立、名录申报和入选、人员培训、宣传与推广等多项工作稳步而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履行职责 2007年9月17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揭牌仪式。2008年3月17日,省编制办正式发文,同意成立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设在安徽省图书馆,具体承担和负责安徽古籍保护各项日常业务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按照国办发[2007]6号和皖政办[2007]9号文件精神,充分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 配合文化厅建立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草拟《安徽省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和《安徽省古籍普查实施方案》。二、对安徽古籍存藏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典籍藏量丰富。但是,跟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一样,我省古籍保管条件堪忧,许多古籍还处于自然状况保存之下。绝大部分图书馆没有特藏书库,没有古籍修复人员。不少图书馆做不起专用书柜,许多古籍目前仍躺在纸盒或木箱里,甚至堆放在图书馆某一个拐角里。古籍整理和研究力量不足,省内一些藏书单位还没有进行完全细致的清点与编目整理,数量不清,版本不清。为摸清安徽所藏古籍的家底,掌握安徽古籍存藏与保护的实际情况,2008年上半年,省中心组织专人对安徽古籍的存藏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调查范围涵盖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物管理局(所)、博物馆和寺庙等收藏单位及民间个人收藏。调查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辅之以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当面咨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是3份表格:《安徽省古籍收藏情况调查表》、《安徽省古籍收藏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安徽省古籍保存情况调查表》。共向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发放纸质调查表200多份,同时将调查

古籍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4301098.html, 古籍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作者:魏芳 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2期 [摘要]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 21 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 的发展方向。目前,古籍数字化还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有:统一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前的整理工作,古籍数字化深度开发,数字化产品联合研发,数字资源的共享,数字化产品立法,古籍普本的开发。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古籍;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1-02 古籍是指产生于1911年以前,记载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典籍。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在长期的流通使用中,一些古籍纸张已经变质、变脆,不能再继续流传阅读。特别是一些孤本、珍本,更需要珍藏。由此,古籍收藏单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其中古籍数字化是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可减少对古籍原本的直接使用,便于长期保存,还可使古籍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以纸本文献为主要文献类型的时期,我国的古籍工作者主要从目录、校勘、版本等方面入手,对古籍进行系统的整理。读者主要依据书目卡片检索和传统查阅方式查阅古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开展古籍整理,实现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管理和利用的新方式。2007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别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①《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事业。因此,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 21 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潘德利先生在《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一文中对古籍数字化定义为“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古籍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定义认定了古籍数字化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加工处理,使古籍原典在计算机上实现浏览、检索、利用,从而揭示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便利。主要采用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古籍书目数据库反映的是古籍的外在特征和基本文献信息,如书名、作者、版本年代、行款尺寸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图书馆古籍管理。全文检索数据库将古籍资源全文录入,转化为电子文本,供用户查阅,提供了一种以字符为主要处理对象,根据资料内容而不是外在特征来实现检索的先进查询手段。

评论:古籍借阅与保护可取最大公约数

□木须虫 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工作人员表示,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的这个规定,控制历史文献的使用频率,更好地保护古籍,出发点无须质疑,毕竟许多的历史古籍是孤本,本身也是文物,并且纸质线装也很脆弱,稍有不慎可能给古籍带来损坏,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不过,古籍真正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与利用,藏之深山、束之高阁,古籍与几张废纸无异。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典籍,每个人都有平等借阅的权利。不否认能够读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对古籍借阅有较大需求的多是一些研究机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否认其他群体对古籍借阅的合理性。现实中,一些历史研究已经不是学术专利,个人兴趣、社会组织乃至商业机构,不乏类似的需求,单纯的文凭与职称不能被简单拿来当通行证。况且,历史古籍本身也很冷,受青睐的面很窄,没有谁有事无事借部看不懂没兴趣的古籍来打发时间。 古籍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即如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语境下,古籍本身可以不再是知识传播唯一的载体。比如,对历史古籍进行影印,制作复制本,或者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除特殊的研究需要原本之外,为其他借阅者提供复制的版本即可。 当然,对于首都图书馆这样的大图书馆而言,各类古籍数量庞大,全部复制备份和建立电子数据库,也是浩大的工程。在条件未竟之时,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理解,但是,这种限制性的保护是建立在切割公民阅读平等权利的基础上,不可持续。况且,图书馆信息化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让信息技术为优化服务所用,图书馆应主动作为,而不是固步不前抱残守缺。

“互联网+”时代的古籍数字化新思路

“互联网+”时代的古籍数字化新思路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文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互联网+”的驱动下,通过借鉴成熟的“reCAPTCHA”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知识网络的古籍数字化平台。 标签:古籍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知识网络验证码 一、古籍数字化出现的问题 1.古籍数字化研究现状 古籍又称典籍、文献,是指没有采用现代印刷技术来印制的书籍。中华文明五千年从甲骨文、简牍、卷轴再到线装,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古籍,作为中华文明文化延续的印证,古籍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古籍整理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对古籍进行审校释(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后形成新版本,便于现代人进行阅读。古籍整理的传统方法主要依赖手工进行,有着操作过程繁杂、效率低的缺点,而且新版本仍然是书本形式,难以再次利用。在计算机技术出现后,古籍整理有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即古籍数字化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和整理,并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可以通过光盘、网络进行保存和传播,有效解决了传统古籍整理的缺点。 中文古籍的数字化最早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开始的。我国在引入相关技术后,产生了大批有价值的成果。国家图书馆的“古籍特藏文献数字化计划”,完成了“甲骨文”、“数字方志”、“碑砧菁华”、“敦煌遗珍”、“西夏碎金”、“永乐大典”等成果。其他研究机构也推出了大量产品,其中北京大学所著的《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库》,将收录古籍万余种。另外,在CALIS项目和CANAL项目中涉及到的古籍子项目也有很好的成果。 国际上,拉丁文体系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欧盟二十六家图书馆联合推出的IMPACT(Improving Access to Text)项目,是一个通过研究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来推动拉丁体系文字古籍数字化工程。 2.古籍数字化的发展与瓶颈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经历了联合目录阶段、目录+影像阶段和全文检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联合目录为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通过利用计算机,对古籍资料进行目录检索、内容整理、储存、数量统计,以及编制索引,极大的改进了古籍文献的检索方式,是古籍研究的辅

关于古籍数字化理论建构的思考

高校社科动态2006年第4期关于古籍数字化理论建构的思考 毛建军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古籍数字化研究中存在着古籍整理学界参与少,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特点。构建古籍数字化系统理论可以为古籍数字化出版提供基础理论,开拓古籍整理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新视野,为文史研究者提供新思维和新工具。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理论建构;古典文献学 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数字资源具有占据空间小、存贮量大、检索方便、传输迅速、易于复制、可以长期保存等诸多优势。因此,古籍数字化从其产生就受到有关部门和部分学者的关注。1988年曹书杰在5古籍整理研究学刊6第1期发表了5古籍整理与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思考6,第一次以论文的形式探讨了计算机运用到古籍整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在台湾,计算机运用于古籍整理也开始了真正的实践应用,学术界也首次提出了古籍电脑化这一概念。[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实践上的丰富带动了人们对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和思考。 1古籍数字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与古籍数字化技术研究相比,古籍数字化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尽管此间发表的古籍数字化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但多集中在对古籍数字化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方面,深层次理论探讨的论文则很少。通过对近20年发表的古籍数字化研究的论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籍数字化研究的两个特点: 一是图书馆学界、信息管理学界参与的多,古籍整理学界参与的少。从古籍数字化资源开发主体和发表论文的作者来看,参与开发和研究的单位与人员绝大多数属于图书馆界和信息管理界,而真正从事古籍整理的单位和人员则很少参与这个代表未来古籍整理方向的工作。目前活跃在古籍数字化研究中的专家多数是图书馆学界、信息管理学界的学者。另外从目前部分院校和单位开设的有关古籍数字化的课程来看,信息管理学专业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如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侯汉清教授为硕士生开设的5古籍的数字化整理6、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开设的5中文典籍数位化6课程、台北大学开设的5中文古籍自动化与利用6。这些课程都不是针对古籍整理专业的学生而开设,而是面向人文学科的学生的信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并能检索和利用古籍中的文献信息。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古典文献学专业至今未见开设这类课程。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国内的学科分工过细有关。由于专业分工过细,文理不通,古典文献学专业从本科阶段就与计算机 40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加工究竟包括哪些方法或所谓方式,以及哪些重要的工序下面一起来看看! (1)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2)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3)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4)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

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5)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6)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7)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8)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近年来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9)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规划和八五计划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2000年)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目次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 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 二、妥善处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三、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四、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人才培养 第二部分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要点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 一、十年规划要点 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 (一)文学类(196种) 总集 别集 文学评论 专题资料 普及读物 (二)历史类(245种)

分期史书和史料 近代人物文集和日记 中外关系史 历史地理 普及读物 (三)出土文献类(20种) (四)哲学类(118种) 先秦至隋唐哲学论著 宋元明清哲学论著 古典哲学名著注译(五)宗教类(23种) 佛教典籍 道教典籍 (六)语言文字类(59种) 文字 音韵 训诂 (七)科技类(289种) 综合 天算 地学 农学

医学 (八)综合类(54种) 丛书 书目、提要、索引 辞典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 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 古籍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文字载体。整理出版古籍,是关系到继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教育子孙后代的大事。 建国四十余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首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齐燕铭同志任组长并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开始将各项有关工作引上了轨道。尽管实施后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仍然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等重点项目的点校整理工作,博得海内外的普遍好评。 1981年,根据陈云同志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建议,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国务院恢复成立第二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同志任组长,拟定了《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经过几年的努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出现了初具规模的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九年中规划内外共出版古籍4000余种(其

浅述古籍出版项目数字化标准和操作规范

浅述古籍出版项目数字化标准和操作规范 郭静 古籍数字化是我国悠远璀璨的传统文化与文明传播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古籍数字化的实施主要是利用缩微摄影、拍照或扫描技术采集图像,建立影像数据库或进行影印出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字自动识别(OCR)或人工录入等进行元数据著录,生成文本数据库或进行文字出版。影印出版能相对更好地反映古籍原貌、更接近于原作的“存真”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保存了文献典籍的真实形态,未经转写,故而避免一些文字和内容上的误读误解,可靠性较高,满足了相关学术研究的需要。 一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出版项目主体 古籍的数字出版不仅是简单地复制古籍,也属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从整体来看,出版项目的选题、书单确定、版本确定到最终的制作、发行,均由出版社完成。目前很多专业的古籍出版社都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古籍出版项目流程和营销体系,一些高校研究单位或个人科研项目也进行了相关数字化研发。但由于最重要的善本古籍原书资源保存于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需由出版社、图书馆双方主体合作解决(见图1)。如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古籍在装帧、版式、墨色、纸张、字体上,甚至内容上都有不同,因而在具体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版本的考订和选择,并及时与出版方编辑沟通。 图1 古籍出版项目主体合作流程

二古籍出版项目数字化标准 古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对其进行数字化也有相应特殊的处理要求,而并非简单的复制。不同于现代书籍,古籍由于存在线装、蝴蝶装、经折装等不同装帧,在页面划分上也存在筒子叶、半叶和双半叶等不同的技术方式。数字化时根据古籍的装帧、版面情况,选定如何扫描书叶。古籍纸张由于年代久远,有的纸质已变得酥脆,有的书叶粘连,这些破损情况都需特别注意,不适宜扫描的应即刻中止。 目前在缩微摄影、拍照和扫描三种图像采集方式中,以扫描最为常用。扫描是使用不同幅面专业书刊扫描仪对古籍文献逐叶扫描,存储为计算机图像文件。特点是图像质量高且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适合影印出版。不足之处是生产效率受图像分辨率及操作员工熟练度影响。这里主要讨论古籍扫描的数字化标准。 1. 页面:扫描仪幅面尺寸内的藏品,多以一个筒子叶或双半叶采集;扫描仪幅面尺寸外的册页类藏品,至少采集半叶;扫描仪幅面尺寸外的其他形制藏品,采取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从右至左逐块顺次的方式扫描,再由后期拼图处理。分画幅扫描时,各扫描区域边缘应有3厘米(含)以上的重复扫描区。 2. 图像质量:按1:1比例扫描。图文扫描要清楚完整,无透字现象,真实反映原书霉斑、水渍等情况。扫描时需加放色标,使成像有对比度,更好地还原古籍原始面貌。扫描一般书籍,只需在封面、题跋、卷端、封底等页面放置色标;扫描拓片、法帖、地图等图像资料时,需要每拍都放置色标。图像端正,书叶平整。出版项目现在常见图像质量具体要求如下表: 位深 RGB模式24位 分辨率 300—600ppi 文件格式 Tiff(LZW)/ JPG 色调再现 ICC配置文件 表1 古籍出版项目图像采集质量要求

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课程总结 一.古籍保护的意义及目的 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面貌和生产、科学发展史的非常重要的依据,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古籍的保护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华精神文明的保存。有利于把它们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发挥到最大。对于古籍保护的目的,我认为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在更高的层次是它应该是应用。 二.纸张发展史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纸张出现的最早时间学术界是有争论的。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西汉时期麻制纸张;1978年陕西扶风发现西汉宣帝时麻制纸张。据史书记载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实践和当时民间造纸经验,,采用官府设备加以改良、提高、推广,使造纸业有了前所未有突破。但是对于纸的使用与供应,直到西晋以前仍然是生息微弱。东晋安帝二年(403),太尉桓玄"废帝"执政,遂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一举措对造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唐代是我国造纸业的发展的兴盛,主要表现在:1造纸原料的增多2造纸产地遍及各地3纸张品种的增多4纸张使用范围更广。但是“安史之乱”直到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影响了纸张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纸张的发展表现在:

竹纸的脱颖而出;纸的应用再次扩大;皮纸大量应用于印刷;以及论纸专著诞生。明清时期是我国手工纸鼎盛发展的在最后时期,也是我国机械纸的开始时期。原料、技术、设备、加工大为改进;纸张产量、质量、用途、产地更多。造纸技术记载、著作面世。近代(19世纪来)1887(清光绪13年)在香港办大成造纸厂;1891年李鸿章引进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办伦章、华章、龙章造纸厂,进入机器造纸阶段。解放前造纸情况: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质量差,品种少,产量低。制浆造纸设备,铜网,毛布器材——依赖进口。解放后造纸情况: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后1983年以来产量增长9%/年,1985年造纸产量跃居世界第6,已达998.5万吨,造纸设备、纸张品种国内基本都能设计制造,只是满足不了需求,有时需要进口。 三.纸张的结构组成 对于纸张的构成,主要有两种区分,即:手工纸与机械纸之分。手工纸的主要成分有麻纤维(麻纸)、韧皮纤维(皮纸)、茎杆纤维(竹纸)等植物纤维,故保存时间长。机械纸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等,故不易保存。对于手工纸的构成我们可以从其制作流程中得出结论,其制作流程(以皮纸为例)是:采枝→剥皮→拣料→腌料→蒸煮→洗料→踏料→浸料→打料→入槽→捞纸→榨干→焙纸→皮纸(成品)。整个过程下来,留下来的是以韧皮纤维为主的原料。而机械纸中的木质素被抛弃。 四.纸张的受损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手工纸还是机械纸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

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

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赵莉华 【摘要】古籍在千百年的传承难免产生错、漏、衍、乱、漫漶、虫噬、坏缺等等问题,为了保护祖先留给我们庞大的精神遗产,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方向。本课题试图就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建设 【作者简介】赵莉华(1979 ),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馆员 我国的古代典籍,源远流长,负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庞大的精神遗产。千百年的传承,使一些古籍在这过程中难免产生错、漏、衍、乱、漫漶、虫噬、坏缺等等问题。古籍数字化就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这也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方向。本课题试图就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古籍数字化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能有效地降低纸质古籍的流通量,减少人为的使用性损伤机率;古籍数字化改变了读者的查阅方式,可以利用移动硬盘或网络随时随地查阅那些封藏于高阁之中的古籍文献资料;古籍数字化还可以帮助读者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借助便捷的检索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古籍文献数字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方向,它能极大地提高了古籍文献的利用率,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已经完成和正在数字化的大型项目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康熙字典》、《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词典》等。“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是北京大学的重点科研项目,收录先秦至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基本可以满足文史和其他方面研究者的需求。该数据库适用于中、英、日、韩多语种操作平台,还提供多重检索功能,用户只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就可利用该数据库查阅资料,实现了我国大陆地区古籍文献服务从计算机书目走向全文服务的全数字化过程。我国港台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1984年,台湾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开始了“史籍自动化计划”,意在选择对中国传统人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文献,建立《廿五史》全文资料库,作为学术研究的辅助工具。依据“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员的专长与兴趣,首先输入和建立的是《食货志》全文数据库,其后《廿五史》全部资料也陆续建立。经过数年的积累和发展,现在全球因特网上,由台湾地区研发的中国古典文献资料已有数亿字,而且检索功能齐全,媒体资料多样。“汉籍全文资料库”的建立,为中国文、史、哲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便利。香港的古籍数字化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竹简帛书出土文献电脑资料库、甲骨文全文电脑化资料库、金文全文电脑化资料库等。 三、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古籍文献数字化文件格式繁多。古籍的数字化文件的格式不统一,除了常见的txt,doc以外,还有pdf,exe,wdl,pdg,ebk,edb等,不利于用户使用。如北京天安亿友公司开发的《廿五史》采用的是exe格式,山西省图书馆的“地方志”采用的是pdf格式,他们都需要专用的浏览器。古籍数字化格式不统一,极不利于古籍数字化建设,也不利于古籍数字资源共享。 2.古籍数字化文献重复严重。例如《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等,从满足用户的需求方面看,其选题是成功的。但在今天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中,选题内容重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一些大型电子图书的制作上,而且存在于大型数据库建设中。如几乎现在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中都部分或者全部包含了《廿五史》。 3.古籍文献数字化质量参差不齐。古籍数字化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数字化技术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版本知识、古籍知识等。另外,研发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古籍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如果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古籍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古籍数字化的生产过程中,就会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资金和时间,以保证产品质量。事实上,在目前的古籍数字化市场中,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或出版商,他们竭力以最少成本,甚至偷工减料来牟取最大利润,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是粗制滥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注重版本的选择。由于版本识别能力不够,或者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一些研发机构所选版本并不是最优的,必然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第二,不注重著录用字的识别和检索。古籍汉字识别需要高水平的专家对文字把关。但是,有 · 602 ·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陈力(中国国家图书馆) 一、中国古籍数字化之现状 1、简单的历史回顾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对文献内容本身进行数字化,仅仅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籍的数字化最早是从计算机事业最发达的国外开始的。七十年代末期,国外的OCLC和RLIN首先建立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朱熹中庸章句索引》、《王阳明大学问索引》、《王阳明传习录索引》、《戴震原善索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索引》等数据库,用计算机对中国古籍进行处理。 国内何时用计算机进行古籍整理,现在没有十分确切的资料,比较早是八十年代初彭昆仑先生完成的“《红楼梦》检索系统”(1983年11月初步建成,但发布是在1987年)。1984年8月20日第127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刊登了《微电脑与古文献研究》,提出了关于古籍数字化的设想:随着微型机数量的增加、功能发展以及分布的扩大,其信息的贮存量会愈来愈多,并在一定范围,从一个地区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组成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所有信息资源便可共享。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几千年来汗牛充栋而又星罗棋布的古文典籍,可尽行收入方寸之地,召之即来。使用微型机对这些古籍进行版本研究、文句校勘、文字订正、字义诠释、篇章会注、作品编年、古语今译,乃至标点、分段等等都将成为现实。 二十多年来,中国古籍数字化的道路基本上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利用计算机对古籍进行揭示,建立古籍的书目型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使用;二是利用计算机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使读者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来阅读古籍,并且能够通过磁盘、光盘和网络进行传播。 2、古籍书目数字化 古籍书目数字化即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从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它经历了自主开发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联合开发的历程。 目前,中国古籍书目的计算机机读目录格式已有通用标准,在大陆地区主要采用CNMARC,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则主要采用CMARC,并且著录规则也有一些差异,一般而言,大陆的著录规则要详细一些,而台湾则稍微简单。 大地地区已有比较完备的相关标准、规范: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现正修订) 《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 《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 台湾地区也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从2000年起,两岸五地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确立了大陆、台湾等凡收藏有中文古籍的机构开展古籍的联合编目项目,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负责,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进展缓慢。不过,两岸的古籍编目工作都在近年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已有很大的进展。台湾方面,已经建立了“台湾地区善本古籍联合目录” (116034笔)。 大陆方面,国家图书馆2003年已经完成了全部27万册善本古籍和160余万册普通古籍的编目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模板】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申报表 项目名称: 联合申报项目:是否 主申报机构: (加盖公章): 其他申报机构: 主管单位: 填表日期: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表注意事项 一、本申报表用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的过程管理,填写前须认真阅读注意事项。 二、凡申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的项目,均须填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申报表由基本信息表、申报出版资助经费预算表、项目实施计划书、主管单位审核意见等部分组成。 三、申报表请用小四号仿宋字体填写;文字简洁,表述清晰,数据详实;提供纸质文件时,用A4纸打印。申报表封面顶端项目编号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四、除版本使用费栏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不填写外,其他栏目全部为必填项。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1. 凡联合申报项目须在封面“联合申报项目:是”的□内打√,并完整填写主申报机构和其他申报机构的名称;不是联合申报的项目在“联合申报项目:否”的□内打√,并在主申报机构一栏填写申报机构名称,其他申报机构一栏填写“无”。

2. 系列或成套出版物,必须明确限定本次出版期限内可以出版的品种。 3.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项目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4. 通讯地址:按省、市(县)、区(街、路)、号等规范详细填写,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5. 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出版单位的项目责任人。 6. 申报机构名称须按机构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不能采用缩写。 7. 已获资助而未完成项目名称:指项目承担单位已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而未完成的项目。 8. 申请资助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后保留2位。 9. 专家推荐意见书须由与申报项目相关学科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两位专家填写并亲笔签名。 六、申报机构将填报的申报表(含电子文档)连同申报项目附件(项目的详细目录、书稿清样、出版合同复印件等)报送主管单位(即省级新闻出版局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出版主管部门)。经主管领导亲笔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将审查合格的申报表、申报附件按项目逐份统一装订后与《201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汇总表》(含电子文档)报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的所有申报材料不再退还,请申报机构自行留底。 表一基本信息表

浅谈古籍保护工作

“变划船人为掌舵者” ——荷兰国家档案馆关于数字时代档案功能的实践和反思 2017-01-06 作者:汉斯·霍夫曼原载于:中国档案报 过去20多年间,关于档案工作在数字时代必须与时俱进,迎合时代挑战的问题反复被提及和强调。在当前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浪潮中,反观之前提出的“档案工作要被重塑和转型”的观点是有先见之明的。社交媒体、开放数据、大数据,以及涉及信息管理领域的信息自由、隐私权、开放政府、信息安全等正 在不断重塑人们对于文件的概念、价值、作用、管理的认知。 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改变了文件的属性,同时改变了人们和社会组织行为习惯、沟通方式 以及业务模式。档案的根本属性以及档案机构的角色成为被广泛争论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社会中,不同组织之间、公共与私有领域的边界日趋模糊,不少机构都重视并开始对“数字信息资产”进行 类似档案管理的操作,这对传统档案机构来讲,是挑战还是潜在机遇?在日新月异的数字世界中,档案 机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思考数字时代档案 的功能定位。 业态巨变挑战空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档案行业发生了巨变,文件管理工作面临着空前挑战。从文件载体形式上看,数字时代文件更多地呈现为虚拟形式,其与纸质形式最根本的区别是使用元数据进行创建。元数据描述 文件的名称、类型、创建时间、创建人、存储路径等基本信息,一旦出错,追溯问题将耗时耗力。而且,电子文件易被修改,这引发人们对电子文件可靠性的质疑。 从文件管理的流程来看,过去的文件管理是分段式的,生成、保管和利用等不同环节往往由不同主 体完成;在数字时代,文件管理的连续性大大增强,统一于一个业务流程中。生成文件的机构将文件视 为重要资产,掌握着选择、组织、描述、保管和利用这些“资产”的权力。我们需要思考这种情况给档 案机构带来的影响,档案管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应该遵循什么基本原则,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早在1993年,两位北美地区的文件管理专家大卫·伯尔曼和玛格丽特·海德斯托姆已经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给档案机构带来的挑战,建议超越具体操作层面,从更高层次上看待档案工作。在20多年后的今天,两位的观点是具有超前意识的,遗憾的是面对电子文件管理带来的各种问题,尽管我们已经做了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入选书目

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入选书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精品力作的出版,充分发挥优秀古籍出版物的社会作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通过出版单位申报、社会读者推荐、业内专家实名推选等多种申报渠道,经过初审、通讯评审、会议论证、复核评审等多轮评选程序,最终确定了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共91种。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7月26日 序号:1 书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整理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子目: 1.诗经今注,高亨注 2.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 3.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龚斌校笺 4.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 5.鲍参军集注,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6.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 7.文心雕龙义证,詹瑛义证 8.诗品集注(增订本),曹旭集注 9.文选,李培南、李学颖、高延年等标点 10.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项楚校注 11.卢照邻集笺注,祝尚书笺注 12.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整理 13.王子安集注,汪贤度校点 14.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笺注 15.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整理 16.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17.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 18.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 19.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陶敏、王友胜校注 20.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

21.韩昌黎文集校注,马茂元整理 22.刘禹锡集笺证,瞿蜕园笺证 23.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 24.樊川文集,陈允吉校点 25.玉溪生诗集笺注,蒋凡校点 26.樊南文集,朱菊如、李国钧、李德清等整理 27.皮子文薮,萧涤非、郑庆笃整理 28.郑谷诗集笺注,严寿澂、黄明、赵昌平笺注 29.韦庄集笺注,聂安福笺注 30.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朱东润编年校注 31.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洪本健校笺 32.苏舜钦集,沈文倬校点 33.嘉祐集笺注,曾枣庄、金成礼笺注 34.王荆文公诗笺注,高克勤点校 35.苏轼诗集合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 36.东坡乐府笺,龙榆生校笺、朱怀春标点 37.栾城集,曾枣庄、马德富校点 38.山谷诗集注,黄宝华点校 39.淮海集笺注,徐培均笺注 40.清真集笺注(修订本),罗忼烈笺注 41.李清照集笺注,徐培均笺注 42.陈与义集校笺,白敦仁校笺 43.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 44.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夏承焘、吴熊和笺注,陶然订补 45.范石湖集,富寿荪标校 46.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邓广铭笺注 47.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 48.揭傒斯全集,李梦生标校 49.高青丘集,徐澄宇、沈北宗校点 50.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 51.沧溟先生集,包敬第点校 52.沈璟集,徐朔方辑校 53.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 54.汤显祖戏曲集,钱南扬校点 55.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 56.隐秀轩集,李先耕、崔重庆标校 57.谭元春集,陈杏珍标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