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研究综述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管理和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管理方法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后直到今天一直备受青睐而不断完善。本文将从胜任力的概念阐述出发,分别介绍了两种典型的胜任力模型,随后探讨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并着重叙述了行为事件访谈法,最后对胜任力的未来研究趋势做了进一步的预测。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

引言

由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迅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宠儿。由于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在引入我国后也逐渐受到重视而不断完善。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能胜任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采用什么标准来选拔、培养、评价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怎样为企业服务,这些都是胜任力理论关注的焦点。

一、胜任力的概念

麦克利兰在上世纪70年代的《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中第一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存在偏差不能将业绩优秀者与业绩一般者区分开来,因此他的胜任力概念强调能把优秀绩效者选拔出来的关键特征。随后学者们又提出了许多胜任力的定义, Boyatizis(1982)认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特性,他的胜任力概念开始突出内在特质的重要性。Spencer(1993)认为胜任力是某领域的知识、行为技能、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等能将特定岗位中的优秀人员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具有可测量性[2]。这个胜任力的定义比较全面,包容了较多的内容。而Jorgen Sandberg(2000)认为工作胜任力并不是指个人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3],这一概念突出实用性在胜任力定义中的重要性。中国学者王重鸣(2000)认为胜任力是指和高管理绩效相联系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态度、动机等特征[4]。

综观以上各种胜任力的概念,笔者认为首先个体的潜在特质必须被包含在这一概念中,因为个性中深层次的特征才更具有持久性、决定性并且对将来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绩效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其次,胜任力应具有显著的区分作用,具备这些能力的才能成为优秀绩效者。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从动态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也很重要,因为不同的岗位对胜任力的要求也不同,即胜任力概念具有情景性。

二、胜任力经典模型及其特征

胜任力模型首先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由特定职位所要求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所组成的。一个优异的胜任力模型不仅包括外显的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还包括内隐的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和品质等。美国HAY管理咨询公司的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胜任力的上述结构特点。洋葱模型是对冰山模型的另一种解释,如图2 所示其表层对应了冰山模型中水平面以上的显能,内层和中间层对应了冰山模型中水平面以下的潜能。在以往的研究中技能和知识常常受到重视,这是因为核心层的特质是很难被定量研究的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熟现在大多数胜任力模型都把内在特质看得越来越重要了。

图1胜任力冰山模型图2胜任力洋葱模型

三、胜任力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9世纪50年代JohnFlanagan把关键事件技术初步应用于对工作的分析中,并且阐述了这一方法的主要步骤,为以后该方法在胜任力建模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70年代,McBer:和美国管理协会(AMA)开发出了首个胜任力模型。AMA调查了1800名管理者,然后把被试分为优秀组和普通组,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总结出优秀管理者成功的五大胜任力:专业知识、心智成熟、企业家成熟度、人际间成熟度以及在职成熟度,其中优秀组和普通组都具有的是专业知识。McClelland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FSIO模型,该模型把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人的积极期望和快速进入当地的政治网络作为美国驻外服务新闻官的核心胜任力。Boyatzis(1982)对公私12个工业行业的2000多名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的胜任力特征分析,得出了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的通用模型。Prahalad是组织胜任力的先驱,他的最大贡献是使胜任力研究超越个体进入组织领域。Spencer研究了二百多个工种,建立了包括技术人员、社区服务人员、销售人员、经理人员和企业家的通用胜任力模型。

国内学者王重鸣教授(2002)运用职位分析方法,通过实证评价,建立了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特征模型,对正、副职两类高层管理者的胜任能力从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方面进行了区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勘、王继承等(2002)采用实证方法对我国通信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了研究,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BEI)的运用,建立了我国通信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影响力、组织承诺、团队领导、人际洞察力、主动性、信息寻求、成就欲、客户服务意识等被认为是鉴别性胜任特征,构成了这一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并且与西方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具有一致性。时勘,仲理峰(2004)构建了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表现出更多的的威权导向、仁慈关怀、指挥、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等特征。

四、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建构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直接观察法、专家小组讨论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工作分析访谈法、工作说明书分析等方法。目前得到公认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McC1e1land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测验而提出来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下面将着重介绍这一方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查技术,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验证。该方法首先要求被访谈者回顾他们在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历与不成功经历,并且详细描述整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物、当事人处理的方式、最后产生的结果以及自己当时的各种想法。随后访谈者可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专业的统计方法得到某一岗位的关键胜任特征。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基础假设有两点。一是通过了解被访者过去处理问题时的关键细节,来预示其将来的行为;二是通过被访者过去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取得未来表现的承诺,来挖掘其潜在特质。

笔者认为应用这一方法时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访谈人员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多次实战演练,掌握统一的访谈标准。同时,要求访谈者具备比较广泛的心理学、管理学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二注意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构胜任力模型时,在挖掘被访者潜在的行为特征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如果能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效果会更好。

五、胜任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自胜任力概念提出后,相关研究历时30多年, 已经成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对胜任力的研究也在向纵深方向发展,体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一)从理论的探索到理论的应用

现在对胜任力特征及其模型的建立方法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各公司和企业纷纷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胜任力模型。在管理咨询公司的推动下,与某一行业和特定职位相结合的胜任力研究开始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尤其是在新员工的招聘、选拔、培训方面。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节约更多的时间在胜任力分析上,花更大的精力进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使胜任力模型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服务于企业。

(二)从个体性研究到网络化的研究

在胜任力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对象多是针对个体管理人员的。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实际的需要,胜任力研究的出发点从个人扩大到组织,甚或把个体和组织的胜任力研究结合起来去指导实践。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在开发胜任力模型时不再单纯对一个层次的管理者进行研究,而是对同行业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进行网络化系统研究,这样便于比较和实际应用,也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是未来胜任力研究的一种趋势。

(三)企业文化在胜任力模型构建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企业中具有核心作用。不同的企业在构建自身的胜任力模型时必须要首先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确认自身的文化类型,使胜任力模型与动态的企业文化相适应,这样建立的胜任力模型才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任何一种胜任特征建模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熟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建立更有实用价值的胜任力模型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Arthur K Yeung. Competencies for HR Professionals: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E.Boyatzis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pring1996,35(1):119-132.

[3]Lyle M. Spencer, Sige M.Spencer. 魏梅金(译). 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绩效模式[M]. 汕头:汕

头大学出版社,2003.

[4]Jorgen Sandberg.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 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Feb2000,43(1):9-25.

[5]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_刘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刘 丽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教师胜任力由知识技能,自我意象等内容构成。教师胜任力的发挥和提高受到校园气氛、工资待遇、教龄及在职培训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讲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胜任力的策略主要有规范高师教育、加强在职培训、提高科研能力等。[关键词]教师胜任力;中小学教师;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214-02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刘 丽(1982-),女,山东滨州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应用心理学。 /胜任力0研究最初萌芽于20世纪初弗莱德里克#泰勒(Freder ick #T aylor)/时间-动作0的研究。1973年,麦克里兰德(M cClelland)博士发表了一篇5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6的文章,标志着胜任力运动的开始。他指出胜任力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能够预测职工未来的工作绩效;二是,与当时的任务情景相联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三是,有区分的作用,可以将成绩优秀者和成绩一般者分开。上世纪90年代,胜任力研究传入我国,并迅速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展起来。 一、教师胜任力的构成及重要性 我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而掌握科技的关键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加强教师胜任能力地研究,探索达到高标准教学目标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很必要的。 (一)教师胜任力的构成 教师胜任力是指高工作绩效教师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它能区分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和教学成绩一般的教师。我国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有多个角度,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优秀教师、专家教师或是理想教师入手,从而得到这些教师佼佼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关于教师胜任力的构成尽管还存在争议,但在一些基本胜任力特征上仍然达成了共识。总的来看,在中小学阶段国内主要有三种划分方式:一是,徐建平将教师胜任力划分为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二类,把22项胜任力特征划分为六个胜任力特征群,即服务特征、自我 意象、成就特征、认知特征、管理特征、个人特质。 [1](P40-41) 二 是,李英武等人认为教师的胜任力有四个维度,即情感道德 维度、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管理胜任力。[2] 三是,韩曼茹 提出了中学班主任的胜任力结构,共有12个胜任力特征,分为四个大类:教育能力、心理特征维度、动机维度、态度维 度。 [3](P14-17) 由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胜任力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构成部分:倾向于外部的特征主要是:协作、沟通、宽容、诚实守信、专业知识技能、高效率;倾向于内部的特征主要是:反省和分析能力、创造性、自信心、不断自我提升。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科技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对人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而这些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合格的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胜任能力非常重要。 1.提高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而素质教育追求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的发展、身心健康等的全面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具有较高胜任力的中小学教师,对提升教学质量和进行素质教育是非常有用的。 2.提高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目前的胜任力模型更加注重发展性,既有基准性的胜任力特征又有鉴别性的胜任力特征。使不同胜任力级别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从整体上提高教师质量。 3.加强中小学教师胜任力培养,有利于完善教师评价系统。传统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注重专业知识和内容知识的测量,属于一种职前测验。[4] 随着胜任力研究的开展,开始关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加强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培养和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研究,有益于整个胜任力研究成果的丰富,不断推进教师胜任力评价系统的发展和完 214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刘钦瑶 葛列众 刘少英 【摘 要】 本文对教师胜任力的定义、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教师胜任力测评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针对现状提出对未来的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瞻望。 【关键词】 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评价 【收稿日期】 2006年2月 【作者简介】 刘钦瑶,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葛列众,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少英,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讲师。 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活动中,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体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有关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纵观国内外,针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有其特殊性,通过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校进行教师招聘、选拔和培训工作,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胜任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教师胜任力统一的标准定义。下面是3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Dineke E.H.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ing com petencies)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 2.2003年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 petency)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 3.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但它并不指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 国内外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胜任力其他特征上则存在争议: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现胜任力;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现胜任力。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 1.教师胜任力模型。 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构建模型为主。主要目的是构建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为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斯考夫(Bissch off)和格罗伯勒(G robler)等人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包括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 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 ollab orative com petence);丹尼尔森(Daniels on)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有4个维度,即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 V)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高学历(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业务全面(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和发展能力(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

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选拔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5753574.html, 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选拔中的应用作者:罗怡天 来源:《赢未来》2017年第08期 摘要:如何有效选拔合格的大学教师需要一套全面的标准以胜任力理论和“冰山模型”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的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包括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与动机。 关键词:大学教师,胜任模型,冰山模型,选拔应用 大学教师因败德行为而上新闻头条的次数和频率令人侧目,性骚扰、学术造假,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宣扬分裂国家的极端思想,这些事件都说明了在我国大学中有部分不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师。不仅招进来师德不好的教师,也没有及时淘汰这些不符合规范的教师,对此,大学的人事制度显然应该为此负担相当的责任。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大学教师的胜任模型,以此帮助大学更好地鉴别教师的能力与品格,选拔出优秀合格的人员,淘汰掉不合格的人员。 一.胜任力,胜任素质模型与冰山模型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是于197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指的是那些真正能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是麦克利兰教授发现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并不能预测职业的成功或者生活中的其他重大成就,于是主张直接从工作实际入手,分辨出每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胜任力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关键性,胜任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者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同时能够有效地区分以及预测出工作者绩效的优劣。第二是相对性,胜任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特征相适应,不仅不同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有所差异,同一岗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所需要的胜任力也可能相差甚远。如酒店中常见的服务员,普通的商务酒店对服务员的要求不高,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但是五星级的酒店对服务员则有另外的高要求,不仅要更高的学历,外语也必须达到一定级别。胜任素质模型指的是特定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 “冰山模型”同样由麦克利兰提出,把个体素质划分为“冰川之上的部分”和“冰川之下的部分”。冰川之上的部分是易于表露在外的部分,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等。冰川之下的部分不会直接表现在外,难以测量,但却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包括包括价值观、角色定位和动机。 二.基于冰山模型建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 笔者将会利用冰山模型中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动机5个方面的素质来建立大学教师进行胜任素质模型。

【第二次专家答疑】德阳市2020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第二次专家答疑通知

德阳市 2020 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 第二次专家答疑的通知 根据“德阳市 2020 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实施方案的安排,为切实解决学员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德阳市全员培训项目组将于 2020 年 8 月 3 日至 8 月 14 日以远程直播的形式举行第二次专家答疑活动,使专家隔空与学员近距离沟通交流。请各区县、各学校提前做好答疑前的准备和安排,各学校准时组织参训学员参加答疑活动。现将答疑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答疑安排

(说明:如有调整,请以最新通知为准) 二、答疑对象 德阳市2020 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全体参训人员(含各级管理员、校长、研修组长及学员) 三、参与方式 本次专家答疑直播采用网络平台直播方式同步进行。请在答疑活动开始前 10 分钟进入。具体参与步骤为: (一)学员、组长、学校管理员、校长 1.使用学习或管理帐号从研修网平台登录: https://www.360docs.net/doc/905753574.html,/2020sc_6657/index.html 2.跳转至个人工作室:组长、学校管理员、校长需切换到学员身份;

3.点击【我的研修任务】,找到“专家答疑”,在“参与专家答疑”后点击【去完成】; 4.在答疑页面点击对应学段学科的答疑图片,进入直播答疑。 (二)片区管理员、区县管理员、市级管理员 1.使用管理帐号从研修网平台登录,跳转至管理系统,点击【个人空间】; 2.跳转至学员个人工作室页面,点击【我的研修任务】,找到“专家答疑”,在“参与专家答疑”后点击【去完成】; 3.在答疑页面点击对应学段学科的答疑图片,进入直播答疑。 四、注意事项 1.本次活动是在广泛收集各参训学员问题的基础上,由专家筛选共性问题解答,答疑活动进行过程中,如果您还有其他需要专家解答的疑问,请通过直播视频下方的“互动留言”进入提问。

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进展

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进展 胜任力是当代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胜任力” 是指能将工作中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个体特征。也有学者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与改革的领军人物,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其胜任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概念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在教育教学、研究开发、服务经济社会等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活动中所具备的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知识、能力和行为特征。具体分为教师个体层面和教学科研团体层面。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近几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多种方法初步构建了高效教师胜任力模型。王昱等通过问卷调查,从个性心理品质的角度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由创新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关系建立、思维能力和成就导向等因素构成[1] 。胡晓军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胜任力理论进行了定量研究,确定了包含知

识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三个大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2] 。任嵘嵘等对120 余名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建立了河北省高校教学型教师的胜任模型,包括专业能力、驱动能力与个人成熟三个维度[3] 。姚蓉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湖南省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其包含个性特征、发展特征、教学态度、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关注学生、人际沟通等七个因素[4] 。汤舒俊等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来确定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并据此形成胜任力调查问卷,通过小样本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出胜任力可归为四个因子: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5] 。 三、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简洁、操作性强、适用性优等特点,方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华南理工大学吴树雄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分为三个 指标体系:准入资格评价指标、专业水平评价指标和健康水平评价指标。具体来讲,准入资格评价指标包括一定的学历学位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教师学缘关系(毕业学校和专业)以及性别要求等。专业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品,尤其是后者[6] 。

最新胜任力模型教学文案

一、讲述大纲 1、素质(含胜任力)模型提出的背景 2、素质(含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 3、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二、具体内容 1、胜任力模型提出的背景 (1)不同提法 国内在素质(Competency)与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1)方面提法很多,如:资质与资质模型、能力与能力模型、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等,给人的感觉有些乱,而且对含义的诠释也很不相同。有必要从源头上去理一下。从源头上说,“素质”、“胜任力”和“胜任特征”都是Competency的不同中文译法。 (2)泰勒:科学管理 早在1911年,泰勒就认识到优秀工人与较差工人在完成他们工作时的差异。他建议管理者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界定工人的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采用系统的培训和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素质,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20 世纪50 年代人们对20世纪前半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 生理因素。一个人的生理因素可能是形成其管理品质的中心,这些生理因素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容貌、体格、风度等等。 能力因素。智力对管理者效能的影响力较大。 兴趣因素。这是探究并乐于从事某事物的倾向,也是管理者的重要品质。 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决定了管理者的一些方面;技能:较多地提到运动技能的作用。 性格。主要是自信度、适应性、支配性、外倾等。 但是,人们认为这种理论缺乏根据,著名领导心理学家斯多蒂尔在研究领导者的素质时就宣称:没有所谓领导者的特殊个性,更没有什么天生的领导者。此后,学者们将注意力转到研究行为的强化或发展上。 (3)诞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影响工人绩效的根本原因,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这时,以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nad)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测评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成功,而且上述测评方法通常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较低阶层人士不尽公平,他们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素质的东西。

人才测评师告诉你—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好处

人才测评师告诉你——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好处 通过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从大量的简历中,更有针对性、更准确地选择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简历。 一、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够帮助企业设定准确的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现在许多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过于强调考核而忽视了员工素质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导致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达不到预期目的。建立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模型与绩效考核系统相结合能够解决许多相应的问题。胜任力模型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可以描述出与完成任务与否至关重要的那些技能、知识以及特征,从而可以更加准确设定与达到绩效优秀标准的考核指标,使员工明确公司对他们的期望。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有效地服务于薪酬体系的建立。 企业能够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估,以充足懂得员工的能力状况与其所任职位的能力素质等级进行相应匹配,从而可以打破传统的岗位等级的特点,肯定员工的执行薪酬等级或薪点数。薪酬设计要素应该更多地关注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岗位分析。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体系设计,有利于员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帮助员工提升核心专长和技能。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力结构的员工设计不同的薪酬结构,来支撑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三、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够为员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供方向。

指导员工进行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基本理念。通过开发胜任力模型,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进行评价,帮助员工了解自身特质与行为特点及发展需要,为员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供方向来指引员工设计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发展计划过程中对员工提供支持和辅导。能力素质模型不仅仅强调知识、技能等显性的因素,更强调隐性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的匹配性,所以它能够为你公司员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位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及挖掘职业潜能,也能促使员工努力开发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技能和行为。 总的来说,能力素质模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和组织的变革、建立高绩效文化,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盘点,认识到能力储备与未来要求之间的差距,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拔、培养、激励那些能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做出贡献的员工,可以更加有效地组合人才,便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用于最急需或对经营影响重大的能力培训和发展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建立了能力发展阶梯,便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横向调动和发展,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 岗位胜任力模型对企业非常重要。企业苦苦寻求人才,却找不到真正的人才。人才在寻求良好的平台,却找不到真正适合的平台,如果建立好了模型,那人才岂不是手到擒来,公司业绩也会不断上升。

最新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精品

胜任力模型构建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博士提出,近年来在英美两国开展的胜任力运动推动下研究成果不断,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国一些学者在界和其他行业也构建了此模型,比如中小学教师胜任模型、中学校长胜任特征模型等,并将其运用于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等方面.但总体来说高 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还比较缺乏,因此运用现代的管理研究方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一. 高校教师胜任力定义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工作指责.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如何,是 由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进行评价的.但在现实中,往往因评价标准难以操作而导 致评价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尽管现阶段各大学因自身类型不同,在教学和科学 研究方面有所侧重,但其办学目的却是一致的,即对大学生进行持续与引导性发 展的教学,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发展性人才.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可定义为: 与教书育人或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工作动机、自我形象、社 会角色或个人特质,是个体在教育教学或科研工作中成功采取行动的决定性因素. 二、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学习环境、纪律、教师专业承诺、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 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是研究教师胜任特征的八大因素,毕斯考夫和格罗伯勒运用结构化问卷对其分析,最后总结出了教育胜任力和协作胜任力,也即二因素 模型.丹尼尔森等人认为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是教师 胜任特征模型四个重要的维度.高学历、业务精干全面、在知识、能力、品德方面全面发展是当前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所应具备的因素.国内主要从从教师特质、素质、能力、人格和教师评价等角度对教师胜任力进行探讨.林崇德、申继亮认为知识水平、职业理想、教育观念是教师胜任力所应具备的素质.刘光洁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除了包含教师素质 ( 工作绩效、专业技能、职 业操守) ,还应包含教师状态,即工作意愿和工作责任感.综合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高校教师关键胜任力不单单体现在专业技能,教师的人格、价值 观等作为更深层次更应该在胜任力模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1. BEI 法 BEI 法,也即行为事件访谈法,让被访谈者回答某一被设定的问题,通过分析被访谈者的回答内容初步判断被访谈者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特征.再对某一职位角色两种不同的表现者即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进行对比,确定二者差异性的胜任力特征,从而确定适合该职位角色的胜任力模型.利用 BEI 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炼出鉴别高绩效教师与一般绩效教师的标准,此标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工作目标层层细分,再加以制定; 二根据步骤一 的标准选取一定的效标样本,样本应包括绩效优秀的教师和绩效一般的教师; 三在样本基础上抽取与高校教师胜任力有关的数据信息; 四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 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构建相关模型; 五验证模型.

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_高永惠

第14卷第5期2011年9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4No.5 Sep.2011 ■管理研究 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 高永惠,黄文龙,刘洁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从教师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品质要素构成出发,通过自编的教师胜任力品质调查问卷,以广西3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学生和教师终身就业力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为突破高校就业管理模式、教师考核、选拔和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胜任力;教师质量;因子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5-0079-05 一教师质量与教师胜任力的界定 胜任力是指为使个体或组织能承担某项工作并取得优秀绩效的技能、个性特征、知识能力等的特质或行为表现[1]。教师胜任力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者使学生成功获得能力和智慧过程中所需的特有的综合素养状态和其专业职业需要所展现的熟练行为模式。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化的特征。提高和发展教师胜任力无疑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实践领域,我们考察、评价教师队伍状况,往往把教师胜任力品质考察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以及科研项目多少、科研成果获奖等内容上,把这些作为衡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优劣的核心指标[2]。由此学历和职称不仅成为教师追逐的外在浮华目标,而且削弱了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力度,也影响了对教师人才客观、科学地进行培养、培训和鉴定。 教师胜任力要素是教师质量构成的基础和条件。教师质量是教师胜任力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和形成状态。所以,教师质量应该是教师多方面胜任力要素的有机统一的集合体,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能够反映教师质量。 教师质量在理论上可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综合素养状态层面,即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书育人的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拥有、内化和提高状态。这是教师质量构成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通过教师心态文化质量反映出来。第二,因专业职业需要所展现的熟练行为模式,即教师对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料、实践等的占有、了解甚至体验层面,它反映了教师人格社会化、现代化的基本面貌。这是教师质量认识和研究的新内涵,它直接与教师职能的现代化相呼应。它主要反映在教师的工作质量、教师成长生活质量和教师社会交往质量等上面。第三,结果绩效层面。它是指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它主要包括教师教科研成果、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教师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它会表现在教师流动质量、教师社会交往质量和教师工作质量上。这一层面是衡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成效的主要结果性绩效指标,教师质量建设的各个层面最终落实到这一点上。综合上述三层面,教师质量构成可展开为教师的心态文化质量、工作质量、成长生活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流动质量等五个方面。其中教师的流动质量是其余四个质量内容的结果。而教师的心态文化质量、工作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成长生活质量是教师业绩的成功关键因素。它们都包含显性结果性指标和内在关键业绩影响因子,而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我们把显性结果指标看作绩效,而内在隐性的影响因子视为胜任力品质特征因子(见表1)。 就高校绩效考核而言,现在我们比较重视考核显性指标,并依此进行晋升奖惩决策,这会使得教师们忽略内涵的成长。显性指标是由隐性指标决定的。上表中的隐性标尺是决定教师产生优秀绩效的关键目标要项。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关键因子应体现如下的特征:第一,工作心态品质。如教师的工作价值观和学生观等工作心态能力;第二,知识思考与改善品质。教师的学科思 收稿日期:2011-05-1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200812MS169);2009年基于胜任能力开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新模式研究(09XJY010)作者简介:高永惠(1958-),女,湖北武汉人,教授,主要从事企业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方法论研究。

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和流程

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和流程 主办: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时间:2011年4月22-23日深圳;6月3-4日上海 费用:3800元/人(包括授课费、讲义、证书、午餐等) 课程背景 胜任力模型研究与应用的开创者麦克里兰认为:“我们从超级明星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不能量化就不能管理”;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认为:“把从每个经验中获得的观察进行扩大的能力是资源杠杆性运用的关键组成部分”。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测评是人才管理的两个关键问题,建模解决了人才“质的标准”,测评则解决了胜任力“量的测量与鉴定”,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人才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对象 企业高层管理者、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构建项目负责人、招聘及培训发展负责人; 课程收益 →掌握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和流程 →掌握胜任力词条的编写技术 →掌握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战略分析法 →掌握胜任力模型构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技术) →学会应用各种技术组合进行胜任力模型构建 →掌握胜任力测评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手段 →学会应用各种测评技术综合地进行胜任力测评 →掌握评价中心的构建流程与方法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实务 一胜任力的概述 ◇胜任力的缘起、发展与应用 ◇胜任力作为管理工具的内在价值(经营绩效) ◇胜任力如何改善企业管理系统 ◇基于胜任力的“双面绩效” ☆视频案例:GE的人才经营战略 ☆视频案例:华立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创新 二胜任力词条编写技术 ◇胜任力词条的基本结构 ◇胜任力词条选择与定义 ◇胜任力维度、构面的组合(实证方向、心理学方向) ◇行为的定义与描述(操作性定义)

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以ZS市H机构为例

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以ZS市H机构为例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至各种教育辅导机构进行各种教育培训以获得更多学习竞争优势。在此教育环境背景下,像ZS市H机构这样的中小学教育辅导机构在市场上不断涌现,并以一种不断壮大的趋势在发展,与此同时此类机构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也在持续扩大。综上,显而易见,属于中小学教育辅导机构的人才争夺已然进入激烈局面。本文立足于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通过与ZS市H机构中高层领导以及部分教师的行为事件访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査问卷——ZS市H机构教师胜任力问卷调查,并且对ZS 市H机构所有的在职教师进行发放和有效回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来获取构建ZS市H机构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所获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出适用于ZS市H机构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为ZS市H机构的教师指明职业发展方向,并对其他教育机构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H机构;中小学教育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由于教育行业属于创业热门之一,加之其能够实现较高的商业回报,因此这一行业的市场价值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机构数量井喷式增加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数量的增加并未能让其质量紧随其后,不同机构之间对于仅有的市场份额的明争暗夺,使得现下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成了必然。所以从2013年开始ZS市H机构就进行了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机构很难招聘到所定义的“好老师”,对在职老师的管理和培训也不够完善,其在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与机构能够提供的相应帮助不成正比,导致许多教师在问题积攒到达拐点时选择离职,而这段时间通常只有1-3年,短暂的时间使得机构自身储备的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在还未成型就遭遇瓦解,从而很难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且容易因为人才流失导致机构整体水平下降。 之所以研究中小学教育机构的胜任力模型,并且以ZS市H机构为例。还有一个原因是笔者在ZS市H机构任职了几年,因此对ZS市H机构的教师状况比较了解并且对教师目前遇到的问题深有体会。具体表现在ZS市H机构对于在职教师并未形成一套成体系的、相对科学的培训机制,其容易衍生的问题往往就是随之而来的教师教学能力停滞不前或遭遇瓶颈。基于对ZS市H机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假若现存问题并未在未来一段时间得到有效解决,其“外患”则是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ZS市H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内忧”则明显是教职员工对于机构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会大幅降低。综上,笔者认为在结合ZS市H机构的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加上国内外对于胜任力模型研究的一些合理结论,量体裁衣地构建起因地制宜的ZS市H机构的胜任力模型方为上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好,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更是使得国家各层次与各结构的经济欣欣向荣。21世纪以来,“科教兴

教师胜任力

教师作为高校的最重要资源,对高校教师进行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领域,又可以在实践中对高校教师招聘、教师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于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胜任力、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及特征 1、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 胜任力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即Competence。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David )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对以往通过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来选聘和甄选人员进行了批评。他指出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能力测验和学校成绩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同时对某些特定群体存在不公平,应该用胜任特征测试来代替智力测验和能力测验。他认为:“胜任力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知识是指员工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以往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能力是指员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而需要的能力,如手工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社交能力。能力是可以通过重复性的培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建立的。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员工个人素养方面的要求。职业素养是可以被教授、被学习或被加强的。”胜任力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不同,这个“能力”更多的指知识和技能,按照通常理解,“积极进取”不应该属于“能力”的范畴,但可能是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在对胜任力内涵的理解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胜任力就是将成功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等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这些行为应是可指导的、可观察的、可衡量的,而且是对个人发展和组织成功极其重要的。 (2)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一个人的态度、思维模式等层面的因素,而且态度往往是影响业绩的更深层、更核心的因素,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知识和技能,但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能够习得,只是不同的人因为资质不同从而习得的速度可能有快有慢。 (3)胜任力与岗位职责具有密切关系,岗位职责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胜任力则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岗位职责的不同决定了应具备的胜任力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能力结构上的不同,也可能是同一能力所要求的程度不同。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在胜任力的要求上是不同的。 (4)胜任力具有阶段性,在组织的特定时期,某项胜任能力,甚至某个胜任力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在另一个时期,当组织目标或是组织策略发生变化时,胜任力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2、教师胜任力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认识基本一致。如唐纳·麦德雷(Donald M. Medley)认为,教师胜任力包括三个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专业技能又可分为三类: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广州大学邢强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教师胜任力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在态度或价值观究竟包含什么内容,一些学者认为人格特质应该属于胜任力特征,一些学者认为个人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表现胜任力。根据戴维·麦克兰德的研究,可以将教师胜任力的结构分为两大内容: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外显部分;鉴别性胜任力包括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是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平平者的关键因素,是内隐部分。 二、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师胜任力评价是指教师教育机构对在职教师或拟进教师胜任教学实践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的评估或测评,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知识的评价 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的好坏。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评价,是教师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是专业知识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资料是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的收集的、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文字资料或操作观察记录。这种基础资料可由评价对象提供,也可以由评价主体主动收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个人档案、个人简历是教师基础资料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能较有效的反映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教学经历等,能较准确的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的测试是评价专业知识水平的一个常见手段,可采用笔试或面试来进行,主要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可靠性较高且易于操作,但容易导致教师的反感,广泛推行有一定难度。教师胜任力最终要体现于教学实践中,近来,研究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新的专业知识测评方法。首先利用幻灯片呈现一个教学情境,同时伴有录音对画面的解释,并针对画面提出问题。呈现完毕后,录音放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其中有一个与已学的专业知识相符,被试的任务是选出

优秀教师要具备的素质能力

您认为要成为卓越教师、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至少列出五项)?您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素质或能力是什么? 答: 1、崇高的思想品德 2、良好的职业道德 3、过硬的专业素质 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5、良好的身体素质 6、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 7、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8、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9、想象、创新能力 10、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我认为,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其中最重要的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桥梁,是后一代的培养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她)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崇高感。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终身受益。 第一,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渊博的知识。 第二,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第五,一名优秀教师应注意:学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有价值观念的核心,想象、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人格素质 1、崇高的思想品德。 2、良好的职业道德。 5、行为示范,言传身教。 4、懂得尊重。 3、文明的言谈举止。 二、专业素质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言语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教育智力。 三、心理素质 四、良好的身体素质。 第三,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热爱书籍,酷爱读书的教师。 第四,教育科学研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第五,一名优秀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 第三,要具备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公司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设计方案.doc

公司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设计方案1 职位胜任素质模型方案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方案 1.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基本元素 胜任素质:又称能力素质,在组织管理中是指驱动员工做出卓越绩效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或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等素质的集合。 能否显著区分员工的工作绩效差异是判断某项胜任素质的惟一标准,即实际工作业绩卓越和业绩一般的员工在该项胜任素质上的行为表现是有明显差别的。识别员工的能力素质或岗位胜任特征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知识 知识层面既包括员工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例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员工在某一组织中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相关信息,例如公司知识、产品知识和客户信息等。知识可以分为: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公共知识。在知识这一维度岗位胜任模型应包括: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公共知识。 2)技能/能力 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或能力,例如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分析能力等。 能力是指员工天生具备或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不易改变的特质,例如人际协

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 3)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员工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例如主动性、责任心、成就欲、忠诚度、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 4)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是指持续而稳定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如开朗型、稳重型、忧患性等。 2. 胜任素质模型 1)素质模型结构:根据从事某岗位的员工所应具备的胜任素质,从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性格特征四个层面构建其胜任素质模型。 2)素质模型之知识要素: 3)素质模型之技能/能力要素 4)素质模型之职业素养要素: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分析综述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分析综述 [摘要]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经典模式。文章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重要意义及研究路线作了概述,为实证性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高校教师胜任力行为访谈技术 胜任力模型构建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与应用成果。自从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博士最早提出胜任力模型后,在美英两国开展的胜任力运动推动下,其研究成果不断,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我国有些学者将其运用于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等方面,建构了相关行业的胜任力模型。也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教育界,比如中小学教师胜任模型、中学校长胜任特征模型等。但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还鲜见。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1.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理论的研究源于人才使用的实践活动。传统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比较注重人的智力因素。麦克里兰(McClelland)把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关联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是个体在工作或情境中成功采取行动的决定性因素。Boyatzis将其定义为:能够导致工作中优秀绩效的个人潜在特征,包括动机、特性、知识、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Spencer & Spencer将其定义为: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在上述学者关于胜任力的定义中,主要强调的因素有:(1)以工作绩效为外在的效标;(2)除完成工作绩效的行为表层因素,如知识、技能外,还包括个人的潜在特征,如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等;(3)工作情境或组织、文化。 2.胜任力的模型。有人形象地把胜任力构成因素用“冰山模型”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所示。

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2013年第11期总第235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1, 2013Serial No.235 收稿日期:2013-08-16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杜景萍,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林祥,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 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杜景萍,国林祥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检索、访谈等方法,编制了“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调查问卷”,在青岛、烟台、济南、重庆、哈尔滨等地的5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构建了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胜任维度按权重大小排列分别为情感道德特征、教学态度、教学管理能力、学习理解能力、教学动机与爱好、教学技能。胜任力词条按重要性排列,处于前5位的分别为学习能力、责任感、激励学生能力、爱岗敬业、获取信息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1-0072-05 大学英语教师是高校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相比其他专业 课教师,具有教学周期最长、课时多、授课班级人数多等特点。由于缺乏一个科学测量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的标准,往往给人留下了任何人都可以教大学英语的印象。同时,也使大学英语教师的招聘和评价流于形式。本研究拟借助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为大学英语教师的选任、评价及晋升提供依据。 一、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词条的收集 本研究在提炼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词条时运用的是文献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在文献方面,检索了国家、省级教育部门有关教师资格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的文件,此外,还通过中国知网等数字图书馆,查阅了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1] [7]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McClelland 基于关键事 件技术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 [8] ,即通过对比担任某一任务 角色的表现绩优者与表现平平者所体现出的素质差异,从而确定该任务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本研究在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胜任力词条时,采取了如下步骤: (一)选择访谈对象 选取青岛大学英语教学部的7名英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女教师2名,男教师5名,有4人获得优秀教师称号。访谈总共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访谈3人,采取单独访谈的形式,第二次访谈4人,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两次访谈时间相隔3天;年龄结构上20 30岁青年教师2名, 30 40岁教师2名,40岁以上的老教师3名,其中:40 50岁2名,50 60岁1名,满足分层抽样的要求。 (二)正式访谈 在这个步骤中,行为事件访谈法主要是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查技术, 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详细地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具体包括:这个情境是怎样引起的;涉及哪 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觉如何;当时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在访谈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注意捕捉一些代表性的细 节,这些细节实际上就是水面以下“冰山”部分的折射,是建立胜任力模型的 “原料”。访谈现场配有录音设备,对访谈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录音。 (三)编写访谈报告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资料分类进行整理。整理后的录音资料逐字逐句翻录成文字资料,不做任何删除和归纳,以此作为胜任力词条收集的基础资料。 (四)胜任力词条的收集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对访谈者所描述的行为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访谈对象的行为描述提炼词条。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 共收集整理57个词条。二、“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一)问卷的编制 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和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的词条, 初步编写出符合大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的问卷。问卷初步编制完成以后,课题组成员对问卷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对选定的题目进行阅读,除了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讨论,每个人还对每个题目阅读后的感受发表意见建议。例如,题目的文字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