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_辛艳朋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_辛艳朋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_辛艳朋

文章编号:1000-2634(2007)02-0068-04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3

辛艳朋1,牟中海1,郭维华2,李阳兵3

(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2.西北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

3.西南石油局测井公司,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以川西拗陷中段须四下段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测井、录井、露头资料综合研究方法,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划分出了四、五、六三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并分析了各相带不同级别旋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横向和纵向上旋回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基准面旋回分布模式。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四下段为一个四级基准面旋回,其上升半旋回代表一个典型的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退积型扇三角洲平原相以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其前缘相的旋回类型较丰富;西部龙门山冲断带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凹陷区为上升半旋回为主的完整旋回,而在远离物源的东部斜坡带多发育近似对称的完整旋回。

关键词: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湖泛面;须四下段

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扇三角洲是由冲积扇提供物质并沉积在活动扇与静止水体交界处的、全部或大部分位于水下的沉积体[1]。根据沉积物供给速率和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关系可划分出退积型扇三角洲、加积型扇三角洲和进积型扇三角洲[2,3]。退积型扇三角洲是在盆地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的背景下发育的,总体显示为一个湖泊逐渐扩张、沉积体系逐渐向盆地边缘退积的沉积过程。在垂向上一般表现为向上变细,或者是由多个扇三角洲体系单元垂向叠加构成的一种逐渐向上萎缩的垂向序列[4]。本文以川西拗陷中段须四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5,6],对退积型扇三角洲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精细分析,为后续的储层预测与评价打下了良好基础。

1 层序界面及湖泛面识别标志

川西拗陷上三叠统存在多个区域性或局部不整合,根据地震、钻井、露头资料可识别出六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马鞍塘组、小塘子组、须二、须三、须四、须五段。须四段可划分出三个四级层序,最下面一个即须四下段。须四下段沉积时,由于须三末安县运动造成龙门山强烈抬升,造成该时期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图1,图2)

图1 研究区位置及须四下段沉积相

1.1 层序界面

须四下段底界是三级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在野外露头主要表现为角度不整合、假整合,其中假整合主要在绵竹———汉旺以南以及盆地内比较

第29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Vol.29 No.2

 2007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University Ap r 2007 3收稿日期:2006-10-08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Z D0414)。

作者简介:辛艳朋(1982-),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研究。

普遍,角度不整合主要见于绵竹———汉旺以北的龙门山前山带。从钻、测井资料来看,该界面是岩性、电性突变面,界面之上主要为砂质砾岩,界面之下为泥页岩(图3,3940~3950m )。在地震剖面上,该界面表现为不整合和中振幅、中连续的反射特征,不整合则主要有整一/削蚀(图2)、上超/削蚀、上超/整一、下超/整一、整一/整一等五种类型。

顶界面是一个连续沉积面,一般表现为岩性、电性的突变面,界面上以泥页岩为主,界面下在不同地区为不同粒度的砂岩。在个别地区可见岩性渐变面(如川泉171井)。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中—强振幅反射,并以界面下的弱反射和界面上的中—强振幅反射面貌为识别标志,但在安县地区界面下反射则相对较强。

须四下段可划分出2~4个五级层序,每个五级层序内可划分出多个六级层序。层序界面为不同级别的冲刷面和无沉积作用面及相似岩性和岩相组合分界面

图2 须四下段底界:整一/削蚀(川西98NW 310)

1.2 湖泛面的识别

本文把四、五、六级层序中的湖泛面分别定义为四、五、六级湖泛面,把三级层序对应的湖泛面定义为最大湖泛面。湖泛面是在基准面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过程中形成的

[6-8]

,该过程中湖侵范围相对较

大,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所以

各级湖泛面在岩性上都是以整合面和厚层泥岩为识别标志,在电性上是以高伽玛、低阻、低速为特征。四级层序中发育的湖泛面主要出现在沉积厚度大的前扇三角洲泥岩及浅湖泥岩亚相中,在盆地范围内可进行等时对比,工区内的大部分井均存在此层(如图3,3810m 附近)。五级湖泛面对应的相类型

则比较丰富,除前述两种外,还包括分流间及间歇期湖,在较小范围内可进行对比。由于六级旋回对应于岩层组,在叠置的扇三角洲分流河道中下降半旋回不发育(图3,3860~3950m ),在砂坪、砂坝发育的湖泊里经常缺失上升半旋回(图3,3750~3800m ),所以,造成湖泛面常与六级层序界面重合。

2 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类型及特征分析

2.1 四级旋回特征分析

须四下段是一个完整的四级旋回,在基准面上升期间,湖盆面积扩大,湖泊体系扩张,盆地可容纳空间不断增大,A /S >1而使盆地处于欠补偿状态,早期形成的大套砾岩逐渐后撤,并向上变薄变细,从而形成典型的退积型扇三角洲[2,9]

,之后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滨湖相沉积于浅湖相或前扇三角洲亚相之上,这样就与下伏的扇三角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级旋回。由此可见须四下段的扇三角洲仅存在于基准面上升期间。在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带,四级旋回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主要由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少量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而下降半旋回主要由滨、浅湖相组成,并且相对不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四级旋回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主要由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少量的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组成,而下降半旋回主要由浅湖相组成,同样也相对不发育。2.2 五级旋回特征分析

须四下段由2~3个五级旋回叠加而成,在扇三角洲不同亚相内它们的分布特征有所不同。2.2.1 退积型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在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当中,叠置的由砾岩和砂质砾岩组成的水上分支河道相对发育,所以常见五级上升半旋回,而下降半旋回则由于基准面下降期间陆上可容纳空间的不断减小而被剥蚀。底部以冲刷面为旋回界面,河道之间可见较薄层的泥岩,旋回顶部泥质含量较多。测井曲线一般在下部为带锯齿状箱型,上部为齿状钟形,其包络线主要表现为钟形(见图3)。在龙门山前缘冲断带,如川34井,由于扇三角洲前缘相不发育,这种类型的旋回分布于整个须四下段,且测井曲线主要为箱型。2.2.2 退积型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亚相

研究区内构成扇三角洲前缘的五级旋回大致有两种类型:(1)发育上升半旋回而缺失下降半旋回:主要为由含砾砂岩组成的水下分流河道相沉积,每

9

6第2期 辛艳朋等: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个旋回由2~4个由河道构成的六级正旋回叠加而成,自下而上粒度变细,砂泥比逐渐减小,测井曲线的包络线多为钟形。形成这类旋回的原因是基准面上升时期,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逐渐增大,A /S 向﹥1的方向移动,沉积物由快速充填的砂砾岩向上过

渡为慢速充填的细粒沉积物。而基准面下降时期,可容纳空间不断减小,以侵蚀作用为主,缺失下降半旋回;(2)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均发育的完整五级旋回:反映了一个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完整过程,相组合及岩性组合都比较复杂,所处位置不同,旋回的结构类型也有所不同。在川西前渊带如川合100井(图3)、川合137井区多发育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旋回类型。在川西东部斜坡带,如川金607和龙651井,基准面下降期间的砂坝及分流间沉积增多,五级旋回就体现出了较好的对称性,也有个别井下降半旋回占主要地位。只存在下降半旋回而缺失上

升半旋回的层序类型在研究层段不发育。

图3 扇三角洲沉积旋回及界面特征(川合100井)

2.3 六级旋回特征分析

六级旋回相当于层组,为一套代表最小成因地层单元的单一岩性或相关岩性的组合。顶、底以小型的冲刷面和非沉积作用面为分界面。在研究层段出现的六级旋回类型很丰富,所以可根据岩性和电性的旋回性特征进行划分。2.3.1 退积型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本区扇三角洲平原主要由辫状分支河道组成,分支间细粒沉积物相对不发育。辫状分支河道以粒度较粗的砾岩、砂砾岩为主,测井曲线为箱形,高RT,低GR 。若分支间细粒沉积较发育则测井曲线表现为钟形(图3)。六级旋回一般缺失下降半旋回而发育上升半旋回。2.3.2 退积型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亚相扇三角洲前缘由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水下决口扇、河口坝砂岩和分流间的细粒沉积物组成。水下分流河道向上有粒度变细的特点,测井曲线大多为钟形,个别也呈箱型,表现为上升半旋回(如图3,3870~3880m 和3900~3920m );水下决口扇在研究层段里多为正粒序,表现为上升半旋回(图3,3845~3865m )。完整的六级旋回在研究层段保留不是很多。

3 基准面旋回的分布模式及旋回对比

如图4所示,在川西地区,不同级别的旋回结构

类型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10]

,它们在横向上的分布规律为:在龙门山冲断带,扇三角洲平原相带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随着沉积体系向盆地边缘逐渐退积,在凹陷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及浅湖相,之后随着基准面下降滨湖相覆盖于浅湖之上,则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构成完整旋回,而在远离物源的东部斜坡带多见近似对称的完整旋回。

在纵向上,较短期旋回在分流河道发育的部位多为上升半旋回或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完整旋回,当存在滨浅湖相时,向上则变为近似对称的旋回或以下降半旋回为主。

旋回对比采用由大到小的原则进行。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首先以四级湖泛面为起始点,以层序界面为终点,对湖泛面两侧五级旋回分别进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当时间-地层反演的逐层对比。在对四级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进行自下而上的对比时,应以当时沉积最早地区为起始点,并在分析地层起

07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年

伏的情况下,进行岩层对岩层、界面对界面或界面对岩层、岩层对界面等多种复杂对比,最后确定高势区无沉积作用造成缺失的五级旋回。在对四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进行自上而下的对比时,应以当时保存完整的地区为起始点,同样在分析地层起伏的情况下,进行岩层与界面本身及其间的各种复杂对比,最后确定高势区剥蚀作用造成缺失的五级旋回。而对于其它次一级旋回的对比,方法同上,

这里不再赘述。

图4 基准面旋回分布模式

4 结 论

(1)川西拗陷中段须四下段为一个四级基准面

旋回,其上升半旋回代表一个典型的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自下而上由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

缘、前扇三角洲组成,构成向上变细的正旋回。

(2)退积型扇三角洲平原相以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其前缘相的旋回类型较丰富,有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也有不同形态的完整旋回。

(3)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分布特征大致相同,在平行于物源的方向上呈现规律性变化:西部龙

门山冲断带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凹陷区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完整旋回,而在远离物源的东部斜坡带多发育近似对称的完整旋回。

(4)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内部均发育湖泛面,但是其意义有所不同,一般四级湖泛面可以进行区域对比,以建立该地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五级湖泛面在较小范围内可进行对比,而六级湖泛面一般在局部地区进行对比。

参考文献:

[1] Ne mec W ,Stell R J.Fan Deltas:Sedi m ent ol ogy and Tec 2

t onic Settings[M ].B lackie and Son .1983:3-13.[2] 王寿庆.扇三角洲模式[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3] 邓宏文,王红亮,翟爱军,等.中国陆源碎屑盆地层序

地层与储层展布[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

(2):108-114.

[4] 赵俊青,纪友亮,夏斌,等.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高精度

层序地层学研究[J ].沉积学报,2004,22(2):303-309.

[5] 邓宏文,王红亮,祝永军,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6] 邓宏文,王红亮,宁宁.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

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J ].地学前缘,2000,7

(4):305-313.

[7] 池秋鄂,龚福平.层序地层学基础与应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8] 邓宏文,王红亮,李小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

流相中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

90-95.

[9] 张春生,刘忠保,施冬,等.扇三角洲形成过程及演变

规律[J ].沉积学报,2000,18(4):521-527.

[10] 樊中海,杨振峰,张成,等.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扇三

角洲体系储层精细对比中的应用———以泌阳凹陷赵凹油田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33-38.

(编辑 宋艾玲)

1

7第2期 辛艳朋等: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1.3%~

2.0%).Since Paleogene,Strata up lifting and er ossi on has resulted in strata te mperature l oeing down which p reventes hydr ocarbon of s ource r ock fr om further generati on .

Key words:upper trassic;s ource r ock;ther mal evoluti on hist ory;burial hist ory;hydr ocarbon generati on hist ory;Central Shichuan A rea

THE UNCO NF O R M I TY T Y PE AN D THE D I STR I BUT I O N LA W I N ZHUNGEER BAS I N

HE Yan (South west Petr oleu m University,Chengdu Sichan 610500,China ),MOU Zhong 2hai .JOURNAL O F

SOU TH W EST PETROL EUM UN I V ERS ITY,VOL.29,NO.2,61-64,2007(ISSN 1000-2634,I N CH I N ESE )

Abstract:The tranditi onal method of dividing unconfor m ity types is t o clasify the unconfor m ity type on the basis of the geometrical relati on of t w o sides of the unconfor m ity p lane or the reflecti on end pattern of the f or mati on,or the unconf or m ity f or m ig mechanis m of sedi m entati on and tect onic,and the mode of seis m ic reflecti on end and the mor 2phol ogy of cr oss secti on,but the tranditi onal method cann ′t dis p lay the relati on of the unconf or m ity and oil 2gas m i 2grati on 2accumulati on .I 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tranditi onal p rinci p les on geometrical relati on of t w o sides of the unconf or m ity p lane,by the definiti on of reflecti on end of sequence identificati on and the unconfor m ity character 2istics in Zhungaer Basin,the unconfor m ity type is at the first ti m e divided int o onlap /er osi onal truncati on type,on 2lap /concordance type,concordance /er osi onal truncati on type,concordance /concordance type .The distributi on la w of unconfor m ity ty pe is decided by the sea level elevati on and denudati on .The onlap /er osi onal truncati on type and concordance /er osi onal truncati on type are of all favorableness for the accu mulati on of oil and gas .

Key words:unconfor m ity type;onlap /er osi onal truncati on type;onlap /concordance type;concordance /er osi onal truncati on type;concordance /concordance type

CHARACTER I ST I CS AN D I D ENT I F I CAT I O N O F W ATERE D O UT FO R M AT I O N I N LOW 2PER M EA 2B I L I T Y X I N L I RESERV O I R

L I U Hong 2qi (Petr oleu m EngineeringW ell Logging Lab,South west Petr oleu 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500,China ),CHEN Ping,X I A Hong 2quan,et al .JOURNAL O F SOU TH W EST PETROL EUM UN I V ERS ITY,VOL.29,

NO.2,65-67,2007(I SSN 1000-2634,I N CH I N ESE )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ll l ogging curve changing of watered out f or mati on of Fuyang reseivoirs in Xinli oilfield is discussed,and the res ponses of well l ogging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ara meters such as water p r oduc 2ti on rate and well test data,the grade of watered out f or mati on are deter m ined .database of well l ogging res ponse of watered out f or mati on is established,fr om which,a subordinate functi on and maxi m um fuzzy degree of me mbershi p t o identify watered out f or mati on,and classify different grades .The app licati on sho ws the method is in accordence with the real situati on well,a good agree ment with the p r oducti on data in watered out f or mati on evaluati on .Key words:Xinli oilfield;watered out for mati on;well l ogging inter p retati on;watered out grade;fuzzy identifica 2ti on

H I GH -RES OL UT I O N SEQUENCE STRAT I GRAPHY F O R RETR O GRAD T I O NAL FAN D E L TAS X I N Yan 2peng (Southwest Petr olue 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500,China ),MOU Zhong 2hai,G UO W ei 2

7

No 2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University

8Abstract 2007

hua,et al.JOURNAL O F SOU TH W EST PETROL EUM UN I V ERS ITY,VOL.29,NO.2,68-71,2007(I SSN1000-2634,I N CH I N ESE)

Abstract:The theory and technol ogy of the high2res oluti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According t o data of seis m ic, l ogging and outcr op s,the authors study retr ogradati onal Fan Deltas in the l o wer secti on of T3X4in the m iddle part of W est Sichuan Dep ressi on,three2grade base2level cycle secquence is figured out in the secti on:the f orth,the fifth, and the sixth class cycle secquence,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ifferent grade base2level cycle secquence is an2 alized.On the,basis,the distributi on la w of the base2level cycle secquence in horiz one and lengthways inside ret2 r ogradati onal Fan Delta is su mmarized,and the distributi on model of base2level cycle secquence is put for ward.The l o wer secti on of T3X4can be regarded as a f orth class cycle secquence,and the rising cycle is a typ ical model of retr ogradati onal Fan Deltas.The retr ogradati onal Fan Delta p lain is dom inated by the se m i2rising cycle base level, but the retr ogradati onal Fan Delta fr ont devel op s all kinds of base2level cycles.The western Long men Mountain thrusting belt devel op s the se m i2rising cycle,the integrated cycles exists in the dep ressi on area and the Eastern sl ope far for m the s ource area,the for mer devel op s the incomp lete sy mmetry dom inated by up rising se m i2cycle and the latter devel op the comp lete2nearly sy mmetry type.

Key words:the retr ogradati onal fan deltas;high2res oluti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base2level cycle sequence;fl ood2 ing surface;the l ower secti on of T3X4

GRAY CO RRRELAT I VE ANALY S I S O F TRAPS

L I U J ie(South west Petr olue 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L I U Quan2wen,XU J ian2liang,et al. JOURNAL O F SOU TH W ES T PETROL EUM UN I V ERS ITY,VOL.29,NO.2,72-74,2007(I SSN1000-2634,I N CH I N ES E)

Abstract:I n the p ractical operati on of oil and gas exp l orati on,the trap assess ment ismulti2sa mp le,only li m ited da2 ta are obtained,p lus the comp lexibility of the geol ogical conditi ons,all these make the geol ogical assess ment of trap s uncertain assess ment model.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p oil2bearing,gray correlativ a2 nalysis is app lied t o work out the integrated assess ment of structural trap oil2bearing p r operty,which can be used t o integrativly assess oil2bearing p r operty of the trap,but the reiability of the assess ment result can be given by degree of correlati on.The basic idea,assess ment method and p ractical app licati on of gray correlative analysis method in trap assess ment effectively s olve the p r oble m of trap op ti m izati on in the less exp l orative areas,shorten the cycle of exp l orati on,and better effectiveness of inter p retati on and assess ment is gained.Practice p r oves that the method re2 quires s mall mount of data and si m p le calculati on,it is a ne w break thr ough of the app licati on of structural trap as2 sess ment method.

Key words:trap;trap assess ment;gray correlative analysis;degree of correlati on;coefficient of correlati on

CHARACTER I ST I CS O F THE FRACTURES I N CARB O N I FER O US RESERV O I RS,AT THE Z O NE9, KRA M AY O I L2F I E LD

ZHANG Xin2guo(South west Petr oleu 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Q I N Q i2r ong,HUO J in,et al).JOURNAL O F SOU TH W ES T PETROL EUM UN I V ERS ITY,VOL.29,NO.2,75-77,2007(I SSN1000-2634,

三角洲沉积相分类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具 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但它们较中、上游 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 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 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

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 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 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 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 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 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 面积的90%。它们具有一般沼泽所具有的特征。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 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入湖浅水三角洲形成过程实验模拟分析

入湖浅水三角洲形成过程实验模拟分析 白玉川1,胡晓1,徐海珏1,邹大胜2,白洋3 (1.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2.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9; 3.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本文基于自然模型法,对入湖浅水三角洲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实验模拟,从河型和流场变化的角度,分析其河道演变过程规律。通过改变上游来沙和下游水位,研究不同边界条件对三角洲形成过程中河道摆动及河型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河槽在顺直、分汊及无河槽的形态间交替演变,下游淤积的河坝会导致地形抬高、反水压力以及溯源淤积现象,促进河道发生周期性横向摆动。(2)三角洲表面流场形态及流速大小随河型变化,且与演变阶段有关。(3)上游多沙和下游高水位,都能使河型周期历时变短,主流摆动角度变大,摆动点位置向上游移动,较多来沙可以使河道形态由鸟足状向辐射状发育。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来沙影响占主导而水位影响居次要,水位变化条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河道形态的类型。 关键词:入湖浅水三角洲;自然模型法;河型;流场;周期性演变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43/https://www.360docs.net/doc/906694078.html,ki.slxb.201711571研究背景 入湖浅水三角洲通常发育在坡度较小的湖盆中,其成因机制与入海三角洲一样,但没有潮汐、波浪的交替作用影响。因此,河流入湖时常形成河流能量占主导、河道沉积占主体、天然堤较为发育的河相三角洲[1-3]。这种沉积体系在我国入湖三角洲自然沉积中较为常见,如我国鄱阳湖三角洲和洞庭湖三角洲都是典型的入湖浅水三角洲。入湖浅水三角洲的演变过程对于入湖河道尾闾生态、湖泊岸线变化及河道航运都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在赣抚尾闾及鄱阳湖等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气候变化,使入湖河流水沙条件发生改变,湖区面积及水位发生频繁大幅波动,进而引起入湖三角洲河流动力与沉积关系的变化,其对鄱阳湖区域城市取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4]。因此,从科学的高度深入开展对入湖浅水三角洲演变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对其演变规律的认知,还能为区域内生态规划、岸线预测及灾害风险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指导。 对于入湖浅水三角洲演化的研究,其手段和方法多样,有现场调查探勘、理论分析、数学模拟及物理模型复演[5-7]。理论分析、数学模拟及物理模型都依赖于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力学方程的构建,而对于三角洲形成过程的认识、分类及描述,目前基本处于探索的阶段。从国际和国内研究来看,在通过复演其演化的类似过程,探索其机理,以为构建物理描述方程做准备的研究中,多采用自然模型法。 Hamilton 等[8]在冲积扇试验中保持恒定的来水来沙条件,通过测量地形变化,研究急流状态下冲积扇自生反馈循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水沙输移特性,并指出河槽末端与泥沙堆积体相连接的区域内 会形成小型水跃,促使河道上游淤积加速。Straub 和Wang [9]用非黏性沙进行冲积扇实验,发现水沙 收稿日期:2017-11-28;网络出版日期:2018-05-21 网络出版地址: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906694078.html,/kcms/detail/https://www.360docs.net/doc/906694078.html,.20180521.1633.005.html 基金项目: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重大项目)(2014GKF-08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6093,51279124) 作者简介:白玉川(1967-),男,山西人,教授,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及河流研究。E-mail :ychbai@https://www.360docs.net/doc/906694078.html, 通讯作者:徐海珏(1977-),女,上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泥沙运动研究。E-mail :xiaoxiaoxu_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906694078.html,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8年5月 第49卷第5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8)05-0549-12- -549万方数据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沉积体系(组)、相、亚相和微相划分及名称* 沉积 体系组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亚相 微相 大陆 沉积体系组 风化残积 残积物、古土壤、喀斯特风化壳 冲积扇 扇根 泥石流、河道充填、筛积 扇中 辫状河河道充填、漫流 扇缘 漫流沉积为主

河流 废弃河道充填(牛轭湖) 下部河床滞留沉积、上部湖泥沉积 溢岸 河漫滩、河漫湖、岸后沼泽、串沟坝 堤岸 天然堤、决口扇 河床(河道) 曲流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边滩(点坝) 辫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网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湖泊 滨湖 滨湖砂滩、滨湖泥滩、滨湖砂泥混合滩、滨湖生物滩 浅湖 浅湖砂坝、浅湖砂滩、浅湖席状砂、浅湖泥滩、浅湖生物滩 较深湖-深湖 浊积扇(湖底扇)、深湖泥 近岸水下扇 扇根 水道、水堤、滑塌堆积 扇中 水道、水道间、扇前缘(叠覆扇舌)

扇端 浊积、湖泥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 三角洲 三角洲水上平原 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滩、洪泛湖泊、沼泽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质沉积 河口湾 河道/潮道、潮坪 潮上、潮间、潮下、水下舌形体、潮道、河道 海洋 沉积体系组 滨海 滨岸

后滨、前滨、近滨、岸后沼泽 潮上、潮间、潮下、 有障壁海岸 潮坪(萨布哈)、泻湖、障壁岛、潮道 潮上、潮间、潮下、后滨、前滨、近滨、冲溢三角洲 陆棚 碎屑陆棚 内陆棚、中陆棚、 外陆棚 陆棚泥、浅滩、点礁、风暴流 灰质陆棚 混积陆棚 缓坡 同斜缓坡

内缓坡、中缓坡、 外缓坡 潮坪、泻湖、浅滩、点礁、潮下低能、灰泥丘、滑塌堆积、碎屑流变陡缓坡 台地 局限台地 潮坪、泻湖、萨勃哈 开阔台地 浅滩、点礁、潮下低能 台地边缘 台地边缘浅滩 内碎屑滩、鲕滩、生物碎屑滩 台地边缘生物礁 礁前、礁后、礁翼、礁坪、礁基、礁核、礁盖

冲积扇

冲积扇 一.冲积扇概念: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又称洪积锥或洪积扇。 简单概括:是一种洪水在山口处堆积的扇形粗碎屑沉积体。 二. 1.基本特征: (1)地理位置:通常发育与地势起伏大且沉积物补给丰富的地区。 (2)形态特征:在空间上是一个沿山口向外伸展的巨大锥形沉积体,锥体顶端指向山口,锥底向着平原。 楔状体:远离山前沉积物变薄或尖灭。 发育构造背景:反映山脉的升降,主要发生在冲积扇沉积作用之前。 楔状体:在临近山前地区较薄,远离山前沉积突然增厚。 发育构造背景:发育在构造活动趋于稳定的地区。该薄层带主要发育漫流沉积。 透镜体:向山前和远离山前沉积厚度变薄。 发育构造背景:沉积作用发生时期山脉不断连续上升。 表面坡度:扇根出可达5°-10°,远离山口的扇中和扇端变为2°-6°。 可以出现单个冲积扇,但普遍是多个冲积扇沿山麓重叠分布呈带状或裙状。 2.影响冲积扇的形成条件因素: 受构造环境、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及母岩区岩石性质的影响。 (1)构造条件:冲积扇常和正断层及地堑、半地堑有关,或与造山后期、或与裂谷作用和早期裂谷作用有关。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植被不发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为有利。 (3)地形:地形坡度的突变是形成冲积扇的重要因素。 (4)母岩性质:母岩的性质差异直接影响扇积物的岩相类型。 3.冲积扇的特点: (1)发育位置:冲积扇可以单个出现,更多的是沿山麓组成延伸很长的宽阔的扇裙地带,沉积厚度巨大。 (2)气候条件:植被不发育的干旱和半干旱的最为有利,岩石常具有红色色调。 (3)物质组成:常含有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有关的膏盐沉积、方解石沉积,呈结核状或薄层状产出。 (4)岩性特征:整个层序中,砾岩、砂岩和泥岩都有发育,砾岩占有很大的比例,粒度分布多于一个众数。 三.冲积扇的沉积作用类型: 冲积扇上主要包括泥石流沉积物和水携沉积物两种类型,分别形成于泥石流爆发期和泥石流停歇期。 (1)起因于泥石流等陆上的重力流作用:含有大量的泥质和粉砂杂基,基质支撑碎屑以粘性流体的形式搬运沉积物,因此,沉积物成层性差,少见沉积构造。 (2)起因于暂时性流水形成的牵引流搬运作用:以悬浮、跳跃、滚动方式搬运沉积物,因此,含有指示不同流态的沉积构造,杂基含量少,颗粒支撑,砾石具有叠瓦状构造。 四.冲积扇的沉积类型: 沉积物成因类型:

三角洲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及与油气关系

三角洲就是河流入海或入湖以后在河口地区形成的扇形或舌形的沉积体,为什么河流入海就会形成三角洲呢?因为当河流入海入湖,随着河流能量的降低,会在河口地区卸载一些带不动的沉积物,渐渐的就会形成水下的浅滩,水下浅滩逐渐迂回增高以后就会形成河口砂坝,受河口砂坝的阻挡会使得原来的单河道分叉,形成分流河道,然后分流河道中又会形成次级的河口砂坝,河道又会继续分叉形成二次河道分支,这样就形成了三角洲的雏形。 三角洲雏形形成后会按照以下三步进行发育(1)当洪流冲决天然堤,沉积物淤积而呈决口扇滩,三角洲会扩大。(2)河水冲决天然堤,会取道新河床入海,旧河道会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同时受海浪改造和侵蚀,旧三角洲废弃,新三角洲开始发育。(3)三角洲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出现,各三角洲彼此连接且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和黄河口现代三角洲都是由多期三角洲叠置形成,有机会应该去地质考察。 下面再来看看三角洲区域内的水流形式,由于蓄水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不同密度流交汇都会有三种水流扩散方式。 (1)河水密度大于蓄水密度。这种情况属于高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成底部面状射流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浊流,会形成湖(海)底扇。也就是说河水携带较多的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会在河底形成高密度流体,进入湖盆后沿湖盆底部搬运沉积,个人认为这应该是近物源沉积会有的表现形式。 (2)河水密度与蓄水密度相当。这种情况属于等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

成辐射状扩散(喷射状),这种情况一般是湖泊三角洲。

(3)河水密度小于蓄水密度。这种情况属于低密度流动,这种流动扩散表现为表面面状流动属于平面喷流,这也是大部分海洋三角洲的形式。 下面来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按河流和海洋作用强弱程度可以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建设性三角洲受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地区堆积速度大于波浪的改造速度,因此特点就是三角洲增长快,沉积厚度大,面积大,常形象的被称为鸟足或朵页状。破坏性的三角洲主要受波浪和潮汐改造作用形成,反映出海洋作用超过河流作用,波浪、潮汐、海流能量等于或大于河流输入泥砂能量,河口区泥砂堆积被海洋水动力改造、加工和破坏,因此特点就是河流作用时间短,三角洲面积小,常呈现出鸟嘴状的形态。可以按照下图对号入座。 除了按河流和海洋作用强弱程度来划分,还可以按河流、波浪、潮汐的相对强度来划分。可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和潮汐的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最典型的高建设性三角洲就是鸟足状三角洲了,河流输入泥砂量大,天然堤发育,分支河道比较固定,向海推进快,延伸原,前三角洲泥沉积巨厚,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另一种建设性三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与各亚相的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 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 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 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占三角洲平原的90%。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 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当三角洲向海方推进时,在分支流间湾地区可形成泥岩楔(比沼泽的地貌低,靠海一侧)。 2.三角洲前缘 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是三角洲的主体。从河流带来的砂、泥沉积物在河口与海洋结合部位迅速地沉积。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复作用,砂泥经冲刷、簸扬和再分布,形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1、三角洲概述 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 2.1建设作用 2.1.1河口作用 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

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c、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低密度流动,在咸水面上向海水流动,属严格的平面喷流类型,形成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海成三角洲。 2.1.2决口改道作用 沿三角洲分流体系形成的决口扇在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在河流体系中一样,决口扇是在洪水期间水和沉积物通过天然堤上的缺口涌出时形成的。然而,许多三角洲分流决口扇的形成比河流更复杂。实际上,决口扇可以变为进积到边缘三角洲间海湾的子三角洲[4]。 2.2破坏作用 三角洲的破坏作用是各种对建设性河流作用所沉积的沉积物进行改造、改变、再分布或迁徙的过程,包括波浪能通量,潮能通量、侵入的恒定盆地流、季节性的风力流,以及由盆地边缘与盆地之间的高度差产生的重力势能。 2.2.1波浪和流水的再分布 在几乎所有的蓄水体中均存在波浪能,,在三角州河口坝或决口分流中的推移质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使它处于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最佳位置。河口坝上的破浪会加强混合作用,产生紊流,使啥子沿沿岸流的方向进行重新堆积。沉积在河口的沙就这样在侧向上重新分布,如果没有多少沙被重新移动,由河道进积作用产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三角洲简述: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三角洲体系划分以及沉积体系简述 虽然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很多,三角洲的类型又是十分复杂。下面分三种三角洲沉积特征做分析。 一、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河控取决于河口宽度,河水流速及含砂量。 该地带为三角洲体系中砂质沉积物最为丰富、最集中的地区,砂的成分主要是纯净的石英砂,分选磨圆都很好,成熟度也很高。 河控、潮控、浪控三角洲的平面组合及垂向层序特征 颜色变化: (1)下部一般为暗色,反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特点(前三角洲沉积和浅海沉积);(2)向上微浅水、受海水扰动的浅色的前缘砂体; (3)最上部为夹有浅色砂体(分流河道)的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为广泛沼泽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粒度和沉积构造变化: (1)下部浅海陆棚和前三角洲的泥岩,水平层理及被生物强烈扰动而均化的块状层理; (2)向上过渡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的细纱和粉砂,发育各种交错层理; (3)最上部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形成的细纱、泥岩和煤等,槽状、板状交错层理与块状层理交替出现。 (4)反映从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再到三角洲平原水动力活动是从低能~高能~能量多变的特点。 自下而上沉积相标志: (1)沉积物颜色由暗变淡(青灰—灰)再变褐黄; (2)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粗; (3)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 (4)粘土矿物、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由多变少再变多; (5)构造由水平变波状和交错再变水平; (6)海相生物向上变少,陆相生物向上变多; (7)生物钻穴见于三角洲层序的下部,植物根系出现于顶部; 例如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缓慢沉降地形十分平缓,盆地气候相对干旱湖面快速大规模收缩水体很浅水深通常不超过10m。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北部富有特色的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潮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潮控取决与海的剖面大小,就是典型的冲刷海岸积沙,并且有绵延的海岸线,有些大洋中的岛屿,陆地会逐渐变小是因为海洋潮起潮落轮番带走泥沙,近海则可能出现相反结果所以造成潮控。潮控三角洲一般发育于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

六大沉积体系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是暂时性洪流或间歇性洪流流出山口 时,由于地形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成的,形状近扇状的沉积体。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1)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扇根分布在临近冲积扇顶部地带的古沟口附近,主要发育有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三种沉积微相。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为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扇根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与扇根沉积相比较,砂与砾比率增加,沉积物偏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增高,砾石碎屑多呈叠瓦状排列。扇中沉积由于未经过充分分选,加上泥石流的存在,扇中沉积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极强。扇缘是整个冲积扇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环带状围绕在冲积扇周围。沉积物为细砾、含砾砂、砂及泥,细砾较为少见。其微相可分为水道径流及片流两种。(2)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分类:Ι湿地沉积扇:沉积特征,湿地沉积扇主要发育与潮湿气候带,最明显的终年泄水,这些常年河对扇的沉积作用影响小,而由季节性气候条件产生的巨大洪水起着控制作用。整个扇的面积大,有时为干旱扇的几百倍;扇面坡度一般较低,因此河流作用常常控制着湿地扇的整个扇面。自扇顶向扇尾湿地扇的最大碎屑粒径逐渐变小。 沉积亚相分为: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Ⅱ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沉积特征: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它是一种进积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它属于在活动扇与稳定水体交界带上的沉积。这种沉积一部分在陆上,但大部分在水下,有的几乎完全在水下。扇三角洲出现于不同气候和能量条件的各种滨海带中,也常常沿冰缘地带的山间湖滨分布。扇三角洲的远端相形成于滨岸带、海洋或湖泊的水下环境,当有高速的粗粒沉积物注入水体是才能显现出河流的影响。 海岸带的扇形体由于受到河流、波浪、潮汐及水面升降变化等的多种作用,因而形态和面貌呈多种多样。冲积扇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赋存的关系在含煤冲积扇沉积体系中,煤的聚集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位,这主要决定于控制泥岩沼泽形成和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冲积扇体系分布的范围内,有利于成煤的部位主要有扇间洼地、中扇朵叶体间洼地、扇尾地带和扇前缘外侧与河、湖、海环境的过渡地带。对于油气的生成,冲积扇体系是不利的沉积环境,但由于它所产生的沉积物大多岩性粗,可以构成很好的储集层。实践证明,冲积扇沉积与储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砂砾岩冲积扇体储层的油气地质意义已被国内外很多油田证实。 只要邻接该砂体有生油层存在,往往可形成次生的油气藏。由冲积扇体系充填的沉积盆地,如果周边的物源区具有含铀矿物的岩体出露,在适宜的气候和沉积环境条件下,常为铀矿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形成条件。

冲积扇与洪积扇之辨

冲积扇与洪积扇之辨 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景山中学 罗华明 224002 新教材中,冲积扇和洪积扇多有提及,但语焉不详,导致不少的教师和学生对两者的理解产生了误会,甚至混为一谈。现将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总结如下,以正视听。 一、分布地区 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多种气候条件下都可形成,是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面积约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典例:冲积扇平原——成都平原的形成(见图1)。 图1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平原西北侧是龙门山,东南侧是龙泉山,扇形地顶点灌县附近海拔约750米,前缘为520米。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 典例:天山下的扇贝(见图2)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收稿日期]20050215  [作者简介]旷红伟(1969),女,1992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从事储层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旷红伟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高振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以现代沉积学为指导,以露头、岩心、录井、测井 及各种新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从油田实际地质工作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沉积学研究,从各种复杂的地 质现象中,总结了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特别是河控型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等 古代三角洲类型的特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扇三角洲体系中, 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而河控型扇三角洲与旱地扇或扇三角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 以牵引流沉积占绝对优势,而后者重力流沉积相当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总体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辫 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最主要的沉积单元,岩层中层理构造发育,砂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积交错层 是主要的沉积构造;低弯度河三角洲以较粗的砂岩区别于曲流河三角洲,以较低的砂岩含量区别于辫状河 三角洲,以缺少重力流沉积而区别于扇三角洲。为今后油区沉积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识别特征 [中图分类号]TE121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2031704 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与古代三角洲沉积有关。笔者从地层记录中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出发,结合油田沉积地质研究的实例论述如何对它们进行识别。 1 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三角洲发育较完全[1] ,这类三角洲的特征较明显。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通常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河漫微相及河漫湖、河漫沼泽微相组成,总体特征类似于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远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支流间湾微相组成。2 扇三角洲与河控型扇三角洲通常意义上的扇三角洲沉积是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2,3]。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我们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某区二叠系上统下乌尔禾组12口井、1000m 余岩芯的详细观察、描述以及岩石薄片和光面的研究,800多口井的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对15口井的E M I 成像测井资料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下乌尔禾组沉积相属河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以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这类三角洲最明显的特征是沉积过程受河流作用的控制,以河道沉积为主。在常年有流水的潮湿地区,扇三角洲平原多为砾石质辫状河组成辫状河平原[1],地形较平缓,河道多、切割浅,且迁移快,不固定[3,4];砾石坝中发育弥散的平行层理,而河? 713?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4月  第27卷 第2期Journa l of O il and Ga s Technology (J 1JP I ) Ap r 12005 Vol 127 No 12

浅谈席状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

浅谈席状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 【摘要】前缘席状砂是三角洲前缘亚相内一类极具特色的微相类型,凭借着较好的分选、磨圆及有利的粒度,常常成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内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地带。但目前有关席状砂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代表的高建设性三角洲内的产出机理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详细阐述有关席状砂的产出机制,针对高建设性三角洲与普通三角洲的水动力特征,明确了席状砂在各自体系内的发育程度。并且根据实例分析,梳理席状砂的沉积展布及储集物性特征。 【关键词】席状砂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沉积特征 1 引言 随着对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关于席状砂这一独特的沉积微相是否发育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代表的高建设性三角洲的讨论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权威学者如何幼斌,王文广等认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主要发育在破坏性三角洲中,不发育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高建设性三角洲中,也有部分学者如姜在兴等人认为席状砂作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而存在于这类高建设性三角洲中,本文将详细对席状砂的产出机制、水动力条件等具体特征进行阐述,并通过对于具体实例的具体分析,梳理席状砂的沉积展布及储集物性特征。 2 席状砂特征的初步分析 按照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强弱程度,可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两种类型。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指波浪、潮汐、海(湖)流作用,这些水动力可以对河流输入的泥砂进行破坏改造和再分配,进而影响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湖)方向推进,直接改变三角洲发育的形状。河流和海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建设作用方面,而潮汐和波浪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破坏作用上。 席状砂的形成,主要是在海洋作用强烈的河口区,河口沙坝受波浪和岸流的改造和筛选,使得河口砂坝末端发生侧向迁移,并随之形成广泛分布的席状砂体,即为席状砂。当注入水的密度大于盆地水体的密度时,称高密度流或超入重流,注入水体沿盆地底部形成平面扩散的喷流[1],扩散面积较大,同时对于盆地本身产生较大的破坏性作用,从轴向横剖面可以看出,砂体的沉积类型主要为底负载沉积。席状砂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波浪和潮汐作用,水体密度较大,为高密度流作用,即这两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破坏作用上,因此可以断定席状砂基本不发育在高建设性(即以河流和海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中,由于形成扩散喷流使席状砂的展布面积变大,且证实席状砂的沉积类型为底负载沉积。 因为席状砂是由波浪和岸流强烈破坏改造和筛选,并在河口坝远端逐渐侧向迁移形成,可知砂体中的杂质和较大颗粒都在迁移的过程中逐渐下沉,因此碎屑

三角洲沉积相

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等沉积物在河流入海或湖泊口沉积形成三角洲的大型沉积体。大多数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的汇合处都有发育。由陆上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和前三角洲沉积三部分组成。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 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 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占三角洲平原的90%。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

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发展与沉积类型

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发展与沉积类型 (一九八八年全国河口三角洲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载于:李春初等,2004,中国南方河口过程与演变规律,第七章第五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34~239.) 珠江三角洲的沉积组成、性质及其形成过程,至今未有一致的认识,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大量测年数据[1]和其他资料的积累,情况已愈趋明朗。 1 沉积组成与结构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松散沉积物平均厚20~30m,共由下、中、上三组碎屑沉积物构成;下、中两组为海侵时的溯源沉积,上组为海面基本稳定时向海淤积发展的现代三角洲沉积;各组沉积之间呈不整合关系接触。 下组沉积(Ⅰ)是一套自下而上从粗变细,即由砂砾→砂→粉砂质粘土变化的连续沉积,它们直接覆于基岩风化殻之上,形成时间距今39000~22000(个别至20000)年之间。其底部和中部的砂砾层和砂层为陆相河流冲积物,上层粉砂质粘土部分为陆相,部分为海相(或河口湾相),海相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 ~-23m,其中含较丰富的海相(咸水环境)动物化石。但分布仅限于顺德以南的平原区。本组上部的沉积面有风化及切割现象,如其上发育过深切古河谷,顶部粘土呈“花斑状”,表明本组沉积形成后曾出露地表和遭受过河流切割破坏。 中组沉积(Ⅱ)是又一套自下而上从粗变细的碎屑沉积:下层为含砾中粗砂,上层是粘土或粉砂,不整合覆于第I组沉积之上。沉积物年龄为距今19000~ 6000年。其下层的中粗砂亦为陆相河流冲积物性质;上层粘土有的为海相层。海相层含丰富海相动物化石,分布区域较下组(第I组)海相层略广,但也主要限于东莞县太平—沙田—中堂—黄埔—广州—石湾—小塘—金利—古劳—新会—双水一线以南的平原区。 上组沉积(Ⅲ)为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和细砂,一些地区含分选差或中等的中粗砂砂体。这就是近6000年来形成的现代河口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于中堂—黄埔—广州—小塘—杏坛—古劳—新会以南的平原区,厚3~15m,一般自北向南厚度加大,少数地段厚度可达20~30m。顺德以南区域沉积层出现下细上粗的韵律变化,万顷沙和灯笼沙等地具典型的海退式三角洲三层沉积结构。本组沉积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接触。 2 沉积形成过程 上述三组沉积是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我国沿海普遍存在的两次较大幅度的海面升降变化在地层上的反映和记録。 2.1晚更新世中、晚期(Q23~Q33)进侵型溯源沉积(下组)形成阶段 距今4万年以前的晚更新世中期,我国东部沿海为海退低海面时期,其时海面位置在东海至少在-70m以下,福建沿海低于-50m,南海北部沿海较今低130m或略小于这个数值。但距今40000~25000(或22000)年,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发生海侵。海侵时,河口区的淤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回水区以及受

沉积体系样本

沉积体系概念及分类 1.沉积体系概念 沉积相分析 测井相分析地震相分析 物质组成、 地质意义, 微观 宏观细节。但更大范围的规律( 盆地分析) , 则前面只是基础, 如何研究能否把多相带作为整体研究。70 年代初期, 首先在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总结这样规律, 相应出现适合盆地分析和沉积体系的概念。 Fisher (1967): 沉积体系是成因由现代或古代推测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联系的三维组合; Scott (1969): 沉积体系是指空间上关联的三维组合; Reading(1978): 沉积体系是成因上或环境上相互关系。 定义: 强调空间组合, 成因是提到, 但却没有系统性, 那么沉积体系类型。( 三维组合) , 中国陆相盆地, 河流体系发育, 固从水动力出发, 建立能够进行成因分类的概念势在必行。 朱筱敏( 1987) : 提出沉积体系,由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多种沉积相( 相、 亚相、 微相) 的组合称为沉积体系。 2.沉积体系划分 陆上体系域: 河流体系、 冲积扇 过渡体系域: 三角洲、 扇三角洲、 堡坝 海( 湖) 体系域: 正常海( 湖体系) 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分类表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 1.冲积扇形成条件及形态 ① 造山运动高地形: 首要, 存在大量碎屑物

② 干旱、 半干旱气候: 潮湿长年河流, 间歇性水流 ③ 地形陡降突变: 陡—缓易使大量物质沉积 ④ 保有需要长期稳定沉降: 地史保存下降, 否则风化剥蚀尽 ⑤ 平面呈扇状, 剖面透镜状、 楔状 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相带) 2.冲积扇沉积相类型 ① 漫流沉积: 河床渗出, 席状或丘状沉积, 细 ② 河床充填: 间歇性河床, 切割底床, 粗 ③ 筛状沉积: 特殊物源, 如石英岩, 舌状大量砾石层, 渗透性好, 不能形成地表流, 渗流, 扇体表面的砾石层称筛状沉积。 ④泥石流沉积: 特殊物源, 泥砂砾混合物源沉积 3.冲积扇体系的沉积特征 二.河流沉积体系 1.河流形成及类型: 条件: ① 常年水流( 间歇不断) 潮湿气候可形成长年河流。 ② 地史上可保存 长期稳定沉降 按类型分: 辫状河、 平直河( 不易保存) 、 曲流河( 河流体系模式图) 、 网状河( 注入三角洲系列) 分为三种类型: 2.河流沉积相类型 1) 河床亚相心滩 边滩 滞留微相 2) 堤岸亚相 决口扇 天然堤 3) 河漫亚相河漫沼泽 河漫湖泊河漫滩 4) 牛轭湖亚相

2冲积扇讲课

第二章山麓-洪积相 一、基本特征 1、山麓-洪积相的概念 由大大小小的许多冲积扇和山麓坡积、坠积物质组成的、位于山麓部位的陆相沉积 2、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 强烈构造运动和干热气候; * 物理风化作用明显; * 山区洪水作用; * 快速水流作用和地形变缓; * 水流流速变慢和沉积物快速沉积 3、冲积扇发育的有利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地貌) 2)气候条件(干湿) 3)构造作用(强弱) 4、冲积扇基本特征 1)山麓处锥形沉积体 2)剖面为楔形、透镜状 3)沉积厚度变化大(1-8000m) 4)单个或群体出现 5)沉积物类型和沉积面积依赖于构造、气候和物源 5、冲积扇的分类 气候分类:干旱型和湿润型 干旱型:岩性粗、厚度大、面积小,河流作用不太明显 湿润型:岩性较细、厚度较薄、面积大,河流作用明显 二、沉积过程和沉积类型 1、二种沉积过程 暂时性水流形成的牵引流; 泥流、泥石流等重力流 暂时性水流形成的牵引流-水携沉积物; 泥流、泥石流等重力流-泥石流沉积物 三、四种沉积类型 水携沉积物-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状沉积; --泥石流沉积物 1)河道沉积 形成:暂时性河流切割、充填沉积形成 特征:沉积物粒度粗,分选差, 成层性较差,发育冲刷面 2)漫流沉积 形成:河床末端漫出流水、沉积物呈席状 特征:砂泥沉积,交错层理或块状,透镜体 3)筛状沉积 形成:砾石级沉积物沉积,渗透性好 特征:分选较好的砾石,块状,充填物少

4)泥石流沉积 形成:泥、砂、砾混杂,密度大、粘度大 特征:沉积物粗细混杂,分选极差,块状 第二节冲积扇沉积模式 冲积扇亚相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一、干旱型冲积扇 1、组成:泥石流等四种沉积 2、泥石流:沉积低位重要,无层理,基质支撑,棱角状碎屑 3、远端沉积物变细,纹层明显 二、湿润型冲积扇 1、自近端到远端,沉积特征变化明显 2、扇根:厚层、具交错层理砾岩; 3、中扇: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砂坝多; 4、扇缘:薄层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河道发育 第三节冲积扇识别标志及与油气关系 一、冲积扇识别标志 1、岩性:色红、粒粗、混杂,杂基多,盐类矿物 2、结构:砾石多,成熟度低,结构混杂,分选差 3、粒度特征:三段式概率曲线,QR段C-M图 4、生物化石:极少 5、沉积构造:层理不发育,多块状和冲刷构造 6、垂向序列:正、反旋回 二、冲积扇与油气关系 1、烃源岩:无 2、储层:砂砾多,但物性差,扇中相对好 3、盖层:扇根的泥石流河扇缘的泥岩 4、运移通道:断层 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乌尔河组发现了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面积达400Km2的冲积扇油气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