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栽培学论文

油料作物栽培学论文
油料作物栽培学论文

不同施肥水平对稻田免耕直播栽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及翻耕与免耕直播油菜经济效益的比较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1003班,穆奇,2010301200305)

摘要: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稻田免耕直播栽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四个施肥水平,主要施用N、P、K三种元素。经济效益的分析主要针对翻耕与免耕直播油菜比较。

关键词:免耕,稻田,直播,施肥水平,产量,经济效益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圆柱形,多分枝,叶互生,总状花序,花黄色鲜。结长角果,种子球形,有红、黄、黑等颜色,含油率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五十。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年均种植面积0.07-0.08亿/公顷,总产1050万t左右,均居世界首位。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最集中的油菜产区,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集中产区(2007,胡文秀等)。由于育苗移栽要求较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充足的劳动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已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近年来免耕直播油菜发展的较快,而在长江流域稻田栽培油菜更是一大特色。张春雷等对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后发现,免耕直播的栽培方式确实可起到省工节本的目的,但与其他种植方式相比,其产量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免耕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翻耕有很大不同,在免耕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一些障碍因素限制油菜的生长;二是现有的以翻耕为基础的栽培措施可能并不适用于免耕油菜,这其中就包括免耕油菜直播施肥水平不明确的问题。稻茬油菜的免耕直播技术可减少用工,降低冬闲田面积,但其产量常低于翻耕栽培模式(王翠翠等,2011)。油菜育苗移栽是油菜高产的重要栽培技术,也是我国油菜生产的一大特色,油菜育苗有多个好处(冯玉珍等,2007),当然与免耕直播相比,免耕直播也有其自身优势,因此,针对稻田免耕直播栽培特点,对于不同栽培技术对油菜产量及生长的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单因素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找到提高稻田免耕直播油菜产量的最佳施肥方法,为直播栽培推广以及种植提供科学与依据。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概况

供试土壤为水稻土,前季作物为水稻,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待测定,水稻土的翻耕一般采用机械进行也可人工进行,耗资耗力。

试验材料

材料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由于免耕直播油菜表现生育期伸缩性大,但成熟期相对稳定;同时植株,株体小,靠多株多角高产。因此,应选用种子发芽势强、春发抗倒、株高适中、株型紧促、直立、抗病性好的高产双低油菜品种(2010,姜福元等)。

试验设计

?试验为单因素试验,即不同的施肥水平,试验中拟采用四个浓度梯度的肥料水平即B1、B2、B3,对应的肥料分别为N 、P2O5、K2O,如下表:

不同的施肥水平,单位:KG/公顷

拟采用三个供试品种,分别为A1(中油杂5号)、A2(华油杂62)、A3(中双5号),则试验的处理主要包括A1B1、A1B2、A1B3、A1B4、A2B1、A2B2、A2B3、A2B4、A3B1、A3B2、A3B3、A3B4。种植方法:①选择具有相同生长潜能的地块,采用免耕直播的方式,将油菜按照A1、A2、A3三个品种种植到田间,作为一个小区,然后同一小区内又分三个小区,作为亚组,即构成组内又分亚组的试验方法。②将不同的处理作为一个小区,每一处理对应一个小区,构成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施肥的方式为,氮肥分两次施用,基肥和薹肥各占50%;磷、钾肥做基肥一次性施用。然后就是油菜生育期的监测,油菜生育期主要包括出苗期,出苗期即全田75%的幼苗出土子叶平展;在出苗期,一般是蚜虫的高发期,因此要做好预防,同时在此期要及时的统计出苗整齐程度,一般分为良、中、劣。二叶期,二叶期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全田50%植株的第二片真叶平展,二叶期油菜的主要处理是浇水、间苗。经过一段时间油菜进入三叶期,在三叶期主要的处理时拔草和浇水,油菜的育苗期间浇水要有一定的间隔,不可过度的浇水,这样会使油菜的生长受到影响,去除田间杂草有助于油菜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同时有助于培育油菜的矮壮苗;然后油菜进入四叶期,四叶期是培育矮壮苗的关键时期,通过统计不同的施肥水平下油菜矮壮苗的总数,基本可以确定那种施肥水平下油菜的矮壮苗占优势。在营养生长时期,茎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是重要的一个指标,对其进行田间统计,田间统计是选择10株挂牌,并统计1-5叶的长宽,株高,记录在记录本上,便于后期的分析使用。其次是花期,花期分为初花期和盛花期,初花期以全田25%的植株开始开花为标准(每株开放第一朵花为始花期),盛花期以全田75%植株上部主花序和2-3个分枝同时开花为标准。盛花期过后进入终花期,终花期以全田75%的植株停止开花为标准。最终进入成熟期,成熟期后,然后收获油菜,进行考种。油菜考种主要包括千粒重的称量,总的产量的称量,通过这两个数据指标就可以直观的得到不同的施肥水平下的差别,找到最佳的施肥水平。

油菜生育期间病害主要有①油菜红叶1、油菜苗期遇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易使叶片呈淡红色。补救措施是及时浇水抗旱。2、苗期雨水过多,渍水伤根僵苗,叶色为暗红色。补救措施是及时开沟排水,消除渍害。3、直播油菜如果播量过大,菜苗拥挤发黄变红。补救措施是进行间苗,及时补施一次速效肥。4、蚜虫危害严重,也会导致叶片发红。补救措施可以用80%敌敌畏60-80克兑水50公斤喷雾。5、冬季温度在0℃以下时,常因受冻而叶片发红。可以采取结合中耕土亩施草木灰75-100公斤。②油菜早苔。油菜在立春前抽苔开花叫早薹早花,早苔早花的油菜由于养分积累少,消耗多,抗寒力差,容易受冻害,因此要及时处理,抽苔的油菜,采取深中耕7-10厘米,切断部分根系,暂时抑制其生长,待植株叶片有点发黄时再追施速效氮肥使其返青。做好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试验顺利完成的前提。

2、在种植好上述油菜的同时,在相同的地段,选择A品种种植在翻耕以后的小区,该小区同样分为四个不同的施肥水平,不同的施肥水平对应不同的小区,然后对其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记录生育期间的各种资源以及人力耗费,同样的对于免耕直播油菜的A品种,采用相同的记录方式,以备后期数据利用,利于分析其经济效益。由于本分试验旨在测定不同管理模式下油菜经济效益的差异,因此研究内容一部分包括对试验期间各种模式下,各种水稻经济数据的记录以及分析,含有水稻籽粒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以及肥料的利用量,水的利用量,以及最终所得水稻的经济产量,换算为人民币下的价值,对其进行计算,本着一个公式E=R-C,E指经济效益,R指经济收益,C指成本,以此来获得其经济效益。

需要注意的是,试验中经济效益比较的时候用A品种下不同的播种方式下的最高的产量的来比较,即各自达到最佳水平时候所对应的经济效益的比较。

预期结果:

A、B、C三品种在相同的田间管理条件下,在得到考种结果以及生长期间的监测结果的情况下,预计N 、P2O5、K2O分别为225,135,180的施肥水平为最佳的施肥水平,即A1B2、A2B2、A3B2处理对应的油菜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的比较,由于只选择了一个品种A,对应的是该品种下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来源于种子的产量对应的人民币的价值,除去耗费的所有人力与物资所剩余的价值即为该品种下的经济效益,预计该品种下免耕直播油菜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翻耕栽培的油菜。

参考文献:

1、符明联,和爱花,付丽春,奚俊玉,王丽芳,吕耀优,和晖,李根泽地膜玉米田免耕直播油菜种植方式和经济效益中国农业通报 2012

2、韩自行,张长生,王积军,张东晓,汤松,胡立勇,傅廷栋作物学报 2011

3、王翠翠等油菜苗期性状与其稻茬免耕直播产量损失关系 2011

4、施凤雪油菜浙油18免耕直播播种量试验浙江农业科学 2009

5、李锋,张春雷,李光明栽培措施对直播油菜冬前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6、黄秀芳,孙旭明,孙敬东优质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江苏农业科学 2004

7、中国农业科学 2010

8、景军胜,董振生,张修森旱地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研究初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0

9、冯玉珍,杜景珍油菜栽培技术栽培技术 2007

10、吴玉林, 周桂清, 邹应斌, 敖和军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施肥技术研究作物研究2004

11、朱宗河,郑文寅,解光胜,朱国邦轻简化栽培对甘蓝型油菜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2、姜福元等稻茬免耕直播油菜栽培技术湖北农业科学 2010

13、张小容,李首成,董顺文,刘朝辉影响油菜高产的栽培因子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4、黄虎兰中国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湖南农业科学 2007

15、王建林, 栾运芳, 大次卓嘎, 张永青, 常天军, 方华丽, 成海宏, 何燕中国栽培油菜的起源和进化作物研究 2006

16、史央, 蒋爱芹, 戴传超, 陆玲秸秆降解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中国农业科学微生物学杂志

17、傅寿仲, 戚存扣, 浦惠明, 张洁夫中国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

18、徐润芳杨泽提高油菜栽培劳动生产率途径的探讨 2007

19、杜兴彬,陆金余,高林,刘康,余新桥,陆家安不同栽培方式下节水抗旱稻“日

千优3号"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上海农业学报 2011

20、钱生越, 叶平, 石蕾, 王增春论南京市水稻机直播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建议中国农机化2008

21、张菊芳 , 谢成林 , 王汝利 , 吕丽兰油菜轻简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江苏农业科学 2007

作物栽培学课程论文

作物栽培学课程论文 姓名: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2015.06.20

不同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的最优组合 摘要: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性的影响。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进而获取高产的最优组合。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最优组合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要获得高产,种植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结构有显著性影响,进而决定小麦群体对光能利用水平、干物质生产能力和籽粒产量的高低。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的栽培措施(密度、播期、施肥量、施肥期等)和品种都对灌浆特性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最终的粒重和产量。本文研究在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山农23号的粒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小麦的籽粒产量是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综合表现。探讨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以及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农学家研究工作的重要领域。从早期着重提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增穗增产”,到“稳定穗数、主攻大穗”的最大乘积理论[1],到依靠分蘖提高分蘖率和单位面积穗数,促进群体苗、株、穗、粒的合理发展[2],再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3],农学家通过种植密度调整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思路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此,笔者对前人在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与群体质量影响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提供依据。 1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 1 种植密度与小麦籽粒产量 如何通过种植密度的调整,为小麦创造一个个体生长健壮、群体适宜的群体结构获得高产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4-8]。本次试验是在山东农业大学高产攻关田种植山农23号,根据不同密度划分为16的区域,从而获得其最后产量。 低密度条件下小麦群体较小,增加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群体对光能、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单位面积穗数增多,虽然穗粒数和千粒重会有所降低,但穗数的增产效果远超过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小麦产量呈现上升趋势。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小麦群体质量开始恶化,个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增产不足以抵消千粒重、穗粒数的减产程度,造成产量降低。生产中借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可选取小麦的最宜种植密度以获得最高产,但最宜密度随品种[9]、播期、土壤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有学者对小麦的密度效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小麦在一定播种范围内的产量变化不明显,播量低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他们认为分蘖特性和植株可塑性使小麦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都可以获取高产。播量小、基本苗少时,主茎上生长出更多分蘖增加穗数,同时,小麦植株更加健壮,穗数和千粒重也较大;播种量大时,穗数较多,但由于群体质量差,灌浆速率低,导致粒重下降,使产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10-12]。 1. 2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构成要素 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合称为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如何协调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育种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不同生态类型区穗粒数多、穗粒重重、千粒重重的小麦仍是育种的首选[13]。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产量的变化,

作物栽培学总结

第一章(了解了解) 记住几个主要作物的起源,英文名,拉丁名 作物的概念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变化规律和栽培管理规律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分类:(传统分类、生物学特性分类) 世界上哪3个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大? 小麦,水稻,玉米中国是水稻、小麦、玉米。 作物栽培学的特征 研究对象为群体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是群体,并非个体。解决群体中个体间在争夺光、温、水、肥、气中所存在的矛盾,发挥作物的最大增产、优质潜能及最大生态效益。 综合很强重点研究的是良法,解决良种与良法的配套、区域环境与良法的配套,处理茬口的衔接和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实践性强作物栽培学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 应用1、确保粮食安全,保证人们衣食等生活资料的优质充足供应 2、提供重要工业原料和出口创汇物资 3、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化 4、改善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 5、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6、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第二章 何谓生长、发育?二者的关系 生长(growth) 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器官数量增多的过程。 发育指作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质变过程。如由茎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进而转化为花蕾和开花是花的发育。 发育的结果是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有时很难区分。 统一关系: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的物质基础就没有发育。如停止生长的细胞就不能完成发育。发育分化更多的新器官,又促进了生长,没有发育也就没有进一步的生长。 矛盾关系:生长与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可能对发育有利而不利生长。如低肥对生长不利,而加快了发育。 第三章 作物的生育期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以天数表示。 作物的物候期作物一生中外部的形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表现出的特征,人为地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出来一个生长发育进程时间点,称这个时间点为物候期。不同作物物候期的划分各不相同。 作物的生育时期 指作物相邻两个物候期之间的一个时间段,也称为生育阶段。 作物的整个生育期一般都要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不同作物生育时期的划分也各不相同。 拔节:植株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2cm 抽穗:稻穗穗顶露出剑叶叶鞘1cm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的概念? 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的这种反应特性称为温光反应特性。 个体:作物的一棵单株称;群体:单位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 群体结构指组成群体的单株数量、各个单株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等 群体结构指标:1、群体结构数量性状,如群体高度、群体密度、群体叶面积、群体生物量等。 2、水平分布,组成群体的个体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包括株距、行距、带宽等 3、垂直层次,个体及其器官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库完整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 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 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3.引种——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 变过程。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质的变化。 6.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 线呈S形。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7.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 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9.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10.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11.自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13.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 特性。 15.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 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17.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18.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的作物,如荞麦。 19.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的作物,如甘蔗12.75h。 20.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 的营养生长期。 21.生物学起点温度——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 22.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23.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24.叶龄余数——即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 25.叶龄指数——即已抽出的叶片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比。 26.经济系数——即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27.相对生长率——单位重量的植株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重量。 28.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干物质。 29.比叶面积——也叫比叶重,即叶面积与叶干重的比值,用于衡量叶片相对厚度。 30.作物生长率——即群体生长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作物栽培学论文之小麦

作物栽培学论文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小麦的栽培与生产研究 摘要 小麦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种植面积也位于前列。适应性强,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小麦一生的生育期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田间管理都各有不同,对土壤状况及所需养分,水分,杂草管理需求不同。如今全国各地建立小麦合理动态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及优化促控管理技术等方面,研究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外界条件的关系,并对小麦生产中的控制调节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指导小麦的高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麦发育阶段栽培技术田间管理 引言 民以食为天,全世界约有2/5的人口把小麦作为主食,因此,认识和了解小麦的生长习性,生产特点,以及如何高效的施用水肥,除去杂草和害虫是很有研究的必要。农作物的栽培与田间管理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它不仅技术含量高,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民基本收入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与否对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样重要。在这里我们将会主要介绍小麦的地位和类型,以及我国目前栽培管理技术等的应用。 1.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居各种作物之首,全世界约有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籽粒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一般为11%~1中%,高的可达18%~20%;氨基酸种类多,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小麦粉由于含有独特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水解后可洗出面筋,并能制出烘烤食品(面包、糕点、饼干)、蒸煮食品(馒头、面条、饺子)和各种各样的方便食品。

2.小麦的种类及在我国的分布 (一)小麦的类型 小麦属禾本科(G.amineae),小麦属(Trilirun,),根据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月,可把小麦分为不同的类型(种和变种).目前,我围种植的小麦主要有6种类型。 (二)小麦栽培分区 小麦适应性强,在我国广泛种植,南起海南岛,北至漠河,西起新疆,东抵渤海诸岛。从平原到高山均有栽培。我国麦田面积每年稳定在2 700万公顷左右。冬、春麦均有种植,其中,冬小麦占4/5以上,春小麦约占l/5。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等的不同,小麦的分布形成明显的自然区域,可大体分为3个三个大区和10个亚区。3.什么是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 4.小麦一生的生育时期 为了便于栽培管理,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可把小麦一生划分为13个生育时期,即播种、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一)营养生长阶段(前期) 从萌发到幼穗开始分化(分蘖期).,发育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表现为单纯的营养器官生长,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主要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中期) 从分蘖末期到抽穗期,是根、茎、叶继续生长和结实器官分化形成并进期,是决定穗粒数的主要时期。包括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 (三)生殖生长阶段(后期) 从抽穗到籽粒灌浆成熟,是决定粒重的时期,包括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作物栽培学》作业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2.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3.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4.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1.蛋白质 2.氨基酸 3.脂肪 4.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1. C、H、O 2. N、P、K 3. S、N、P 4. 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1.气生根 2.须根 3.块根

4.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1.水稻 2.玉米 3.马铃薯 4.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1.热量 2.水分 3.地力与肥料 4.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1.大麦 2.小麦 3.黑麦 4.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1.插播

2.条播 3.点播 4.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1.颖果 2.块茎 3.块根 4.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1.砂土类 2.黑土类 3.壤土类 4.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 1.小麦 2.大豆 3.玉米 4.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1.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2.熟制不一样 3.复种指数不一样

4.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2.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3.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4.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1.小麦 2.烟草 3.大麦 4.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1.光照 2.温度 3.水分 4.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生育期缩短 2.生育期延长 3.生育期不变 4.营养生长期缩短 17、按照作物“S”生长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作物学重点

第一章概述 1、作物学:有关大田作物生产和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2、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3、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作物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4、作物学的地位与作用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开门8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糖)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烟草、甘蔗、甜菜、稻草、苎麻等)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大蒜、有机米、有机棉、有机蔬菜等) (4)较高的种植业比重(西方:畜牧业;中国:种植业) (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生产、加工机械化) 5、作物学的性质与特点 (1)作物学的性质 应用学科(是与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的) 综合学科(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学科(人口、粮食、能源、环境) (2)作物学(即作物生产)的特点 作物生产是以作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1.严格的地域性 4.技术的实用性 2.明显的季节性 5.生产的连续性 3.生长的规律性 6.系统的复杂性 6、作物学的前景 (1)作物生物技术 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 超级水稻、优质小麦、抗虫棉、双低油菜、高油玉米等 (2)作物信息技术 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精确农业 (3)优质高产高效 高产→优质数量→质量 (4)可持续生产技术 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剧毒低效农药→低毒高效农药 7、促进世界作物生产发展的因素 (1)品种改良 (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提高了化肥施用量,改进了施肥方法,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3)扩大灌溉面积与节水技术 修建了农田水利;改进了灌水方法(如喷灌、滴灌) (4)土壤改良和低产地改造 (5)温室和保护地栽培 塑料大棚温室、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小麦、水稻) (6)作物病虫草防治

【免费下载】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 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 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 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 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 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 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 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 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 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 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 第一章小麦 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 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 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作物栽培学复习要点 绪论: 名词解释: 作物、作物(crop)的概念也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大致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桑、菜、果、药、杂等。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在1~3o C左右,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 0o C左右,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填空题: 作物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 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有: 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forage andgreeruaanure crops) 按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简答题: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的特点: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作物种植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3.作物生产的持续性4.作物系统的复杂综合性 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成就:1、作物产量源库理论2、作物叶龄模式理论3、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4、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水稻 名词解释: 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 分蘖: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 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水稻的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水稻生理耗水的二大主要形式。在各种作物中,水稻的生理需水并非最多。 水稻的生态需水水稻的生态需水是指用于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养料、抑制杂草等生态因子,创造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二部分。 填空题: 栽培稻种的起源:

作物栽培学试卷和答案(十八套)

作物栽培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https://www.360docs.net/doc/907176011.html,I 2.生活因子 3.长日照作物 4.NAR 5.生育时期 6.作物布局 7.群体 8.反馈 9.光补偿点 10.蒸腾系数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小麦主茎叶片数达7片时,理论上计算单株分蘖数(包括主茎)应为个 子蘖上出现叶时,开始同时发生该子蘖的第一个孙蘖。 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及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3. 作物栽培学中将作物分为粮食物、、。 4. 试写出一篇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该篇提 出。 5. 玉米根系为,其次生根形成后的作用便减弱。 6. 玉米叶片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其叶子的维管束呈 结构。 7. 玉米大喇叭口期,雄穗穗分化处于,叶龄指数在左右。 8. 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 叫。 9. 作物对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利用率的理论值为,在日辐射中,散射光的比率越 大,群体光合强度。 10. 作物生产上的“种子”,包括由发育而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和进行 的作物的根、茎等。 三、判断是非(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是”在题后划“√”号,“非”则在题后划“×”号,不划号不给分)。 1.根据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在正常条件下,当小麦III蘖出现时,其主茎叶龄应为6。 () 2.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进入需水临界始期。() 3.在0-7℃温度下,经过15-35天可通过春化类型的是冬性小麦。() 4.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天数测量株高、根条数、叶片数、分

蘖数等。() 5.容重指单位面积的重量。() 6.在播种覆土过深或肥水极好的条件下,一株小麦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分蘖节。 () 7.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类型是硬粒型和普通型。() 8.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一般子叶出土或根茎短的作物播种要浅一些;子叶不出土或根 茎长的作物播种可深一些。() 9.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发育的温度范围窄一些,而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更窄。 () 10.玉米的生育时期分为出苗期、起身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抽丝期和成熟期。 () 四、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前字母写在题后括号内,不选或选错均不给分,共7分)。 1.符合麦类作物特征特性的有() A.籽粒腹部有纵沟 B.茎通常为髓所充实 C.有冬性及春性类型D对温度要求较高 2.以下可以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A.花生 B.大豆 C.高粱 D.油菜 E.向日葵 F.小麦 G.烟草 H.蓖麻 I.高油玉米 J.芝麻 3.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马铃薯、花生 C.玉米、高粱、水稻 D.玉米、油菜、高粱 4.运城的大豆品种引到太谷种植,其生育期()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有的品种延长,有的品种缩短 5.玉米特有的生育时期是() A.抽雄期、吐丝期 B.抽穗期、吐丝期 C.抽雄期、拔节期 D.大喇叭口期、出苗期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合理轮作增产的原因。 2.小麦一生分为几个生育时期,各是什么? 3.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4.玉米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 5.复种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 6.什么是小麦的分蘖节?小麦分蘖节的作用有那些? 7.比较小麦和玉米根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8.简述小麦穗的结构。 9.简述作物间作、套作、混作的区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907176011.html,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 [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 [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 [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 [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 [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 [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 [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 [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

作物栽培学题库-

作物栽培学 一、选择题 1.小麦属于()。 A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C纤维作物D油料作物 2.小麦春化阶段要求的首要条件是() A高温条件B低温条件C高压条件D低压条件 3.根外追肥是() A基肥B种肥C追肥D叶面肥 4.耕地的目的() A改良土壤B增加土壤酸性C增加土壤碱性D抗旱保湿 5.尿素必须在()才能保持不结块。 A常压下B高压下C密封下D常温下 6.根据水稻品种的“三性”,一般讲来,南种北引,宜选用什么类型的品种,容 易获得成功。()。 A早熟早稻组B晚熟晚稻组C中熟中稻组D晚稻中稻组 7.水稻一生中吸收的矿质营养一部分来自土壤释放,另一部分季的施用,一般 来自土壤的占稻株吸收总量的() A 40% B 50—60% C 65—70% D 80%以上 8.一般说来,晚稻组的感光性与早稻相比()。 A一样B比早稻强C比早稻弱D相差不大 9.通常年平均气温在12—16度的复种制度为()。 A一年一熟B一年二熟C一年三熟D二年三熟 10.()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A生物产量B经济产量C光合产量D净生产量 11.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 A转化率B经济产量C经济系数D净生产量 12.()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B单穗粒数C种子千粒重D颖花数 13.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是()。 A缓慢增长期B指数增长期C直线增长期D减慢停止期 14.下列可增加近地面CO2浓度的方法为()。 A灌溉B增施化肥C增施有机肥D耕地 15.植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构成了作物栽培学的()特 点。

A季节性B地区C复杂性D变动性 16.()属于养地作物。 A水稻B玉米C甘薯D大豆 17.下列哪种土壤结构最有利于作物生长?() A微团粒结构B团粒结构C块状结构D片状结构 18.要实现小麦降高防倒,应采用哪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A矮壮素B生长素C多效唑D缩节胺 19.种植绿肥属于()养地途径。 A物理的B化学的C生物的D工程的 20.()最不耐连作。 A水稻B小麦C棉花D烟草 21.我国种植得最为广泛的棉种是()。 A海岛棉B中棉C陆地棉D草棉 22.中耕的目的是()。 A松土除草B增加土壤酸性C增加土壤碱性D加深耕层 23.()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B单穗粒数C种子千粒重D颖花数 24.经济系数最低的作物是()。 A水稻B马铃薯C甜菜D大豆 25.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产量成分的() A光合作用B补偿能力C相互抑制D相互促进 26.在季节偏紧的条件下采用()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A间作B套作C混作D单作 27.防除地下根芽繁殖的多年生杂草的有效土壤耕作措施为() A耕翻B耙地C中耕D旋耕 28.以下哪种作物不是起源于美洲。() A玉米B水稻C烟草D蒜苗 29.以上哪种作物不是起源于中国。() A大豆B水稻C谷子D中棉 30.()属于冷凉作物。 A小麦B亚麻C大麦D油菜 31.从输导组织的走向看,水稻心叶(n叶)与()叶的输导组织联系最为紧密。 A n B n-1 C n-2 D n-4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1119]《作物栽培学》作业标准答案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C、H、O .N、P、K .S、N、P .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气生根 .须根 .块根 .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水稻 .玉米 .马铃薯 .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热量 .水分 .地力与肥料 .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大麦 .小麦 .黑麦 .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插播 .条播 .点播 .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颖果 .块茎 .块根 .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砂土类 .黑土类 .壤土类 .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小麦 .大豆 .玉米 .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熟制不一样 .复种指数不一样 .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小麦 .烟草 .大麦 .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光照 .温度 .水分 .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生育期缩短 .生育期延长 .生育期不变 .营养生长期缩短 17、按照作物“S”生长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作物生长是不可逆的。 .各种促控措施,都应该在生长最快速到来之时应用。 .作物生长是可逆的。 .控制某器官应考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判断题 18、马铃薯种薯贮藏的适宜温度为15~20℃。 . A.√ . B.× 19、一般说来,油料作物在低温和水分充足条件下,种子中积累脂肪相对较多。. A.√ . B.× 20、无霜期是指一年中没有霜冻的天数之和。 . A.√ . B.× 21、一般来说,玉米比小麦的光饱和点高。 . A.√ . B.× 22、间作与套作涉及两种作物的共生期是一样的。 . A.√ . B.× 23、块根块茎都可以作为繁殖下一代的种子。 . A.√ . B.× 24、冬小麦必须经历一定的低温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复试科目 作物栽培学。 二、考查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本课程以大学本科同等学历农学专业的业务要求,对考生进行作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考生应掌握作物栽培学概论及主要作物(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作物栽培学课程属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求考生能解决主要作物生产中的一般栽培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作物栽培学概论 要求考生较好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方法,了解作物分类及其栽培的历史、起源,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了解作物增产的光能潜力。 (二)小麦 了解小麦生产的概况,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掌握冬、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其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 (三)水稻 一般了解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水稻品种的多种类型及光温反应特性,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种植水稻的土、肥、水条件,掌握直播水稻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了解育秧移栽技术和杂交稻的栽培优势等。 (四)玉米 了解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高产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了解复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等。 (五)棉花 了解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及棉花高产栽培型技术、新疆棉花生产的资源优势,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了解长绒棉生产的栽培技术。 (六)甜菜 一般了解甜菜的生产意义,理解甜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甜菜两年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甜菜原料根栽培技术及其收藏,了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母根采种株栽培技术等。 (七)油料作物 一般了解油料作物的生产意义,重点掌握油菜、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它们的栽培技术。 (八)其他作物 一般了解大豆、薯类(马铃薯、甘薯)和杂粮(高粱等)等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 2、作物栽培学: 3、生长: 4、发育: 5、生育期: 6、作物的生育时期: 7、作物的物候期: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9、生物产量: 10、经济产量: 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12、作物产量: 13、叶面积指数LAI: 14、源: 库: 15、作物营养临界期:。 16、温度临界期: 17、同伸关系,同伸器官: 18、生理需水: 19、生态需水: 20、生态适应性: 二、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2、“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3、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4、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 6、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7、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 8、作物的分类。

是非题: 1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2 大多数双子叶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 3 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会延长,甚至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 4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5 作物按产品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分为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三小类。() 6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 7 我国的种植业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8 作物影响土壤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消耗土壤养分,另一方面破坏土壤结构。() 9 作物器官的源库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 10 收获指数较高的作物产量必然高。()

作物栽培学实习报告

<<作物栽培学>> —————四川农业大学仁寿试验基地 实 习 报 告 班级: 农学10-4 姓名: 曹跃强 学号: 20100359

一、目的意义 首先,教学实习是《作物栽培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既能验证课堂理论,又能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培养观察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其次,掌握玉米栽培和生产的实践基本技能,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基本关系以及玉米生产管理的基本环节。掌握判断长相长势、生育时期的基本方法,练习农艺措施的实施。 最后,通过观察和了解玉米栽培情况,了解当地玉米制种和栽培生产规律,掌握正确识别高产、低产地的方法,了解玉米生理障碍及其判别,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习时间 2013年6月29日 三、实习地点 四川农业大学仁寿试验基地 四、实习内容 6月29日当天,农学2010级全体同学在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王小春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作物栽培学实习。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玉米由过去的单纯做食用、饲料品种,发展成为食品加工,医药、制糖、酿造与榨油等工业的原料以及畜牧业的饲料,因此,应根据不同目的来选用玉米品种及杂交种。 在仁寿基地试验地里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育品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其中玉米的

施肥技术和田间管理尤为重要。玉米对氮吸收是比较平稳的,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灌浆成熟阶段吸收速度减慢,整个生育期都吸收氮肥。玉米全生育期都在吸收磷肥,也是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后期吸收磷下降,但仍占1/3左右。玉米对钾的吸收,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多,开花期达到最高,以后停止吸收钾,反而由于钾素外渗植株体外,钾素有减少趋势。王老师强调,掌握好施肥的时间、方法、数量以及根据缺素情况追施不同种类肥料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对于提高玉米单位产量,实现高产的目的,掌握最佳追肥时间及肥料数量、种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玉米常常需要间苗和补苗。玉米一般在幼苗长到3-4叶期时进行间苗。间苗过早易遭受地下害虫危害产生缺苗。间苗过晚易伤根产生弱苗都会影响最终的产量。玉米地如有缺苗应在幼苗长到3-4叶期时进行补苗。补苗不能太晚,并且要求补预先准备的同样大小的幼苗,否则补上的苗易形成弱苗,永远也赶不上来。一般应坐水移栽补苗,移栽的苗必须带土团,不伤根或少伤根。 此外,合理密植也是保证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是喜肥水的作物,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需要一定的土壤和肥水条件。因此,土壤和肥水条件与玉米的种植密度间关系的一般规律为土壤和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适当密一些,反之,肥水条件较差的地块应种得稀一些。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种密一些,以密增产。 玉米品种的株型大致可分为紧凑型、中间型和平展型三种。紧凑

2020年春西南大学[1119]《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

2020年春西南大学[1119]《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单项选择题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2.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3.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4.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1.蛋白质 2.氨基酸 3.脂肪 4.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1.C、H、O 2.N、P、K 3.S、N、P 4.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1.气生根 2.须根 3.块根

4. 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1.水稻 2.玉米 3.马铃薯 4.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1.热量 2.水分 3.地力与肥料 4.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1.大麦 2.小麦 3.黑麦 4.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1.插播 2.条播

3. 点播 4.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1.颖果 2.块茎 3.块根 4.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1.砂土类 2.黑土类 3.壤土类 4.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 1.小麦 2.大豆 3.玉米 4.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1.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2.熟制不一样 3.复种指数不一样

4. 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2.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3.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4.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1.小麦 2.烟草 3.大麦 4.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1.光照 2.温度 3.水分 4.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生育期缩短 2.生育期延长 3.生育期不变 4.营养生长期缩短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