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学

史料学
史料学

课程名称:史料学任课教师:喻几凡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学号:201108070982

姓名:王婷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从《中国文化史》看柳诒徽的文化史学思想及研究方法

论文成绩:

摘要:中国文化史经历了几代优秀学者的潜心研究,硕果累累,柳诒徽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其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在文化史的研究中影响深远。柳诒徵先生把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分为汉文化独立发展、中印文化相融合和中西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时期,突破了自然科学化史学和社会历史化史学的牢笼,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主义史学。他立足于民族本位,放眼世界,旨在通过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思想,以期达到济世救民的功用。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柳诒徽的史学观念中有明显的儒家温柔敦厚的中庸思想,英雄与平民共创历史,进化与退化的矛盾,疑古与信古并存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等。其研究方法以回应白璧德的批评与实证而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方法论和文献学的

方法论。

关键字:柳诒徽中国文化史新人文主义史料学

一、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渊源

1.童年的经历与求学的过程

柳诒徵自己坦言:“要晓得我的历史,必须明嘹我家族的遗传,师友的熏习。”①可见柳诒徵对自己学术的养成极为重视。1880年,柳诒徵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户书香世家,自幼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

并进行启蒙教育。柳诒徵母亲鲍还珠,虽为女流,却也精通诗书,秉承其夫遗志,想使柳诒徵通过读书成才。因而从柳诒徵七岁起,鲍氏就口授其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据柳诒徵回忆,这一读书背经的过程一直延续到其十五六岁时为止,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四书、五经、《孝经》、《尔雅》、《周礼》,以及古文、《古诗源》、唐诗”,而其学习的方式就是“逐日念生书、背熟书”②可以说早年的柳诒徵从家庭中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浸染和陶冶,沐浴在温婉中正的文化气氛中使得柳诒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感情,造就了他史学中的观点。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晚清民国,是一个革新与复古交替并存的时代。伴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洋或误解误用西学、西艺、西法的风气。他们机械的模仿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采用过激态度,无意识的曲解和有意识的误用西方学说。同时,由于过激的革新和清季革命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一系列复古运动。五四运动以后,以北大胡适为领军,却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表面上是“钻故纸堆”并以科学眼光研究中国文化问题,而实际上,用胡适的话说是“渴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③整理国故的好处就是认清“中国向来没有什么好的学术史,亦没有什么真可以说得好的民族历史”。不为现代的政治与伦理,要使古人仅为古人而不为现代思想的权威者。换句话说我要把宗教性的经典——‘经’整理好了,送进博物馆,剥除它的尊严,然后旧思想不能再在新时代里延续下去。”这两种社

会思潮成为了主流,他们代表了两条不同的文化道路,前者要求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以及支持这一秩序的全部思想资源,重新建立新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自然位列其问。后者希望用西方文化系统的整理改造中国化,并除去国故的光环使“国故”真正成为古董。如此新旧交替的变动时赋予了柳诒徵新旧杂揉、中西并蓄的思想特征。

3.师友交往及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新人文主义的柳诒徵的学生罗时实曾对此问题有明晰的认识,“??我几次看到他(指柳诒徵)和杨杏佛(铨)、梅迪生吃馆子,也几次听他赞美杨、梅和汤锡予诸先生的国学造诣,甚至有一次说到梅、汤怎样要弘扬爱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l865--1933)的学说,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津津乐道??他(柳诒徵)从刘伯明、梅迪生、杨杏佛、秉农山、汤锡予、胡步曾、吴雨僧几位留学生中,发现他们对旧学都已经摸到门径,喜欢和他们往来,从他们得到一些西方知识。他们也欣赏他的圆融和博雅,遇着疑难,时常和他研讨。他在《学衡》群中是旧学领袖,能邀集当代俊彦,充实《学衡》的阵容。他们相信他。也都以群中有他,增加了他们的共信。”④新人文主义是美国哈佛大学文学教授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所首创,在西方物质之学大昌,功利主义盛行,而人生之道转晦,宗教道德势力衰弱,是非善恶观念将绝,乃至于世界各国各族常以互相残杀为事之际,提出以“人事之律”代替“物质之律”。⑤与西方流行的相对主义及非理性主义思潮坚持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不同,新人文主义主张以人文主义补科学主义之不足,强调以道德理性济科学理性之穷。白璧德在接受了

中国弟子的同时发现了中国的人文传统并将之作为新人文主义理论的东方例证,因此很多理论便直接针对中国情况而发;这种融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学说、以中国为例的现身说法的新人文主义,又特别容易俘获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也更直观、更加容易为他的中国学生所接受,因此很快便成为他们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并迅速引介到了国内,为很多学者所接受。

二、柳诒徽的文化史学思想

《中国文化史》绪论开宗明义宣称:“历史之学, 最重因果。人事不能有因而无果, 亦不能有果而无因。治历史者, 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 推求其因果, 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⑥他打破了以前以王朝更替来撰写历史的方法,而采用追果溯因全面而系统的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使得他的这部巨著烙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并且他主张使用通史的方法对历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论述,正是他对历史的慎重,他的思想中难免带有保守和对儒家思想的偏爱,有着进化论和退化论的悖论。他注重平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使得他的思想远远地超过了以往的历史学者,他更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把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融为一体,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

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认识历史现象、形成知识结构、发现历史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史家必须要做的工作。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历史学家在不断地问‘为

什么’这个问题,而且只要他一直希望得到答案,他便不能够休息。一圆又说:“决定论,??它是一种信念,相信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或几个原因,而且除非这个原因或这些原因中的某些东西有了改变,否则这件事是不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发生的。”⑦柳诒徵主张因果关系论,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孤立,而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中国文化史》开始便指出:“历史之学,最重因果,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表明了柳先生研究历史注重因果关系,并认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单独成立的,只有放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才能审视清楚根本的原因,如,他在《周代之变迁》中说:“而诸小国并为大国,其国家之组织,社会之状况,人群之思想,胥因之而变易。其胚胎于一国之文化,亦有渐推渐广之势。杂居之异族,为之同化;僻远之新国,由是崛兴。此皆互为因果者也。"⑧不过,柳诒徵往往只注意到历史发展的个别原因,并且把单个原因扩大化,例如,他在《周室之勃兴》一章中,把周室勃兴的原因全归结于教育的作用。“殷商之世,教育发达,其人才多聚于周,而周遂勃兴。”⑨柳诒徵认为,由于周代重视教育,普及教育,“男女贵贱皆有才德”所以教育造就了周代的“民德之盛”。他甚至把远古三代的道德风尚提升为历史展的动力。柳诒徵的这种认识是受时代的影响,不过他的这种因果关系论对我们研究历史有很好的启发。

柳诒徵对治史、编史与读史都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他强调史料的搜集要广考证要精。他将文化史的方法和史学批评的方法运用到史

书中,这为史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史书的体例上,柳诒徵主张通史。他不仅探讨了通史的性质、作用和编撰方法,而且探讨了通史与专门史、通史和断代史的关系。柳诒徵非常重视读史,提倡读古代史籍做到精通。

2.进化论与倒退论并存

历史的过程不是一个平静的过程,而是在盛衰的变动中向前发展的。先秦史家已经意识到历史是变化的,汉代进步的思想家承认历史是进步的,并注意到经济因素和百姓的作用对历史的影响,从而发展了先秦的变易历史观。柳诒徽的《中国文化史》凡分三编: 第一编,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本其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牴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季迄今日,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衰落,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与之相适应,柳诒徵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个阶段。柳诒徵的文化史观,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他强调“研究历史,尤当涤除旧念,著眼于人民之进化“历史进化之迹,随在可见。”认为,“以进化之律论之,夏之社会,必以大进于唐、虞之时。”“由诗而进于词,其体愈美,而其用愈普,是亦可征人事之进化也。”⑩虽然柳诒徵赞同进化论,并以此来分析史事,但他又同时对进化论提出了质疑。指出“历史现象,变化繁赜,有退化者,有进化者,有蝉嫣不绝者,有中断或突兴者,固不可以一概而论也。”这些看似矛盾的观点,说明柳诒徵已经注意到,历史现象

并不简单划一,很难用进化论来进行划定,注意到了物质文明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异。柳诒徵对进化论的质疑,主要用意在于反对将历史简单化,要求学者对历史进化现象进行深入的而非教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文化,他尤希望人们持公允平衡的态度,勿作轻易的全盘否定。

3.英雄与平民共同缔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力量,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结论。当然,历史中也有英雄的存在,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且,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柳诒徵既看到了民族和民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又认识到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进化中的作用,所谓“时势造英雄”。他说:“历观诸史,知古代自有此一种高尚而纯洁之人,不以身居天下国家之尊位为乐者,是皆尧舜之风,有以感之也。”○11柳诒徵对古代圣人存有敬意,并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对历史造成了重要影响。从《中国文化史》来看,柳诒徵把文化的发展归结于人民的集体创造:“社会之开明,必基于民族之自力,非可徒责望少数智能之士。”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于整个民族的力量,而不是只依赖于精英人物。正是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历代统治者很重视民生问题。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就很注重民生最核心的土地问题。我国封建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也会考虑人民的利益。“总之,吾国先哲立国要义,以民为主,其立等威,辨上下,亦以为民,而非为帝王一人或少数武人、贵族纵欲肆虐而设。故虽未有民主立宪之制度,而实有民治之精神。”从这些文字,我们能看出柳诒徵决定破除历代封建史书美化帝

王将相,忽视广大人民功劳的落后观念。这实际上是反对“君史”,提倡“民史”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表现,也反映了柳诒徵已跳出了封建史学——“帝王家谱”的窠臼。

三、柳诒徵的历史研究法。

柳诒徵认为:“史非文学,非科学,自由其封域。”所以在研究方法中,他在对文字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校勘与考据方法、史料学方法发表精辟见解的同时,都贯穿着“以史为根本”的精神,不希望借口科学方法来干扰史之根本地位。而且,他虽精于校勘考据之学,但不主张唯考据是能。他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历史研究法之名,“但三传之于《春秋》,各有师说,以解析<春秋》之义法,准此而言,则世之有历史研究法莫先于中国。”从此观念出发,他把历史研究法划分为两个方面:读史之法与研究方法。

1.读史之法

柳诒徽主张读原著,反对只读教科书,就表明了他对新式教科书的态度。总的来看,他对新式教科书评价很低,指出其三大缺陷:不能完整再现历史事实;近世学者编历史教科书,多采用纪事本末体,并无创意;内容简单,作用太小。读原著还有读经的意思,所以他提出:“治史学莫先于读经。”他甚至认为:“初学宜先全读经一过,明于其全部之内容,然后再观后人考订真伪之说;不可先挟一真伪之见,以致束书不观。”○12因此,读经读原著都必须“博”,而“博学不是搬与人看的,要有笃实的志向,为自己,为最近的人和当时的国家”。总之,要致用,这又是其政治实用主义的反映。

2.研究之法

柳诒徽的文化史学方法论主要是以史学为核心的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方法论。以史学为核心的方法论,就是强调史学方法论在文化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史学方法的应用与分析。史料学方法论。就是强调文化史学的研究当以史料文献资料为核心。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讲,也是史学方法论的延伸:“进化之枢,惟史系赖,非徒文字,足供研阅。”科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进.都由史料文献记录保存了下来,所以研究文化史学,就应该是研究史料文献。由此出发,柳先生主张把儒家学说的有关著作当看作历史史料研读。

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缪凤林认为该书“以六艺为经,而纬以百家,亦时征引新史料,而去其不雅驯者。持论正而义类宏,元明以来所未有也。”○13胡先骕认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开斯学之先河”○14。蔡尚思说:“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一书可说传授最广,不失为从出版到解放前各种《中国文化史》的‘老母鸡’”。○15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他的文化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中国史学界乃至世界都有着卓越的价值。注释

○1柳诒徽《我的自述》,引自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杜,2002年版,第10页.

○2同上,第1I页.

○3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版,第9页.

○4罗时实:《柳翼谋先生及其<学衡>诸友》,《劬堂学记》第308—3lO页.

○5《白壁德中西人文教育说》按语,《学衡》第3期,1922年3月. ○6柳诒徽:《中国文化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绪论第1 页. ○7卡尔:《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2月第l版,第93页.

○8柳诒徽:《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35页.

○9柳诒徽:《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0页.

○10柳诒徽:《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576,71,577页.

○1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52页.

○12柳诒徵:《与青年论读史》柳诒徵史学论文集第553页.

○13缪凤林.古史研究之过去与现在[J].史学杂志,1929,1卷6期.

○14胡先骕.梅庵忆语[J].子曰丛刊,1948,第4辑.

○15柳曾符、柳佳.劬堂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第2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苏全有邹宝刚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一书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推陈出新、内容翔实、辨伪求真、旁征博引、津逮后学等特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上乘佳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严昌洪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邹宝刚(1987—),男,陕西宝鸡人,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 近数十年来伴随着近代史料不断发掘与整理,水平卓绝的相关近代史专著相继问世,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近代史史料学著作却寥寥无几,犹如凤毛麟角。此之现状与我国历来注重史料的传统难成正比,特别是对于年轻近代史学者而言,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近代史史料学论著。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史料学》[1]应运而生,并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专著,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对于成书之来龙去脉,作者在《前言》中如是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就安排我们给研究生开设‘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这门课,以便使研究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近现代史的基本史料,初步熟悉搜集、运用史料的门径。每讲一次,就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体会。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本讲义。”可见,此著成书长达20余年,经过不断斟酌,反复修改,并非一蹴而就。因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可谓厚积薄发之作,亦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日雕月琢的结晶。 至于史料学方面的相关观点,亦有不泥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推陈出新。例如对近代史史料的分类方法,作者首先举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2]、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3]、荣孟源的《史料与史料学》[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5]等四种,并指出以上分类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根据前人分类情况,加上自己的体会,将近代史料分为10类:档案类史料;奏议政书类史料;书札和日记类史料;传记类史料;结集类史料;志书和典制类史料;报刊类史料;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类史料;口碑和文物类史料;丛书和史料选集类史料。 口述历史近年来颇为流行,作者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当事人口头回忆,由采访者记录下来,这样的回忆录西方历史学家称为‘口述历史’”,因之在作者看来口述历史是传记类史料中回忆录的一种类型。从而把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进行严格区分,口碑史料与实物类史料列为一类,认为“口碑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史料和经过口传为后人记录下来的史料,它包括口传、民间传说、民谣、历史调查资料。”荣维木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传史料、录音史料、回忆录史料、访问记史料、专用口语史料。[6]赵兴彬则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述回忆、口头传说、专用口语。[7]总之,对此概念学界莫衷一是,见仁见智,作者的观点别出心裁,有理有据,可谓一家之言。 其二、内容翔实,例证充分。 该书洋洋洒洒34余万言,包含十三讲内容。其中第一讲:史料与史学;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第三讲:查阅史料的工具(文史工具书);第四至第十二讲:对不同九类史料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双学位招生简章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报名条件: 1、在校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专科起点本科 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全部课程的GPA绩 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 2、每人只能选修一个辅修或者双学位; 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如有疑问,请咨询62757444) 总学分:38学分,其中:

修满15学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辅修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28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16或18学分 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 中国近代史4学分 中国现代史2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 共16学分 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 世界中古史3学分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注洪 【英文标题】A Review and a Prospec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作者简介】张注洪(1926-),男,山西万荣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拓宽研究范围,完善学科结构,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史学史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萌生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时尽管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并未结束(当时习惯上把1840~1919年叫近代,把1919~1949年称现代,后来学界又将1840~1949年总称为近代,1949年以后称为现代)[1],学者们就着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传统史学方法研究中国1840年以后的历史;有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就产生了这段历史史料的研究。但真正把中国近现代史(即就以1840~1949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范畴而言)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来研究,也只能在1949年以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观以往,如果将1949年以后的历史也视作现代阶段(一些大学的现代史教学仍如此划分),那么从1949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在时段上又显得不完备了。因此,相对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有了涵盖时段更长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今拟对这一学科的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_赵世瑜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史学便是史料学 、 史学本是史料学 这些话,是傅斯年反复强调的名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纪科学主义史学和传统乾嘉学术相互呼应的产物。 傅斯年的主张,是 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 这种主张及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史学大师的史学实践,都被论者归诸实证史学或 史料派 ,而与 史论派 相对。 这种通过严格地对待史料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做法,排斥史观,强调纯粹的客观与公正,对史料 存而不补 、 证而不疏 ,无论其前提还是方法,都是与后现代史学的主张对立的,都是 现代性 的表现。 王晴佳认为,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方面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 大叙事 ,在历史认识论方面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在研究对象方面表现为日常生活史、微观史、新文化史等。 他也提到了汉斯 凯尔纳(H ans Kellner)的主张,在后者这里,史料不再是历史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变成了文本的语言结构。同时,由于作者的写作必须依赖语言,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的文本,并不见得等同于作者的内心意图,也不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对象。史料同样是历史写作的结果,也是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在写作时不断引证史料,即通过旧的文本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文本的意义上,新的历史作品与史料并无区别。因此,无法通过检验史料来判断史实的真伪,相对主义史学还在着力于区分史料与史实的区别,而后现代主义史学根本就不承认这一区别,认为无论史料还是史实,都不过是不同的文本。 要更好地理解后现代史学的 史料观 ,可以以海登 怀特在其著作 后设历史学 (也译为 元历史学 )中的著名例子为代表。 他通过分析18到19世纪的4个历史学家(米什莱、托克维尔、兰克、布克哈特)和4个历史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克罗齐)的作品,认为历史学家面对的过去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而只是各种形式的文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他们若要把这些文本变成历史,首先就要把它们组合成一部编年史,然后再把这个编年史转化为一种叙事。 他认为历史写作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原始的素材、碎片或者资料;第二个过程是编年史,编年史没有逻辑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说编年史的编写者从哪儿开始写,那么历史就从哪儿开始;他在哪儿搁笔,他什么时候搁笔,那么历史就在哪个地方结束。比如孔子做 春秋 ,司马光写 资治通鉴 都是编年史,他们所选择的开始的年份只是他们心目当中的历史的开端,而结束的那年的时候是他们心目当中历史的终结。人们在这个基础之上进入第三个过程,叫做 带故事性的历史 。 因此,即便是并非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史料,比如各种历史遗存的实物,也要进入历史写作的这样三个程序。怀特认为, 为了使资料产生意义,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神秘的过去变为易于让人理解的现在,历史学家使用的唯一工具就是比喻语言的技巧 。 譬如,一块甲骨片及其上面刻写的文字,只有在进入殷商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的历史书写之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意义,而在此之前,在当地农民和药商眼里,它只是一块 龙骨 ;在古董商眼里,则是一件古董。这些甲骨文作为史料被历史学家编织成一个富有特定意义的文本,与作为历史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 12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6、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7、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8、《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9、《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0、“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1、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2、“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3、《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4、“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5、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6、《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_。 17、《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2012-10-19 22:42:23 浏览 3035 次 | 评论 2 条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因而,喋喋不休指导别人,为公众开“必读书目”是一件出力不讨好,且往往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胡适、鲁迅等一代名流无法幸免,因为任何一个书目在专业人士看来,均非必读,这就像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原著一个道理。好在,此次活动为《博览群书》发起,我只是受邀就“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应该博览、精读哪些著作说点粗浅意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赐教。 博览部分: 作为“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至少应该知道古典中国之所从来,所以应该博览从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假如立志从事近代史研究或教学的话,在本科阶段至少应该博览二十六史,熟知古典中国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大致走向。 近代中国的全部问题都是英国革命所引起的,因此要讨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必须熟悉世界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熟悉中国与世界的关联,知道中国是怎样从世界楷模、世界文明中心转变为“被打对象”的。 广义的或者说“大中国近代史”至少应该涵盖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之后至当代的全部过程,因此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在最值得用心博览的部分,应该熟悉利玛窦、徐光启以来的全部文献,知道怎样利用这五百年的存世文献,包括官方文书、公私档案、时人文集、野史笔记,以及墓碑、田野调查等一切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的有形无形史料。具体而言,应该博览《清实录》、《清史稿》、清代人物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来的文人文集,博览《四库全书》中的相关部分,知道《续四库》、《四库补》以及《四库未收》等大型文献汇编大致情形。 进入十九世纪晚期,中国文明的载体在西方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有了报纸和杂志。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必须知道近代中国新媒体的发生和发展,知道一些重要刊物、报纸的倾向、主要内容,知道他们藏在何处,如何使用。 研究唐宋之前古典中国的历史可以穷尽文献,可以运用聪明智慧去解读历史,重建历史。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谁也没有办法穷尽文献。近代中国的文献不是汗牛充栋,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因此在博览的同时也要有所节制,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再做两脚书橱笨功夫,博览群书,还要会读书。 精读部分: 作为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我觉得至少应该精读这样几部分书籍: 不管将来重点研究哪一段哪些问题,在读书阶段,都应该精读中国史学会自1950年代以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正续编,这套书正编已出版的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续编部分目前所见已出版的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等,据说很快还会有《清末新政》、《解放战争》等。 这都是近代史研究最基本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些文献,固然也能作出很不错的专题研究,但其学问根基总显得有点不甚牢靠。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q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史学便是史料学0、/史学本是史料学0这些话,是傅斯年反复强调的名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纪科学主义史学和传统乾嘉学术相互呼应的产物。 傅斯年的主张,是/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0,1这种主张及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史学大师的史学实践,都被论者归诸实证史学或/史料派0,而与/史论派0相对。o这种通过严格地对待史料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做法,排斥史观,强调纯粹的客观与公正,对史料/存而不补0、/证而不疏0,无论其前提还是方法,都是与后现代史学的主张对立的,都是/现代性0的表现。 王晴佳认为,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方面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0,在历史认识论方面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在研究对象方面表现为日常生活史、微观史、新文化史等。?他也提到了汉斯#凯尔纳(H ans Kellner)的主张,在后者这里,史料不再是历史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变成了文本的语言结构。同时,由于作者的写作必须依赖语言,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的文本,并不见得等同于作者的内心意图,也不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对象。史料同样是历史写作的结果,也是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在写作时不断引证史料,即通过旧的文本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文本的意义上,新的历史作品与史料并无区别。因此,无法通过检验史料来判断史实的真伪,相对主义史学还在着力于区分史料与史实的区别,而后现代主义史学根本就不承认这一区别,认为无论史料还是史实,都不过是不同的文本。 要更好地理解后现代史学的/史料观0,可以以海登#怀特在其著作5后设历史学6(也译为5元历史学6)中的著名例子为代表。?他通过分析18到19世纪的4个历史学家(米什莱、托克维尔、兰克、布克哈特)和4个历史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克罗齐)的作品,认为历史学家面对的过去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而只是各种形式的文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他们若要把这些文本变成历史,首先就要把它们组合成一部编年史,然后再把这个编年史转化为一种叙事。 他认为历史写作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原始的素材、碎片或者资料;第二个过程是编年史,编年史没有逻辑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说编年史的编写者从哪儿开始写,那么历史就从哪儿开始;他在哪儿搁笔,他什么时候搁笔,那么历史就在哪个地方结束。比如孔子做5春秋6,司马光写5资治通鉴6都是编年史,他们所选择的开始的年份只是他们心目当中的历史的开端,而结束的那年的时候是他们心目当中历史的终结。人们在这个基础之上进入第三个过程,叫做/带故事性的历史0。? 因此,即便是并非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史料,比如各种历史遗存的实物,也要进入历史写作的这样三个程序。怀特认为,/为了使资料产生意义,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神秘的过去变为易于让人理解的现在,历史学家使用的唯一工具就是比喻语言的技巧0。?譬如,一块甲骨片及其上面刻写的文字,只有在进入殷商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的历史书写之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意义,而在此之前,在当地农民和药商眼里,它只是一块/龙骨0;在古董商眼里,则是一件古董。这些甲骨文作为史料被历史学家编织成一个富有特定意义的文本,与作为历史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 12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中学生进行史料解读的步骤

中学生进行史料解读的步骤、方法 史料是人们编纂历史和研究历史所采用的资料。从广义来说,它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即记录史事的载籍。口传的,如民间传说、访问资料、民间歌谣等。这三者并不能截然划分,碑刻上有文字,但石碑本身又是实物史料;民歌、传说、访问是口传史料,但一旦记录下来,它又是文字的。 运用史料要注意史料制作者的主观性影响史料的价值;历史研究必须利用大量史料;必须防止“重史料,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史料”的两种倾向。鉴定史料的价值,按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的观点史料分“第一手材料”和“间接材料”。第一手材料是直接反映历史的,没有经过改造,可靠性大一些,史料价值高一些。但有些第一手材料常常是片断的,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间接史实是根据第一手材料编写的记述。这种史料比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低,但它的优点是可以了解历史的全貌。考证史料的方法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两种。 关于史料的解读能力有几个方面需要掌握:1、能找到或概括出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或关键信息。2、能区分开客观性表述与主观性认识,即能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3、能提炼出史料的历史主题或核心观点。4、能比较出史料间的异同,并对异同做出简要分析。 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的标题、内容、文字等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结),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结合。 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史料的获取和解读,一要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二要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要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 总之,对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考题的史料解读和获取时要注意“三要、三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明确要求,不要草率作答。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准确判断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辐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以解读高考题为例,讲的是解读材料,进行描述和阐释。“描述”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阐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过程,是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史料略 ①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点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点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9、《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心理征服,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周瑜;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