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

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
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

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

林庚所著的议论性散文《说木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读

者讲述了古诗中“木叶”这一意向被广泛使用的原因,阐述了“木”与“叔”在艺术形象上的差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

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

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

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

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

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

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

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

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

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

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

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

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

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

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

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

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

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

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

4.叶落依枝

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

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

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

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

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

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

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

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

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

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

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

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

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优秀教案:小说阅读

第五课小说意蕴探究 ?复习目标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重点、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想探究题无疑是小说阅读训练的重头戏。目前,虽然各省市所出的探究题林林总总,但认 真思考一下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这“规律”“特点”表现在三方面:题目让你探究什么,该如何探究,答案如何表述。一轮复习,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加深对探究题规律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 ?教学资源 《小说意蕴探究》教学PPT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 “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二)标题意蕴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 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高三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教案2 [1500字]

高考作文特训:表述观点与文段写作专题训练 一 一、训练重点: 1、领会规范文段的写法。 2、学会正确表述观点。 二、训练过程: 1、典范文段的学习: 曾有多少燃烧着渴望卓越之火的灵魂在年少时意气奋发,慷慨激昂;但却被生活的惊涛骇浪溅湿了理想的柴薪,窒息了进取的火焰。只有那些勇于追求、全力以赴的人才可以架起不沉的方舟扬帆前进,到达更广阔的天地。南京外国语学校的2009届高三学生刘天相,被三个国家的三所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录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申请材料中讲述到的一次实验。一次他做化学实验时被硫酸灼伤,但只是简单处理一下,就回到实验室,继续做实验,这件事为何会被名校看重呢?我想,这件事将刘天相身上的那种全力以赴的做事投入的精神体现非常充分。因为全力以赴,做事投入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甚而顶尖人才的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专注是什么?是对于完美的追求,而且这种秉性是特有的,不是谁说模仿就能模仿得了的。专注是对于专业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由于专注,才成就了托马斯〃爱迪生这个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正是由于专注,才诞生了沃尔特〃迪斯尼这位享誉世界的动画片之父;正是由于专注,才让大家认识了美国灵魂乐教父詹姆斯〃布朗。专注,就是完成伟大事业的决心。 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三篇]人教版高三语文课本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三篇]人教版高三语文课本 1.理解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通过小说激烈矛盾冲突中的人物不同反应的分析,认识其性格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1.<红楼梦>简介 2.<红楼梦>产生的历史背景 小结:<红楼梦>的产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由极盛转向极衰,所以这部作品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它的主题"四大家族的兴衰"也与这个背景吻合。 3.理清人物关系<贾政,贾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 导入:《红楼梦》当中最重要的三次大变故是什么 4.宝玉挨打的原因: 直接原因: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根本原因: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5.宝玉挨打各人反应如何?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反应合理吗? 贾母痛惜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王夫人哀痛维护自身利益的母亲 宝钗规劝符合封建规范的大家闺秀 黛玉关心志同道合的知音 6.印发小说第40回中一段,让学生体味其中个人的行为,性格特点极其合理性。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捡了一碗 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 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 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 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 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儿鸳鸯二 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在这个场面中,表现最娇嫩和最放肆的是谁?如果宝钗在这,她 会如何表现? 由这个场景分析,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在这个家族中的特殊地位,他们俩才是真正的知音,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叛逆。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恩格斯关于"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 理论,即"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甚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篇二:诉肺腑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 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把握宝黛爱情蕴涵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课文。 2.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 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教时

课型: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型: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找特征,定句读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考点分析】 新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属于2017考试大纲语文高考内容“古代诗文阅读”之“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翻译),主要是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 初步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 归纳并运用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归纳、个人展示、迁移巩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多媒体展示): 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恐怕口说无凭,教书先生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便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二、明确断句步骤(多媒体展示): 第一步:读文段,通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三、做例题,找“特征”(多媒体展示)。 用斜线(/)给下列课文中文言句子断句。 例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次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例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例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例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例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6: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例7: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设计意图:列出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先让学生完成断句,再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寻找可帮助断句的“特征”,从而探究文言文断句的规律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四、分组讨论,总结“特征”,归纳文言文断句技巧。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7个例句,找出断句的依据或句子“特

高三语文“下定义”专题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 苏教版优秀版教案

高三语文下定义”专题教学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一、考纲要求解读 最新《考试大纲》规定: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属于语言的表达应用能力,能力层级为级? 下定义可以归入压缩语段这一类,也有归入句式变换中的,但最新的高考趋势是把它作为一道语言综合运用题,除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外,还包括信息筛选、内容整合等,所以又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语句的扩展”考查的是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语句的扩展主要考查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的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一般比较简洁?凝练,信息量不足?扩展后的语句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题型有可能是:①增添情节,补充细节;②有的是突出场面,描绘景物;③写出人物心理;④延续论证得出结论?“语段的压缩”考查的是提炼内容? 二、高考题例 、(·高考江苏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 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字)(分)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三、方法指导 、牢记一个公式: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差别),“邻近属概念”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多采用判断单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修辞(修辞方法)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修辞(修辞方法)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 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全套教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低分作文的弱点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压缩语段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学会分析议论文事实论据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访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开好凤头扣人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扩展语句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五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六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考场作文文采训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观点型命题的审题立意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型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综合运用之漫画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

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高三补习班语文第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三补习班语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的: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坚定学好语文的决心。 教学重点:明确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提出对学生的希望。 计划课时:2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略。 二、心态调整 高考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所以,高三的学习,心态犹为重要。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了不起,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存在不足,所以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客观评价,定好自己合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有一颗平常心,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就能打开成功之门。

紧张的学习可能让人疲惫,但也能使人感到充实,获得快乐。心态和决心决定了未来的高考能达到的高度! 三.享受语文 1.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古都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是夏夜月中静谧的荷塘,是古道边长亭外无声的冷月,是一双看清世界寻找光明的黑色的眼睛。总之,语文就是生活的升华。 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是故都老屋耳畔响起的阵阵鸽哨,是秦皇岛外大海碧波中破浪的渔船。总之,语文就是充满意境的生活。 语文是当阳桥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梁山泊好汉闯神州风风火火的豪壮,是林黛玉泪珠下飞红万点愁如海的片片花瓣,是孙行者奋起千钧棒誓把妖魔斩除干净的耿耿忠心。总之语文就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情感。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语文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

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教案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

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

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明确高三语文现状和高考情况,师生互动和谐课堂氛围。 2、通过学习《考试说明》,明确高三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充分做好学习准备。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生积极性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现状,学习考纲,明确方法和要求,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站在高三门口,有人犹豫彷徨,有人急躁心烦,有人踌躇满志。这些是刚刚进入高三同学的不同表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呢?因为高三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 面对高三,我们应该怎样呢?我们只有拼搏、努力、向前,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多媒体展示 进入高三,第一节课,我想和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复习计划 1、以书本为主体,复习必修一之必修五课本知识 2、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3、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4、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1)(简明、连贯、得体) 5、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6、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7、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 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毛泽东的立志诗吗?)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标点符号 设计人:李宗敏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标点符号的考查要求。 2、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常见易错点。 3、结合高考试题探索高考命题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牢固掌握常见易错的标点符号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安排: 6课时(3课时讲解+3课时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点分析 能力层级:D级——表达应用 “标点符号”的考查在隐身5年(99~03)之后,2004年又重新走上高考“舞台”。2004年十七套高考题全部考查标点,2005年五套高考题考查标点。94年至98年及2004、2005年主要考查了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书名号和括号三种。 二、考查方式 有两种题型:(1)选择题,出现在第1卷 (2)改错题,安排在第Ⅱ卷 三、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点号:分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和叹号)、句中点号(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表停顿、语气。 1.问号:一句话末尾,表疑问语气。可询问、责问、反问、设问、商量、猜测。 ⑴选择问只在最后用一个问号: 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 ⑵各个独立的连续问分别用问号: 他是谁?从什么地方来?来干什么? ⑶主谓倒装问或问号中含有称呼语的,问号放在句末: 怎么了,你? 老师,明天您会来吗? ⑷非疑问句不用问号。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⑸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也要用问号。 难道不是你干的吗?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劳动群众。 2.叹号:感情强烈句末。 注意:倒装句叹号放在句末。 多美啊,黄山的风景! 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3.顿号:句内最小的停顿,用在并列词或词组之间。 ⑴并列词作谓语、补语,变顿号为逗号。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⑵表示约数的并列词语间不能加顿号。 她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 ⑶成语、集合词语内部不能加顿号。 例: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中专院校,指战员,司乘人员 ⑷并列词语间带有语气词(啊、呀等)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例:书啊,笔啊,零散的堆在桌子上。 ⑸并列词语间如果结构不一致,不用顿号用逗号。 例: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市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板,占据了半张办公桌。 ⑹并列词语间还有并列词,大的并列词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之间用顿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达到新水平。 (7)、书名号或引号中间不能顿开。 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进行再创作的。 “真”“善”“美”在这里是一体。 4.冒号:⑴表示提起下文。总括上文。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融洽。 ⑵和引号的配合使用。 ①xx说:“。”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②“”xx说,“”“快走,”他说,“不然,我们迟到了。” ③“”xx说。“真不好意思!”她略带歉意地说。 ⑶冒号管到句末(!?。): 参加国庆献礼的影片:《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x)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Appreciation of Poet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诗歌鉴赏》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 教学目标:1.明确《2019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说: 《2019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专 题复习教案 编卷人:周碧玉 教学目标:一:要求学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 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二:要求学生具备对图表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将图表中包含的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重点与难点:一:对材料隐含性信息的挖掘. 二: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练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对数据变化的分析. 课时:两课时 一:题型: ⑴表格文字转换题(折线图,饼行图,柱行图,二维表格图等) ⑵图文转换 ⑶漫画文字转换 ㈠:表格文字转换题 经典例题:例一:下图是2000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世界平均增长率的统计表.请用 简明的文字概括其异同点.(不超过40字)并对此表所反映的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加以简要评述.(不超过20字)(5分)

答案:[答案] 共同点:都在增长.(1分)不同点:中国是稳定性增长,(1分)世界是起伏性增长.(1分) 评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改革成效显著.(2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注意横比和纵比,横比中可以看到2001年“中国”与“世界平均”的不同,从纵比中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平均”都在增长.] 方法总结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㈡:重视数据变化.( 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㈢:把握考题要求.( 题干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上图显示”“用文字表述出来”“确切表述图表的内容”等.在表述时要有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要直接客观地反映图表包含的信息;而信息推断题的题干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该图表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 例二: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的空格处续写句子,要求句子简明、连贯,不要超过字数. 某部门向消费者进行调查,您认为下列哪些品牌的产品是国货.调查结果如下表: 品牌认同率品牌认同率 格兰仕微波炉33.1%飘柔洗发香波63.7% 澳柯玛冰柜21.5%玉兰油75.8% 蒙妮坦服装26.4%舒肤佳香皂68.9% 注:每一产品品牌的认同率,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结果是有趣的.右边三个外国品牌,人们认为是国货的比例较高;对于左边三个真正的中国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