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蜀酒文化

汉唐蜀酒文化
汉唐蜀酒文化

五、汉代蜀中的酒

汉代四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酿酒业也更加兴旺发达。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全国开始征收酒税,并开始实行酒的专卖制度,这说明酒在国家税收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专家考证,从西汉到蜀汉时期,巴蜀地区生产的酒主要有以下几种:

甘酒:民间酿制的一种粮食酒。其酒“少曲多米,一宿而熟”。在成都凤凰山汉墓中,就曾出土刻有“甘酒”二字的陶罐。

清酉票酒:发酵期长,冬酿夏熟,酒味浓厚,据说有“一醉累月"的效力。左思《蜀都赋》载:“觞以清酉票,鲜以紫鳞”。

酴醾酒:采用酴醾花酿制的酒。扬雄《蜀都赋》中称道的“酴清”,即是此酒。

郫筒酒:将麦曲装在竹筒内酿成的酒,主要产于郫县。

有人说:古僰道上的枸酱,也是一种酒。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酒器,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等等。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个东汉铜制酒樽,为汉光武帝二十一年(公元45年)蜀西工所造。酒樽附有托盘,通体镏金,并在樽和托盘的三个熊形足上镶嵌绿松石和水晶,制作极其精致,反映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在所有出土酒类文物中,以东汉画像砖中的《酿酒》、《酒肆》和《宴饮》图案最为引人注目。

在新都出土的一匹被称为《酿酒》的画像砖上,形象地展示了酿酒的工艺和分工。画面正中的妇女,双袖高挽,左手扶着大筛盘,右手正用力搅动盘中的酒渣;右面的那位男子,正烧火加温;酒槽左端的男子则神情专注地观察接酒过程;画面左角肩挑两桶的当是槽房中的供水工;画面左上还有一人正推着独轮车往外送酒,想必是酒坊中的运酒员或推销员。

《酒肆》画像砖则展示了当时酒的贸易场景:铺面临街,酒坛累累,店主站在柜内,正在应酬前来沽酒的客人。左上方有两位饮客正急匆匆地向酒店走来,左下方则是推着独轮车的运酒员。

《宴饮》画像砖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井有序。峨冠广袖,举止从容优雅,展示了他们的身份。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众人捧盘举杯,互相推劝,饮酒作乐。

东汉画像砖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酿酒、沽酒与饮酒的情景。

六、“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新解

汉代饮酒之风盛行,不仅官吏、富豪、文化墨客饮酒,一般百姓甚至奴仆也普遍饮酒。王褒《僮约》就曾严格限制奴仆饮酒的数量,“奴但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当时城邑中出现了专门酿酒的作坊,市场上设有销售酒的商铺,路边道旁开有沽酒的小店,路上常见推酒的独轮车和挑酒的挑夫。在这幅酿酒、售酒、饮酒图中,“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千古佳话。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我国汉赋的奠基者。汉景帝时曾担任武骑常侍,后东游梁国(西汉封国)受到梁孝王的热情接待,写了《子虚赋》等名篇。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返回成都。因家贫,受临邛令王吉之邀到了临邛(今邛崃市)。一次,临邛巨富卓王孙大宴宾客,邀请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参加。酒酣,王吉请司马相如演奏古琴。相如知道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丈夫死去不久,正寡居家中,于是拨动琴弦,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卓文君早就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听到相如奏出的琴音中含有挑动之意,又从窗户中窥见了相如的翩翩风度,于是二人通过琴音产生了爱情。一天深夜,卓文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投奔司马相如住处,二人结伴驰归成都。卓王孙对女儿的叛逆行为十分气愤,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成都一贫如洗,无以为生,不久便一起回到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

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感到丢了面子,杜门不出。后经昆弟诸公反复劝告,卓王孙才改变态度,“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这段史料,《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内容基本一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据此,通常的理解是,他们在临邛开了一家卖酒的小店子,卓文君坐在柜台内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负责跑堂刷洗酒碗酒杯。这种理解,未必妥贴。因为,《汉书·司马相如传》说他们“尽卖车骑,买酒舍”。这“酒舍”,可以理解为既酿酒又卖酒的酿酒作坊,即通常所说的前店后坊,自酿自销。既然西汉时期的“甘酒”可以“一宿而熟”,而东汉画像砖《酿酒》图上搅拌酒糟的又是妇女,说明妇女酿酒在当时是普遍现象,聪明能干的卓文君很可能就是一名酿酒高手。司马相如身穿犊鼻裈(围裙或裤子),“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既表现了司马相如“大不拘"的“名士风度”,又说明他们所开的“酒舍”还雇佣了若干名酿酒卖酒的小工,并不是规模很小的夫妻店。至今邛崃市内还有一口“文君井”,相传卓文君即从井中取水酿酒。如果只开一个零售酒店,而当时的酒,所含酒精浓度本身就低,再从井中取水往酒里注,那还有什么酒味呢?如此说来,司马相如在临邛开的是一家自产自销的酿酒作坊,卓文君应当是“文君酒”的创始人。

成都的琴台,相传是司马相如的故宅,唐宋时期为成都名胜古迹,宋以后荒芜不存。明代觅址修建的琴台,已非故址。当年的琴台在哪里?说法不一。据专家考证,大约在今通惠门附近的东南面。后来的好事者,多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再次返回成都后,曾在“琴台卖酒”。梁载言《十道志》复谓“琴台即相如与文君卖酒处”。此说大谬。因为,《史记》、《汉书》都说“文君当垆”之地在临邛而非成都,更何况他们已经得到卓王孙的资助,回成都即“买田宅,为富人”,何必再去卖酒?今日成都琴台路上的“文君酒家”,自称即为当年文君卖酒之处,显然是一种商业炒作。

七、诸葛亮酿酒与禁酒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成都,史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蜀汉的疆城,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担任丞相,辅佐后主刘禅,总揽蜀汉军政大权,担当起了治蜀的重任。诸葛亮治蜀,成绩斐然,深受川人敬仰。至今巴蜀地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治蜀的故事,其中也包括诸葛亮与酒的故事。

相传蜀汉时期,诸葛亮为防止魏兵偷袭,在靠近陕西的大巴山麓的城口一带,布防了一支军队。由于士兵来自成都平原,不大适应山区的气候,不少人染上了“瘴疫”,舌头起泡,咽喉红肿,牙龈出血。诸葛亮见状着急,经访问当地老人,发现当地人之所以不染瘴疫,主要是常常吃一种卵形的野果。于是诸葛亮令士兵采摘了许多这种野果,让染病的士兵吃了以后,果然病都好了。可是,这种野果不便存放,采下后容易腐烂。诸葛亮又去请教当地群众,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野果腐烂而让士兵免于染上瘴疫呢?经过考察和多次实验,诸葛亮终于用这种野果作原料酿出了一种酒,蜀军士兵饮用后,再也不会染上瘴疫了,边防也得到了巩固。这种野果,就是猕猴桃。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酿成酒后含量也很高。士兵长久不食蔬菜,体内缺乏维生素c,大概就是染病的原因。这么说来,诸葛亮也许是猕猴桃酒的发明人。

相传公元225年,诸葛亮屯兵江阳(今泸州),在忠山上训练士兵,以备南征。当时,江阳一带瘟疫流行,诸葛亮便叫人采集草药百味,制成曲药,合南城营沟头龙泉之水酿制成酒。令将士日饮一勺,并兼施百姓,即避瘟疫。诸葛亮配制曲药酿酒的方法,为泸酒乃至川酒增添了一段趣话。

上述两则诸葛亮酿果酒、制曲药的故事,都与军旅和防治瘟疫有关。是不是诸葛亮就很主张饮酒呢?史书上记载,诸葛亮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尤其是为了筹集军粮,以便北伐曹魏,

曾采取过若干限酒、禁酒措施,不准用粮食酿酒。甚至规定,私自酿酒、售酒者处死,就连家中藏有酿酒工具不上交者也处死。由此看来,诸葛亮对酒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不独诸葛亮如此,许多朝代的当权者都有类似情况。

八、唐代的蜀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战乱频仍,政权不断更迭,经济文化发展停滞。入唐以后,巴蜀地区一直比较安定,经济文化出现了可喜的繁荣景象。川籍诗人陈子昂认为,成都平原“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中唐以后,川西平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唐宣宗时,卢求游历成都,在其《成都记·序》中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皆系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妙要,扬不足侔其半。”当时的成都,商品经济发达,酿酒业十分兴旺。市区内有专门经营酒的区域和商铺,称为酒行、酒肆。成都的富春坊,常是达官贵人、骚人墨客饮酒作乐的地方。费著《成都游宴记》载,唐玄宗入蜀,就曾饮酒于富春坊。

据文献记载,唐时蜀中著名的酒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春酒:《新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蜀郡》载:“土贡,生春酒”。此酒属名特产品,因而成为奉献朝廷的贡品。

烧春酒:唐宪宗时,中书舍人李肇在撰写《唐国史补》时,把“剑南之烧春”列入天下名酒之列。

青城乳酒:此酒气味浓香,出自青城山道士之手。杜甫在《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诗中写道:“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郫筒酒:此酒早负盛名。杜甫在《寄严郑公》诗中写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

蜀酒有什么特点呢?杜甫在诗中写道:“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浓无敌”可以理解为浓度最高,芳香美味,也许就是浓香型川酒的来历。

有人说:诗为酒侣,诗见酒魂。唐代是诗人的时代,诗酒交相辉映,酿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李白与杜甫,人称诗仙与诗圣,也可称为酒仙与酒圣。李白自幼入蜀(或说出生在四川江油),26岁离川,在蜀中生活了20多年;杜甫为河南巩县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蜀中达10年之久。李杜二人均嗜酒。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李白诗1050首中,与酒有关的170首,占总量的16%;杜甫诗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300多首,占总量的21%。

李白年轻时曾游历绵竹县,因随身携带的钱不够,为饮绵竹美酒,只好“解貂赎酒”,在当时便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正是有了蜀中美酒和蜀中秀丽山水的陶冶,才成就了李白一生的诗酒豪情。

杜甫入蜀后,曾卜居成都浣花草堂,“种竹植树,纵酒啸咏”,写了许多诗作,为我们了解唐代蜀中社会经济尤其是蜀酒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除了咏青城乳酒、郫筒酒外,还有不少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借酒抒怀的名句佳作。例如: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除李白、杜甫外,许多川籍诗人及客居四川的著名诗人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高适、岑参、张籍、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等都曾游历蜀中。他们无不嗜酒,他们的诗里也无不写酒。例如:

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綴天。”(《十五夜观灯》)岑参:“因寻野渡逢鱼舍,更泊前湾上酒家。”(岑参曾任嘉州〔今乐山市〕刺史,此诗系罢官后游戎州〔今宜宾市〕时所作。)

元稹:“虚度东川好时节,酒楼元被蜀儿眠。”(《好时节》,元稹曾任东川节度使)

张籍:“锦水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

李商隐:“座中醉客延醒客,江山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杜工部蜀中离席》)

雍陶:“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雍陶,成都人,曾任简州刺史。)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字洪度,自幼随父入蜀,居住成都,直到逝世。唐德宗贞元年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得知薛涛诗名,召其侍酒赋诗,遂入乐籍。薛涛诗作《锦江集》五卷,收诗500余首,多散佚,现仅存90多首。由于薛涛志行高洁,为当时士大夫所敬重。著名诗人元稹在《赠薛涛》一诗中写道:“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元稹将薛涛与卓文君并列,是因为她俩同为蜀中才女。更巧的是,卓文君的遗迹在邛崃有一口“文君井”,后来酿出了文君酒;而薛涛在成都留下的“薛涛井”,后来则酿出了薛涛酒。

当我们拜读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等诗句时,禁不住会问:古人饮酒动辄以升以斗计,难道古人真有那么大的海量么?据现代学者考证,古人饮酒之所以动辄升斗,主要是当时酒的度数低。唐和唐以前还没有高浓度的蒸馏谷物酒,只有压榨酒或漉酒(滤去酒糟的酒)。即使是杜甫所说的“蜀酒浓无敌”,也是相对于其他低度酒而言的。同时,当时的度量衡与今天也不一样。按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中医辞典》中的标准,西汉时的1升,仅折合今天的342 2毫升;东汉时更小,折合198 1毫升。唐代的1升,相当于今天的594 4毫升;宋代大一点,也仅折合664 1毫升。如果按李白自己说的“一斗合自然”。饮酒一斗,则相当于今天的5944毫升,又是低度酒,相当于今天的啤酒、黄酒之类的度数。因此,不能说古人比今人的酒量更大。按今天的情况,一般每瓶啤酒为680毫升,李白时代的一斗,不足今天的10瓶。今天,能喝10瓶8瓶啤酒的人算不得“惊人”的酒量,能喝一斤两斤老白干之类高浓度白酒的人也并非没有。更何况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说的“海量”,绝不能作为生活中应遵循的“标准”,因为文学作品是允许夸张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主张饮酒要适量,李白杜甫嗜酒成癖,以至酒精中毒而早逝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关系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关系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语不是有酒肉朋友吗?宋代谢莲有《菩萨蛮》词一首道个正中: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品茶和饮酒虽然是休闲的两种方式,但于人的身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茶使人清醒,酒使人沉醉。 中国的文人历来性情比较温和,正是有了酒,他们终于发现在埋头故纸堆之外还有生活的另外一种方式,生活中本来就需要淋漓尽 致的宣泄,更何况文人们又都是性情中人。有了文人的撑腰,酒就 变雅了,“琴棋书画诗酒花”,酒不能静心更不能养性,可它却是 雅的催化剂。鼓琴时先沾点酒,琴声会更为激越;挥毫时畅饮几杯, 酩酊之间笔走龙蛇。无酒哪来诗兴,醉里看花更怡人。酒更多的时 候当然还是成为了贩夫走卒的怀中之物,俗人喝酒更来得痛快,似 醉非醉时分,三分流气三分豪气和四分牛气会交织一起,前朝野史、今日世事和女人便成为三大永恒话题。酒就这样以它的率真和张扬 在雅与俗之间来回行走,并热情地告诉世人:大俗即是大雅! 茶呢?此时它静静地躲在文化的角落,将它的性情存乎于高山流水,虽然,人们在酒余饭后也会想起它的含蓄、恬静,也会发出诸 如“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 团小碾斗晴窗”的赞美,但那毕竟只是桌前案后的一丝点缀了。或许,茶生来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让人在酒醉神迷之际找回几分清 醒罢了。茶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与酒一道并肩登上大雅之堂,于是坚

酒水与酒文化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说明世界六大蒸馏酒种类,主要生产用原料及其工艺特点?请介绍 根据香型的不同,中国白酒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答: ?世界六大蒸馏酒 世界六大蒸馏酒是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 (Rum)、中国白酒(Spirit)。 ○1白兰地: 生产原料: 一般以葡萄为原料,又有以其他水果为原料的,如苹果、樱桃。 工艺特点: 白兰地酿造工艺精湛,特别讲究陈酿时间与勾兑的技艺,其中陈酿时间的长短更是衡量白兰地酒质优劣的重要标准。酿造白兰地很讲究贮存酒所使用的橡木桶。由于白兰地酒质的好坏以及酒品的等级与其在橡木桶中的陈酿时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酿藏对于白兰地酒来说至关重要。 ○2威士忌: 生产原料: 麦类(大麦、小麦、黑麦、麦芽)、谷类(玉米)。 工艺特点: 首先将去除杂质后的麦类或谷类浸泡在热水中使其发芽,待其发芽后再将其烘干或使用泥煤熏干,等冷却后再储放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发芽的过程即算完成。将存放经过一个月后的发芽麦类或谷类放入特制的不锈钢槽中加以捣碎并煮熟成汁,将冷却后的麦芽汁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由麦类制成的麦芽威士忌采取单一蒸馏法,由谷类制成的威士忌酒则取连续式的蒸馏方法,取中间的"酒心"部分成为威士忌新酒。蒸馏过后的新酒必须要经过陈年的过程,使其经过橡木桶的陈酿来,吸收植物的天然香气,并产生出漂亮的琥珀色,同时亦可逐渐降低其高浓度酒精的强烈刺激感。各个酒厂的调酒大师依其经验的不同和本品牌酒质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各自调配勾兑出自己与众不同口味的威士忌酒。 ○3伏特加: 生产原料: 大部分伏特加都是采用谷物(特别是大麦、小麦和黑麦)酿造而成,实际上所有能够进行发酵的原料都可以用来酿造伏特加,当然包括葡萄和马铃薯。 工艺特点: 俄罗斯伏特加 过滤时将精馏而得的原酒,注入白桦活性炭过滤槽中,经缓慢的过滤程序,使精馏液与活性炭分子充分接触而净化,将所有原酒中所含的油类、酸类、醛类、酯类及其它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了其深刻内涵,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凝结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作,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而民间对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例如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杜康酿酒,《说文解字·巾部》中也有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个说法在民间广为流行;酿酒始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神农本草》载有酒的性味;酿酒与天地同时,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然而无论那种说法,都能说明我国的酿酒历史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当今的许多考古发现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现代观点认为酒是谷物自然发酵的产物,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或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水果中含有较多糖分,易自然发酵生成果酒;动物乳汁中含有蛋白质和乳糖,也易发酵成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 2 中国酒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酒文化与礼仪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饮食文化概论 - 酒文化茶文化

论酒文化与茶文化 摘要 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Abstract Wine culture has its own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has the spirit of wine tasting, it is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fic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alcohol and alcohol drinking. Win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many literati writing of tasting and appreciating vintage books, leaving the Dou wine, poetry, painting, health preserving, banquet, the farewell, story of Dionysus. Wine, as a special cultural carrier,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ea culture tea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ea, tea, Germany, the spirit of tea, tea, tea, tea sets, tea art, tea, tea story, tea and so on. Tea culture origin for china. Chinese is the hometown of tea, tea began in the Han people, it is said that Shennong, at least 4700 years. Until now, the Chinese Han people and people to the tea ceremony of the customs.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中也衍生出了酒政制度。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

我对酒文化认识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这是酒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药酒等。然而大体上又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这便是酒,便是中国的国粹。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发布时间:2012-12-16 作者:来源: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是茅台集团投资建成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现代及国酒茅台规划展示馆一共八个展区,馆藏大量的群雕、浮雕、匾、屏、书画、实物、图片和文物,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及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展示了我国酒类生产的发展沿革、工艺过程和酒的社会功能。 汉馆 从猿猴造酒的传说到人类有意识的加工生产,酒就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显得尤其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府对酒的生产、流通、消费一般都采取放任的政策,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酿酒业的繁荣和发展,酒税的征收使酒步入各国的经济领域。一代圣人孔子"病则饮酒食肉"的倡导使酒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汉代,虽然酿酒业一再被统治者限制,随着酒曲技术的进步,酒的品种逐步增多,酿酒业仍然得到较大发展。 由于汉对贵州实行移民屯田政策,促进了贵州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贵州的酿酒业医师用人工制曲的复式发酵新工艺。唐蒙沿赤水河乘舟而上出使茅台,见到两岸人家酒坛无数,可见当时贵州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政宽松,酒的产销可以私营,政府只收其税,酿酒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留下了许多关于酒的典故和佳话。在此期间,中原农作物稻、麦、粟等传入贵州,贵州农业得到发展,收获增多,为酿酒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酿酒技术也只臻成熟,已经酿制出蒸馏酒即烧酒。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酒具和反映贵州民族饮酒风俗的图案,也说明当时贵州酒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唐馆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中原与异域文化、商贸交流空前繁

从“酒”字看中国的酒文化内涵

从“酒”字看中国的“酒”文化内涵 中国的酿酒历史可以说是颇为久远,早在新时期时代,那时候的人们就 会用谷物酿酒。到了夏朝酿酒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有多处的文献记载,江 统《酒诰》云:“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曰杜康。”《说文解字》载,“古 者仪狄作酒醪, 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战国策;魏策二》和《吕氏春秋》皆提及仪狄作酒,且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大量酒器。 从此,中国的酿酒业日益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一、酒的本义及源流。 酒, 甲骨文作《说文解字》:“酒,就也。”酒同酉,《说文解字》:“酉,[与久切], 就也, 酒即为黄酒,是有别于甜酒的一种,它是商代用曲酿酒的见证,卜辞中有多用酒祭祀的记载。酉彡字在甲骨中常见,但酒、酉彡并非同字。在马如森的《酒、酉彡辨》,其中就指出“燎、酉彡,酉彡假为槱,都是祭名,积木燎以祭。”酉彡为用酒祭祀之专用字,被视为酉彡祭,二者不可等同视之。 二、酒的品种繁多,见于甲骨文记载的至少有三种,即酒、醴、鬯。 醴,甲骨文作,甘酒。主要用大米和麦芽酿制而成,含渣较多。段玉裁“醴”下注曰:“汁滓相将,盖如今江东人家之自酒,滓即糟也,滓多,故酌醴者用柶,醴甘,故曰如今甜酒,恬即甛也。”《释名;释饮食》载“醴,齐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礼,有酒味而已也。《说文解字》也云“醴,酒,一宿熟也。”《汉书;楚元王传》:“穆王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王设醴”。可见醴是被当作一般的饮品,与酒有一定区别。有时醴与豊常被视为同字。 鬯,甲骨文作, 是个独体象物字,如米在器中酿酒之形。鬯即象酒在器中之 形,鬯之为酒不为草,当成定论。”即鬯为之酒也,且为香酒。《说文解字》:“鬯,以秬酿鬰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那么可以看出鬯,是一种香酒。字形也可看作用香草滤酒之形,这样也不失为一种香酒。鬯又是御酒,规格较高,用于祭祀的对象地位也较高。 三、酒、醴、鬯的多种用途,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从上述的三个字中可以看出,虽说酒的用处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祭 祀之用。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 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 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到 了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天为尊”的概念,奠定了儒学在中国 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酒的甘甜、醇洌,也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与人们的生活休戚

茶文化和酒文化修订稿

茶文化和酒文化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一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酒和茶都是有灵魂的,但两者性情截然相反,一个像豪爽讲义气的汉子,一个如文静温和的书生。酒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是五谷之精髓,望着柔和但接触后刚猛,和茶比起来,酒难以下肚,也许非"喝"不能写尽饮酒者的神态和性情。看鲁智深五台山醉打山门前,顷刻间把卖酒人挑的两大桶酒喝掉了一大半;茶是要慢慢品的,酒越喝越兴奋,而茶越品越清醒。酒属感性,茶则知性;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 休闲方式无可比拟的。适当地饮点酒,喝点茶,保持一种平常心,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呼朋引类,广结善缘,茶和酒都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生意,许 多麻烦,都有可以在茶馆、酒店加以解决,或者大致谈定。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 外事活动,少不了酒宴与茶话会。 二、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不同点: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酒是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

但是茶就不一样了,通常喝茶都是在一起一些聊天或者是办公事之类的。 迎来送往,聚散离合,是人际交往中普遍不过的。无论是古是今,概莫例外。 但是何时饮酒,何时饮茶,大概有些讲究。 佛家以茶为伴,于是茶文化在庙堂、在民间发展的同时,也在寺院发展起来,寺院得文化的近水楼台与传播的先机,或者说占有文化传播的平台,于是更有其倡导性,对于在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以及这些僧俗辐射的广大社会人群,无疑是一种示范。佛家修炼的清静无为、澄和明净,与茶的品性相向,精神层面是和谐投契的。佛家既然把茶禅当作同一体,可见重视教义的程度。 朋友久违重逢,难免要表示欢迎一下。这欢迎的方式,早期大概都是敬酒。 到了晚唐以至宋代,人们才以茶代酒,表示敬意 朋友分别,送行时也可乘机进言,或勉励,或告诫。平常不好说的话,在酒 席上,乘着酒兴,放胆进言。 为朋友送行劝酒,饮酒,这要看各人的气质与性格,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李白 那样,酒兴浓郁,豪气逼人。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

酒文化知识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世界的酒水分为哪几类? 常见大类分四类:白酒、药酒、葡萄酒、啤酒 我们今天主要分享白酒文化知识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

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黄酒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特产

一、序言 黄酒,即绍兴酒。中国黄酒是具有七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特色酒种,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栽培稻谷,作为我国国粹酒之一,黄酒的口味、营养价值、文化底蕴远在啤酒、白酒之上,鉴湖是绍兴人的“母亲河”,也是绍兴黄酒的“血脉”,同时也是国家对绍兴黄酒实施原产地域保护的重要之一,为数众多的黄酒厂分布于鉴湖水系沿岸。 绍兴自古以来无处不酿酒,无处没酒家,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尽管其主观愿望、规模大小有别,但都没有离开酒。它具有香气浓郁、酒体甘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低度酒。黄酒酒度适中,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欢迎。酒也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 二、活动背景 世界上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惟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中国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然绍兴黄酒以卓越精湛的酿酒工艺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幽雅馥郁的醇厚风味,洋溢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被中国黄酒界公认为能代表中国黄酒总体特色的珍品。黄酒是绍兴的著名特产之一,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一块具有优越文化传统的土地上,长期以来,民俗淳朴,礼教崇隆,学源绵远,文风鼎盛,所以名酒出于名城,于事绝非偶然。酒以城而名闻遐迩,城因酒而风望倍增。绍兴酒文化渊源久远而又深厚,宏博而高雅。 三、活动简介 酒与文人的关系,一直是酒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刘亦冰先生的《绍兴名士与绍兴老酒》一文,从“劳军犒士,激励斗志”、“以文会友,借酒助兴”、“壮志未酬,以酒遣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酒德若人,饮而有节”等5个方面历数了绍兴名士的酒典故,并总结说:“名士之成就,并非仰赖于老酒坛子;而酒之积极功能,在其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中国人爱酒,中国的文人更爱酒,嗜酒如命。会朋友吃饭要酒,勤于政事要酒,打通关系要酒,做文章要酒,做书法要酒,春风得意时要酒,悲苦自伤时要酒,平时自己自斟自饮也是无比的惬意,尤其是老人,大多数的老人们并不需要什么五粮液,什么茅台,如果能给他们一碟花生米,再来二两老白干,那便是老来人生得意之事。品了酒,也品了人生。中国被认为是酒的发源地之一,当然就的文化也是由来已久的,沉积千年的。这里我写亵谈酒的狂欢,也是取自醉酒后妄谈一切之意,亦不必为那些烦人的责任去承担什么,也不必去规规矩矩的写什么论文,谈到哪算哪,岂不自由,快哉! 中国的造酒技术甚早,那些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源起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酒为何人所造呢?这恐怕是说法不一的,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作酒”、“杜康造酒”等传说,但这毕竟是传说,我们很难知晓,即便知晓又有何用呢?曹孟德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看得出来,酒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功能的文化。一些事物的起源往往不必究的得那么甚之又甚,欧洲诸国各说我们的酒文化才是真正的酒文化,我们有“酒神”,这有什么必要呢?酒大体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你说你早,我说我早,大家都有道理,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在中国,我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酒神”。醉酒后的狂欢,是一个平等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地位、阶级的局限可以被忽视,人们可以纵欲,可以狂舞,一切都变得肆无忌惮,这就是酒的狂欢。然而酒的狂欢释放着人们天然的真意。仿佛我们忘记了痛苦。但仿佛又一说我们仿佛可以探得,中国的酒神仿佛就是远古的巫文化的代表--萨满。中国的祭祀少不了酒。王国维说:“盛玉亦奉神人之器谓之酉,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中国上古时期,在祭祀中,萨满以之那迷狂的舞蹈,使人神相通,上古的人民享有这一份迷狂的崇拜。我们也可以从这嗅出“酒神”的味道来吧!这仿佛在屈原那光怪陆离的诗歌更能窥得一斑。 酒的狂欢,是一种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的心理相互妥协的载体。酒可以使人释放出早已郁积在心中的郁闷,显现真的自我;但也可使人堕落,甚至亡国。夏朝,仪狄发明旨酒(当然一说也有杜康),

茶文化和酒文化

茶文化和酒文化,都是休闲文化,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一下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挺有意思。请看《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休闲方式无可比拟的。 宋代张抡有《诉衷情》词,分别咏读书、赏花、操琴、泛舟、高眠。其中饮酒、品茶俱在其中。其咏酒词云: 闲中一盏瓮头春,养气又颐神。莫教大段沉醉,只好微带醺。 心自适,体还淳,乐吾真。此怀何似,兀兀陶陶,太古天民。 其咏茶词云: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睡魔何处,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适当地饮点酒,喝点茶,保持一种平常心,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呼朋引类,广结善缘,茶和酒都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生意,许多麻烦,都有可以在茶馆、酒店加以解决,或者大致谈定。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外事活动,少不了酒宴与茶话会。 二、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不同点: 迎来送往,聚散离合,是人际交往中普遍不过的。无论是古是今,概莫例外。但是何时饮酒,何时饮茶,大概有些讲究。 朋友久违重逢,难免要表示欢迎一下。这欢迎的方式,早期大概都是敬酒。到了晚唐以至宋代,人们才以茶代酒,表示敬意。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云:“泛花邀客坐,代饮引清言。”宋代张耒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都说的是以茶代酒的事。郑清之诗也写道:“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种变化大概因为陆羽对茶的深刻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了茶的妙用,所以开始改变以往的传统,以茶代酒,敬奉客人。

酒与酒文化分析

酒与酒文化 引言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1.★★酒最基本的功用是体现在其饮食功能上,在中国人传统的饮食文化里酒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说”无酒必竟不成席”,就是为了强调酒在饮食中的重要性。 2.酒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富于魅力的饮品,一问世便迅速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功能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无论喜宴、庆功、接风、饯别,还是祭奠、祈福、消愁、解闷,甚至医疗、养生、健美、长寿,几乎都离不开酒。 ★★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3.中国的酒文化同样十分发达。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饮酒,通过对饮人、饮时、饮地、饮趣等选求,揉合了诗歌、书画、风俗、游戏等方式,把物质享乐的酒升华为更高级的精神享乐;通过饮酒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感情、行为、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了颇具浪漫色彩的生活意境和文化氛围。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第一部分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 ★★《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 ★★杜康造酒说 杜康:为周朝时代人。白水县,系古雍州(陕西一带)之城。 这个说法流传比较广泛,在白水县有一条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 ★★上天造酒说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月下独酌〃其二》李白 “龙头泻酒邀酒星”《秦王饮酒》李贺 根据《晋书》中关于酒旗星的记载,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

四川的酒与酒文化

四川的酒与酒文化——川酒史话. 明清时期四川的酒 南宋末年,长达半个世纪的宋元战争,加上蒙古贵族的掠夺,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元代普遍实行禁酒,但因“川蜀地多岚瘴”,便对四川给以“弛禁酒”的优惠政策。元代四川酒课7590锭20两,占全国酒课的第五位。宋时的一些名酒如郫筒酒、鹅黄酒等在元代仍然享有盛名。元代川籍大文学家虞集在他的诗作《代祀西岳至成都作》中就留下了“赖 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的诗句。 明清时期是川酒发展的重要阶段,白酒生产工艺普遍推广,酿酒技术不断改进,川酒中 的众多名酒开始崭露头角。 明清时期,泸州酿酒业十分发达。著名的泸州老窖,建成于明代中叶。到清同治年间(1869年),温氏家族第九代传人温宣豫从泸州“舒聚源”酒坊买下十口陈年酒窖,随同后来陆续收购的“禄厚祥”、“富生荣”、“顺昌祥”,统称为“豫记永盛烧坊”,就酿制出了号称“三百年老窖”的曲酒。据《泸县志·食货志》载:清末泸州“以高梁酿制者曰白烧,以高梁、小麦合酿者曰大曲。清末白烧槽房六百余家,出口远销永宁及黔边各地……大曲槽房十余家,窖老者尤清冽,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远销川东北一带及省外。”1958年,国家轻工部委托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对今日泸州曲酒厂一车间所在地——泸州南城营沟头整齐排列的陈年老窖窖龄进行考察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老窖建成的时间当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泸州老窖池是我国酒文化的珍宝,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文物,因而赢得了“国宝窖池”之美称。明代大诗人杨慎(升庵)对泸州美酒备加赞赏,曾写下了“玉壶美酒开华宴,团扇熏风坐午凉”、“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等佳句。清乾隆年间,被称为“再世谪仙”的川籍著名诗人张问陶(船山)乘船出川路经泸州时,写下了不少吟咏泸州城、泸州人、泸州酒的诗 作,其中题为《泸州》的两首七绝曰: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江给客橙。 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 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 在我国名酒“五粮液”的产地宜宾,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酿酒的专业作坊——糟房。当时较有名的糟坊是位于宜宾城北门顺河街的“温德丰”和“德盛福”。“温德丰”生产的“杂粮酒”,是仿宋代名酒“荔枝绿”的酿制方法,以高梁、糯米、大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混合酿制而成,成为酒中佳品。据考证,明代宜宾酿出的“杂粮酒”,即为今日“五粮液”的 前身,其最老的窖池,已有400多年历史。 赤水河畔的川南古镇古蔺县二郎镇,属先秦时代“夜郎”的疆域。2000年前,古夜郎人就已开始酿酒。二郎镇地处川黔交通要道,与贵州名酒产地茅台隔赤水河相望,相隔不过几十里。北宋年间,二郎镇一带酿出了优质大曲——“凤曲法酒”。明代赤水河畔出现了酿酒的“回沙工艺”。清代二郎镇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师、酒工数以百计,除生产著名的“凤

探寻宜宾酒文化史迹

探寻宜宾酒文化史迹 宜宾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酒文化名城。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气候温和,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美酒的故乡。历代文人墨客往往慕名而至,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杨升庵等先后莅临,品尝美酒,咏赞风光,留下不少名篇,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宜宾众多的酒文化遗迹:流杯池、锁江亭、安乐泉、五粮液长发升、利川永明清酿酒作坊、明代600年酒窖、宜宾汉代酒文化画像砖、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处处飘逸着美酒的醇香,翔实地记录了宜宾酿酒的漫长的岁月,书写了宜宾酒文化的光辉篇章,浓缩了宜宾三千年酒文化的历史。下面就让我们对酒都宜宾和宜宾酒文化史迹进行考察。 一、流杯池 图片来源:网络

酒都宜宾名胜之一,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位于宜宾市城北。天柱山下,巨石磋峨,平地拔起,裂石中开,一道天然峡谷,即池所在处。池长5.2米,宽仅0.55米。山顶古树盘生,遮天蔽日;池内微波荡漾,映照萦回,清幽静谧。据《宜宾县志》记载,池为北宋黄庭坚于元符元年(1098)谪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之义修建的。池为九曲形,周置石凳凡八。谷底小溪,流经九曲后没入石缝。黄庭坚常邀友人对池而坐,流杯饮酒,赋诗酬唱,写下了不少赞颂宜宾美酒的诗篇。以后,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以及明代状元杨慎等都曾在流杯池畅饮当地名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题咏。元末池废,明景泰年间(1450-1456)修复。明代诗人李春先《咏流杯池》诗云:“谁将怪石劈为门?引入烟霞势欲吞;水有源头流玉液,人从谷口泛金樽,座间罗绮山花簇,席上笙簧鸟语喧。曲折劝酬情不尽,喜看明月转江村。”巨石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诗词、书法、石刻遗迹九十多处,黄庭坚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八字,至今犹存。还有杨升庵草书“胜概”,也十分引人注目。流杯池及其石刻题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以来宜宾酒文化的发展状况,给我国酒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二、锁江亭及石刻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公元前七世纪,法国南部开始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基督教促进了葡萄酒的发展,教会人员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作为工作,有时把葡萄酒作为治疗疾病的药品。葡萄酒不仅传承着法国的文化,还承载着一种哲学。法国人已自豪地把葡萄酒当做珍贵的国家经济文化遗产,甚至代表国家的形象。 中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本草》中曾记载神农氏为寻找治病的药方。亲自品尝百草,最后得茶而解毒。唐朝时,茶叶成为全国性的饮料。陆羽著述的《茶经》全面介绍了茶,被后人尊称为茶圣。中国人开门起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葡萄酒的流行把红酒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这与中国的茶叶、茶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法国(France)的葡萄酒文化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对比葡萄酒文化与茶文化,能发现两种文化各具特点,又息息相通。 出产地对比 不同地区出产不同茶种,如浙江出产龙井、福建出产铁观音、潮汕出产单枞、云南出普洱等。这些茶各有特点,对于其好坏的评价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葡萄也遵循产地原则,例如在法国(France)波尔多的左岸出产CABERINETSAUVIGNON(赤霞珠);波尔多的右岸出产MERLOT(美乐);罗纳河谷地区出产SYRAH(西拉);勃艮第出产PINOTNOIR(黑比诺),不同的葡萄品种用来酿造不同的法国(France)红酒,并无贵贱之分。 也就是说,茶也好,葡萄也好,不是来自中国任何地方的铁观音都是好喝的铁观音;同样,不是所有来自法国(France)的葡萄酒都是好酒。

用具对比 中国人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 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 法国人品葡萄酒对杯子的选择也是大有学问,尤其是在隆重的场合和高档餐厅,用杯极其讲究。盛白葡萄酒的杯子与盛红葡萄酒的杯子有所不同,而红葡萄酒的用杯也并非一个模式,波尔多杯与布高涅杯便颇异其趣。最便于欣赏酒的色泽的是水晶杯,水晶杯的原料是人造水晶,质地细腻、明亮、反光、有弹性,“薄如纸,声如磬”,当色泽鲜艳的红葡萄酒注入酒杯时,一种“未曾入口先有情”。的情致便会油然而生

道教与酒文化

道教与酒文化 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所说的八仙是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即是现在人们所谓的八仙。在道教仙真中甚至有仙真因酒而得度者。传说被全真道教奉为祖师的吕洞宾在唐未、五代之际,少习举业,两举进士不第(一说唐文宗开成二年即837年始成进士,一说唐懿宗威通三年即862年六十四岁时始成进士)。后游长安,在酒肆中遇钟离权祖师,经过“十试”,得受长生久视之术而成仙。金代道士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他出身在陕西威阳大魏村富户,早年习文,入府学,后改而习武,于金天眷初(1138年)曾应试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然长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志。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岁时,自称于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饮以神水,授以真诀,自此假装疯颠,自号“王害风”,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号所居处为“活死人墓”,开始了他立宗创教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著名道士李涵虚是丹道西派创始人。史载他自小颖悟,年青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文赋之中,堪称诗酒中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我国酒文化博大精深,从上古的祭祀文化,到中古的贵族文化,再到近古的民俗文化,中国的酒文化一直扮演着与时俱进的时代角色。时至当下,中国的“酒道”正在懵懂中重新寻找定位,首先应当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时兼顾国际化竞争的时代需求。更重要的,“酒道”应当成为白酒消费教育和市场推广的核心理念在每一个市场角落进行重复演绎,为白酒不断培养消费群体服务,而不是成为束之高阁的书卷文化。 酒禀五行冲和之气而气味香美。酒在五行中属水,其卦象为“坎”。《黄庭经》云:“百谷之实土地精”,百谷杂粮在五行中属土,其卦象为“艮”。酒是用百谷杂粮酿制而成的,其所禀五行之气各有偏差。因此,配料的多粮型有利于改善百谷杂粮禀气的偏差,有利于改善酒的口感和质量。另外,百谷杂粮应与酿酒用水的产地一致。 要指出的是:判断酒质的好坏不是看它的化学成分有多么复杂,而是看它所吸收的有利于人体的精微物质的多寡及酒体各成分间因五行属性的生克制化而形成的平衡系统的优劣而论。实验表明,真正的美酒因其吸收了天地冲和之气而成分往往并不复杂。 酒水在五行中的研究属于冷门

酒文化

酒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

婚宴白酒市场分析报告

婚宴白酒市场分析报告

婚宴用酒——喜酒,是中国婚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酒习惯、健康观念也随着改变,使中国传统白酒在喜酒中的份额有所减少,但是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然不可能被红酒或洋酒所替代的,仍然是婚宴用酒中的“重头戏”。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的婚宴白酒市场已达到200亿,致使各大白酒企业对这一巨大的“蛋糕”虎视眈眈,纷纷设法从中分的一杯羹。 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不管是全国知名品牌还是地方名酒,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婚宴白酒市场中遨游。对于他们在婚宴白酒市场中的表现,我将选取一些全国知名品牌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名酒,先从他们的自身情况入手,进而对他们的销售渠道、竞争策略加以总结,并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找出他们各自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白云边湖北湖北32亿元白云边年份系列、婚 宴定制系列 代理商 电子商务渠道由 酒仙网和京东商 城负责 枝江湖北湖北22.5亿元枝江大曲系列、楚之 韵 代理商 电子商务渠道由 京东商城负责 一、茅台 1.企业简介 贵州茅台酒是中国白酒第一品牌,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酒之一,是中国白酒中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1915年至今,茅台酒共获得15次国际金奖,连续五次蝉联中国国家名酒称号,被人称为“国酒茅台”,2011年销售额已达237亿元。 2.销售渠道 1)传统的代理商渠道。“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早已享誉国内外。 其传统的代理商渠道早已遍布中国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渠道。除中国 外大陆,现已在港澳地区、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建立了成熟的海 外销售渠道。 茅台酒全球销售渠道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