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着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

1、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主要内容:皇帝的起居生活、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③它所提供的消息,绝大多数都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2、《京报》的特征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三部分

京报的特点:

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是邸报的翻版;②稿件全部来源于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③旨在营利,报费是主要进项;④京报的内容主要是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章奏;⑤京报的读者是清朝的早期和中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只是少数。

3、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即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成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4、《申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着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美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十分注重办报质量,在内容上,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本土化经营,重视新闻报道和言论,刊载文艺作品,增办了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上海新报》。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申报》的成功,使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着名大报之一。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

月,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初近八十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5、《大公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着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27日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英华)主持,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华主持,是主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着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成为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6、癸丑报灾

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镇压。

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的罪名对国民党系以及其他有碍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报刊进行查封、剿灭。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到了139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杀害,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7、邵飘萍:在新闻方面的贡献

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着名记者,被称为“新闻界的全才”,他的主要新闻活动和对新闻事业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早年受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大论战的影响,萌发出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在学生时期被聘为《申报》的通讯员,参加了南社。②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协助创办《汉民日报》,自任主笔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③1914年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⑥1916年春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⑦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⑧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着《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着之一。

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4日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学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专门研究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的组织等内容的机构。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为导师。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举办两期研究班,为新闻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9、徐宝璜

是中国着名的新闻教育学家,新闻学者。1912年赴美学习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担任《晨报》编辑,任北大教授。1918年,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被推选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他的新闻学研究会讲义《新闻学大意》于1919年出版,更名为《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着作,徐宝璜为我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在中国新闻史上拥有四个第一: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着(新闻学)。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

【感觉以下会考填空题】

10、《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但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①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情报;②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有时事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③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④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附。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了7卷70多期,累计547页

11、《蜜蜂华报》

《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的葡文周报。《蜜蜂华报》从创刊伊始,就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上为立宪革命的胜利而欢呼,以立宪派机关报和新政府公报自居。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1823年6月,葡萄牙执政党

被推翻而被查封,从第54期开始,《蜜蜂华报》便由保守派掌管,一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

12、《循环日报》

该报是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报纸。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笔。①《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②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报纸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③《循环日报》还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载政论着称的报纸。④1884年,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此后,该报思想渐趋于保守,断断续续出版至1959年终刊。

13、《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刊行不到三个月,后因阅读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之后,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了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14、竖三民(于右任)

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都是“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互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于右任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横三民”:是指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

15、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四能要求)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

他认为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黄远生强调,记者要加强“种种素养”: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正确的分析思考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加强活动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触类旁通,分析事物的能力,注重事实,恰如其分地叙述能力。

简答题:(3个30分)

1、宋代邸报的特征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情报以及刑罚。

特征是:

第一,从报纸的性质来看——中央一级的官报。

第二,从报纸的发行范围、读者对象来看——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三,从报纸的内容来看——基本定型,由三个方面组成: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

第四,从报纸的管理上看——有一套完整的审稿制度,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第五,从报纸的发行时间上看——宋代邸报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2、宋代小报的特征和在新闻史上的意义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内容:朝廷动态消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的政治材料。

小报的特征:①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②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③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读者范围很广。④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

⑤小报虽是非法的民报,却有很强的生命力。⑥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作用:①小报是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刊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本身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打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②小报的商品性相对于官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进步。③小报能过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表达民意舆情的作用。

3、简述王韬主要新闻思想

王韬是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循环日报》创始人,

主要新闻思想: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报纸主笔应该是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4、保皇派、革命派在报刊大论战的意义

这场论战主要是革命派的《民报》与保皇派报刊《新民丛报》为代表。两报的论战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第二,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导致瓜分。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的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期一批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5、简述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

从“耳目喉舌”到“监督政府”;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思想可以视作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在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上下和通中外。要发挥“去塞求通”,他提出了四个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第二时期为1899到1911年: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接触更多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一是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二是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四是他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报刊的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第三个时期应属于中华民国以后,梁启超在政治上更为成熟,新闻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相比前期,缺乏系统性,新闻思想体现出为社会甚至政府服务的倾向。

6、《新青年》基本概念及三大历史功绩: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①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开展批孔运动,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②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四、论述题(2个30分)

1、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及历史作用(论述)

维新报刊活动家们的办报活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已经积累了许多办报经验。他们对报刊业务进行了很多改进和创新,逐渐摆脱了外报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报刊的本土特色,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维新派人士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与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主要是通过政论的方式展开的,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维新派报刊的争论非常发达,新闻报道很薄弱,经常是寓评论于新闻之中,这是当时报刊业务上的一个特点,通常是在新闻的后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新

闻或译文之后随时附加上去。有的在新闻中间夹叙夹议,借题发挥,表明对某问题的观点,实际成为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

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维新派报刊有版面分栏,新闻分类,对一些过长的文章,进行压缩和编辑加工

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批评和抵制闭门造车、记载不实、大量刊登琐闻奇闻的做法,刊载一些时效性较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各省新政,交涉要闻,五洲近事”等严肃新闻。

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为了配合文字报道,维新派报刊开始注意使用新闻图片。作用:

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报刊大量篇幅介绍了西学和西方的情况,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变革,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评。

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维新派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激发了民众的爱国觉醒,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梦寐,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新政的试验。

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维新派要求给予资产阶级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

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开创了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提升了近代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维新派报刊打破了外报的垄断,使政论性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报刊被大多数人所认识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怎样认识在华外报的性质和作用(论述)P213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人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以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可以分为三点: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外报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外报将西方人文自然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成果介绍给中国,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启蒙作用,有助于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3)在华办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报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如当时着名的报人王韬等等。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

广告、印刷等技术,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条件。外报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使中国人初步形成了近代报刊的观念和知识,认识到了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产生了创办民族报业的意识和思想,对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起到了直接的示范作用。

3、《大公报》的成功经验(论述)

《大公报》1902年由天主教徒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故定名“”大公。

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宗旨高而稳

其宗旨是:“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在政治上《大公报》敢于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经常为穷人鸣不平,报风严肃,具有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的特点,逐步成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新记时期,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标榜不偏不倚,提倡对政治,贵敢言,为百姓说话。阐明《大公报》政治中立、经济自存、不谋私利、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的社训,将该宗旨充实并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政治上的中立使它继承并发扬了《大公报》敢言的特色。

经济上《大公报》保证其独立性,新闻采写和发表社评都是完全出自对事实、对国家民族的考虑而不受其他势力的干预。同时,《大公报》确立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

②立言深而锐

作为一份百年大报,《大公报》被世人极为称道的是那些秉公直言、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自英华起,该报就发扬了王韬、梁启超“文章报国”的论说风格,议论时政、开启民智,凡关于国家大政方针,一般都通过论说来表明它的态度和观点。《大公报》的评论具有远见卓识,具有大局意识。

③探索报道新方式,以独家新闻取胜?

《大公报》的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记者能亲临新闻发生第一线,采写大量独家报道。它的记者遍及世界各地,在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时,它的记者总能克服困难,深入第一线,大胆尝试各种报道方法,向报社发回独家新闻,引起业界和社会的轰动。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大公报》的胡政之作为当年派往法国采访的唯一一名中国记者参加会议,并及时向国内发回会议的翔实报道,透露了巴黎和会“分赃”的阴谋。

④副刊种类繁多,内容专业化

《大公报》不仅以言论和新闻报道取胜,其丰富多彩的副刊也为它赢得了大量忠实的读者,提升了报纸在知识分子中的形象。该报从创刊之日起,用以刊登诗词歌赋等消闲文字,从1904年3月31日起,在该报的附张上增辟了“笑林”栏,刊登一些幽默短文。创立众多种类丰富的副刊,为适应不同的读者群,或是对一般读者提供专门性的知识。同时它又把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动态介绍给受众,具有学术性和前瞻性,为国民架起了开民智的桥梁。

⑤人才培养有方,名人层出不穷

《大公报》有一套行之有效、突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方法。一是不拘一格。二是不养圣(剩)人贤(闲)人。用人求精不求多,不称职的,立即解聘;三是不熬年头,不论资排辈。只要干得出色,就立即破格擢升。四是注意保护人才。文章或报道出了问题,当局者怪罪下来,胡政之主动承担责任。避免了让第一线的人因害怕受到伤害而缩手缩脚,也使被保护者心生感激,更加发愤工作;五是注意教育和培养。每一个新手,都给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在发挥他们的个人专长之余,要求他们能够成为“写”、“跑”、“照”、“论”等各方面的行家里手。

这些用人之道,既有助于人才的成长,也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使《大公报》始终拥有一支精干的团结的有着很强战斗力的队伍,也难怪它被誉为“新闻界的黄埔军校”。

4、《解放日报》的改版和中央党报的模式的形成。(论述)

《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标志着中共党报模式的形成。

(1)《解放日报》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版面安排。改版前,报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党的工作重心,改版后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②整风宣传方面。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

③社论写作。改版后注重社论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④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新闻理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2)改版的成效:

①改变了国际问题报道在版面上唱主角的状况,增强了党性,组织性。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增强了群众性,战斗性;③改进了文风;④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首创党报的典型报道模式。

(3)改版的深远影响(意义):

①发扬了全党办报精神,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是报纸面貌为之一新。党报的办报模式、基本理论和工作传统逐渐定型并日益成熟。对后来的党报影响深远,至今在党报上还能看到延安《解放日报》办报的影子。

②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版次和内容的编排,不以一般的新闻价值作为选择事实的标准。通过报道典型人物、典型单位的事迹和工作经验来指导工作,成为党报的基本内容,也是各级党的机关实现领导的主要方式之一。

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法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法国文学史 一、十六世纪法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15-16 La renaissance 七星诗社Le pléiade 修辞学派les Grandes Rhétoriques ●弗朗索瓦·拉伯雷 Francois Rebelais 《巨人传》Gargantua et Pantagruel长篇小说 ●杜贝莱Joachim du Bellay 《橄榄集》Olive ●龙沙Pierre de Ronsard(十四行诗) ●蒙田Michel Eyquem Montaigne 《随笔集》Les Essais 二、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古典主义17 Classicisme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古典主义哲学自然与理性 《方法论》 Discours De La Méthode ●高乃依 Pierre Corneille 古典主义悲剧 《熙德》 Le cid ●莫里哀Molière 古典主义喜剧 《伪君子》Tartuffe ou l’imposteur ●拉封丹 Jean de La Fontaine 寓言《寓言诗》 Les fables ●拉辛 Jean Racine 《费德尔》Phèdre古典主义悲剧 《安德洛玛克》Andromaque ●布瓦洛 Nicolas Boileau 《诗的艺术》L’art poétique 三、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启蒙时代 Le siècle des Lumières) ●勒萨日 Le sage 《杜卡雷》Turcaret 《瘸腿魔鬼》Le diable

●马里沃 Pierre Carlet de Marivaux 《爱情与偶然游戏》Le jeu de l’amour et du hasard ..... ●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波斯人信札》Les lettres persanes 《论法精神》l'esprit des lois三权分立 ●伏尔泰 Voltaire 《哲学通信》Les lettres philosophiques 《中国孤儿》l’orphelin de la Chine 《老实人》Candide ●狄德罗 Denis Diderot 《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新爱洛依丝》La nouvelle Hélo?se ●博马舍 Beaumarchais 《回忆录》Mémoires 《费加罗的婚礼》Le mariage de Figaro ●布封Buffon 《博物史》Histoire naturelle ●尼埃AndréChénier 《颂歌集》odes ●拉克洛 Laclos 《危险关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 五、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Le Romantisme ●斯塔尔夫人 Madame de Sta?l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 一古代希腊文学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二古罗马文学(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2014年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资料内部考研真题(在校研究生整理)

2014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全套考研资料 2011年4月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资料独家海量更新资料(独家更新,更新部分全部免费赠送,更新部分已经加密,确认5星好评之后,免费发送密码!) 1、《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生笔记(整理了外新史程曼丽和世新史陈力丹的精华,100多页,超级经典,考研必备!) 2、《外国新闻传播史》各章考点笔记 3、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4、王步高大学语文课件 5、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串讲资料 6、超全版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后期我们还会陆续有辅导班的资料更新,请大家认准卡巴考研,在其他店铺购买南大新闻学资料的同学,我们一律不负责更新 1、历年真题(研招办原版真题,绝非网上随意下载的可以相比) 新闻传播史论1999-2010年 新闻采写与文史知识1998-2010年(差00年) 2、独家参考答案(答案由南京大学恩波专业课考研辅导班授课老师整理,内容详细,每个题目都有解答,对于专业课答题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目前市场上新闻学专业唯一的经典答案,也是若干社会卖家最喜欢复制的清单内容。想盗卖资料的请绕道,答案为红纸复印—盗过去之后再复印底色将一片黑!师弟师妹则不用担心,我们的原版是白纸,用红纸印出来清楚楚清)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解析2001-2009年 新闻采写与文史知识真题解析2005-2009年 3、优秀考研笔记(新闻学专业最为经典、全面的考研笔记,由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张同学提供,师从丁老师,本套笔记集合了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辅导班最新讲义,讲义中对每本书的重点,考点及每本书中哪一部分出过考题都有详细讲解和对真题有详细的分析,以及2011年考点预测,讲义中配有冲刺模拟试卷,每本书后配有考前模拟题,模拟试卷和模拟题都有详细答案,有了这套笔记无需再花额外的时间去收集其他资料。放心的用笔记结合参考书复习就可以) 1、2011年国庆辅导班讲义,独家提供, 2、2011年南京大学新闻学冲刺班讲义(独家提供) (1)传播学基础理论部分,2011年冲刺班讲义 (2)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2011年冲刺班讲义 (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11年冲刺班讲义 (4)外国新闻传播史,2011年冲刺班讲义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答:(1)中国古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不是印刷制品。孙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它的零散抄件。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2)“归义军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又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因当时归义军的节度使驻所在敦煌,因此也称“敦煌进奏院状”)。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前后,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主要内容为报告归义军派往京城的专使晋见皇帝及与大臣们交涉的情况。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乾符五年左右,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内容为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的活动情况。两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 从进奏院的角度看,这两份“状”都是发给其主官的文书。但两者的内容并不是朝廷公

法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法国文学史 一、中世纪11-15C 1.英雄史诗《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 (英雄驰骋战场) 2.骑士文学《Tristan et Iseult》(特里斯坦与伊瑟,骑士与贵妇之间的爱情) 《玫瑰传奇》 十字军东征,宗教信徒的虔敬和狂热,武士精神的勇猛和野蛮,封建势力,基督教,商业扩张都在此达到顶峰。(骑士文学中爱情是纯粹精神性的,不参杂任何其他因素的神圣情感) 3.诗歌Francois Villon 4.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 讽刺叙事诗,形形色色的动物代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的各种性格,狼代表贵族,暴虐又愚蠢;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权力和正义;兔代表下层群众,软弱可欺… 5.市民戏剧《巴特兰律师》 6.市民故事 二、十六世纪法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 背景:文艺复兴,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权反对神权 1.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cois Rebelais 1494-1553,作家,医生(医学博士,语言天才)·《巨人传》Gargantua et Pantagruel用了13种语言: ·巨人的故事本是民间流传的某些巨大无比,豪饮豪食的巨人的事迹,与中世纪苍白的骑士形象不同,拉伯雷看到了这些巨人形象所体现出的一种肉体精神,与教会的禁欲主义形成尖锐的对立。高扬人性,讴歌人性,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

三、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古典主义 1.诗歌与戏剧 Boileau 布瓦洛《诗艺》 Corneille 高乃依《熙德》 Racine 拉辛《安德洛玛克》Andromaque Moliere 莫里哀 2.散文与祭奠 拉法叶特夫人代表作(心理小说)La Princesse de Cleves 克莱夫王妃 塞维利夫人代表作(书信)Correspendance 《书简集》 拉封丹La Fontaire 寓言集 ·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主要著作有《寓言诗》《故事诗》《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等。他被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泰纳誉为“法国的荷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及莫泊桑的《一生》都提到他是法国古典文学作家中著名的诗人。 佩罗童话故事 La Rochefoucault 《道德箴言录》 笛卡尔,帕斯卡:既是文学家也是物理学家 四、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启蒙时代Le siecle des Lumieres) 1.孟德斯鸠Montesquieu 《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波斯人礼札》 2.伏尔泰Voltaine 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经商天赋 《哲学通讯》《老实人》candide 《查第格》Zadig 《天真汉》Ingenu 3.狄德罗Diderot,百科全书派,美学,真善美统一 《百科全书》花了21年,共28卷《修女》la religieuse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南昌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

南昌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分享 先报一下成绩啦,总分400分,本科广告学,四月定好学校,五月份开始陆续准备,半年多的考研心路历程以及经验分享一下给你们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考试要求: 南昌大学新闻学学硕一共考五本书《新闻学概论》(马工程)、《传播学教程》、《新闻写作教程》、《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传播史》由于是学硕,所以五本书都要背过哦~ 一、有关政治 我政治的准备是从八月份开始的,每天慢悠悠的看肖大大的精讲精练,每天看一章差不多,刚开始的时候看超级困,很累,后面配合徐涛的视频课看[厉害]有趣。每天配合做肖大大的一千题。大概九月多十月初就可以把政治一轮过完了。政治是纯背诵的东西,笔记千万不能少,自己总结的框架,时间线,易混淆的知识点等等一定要拎出来记!我在一千题做完之后开始刷历年真题的选择题,过完一遍,对于真题的难度心里有了底,之后开始二刷一千题,做错过的题,查漏补缺。【注意:前期不用管大题,把选择题正确率提上去】后面肖大大的时事政治,背诵小册子,肖四肖八都会陆续出版,跟着到货时间,开始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肖八出来后,可以简单看看大题,以及肖大大的答题框架肖四出来后就尽量跟着做大题了,没时间就略着写,得认真看!都是[右]精华[左] 二、有关英语 英语考的不是很好,但是也在我的预料范围之外了,因为考英语

的时候状态差到爆炸,整个人都是晕的,几次想弃考,最后翻译题也没写完,最后能考到将近七十分我也是很开心了~英语真的是从头学到尾的,本身英语并不好,但是本科都过了英语四六级,六级擦线过(严重怀疑是因为考前转了锦鲤)英语单词一定要一直背一直背,有同学说朱伟的恋恋有词很好,但我本人不是很喜欢单词书,恋恋有词也买了,看完高频词就没用了(也没看视频,时间充裕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据说很有趣?),后面一直用百词斩APP轮英语单词,大概背了也有六遍左右英语阅读是大头,五月份的时候英语阅读每天坚持一篇,刚开始一篇错三四个,真的心态爆炸(如果你们现在错误率高,别急!因为单词没背完,后面就好了[酷])我的语法基础很差,所以我完形几乎放弃,新题型和翻译十月份之后坚持练,掌握套路,会有很大的提升。大小作文十二月份总结了模板,按照模板,作文是没问题的。【推荐和我一样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听刘晓艳老师的长难句和作文课,我十二月份报了她的保命班,亲测,真的超级厉害[厉害]】 三、有关专业课一 619主要是考背诵(史论两本书和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这四本书)其中史论占大头,有一点历史底子的可以做一个框架,按照时间线来记忆,每一个阶段的新闻史是特别有时代特点的传播学教程理解大过背诵,因为如果不理解,背诵那些比较生涩的词汇是很困难的,我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把整本书仔仔细细地过了一遍,然后开始记忆重点,看熟整本书之后开始按照框架来进行梳理记忆马工程这本新闻学概论因为很红,看的话会很无聊,我看了半本,老是睡着,所以就

外国新闻史笔记 (2)

外国新闻史笔记 试题:简述 5*8分=40分 分析 3*10分=30分 论述 2*15分=30分 重点复习题36 总6+欧12+美4+亚5+非2+大2+拉3+终3 总论篇(6道) 1.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三个阶段:口语、文字、电子。 7.西方各国报业为什么都经历了政党报刊时期?政党报刊有何特点?P15 原因:不同党派都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经济上只好依赖政党。 特点:政治倾向性;内容侧重时政;以政界和上层为对象。 8.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何?它们有何共同特点?P15-P16 背景: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进程加快,扫盲率,政治环境改善,高速印刷机产生,广告收入。 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欧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 特点:1)政治上标榜独立;2)经济上自主经营;3)读者为平民大众;4)内容贴近生活; 5)形式活泼可读性强;7)经营上完全商业化。 11.何谓报团?美、英、法、德等国的报团大体出现于何时?P19 报团是一个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 美:斯克里普斯报团 19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英:北岩报团 1908(英国第一个现代报团) 法:一战以后德:一战期间 26.当前世界上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有哪些?并加以分析比较。P36 体制: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均属公共广播电视),私有私营、公私合营(属 商业广播电视) 比较:公共广播电视重视社会效益,品位高,但经济困难;商业广播电视谋求效益,品位 不高。 管理:并存并加强法律和管理。 30.Internet对于新闻传播领域有何影响?P44 全面影响全过程。 在线信息采集;把关权分散;多媒体与超链接的信息产品;全天候新闻发布;多渠道的反 馈。 欧洲篇(12道)

《小王子》读书笔记900字范文

《小王子》读书笔记900字范文 《小王子》这部书的作者是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飞行员作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王子》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王子》读书笔记1 那天无意中翻出一本《小王子》,想起这本书虽然很有名却从没看过,欣然打开,却没想到这一翻就是一夜。 被深深震撼是源于小王子那几声愤怒的呐喊:“几百万年来花都长刺,但几百万年以来羊还是要吃花,要搞清楚花费那么大的劲去长一无是处的刺,这难道不是正经事?难道羊和花之问的战争就不重要?这难道不比红脸大胖子先生的账本重要?如果我认识一朵世上独一无二的花,除了我的星球哪儿都没有,而一只绵羊一下子就毁了它,在一个早上,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这难道不重要?” 没有任何锋利的语言,一个小孩子纯真的愤怒的呐喊把我击破了,我感觉空白的心灵千疮百孔,因为我不能那样肯定地回答那个问题,重要吗?不重要吗? 我想,还有多少人能肯定地回答这一个问题呢?当目光逐渐长远的我们把思维投向别处,谁还会觉得一朵幼小时被自己深深呵护的玫瑰花被羊吞噬这件事情重要呢? 我每每臆想,小王子为了他的唯一一朵玫瑰,这朵骄傲自大自称与太阳同时出生的玫瑰,这朵娇生惯养要屏风要玻璃罩的玫瑰,为了这样一朵玫瑰花的凋零而痛哭,被吃掉而伤心,为了自己短暂的离开而感到忧愁,我真想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去抱抱他,因为这是一个多么纯真的孩子啊!像作者所说,这是一片未被开发的最原始的土地,却又饱含世上最美的思想,我想抱住在风中抽泣的他,告诉他凋零的玫瑰来年会再度盛开。 我常常会听到小孩子的一些稚言稚语,例如:阿姨不要踩花,花会疼;留着月亮行吗,我怕它冷;洋娃娃今天心情不好,我也心情不好……我知道这些话会被大人笑,笑小孩子的傻与天真,然而我却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句,是世上最动听的诗歌,没有诗人能想出如此隽逸灵妙的语句,因为只有小孩才会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才会把一切当成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这难道不是一种“天人合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外国新闻史笔记.doc

外国新闻事业史 第二章文字传播 1、古罗马《每日纪闻》 是公告式,即原始形态的手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了石膏的特质木板上,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 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是缓解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把上层会议的内容公诸于众,争取舆论支持,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公元前6年凯撒的养子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并一直刊布到公元330年止。 公报的内容有议事记录、帝国法令、战争消息、司法案件、官员任命、宗教活动,以及贵族的结婚、生育、死亡等等,除了写在布告牌上面,还抄写、颁发给各地驻军首长。 公报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起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2、新闻信 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形式。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有了新闻信。 官方的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而私人新闻信则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新闻信才逐渐扩散到商人和平民中去。 3、威尼斯小报 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威尼斯位于地中海北岸,早在10世纪末就是个富庶的商业共和国,东西方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这里的手工业主、商人、航海界人士十分关心商品销路、各地物价、来往船期,于是有人专门打听这些消息,抄写后出售。后来,需要相同消息的人多了,他们就抄写多份,卖给需要者,这就是手抄小报。1563年同土耳其发生战争期间,威尼斯政府曾发行手写的小报。1566年又出现定名的小报,叫做“手抄新闻”。 其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圆,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行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Gazetta(威尼斯小报),而Gazet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 4、富格尔通讯 在16世纪,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英、法等国都有手抄小报发行,有些大的商行或银行,在银行与分支机构之间常有互通消息的信件,主要供业务参考,也有选择的摘抄一些售予外人阅读。 当时德国富商富格尔家族曾在奥格斯堡开设富格尔金融贸易所,其分支机构遍及欧洲各大城市,该所编集的“富格尔商业通讯”就很有名。据悉,现在维也纳图书馆还存有他们1588-1605年间的商业通讯27册。 二、简述 1、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1)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几乎是伴随着人类诞生就出现的,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而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的发明是这三个阶段的分界线,也是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2)人类大概在几万年前产生了音节语言。语言的产生是信息的内容能得到准确的表述,它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的纽带。

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复习笔记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1)《新青年》 l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l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l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l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l922年7月)。l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1918年1月第4卷第l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2)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他还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l903年,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l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l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2.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新青年》一创刊,就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成为主要阵地。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 3.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 (1)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五四”时期,他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大量政论。1916年春,他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l916年4月回国后,李大钊担任《新青年》特约撰稿人,1918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李大钊最早、最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 的胜利》、《新纪元》等,赞扬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2)在国内外时局变化、新思潮迅速传播的形势下,《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陈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名师郑超然习题详解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名师郑超然习题详解 总论篇 第一章口语传播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口语传播 1.概念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只有依靠音讯传播、协调人类行动,共同与大自然作斗争,才能求得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这一时期,人们使用以口语为主,以标志、声光、图式等为辅的原始、简单的手段来传播音讯。 2.传播方式

(1)口头传播 ①口头传播,又称为口语的传播,即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 ②语言产生的意义 a.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b.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音节,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付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人们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c.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d.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简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2)标记传播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结绳是一种传递音讯和帮助记忆的特殊符号。 (3)声光传播 ①声光传播是指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较之口头传播具有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优势。借助声音的高低长短、光线的强弱等多种变化传达较为复杂的内容。 ②表现方式: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4)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二、口语传播的内容——音讯 (1)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任作解释。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是指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音讯可转化为新闻。 (2)音讯的原始化具体表现在: ①音讯数量少、分散、片面、静止、方式上不断简单地重复、呈明显的无序性和部落化。 ②传播动机单纯,主要为觅食、防卫及满足好奇心,这些传播产生于较低层次的需求。 ③没有意识对抗,思想控制,人人均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受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