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普通热处理及常见缺陷与补救措施

钢的普通热处理及常见缺陷与补救措施
钢的普通热处理及常见缺陷与补救措施

钢的普通热处理实例解析与缺陷分析班级:冶金2班

姓名:张海骄

学号:0945562231

2012.5.31

钢的普通热处理及常见缺陷与不救措施

摘要:简单介绍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以及常见缺陷的不救措施,最后举例说明热处理的简单应用(用T12钢制作剪板机刀片)

关键字: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缺陷补救 T12钢引言

通过阅读了解热处理相关的知识,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方法,也是充分发挥金属材料性能潜力的重要手段。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其中包括使用性能及工艺性能。热处理是金属零件加工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原材料质量和工件结构以及焊接、电镀处理,校直和装配时产生的应力对热处理过程及工件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防止热处理缺陷必须对其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列举实例说明钢的热处理的简单应用。

1.钢的普通热处理

1.1 退火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通常为随炉冷却)至500℃以下空冷,从而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做退火。

1.1.1退火目的:

1.调整硬度以便进行切削加工。工件经铸造或锻造等热加工后,硬度偏高或偏低,且不均匀,严重影响切削加工。适当退火或正火后可使工件的硬度调整到HB170~250且比较均匀,从而改善了切削加工性

能。

2.消除残余内应力,以防止钢件在淬火时产生变形或开裂。

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

4.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1.1.2退货常见类型

A.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应用:用于亚共析钢的铸锻件、也用于焊接结构。过共析钢不用该方法

B.球化退火: 钢随炉升温加热到Ac1以上Accm以下的双相区,较长时间保温,并缓慢冷却的工艺。这种工艺主要适用于共析或过共析的工模具钢,目的是让其中的碳化物球化(粒化)和消除网状的二次渗碳体,因此叫做球化退火。应用:用于过共析钢,使FeC3球化。若在退火前组织有严重的二次渗碳体网则用正火消除,保证退火效果。

C.去应力退火:一些铸铁件、焊接件和变形加工件会残存很大的内应力,为了消除由于变形加工以及铸造、焊接过程引起的残余内应力而进行的退火称为去应力退火。应用:消除铸、锻件、焊件和冷冲压件的残余应力。

D.再结晶退火:一些经过冷变形的材料在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由于冷变形产生的缺陷基本消失,重新生成等轴均匀的晶粒,消除乐形变强化引起效应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应用:

用于经过冷变形的钢件。

E.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为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小时)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到室温。扩散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均匀钢内部的化学成分。应用:主要适用于铸造后的高合金钢。

1.2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出炉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亚共析钢的正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而过共析钢的正火加热温度则为Accm+30℃~50℃。

1.2.1正火的应用:

1.消除或减少过共析钢的网状先共析渗碳体组织,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

2.改善亚共析钢的切削性能。亚共析钢退火后,先共析铁素体数量多,珠光体分散度小,硬度偏低,切削时易产生“粘刀”现象。正火可以增加珠光体的数量和分散度,提高硬度,从而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正火可作为一般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由于正火组织较细,所以比退火状态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工艺过程较为简单,所以,对于某些要求不很高的结构件和大型件可用之。

4.对某些大型或形状复杂的零件,当淬火有开裂危险时,可用正火代替淬火、回火处理。

1.2.2退火与正火的适应性:从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的角度出发,低碳钢宜采用正火;中碳钢即可采用退火,也可采用正火;过共析钢用正火消除网状渗碳体后再进行球化退火。

1.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1(或Ac3)以上30℃~50℃,保温一定的

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1.3.1影响材料淬火后组织和性能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材料的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的保温时间

淬火的冷却方法和冷却速度

1.3.2淬火常见方法:

单液淬火:它是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放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一直冷却到室温的淬火方法。

等温淬火:它是将奥氏体化后的工件在稍高于Ms温度的盐浴或碱浴中冷却并保温足够时间,从而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

分级淬火:它是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首先淬入略高于钢的Ms点的盐浴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

双液淬火:它是先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在冷却能力强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接近Ms点温度时,再立即转入冷却能力较弱的淬火介质中冷却,直至完成马氏体转变。

1.4 回火回火一般是紧接淬火以后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再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4.1回火目的:淬火后的钢铁工件处于高的内应力状态,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即时回火,否则会有工件断裂的危险。淬火后回火目的在

于降低或消除内应力,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减少或消除残余奥氏体,以稳定工件尺寸;调整工件的内部组织和性能,以满足工件的使用要求。

1.4.2钢在回火时的转变:共析钢在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是不稳定的,存在稳定组织转变的自发倾向。回火加热可加速这种自发转变过程。根据转变发生的过程和形成的组织,回火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0℃):碳原子的偏聚。

第二阶段(100~200℃):马氏体分解。

第三阶段(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

第四阶段(200℃~350℃):碳化物的转变。

第五阶段(35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与α相的再结晶。

1.4.3回火工艺:按照回火后性能要求,淬火以后的回火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

中温回火

高温回火

2.热处理的常见缺陷及补救措施

2.1氧化和脱碳:工件在加热过程中,由于周围的加热介质与钢表面

所起的化学作用,会使钢发生氧化与脱碳,严重影响淬火工件的质量。氧化:是指钢的表面与加热介质中的氧、氧化性气体、氧化性杂

质相互作用形成氧化铁的过程。由于氧化铁皮的形成,使工件的尺寸减小,表面光洁度降低,还会严重地影响到淬火时的冷却速度,致使工件表面产生软点和硬度不足。钢的氧化虽然是化学反应,但是一旦在钢的表面出现一层氧化膜之后,氧化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氧和铁原子通过氧化膜的扩散速度,如图2-53所示。由图可见,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原子扩散速度增大,钢的氧化速度便急剧地增大,特别是在570度以上,所形成的氧化膜是以是FeO为主,它是不致密的,结构疏松的。因此,氧原子很容易透过已形成的表面氧化膜,继续与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当氧化膜中出现FeO时,钢的氧化速度大大增加,氧化层逐渐增厚。在570度以下氧化膜则由比较致密的Fe3O4所构成,由于处于工件表面的这种氧化膜结构致密,与基体结合牢固,氧原子难以继续渗入,故氧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脱碳:是指钢表层中的碳被氧化,使钢的表层含碳量降低,钢的加热温度越高,且钢的含碳量越多(特别具有高含量的硅、钼、铝等元素时),钢越容易脱碳。由于碳的扩散速度较快,所以钢的脱碳速度总是大于其氧化速度。在钢的氧化层下面,通常总是存在着一定厚度的脱碳层,由于脱碳使钢的表层碳含量下降,从而导致钢件淬火后表层硬度不足,疲劳强度下降,而且使钢在淬火时,容易形成表面裂纹。为了防止氧化、脱碳,根据工件的技术要求和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保护气氛加热、真空加热,以及用工件表面涂料包装加热等方法。在盐

浴中加热时,可以采用经常加入脱氧剂的方法,并要求建立严格的脱氧制度。此外,对普通箱式炉稍加改造后,采用滴入煤油的办法进行保护,可大大改善加热工件的表面质量。

2.2过热和过烧

钢件进行奥氏体化加热时,如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会

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变粗,形成的马氏体也粗化,这种现象叫过热。过热的工件几乎不能防止淬火裂纹产生。因为在生成的马氏体中存在大量微裂纹,这种马氏体裂纹会发展为淬火裂纹。在加热温度更高的情况下,钢的奥氏体晶粒进一步粗化,并产生晶界氧化,严重时还会引起晶界熔化,这种现象叫过烧。产生过烧的

工件,其性能急剧降低。有过热缺陷的工件,可先进行一次细化组织的正火或退火,然后再按正常规范重新淬火。有过烧缺陷的工件因无法挽救而只能报废。

2.3 软点:工件或钢材淬火硬化后,表面硬度偏低的小区域被称之为软点。

当用水作冷却介质时,工件表面因被传热很差的蒸气膜包住而造成冷却缓慢,所以淬火后工件的软点比较严重,在存在氧化皮和脱碳的部位也会出现软点。软点可用锉刀检查,容易锉动的地方即是软点所在部位。

为了防止软点,应该使工件在无氧化、无脱碳条件下加热;其次

是加强淬火介质在淬火过程中的机械搅拌;也可采用清水中加入盐、碱,或采用聚乙烯醇等水溶性有机溶液做淬火介质,使钢件在淬火时形成蒸气膜迅速破坏,不至于出现淬火软点。

2.4 淬火裂纹

淬火裂纹是由于淬火内应力在工件表层的拉应力超过冷却时钢

的断裂强度而引起的,这种裂纹是工件在进入冷却介质中不久之后,温度降至Ms点(大约为250度)以下时产生的。这是因为工件从奥氏体化温度急冷至Ms点以下的过程中,因马氏体转变使塑性急剧降低,而组织应力急剧增大,所以容易形成裂纹。

最常见的淬火裂纹如图2-54所示,有纵向裂纹、横向裂纹、网

状裂纹和应力集中裂纹几种。对于淬火后未出现而在磨削后才出现的裂纹,要区别它究竟是淬火裂纹还是磨削裂纹。磨削裂纹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磨削方向并呈平行线形样式,淬火裂纹则与磨削方向无关并呈刀割状开裂。

形成淬火裂纹的原因:

1.导致淬火裂纹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热处理工艺:如过热、脱碳、冷速过快、冷却操作不当、淬火后

未及时回火等。

2.原材料原因:如有大块或连续分布的非金属夹杂物、碳化物

偏析、白点、气孔、锻造折叠等。

3.工件结构设计或选材不当:如工件壁厚相差悬殊,具有形成

应力集中的尖角、凹角等。在选材方面对形状复杂的零件选用淬透性较低的钢种,从而造成在激烈的冷却过程中开裂。

淬火裂纹的防止:

淬火裂纹一旦产生便无法挽救,因此必须设法防止。为了防止

淬火裂纹,首先应改善零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并正确选用钢材。在淬火技术方面,应特别注意在点以下Ms点以上快冷、在Ms

慢冷,即遵守“先快后慢”的原则,如双介质淬火和分级淬火能有效防止淬火裂纹。

工件淬火后要注意立即回火,因为淬火工件中或多或少地存在

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这些奥氏体在室温下的放置过程中会转变成马氏体,从而因发生体积膨胀而导致开裂。同时,淬火残余应力的存在

会助长裂纹产生。这种裂纹是延迟发生的淬火裂纹,其形状与淬火裂纹相同。

2.5回火缺陷

回火缺陷主要指回火裂纹和回火硬度不合格。所谓回火裂纹,是

指淬火状态钢进行回火时,因急热、急冷或组织变化而形成的裂纹。有回火硬化(二次硬化)现象的高合金钢,比较容易产生回火裂纹。防止方法是在回火时缓慢加热,并使回火温度缓慢冷却。

硬度过高一般是因回火温度不够造成的,补救方法是按正常回

火规范重新回火。回火后硬度不足主要是回火温度过高,补救办法是退火后重新淬火回火。出现硬度不合格时,首先要查找原因,检查是否发生混料,因为这也是引起淬火后硬度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回火脆性,是钢的一种热处理特性,而不是热处理缺陷。但如果

不注意这种特性,有时就会成为回火缺陷的根源。回火脆性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是低温回火脆性,钢在250-400度范围内产生,生产过程中无法通过改变工艺操作来消除,只能尽量避免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或改用等温淬火工艺来代替淬火加回火;第二类是高温回火脆性,某些合金钢在450-575度回火,或在稍高温度下回火后缓慢冷却,出现了冲击韧度下降的现象,这类已脆化的钢再次重新加热至预定的回火温度,然后快冷至室温,脆性消失,所以也叫可逆回火脆性。

2.6 减少变形及防止裂纹的措施

淬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就要快速冷却,但这又会引起淬

火内应力,淬火工件发生变形和开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淬火内应力造

成的。因此,除制定合理的淬火工艺外,同时还必须设法减小淬火内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所以有必要对淬火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有所了解。内应力有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两种,它们的成因和作用是不同的。

1.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的分布规律:

(1)热应力:工件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工件表层和心部温度变化不同时,造成热胀冷缩不均,这种由热胀冷缩不均而产生的应力叫热应力。工件加热时,表面温度比心部高,表面受热膨胀,心部温度低未膨胀,这时表层受压应力,心部则受拉应力。透热后,心部温度升高而膨胀,使表层产生塑性变形,此时,工件表现为体积膨胀。工件冷却时,表面冷速比心部快得多,表层要收缩,中心温度尚高不让收缩,对表层产生拉应力,心部则产生压应力。继续冷却时,心部要发生收缩,这时表层已冷硬不让收缩,于是对心部产生拉应力,表层则受压应力,这种应力在冷却结束后仍存在于工件内部,叫残余应力。3.热处理实例:(用T12钢制作剪板机刀片)

用T12钢制作剪板机刀片为了获得较好的性能,首先要进行锻打,对于锻打后出现的缺陷的解决办法:

1.正火

具体工艺:将锻打后的钢材加热到950度,保温后空冷(即正火)。性能特点:强度,塑性,韧性都提高了。

缺点:硬度仍过高,容易磨损。

2.退火

具体工艺:将空冷后的钢加热到760度,保温后炉冷。

性能特点: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提高,硬度仅为200HBS,符合制造加工时的硬度要求。

缺点:使用性能不行,很快磨损。

3.淬火

具体工艺:将加工好的剪刀重新加热到780度,略加保温后放入水中快速冷却。

性能特点:强度很高,硬度极高,缺点:塑性,韧性极差,即使不受外力也可能自行开裂,不能直接使用。

4.回火

具体工艺:将淬火后的钢及时加热到150-250度,保温后空冷或油冷。性能特点:内应力大大降低,硬度降低不多,又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塑性。

总的工艺流程:

下料——锻造——正火——球化退火——粗加工——淬火、低温回火——磨削。

【参考文献】

【1】裴雄敛《热处理缺陷避免》2005.2

【2】网络资料《钢的普通热处理》

【3】张能武《热处理加工入门》2006.1

【4】江西技工学校教学研究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2007.7 【5】周小平《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教程》 2006.1

几种常见热处理缺陷介绍

几种常见热处理缺陷介绍 一、过热现象 热处理过程中加热过热最易导致奥氏体晶粒的粗大,使零件的机械性能下降。 1.一般过热: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温时间过长,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化称为过热。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会导致钢的强韧性降低,脆性转变温度升高,增加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而导致过热的原因是炉温仪表失控或混料(常为不懂工艺发生的)。过热组织可经退火、正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后,在正常情况下重新奥氏化使晶粒细化。 2.断口遗传:有过热组织的钢材,重新加热淬火后,虽能使奥氏体晶粒细化,但有时仍出现粗大颗粒状断口。产生断口遗传的理论争议较多,一般认为曾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使MnS之类的杂物溶入奥氏体并富集于晶接口,而冷却时这些夹杂物又会沿晶接口析出,受冲击时易沿粗大奥氏体晶界断裂。 3.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二、过烧现象 加热温度过高,不仅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大,而且晶界局部出现氧化或熔化,导致晶界弱化,称为过烧。钢过烧后性能严重恶化,淬火时形成龟裂。过烧组织无法恢复,只能报废。因此在工作中要避免过烧的发生。 三、脱碳和氧化 钢在加热时,表层的碳与介质(或气氛)中的氧、氢、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等发生反应,降低了表层碳浓度称为脱碳,脱碳钢淬火后表面硬度、疲劳强度及耐磨性降低,而且表面形成残余拉应力易形成表面网状裂纹。 加热时,钢表层的铁及合金与元素与介质(或气氛)中的氧、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膜的现象称为氧化。高温(一般570度以上)工件氧化后尺寸精度和表面光亮度恶化,具有氧化膜的淬透性差的钢件易出现淬火软点。 为了防止氧化和减少脱碳的措施有:工件表面涂料,用不锈钢箔包装密封加热、采用盐浴炉加热、采用保护气氛加热(如净化后的惰性气体、控制炉内碳势)、火焰燃烧炉(使炉气呈还原性) 四、氢脆现象 高强度钢在富氢气氛中加热时出现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氢脆。出现氢脆的工件通过除氢处理(如回火、时效等)也能消除氢脆,采用真空、低氢气氛或惰性气氛加热可避免氢脆。

淬火热处理后硬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淬火热处理后硬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生产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淬火后硬度不足的情况, 这是热处理淬火过程中常见的缺陷。硬度不足有时表现为整个工件硬度值偏低, 有时是局部硬度不够或产生软点。淬火时硬度不足的原因很多,与材料内在的冶金缺陷、选材不当、错料; 设计上的结构工艺性差、加热工艺、冷却介质、冷却方法以及回火温度等都有密切关系。综合了一些实际请总结出了这么几点常见的可能因素造成:1、原材料问题 (1) 原材料选择不当或发错料。应该用高碳钢或中碳钢制造的零件而错用成低碳钢; 应该用合金工具钢制造的零件错用成普通高碳钢。 (2) 原材料显微组织不均匀。如碳化物偏析或聚集现象, 铁素体成大块状分布, 出现石墨碳, 严重的魏氏组织或带状组织等。 2、加热工艺问题 (1) 淬火加热温度偏低, 保温时间不足也是淬火后硬度不足的原因。如亚共析钢, 当加热温度在AC3与AC1之间时, 则因铁素体未全部溶于奥氏体, 淬火后不能得到均匀一致的马氏体而影响工件硬度。金相分析时可见未溶铁素体(2) 淬火加热温度过高, 保温时间过长。对于工具钢, 当钢的加热温度过高时, 大量碳化物溶于奥氏体, 大大地增加了奥氏体的稳定程度, 使马氏体开始转变点降低, 因而淬火后工件中保留大量残余奥氏体, 使淬火后工件的硬度下降。金相分析时, 可见未溶的碳化物稀少, 残余奥氏体量明显多。 (3) 淬火加热时, 工件表面脱碳, 使表面硬度不足。金相分析时, 表面有铁素体及低碳马氏体。当磨去表面脱碳层后, 硬度便达到要求。工件在一般箱式炉中未加保护或保护不良的情况下加热, 或者在脱氧不良的盐浴炉中加热, 都会

产生氧化脱碳现象。

常见热处理问题

热处理培训资料 常见热处理问题与解答 (1)淬火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Ms点随C%的增加而降低 淬火时,过冷沃斯田体开始变态为麻田散体的温度称之为Ms点,变态完成之温度称之为Mf点。%C含量愈高,Ms点温度愈降低。0.4%C碳钢的Ms温度约为350℃左右,而0.8%C碳钢就降低至约200℃左右。 ※淬火液可添加适当的添加剂 (1)水中加入食盐可使冷却速率加倍:盐水淬火之冷却速率快,且不会有淬裂及淬火不均匀之现象,可称是最理想之淬硬用冷却剂。食盐的添加比例以重量百分比10%为宜。 (2)水中有杂质比纯水更适合当淬火液:水中加入固体微粒,有助于工件表面之洗净作用,破坏蒸气膜作用,使得冷却速度增加,可防止淬火斑点的发生。因此淬火处理,不用纯水而用混合水之淬火技术是很重要的观念。 (3)聚合物可与水调配成水溶性淬火液:聚合物淬火液可依加水程度调配出由水到油之冷却速率之淬火液,甚为方便,且又无火灾、污染及其它公害之虞,颇具前瞻性。 (4)干冰加乙醇可用于深冷处理容液:将干冰加入乙醇中可产生-76℃之均匀温度,是很实用的低温冷却液。 ※硬度与淬火速度之关联性 只要改变钢材淬火冷却速率,就会获得不同的硬度值,主要原因是钢材内部生成的组织不同。当冷却速度较慢时而经过钢材的Ps曲线,此时沃斯田体变态温度较高,沃斯田体会生成波来体,变态开始点为Ps点,变态终结点为Pf点,波来体的硬度较小。若冷却速度加快,冷却曲线不会切过Ps曲线时,则沃斯田体会变态成硬度较高的麻田散体。麻田散体的硬度与固溶的碳含量有关,因此麻田散体的硬度会随着%C含量之增加而变大,但超过0.77%C后,麻田散体内的碳固溶量已无明显增加,其硬度变化亦趋于缓和。 ※淬火与回火冷却方法之区别 淬火常见的冷却方式有三种,分别是:(1)连续冷却;(2)恒温冷却及(3)阶段冷却。为求淬火过程降低淬裂的发生,临界区域温度以上,可使用高于临界冷却速率的急速冷却为宜;进入危险区域时,使用缓慢冷却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技术。因此,此类冷却方式施行时,使用阶段冷却或恒温冷却(麻回火)是最适宜的。

模具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模具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王荣滨 (南弯工具厂江西330004 摘要讨论了模具钢十种热处理组织缺陷及消除方法,可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 关键词模具钢组织缺陷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en kinds of microstruture defect of heat treatment mold steel,and it also gives the relative solutions to avoid defects,which can obviousl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benefit. K eyw ords mold steel microstructure defect countermeasures 钢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决定钢的热处理组织,正常组织赋予钢产品优异性能和高寿命;热处理组织缺陷恶化钢的性能,降低模具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甚至产生废品和发生事故。因种种原因,钢热处理主要有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原因,采取对策,提高模具使用寿命,有显著技术经济效益。 1奥氏体晶粒粗大 钢奥氏体晶粒定为13级,1级最粗,13级最细。1~3级为粗晶粒,4~6级为中等晶粒,7~9级为细晶粒,10~13级为超细晶粒。晶粒愈细,钢的强韧性愈佳,淬火易得到隐晶马氏体;晶粒愈粗,钢的强韧性愈差,淬火易得到脆性大的粗马氏体。实践证明,奥氏体形成后,随着温度升高和长时间保温,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当加热温度一定时,

快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细小;慢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粗大。奥氏体晶粒随钢中W、Mo、V元素增加而细化,随钢中C、Mn元素增加而增大。钢最终淬火前未经预处理,奥氏体晶粒愈粗化,淬火得粗马氏体,强韧性低,脆性大。仪表跑温,晶粒粗化,降低晶粒之间结合力,恶化力学性能。 对策—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过低,起始晶粒大,相转变缓慢;加热温度过高,起始晶粒细,长大倾向大,得到粗大奥氏体晶粒。加热温度应按钢的临界温度确定,严格仪表精密控温,保温时间按加热设备确定。合理选择加热速度,根据过热度对奥氏体形核率和长大速率影响规律,采用快速加热和瞬时加热方法细化奥氏体晶粒,如铅浴加热、盐浴加热、高频加热、循环加热、真空加热和激光加热等。最终淬火前预处理细化奥氏体晶粒,如正火、退火、调质处理等。选用细晶粒钢、电渣重熔钢、真空精炼钢制造模具等措施。 2残余奥氏体过量 钢件淬火冷却时过冷奥氏体转变成淬火马氏体,过冷奥氏体不能100%转变为淬火马氏体,未完全转变的过冷奥氏体为残余奥氏体。淬火马氏体经不同温度回火后转变为不同回火组织,达到所需组织性能。残余奥氏体在回火过程中可部分转变为马氏体,但因材料和工艺不同,残余奥氏体可多可少保留在使用状态中。保留少量残余奥氏体有利增加钢的强韧性、松驰残余应力、延缓裂纹扩展、减少变形等。但残余奥氏体过量将降低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引起组织不稳定,导致服役时发生尺寸变化等不利因素。因此,钢中残余奥氏体不宜过量。 对策—按照模具服役条件,合理选择淬火加热温度,因模具钢含有大量降低马氏体点(Ms的合金元素,过高淬火加热温度会使钢中碳和合金元素大量溶入高温奥氏体中,奥氏体合金化程度高,增加奥氏体稳定性,使过冷奥氏体不易发生马氏体相变,有较多残余奥氏体保留在淬火组织中,因此,淬火加热温度应适中。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保留较多残余奥氏体,因此,采用中温预回火和多次高温回火,促使在高温回火冷却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其次,淬火后经短时低温回火后进行- 60℃~120℃零下冷处理,实质是淬火的继续,促使残余奥氏体较充分转变为马氏体,温

金属热处理常用英文词汇

101个热处理常用英文词汇 1. indication 缺陷 2. test specimen 试样 3. bar 棒材 4. stock 原料 5. billet 方钢,钢方坯 6. bloom 钢坯,钢锭 7. section 型材 8. steel ingot 钢锭 9. blank 坯料,半成品 10. cast steel 铸钢 11. nodular cast iron 球墨铸铁 12. ductile cast iron 球墨铸铁 13. bronze 青铜 14. brass 黄铜 15. copper 合金 16. stainless steel不锈钢 17. decarburization 脱碳 18. scale 氧化皮 19. anneal 退火 20. process anneal 进行退火 21. quenching 淬火 22. normalizing 正火 23. Charpy impact text 夏比冲击试验 24. fatigue 疲劳 25. tensile testing 拉伸试验 26. solution 固溶处理 27. aging 时效处理 28. Vickers hardness维氏硬度 29. Rockwell hardness 洛氏硬度 30. Brinell hardness 布氏硬度 31. hardness tester硬度计 32. descale 除污,除氧化皮等 33. ferrite 铁素体 34. austenite 奥氏体 35. martensite马氏体 36. cementite 渗碳体 37. iron carbide 渗碳体 38. solid solution 固溶体 39. sorbite 索氏体

所有钢材常见缺陷及原因

人生不能留遗憾 钢材常见缺陷及原因 一、圆钢 1 划伤 特征:一般呈直线型沟痕,可见沟底,长度由肉眼刚刚可见到几毫米不等,长度自几毫米至几米不等,可断续分布,也可能通长分布。 原因:导卫表面不光滑,有毛刺或磨损严重;滚动导轮不转或磨损严重;翻钢板表面不光滑刮伤;在运输过程中辊道盖板等刮伤。 2 折叠 特征:沿轧制方向呈直线状分布,外形似裂纹,边缘有时呈锯齿状,连续或断续分布,深浅不一,内有氧化铁皮,在横断面上看,一般呈折角。 原因:前某一道次出耳子;前某道次产生划伤、轴错、轧槽损坏或磨损严重、飞边等;原料表面有尖锐棱角或裂纹。 3 结疤 特征:一般呈舌形或指甲形,宽而厚的一端和基体相连;有时其外形呈一封闭的曲线,嵌在钢材表面上。 原因:前一孔型轧槽损坏破损或磨损严重;外界金属落在轧件上被带入孔型,压入钢材表面;前一道次轧件表面有深度较大的凹坑。 4 耳子 特征:出现于成品的两旁辊缝处,呈平行于轴线的突起条状。有两侧耳子、单侧耳子、全长出耳、局部出耳和周期出耳等。 原因:孔型设计不良,宽展估计过小;成品前料型高度较大;成品孔辊缝小;终轧温度低,宽展增加;成品导板安装不正、尺寸大或磨损严重;

横梁或导板盒松动;轧槽更换错误或轧机轴承损坏。 5 弯曲 特征:有头部弯曲、局部弯曲、全长弯曲等。 原因:出口导卫安装过高或过低;温度不均;上下辊径差过大;冷床不平,成品在冷床上排列不齐,移动速度不一致,翻钢设备不良;冷却水分布不均匀,成品冷却不均;精整操作不良。 6 翘皮 特征:呈鱼鳞状或分层翘起的薄皮,大部分是生根的,也有不生根的。 原因:导卫装置加工或安装不良,围盘有尖锐棱角,刮伤了轧件表面,再轧后,引起翘皮;输送辊道表面粗糙,刮起伤了轧件表面,再轧后造成翘皮;轧件带有薄耳子;轧槽磨损严重,轧件在孔型内打滑;连铸坯内部有较大的皮下气泡,轧后破裂形成翘皮。 7 表面夹杂 特征:一般呈点状、条状或块状分布,其颜色有暗红、暗黄、灰白等,机械地粘结在成品表面上,不易剥落,且有一定的深度。 原因:连铸坯表面带有非金属夹杂物;在加热过程中,炉内耐火砖、煤灰、煤渣等杂物粘附在原材料表面上,轧制时未能剥落;在轧制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被带入孔型,被压入金属表面。 8 裂纹 特征:裂纹在钢材表面上,一般呈直线状,有的呈Y形,其方向多与轧制向一致,但也有横向或其他方向的。 原因:加热不均,轧制时各部分延伸不一致;轧制时,钢温过低,塑性变差;高碳钢和合金钢材冷却不当;连铸坯表面有裂缝未清除;连铸坯

第章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1.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和()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2.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中,珠光体与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 ) ,不同点是()。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状,而下贝氏体则呈()状。 4.与共析钢相比,非共析钢C 曲线的特征是()。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其中()的韧性较好。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 曲线的位置越(),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7.钢的热处理工艺是由()、()、()三个阶段组成。一般来讲,它不改变被处理工件的(),但却改变其()。 8.利用Fe-Fe3C 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它只适应于()钢。 9.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它主要适用于()。10.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对过共析钢是() 11.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 S点越( ),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12.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素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13.钢热处理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是(),而确定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的依据是()。 14.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15.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和()四个阶段所组成。 16.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和()三个阶段。

热处理常见问题与解答

热处理常见问题与解答 1. 淬火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Ms点随 C %的增加而降低。淬火时,过冷奥氏体开始变态为马氏体的温度称之为Ms 点,变态完成之温度称之为Mf 点。%C含量愈高,Ms点温度愈降低。0.4%C碳钢的Ms 温度约为350℃左右,而0.8%C 碳钢就降低至约200℃左右。 2. 淬火液可添加适当的添加剂(1)水中加入食盐可使冷却速率加倍:盐水淬火之冷却速率快,且不会有淬裂及淬火不均匀之现象,可称是最理想之淬硬用冷却剂。食盐的添加比例以重量百分比10%为宜。(2)水中有杂质比纯水更适合当淬火液:水中加入固体微粒,有助于工件表面之洗净作用,破坏蒸气膜作用,使得冷却速度增加,可防止淬火斑点的发生。因此淬火处理,不用纯水而用混合水之淬火技术是很重要的观念。(3)聚合物可与水调配成水溶性淬火液:聚合物淬火液可依加水程度调配出由水到油之冷却速率之淬火液,甚为方便,且又无火灾、污染及其它公害之虞,颇具前瞻性。(4)干冰加乙醇可用于深冷处理容液:将干冰加入乙醇中可产生-76℃之均匀温度,是很实用的低温冷却液。 .硬度与淬火速度之关联性。 .只要改变钢材淬火冷却速率,就会获得不同的硬度值,主要原因是钢材内部生成的组织不同。当冷却速度较慢时而经过钢材的Ps曲线,此时奥氏体变态温度较高,奥氏体会生成波来体,变态开始点为Ps 点,变态终结点为Pf 点,波来体的硬度较小。若冷却速度加快,冷却曲线不会切过Ps 曲线时,则奥氏体会变态成硬度较高的马氏体。马氏体的硬度与固溶的碳含量有关,因此马氏体的硬度会随着%C含量之增加而变大,但超过0.77%C 后,马氏体内的碳固溶量已无明显增加,其硬度变化亦趋于缓和。 3. 淬火与回火冷却方法之区别 淬火常见的冷却方式有三种,分别是:(1)连续冷却;(2)恒温冷却及(3)阶段冷却。为求淬火过程降低淬裂的发生,临界区域温度以上,可使用高于临界冷却速率的

金属热处理缺陷分析报告及案例

<<金属热处理缺陷分析及案例>>试题 一、填空题 1、热处理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分为热处理前、热处理中、热处理后三个方面的原因。 2、热处理缺陷分析方法有:断口分析、化学分析、金相检验、力学性能试验、验证试验、综合分析。 3、断裂可分为两种类型: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 4、金属断裂的理论研究表明:任何应力状态都可以用切应力和正应力表示,这两种应力对变形和断裂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切应力才可以引起金属发生塑性变形,而正应力只影响断裂的发展过程。 5、热处理变形常用的校正方法可分为机械校正法和热处理校正法。 6、热应力是指由表层与心部的温度差引起的胀缩不均匀而产生的内应力。 7、工程上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和火焰淬火两种。 8、热处理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加热质量和冷却质量。 9、过热组织晶粒粗大的主要特征是奥氏体晶粒度在3级以下。 10、真空热处理常见缺陷有表面合金元素贫化、表面不光亮和氧化色、表面增碳或增氮、粘连、淬火硬度不足、表面晶粒长大。 11、低温回火温度范围是(150-250)℃,中温回火温度范围是(350-500)℃,高温回火温度范围是(500-6 50)℃。

12、工件的形状愈不对称,或冷却的不均匀性愈大,淬火后的变形也愈明显。 13、马氏体片越长,撞击能量越高,显微裂纹密度会越大,撞击应力会越大,显微裂纹的数目和长度也会增加。 14、合金元素通过对淬透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淬裂倾向,一般来说,淬透性增加,淬裂性会增加。合金元素对M S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M S越低的钢,淬裂倾向越大。 15、一般来说,形状简单的工件,可采用上限加热温度,形状复杂、易淬裂的工件,则应采用下限加热温度。 16、对于低碳钢制工件,若正常加热温度淬火后内孔收缩,为了减小收缩,要降低淬火加热温度;对于中碳合金钢制的工件,若正常加热温度淬火后内孔胀大,为了减小孔腔的胀大,需降低淬火加热温度。 17、工件的热处理变形分为尺寸变化和形状畸变两种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淬火裂纹通常分为 A 四种。 A、纵向裂纹、横向裂纹、网状裂纹、剥离裂纹 B、纵向裂纹、横向裂纹、剥离裂纹、显微裂纹 C、纵向裂纹、横向裂纹、网状裂纹、表面裂纹 D、纵向裂纹、横向裂纹、剥离裂纹、应力集中裂纹 2、第一类回火脆性通常发生在淬火马氏体于 B 回火温度区间,这类回火脆性在碳钢和合金钢中均会出现,它与回火后的冷却速

工程材料练习题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和()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2.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中,珠光体与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 ( ) ,不同点是()。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状,而下贝氏体则呈()状。 4.与共析钢相比,非共析钢C 曲线的特征是()。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其中 ()的韧性较好。 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 曲线的位置越(),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 7.钢的热处理工艺是由()、()、()三个阶段组成。一般来讲,它不改变被处理工件的(),但却改变其()。 8.利用Fe-Fe3C 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它只适应于()钢。 9.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它主要适用于()。 10.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对过共析钢是()。

11.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 点越( ),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12.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素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13.钢热处理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是(),而确定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的依据是()。 14.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 15.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 ()和()四个阶段所组成。 16.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和 ()三个阶段。 17.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在形态上的区别是(),在性能上的区别是()。 18.参考铁碳合金相图,将45 号钢及T10 钢(已经过退火处理)的小试样经850 ℃ 加热后水冷、850 ℃ 加热后空冷、760 ℃ 加热后水冷、720 ℃ 加热后水冷等处理,把处理后的组织填入表3 -3 -1 。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钢在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组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

钢结构热浸锌中常见表面缺陷及防止措施

钢结构热浸锌中常见表面缺陷及防止措施 摘要:为了提高钢结构的耐腐蚀性能,热浸锌是最为常用的处理方法。为了提高产品表面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在热镀锌过程中常见的镀锌层缺陷,并对出现的质量缺陷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热浸锌表面质量镀层缺陷 1、引言 热浸锌钢材以其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和洁净外观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和空冷器等行业。热浸锌钢材的表面缺陷主要由于镀锌原材表面夹杂、裂纹、划伤和氧化铁皮等缺陷以及在镀锌过程中由于锌液成分、温度等工艺因素造成的。随着对热浸锌钢结构的需求量的增大,研究和改进热浸锌方法对提高镀锌产品质量,降低锌耗,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热浸锌层常见缺陷与防止 从炼钢、热轧、酸洗、冷轧开始,一直到镀锌工序本身,每个生产工序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镀锌板的表面质量。因此,要分析明确镀层中产生的缺陷的原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避免可能出现的工件表面质量问题,对于提高产品成品率,降低消耗,减少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原料表面裂纹、皱皮、结疤 由于国内各钢厂生产的钢材表面都还存在表面裂纹、皱皮、结疤、麻面等现象,严重的影响到钢材的受力,表面微裂纹、皱皮、结疤、麻面可经过打磨、补焊等方式修复后再使用。为防止存在表面质量问题的材料流入到生产中,应从原材料采购、检验过程把好质量关。在生产的各工序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材料,未经处理好的不能使用,经过层层把关,减少热浸锌后再返工造成的经济损失。 2.2 镀层表面出现漏镀和小黑点 漏镀是热镀锌上较为严重的质量缺陷,在实际生产中应予避免。根据GB/T139l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要求:漏镀面的总面积不应超过制件总面积的0.5%,每个漏镀面的面积不应超过l0cm2,否则应予重镀。裸露斑点单个面积小于l0cm2,则可以采用热喷涂锌、涂敷富锌涂料或融敷锌合金等方法对漏镀面进行修复,富锌修复涂层能在钢的使用过程中给予钢材以牺牲阳极保护。 产生小黑点及漏镀现象要从原材料、酸洗、镀锌等工序进行分析。1)原材料表面有油污、漆斑未处理干净。针对原材料表面有油污、漆斑应在镀锌进料前对其进行预处理干净,面积不大的油污、漆斑可采取专用除油剂或涂抹碱液、火烧的方法进行处理。欠酸洗就是工件在酸洗时不完全,表面还残留锈斑,未被除掉,这样工件进入融熔的锌液时锈斑阻碍钢基体表面与锌反应生成锌铁合金层,从而产生漏镀点。2)工件在酸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处现欠酸洗和过酸洗的显现对欠酸洗应采取延长酸洗时间,酸洗时经常翻动工件,对锈蚀层厚的工件用机械铲除方法进行预处理等,以保证工件酸洗干净后镀锌。过酸洗就是工件长时间浸泡在高浓度酸液中造成酸腐蚀钢基体,从而在钢基体内贮存的氢气在锌液中受热释放破坏了镀锌层的结晶而产生灰斑,过酸洗时产生了粘附性很强的泥渣,在钢表面很难冲洗掉,这样就无法镀上溶剂。措施是控制好酸洗时间或在酸液中添加缓蚀剂,避免过酸洗现象发生。3)在热浸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锌液温度范围。如果锌液温度太低,在工艺时间内锌液不能与钢基体形成铁-锌合金层;锌温太高时,溶剂与之接触

焊接热处理常见缺陷

第一节常见焊后热处理缺陷 一、过热和过烧 应热处理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而引起晶粒显著粗化的现象称为过热 在实际焊接热处理中,过热可能是热电偶固定不当或测温不准确而造成的。 过热可使金属材料的强度降低,塑性变差。过热可用正火来消除。 因热处理温度过高,不仅造成晶粒粗大、而且引起晶界局部融化的现象称为过烧。 过烧可使金属材料的强度显著降低,塑性级差。过烧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只能是材料报废。 二、氧化和脱碳 氧化是指材料中的合金元素在加热过程中与氧化气氛发生作用而形成金属氧化物层(氧化皮)的一种现象。在600℃以上温度加热普通钢铁时,随氧化膜的不断增厚,氧化物晶格中积累的弹性应力场将使膜与基体的定向适应关系遭到破坏,从而使膜与工件发生开裂与脱离。金属的氧化过程伴随有脱碳过程,氧化速度快时脱碳作用不明显。 金属氧化实际上是金属消耗的过程,因而将造成工件表面不均匀,共建尺寸减小,甚至报废。 脱碳是指钢铁材料在加热过程中表层中的碳与加热介质中的脱碳气体(氧气、水蒸气等)相互作用而烧损的一种现象。托探是材料的氧化过程,当炉温在700~850℃并有大量的脱碳气氛是易发生,这是由于此时钢中碳的扩散速度与大于其表面的氧化速度所造成的。 脱碳可造成工件表面硬度不足,材料的疲劳强度下降。 当氧化和脱碳超过允许的极限时,将严重影响材料的实用性能,甚至造成工件报废。其改善措施是在保护介质中加热或在工件表面施以防氧化涂层。例如,对重要工件和精密件,可以采取防氧化涂料来防止其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氧化和脱碳。常用的防氧化涂料有:(1)砂42%+粘土44%+氧化铅2%+硼砂10%+碳酸钠2%+,60℃干燥5小时后热处理; (2)04玻璃料20%+011玻璃料15%+氧化铬4%+云母氧化铁8%+滑石粉10%+改性膨润土3%+虫胶溶剂(38%)20%+溶剂20%,室温放置8~12小时后热处理。(3)其他涂料,参见标9-1 标9-1 常用的抗氧化防脱碳涂料

T12钢热处理工艺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T12钢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院(系):冶金材料系 专业年级:材料1201 负责人:陈博 唐磊,杨亚西, 合作者:谭平,潘佳伟,多杰仁青 指导老师:罗珍 2013年12月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 系部冶金材料系专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学生姓名陈博,杨亚西,唐磊,谭平,多杰仁青,潘佳伟 课程设计题目T12 设计任务: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碳素工具钢的性能及其热处理工艺流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热处理课程的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学习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热处理设备选用和装夹具设计等进行热处理设计的基础技能训练。 2.课程设计的任务分组(碳素工具钢T12) ①:锉刀的热处理工艺(唐磊) ②:热处理后的组织金相分析(陈博) ③:淬火(潘佳伟) ④:回火(多杰仁青) ⑤:局部淬火(谭平) ⑥:缺陷分析(杨亚西) 3.课程设计的内容: T12钢热处理工艺设计流程 4参考文献: 【1】詹艳然,吴乐尧,王仲仁.金属体积成形过程中温度场的分析.塑性工程学报,2001,8(4) 【2】叶卫平,张覃轶.热处理实用数据速查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9---60 【3】许天己钢铁热处理实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4"~136 设计进度安排: 第一周周一~周二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设计理论学习 周三~周五分组进行典型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设计第二周周一~周三撰写设计说明书 周四~周五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日

热处理工艺卡 热处理工艺卡材料牌 号 T12 零件重 量 锉刀400g 工艺路 线 热轧钢板冲压下料——退火——校直——铣或刨侧 面——粗磨——半精磨——剁齿——淬火加回火。 技术条件检验方法 硬度HRC60-62,HB≤207 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金相组 织 珠光体,马氏体和 渗碳体 金相观察 力学性 能 硬度:退火,≤ 207HB,压痕直径≥ 4.20mm;淬火:≥ 62HRC 布氏法,洛氏法 工 序号工序名称设备 装炉方式 及数量 加热温 度℃ 保温 时min 冷却 介 质 温 度 ℃ 冷却时间 min 1 预热加热炉- 550-65 加热 时间 的5-6 倍 - - - 2 球化退火退火炉- 760-77 0 2-4h 空 气 550 -60 4h 3 淬火保护气 氛炉- 770-78 - 水150 -20 10 4 低温回火回火炉- 160-18 0 0.75- 1h 空 气 150 60 编制人陈博编制日期2013.12.11 审核日期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第一章固态相变概论 1、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特点? 2、说明晶界和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成核的影响。 3、为何新相形成时往往呈薄片状或针状? 4、说明相界面结构在金属固态相变中的作用,并讨论它们对新相形状的影响。 5、固-固相变的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是“C”形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奥氏体形成 1、为何共析钢当奥氏体刚刚完成时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残存?亚共析钢加热转变时是否也存在碳化物溶解阶段? 2、连续加热和等温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异同?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影响? 3、试说明碳钢和合金钢奥氏体形成的异同。 4、试设计用金相-硬度法测定40钢和T12钢临界点的方案。 5、将40、60、60Mn钢加热到860℃并保温相同时间,试问哪一种钢的奥氏体晶粒大一些? 6、有一结构钢,经正常加热奥氏体化后发现有混晶现象,试分析可能原因。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 1、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特点有哪些?相变主要阻力是什么?试分析片间距S与过冷度△T的关系。 2、珠光体片层厚薄对机械性能有什么影响?珠光体团直径大小对机械性能影响如何? 3、某一GCr15钢制零件经等温球化退火后,发现其组织中除有球状珠光体外,还有部分细片状珠光体,试分析其原因。 4、将40、40Cr、40CrNiMo钢同时加热到860℃奥氏体化后,以同样冷却速度使之发生珠光体转变,它们的片层间距和硬度有无差异? 5、试述先共析网状铁素体和网状渗碳体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 6、为达到下列目的,应分别采取何热处理方法? (1)为改善低、中、高碳钢的切削加工性; (2)经冷轧的低碳钢板要求提高塑性便于继续变形; (3)锻造过热的60钢毛坯为细化其晶粒; (4)要消除T12钢中的网状渗碳体;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材料学作业1-第一章热处理

《材料学》作业1-第一章钢的热处理 复习作业题: 1.解释下列名词: (1)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2)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3)贝氏体、马氏体; (4)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 (5)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冷处理,时效处理(尺寸稳定处理); (6)淬火临界冷却温度(Vk),淬透性,淬硬性; (7)再结晶,重结晶; (8)调质处理,变质处理。 2.什么是热处理?常见的热处理方法有几种,其目的是为了什么?从相图上看,怎样的合金才能进行热处理强化? 3.画出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C 曲线,标明各点、线、区的意义;并指出影响C 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说明合金元素对C 曲线位置及形状的影响。 4.马氏体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硬度为什么很高?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的脆性? 5.试比较索、屈氏体、马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马氏体之间在形成条件、金相形态与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6.淬透性和淬透层深度有何联系与区别?影响钢件淬透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什么是钢的回火脆性?如何避免? 8.确定下列钢件的退火方法,并指明目的及退火后的组织: (1)经冷轧后的15钢板,要求降低硬度;(2)ZG35铸造齿轮; (3)锻造过热的60钢锻坯;(4)具有片状渗碳体的T12钢坯。 9.用T10钢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其工艺路线为: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热处理-磨加工。(1)写出其中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及作用 (2)制定最终热处理(磨加工前的热处理)的工艺规范,并指出车刀在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和大致硬度。 复习思考题: 1.指出共析碳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的几个阶段,并说明亚共析碳钢及过共析碳钢的奥氏体形成的主要特点。 2.指出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和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的因素。 3.何谓本质细晶粒钢?本质细晶粒钢的奥氏体晶粒是否一定比本质粗晶粒钢的细? 4.有甲、乙两种钢,同时加热至1150℃,保温两小时,经金相显微组织检查,甲钢的奥氏体晶粒度为3级,乙钢为6级。由此能否得出结论:甲钢是本质粗晶粒钢,而乙钢是本质细晶粒钢。 5.将20钢及60钢加热至860℃,保温时间相同,问哪种钢奥氏体晶粒粗大些? 6.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7.贝氏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8.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的形成条件、晶粒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与含碳量关系如何? 9.何谓连续冷却及等温冷却?试绘出奥氏体这两种冷却方式的示意图。 10.试比较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与连续转变曲线的异同点。

常见零件的热处理方式

一、齿轮 1.渗碳及碳氮共渗齿轮的工艺流程 毛坯成型→预备热处理→切削加工→渗碳(碳、氮共渗)、淬火及回火→(喷丸)→精加工2.感应加热和火焰加热淬火齿轮用钢及制造工艺流程 配料→锻造→正火→粗加工→精加工→感应或火焰加热淬火→回火→珩磨或直接使用调质 3.高频预热和随后的高频淬火工艺流程 锻坯→正火→粗车→高频预热→精车(内孔、端面、外圆)滚齿、剃齿→高频淬火→回火→珩齿 二、滚动轴承 1.套圈工艺流程 棒料→锻制→正火→球化退火 棒料→钢管退火磨→补加回火→精磨→成品 2.滚动体工艺流程 (1)冷冲及半热冲钢球 钢丝或条钢退火→冷冲或半热冲→低温退火→锉削加工→软磨→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粗磨→补加回火→精磨→成品 (2)热冲及模锻钢球 棒料→热冲或模锻→球化退火→锉削加工→软磨→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粗磨→补加回火→精磨→成品 (3)滚子滚针 钢丝或条钢(退火)→冷冲、冷轧或车削→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粗磨→附加回火→精磨→成品 三、弹簧 1.板簧的工艺流程

切割→弯制主片卷耳→加热→弯曲→余热淬火→回火→喷丸→检查→装配→试验验收 2.热卷螺旋弹簧工艺流程 下料→锻尖→加热→卷簧及校正→淬火→回火→喷丸→磨端面→试验验收 3.冷卷螺旋弹簧工艺流程 下料→锻尖→加热→卷簧及校正→去应力回火→淬火→回火→喷丸→磨端面→试验验收 四、汽车、拖拉机零件的热处理 1.铸铁活塞环的工艺流程 (1)单体铸造→机加工→消除应力退火→半精加工→表面处理→精加工→成品 (2)简体铸造→机加工→热定型→内外圆加工→表面处理→精加工→成品 2.活塞销的工艺流程 棒料→粗车外圆→渗碳→钻内孔→淬火、回火→精加工→成品 棒料→退火→冷挤压→渗碳→淬火、回火→精加工→成品 热轧管→粗车外圆→渗碳→淬火、回火→精加工→成品 冷拔管→下料→渗碳→淬火、回火→精加工→成品 3.连杆的工艺流程 锻造→调质→酸洗→硬度和表面检验→探伤→校正→精压→机加工→成品 4.渗碳钢气门挺杆的工艺流程 棒料→热镦→机加工成型→渗碳→淬火、回火→精加工→磷化→成品 5.合金铸铁气门挺杆的工艺流程 合金铸铁整体铸造(间接端部冷激)→机械加工→淬火、回火→精加工→表面处理→成品合金铸铁整体铸造(端部冷激)→机械加工→消除应力退火→精加工→表面处理→成品钢制杆体→堆焊端部(冷激)→回火→精加工→成品 钢制杆体→对焊→热处理→精加工→表面处理→成品 6.马氏体型耐热钢排气阀的工艺流程 马氏体耐热钢棒料→锻造成型→调质→校直→机加工→尾部淬火→抛光→成品 7.半马氏体半奥氏体型耐热钢(Gr13Ni7Si2)排气阀的工艺流程

钢的热处理缺陷分析

钢的热处理缺陷分析(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热处理各种热处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2、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及分析各种热处理缺陷, 3、学会用金相显微镜测定脱碳层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在各种热处理工艺中淬火缺陷最为常见,如硬度不足、软点、变形甚至开裂等,但产生的原因很多,须丛各个方面进行检查及分析。其中金相检验较为方便,而占有重要地位。(一)、热处理缺陷分析的一般步骤: 首先应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使用材料、热处理工艺等。 1、零件的外观检查;有无裂纹、裂纹的情况、分布状况及大小,断口形貌。 2、硬度测量:判断热处理硬度是否达到技术要求,为金相检验提供数据。 3、必要时进行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判断材料是否混料而误用成其它材料。 4、正确的取样;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否则将得出错误结论。 5、金相检验:试样经磨制抛光后,必要时可在浸蚀之前检查裂纹形态和夹杂物的情况, 来判断是否是形成裂纹的原因。 6、作出结论:通过多方面的检验后,找出缺陷形成及产生的证据及原因,可能的话提 出改进的建议。 三、常见的热处理缺陷有如下几种; 1,、中碳钢及中碳合金钢淬火后正常组织是细小及中等粗细的马氏体。当这种马氏体组织中有部分铁素体,就会使淬火马氏体的硬度下降,当铁素体数量越多硬度就越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加热温度低于A C3。所致。 2、另外在中碳钢及中碳合金钢淬火后正常组织是细小及中等粗细的马氏体。当这种马氏体组织中夹有贝氏体或屈氏体,有时还伴有少量铁素体,就会使淬火马氏体的硬度下降,后两者的数量越多则硬度越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冷却速度不够迅速。 马氏体+铁素体组织马氏体+屈氏体组织当马氏体太细小,同时又出现白色块状铁素体,这是淬火加热温度偏低所制。 2、高碳钢及高碳合金钢再淬火后的正常淬火组织应该是针状或细针状马氏体及均匀分布的小颗粒炭化物。当组织中炭化物颗粒较多,这说明炭化物溶入不足,马氏体的碳及合金化浓度不够,甚至有部分未溶入奥氏体的珠光体小区域存在,这时还表现为硬度低或硬度不均匀。这是淬火加热温度偏低所制。 有时组织中含有少量屈氏体,当含量多时表现为硬度不足,当含量少时只有用金相法进行检验。为了确保质量一些钢材都有它的一套质量检验标准。 3、当淬火组织中马氏体针叶粗大,高碳钢中炭化物减少甚至消失,出现明显的残余奥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2.奥氏体化: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的转变过程 3.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4.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经930℃±10℃,保温3~8 小时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5.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6.过冷奥氏体:在临界转变温度以下存在但不稳定,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7.退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Ac1以上或以下,保温以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是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8.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9.不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0.扩散退火: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为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小时)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1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12.淬火: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共析钢与过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低于Accm)的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的速度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13.钢的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 14.回火:淬火后再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5.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面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过程。 16.表面淬火:仅对钢的表面加热、冷却而不改变成分的热处理淬火工艺。 17.HT100:抗拉强度不低于100MPa的灰铸铁。 18.QT450-10:抗拉强度不低于450MPa,伸长率不低于10%的球墨铸铁。 二、名词辨析 1.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系指奥氏体化过程中,奥氏体转变刚完成时奥氏体晶粒的大小,是一理论值;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指的是在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而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则指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930±10℃,3~8h)评定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标准。 2.奥氏体、过冷奥氏体与残余奥氏体 答:奥氏体是指在A1温度以上,处于稳定状态的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是指处于A1温度以下存在时间很短暂、不稳定的奥氏体;而残余奥氏体(Ar)则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3. 珠光体、索氏体与托氏体(屈氏体) 答:过冷奥氏体在A1-550℃温度范围内,所形成的粗片状(>0.4μm)F、Fe3C相间分布的组织为珠光体;较细片状(0.4~0.2μm)的为索氏体;极细片状(<0.2μm)的就为托氏体。 4. 片状珠光体与粒状珠光体答:片状珠光体组织系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片状渗碳体;而粒状珠光体则是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所获得的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