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

大气环境——逆温分析(上)

1、逆温的理解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但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的现象,这称为逆温现象。

2、常见的逆温类型

⑴辐射逆温

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⑵锋面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⑶地形逆温

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⑷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

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逆温的意义

⑴出现多雾和晴干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

事故。

⑵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⑶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

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一、逆温的成因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

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

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 2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

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④ 12 624 小时 ① ③ A B 气温 320班专题辅导小页资料——逆温现象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 处(1000M )为﹣10℃,当A 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A .4℃ B .0℃ C .-4℃ D .-6℃ 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 .① B .②C .③ D .④ 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 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 -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 时~16时30分 时~23时 时30分~7时 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 A.空气对流更加显着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高山高寒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微专题精选5_大气受热过程、逆温选择题专题训练

高三选择题练习(大气受热过程,逆温)8.07 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使树干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称为冻裂。尽管冻裂不会造成植物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途径。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 D.④处 2、晴天上午9~10点绕山巡查树木冻裂情况,光照最 充足的路段是( ) A.①--②段B.②--③段C.③--④段D.④--①段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节能环保型建筑物。下图是我国东部乡村某地太阳房对太阳辐射吸收和室空气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当玻璃墙倾角60°时,该地冬季太阳房集热效果最佳。 3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冬季白天室热力循环的是()。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完成以下6~7小题。 . .下载可编辑. .

6 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7. 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 太阳辐射较弱B: 气温较低C: 暖湿水汽充足D: 风力较弱 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8~10题。 8.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 此时④地吹(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9.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 10.若图中②、④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经度位置不同C.大气环流不同 D.下垫面状况不同 图中甲为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回答下列问题。 11.乙图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 .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12.照片拍摄季节,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 .下载可编辑. .

各种光学现象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因为当太阳光进入大气后,空气分子和微粒(尘埃、水滴、冰晶等)会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因为当微粒的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时散射强度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所以波长较长的红黄等光透射性大,大部分能够直接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很容易被大气散射,但空气分子对紫光的吸收作用较强,所以晴天时天空是蓝色的。 吹肥皂泡时的光学现象: 刚开始时,肥皂泡各处厚度较厚,发生等厚干涉时各级彩色条纹重合在一起,故显为白色,在重力的作用下,使肥皂泡上面薄下面厚,发生等厚干涉时各级彩色条纹分开,故显为彩色,当肥皂泡越来越薄,其厚度接近可见光波长时,所有光干涉相消,从而为无色透明。 油膜的彩色原理: 光在油膜上发生等倾干涉。 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卷状云、冰雾等)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为什么日出日落太阳是扁的: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层中的空气密度是不均匀的,越接近地面密度越大。早晨和傍晚,太阳光是斜着通过密度不均的大气层的,就会产生明显的折射现象。这种折射越近地面越强,因而,从太阳这个巨大火球下部边缘射来的光线,比它上部边缘射来的光线折射得厉害,下缘也就比上缘抬高的更显著一些。

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由于恒星距地球远,在地球上只能看见一个小点,当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光线经大气要屡次折射,大气是流动的,这样星星发射的光在传到观察者眼睛的过程中就会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明忽暗,总在不时的变化,所以后一闪一闪的。月全食时月亮缘何“脸红”? “红月亮”归功于暗红色的光,其实就是照射到月面上的太阳光。在地球周围有层像薄纱似的透明度较好的大气层,阳光从地球侧面的大气中穿行时,是先从空间进入大气层,然后,又由大气层进入空间,这样就产生了两次折射,结果和光线透过凸透镜相仿,有点向内弯,向地心方向偏折的聚合光线就照到月亮上去了。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线混合成的。当太阳光经过地球上的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背后影子里去的时候,它们都受到大气层中极其微小的大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像黄、绿、蓝、靛、紫等色的光波比较短,在大气中受到的散射影响比较大,它们大部分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红色的光线波长比较长,受到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大气层穿透出去,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所以,在月全食时,公众看到的月亮是暗红色的,即所谓的“红月亮”。 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弯折” 光从空气进到水里,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于是,在水和空气相交处发生折射,不再沿着原来的方向转播。把筷子伸进水里时,我们眼睛看到的是水下那部分已经发生折射的光线。这股光线当然不会与水面上的光线成一条直线,所以筷子没有断,但是看起来却像断了一样。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 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 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 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 著。 平流层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有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 离层)、逃逸层]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 用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下面分别讨论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 (一)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图2·35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中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2·35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2·35中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2·35中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中考物理专题光学教案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光现象》复习教学案(2课时) 蒋中初三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色散 2、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3、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和应用 4、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并能用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及了解其应用 二、知识回顾 1、______ 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 禾廿___ 。 2、白色光不是单纯的光,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种不同的色光组成, 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 。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________ 。 3、光的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 。颜料的三原色是指 ________________ 。 4、有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________ 的色光,即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色光决定的。 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 _______ 的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___ 色光决定 5、光具有的能量叫____ 。太阳的热主要是以_______ 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来的。 6、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因此它具有____________ 效应;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 它能 ______________ 。 7、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了 影子,这说明光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8、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像。②像的大小 与物体的大小 ________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_______ 。⑤像与物以镜面_____________ 的。 9、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立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 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物体成的像重合,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发现的特点;如果用尺量出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发现_______________ 的规律;如果用笔画出物、像对应点的连线,则发现物、像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成的是 ______________ 像。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专题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完整word版)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9)龙吉忠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 一、逆温的成因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三、典例剖析 例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3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3.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解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次日7时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能见度低,大气环境质量,但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答案】1.B 2.C 3.B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这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锋面因素(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如图)。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4)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

地理高考易失分点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

2019年地理高考易失分点之大气的受热过 程和逆温现象 高考备战时刻,考生们都经过多次模拟考、大小考等,经常会发现每次丢分的问题其实都是相似的,那就要找到本身的学习“漏洞”,才能更针对性的加以克服。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易失分点,希望大家纠正错误,取得好成绩。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耗的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补充】: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

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③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④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⑥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髙度角 (2)下垫面因素:地形地势、反射率、比热容 (3)气象因素:云量 二、逆温现象 1、概念: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 (1)随着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2)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

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一、选择题 1、(2012?莆田)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在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观察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鱼是实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实物,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C.鱼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D.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2、如图所示,画中的人出现了错误的判断.以下四幅光路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A.B.C.D. 2、如图所示的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的光路情况,请在适当位置画出该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由于光的折射现象,我们洗脸时,看盆内的水深比实际水深要浅(选填“深”或“浅”)一些.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2/3,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也偏向法线.你认为,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会 偏向(选填“偏离”或“偏向”)法线.你猜想的理由是当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进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 4、在下面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铅笔好像断了 B.水中倒影

C.小孔成像 D.小红照镜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雨后彩虹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D.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镜面反射 作图题 如图所示点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在图中准确画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画出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 实验探究题 (2006?烟台)海市蜃楼和海滋同现蓬莱 5月7日在我市蓬莱海域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和海滋奇观.两种幻景同现为历史首次,约有10万市民和游客有幸目睹了这一奇观.由于不明白产生这种奇观的科学原因,古人认为是蜃(蛟龙)所吐之气形成的.实际上,海市蜃楼和海滋都是光学现象,只不过前者是来之万里之外的异地景色,而后者多是本地景色. 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空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会引起折射现象,但这种折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可是当空气层温度变化发生反常时,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温度的显著变化会引起空气层密度发生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空气密度差异情况不同,海市蜃楼的形式也不同,最常见的为上现蜃景和下现蜃景.无论哪种蜃景都出现在炎热无风的天气,如果大风刮起,这些景色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海市蜃楼是一种什么光学现象; (2)文中提到“空气密度差异情况不同,海市蜃楼的形式也不同”.请你选择文中两种形式中的一种来说明空气密度的变化情况及原因.解:(1)由短文可知: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 (2)空气密度差异情况不同,海市蜃楼的形式也不同: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 考 纲 点 击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 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

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 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 水汽、CO 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 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粒、 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大气题库(有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 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从下到上对流平流中间 P63-65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B)。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D)。P77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与d相反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D )的成反比。P150 5-79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 A)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P186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Ω·cm。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Ω·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188 A.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

之间的关系。 B.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C.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P146 A.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1<Re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500<Rep <2×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400 A.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C )是对吸收过程不利的反应。 ()()A Ca OH SO CaSO H O H O B CaCO SO H O CaSO H O CO C CaSO H O SO H O Ca HSO D CaSO H O H O O CaSO H O .?+→?+? ++ →? +??++→? ? ++→?2 2 3 2 2 322322 3 2 2 2 3 2 32224212 12 12 1 2 121 221 2 322 12. 对于高温、高湿烟气的烟尘治理工艺,在选择设备时拟采用( D )为宜。 A. 旋风除尘器。 B. 袋式除尘器。 C. 静电除尘器。 D. 湿式除尘器。 在以下关于除尘器电晕电场中的粒子荷电机理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直径dP >0.5μm 的粒子以电场荷电为主。 B. 直径dP <0.2μm 的粒子以扩散荷电为主。 C. 电场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D. 扩散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用甲烷CH4作还原剂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x 的化学反应式中,(A )式为副反应。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 (1)大气成分及作用: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 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 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 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 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 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 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题1 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 A .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B .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 C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D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 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 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 选项符合 题干要求。对流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故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度地面的热量少,对流运动弱,故对流层的高度低。 【答案】D 例题2 图5-2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①一③题。 ①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对平高层-80oC -50oC -10oC 20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