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原课程设计二氧化硫吸收塔

化原课程设计二氧化硫吸收塔
化原课程设计二氧化硫吸收塔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SO2气体吸收塔的设计

系别: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姓名:杨天赐

学号:

指导老师:刘红娇

2015年 6 月 22 日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二设计方案简介

三工艺计算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混水吸收SO

2

,其余为惰性组分,采用清水进行吸收。

合气体(先冷却)中的SO

2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20℃

(三)设计内容

(1)流程的选择:本流程选择逆流操作;

(2)工艺计算:吸收剂量求取、操作线方程式、填料塔径求取、填料层高度、最小润湿速度求取及润湿速度的选取、单位填料层压降的求取、吸收塔高度等的计算;

(3)附件选型:液体分布,分布器及再分布器、支座等的选型;

(4)编写设计说明书和设计结果一览表,绘制填料塔的工艺条件图。

二设计方案简介

方案的确定

本流程选择逆流操作。

吸收剂为清水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20℃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对于水吸收SO

的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

2

散装填料。本流程选用N38塑料鲍尔环填料。

设计步骤

本课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设计: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

(3)设计液体分布器及辅助设备的选型;

(4)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

三工艺计算

基础物性数据

液相物性数据

20℃时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为 ρL = kg/m 3 粘度为 μL =·s

表面张力为σL =×103 N/m

SO 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 D L =147×10-9m 2/s=×10-6m 2/h (依Wilke-Chang 0.518

r 0.6

()1.85910M T

D V

φμ-=?计算,查《化学工程基础》) 气相物性数据

设进塔混合气体温度为20℃,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 Vm =Σy i M i =×64+×29=mol 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 ρVm =

RT PM =293

314.84

.30325.101??= m 3

混合气体的粘度可近似取为空气的粘度,查化工原理得20℃空气的粘度为 μV =×105Pa ·s

查手册得SO 2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 D V =×10-5m 2/s= m 2/h 气液相平衡数据

由手册查得,常压下20℃时SO 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为 E=×103

kPa 相平衡常数为 m=E/P=×103/= 溶解度系数为

H=ρ/EM=(×103×18)=kN ·m 物料衡算

(1)进塔混合气中各组分的量 塔平均操作压强为,故:

混合气量=3000×

20273273+×4

.221= kmol/h

混合气SO 2中量=×= kmol/h =×64=h

设混合气中惰性气体为空气,则混合气中空气量=(2)混合气进出塔的摩尔组成

y 1= y 2=

(3)混合气进出塔摩尔比组成 进塔气相摩尔比为 Y 1=

11y 1y -=04

.0104

.0-=

出塔气相摩尔比为 Y 2=

22y 1y -=0014

.010014

.0-= (4)出塔混合气量 出塔混合气量=÷()=h (5)吸收剂(水)的用量L

该吸收过程属低浓度吸收,平衡关系为直线,最小液气比可按下式计算 对于纯溶剂吸收过程,进塔液相组成为X 2=0 (

V L )min =004

.3504167.0001401963

.004167.0--=

取操作液气比为

min 4.1)(V L V L = 404.4786.334.1=?=V

L

53.567879.119404.47=?=L kmol/h

(6)塔底吸收液组成X 1 (7)操作线方程

依操作线方程0014.0404.47)(22+=-+=

X X V

L

Y X V L Y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采用Eckert 通用关联图计算泛点气速。 气相质量流量为W V =3000×=3792 kg/h 液相质量流量可近似按纯水的流量计算,即 W L =×18= kg/h 其中: ρL = kg/m 3

ρV = kg/m 3 g = m/s

2

μL =·s

(1)采用Ecekert 通用关联图法计算泛点气速uF 。 通用填料塔泛点和压降的通用关联图如下:

图一填料塔泛点和压降的通用关联图(引自《化工原理》) 图中 u 0——空塔气速,m /s ;

φ——湿填料因子,简称填料因子,1 /m ; ψ——水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之比; g ——重力加速度,m /s2;

ρV 、ρL ——分别为气体和液体的密度,kg /m3; W V 、W L ——分别为气体和液体的质量流量,kg /s 。

此图适用于乱堆的颗粒形填料,如拉西环、弧鞍形填料、矩鞍形填料、鲍尔环等,其上还绘制了整砌拉西环和弦栅填料两种规整填料的泛点曲线。对于其他填料,尚无可靠的填料因子数据。

Eckert 通用关联图的横坐标为

959.0)2

.998264.1(379245.102213)(5

.05.0=?=L V V L W W ρρ

查图一查得纵坐标值为

20.2u ()0.022g V

F L L

ρφμρ=

表一 散装填料泛点填料因子平均值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附录十一) 查得:

962.00050

.1264.111842

.99881.9022.0g 022.0u 2

.02

.0=?????=

=

L V F L

F μψρφρm/s (2)操作气速

由以下公式计算塔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D =

对于散装填料,其泛点率的经验值为u/uF=~

取 u=0. 7u F =×=s (3)塔径

由 1.255D m =

==

圆整塔径,取D=。 (4)泛点率校核:

2

3000/3600

0.737/0.785 1.2

u m s =

=? 0.737100%76.63%0.962

F u u =?=(在允许范围内) (5)填料规格校核:

120031.581538D d ==> (6)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取最小润湿速率为 (Lw )min= m 3

/m ·h 查填料手册得

塑料阶梯环比表面积at=130m 2

/m 3

Umin=(Lw )minat=×130= m 2·h

32

min 2

102213.45/998.290.585m /0.785 1.2

U m h U =

=>? 经以上校核可知,填料塔直径选用D=1200mm 合理。 (1)传质单元数N OG 解吸因数为: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为:

(2)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采用修正的恩田关联式计算

查表二:

常见材质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C σ= 33 dyn/cm = 427680 kg/h2

液体质量通量为:

气膜吸收系数由下式计算: 气体质量通量为: 气体质量通量:

液膜吸收系数由下式计算:

查表三:

常见填料塔的形状系数

本设计填料类型为开孔环 所以 Ψ=,则 又因

u/uF=﹪>50﹪ 需要按下式进行校正,即 可得: 则 由

(3)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由0.5798.223 4.76OG OG Z H N m ==?= 根据设计经验,填料层的设计高度一般为 Z ′=~Z (4-19)

式中 Z ′——设计时的填料高度,m ; Z ——工艺计算得到的填料层高度,m 。

得:

'Z = ×= m 设计取填料层高度为 '6Z m =

查:

表四 散装填料分段高度推荐值

对于鲍尔环填料, 5~10m D

=, max

6h m

600051200

h D == (符合要求) 故不需分段,填料层高度为6m 。

采用Eckert 通用关联图计算填料层压降。

横坐标为: 0.5

0.959V L

V

L w

w ρρ??= ???

表五 散装填料压降填料因子平均值

查表得,Φp =114 m-1

纵坐标为:

查Eckert通用关联图得: △P/Z = m

填料层压降为: △P=×6=

四、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1. 除雾沫器

穿过填料层的气体有时会夹带液体和雾滴,因此需在塔顶气体排出口前设置除沫器,以尽量除去气体中被夹带的液体雾沫,SO2溶于水中易于产生泡沫为了防止泡沫随出气管排出,影响吸收效率,采用除沫装置,根据除沫装置类型的使用范围,该填料塔选取丝网除沫器。

丝网除雾沫器:一般取丝网厚度H=100~150 mm,气体通过除沫器的压降约为120~250pa。

通过丝网除沫器的最大速

实际气速为最大气速的~倍所以实际气速u=×=s

2.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1)液体分布器的选型

该吸收塔液相负荷较大,而气相负荷相对较低,故选用槽式液体分布器。

(2)分布点密度计算

表六 Eckert的散装填料塔分布点密度推荐值

按Eckert建议值,因该塔液相负荷较大,设计取喷淋点密度为120点/m2 。

布液点数为n=××120=≈136点

按分布点几何均匀与流量均匀的原则,进行布点设计。

设计结果为:二级槽共设七道,在槽侧面开孔,槽宽度为80mm ,槽高度为210mm 。两槽中心矩为 160mm 。

分布点采用三角形排列,实际设计布点数为 n=132点.

图二 槽式液体分布器二级槽的布液点示意图 (3)布液计算

由重力型液体分布器布液能力计算

204

S L d n π

=

式中 Ls ——液体流量,m3/s ; n ——开孔数目(分布点数目); φ——孔流系数,通常取φ=~; d0——孔径,m ;

△H ——开孔上方的液位高度,m 。

取φ=, H ?=160mm,

则0.5

00.5

0.0161d m ??===

设计取016d mm =

液体分布器的安装一般高于填料层表面150~300 mm (取决于操作弹性),槽式分布器主槽分槽高度均取210mm ,主槽宽度为塔径的~,这里取塔径的,分槽宽度由液体量及停留时间确定,最低液位为50mm 为宜,最高液位由操作弹性塔内允许高度及造价确定,一般为200 mm 左右。

2.液体再分布器----------升气管式液体再分布器

在离填料顶面一定距离处,喷淋的液体便开始向塔壁偏流,然后沿塔壁下流,塔中心处填料的不到好的润湿,形成所谓的“干锥体”的不正常现象,减少了气液两相的有效接触面积。因此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克服此现象。

由于塔径为1100mm ,因此可选用升气管式再分布器,分布外径1180mm ,升气管数8。

3 填料支承装置

填料支承结构用于支承塔内填料及其所持有的气体和液体的重量之装置。对填料的基本要求是: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承填料的重量;提供足够的自由截面以使气液两相流体顺利通过,防止在此产生液泛;有利于液体的再分布;耐腐蚀,易制造,易装卸等。常用填料支承板有栅板式和气体喷射式。这里选用分块梁式支承板。

4.填料限定装置

为防止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填料床层发生松动或者跳动,需在填料层上方设置填料压紧装置。

对于塑料散装填料,本设计选用创层限制板。 3.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装置

(1)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直径的计算

由公式

d =

Vs 为流体的体积流量,m3/s u 为适宜的流体流速,m/s .

常压气体进出口管气速可取10~20m/s ;液体进出口速度可取~ m/s (必要时可加大)。

选气体流速为15 m/s 由VS=2000/3600= m3/s 代入上公式得d=217mm 圆整之后,气体进出口管径为d=235mm

选液体流速为 m/s ,由VS=×/(3600×)=s 代入上公式得 d=110 mm,圆整之后液体进出口管径为d=120 mm

(2)底液出口管径:选择 d= 75 mm

(3)泵的选型由计算结果可以选用:IS100-80-125型的泵 (4)塔附属高的确定

塔的附属空间高度主要包括塔的上部空间高度,安装液体分布器和液体再分度器所需的空间高度,塔的底部空间高度以及塔的群坐高度。塔的上部空间高度是指塔填料层以上,应有一足够的空间高度,以使随气流携带的液滴能够从气相中分离出来,该高度一般取。安装液体再分布器所需的塔空间高度依据所用分布器的形式而定一般需要的高度。

塔的底部空间高度是指塔底最下一块塔板到塔底封头之间的垂直距离。该空间高度含釜液所占的高度及釜液面上方的气液分离高度的两部分。釜液所占空间高度的确定是依据塔的釜液流量以及釜液在塔内的停留时间确定出空间容积,然后根据该容积和塔径计算出塔釜所占的空间高度。

塔底液相液相停留时间按1min 考虑,则塔釜液所占空间为

考虑到气相接管所占的空间高度,底部空间高度可取米,所以塔的附属空间高度可以取米。

(5)人孔

五、设计结果汇总

六、工艺流程图

下图是本设计的工艺流程简图

图二工艺流程简图

七、课程设计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生产实习后进行的,是对化学工程的过程设计及设备的选择的一个深层次的锻炼,也是对实际操作的一个加深理解。

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1)未知条件的选取;(2)文献检索的能力;(3)对吸收过程的理解和计算理论的运用;(4)对实际操作过程中设备的选择和条件的最优化;(5)对工艺流程图的理解以及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和设备结构;(6)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计算的准确度等等。

当然,在本次设计中也为自己再次重新的复习化工这门学科提供了一个动力,对化工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也是本次设计的重点,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深感要完成一个设计是相当艰巨的一个任务,如何细节的出错都有可能造成实际操作中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安全。

八、主要符号说明

at——填料的总比表面积,m2/m3

aW——填料的润湿比表面积,m2/m3

d——填料直径,m;

D——塔径,m;

DL——液体扩散系数,m2/s;

Dv——气体扩散系数,m2/s ;

ev——液沫夹带量,kg(液)/kg(气);

g——重力加速度, m/s2 ;

h——填料层分段高度,m;

HETP关联式常数;

hmax——允许的最大填料层高度,m;HB——塔底空间高度,m;

HD——塔顶空间高度,m;

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kG——气膜吸收系数,kmol/(m2·s·kPa);kL——液膜吸收系数,m/s;

KG——气相总吸收系数,kmol/(m2·s·kPa);Lb——液体体积流量,m3/h;

LS——液体体积流量,m3/s;

LW——润湿速率,m3/(m·s);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n——筛孔数目;

NOG——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P——操作压力,Pa;

△P——压力降,Pa;

u——空塔气速,m/s;

uF——泛点气速,m/s

——漏液点气速,m/s;

u′0——液体通过降液管底隙的速度,m/s;U——液体喷淋密度,m3/(m2·h)

UL——液体质量通量,kg/(m2·h) Umin——最小液体喷淋密度,m3/(m2·h) Uv——气体质量通量,kg/(m2·h)

Vh——气体体积流量,m3/h;

VS——气体体积流量,kg/s;

wL——液体质量流量,kg/s;

wV——气体质量流量,kg/s;

x——液相摩尔分数;

X——液相摩尔比Z

y——气相摩尔分数;

Y——气相摩尔比;

Z——板式塔的有效高度,m;

填料层高度,m。

希腊字母

ε——空隙率,无因次;

μ——粘度,Pa·s;

ρ——密度,kg/m3;

σ——表面张力,N/m;

φ——开孔率或孔流系数,无因次;

Φ——填料因子,l/m;

ψ——液体密度校正系数,无因次。

下标

max——最大的;

min——最小的;

L——液相的;

V——气相的。

九、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化学工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马江权,《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江苏工业学院,2007.

3. 眶国柱,史启才,《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5. 涂伟萍,陈佩珍,程达芳, 《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0.

6. 杨祖荣,刘丽英,刘伟,《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7. 管国峰,《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

吸收塔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平顶山平东热电有限公司2×210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7机组脚手架搭拆施工方案 批准人: 会签人: 编制人: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2016年04月20日

目录 目录 (2) 1、编制依据 (3) 2、施工范围 (3) 3、施工前应做的准备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 4、施工工序和方法 (4) 5、主要工器具及劳动配置 (6) 6、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 (6) 7、安全和环境控制措施 (13) 8、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 (15)

1、编制依据 1.1 《实用建筑施工手册》2000缩印版。 1.2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2000版。 1.3 《电力建设安全操作规程》DL5009.1-2002。 1.4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2002年版。 1.5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安装图。 1.6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超净排放改造工程技术协议。 1.7 原脱硫系统相关施工图纸,技术文件。 2、施工范围 2.1 脚手架搭设范围为吸收塔拆除安装、烟道拆除安装脚手架搭设拆除。 3、施工前应做的准备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1 施工前应做的准备 3.1.1根据施工任务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程序文件、施工图纸资料、安全措施及要求、相关现行国标、规范、规程等组织全体参与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及安全技术交底。具体为:工程范围、进度要求、操作方法、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技术检查与验收要求、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3.1.2班长1人(施工组长必须熟悉了解架子搭设和拆除整个流程的安全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和保证措施),架子工6人(根据施工量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杂工2人(材料转运和堆码等)。 3.2 必须具备的条件 3.2.1现场场地必须夯实平整且排水畅通,水、电、路接通,施工用材料、机具准备就绪。 3.2.2施工用安全器材准备充分。 3.2.3施工用材料按要求提前组织进场,材料的场内水平运输以盘拖为主,辅以人工转

水吸收_低浓度二氧化硫_填料吸收塔_设计

水吸收低浓度SO2填料吸收塔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依据和要求 一、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混合气体(空气中含SO 2 气体的混合气体)处理量为90 kmol/h 2、混合气体组成:SO 2 含量为7.6%(摩尔百分比),空气为:92.4%(mol/%) 3、要求出塔净化气含SO 2为:0.145%(mol/%),H 2 O为:1.172 kmol/h 4、吸收剂为水,不含SO 2 5、常压,气体入塔温度为25°C,水入塔温度为20°C。 二、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 2、填料吸收塔的塔径、填料层高度及填料层压强的计算。 3、填料塔附属结构的选型与设计。 4、填料塔工艺条件图。 三、H2O- SO2 在常压20 °C下的平衡数据

四、 气体与液体的物理性质数据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气体粘度()0.0652/G u kg m h =? 气体扩散系数20.0393/G D m s = 气体密度31.383/G kg m ρ= 液体的物理性质:液体粘度 3.6/()L u kg m h =? 液体扩散系数625.310/L D m s -=? 液体密度 3998.2/L kg m ρ= 液体表面张力 4273/92.7110/L dyn cm kg h σ==? 五、 设计要求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填料塔图(2号图)一张

第二部分 SO2净化技术和设备 一、SO2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 1、二氧化硫的来源 二氧化硫的来源很广泛,几乎所有企业都要产生二氧化硫,最主要途径是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烧。大约一吨煤中含有5-50kg硫,一吨石油中含有5-30kg硫。这些燃料经燃烧都产生并排放出二氧化硫,占所有排放总量的96%. 二氧化硫的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火山活动,森林火灾以及海水飞沫。主要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 自然来源主要是火山活动,喷出的火山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地质深处的天然硫元素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燃烧氧化为二氧化硫,随火山灰一起喷射到大气中。地球上57%的二氧化硫来自自然界,沼泽、洼地、大陆架等处所排放的硫化氢,进入大气,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氧化硫。自然排放大约占大气中全部二氧化硫的一半,通过自然循环过程,自然排放的硫基本上是平衡的。 人为来源则指在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中,使用含硫及其化合物的矿石进行燃烧,以及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的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从而使其中一部分或全部的硫以二氧化硫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二氧化硫污染。这部分二氧化硫占地球上二氧化硫来源的43%。随着化石燃料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全世界认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在不断在增加,其中北半球排放的二氧化硫占人为排放总量的90%。我国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和石油,而我国的煤炭、石油一般含硫量较高,因此,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化工厂和炼油厂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燃用高硫煤,燃煤设备未能采取脱硫措施,致使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又名亚硫酸酐,英文名称: sulfur dioxide 。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分子量64.07 密度为1.4337kg/m3 (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溶解度:9.4g/mL(25℃)熔点-76.1℃(200.75K)沸点-10℃ (263K)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正式版分解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塔的设计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 年 1 月 15 日 目录 设计任务书 (4)

参考文献 (15) 对本设计的评述及心得 (15)

附表:附表附表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混于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7500 m3/h,其中含氨气为5%(体积分数),要求塔顶排放气体中含氨低于%(体积分数)。采用清水进行吸收,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倍。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20℃. (三)填料类型 选用聚丙烯阶梯环填料,填料规格自选。 (四)工作日 每年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进行。 (五)厂址 厂址为衡阳地区 (六)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5.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6.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7.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七)操作条件 20℃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为H=(m3kPa)。 第一节前言 填料塔的有关介绍 填料塔洗涤吸收净化工艺不单应用在化工领域 ,在低浓度工业废气净化方面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工程实践表明 ,合理的系统工艺和塔体设计 ,是保证净化效果的前提。本文简述聚丙烯阶梯填料应用于水吸收氨过程的工艺设计以及工程问题。 填料塔是以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它是化工类企业中最常用的气液传质设备之一。 填料塔的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填料塔结构图 填料塔不但结构简单,且流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较小,易于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所以它特别适用于处理量小、有腐蚀性的物料及要求压降小的场合。液体自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洒于填料顶部,并在填料的表面呈膜状流下,气体从塔底的气体口送入,流过填料的空隙,在填料层中与液体逆流接触进行传质。因气液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所

111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设计说明书完整版

吉林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处理量为31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教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 12 月 5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处理量为2550~32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 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冷却到20℃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洗涤除去其中的SO 2入塔的炉气流量为3100m3/h,其中进塔SO2的摩尔分率为0.05,要求SO2的吸收率为95%。吸收塔为常压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的温度。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2、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t=20℃ (3)选用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3、设计任务: 完成吸收塔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 处理量为31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化工原理教学与实验中心 2011年11月

目录 摘要.................................................................................................................................IV 第一章绪论. (1) 1.1 吸收技术概况 (1) 1.2 吸收设备发展 (1) 1.3 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第二章吸收塔的设计方案 (4) 2.1 吸收剂的选择 (4) 2.2 吸收流程选择 (5) 2.2.1 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5) 2.2.2 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6) 2.3 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7) 2.3.1 吸收塔设备的选择 (7) 2.3.2 填料的选择 (8) 2.4 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10) 2.5 操作参数的选择 (11) 2.5.1 操作温度的确定 (11) 2.5.2 操作压强的确定 (11) 第三章吸收塔工艺条件的计算 (12) 3.1 基础物性数据 (12) 3.1.1 液相物性数据 (12) 3.1.2 气相物性数据 (12) 3.1.3 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数据 (12) 3.2 物料衡算 (12) 3.3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13)

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焙烧水吸收SO 2 炉送出的混合气体(先冷却)中的SO2,其余为惰性组分,采用清水进行吸收。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5℃ (三)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5)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6)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7)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二设计方案简介 2.1方案的确定 用水吸收SO 属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吸收流 2 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 程。因用水作为吸收剂,且SO 2 2.2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的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散对于水吸收SO 2 装填料。在塑料散装填料中,塑料阶梯环填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故此选用DN38聚丙烯阶梯环填料。

阶梯环是对鲍尔环的改进。与鲍尔环相比,阶梯环高度减少了一半,并在一端增加了一个锥形翻边。由于高径比减少,使得气体绕填料外壁的平均路径大为缩短,减少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阻力。锥形翻边不仅增加了填料的机械强度,而且使填料之间由线接触为主变成以点接触为主,这样不但增加了填料间的空隙,同时成为液体沿填料表面流动的汇集分散点,可以促进液膜的表面更新,有利于传质效率的提高。阶梯环的综合性能优于鲍尔环,成为目前所使用的环形填料中最为优良的一种。 2.3设计步骤 本课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设计 (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二)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三)设计液体分布器及辅助设备的选型;(四)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 三、工艺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 液相物性数据 对低浓度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由手册查得,25℃时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为ρ L =997.1 kg/m3 粘度为μ L =0.0008937 Pa·s=3.2173kg/(m·h) 表面张力为σ L =71.97 dyn/cm=932731 kg/h2 SO 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 D L =1.724×10-9m2/s=6.206×10-6m2/h (依Wilke-Chang 0.5 18r 0.6 () 1.85910 M T D V φ μ - =?计算,查《化学工程基础》) 3.1.2 气相物性数据 设进塔混合气体温度为25℃,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 Vm=Σy i M i=0.1×64.06+0.9×29=32.506g/mol 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

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说明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采用清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2600m3/h,其中含氨为7%(体积分数),混合气体的进料温度为25℃。要求:氨气的回收率达到98%。(20℃氨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为H=0.725kmol/(m3.kPa) 二、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 t=20℃ (3)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倍数自己确定 (4)选用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三、设计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和说明 (2)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3)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4)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5)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6)绘制液体分布器施工图 (7)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8)设计参数一览表; (9)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A4号图纸); (10)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A4号图纸); (11)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录 1. 设计方案简介 (1) 1.1设计方案的确定 (1) 1.2填料的选择 (1) 2. 工艺计算 (1) 2.1 基础物性数据 (1) 2.1.1液相物性的数据 (1) 2.1.2气相物性的数据 (1) 2.1.3气液相平衡数据 (1) 2.1.4 物料衡算 (1) 2.2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2) 2.2.1 塔径的计算 (2) 2.2.2 填料层高度计算 (3) 2.2.3 填料层压降计算 (6) 2.2.4 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7) 3. 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8) 3.1 填料支承设备 (8) 3.2填料压紧装置 (8) 3.3液体再分布装置 (8) 4. 设计一览表 (9) 5. 后记 (9) 6. 参考文献 (9) 7. 主要符号说明 (10) 8. 附图(工艺流程简图、主体设备设计条件图)

03吸收塔脚手架搭设

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11、12#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吸收塔脚手架搭设 施 工 技 术 方 案 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新海项目经理部 二00七年元月二十五日

1、工程概况 新海电厂2×220MW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程是由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建设一个投资低、运行维护费用经济合理、运行方便的副产品利用型烟气脱硫系统。 、该工程包含烟气主流程系统和石灰乳制备系统及石膏处理系统两个辅助系统,共三个系统。其中烟气主流程系统为从11、12#炉后引风机出来的未处理烟气升压风机升压GGH加热器加热吸收塔脱硫处理GGH加热器加热烟囱。 、本次安装的脚手架为吸收塔进行安装时所用脚手架,搭设在吸收塔筒体的内外侧,吸收塔筒体高为31.6m,脚手架的搭设需满足整个吸收塔安装的要求。 2、编制依据 、《新海电厂脱硫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图纸: 《吸收塔制作图》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J0301。 、引用技术规范及标准: 《建筑安装登高架设作业》;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 《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 3、构造设计 、由于该脚手架服务对象为吸收塔圆形筒体,因此该脚手架设计为多边形封闭式双排脚手架(设计参数及形状见附图一)。 4、作业范围及工程量 、作业范围为:吸收塔安装区域,占地面积约为200m2。 、主要工程量及材料:沿吸收塔壳体内外侧周围搭设多边形封闭式双排脚手架,合计约40吨。吸收塔脚手架主要工程量及措施用料见下表: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 1脚手管ф48××6000根500随工程随时 2脚手管ф48××4000根60随工程随时 3脚手管ф48××2500根1000随工程随时 4脚手管ф48××2000根1500随工程随时 5扣件十字只6000随工程随时 6扣件接头只600随工程随时 7扣件转向只100随工程随时 8脚手板50×250×2000块1000随工程随时 9安全网大眼㎡800随工程随时 10铅丝8-12#kg400随工程随时 11其它随工程随时

SO2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论文

SO2填料吸收塔課程設計 專業班級:化工0803班 姓名:*** 學號:****** 指導老師:*****

目錄 一·目的和要求 二·設計任務 三·設計方案 1.吸收劑的選擇 2.塔內氣液流向的選擇 3.吸收系統工藝流程(工藝流程圖及說明) 4.填料的選擇 四·工藝計算 1.物料衡算,吸收劑用量,塔底吸收液濃度 2.塔徑計算 3.填料層高度計算 4.填料層壓降計算 5.填料吸收塔的主要附屬構件簡要設計 6.動力消耗的計算與運輸機械的選擇(對吸收劑)五·設備零部件管口的設計計算及選型 六·填料塔工藝數據表 填料塔結構數據表 物性數據表 七·對本設計的討論 八·主要符號說明 九·參考文獻

一·目的和要求 1.進行查閱專業資料、篩選整理數據及化工設計的基本訓練; 2.進行過程計算及主要設備的工藝設計計算,獨立完成吸收單元的設計;用簡潔的文字和圖表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和計算結果; 3.建立和培養工程技術觀點; 4.初步具備從事化工工程設計的能力,掌握化工設計的基本程式和方法。 5.獨立完成課程設計任務。 二·設計任務 1.題目:SO2填料吸收塔 2 生產能力:SO2爐氣的處理能力為1500 m3/h(1atm,30℃時的體積) 3 爐氣組成:原料氣中含SO2為9%(v),其餘為空氣 4 操作條件: P=1atm(絕壓) t=30 ℃ 5 操作方式:連續操作 6 爐氣中SO2的回收率為95% 三·設計方案 1.吸收劑的選擇 用水做吸收劑。水對SO2有較大的溶解度,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有較低的粘度,廉價、易得、無毒、不易燃燒 2.塔內氣液流向的選擇 在填料塔中,SO2從填料塔塔底進入,清水從塔頂由液體噴淋裝置均勻淋下。 3.吸收系統工藝流程(工藝流程圖及說明) 二氧化硫爐氣經由風機從塔底鼓入填料塔中,與由離心泵送至塔頂的清水逆流接觸,在填料的作用下進行吸收。經吸收後的尾氣由塔頂排除,吸收了SO2的廢水由填料塔的下端流出。 4.填料的選擇 可選擇(直徑)25mm塑膠鮑爾環填料(亂堆)。特性數據如下: 比表面積α:209 m2/m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课程设计 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教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 年 5 月31 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2012 学年第2学期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2009) 指导教师:工作部门:化工教研室 一、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 1. 工艺条件与数据 煤气中含苯2%(摩尔分数),煤气分子量为19;吸收塔底溶液含苯≥0.15%(质量分数);吸收塔气-液平衡y*=0.125x;解吸塔气-液平衡为y*=3.16x;吸 收回收率≥95%;吸收剂为洗油,分子量260,相对密度0.8;生产能力为每小时 处理含苯煤气2000m3;冷却水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50℃。 2. 操作条件 吸收操作条件为:1atm、27℃,解吸操作条件为:1atm、120℃;连续操作;解吸气流为过热水蒸气;经解吸后的液体直接用作吸收剂,正常操作下不再补充 新鲜吸收剂;过程中热效应忽略不计。 3. 设计内容 ①吸收塔、解吸塔填料层的高度计算和设计; ②塔径的计算; ③其他工艺尺寸的计算。 三、进度安排 1.5月14日:分配任务; 2.5月14日-5月20日:查询资料、初步设计; 3.5月21日-5月27日:设计计算,完成报告。 四、基本要求 1. 设计计算书1份:设计说明书是将本设计进行综合介绍和说明。设计说明 书应根据设计指导思想阐明设计特点,列出设计主要技术数据,对有关工艺流程 和设备选型作出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论证和评价。应按设计程序列出计算公式和计 算结果,对所选用的物性数据和使用的经验公式、图表应注明来历。 设计说明书应附有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设计说明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封面;目录;绪论;工艺流程、设备及操作 条件;塔工艺和设备设计计算;塔机械结构和塔体附件及附属设备选型和计算; 设计结果概览;附录;参考文献等。 2. 图纸1套:包括工艺流程图(3号图纸)。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吸收塔脚手架搭设方案

1、工程概况 1.1、山西大唐国际临汾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MW机组烟气脱硫工程是由北京国电清新环保公司总承包,建设一个投资低、运行维护费用经济合理、运行方便的副产品利用型烟气脱硫系统。 1.2、本次安装的脚手架为吸收塔进行安装时所用脚手架,搭设在吸收塔筒体的内外侧,吸收塔筒体 高为38.656m,脚手架的搭设需满足整个吸收塔安装的要求。 2、编制依据 2.1、《山西临汾热电脱硫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2、图纸:《吸收塔制作图》北京国电清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SPCLF-S-S0101。 2.3、引用技术规范及标准:《建筑安装登高架设作业》;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 DL/5009.1-2002; 3、构造设计 3.1、由于该脚手架服务对象为吸收塔圆形筒体,因此该脚手架设计为多边形封闭式双排脚手架(设计参数及形状见附图一)。 4、作业范围及工程量 4.1、作业范围为:吸收塔安装区域,占地面积约为350m2o 4.2、主要工程量及材料:沿吸收塔壳体内外侧周围搭设多边形封闭式双排脚手架,合计约50吨。吸收塔脚手架主要工程量及措施用料见下表: 5、施工准备

5.1 、现场作业准备及条件 5.1.1 、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合格并报验监理。 5.1.2 、施工作业指导书经审批合格,作业人员技安交底双签字。 5.1.3 、施工现场道路畅通,照明良好,爬梯随脚手架同时搭设。 5.1.4 、吸收塔周围基础回填夯实,所有搭设材料随工程进度一月前必须满足使用用量。 5.2 、劳动力组织 5.2.1 、根据工程情况成立一个架工班,班长一名,架子工十名。 5.2.2 、工期要求:随吸收塔的壳体安装逐层搭设,在壳体安装前提前两天搭设完毕。 6、主要搭设程序 6.1、搭设流程为:架杆、板、扣件等领料、检查T基础检查、放线定位T铺设垫木T竖底层里外立杆T搭设扫地杆水平横杆T铺脚手板T绑扎护栏、斜梯T第三步三跨加装连杆件T张挂安全网T接第二层 里外立杆T同以上 4-9步搭设程序相同直至搭设完毕。 6.2 、根据安装要求,计算脚手搭设材料用量,在脚手架搭设前领料,领料时,检查架管外观是否有裂纹、扁曲、损伤及腐蚀严重等不良现象,并抽查其规格是否符合要求;扣件检查无裂纹、无少螺栓、脱扣等不良现象,转动灵活;脚手板使用时无破裂、虫蛀等不良现象,厚度符合要求,富有弹性;未使用完的脚手架、板、网、扣件等要按规格分类码放,并加设垫木,环境应干燥,防止雨淋、水泡,造成严重锈蚀。 6.3 、搭设基地检查放线定位:首先在吸收塔基础回填时应就监督其回填质量,每层回填土厚度不超 过300mm并逐层夯实,回填到要求后建议在脚手搭设部位下浇筑一层混凝土,搭设脚手时,基础符合要求,并按设计要求将脚手搭接部位放样划线。(由于吸收塔周围正在施工,因此吸收塔脚手搭设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搭设,遵循原则:先搭的先搭,后搭的加搭) 6.4、立杆搭设时,在每根立杆的底部放置底座或垫木,垫木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200mm左右, 长度大于500mm在搭设第一层立杆时以 6m与4m管交错搭设,先里后外,以避免相邻立杆的对接扣件在同一高度内,(相邻立杆的对接扣件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开始搭设立杆时,以立杆最低部紧贴地面搭设 扫地杆,并每隔 6 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杆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连杆件设置为三步三跨,将小横杆直接焊在外加强筋上(设置时应尽量设置在吸收塔加强筋上),以后每层立杆的搭设以 6m/层的高 度向上涨接,外侧最顶脚手高度高出塔顶 1.5m左右, 塔内侧脚手低于塔顶板 0.4m左右。 6.5 、大小横杆的搭设:在同一步中,大横杆应四周交圈,相邻两横杆相互交错,横杆的底步距为 1.6m,从第二步起每步高度为 1.8m,大横杆一般置于立杆里侧,横杆搭设时离壳体及加强筋的内外壁距离 不大于200mm小横杆应贴近立杆布置,任何情况下均不得拆除贴近立杆的小横杆,小横杆布置在双立杆之间与大横杆连接,小横杆可根据脚手板的长度、宽度作相应调整,斜撑的搭设应随立杆、横杆等同步搭设,由于该脚手架为多边形封闭式双排脚手架,因此不设剪力撑,只在拉杆焊接的位置设置水平斜撑。

吸收塔脚手架搭设及拆除施工方案

吸收塔脚手架搭设及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5-12-09

目录 1. 施工概况 (1) 2. 依据的图纸、文件及标准 (1) 3. 脚手架构造 (1) 4. 施工准备 (2) 5. 主要搭设程序 (2) 6. 脚手架拆除 (4) 7. 注意事项 (4) 8. 安全措施 (4) 脚手架安全承载力计算 (6) 附表1脱硫设备烟道安装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检查表 附表2:绿色施工实施计划表 工作危险源识别(JHA) 重大风险作业及控制措施 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表 重大风险作业危险控制措施验证表

#4吸收塔脚手架搭设及拆除 1.施工概况 热电生产中心取消旁路烟道改造项目,新建#4吸收塔,吸收塔上部直径φ3.8m、下部直径φ8.6m,吸收塔顶标高40m。现阶段吸收塔需要搭设的脚手架有:吸收塔原烟道入口组合安装用脚手架搭设、吸收塔内部施工脚手架搭设。 2.依据的图纸、文件及标准 2.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版 2.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1---2002 2.3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2002-01-21 2.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2.5建筑施工特种人员管理规定2008 2.6《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 5417-2009) 2.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0年1月30日发布并实施 2.8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范DL/T5437-2009 2.9总平面图、吸收塔安装图纸 3.脚手架构造 3.1吸收塔内部施工脚手架搭设①在吸收塔内部中心搭设井字架,高度至塔内顶部以下1m 处;井字架横向纵向均设置6排立杆,立杆间距均为1.4m,井字架立面设置剪刀撑。②沿吸收塔内壁整圈搭设环形双排脚手架,高度至塔顶以下1m处;双排脚手架宽度1.2m,靠近筒壁立杆间距0.5m,,脚手架每层高度不超过1.8m,环形脚手架与塔中心的井字脚手架相连,使之更牢固稳定,注意小横杆要与塔壁留有至少150mm-200mm的间隙,每层脚手架上铺设双跳板并绑扎。③每层人孔门处设置为进出吸收塔内的通道,施工人员进入吸收塔从塔外楼梯攀登至作业层高度进出吸收塔作业。(人孔门处设置警示牌)④在吸收塔内标高 4.4m、18.3-22.3m、26m高的空间层搭设满堂架,满铺跳板为安装氧化空气管、喷淋层、除雾器服务。 3.2主要工程量及材料:烟气入口脚手架、吸收塔内部施工脚手架合计用料约35吨,主要用料见下表:注:本表材料仅供参考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的设计方案 (2)

湖南农业大学 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及班级20 级()班指导教师姓名 实习类型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学院

填写说明 一、学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教育)实习和综合实习均应填写实习 日记,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将作为评价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三、学生应在实习结束后的一个星期内将实习报告统一交实习指导教师; 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逐一认真审阅,并作出客观实际 的正确评价; 五、实习报告经学院审核后作为教学档案长期保存。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炉石焙烧送出的气体冷却至25℃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以除去其中的SO 2 。入塔 炉气流量为h m/ 20003其中SO 2的摩尔分数为0.05,要求SO 2 的吸收率为95%。吸收塔为常压 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的温度,试设计一符合上述要求的填料吸收塔。 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0℃ 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4)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目录 一、设计方案简介 二、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三、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四、附图

一、设计方案简介 1)方案的确定 属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吸收流程。因用水作为吸用水吸收SO 2 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 收剂,且SO 2 2)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对于水吸收SO 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散装填料。在塑料散装 2 填料中,塑料阶梯环填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故此选用DN38聚丙烯阶梯环填料。 阶梯环是对鲍尔环的改进。与鲍尔环相比,阶梯环高度减少了一半,并在一端增加了一个锥形翻边。由于高径比减少,使得气体绕填料外壁的平均路径大为缩短,减少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阻力。锥形翻边不仅增加了填料的机械强度,而且使填料之间由线接触为主变成以点接触为主,这样不但增加了填料间的空隙,同时成为液体沿填料表面流动的汇集分散点,可以促进液膜的表面更新,有利于传质效率的提高。阶梯环的综合性能优于鲍尔环,成为目前所使用的环形填料中最为优良的一种。 空隙率堆积个数堆积重量填料因子m-1规格比表面积 m2/m3 38*19*1.2 132.5 0.91 27200 57.5 175.8 3)设计步骤 (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二)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 (三)设计液体分布器及辅助设备的选型; (四)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

氨吸收塔的设计

电信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自拟课题审批表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点)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课题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系部电信工程系 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4月 2 3 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G1051 教学班

吸收塔课程设计 摘要:氨是化工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生产原料,但是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于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会造成破坏和污染,因此,为了避免化学工业产生的大量的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直接排入大气而造成空气污染,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对于工业尾气中的氨气进行吸收,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填料吸收塔吸收的方法来净化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使其达到排放标准。设计采用填料塔进行吸收操作是因为填料可以提供巨大的气液传质面积而且填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湍流状况,从而使吸收过程易于进行,而且,填料塔还具有结构简单、压降低、填料易用耐腐蚀材料制造等优点,从而可以使吸收操作过程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引言:填料塔是以塔内装有大量的填料为相间接触构件的汽液传质设备。填料塔于19世纪中期已应用于工业生产,此后,它与板式塔竞相发展,构成了两类不同的汽液传质设备。填料塔属于连续接触式的汽液传质设备,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在正常操作状态下,气相为连续相,液相为分散相。 与板式塔相比,填料塔具有以下特点:①生产能力大。②分离效率高。③压力降小。 ④持液量小。⑤操作弹性大。但是,填料塔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填料造价高;当液体负荷较小时不能有效的润湿填料表面,使传质效率降低;不能直接用于有悬浮物或容易聚合的物料;对侧线进料和出料等复杂精馏不太合适等。因此,在选择塔的类型时,应根据分离物系的具体情况和操作所追求的目标综合考虑上述各因素。 填料的种类很多,根据装填方式不同,可分为散装填料和规整填料两大类。散装填料中较为典型的有拉西环填料、鲍尔环填料、阶梯环填料、弧鞍填料、矩鞍填料、金属环矩鞍填料、球形填料。工业上常用的规整填料有格栅填料、波纹填料、脉冲填料等。 塔型的合理选择是做好塔设备设计的首要环节,选择时应考虑物料的性质、操作的条件、塔设备的性能以及塔设备的制造、安装、运转和维修等方面的因素。板式塔的研究起步较早,具有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适应性强、易于放大等特点。

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

吉林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教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药剂0601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06240101 指导教师 2008年 12 月 19日

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年处理量为 21720.96吨二氧化硫混合气的填料吸收塔设计; 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冷却到20℃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洗涤除去其中的SO 2 。 入塔的炉气流量为1000m3/h~2000 m3/h,其中进塔SO 2的摩尔分率为0.02~0.03,要求SO 2 的排 放含量0.3%~0.5%。吸收塔为常压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的温度。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3倍。 2、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t=20℃ (3)每年生产时间:7200h。 (4)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3、设计任务: 完成吸收塔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目录 摘要 (1) 第1章绪论 (2) 1.1吸收技术概况 (2) 1.2吸收设备的发展 (2)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第2章设计方案 (5) 2.1吸收剂的选择 (5) 2.2吸收流程的选择 (6) 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6) 2.2.2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7) 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7) 2.3.1吸收塔的设备选择 (7) 2.3.2填料的选择 (7) 2.4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8) 2.5操作参数的选择 (9) 2.5.1操作温度的选择 (9) 2.5.2操作压力的选择 (9) 2.5.3吸收因子的选择 (9) 第3章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11) 3.1基础物性数据 (11) 3.1.1液相物性数据 (11) 3.1.2气相物性数据 (11) 3.1.3气液平衡数据 (11) 3.2物料衡算 (12) 3.3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13) 3.3.1塔径的计算 (13) 3.3.2泛点率校核 (13) 3.3.3填料规格校核: (14) 3.3.4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14) 3.4填料塔填料高度计算 (14) 3.4.1传质单元高度计算 (14) 3.4.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16) 3.4.3填料层高度计算 (16) 3.5填料塔附属高度计算 (16) 3.6液体分布器计算 (17)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氨气填料吸收塔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设计—15 主要内容1、设计方案简介: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进行简要 论述; 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工艺参数的 选定、填料塔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 3、辅助设备的选型 4、绘流程图:以单线图的形式描绘,标出主体设备和辅助设备的 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 5、吸收塔的设备工艺条件图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设计参数用清水吸收空气中的NH 3 气体,混合气体处理量5000m3/h,其中NH 3 含量为0.14kg/m3干空气(标态),干空气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 70%,要求净化气中NH 3 含量不超过0.07%(体积分数),气体入口温 度40℃,入塔吸收剂中不含NH 3 ,水入口温度30℃。 设计计划进度布置任务,学习课程设计指导书,其它准备……………0.5天主要工艺设计计算…………………………………………2.5天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1.0天绘制主要设备工艺条件图…………………………………1.0天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考核)……………………………1.0天合计:(1周)………………………………………………6.0天 主要参考文献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等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08 2.《化工原理》(上、下册),夏清,陈常贵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01 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理工大学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07 4.《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三版)(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08 5.《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上、下卷),时钧等主编,化学工 业出版社,1998.11 6.《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董大勤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1 7.《化工数据导引》,王福安主编,化工出版社,1995.10 8.《化工工程制图》,魏崇光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05 9.《现代填料塔技术指南》,王树楹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08 设计文件要求1.设计说明书不得少于7000字,A4幅面; 2.工艺流程图为A2幅面; 3.设备工艺条件图为A3幅面; 备注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得设计 教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材化0901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7月5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处理量为275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得设计; 矿石焙烧炉送出得气体冷却到20℃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洗涤除去其中得SO 2 。 入塔得炉气流量为2750m3/h,其中进塔SO 2得摩尔分率为0、05,要求SO 2 得吸收率为95%。吸收 塔为常压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得温度。吸收剂得用量为最小用量得1、5倍。 2、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t=20℃ (3)选用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3、设计任务: 完成干燥器得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得设计与选型,绘制吸收系统得工艺流程图与吸收塔得工艺条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化工原理教研室 2011年5月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吸收技术概况 (1) 1、2吸收设备得发展 (1)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得应用 (2) 第2章设计方案 (2) 2、1吸收剂得选择 (4) 2、2吸收流程得选择 (4) 2、2、1吸收工艺流程得确定 (4) 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得选择 (4) 2、3、1吸收塔得设备选择 (4) 2、3、2填料得选择 (5) 2、4吸收剂再生方法得选择 (6) 2、5操作参数得选择 (7) 第3章吸收塔得工艺计算 (9) 3、1基础物性数据 (9) 3、1、1液相物性数据 (9) 3、1、2气相物性数据 (9) 3、1、3气液相平衡数据 (9) 3、2物料衡算 (10) 3、3填料塔得工艺尺寸得计算 (11) 3、3、1塔径得计算 (11) 3、3、2泛点率校核 (11) 3、3、3填料规格校核: (11) 3、3、4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11) 3、4填料塔填料高度计算 (12) 3、4、1传质单元高度计算 (12) 3、4、2传质单元数得计算 (14) 3、5填料塔附属高度计算 (14) 3、6液体分布器计算 (15) 3、6、1液体分布器 (15) 3、6、2布液孔数 (17) 3、6、3 液体保持管高度 (17) 3、7其她附属塔内件得选择 (17) 3、7、1填料支承板 (17) 3、7、2除沫器(除雾器) (17) 3、7、3管口结构 (18) 3、8吸收塔得流体力学参数得计算 (19) 3、8、1吸收塔得压力降 (19) 3、8、2吸收塔得泛点率 (20)

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

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焙烧水吸收SO 2 炉送出的混合气体(先冷却)中的SO2,其余为惰性组分,采用清水进行吸收。混合气体的处理量m3/h 2000 含量(体积分数)10% 混合气体SO 2 的回收率不低于97% SO 2 吸收剂的用量与最小用量之比 1.3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5℃ (三)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5)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6)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7)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二设计方案简介 2.1方案的确定 属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吸收流用水吸收SO 2 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 程。因用水作为吸收剂,且SO 2 2.2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对于水吸收SO 的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散 2 装填料。在塑料散装填料中,塑料阶梯环填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故此选用DN38聚丙烯阶梯环填料。

阶梯环是对鲍尔环的改进。与鲍尔环相比,阶梯环高度减少了一半,并在一端增加了一个锥形翻边。由于高径比减少,使得气体绕填料外壁的平均路径大为缩短,减少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阻力。锥形翻边不仅增加了填料的机械强度,而且使填料之间由线接触为主变成以点接触为主,这样不但增加了填料间的空隙,同时成为液体沿填料表面流动的汇集分散点,可以促进液膜的表面更新,有利于传质效率的提高。阶梯环的综合性能优于鲍尔环,成为目前所使用的环形填料中最为优良的一种。 2.3设计步骤 本课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设计 (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二)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三)设计液体分布器及辅助设备的选型;(四)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 三、工艺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 液相物性数据 对低浓度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由手册查得,25℃时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为ρ L =997.1 kg/m3 粘度为μ L =0.0008937 Pa·s=3.2173kg/(m·h) 表面张力为σ L =71.97 dyn/cm=932731 kg/h2 SO 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 D L =1.724×10-9m2/s=6.206×10-6m2/h (依Wilke-Chang 0.5 18r 0.6 () 1.85910 M T D V φ μ - =?计算,查《化学工程基础》) 3.1.2 气相物性数据 设进塔混合气体温度为25℃,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 Vm=Σy i M i=0.1×64.06+0.9×29=32.506g/mol 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

年产15万吨硫酸吸收塔设备初步设计

年产15万吨硫酸吸收塔工艺设计 摘要 硫酸是一种工农业生产必需的大宗化工基础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在冶金工业中可用于钢材酸洗、纺织工业中可用于棉纱漂染,染料行业用于染料中间体生产,化肥行业用于磷铵、过磷酸钙的生产,有机合成工业用于脱水剂与高分子组合物,无机工业用于制取金属硫酸盐,民用用于净水剂硫酸铝等。此外,还用于制药、农药、石油精炼、制革、人造纤维、国防军工等工业部门。硫酸生产方法有硫铁矿法、硫磺法、冶炼尾气法、石膏法等。由于硫酸是主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国民经济发达程度上的标志之一,各国对硫酸生产都比较重视。 此次毕业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硫酸整个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及着重研究吸收工序中吸收塔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对于每一个生产方法的选择的原因和目的进行详细的剖析(如转化装置选用“3+2”五段转化工艺.选用浓度为98%的硫酸来做干燥剂和吸收剂,动力波进化工艺、等技术),从而加深对细节的把握和全局的整合. 关键词: 硫酸、吸收塔、改造

Process Design of a 300㎏/a Sulfuric Acid absorption tower abstract Sulfuric acid is a kind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ust base material, the commodity chemicals widely used. Can be used in metallurgy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in steel pickling yarn dyeing can be used for dye intermediates, dye industry production, chemical fertilizer industry for the production of ammonium phosphate, calcium superphosphate, organic synthesis industry for dehydrating agents.it and polymer composition, inorganic industrial used in producing metal sulphate, civil for DTC vitriolic etc. In addition, also used in pharmaceutical, pesticide, oil refining, leather, synthetic fiber,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etc. Sulfuric acid production methods have pyrite, sulfur, smelting exhaust, gypsum etc. The foundation is mainly because of sulfuric acid,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chemical raw materials of industry, is a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one of the marks of sulfuric acid production, countries are seriously.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of graduation design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lfuric acid and basic principle and process of research on absorption process design and materials absorption tower of choice for each production method of choice for the purpose and detailed analysi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ices" 3 + 2 conversion processes. Choose consists of sulphuric acid concentration of 98% for desiccant and absorbing wave evolution process, such as motivation, thus deepening) for technical details and global integration. Keywords: Sulfuric acid, the absorption tower, transform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