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时期深圳改革开放的定位和方向(一)

再谈新时期深圳改革开放的定位和方向(一)
再谈新时期深圳改革开放的定位和方向(一)

再谈新时期深圳改革开放的定位和方向(一)

摘要]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定位指明了方向。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具有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最佳条件,是国家新时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法治社会的最理想试验地。本文就是从这个方面对深圳新时期的定位和方向做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中共十七大报告深圳经济特区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深圳经济特区在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毫无疑问将担负更加光荣和更加重要的使命。

众所周知,近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面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水平和各地都在竞相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深圳应当怎样找准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方向,继续发挥特区特别的改革开放优势,这对深圳来说是一个挑战和考验。我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深圳经济特区指明了这个新的定位和方向。

在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面临的各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很多,有些问题还很严重。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

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仍然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的政治体制问题。正如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的,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然而,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我们既要推进改革、谋划发展,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一定要走一条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换言之,新时期无论是在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抑或是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应当实行邓小平所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国家批准成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际就是国家新时期进一步推动各方面改革开放的“过河石”。

由于深圳是中国办得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近30年的高速发展,使得深圳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内地来说更加成熟,经济基础更加厚实;同时又由于毗邻港澳,经济社会的开放度更高,人们的观念更加解放;加之深圳还拥有特殊的地方立法权,因此深圳具有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最佳

条件,是国家新时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法治社会的最理想试验地。

我想这应当就是深圳在新时期继续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特殊定位和特殊方向,因为在这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本文就是从这个方面对深圳新时期的定位和方向做出新的思考和探索。深圳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争取在

全国率先改革的试验权

近年来,中央已经陆续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长沙、株州、湘潭地区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在名义上虽然并不是这一轮被批准的新时期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是它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一个“经济特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承载了整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使命。

过去,人们对中央给予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有一个普遍和严重的认识误区。实际上自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起,中央给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是允许深圳大胆实验的改革“试验权”和“试错权”,即邓小平同志所说,闯一闯,试一试,不行回来就是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把给予深圳特殊政策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前者,而忽略了后者,而其实后者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中国许多重大的改革举措都先在深圳试点、试验、“试错”,

取得成功后再推向全国。特别是在1992年小平南巡后,这种“深圳效应”达到了高峰。在这种意义上说,深圳经济特区就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试错权”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是后来,随着对深圳优惠政策的淡化以及特区地位的弱化,允许深圳“试错”的改革开放试点权实际上也已经相当弱化甚至没有了。

因此对于现在的深圳来说,一方面当然是要自己去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主动出击,“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另一方面,还是要争取成为新时期国家在某一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别试验地。特别是如果深圳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的话,必须得到中央有关各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获得必要的改革试验权和试错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中继续掌握主动,掌握先机,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并且继续为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深圳要在政府转型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出新贡献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目前最关键也是最有条件实现的就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而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推动政府转型,建设一个高效、廉洁、公开、透明和服务型的政府。

十七大报告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总的来说是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

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主要的是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还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以及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同时也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多年来深圳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全面推进政府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深圳应进一步加快实现政府转型,基本建立起政府行政的决策、执行、监督的“三分离”体制模式。消除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使政府成为促进市场发育的推动者、良好经济环境的创造者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深圳应进一步推动政市分开。由政府制定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在市场失灵时通过政府活动进行补充和完善。政府的职能应彻底地转变到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消除不正当市场竞争,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上。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直接介入或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应放权于社会,通过行业组

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解决好的问题,就应当将这些事项交给社会去做。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方面,深圳应继续深化财政、投资体制、司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继续在工程建设、土地批租、产权交易等方面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司法行为的公正性。同时深圳还应进一步精简政府的审批事项;完善政府采购体制;优化区以下行政层级,缩短管理链条,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深圳应进一步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动政府转型这方面,深圳应当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通过学习和借鉴香港特区政府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建立优质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为全国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为国家在这方面的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深圳要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深圳可以在国家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继续成为排头兵和试验田,不仅是因为如前所述深圳具备更优越的改革条件,而且还由于深圳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比例严重倒挂、外来人口几倍于本地人口的城市,是一个极其典型的移民城市。截至2006年底,深圳全市总人口已接近1300万,而本地的户籍人口仅为197万。而外来人口又主要以“打工仔”“打工妹”这些在深圳各类企业中就业的进城农民工为主。这种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以及逐渐拉大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必然给一个城市的公共资源负荷带来持续的挑战,并进一步带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等问题,社会不稳定及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 作文5篇 4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年后的深圳是我国一线城市,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发生了哪些巨变?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深圳40周年巨变作文【1】 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40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 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 飞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 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 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 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 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 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在 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 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而那时 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 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 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 才两三百多块。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 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 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而后深圳随着时代 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如今,深圳人民的衣食住行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于是,靓丽时髦的穿衣已普遍存在,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营养的搭配与居住的环境,生 活质量普遍提高。想想当初的那些为了仅仅是温饱而不得已偷渡去打工的深圳人,这 改革赋予的时代的变迁是有着多么大的变化呀。现在。只要我们谈论到深圳本地人, 那就是富有的代名词,他们有着土地还有每年的分红,我想,这是令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人难以想象的吧。另外对于交通,以前人们大多都走路或骑自行车,而如今不仅公 交车的路线几乎遍布了深圳各个偏远繁华的地区,还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轿车,人 们的出行可谓很是方便。地铁这种高速的列车也渐渐被开通了,可以说我们的距离是 越来越小了。

你知道深圳改革开放之前的样子吗

深圳之最——中山公园(lulu旁白:说真的,中山公园在哪里呀???) 每年百公里的出发点——中山公园有三个深圳之最: 深圳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始建于一九二五年,由中华民国宝安县县长、香港绅士胡钰先生为纪念孙中山而建。当时面积仅有1.3万平方米。如今面积49万平方米。 深圳最早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三年十月,深圳建市的第四个年头,中山公园就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距今613年的古城墙——明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年)修建的南头城北城墙遗址; 全国最大的孙中山头像:中山公园的孙中山大型石雕头像用重达88吨的花岗岩雕刻而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孙中山头像。雕像背面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迹:“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因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 深圳之源——南头古城(lulu旁白:南头古城我去过!不过是至少10年前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下次再要拜访一下) 54年前——1953年,宝安县委机关迁至深圳镇。自此以后,1000多年里一直是深圳地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头日渐衰落。 1676年前——公元331年,东晋在深圳南头设置了东官郡,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及香港地区。所辖6县之首的宝安县意为“得宝而安”。这是深圳地区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国家行政机构。 南头红花园出土的东汉人面砖像,这应该是深圳先祖最早艺术形象,一双圆睁了1700年的双眼,见证了深圳沧海桑田的变化

“革故鼎新,去危为安”——1573年,明朝设立新安县,县府仍设在今南头古城。 明代的南头城寨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消息传到深圳,龙华革命党人卓凤康、何玉山带领队伍攻打南头城。卓凤康率先冲进南头的县衙门,手里拎着一包当作干粮的煮鸡蛋,县官们看见,以为是炸弹,吓得魂飞魄散,作揖求饶。所有官员、衙役束手就擒。新安县城宣告光复。清朝在深圳地区数百年的统治结束。 1914年,为了避免与河南省新安县名重复,国民政府将深圳地区改用旧名宝安县,县政府仍设在南头。 1939年,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战略要地南头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宝安国民政府从从东莞迁回南头。 1949年10月16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升起后的16天,南头城也升起了五星红旗。一枪未发,滴血未流,解放军接管国民党政权。 70年代的南头城门,城头上的碉堡是日本人占领时修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