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题目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题目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题目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催化)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固定式)污染源和(移动式)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 )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氮)和(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和(光化学)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物理)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1.有毒有机物的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有氧化、_还原_、水解、结合。

2.光化学烟雾从产生到结束,其中主要污染物依次出现的顺序为NO,NO2,烃,醛,O3,自由基,RC(O)O2,二次污染物有O3,醛,PAN,过氧化氢等。

3.导致臭氧层耗损的典型物质有NOx,HOx,ClOx,CFCs。

4.大气中的自由基有HO,HO2,R,RO,RO2。

5.清洁生产审核七个阶段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靠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

6.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包括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

7.国际上一直把PH为5.6 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

8.土壤污染物按污染物性质大致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微生物四类。

9.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10.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是噪声污染的三个要素,控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

2、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整体,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3、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的转嫁。

4、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而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5、环境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6、资源从自然环境中提出利用,然后以“三废”的形式,即废气、废水、废渣再排向自然环境。

7、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8、大气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恒定成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

9、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只有波长为290—430nm能量较大的太阳短波紫外辐射,才能使NO2分子激发产生光解。

1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12、通常微观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作基态,原子较稳定。

13、SO2在大气中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作用和催化氧化作用。

13、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按行业分类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4、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表明:NO2推迟3小时,O3滞后5小时出现峰值,同时NO和CO的浓度随之相应降低。

15、基态的原子受到光照射后,如果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光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称作激发态。

16、酸雨属二次污染,它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NOX和SOX。

17、五种典型的烟型分别为爬升型、平展型、漫烟型、波浪型和锥型,漫烟型污染最严重。

18、形成光化学烟雾前提是大气中存在NOx和CH化合物,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是主要来源。

19、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递减率平均约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0、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21、低层大气中SO2的吸收光谱表明,在294nm处为强吸收,SO2吸收此波长的光后转变为1SO2(单重态SO2);在384nm处为弱吸收,SO2吸收此波长的光转变为3SO2(三重态SO2)。

2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化学元素是氮、磷。

23、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24、按水循环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25、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

26、有氧条件下,有机酸可进行彻底氧化,其最终产物是CO2和H20。

27、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

28、湖泊是全球水体富营养化发生频率最高、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域。

29、污染物在水体的运动形式有三种:推移、分散、衰减。

30、在自然情况下,天然水体的水质也常有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属于水体污染,称为水质异常。

31、通常所说的“五毒”物质,是指重金属汞、镉、铅、铬和类重金属砷,其中汞的毒性最大。

32、农业缺水、城市缺水及生态缺水是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三个主要问题。

33、水库是人工形成的湖泊,一般为淡水湖性质。

34、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总体上来说可以从三个大方面来解决:开源、节流、治污。

35、DO变化状况可用氧垂曲线表示,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可把其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36、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过程:多糖→二糖→单糖→丙酮酸→氧化或者发酵。

37、由于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消耗水中的氧,污水排入后,水中的DO(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

38、脂肪的降解过程为:脂肪→甘油、脂肪酸→丙酮酸→有氧氧化或无氧发酵。

39、影响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释放的污染种类可分为: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有机有毒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石油类物质。

40、日本学者研究指出,湖水总氮与总磷的浓度比为12∶1~13∶1时,最适宜藻类增殖。

41、土壤是由固态、液态、气态等三相物质所组成的。

42、有机农药按化学组成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三大类。

43、有机氯类农药以六六六、DDT为主,具有脂溶性,易溶于脂肪,并在脂肪中蓄积。

44、1962年美国出版了R-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杀虫剂(农药)造成的生态危机,震动了欧美各国。

45、土壤剖面结构: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风化层。

4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反之,稳定性就越差。

47、废弃物的排放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最终超过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环境的恶化。

48、各营养级生物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是逐级增加的。

49、人耳刚刚听到声压为听阈,使人感到疼痛时的声压为痛阈。

50、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人为缩短,食物网结构简单,生物量金字塔呈倒金字塔型。

51、生态系统中第一能量流是以太阳能作为初始能量的;第二能量流是以化学能作为初始能量的。

52、当噪声的声压增加9倍时,其声压级增加20dB。

53、当噪声的声压增加999倍时,其声压级增加60dB。

54、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55、危险性废物是由发达国家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

56、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是氟利昂和氮氧化物,它们在臭氧层中的浓度并不因臭氧的减少而减少。

57、酸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

68、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全球的气温升高并不是均等的,由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幅度是递增的,即南北两极的气温变化更大。

59、我国有三大基本国策依次是保护耕地、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

60、自然资源分为恒量资源、可更新资源、耗竭性资源三大类。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是( C )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大面积砍伐森林 D.噪声

2.在大气的可变组分中不包括( C )

A.C02 B.H20 C.N2 D.SO2

3.降尘离子一般直径为(A )

A.大于10um B.小于10um C.等于10um D.不大于10um

4.属于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是( B )

A.燃料燃烧B.森林火灾 C.交通运输 D.农业排放

5.不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条件是( D )

A.大气逆温

B.无风

C.晴天

D.阴天

6.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使海水平面(A )

A.上升B.下降 C.不变 D.变化无常

7.如果大气中无氧气存在,不可能产生的气体是( D )

A.N2 B.CH4 C.H2S D.O3

8.生物法处理废水将除去部分可生化分解的( B )

A.无机物B.有机物 C.重金属 D.N、P

9.含氰电镀废水含有大量的( C )

A.汞 B.Pb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7659469.html,— D.NO3—

10.森林生态系统检测的地形特征指标主要有(A )

A.地貌

B.坡向

C.土壤类型

D.坡度

E.海拔高度

11.森林旅游中,游客影响植被的主要因素包括( B )

A.采集

B.燃烧

C.污染

D.践踏

E.砍伐

12.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及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称为( A )。

A.大气污染

B.大气破坏

C. 大气沉降

D.酸雨

13.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过程称为( C )。

A.土壤酸化

B.土壤退化

C.土壤污染

D.土壤盐渍化

14. 土壤净化作用的主要机理是( D )。

A.物理和物理化学净化作用

B. 化学和生物净化作用

C. 物理和化学净化作用

D. A和B

1.日本发生的水俣事件是因为使用了含(C )食物引起的。

A.铬

B.铅

C.甲基汞

D.镉

2.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火山喷发

D.水旱灾害

3.酸雨是指Ph<( C )的降水

A.4.5

B.5.0

C.5.6

D.6.5

4.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C )类水质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5.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分一、二、三级处理,三级处理的目的是(D )

A.去除有机物

B.去除无机物

C.去除颗粒物

D.去除氮、磷

6.下列( B )为化学需氧量的简写。

A.BOD

B.COD

C.DO

D.TOC

7.飘尘是指粒径<( B )μm,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A.2.5

B.10

C.30

D.100

8.下列哪个不是常用的空气污染物指数(D )

A.SO2

B.NO2

C.CO

D.TSP(总悬浮颗粒物)

9.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执行(B )标准。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0.正常人耳的痛阈声压是听阈的(C )倍。

A.10^4

B.10^5

C.10^6

D.10^7

1、“第一次浪潮”出现的环境问题表现为(B )

A.饥荒

B.生态平衡失调

C.环境污染

D.污染转嫁

2、诱发四日哮喘病的主要污染物为(A )

A.SO2

B.TSP

C.NOx

D.CH化合物

3、诱发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C )

A.Hg

B.Pb

C.Cd

D.As

4、“第三次浪潮”出现的环境问题表现为(D)

A.饥荒

B.生态平衡失调

C.环境污染

D.污染转嫁

5、“第二次浪潮”出现的环境问题表现为(C )

A.饥荒

B.生态平衡失调

C.环境污染

D.污染转嫁

6、诱发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A )

A.Hg

B.Pb

C.Cd

D.As

7、下列环境污染事件哪个属于污染的“转嫁”?(C )

A.伦敦烟雾事件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博帕尔惨案

D.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

8、在大气组成中,含量变化最明显的是(D )

A.N2

B.O2

C.Ar

D.CO2

9、在大气结构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层是(D)

A.逸散层

B.平流层

C.热成层

D.对流层

10、在大气环境中,诱发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化学物质是(D )

A.SO2及SO3

B.CO及CO2

C.NO及NO2

D.CH化合物及NOx

11. 造成大气环境中,CO2浓度增加的人类活动是(A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水能资源的利用

C.核能的利用

D.太阳能的利用

12、在工业布局中工厂厂址选择须考虑环境因素,下列哪一项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C )

A.工厂污水排放口建在靠近城市水源地

B.工厂污水排放口建在靠近河流补给区

C.排放有害气体的工厂建在城市主导风向下方

D.排放有害气体的工厂建在城市主导风向上方

13、大气圈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出现在哪一层?(A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

14、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污染物是(C )

A.硫酸烟雾

B.烟尘

C.光化学烟雾

D.化学农药

15、地面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烟型是(D )

A.爬升型

B.平展型

C.锥型

D.漫烟型

16、我国的哪个城市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B )

A.沈阳

B.兰州

C.成都

D.福州

17、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目的是消除(D )

A.悬浮物

B.重金属

C.病原微生物

D.耗氧有机物

1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是(C )

A.物理法

B.化学法

C.生物-化学法

D.生物法

19、引起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的主要污染物质是(D )

A.放射性污染物质

B.氟化物

C.氯化物

D.有机物

20、合成藻类原生质时,所吸收的N、P的比例是(D )

A.1:16

B.1:2

C.2:1

D.16:1

21、自然水体对有机污染物净化完成后的恢复期,溶解氧含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C )

A.微生物生物量异常

B.动物异常

C.藻类生物量异常

D.重金属含量

22、关于赤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P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

C.在封闭海湾容易发生

D.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

23、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是(A )

A.N、P

B.Hg、Cd

C.Cu、Zn

D.I、Se

24、海洋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被称为(A )

A.赤潮

B.生物富集

C.生物放大

D.水华

25、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被称为(D )

A.赤潮

B.生物富集

C.生物放大

D.水华

26、下列农药中属于高残留农药的是(A )

A.有机氯类

B.有机磷类

C.氨基甲酸酯

D.除草剂

27、土壤在哪种状态下有利于农药分解(D )

A.落干氧化

B.落干还原

C.淹水氧化

D.淹水还原

28、土壤潜在酸度是由胶体吸附的(C )水解引起的

A.K+

B.Na+

C.H+及Al3+

D.Mg2+

29、在南极企鹅体内新发现的化学物质是(D )

A.Hg

B.Pb

C.Cd

D.DDT

30、下列农药中属于禁止生产及使用的农药是(A )

A.有机氯类

B.有机磷类

C.氨基甲酸酯

D.除草剂

31、土壤溶液中,活性酸度的大小取决于(C )的浓度

A.K+

B.Na+

C.H+

D.Mg2+

32、土壤是由(D )相物质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特殊物质

A.零相

B.一相

C.二相

D.三相

33、下列农药中属于脂溶性农药的是(A )

A.有机氯类

B.有机磷类

C.氨基甲酸酯类

D.除草剂

34、在大气环境中,对O3层造成破坏的主要化学物质是(C )

A.CH4

B.CO2

C.氟利昂

D.SO2

35、在大气环境中,诱发酸雨的主要化学物质是(B )

A.CO及CO2

B.硫及氮的氧化物

C.氟利昂

D.CH化合物及TSP

36、与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形成有关的主要污染物分别为(D)

A.CO2、硫及氮的氧化物、CH化合物、氮的氧化物

B.CH化合物及氮的氧化物、CO2、氟利昂、硫及氮的氧化物

C.CO2、氟利昂、CH化合物及氮的氧化物、硫及氮的氧化物

D.SO2、CO2、氟利昂、CH化合物及氮的氧化物

37、环境的良性发展正确的说法是(C )

A.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暂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

B.“杀鸡取卵”

C.既能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又不使环境质量下降

D.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

38、下列哪种行为是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的(D )

A.把农田改为建筑用地,扩大居住面积,改善生活环境。

B.将现有林地、草地改为耕地,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

C.增加城市车辆,解决“乘车难”问题。

D.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39、诱发温室效应的气体是(D )

A.NO2

B.SO2

C.NO

D.CO2

40、下列可能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B )

①地震、泥石流②干旱及洪涝灾害③寒潮及冰冻

④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⑤土地盐碱化⑥臭氧层破坏及酸雨污染

A.①②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41、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是(A )

A.氟里昂和NOx

B.CO2和CO

C.SO2和烟尘

D.各种化学农药

42、世界上的第三大酸雨区出现在我国的(D )

A.东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长江下游

D.西南地区

43、危险性废物越境迁移的走向是(A )

A.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1. 大气污染物分初生污染物和次生污染物。次生污染物是由 D 产生的。

A. 火山爆发

B.森林大火

C.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及污染事故排出的废气

D.大气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

2. 水体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方式有 D 等。

A.水力迁移、水解、光分解

B.沉积、吸附

C.络合、氧化还原

D. 水力迁移、水解、光分解、沉积、吸附、络合、氧化还原

3. 产生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目前来说,温室效应作用最强的温室气体是:C

A.SO2

B.N2O

C.CO2

D.CH4

4. 造成大气平流层O3破坏,产生臭氧空洞的破坏能力最强的物质是:D

A.H

B.HOx

C.NOx

D. ClOx

38. 造成大气平流层高空中O3层破坏的物质的人为来源主要是:B

A.煤的燃烧

B.生产使用氟利昂

C.SO2排放

D.石油烃的排放

5. 大气层在烟囱以上处于稳定状态,在烟囱高度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会形成 C 烟羽,许多烟雾事件是在此条件下形成的。

A. 波浪型

B.锥形

C.熏烟型

D.扇型

6. 目前酸雨现象遍及全球,主要原因是酸性气体大量排放,与酸雨问题直接有关的主要是大量排放。D

A. SO2、NOx

B. SO2、SO3

C. NOx、NH3

D. HCl

7. 大气降水形成“酸雨”的pH限值是:C

A. <6.0

B.<6.5

C.<5.6

D.<5.5

8. 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D

A. 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

B.最优状态的要素

C.最差状态的要素

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9. 城市生态系统中:A

A. 人是系统的主体

B.环境是系统的主体

C.城市是系统的主体

D.人和城市都是系统的主体

10. 废水处理系统按处理的污染物及处理深度要求不同,通常包括工艺流程。D

A. 一级处理、二级处理

B.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

C. 预处理、生化处理

D.预处理、一级、二级和高级处理

11. 废水处理预处理中的调节池的作用主要是:D

A.水量调节

B.水质(浓度)调节

C.pH调节和水质调节

D.上述内容全包括

12. 废水的混凝沉淀主要是为了:D

A.调节pH

B. 去除具有胶体特性的细微悬浮物

C.去除有机物

D. 去除多种较大颗粒的悬浮物,使水变清

13. 无机低分子混凝剂主要是以机理起作用去除废水中污染物。D

A. 压缩双电层、异性电中和

B.吸附、架桥

C.离子交换

D. 重力沉降

14.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主要是以机理起作用去除废水中污染物。D

A. 吸附架桥

B.沉淀网捕

C. 离子交换

D. 吸附架桥和沉淀网捕

15.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达一级排放标准,通常控制的水质指标是:A

A. pH、SS、BOD

B.温度、色度、浊度

C.COD、NH3-N

D. pH、SS、BOD、色度、COD、NH3-N、TP、LAS

16. 沉淀是废水处理中重要而简单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它主要去除废水中污染物。B

A. 密度大于水的有机和无机悬浮颗粒

B.固体污染物

C.有机物和无机物

D. 比水重的污染物

17. 要使气浮过程有效地去除废水中污染物,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有足够的溶解空气量、形成微小气泡和适当的气浮剂

B.废水中有疏水性污染物

C. 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D. 被去除污染物比水重

18. 加压溶气气浮流程中,你认为采用较为经济合理。C

A. 全部进水加压

B.部分进水加压

C.部分回流水加压

D.清水加压

19. 过滤是给水和废水处理中比较经济合理而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能去除水中微量残留悬浮物,进一步降低水中色度、SS、BOD、COD和病菌含量,一般用于:A

A.废水预处理

B.给水的预处理

C.给水和废水的深度处理

D.活性炭吸附的后处理

20.根据摄取营养方式、废水生化处理中微生物可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好氧生化过程是利用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分解污染物的。D

A.好氧自养菌

B. 好氧异养菌

C. 兼养或好氧自养菌

D. 兼养或好氧异养菌

三、简答题

1.简述目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答: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指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后又发展成为对全球造成危害或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2分)

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①森林锐减②土地退化③沙漠化④水上流失⑤人口问题⑤城市化问题⑦淡水资源短缺⑧植被硷坏⑨物种灭绝⑩海洋污染11危险废弃物转移12全球变暖13臭氧层破坏14酸沉降等。(每点0.5分,答对6点即可得3分)

2.简述产生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

答:①颗粒污染物(或飘尘、降尘、TSP即总悬浮颗粒物);

②硫氧化物(或SO3、硫酸、或硫酸盐);

③氮氧化物(或NO x,或N2O x);

④碳氧化物(或CO、CO2);

⑤卤素及化合物(或Cl2、HC12、HF、氯代烃、氟氯烃);

⑥碳氢化合物(或甲烷等)。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对5点即可得满5分)

3.什么叫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哪些指标来衡量?

答:①动植物残体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的易分解有机物为水中耗氧有机物。(1分)

②实际工作中采用含量指指标:BOD(生物化学耗氧量)、(1分)COD(化学需氧量)、(1分)TOC (总有机碳量)(1分)以及TOD(总需氧量)。(1分)

4.农药污染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杀死号害虫天敌、传粉昆虫、益鸟等;(2分)

②害虫会在长期使用农药后增加抗药性,增加防治成本;(1分)

③土壤中农药积累对人体键康有影响;(1分)

④随着农药生产、运输,废弃农药会大量进人生态系统。(1分)。

5.试述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置方式。

答:目前陆地上进行处置是唯一途径,因可能污染而不允许在海洋进行处置,大气、外层空间目前尚未考虑(2分)。土地填埋分为卫生填埋处置生活垃圾(1分)和安全填埋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废弃物(2分)。

6.简述生态农场在能源利用上的作用。

答:生态农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1分)建立的新型(1分)农业生产模式。(1分)它可以因地制宜利用不同技术,提高太阳能转化率(1分)、生物能利用率和废弃物再循环率。(1分)

7.试述生物技术(森林、草地)在防治噪声污染中的作用。

答:①噪声被叶反射呈不同方向试缀声波;(1分)

②引起树叶微振消耗噪声能;(1分)。

③尤其能优先吸收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高频噪声和低频噪声;(1.5分)

④不同绿地类型减噪声功能不同。(1.5分)

1.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1)形成过程

①NO2光解导致O3生成

②有机HC化合物的氧化生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HO2、RO2、RC(O)O2等过氧自由基。

③过氧自由基引起了NO向NO2转化,进一步提供了生成O3的NO2源,同时形成了HC化合物(醛、醇、酮等)及含N的二次污染物如PAN和HNO3等

(2)形成条件

①污染条件:存在排放NO2、HC等污染物的污染源,如汽车尾气、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

②地理条件:①南北纬60度之间,光强大;②夏季可能性>冬季,夏季中午前后易发;③利于污染物在地面附近聚积的天气,如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风力不大。

二.简述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1)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

⑵形成原因:①大量人为热排放使城市白天增温比郊区快。②城市空气中大量的污染物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热量的损失。③城市人工下垫面干燥,水体土壤的蒸发量小,植物蒸腾量小,增温迅速。④城市人工下垫面导热率高、热容量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缓慢放热,降温比城郊农村慢。⑤城市建筑密集引起正常的空气流动不畅,风速降低。

(3)规律:城市越大、纬度越高,城乡温差越大;冬季、夜晚热岛效应更明显。

三:影响烟气抬升高度△H的因素

①与烟气出口速度、烟囱口内径呈正相关。

②与烟气同空气的温差呈正相关。

③与烟囱风速、湍流强度呈负相关。

④温度层结:稳定层结抑制烟气抬升;不稳定层结使烟气抬升增强。

⑤离地面距离:近地面湍流强,不利于抬升;离地面越高,对抬升越有利。

四:影响下风向侧有害物质浓度的因素:

①与其排放量成正比。

②与烟囱有效高度的2次方成反比。

③对于同一有效高度,与烟囱口的平均风速成反比。

④下风向地面有害气体浓度分布不是直线型的,最大浓度出现地点随大气的稳定状况而异。大气不稳定时,最大浓度出现在靠近烟囱处;大气稳定时,最大浓度出现在离烟囱较远的下风向。

五.怎样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大气污染物的生成,与工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改变生产工艺,采取无害化工艺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②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采取无污染或低污染的能源等;③严格选择原料和燃料,尽可能使用低硫少灰的燃料,并采取预处理措施,变有害物多的原料和燃料为无害少害的原料和燃料。④在燃料一定的情况下,改进燃烧方法,这是节约燃料和降低有害物质排放的有效方法。⑤实行集中供热,把分散的小锅炉房集中起来必为大型锅炉,提高热效率减少污染。⑥改变用煤做饭烧水,大力发展炊事能源煤气化和电气化,减少因烧煤引起的城市大气污染。

六:用图例表示高架源的图像并阐述其发生原因、特点、危害

(1)翻卷型(波浪型)

出现在中午前后,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上下层混合强烈,风速较大,烟团翻卷剧烈,扩散十分迅速,污染物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近。一般不会造成烟雾事件。

⑵锥型

出现于多云或阴天的白天、强风、冬季的夜晚,大气处于中性层结状态或稳定状态,此时烟气沿主导风向扩散,烟流呈圆锥型。污染物输送得较远,扩散速度仅次于波浪型,一般不会造成烟雾事件。

⑶爬升型

出现在日落前后,因地面辐射逆温,烟囱高度以下为逆温,上部仍为不稳定大气。上层有微风或湍流,烟气向上扩散;下层无风无湍流,烟气不向下扩散。持续时间较短,对地面污染较小,一般不会造成污染。

⑷平展型

出现于冬、春季节弱风晴朗的夜晚,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出现逆温层,烟云呈水平方向,缓慢扩散,受稳定层结控制,湍流受抑制,垂直方向很小,似带子。烟囱高,污染物输送远,在远方造成污染;烟囱低,近地面污染物浓度大。遇到山丘或高大建筑阻挡时,污染物不易扩散。

⑸熏烟型(漫烟型)

出现在日出后8-10时,地面加热后,使逆温层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烟气扩散情况与爬升型相反,污染物向下扩散很快,使地面的浓度很高,污染严重,多数烟雾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污染程度:漫烟型最严重,其次是波浪型、锥型、平展型、爬升型)

七:影响大气输送和扩散的因素:

1.地形地物(动力因素)

2.山谷风(热力效应)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3.海陆风(热力效应)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4.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

5.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

6. 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

几何形状:点、线、面源

持续时间:连续、间断、瞬时源

高度:地面、高架源

八:中国水资源特点:

①水资源总量高,但人均占有量很低;②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③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④雨热同期是我国水资源的突出优点;⑤水体污染蔓延,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⑥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程度严重。

九:重金属元素在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①含量低,均低于0.1%,但分布广泛,在局部地区危害明显。

②应用广泛,污染源比较多。

③有价态变化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明显,尤其对人体。

十:臭氧消毒的优点:

①消除氯气在运输、储存、处理过程中的危险。

②未发现对水生生物有害,是良好的消毒剂及杀菌剂。

③可以提高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并继续氧化水中残留的有机物。消除N、P,消除水体的富营养化。

④用O3处理后,不增加总溶解固体,不改变PH值。

十一:水体热污染危害:

①水中溶解性气体发生显著变化:溶解氧的饱和度降低。

②水中化学生化反应速率上升: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加快,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生物种群、群落变化:20℃硅藻、30℃绿藻、35℃蓝藻;有些生物尤其是鱼类不适应高温的水而死亡。

十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

海洋上称为“赤潮”。

十三: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的比较:

共同点:都是由于水体中N、P富集,引起水体DO下降、水质恶化;

不同点: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须过程,经历时间漫长,需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人为富营养化因人类排放含有N、P的工农业生活污水所致,演化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可使湖泊由贫变富。

十四:土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生态失衡: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土壤本身受到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瘠化等生态失衡问题。

②土壤污染: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实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代工业及城市化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中的各种污染物,经不同途径使土壤受到污染。

③土壤流失:土壤由水力或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移运走的侵蚀类型。

原因:植被破坏;坡地耕种;年降雨分配不均

危害:土壤薄层化;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④土壤沙化

原因:极端干旱及大风;过渡放牧;乱挖乱樵;水资源萎缩;过渡开垦;森林植被破坏。

十五:土壤净化方式:

⑴污染物在土壤中会挥发、扩散、分解,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⑵经过沉淀、胶体吸附使污染物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农作物对其难以吸收利用,污染物退出生物循环,脱离食物链。

⑶通过生物或化学降解毒性变小,甚至无毒,乃至为营养物质。

十六:氧化——还原条件对迁移转化的影响:

还原状态(淹水)受硫S影响金属性质变价元素

-2价的MS ,不溶于水形成沉淀,农作物难以吸收,遏制其毒性。

+6价的MSO4 ,溶于水,农作物对其可以吸收,发挥其毒性。氧化性固定,如:铁和锰。砷以AsO43- 形式存在,毒性较小。

氧化状态(落干)

十七:(1)土壤污染的主动预防措施

①.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②.加强土壤污灌区的建设、监测和管理。

③.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④.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

⑵土壤污染的被动治理措施

①.施加抑制剂。②.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③.改变耕作制度。④.客土、深翻。⑤.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十八:城市废水的二级处理(画图并论述)(具体的见书本P107-108)

1.处理方法

物理法: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化学法:化学沉淀、混凝、中和、化学氧化

生物法: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

2.污水一级处理:主要去除固体悬浮物(SS)。通过机械过滤、筛滤等,沉淀的固体颗粒。

效果:可除掉35%的BOD和60%的SS,为初级处理。

3.污水二级处理:为生化处理。主要去除有机物(BOD),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态和溶解态的有机物。

效果:去除75%~95%的BOD,出水BOD可达标排放。

二级处理常用生物法和絮凝法。生物法主要是除去一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絮凝法主要是去除一级处理后废水中无机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或低浓度的有机物。

补:图示是活性淤泥法。当污水进场后,首先通过棒条筛,以出去悬浮杂质,防止损坏水泵或堵塞管道。

污水经过筛滤后流入砂砾池,大粒粗砂、石块、碎屑等大颗粒都沉析出来。

二十:人工环境的特点:

①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②人工环境的多样化

③人工环境的脆弱性④环境污染严重⑤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二十一:城市环境的特点:

①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②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③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④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

⑤城市的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突出

二十二: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

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植物及动物的种群组成及结构已被人工强制简化,生产者(绿色植物)小于消费者(人)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由于其生产者小于消费者,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依赖于外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也依赖外部生态系统的分解,所以,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

二十三:酸雨的危害:

①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会使湖泊变成酸性,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②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使酸性土壤PH值进一步下降,酸度增加。

③对各种材料的影响:可以对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贮罐、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讯电缆等材料造成腐蚀。

④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由于酸性水溶解作用,使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增高,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二十四:臭氧层的特点:①浓度很低,最高也不超过10ppm;②分布不均匀,低纬度较少,高纬度较多;③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99%的紫外线(波长240~329nm);④臭氧是温室气体之一。

二十五:什么是温室效应?论述全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后果,及控制对策?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组分(温室气体),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

原因:1、人类活动排放过多温室气体进入环境。2、与此同时,对森林和植被的破坏。

后果:①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②气候异常,灾难加剧。

③危害植物作物生长,引起部分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3.控制全球变暖的综合对策

①调整能源战略②绿化对策③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限制毁林

④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二十六:中国人口现状;

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速度减缓③人口城市化加快

④人口老龄化⑤男女性别比偏高

⑥人口素质亟待提高⑦人口分布不均衡、流动人口增加

二十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①对于恒量资源,人类应该尽可能地加以利用,该资源并不会因其被利用而减少,不使用也就是白白地浪费资源。

②对于可更新资源,虽然是可更新的,但却是有限度的。人类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科学合理,否则,这些资源也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③对于耗竭性资源来说,人类必须尽可能地节约利用,尽可能增加回收率和寻找替代物质,延长其使用年限,推迟其枯竭年限的到来。

二十八:传统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

物质资源推动型非物质资源推动型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以物为本以人为本

注重眼前利益注重长远利益

二十九: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①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会有一定改善;而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和基础建设不足,城市膨胀超前形成,引起环境恶化;

②燃煤量大的城市和工业区大气环境质量可能会继续恶化,

③新兴中等城市噪声污染会加重;

④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将得到改善,但无害化处理率短期难以有大提高。

三十:怎样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课历年试题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我国酸雨组成以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5、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 环境科学2002年 一、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牌坊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气二次污染物"三同时" 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叙述臭氧层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环境科学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噪声级温室效应赤潮清洁生产 二、简述题(50分) 1、简述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点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学号: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6.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7.生态学规律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的? 8.试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9.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 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举例说明,大型水电站对环境的正负效应。(提示:如长江三峡、埃及阿斯旺水坝等)。 2.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 3.有哪些途径可提高粮食产量? 4.为什么施用化肥、农药能污染环境?应如何防治? 5.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电、水力发电等方面) 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使用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1.太阳辐射等级数 表2.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类型 1.环境的概念 (1)概念 ①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 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 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 图1-2 环境类型图 表1-1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具体内容 整体性 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 区域性 不同时空尺度下区生态环境特征变化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对稳 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干扰强度不超过

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 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 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环境科学的任务 ① 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 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 指导。 ④ 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 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 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城市生活垃圾与白色污染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 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工作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也就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非常薄弱,因此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的适用性成为解决生活垃圾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垃圾技术选择的处理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美丽的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等五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主要危害是: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在激增,达到500亿吨,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堆放垃圾。然而,能堆放垃圾的特殊留用地已越来越难找到;垃圾填埋时,化学物质可能泄露,污染地下水和土地;此外,如果利用焚烧处理垃圾,有可能造成空气污染。面对过量的废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废物的再利用。 如果我们把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重新回收利用,例如一些瓶瓶罐罐、纸盒、手提袋等,使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居饰品,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用铝制的易拉罐可再制成铝制品比用铝土提取铝少消耗71%的能量,减少95%的空气污染;废玻璃可再造玻璃制品,既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煤炭等原料(资源),还可节电,减少约32%的能量消耗,减少20%的空气污染和50%的水污染。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大约可使灯泡发亮4小时。废布:拼接,可做成被套,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岩,陈宜主编)。 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