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研究时间: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

2008级高三(2)班

指导老师:郑超

课题组组长:娄汤莹

课题组成员:李超群、龚海燕、周兰兰、应家正、张彬

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内容摘要】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研究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制作一个生态缸,并使它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生态平衡及稳定,借此研究生态稳定所需的条件、表现及其他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我们在这几个月努力尝试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我们的实验失败了,但研究活动是成功的。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亲身体验了维持生态稳定的难度,更进一步地懂得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的路很长并且很艰辛。

【关键词】生态缸稳定性环境

我们本次研究活动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研究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制作一个生态缸,并使它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生态平衡及稳定。借此研究生态稳定所需的条件、表现及其他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一、可行性分析

1、物质条件:我们做实验的材料较容易获得,土壤和部分动植物来自校园,一些植物和小乌龟是

从家里拿来的。生物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适合的场所,而且目前我们生物课所学的课程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

2、人员条件:我们小组的成员对这个课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使我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

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次研究。我们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有生物老师的

专业指导,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时间条件:每周五下午的两节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每天中午午休的时间都可以方便我们去观

察实验的进程并整理数据。

4、冬天气温较低,不太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制作生态缸难度较大。

5、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难维持,并且很可能是短暂的。

二、活动分工

三、实验过程

1.材料准备

一只由学校提供的生态缸,从校园中采集的泥土,沙土,石子,经过晾晒处理的水;

动物:一只家里带来的生命力较强的小乌龟,从校园中采集的蚯蚓;

植物:水草,苔藓,宝石花,仙人掌等;

工具:铲子,相机。

2.水土制备

2009年12月16日中午,我们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在学校的樱花树下挖了一些泥土(约含8条小蚯蚓),拾取了一些小石子,到生物实验室对生态缸进行了第一次制作。

我们在所挖的泥土中选取了土质良好的部分,将其堆在生态缸中,形成一个小土坡的形状,并在预备作为水塘的部分铺垫了一层薄薄的泥层,用小石子铺垫在水塘和小土坡的边界上,防止水塘中的水会蔓延到小土坡里。

我们用实验室里的水槽装了六槽的自来水,静置。准备几天后再将水倒入生态缸中。

图1.建立土坡

3.生态建设

2009年12月23日中午,我们的小组成员分别带来了乌龟,小草,黄沙,仙人球,宝石花,藓类植物等材料,到生物实验进行第二次生态缸的制作。

我们先将事先静置过的水倒入缸中,再将黄沙铺垫在小土坡上。我们本想等水层中的泥沙沉淀后再将水草等植物放入水中,并将仙人球埋入小土坡的高地上。可是水塘中的水十分浑浊,并一直向小土坡的方向蔓延,无法控制。我们只好用泥块,黄沙一层层地垫高。打算过几天等水层干净后,再将水草放入水塘中。

图2.水塘改造

图3.生态建设

4.生态重建

2009年12月30日,我们估计水层中的泥沙已经沉淀完全了,赶到生物实验室,准备进行观察,记录。

我们发现,原本有两个指节高的水塘中的水,已经被蒸发许多。小土坡上的泥块,由于浸水过多,

全部坍塌在水塘中,成了泥浆,乌龟被埋入泥浆下,不得动弹。

原本的藓类植物,早已枯黄。仙人球的根部也腐烂了,总之生态缸内的情形一片混乱。

不得已,我们再去学校的草坪中挖取了泥块,覆盖在原本的小土坡上,准备重新建设生态缸。我们将乌龟洗净,将没用的植株清理干净,重新倒入静置过的水。又捞取了一些黑藻,放置在水塘的底部,重新制作了生态缸。

图4.生态重建

5.生态崩溃

2010年1月7日,我们再次来到生物实验室时,生态缸中的水已经干枯了,龟裂成一块块。乌龟缩在小土坡上,而黑藻也已枯死。

从以上的现象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这次制作生态缸的实验失败了。

四、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成员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以及在网上资料的帮助下,认识到这次实验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首先,从实验的步骤上来看,我们的操作不够严谨,是粗略的,对实验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估计不足。例如,我们应在放入水前,铺垫一层黄沙,防止松软的泥块滑入水塘中,致使水层十分浑浊。

同时,我们也忽略了应把生态缸放置在阴凉处,却将其暴露在阳光下,致使水塘中的水干枯,使植株死亡。

除此之外,我们在原理上的认识层面太浅,以为只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简单的循环而已,忽略了其他。

但是,人类目前确实没有足够的能力构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美国科学家的“生物圈Ⅱ号”实验也同样以失败告终,所以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五、学习收获

虽然以我们的能力、条件及技术还无法创造出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是我们在这几个月努力尝试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可以说,我们的实验失败了,但研究活动是成功的。我们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亲身体验了维持生态稳定的难度,更进一步地懂得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的路很长并且很艰辛。

这次研究学习,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附件:

附件1:部分活动照片

附件2:活动感言

附件3:参考资料

附件4:活动视频

附件1.部分活动照片

附件图1.材料准备附件图2.水土制备

附件图3.生态建设

附件2.活动感言

在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生物知识,并认识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土壤,水分,阳光,乌龟,植物构成了简易的生态系统,经过精细的照料,生命力顽强的乌龟存活了下来,其健康状况也不错。从中,我们领悟到了许多,只要我们不去刻意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就能够和谐相处。我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珍惜一滴水,一缕阳光,一片土壤开始,做好环境的保护者。

——徐晨雅

在经过一周的准备后,我们终于要正式开始生态缸的制作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经验,布置生态缸时出了许多差错,但我们不曾气馁。用的泥土太过黏着,植物不能很好的生长,放水时沙子没铺好,成了一缸泥水,一时间真让我们束手无策。虽然有很多失败,但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每一次失败里,都是一次进步。

——吴晓烨

我们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已接近尾声,经过一个多学习的实践,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加强了与组员间的配合。虽然我们的生态缸并不怎么完善,我们也通过它了解了许多生物的一些基本习性,学到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还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张彬

我们这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在观察期间,由于沙土没有铺好,导致后来便沉了泥浆;仙人掌放在里面会被“闷死”;还有那只可怜的小乌龟,只能把头埋进略干的土中……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观察它们,尽力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希望生物在里面能顺利生长。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艰难。总之,这次研究性学习颇有意义,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制作生态缸的知识。

——周兰兰

附件3.参考资料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探究活动的角度设计了“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验,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1)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2)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3)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

4)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5)实验时间的安排,最好实验课中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装置,实验部分全部安排在课外或家中进行。

6)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及基质变化等。

7)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8)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发现的时间。

9)依据观察记录,对不同生态缸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原因。

10)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如尽量用列表式表示。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课题报告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报告时,不但要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实验报告,还要让学生汇报完成本课题的体会,如经验、教训、克服困难的方法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完整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练习题(一) 姓名:________ 班别: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C.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 .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 .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5、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A .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C .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 .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 .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C .“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 .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C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生物科组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 ..的是( ) 生态瓶编 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A.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 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D.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 ..的是()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 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 物的影响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 加 D.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6.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 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教你制作生态缸之沉木附生青苔的方

教你制作生态缸之沉木附生青苔的方 生态缸也是如今人们喜爱的一类景观,生态缸中白己有一套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模式,可以省去一些人力的操劳,而且一些生态缸十分美观,令人赏心悦目,不禁也想白己动手试一下。 总的来说,生态缸设计要来源白然,贴近现实造景,反映白然景观要尽可能逼真,贴近现实。在设计生态缸时,要造的景观应该是人们在大白然中能够见得到的景致,同时要合乎时令、节气,而不是凭空任意捏造,否则将失真,甚至闹出笑话。因此,要求设计人先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大白然景观,做到灵活运用,才能造出逼真的白然景观来。 有些朋友想做生态缸,模拟深林老树枯枝上青苔满布的白然景观,但是又不想在缸底做排水系统更不想缸底长期积水。那如何令缸内木头上能够让喜湿的青苔依附在上面而又不用长期淋水保持水润让其能够保持生命。以下这种方法或者可以帮到你,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长期高湿的水苔类。 步骤如下: 1、用纱布或者茶包袋,一切你想得出的材料来装好蛭石,这里我用医用的纱布来包裹蛭石,记住选用来装蛭石的材料一定要透气,其实最好是丝袜。用纱布包好后用订书钉钉好后封口。 第一步 2、然后把做好的蛭石袋用线捆扎,在需要种植青苔的树枝部位。第二步 3、然后再把你需要种植的活青苔铺上去绑紧,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青苔都绑紧,并不是所有的青苔都适合这样做,像是高湿水苔最好在水陆缸里种植,这种缸不适合水苔这样附生。 第三步 4、绑好置后,白行按照原来设计的位置旋转,最好在低位。

第四步 最后,在生态造景缸中,陆地生物与水中的水草造景要和谐统一,协调一致。根据造景者所要营造的白然景象,选择合适的陆地生物和水草。同时要考虑到所营造的陆地景致,水中可能会生长什么种类的水草。同样也应考虑到所营造的水体环境,岸上可能会长出什么样的陆地植物。这样才能做到生态造景和谐统一,真正地回归白然,尽享大白然的景色。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选择题 1、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但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A、人工单一林营养结构简单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松毛虫繁殖力强 D、南方气候适合松毛虫生长 2、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A、营造草场防护林 B、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 C、大兴草原水利 D、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 3、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4、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人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的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观赏植物“一枝黄花”进人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 据图回答 1、下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密闭小生态瓶,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是由于其中的绿色植物为动物提供和。 (2)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3)在这个小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 (4)为保证其中生物的生存,必需的两个外界环境条件是。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 ..的是( ) 生态瓶编 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甲+ + + + - + 乙- + + + -+ 丙+ +++ - - 丁+ + ++ + + A.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D. 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 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 析错误 ..的是(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1.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 2.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3.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4.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 二、猜想假设 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天。 三、设计实验 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 二、方法步骤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在上,层厚5~10cm。 3.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4.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上。 5.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三、现象观察 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四、实验结论 人工制作的生态缸,其生态系统可以。 五、实验评价 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是什么? 误区警示 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制作完成的生态缸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能添加食物和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只有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 高二生物组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1.实验原理 设计生态模型都是完全封闭的,也就是说,在物质上,该模型与环境没有任何交换,在能量上,除去光线的照射之外,该模型也没有从环境中获得其他形式的能源。但是,只要控制好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以及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就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平衡。这一点,生态系统的理论为此提供了依据。 2.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①材料 a?生产者:健壮的金鱼藻(浮萍、满红红、黑藻等)。 b.消费者:螺蛳(蜗牛、蚯蚓、小鱼等)。 c.分解者:泥土中的各类微生物。 d.非生物物质:河水(井水、晾晒的自来水),泥沙。 ②试剂 尿素、凡士林或蜡 ③仪器 酒精灯、广口瓶(带塞)或废弃灯泡、大试管 3.实验步骤 ①取250 mL平底广口瓶一个,加入一些细沙,再注入河水(池水)至容量的4/5 (上面留些空气),并加入少量尿素(切忌过多,主要供给生产者用)。 ②放入健壮的金鱼藻(或其他藻类)一棵,螺蛳1?2只,用软木塞(橡皮塞)塞紧瓶口,凡士林(石蜡)密封,小生态瓶就制好了。 ③把密封的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的散光处(不能接受阳光直射),每天把瓶外尘埃擦去,以保持透光,每天观察瓶中动植物的生活状况并作好记录。 ④正常情况下1?2周后,可发现瓶中金鱼藻有生长现象,且瓶壁上逐渐有绿藻附着。螺蛳产卵,附着在金鱼藻上。 ⑤在天气温暖晴朗时,还可看到瓶壁上的绿藻及金鱼藻上有气泡附着或冒出,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若制作成功,即使瓶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但其中的各种生物仍能较长时间保持生存状态。 4.实验现象及结论 人工制作的小生态瓶,其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这也说明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稳定性。 5.实验关键

(完整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含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 姓名:________ 班别: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 C.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5、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 C.“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 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 高二生物组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1.实验原理 设计生态模型都是完全封闭的,也就是说,在物质上,该模型与环境没有任何交换,在能量上,除去光线的照射之外,该模型也没有从环境中获得其他形式的能源。但是,只要控制好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以及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就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平衡。这一点,生态系统的理论为此提供了依据。 2.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①材料 a.生产者:健壮的金鱼藻(浮萍、满红红、黑藻等)。 b.消费者:螺蛳(蜗牛、蚯蚓、小鱼等)。 c.分解者:泥土中的各类微生物。 d.非生物物质:河水(井水、晾晒的自来水),泥沙。 ②试剂 尿素、凡士林或蜡 ③仪器 酒精灯、广口瓶(带塞)或废弃灯泡、大试管 3.实验步骤 ①取250 mL平底广口瓶一个,加入一些细沙,再注入河水(池水)至容量的4/5(上面留些空气),并加入少量尿素(切忌过多,主要供给生产者用)。 ②放入健壮的金鱼藻(或其他藻类)一棵,螺蛳1~2只,用软木塞(橡皮塞)塞紧瓶口,凡士林(石蜡)密封,小生态瓶就制好了。 ③把密封的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的散光处(不能接受阳光直射),每天把瓶外尘埃擦去,以保持透光,每天观察瓶中动植物的生活状况并作好记录。 ④正常情况下1~2周后,可发现瓶中金鱼藻有生长现象,且瓶壁上逐渐有绿藻附着。螺蛳产卵,附着在金鱼藻上。 ⑤在天气温暖晴朗时,还可看到瓶壁上的绿藻及金鱼藻上有气泡附着或冒出,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若制作成功,即使瓶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但其中的各种生物仍能较长时间保持生存状态。 4.实验现象及结论 人工制作的小生态瓶,其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这也说明生 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 5.实验关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课后练习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课后练习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答案:C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使藻类减少,藻类的减少接

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蚤增加;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两者相互促进,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调节。 答案:B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 昆虫 青蛙 蛇 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 ,昆虫 ,青蛙 ,鹰 。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 、B 、C 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 1、b 2、b 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 分解者利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A 、 B 、 C 、 D 表示什么样的能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题目中未标注a 1、a 2、a 3时,求ABC 的同化量:就将其发出箭头上的数字相加。

生态缸实验报告

生态缸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 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实验材料 金鱼4条,金鱼草,圆柱形玻璃缸(内壁直径:),保鲜袋,牙膏,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一块小石头 方法步骤 在生态缸内注入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水面高__cm,并放入一些金鱼草,一块小石头,放入四条金鱼。生态缸内部布置好后在生态缸口均匀涂上牙膏,再用保鲜 袋(无需打开)平罩在玻璃钢上,并确保实验装置不漏气。最后将生态缸放置到阳台(本人 家阳台向北,冬季无太阳直射)每天观察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或明显变化,并且 进行记录。 观察记录 第一天(1月30日) 鱼非常活跃,鱼嘴频繁地开合并缓缓横向移动鱼身,水较 浑浊,水草上浮,水草枝干斜倾。 第二天(1月31日) 图为本人在确保装置密闭明显的变化:容器中的水明显变清。 第三天(2月1日) 1月31日

明显的变化:鱼的活动比1月31日观察时更活跃,有两条鱼从肛门起拖着长长的条状类似粪便的物体,长度分别为:黑鱼约7厘米;红鱼约4厘米。另外一条红鱼时常上游至水面。鱼多停留在水的中层。条状类似粪便物消失。生态缸顶部膜上凸。 第四天(2月2日) 明显的变化:生态缸顶部膜下凹。缸低的粪便变绿。且集中于小石头下。植物稍有生长。 第五天(2月3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六天(2月4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七天(2月5日) 明显的变化:三条鱼在水表呼吸,其中一条呼吸急促,这条鱼鱼身与水面呈几乎直角,鱼肚略微朝上。除此三条外的另一条在距水面5~10厘米处,鱼头朝下,像在觅食。 2月1日鱼活动更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