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经济问题探索 2005年第12期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周天来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00)

摘 要: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有集聚扩散性、不平衡性和与工业化的互动性等基本规律,城市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海郊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区迁移集聚称之为城市化,城市人口占一个地区或国家总人口的百分比称之为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世界银行公布的1988年各国发展数据显示,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低收入国家320美元、中下等收入国家138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1930美元、中上等收入国家3240美元和高收入国家17080美元,其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5%、56%、58%、62%、和78%。2004年上海市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但城市化水平与中上等收入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其城市化落后的诸多因素中,郊区城市化水平落后是重要原因。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上海的人均D GP将达到10000美元,2020年达到20000美元,2020年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5%,上海郊区城市化将是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根据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研究上海郊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化发展三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现在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城市化刚起步发展缓慢;

30 70%为中期阶段,城市化进入加速期;70%以上为后期阶段,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如果按照这一规律,上海已经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一)城市化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区域经济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这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如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三种产业的就业比重依序为:一产51. 5%、二产24.7%、三产23.8%。这一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聚集,表现为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即城市的外延扩大。

(二)城市化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全面崛起,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其三种产业的就业比重依序为:一产31.4%、二产31.4%、三产35.2%。工业化仍是这一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之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许多农村劳动力和部分城市劳动力到服务业领域就业,第三产业开始显露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的进展。

(三)城市化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进入平稳阶段。这一时期,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城乡差别几乎消除,区域空间一体化,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其就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8.6%,其三种产业就业比重依序为:一产3. 2%、二产34.4%、三产62.4%。随着人口大量集聚到城市,城市的职能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情报信息中心。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即城市的现代化。

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城市化的集聚扩散规律

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非农产业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现象,并逐渐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化的集聚过程,除了二、三产业在城市的不断集中和发展之外,还包括人口的集聚和增加,进而导致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城市经济的集聚就会创造出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带来辐射扩散的外部效应。

城市的一般性质是集聚性,城市的经济性质是非农业经济活动占主导地位,城市的社会性质是流动性。城

24

市化的基本特征是空间集聚,包括人口集聚(人口集中化、人才密集化)、产业集聚(行业和企业集中配置)、市场集聚、科技信集聚、享乐和需求的集中、文化交流和伸手的集中、资本集聚等。农村城市化一般是以 集中型城市化 为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人口密度增大,非农产业比例增大,职业多样化,生活活动和业余活动多样化和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

(二)城市化的不平衡规律

由于各国或地区工业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基础、文化背景的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极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中的生产力要素,包括物质、人力、能量、信息以及资本的流动速度和组合程度不相同,决定了区域间城市化速度和水平的差异。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将出现除香港以外的若干个国际性的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各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更加巩固,辐射力更强,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将大量增加;整个城市化水平将达到一个较高的阶段,东部各类城市数量增加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城市功能的完善程度也高于中西部,并且除了以往沿河、沿江、沿交通干线密集分布以外,还将呈现出不同层次、群状、圈状密集分布。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与非农化相互作用、耦合联运、同向发展是世界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与城市进程一般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使城市中经济活动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向着更广的范围发展。随着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使原有分散和落后的手工业生产和以农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发生了性质上和地域上的变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开始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规律在城市化进程的第二阶段作用尤为明显。

三、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往往政府的资金、技术和经验等不能及时跟上因人口迅速增长而对土地、服务和相应设施的要求。如再加上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更会使城市居住环境恶化,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区域内的城镇体系,强调大中小城市比例协调,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极力避免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缺乏地域特色,从而造成相互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共享。

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内部,要求城市功能分工合理明确,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有广阔的绿化隔离带,各功能区之间有良好的交通联系,通勤便利;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居民有宽敞明亮的住宅,有相应足够的绿地、水泊和公园;同时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和较丰富的业余生活。

市民在思想和行动上有较好城市意识,即有较好的对城市所具有的地位、功能、特质及其发展趋向的观念和认识。城市意识不仅是城市自身可持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是否一致,是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城市空间的容量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否一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是通过三种途径对人们的生存环境施加影响的:(1)土地转为非农业的用途;(2)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3)城市的废物处理。这三类因素均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化过程可逐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 城市化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巨大的人口压力会造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孩子作为父母晚年经济主要保障的保险效用,同时也大大提高生育培养孩子的成本等作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达到降低生育率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质量的目标。

2 城市化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的主旋律,也是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城市是近代产业高度分工协作,追求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形成在布局上呈集聚态势的区域经济核心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具有逐步积累科技力量、完善交通通讯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和积累资本扩大集中消费等功能。经济核心区域不断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必然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同时第三产业反过来又更好地一、二产业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的经济实力。

(三)城市化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

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健全法制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和集约化管理进行工业生产,建立循环经济降低物耗能耗、充分利用资源。城市是人类土地利用最集约、效率最高的形式,城市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人口和经济集聚,提高了对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法制齐全强化了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有效地进行城市环境保护。

四、上海郊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郊区城市化是区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郊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必然的历史进程。上海郊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加速实行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城乡互动协调和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关系的选择过程,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即中心城区和郊区乡镇的协

25

调发展。上海经过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速发展,已经基本具备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基础。根据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和原则,上海郊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正在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要手段加快进行。

(一)空间一体化

在上海城乡空间,基本形成一体化的形态格局,实现现代城市化(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相互融合。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有一个较为鲜明的特征,即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互相促动和共存。但与西方城市郊区化不同的是,上海城市郊区化没有带来中心城区的衰落,而是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与控制力增强。对上海而言,郊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新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与上海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市域城镇体系,即 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 四级城镇体系。在有序推进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同时加速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尤其需要从由于产业与居住分布过于分散均布而产生不合理的城市体系,有效地转向高层次集中的城市化。

上海现在不合理的城市体系主要反映在,中心城区对郊区的 吸引力 和 控制力 过强,且呈 摊大饼 式向外蔓延,而郊区则没有形成具备有效疏解中心城区职能的中小城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需致力于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心城镇,逐步形成一批规划有序、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镇。同时,要以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组织化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加快郊区交通网络建设,重点实施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网为主干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多方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二)经济一体化

按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相结合的要求,整体优化金融区、商贸区、高科技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布局结构,使郊区体现出与整个上海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实力与水平,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格局。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共同繁荣。上海经济一体化的实施,需要高度重视实现郊区城市化与经济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的同时,加快郊区经济成分结构的转化进程,由乡镇集体经济和地方集体经济为主,向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经济、 三资 经济等进行渗透和组合。

在加快城市化与非农化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客观要求,重视郊区三大产业之间、每一产业内部及产业布局空间等三个方面结构的变化演进。同时,重视郊区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趋势,加快向城市劳动力的 三产化 转移推进。特别是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经济一体化的工业布局结构;在今后5 10年中,上海郊区的GDP年增长将保持在超过10%较高的水平,从而保证郊区经济实力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上海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夯实基础。

(三)人口一体化

实现城乡人口一体化,是上海郊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传统城市化向现代城市化发展,基本形成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化)与郊区人口城市化相互融合的格局。经过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已经呈现出显著的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地域分布变动趋势和现代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扩散步伐明显加快。为了适应城市人口分布的新变动,应高度重视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有序扩散,因势利导,优化人口空间分布。与此同时,还应继续有效地推进郊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尤其是要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全分离转移,使郊区城镇成为上海全市人口的主要载体。

(四)社会一体化

通盘考虑各项社会事业,基本形成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人民享受同等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格局。社会一体化是手段,其终极的目标是让城乡人民共享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在农村,因此需要特别重视郊区的社会发展,在郊区城市化与非农化进程中,加快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使郊区农村在居住、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城市基本享受同等水平;全面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基本同步协调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特别需要加大郊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教育工作在郊区工作的力度,全面提高郊区劳动者的素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真正实现郊区农民由传统的农田耕作者向现代劳动者的转变,并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型转移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按照城市型社区的发展目标来规划、建设城市化转型中的乡村社区,使社区建设进一步适应郊区农村加速城市化的客观需要。

(五)生态一体化

按照 净化、绿化、美化 的要求,大力整治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发展格局。郊区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使郊区成为调节城市生态的平衡区域,是上海工业化发展到现阶段对生态环境提出的必然要求。城乡生态一体化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的方面。

上海的城乡生态一体化,须彻底打破经济与生态对峙的旧观念,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彻底改变忽视和疏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倾向,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环保标准,按照建设一流生态城市的要求,将中心城区与整个郊区的生态环境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考虑,使郊区形成以湿地、绿地和环保产业为依托的水净、土净、气净的都市生态环境。把上海城市发展所需的生态空间延伸到郊区,基本形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编辑校对:韦群跃)

26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一、商榷: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郊区城市化”的说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2》教材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说明中提到:“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又在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到:“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鲁教版《高中地理2》中也有类似提法,“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城市人口向外流动,继而引发商业、服务业等相继外迁,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随着人口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相继向外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 湘教版中,却把“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混为一谈。“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从以上文字中,可以判断: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正确的说法应是“郊区化”;但是不能把“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混为一谈。 二、概念辨析 1、郊区城市化与郊区化 “郊区化”概念来自于西方文献,是指立足于中心市,即以中心市为主体,来观察城市向郊区(即中心市外的建成区或都市区)的离心扩散。 概念中的“中心市”不等于我们习惯认识中的市区。在中国,行政上的市区范围很大,与西方中心市空间尺度相似的概念相当于有些中国大城市的中心区,如北京的4个区。而有些没有现成中心区地域划分的城市,则一般相当于原来的旧城范围。因此,中国习惯上所说的城市范围较大,北大周一星教授结合中国的国情,对郊区城市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这样一个过程叫做郊区化过程”。即这种现象仍然发生于城市内部或都市区内。 郊区化的前兆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即所谓的相对分散。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郊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或产业也可能从近郊向远郊离心扩散。 “郊区化”与“城市郊区化”是等价的。郊区即城市的郊区,乡村无所谓郊区,因此“郊区化”即“城市郊区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913339476.html, 2006年11月09日 11:27 《中国金融》 -本刊记者林铁钢 记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您近期指出“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那么,能否请您阐述一下我们应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城市化之间的相关关系? 蒋正华: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到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的重大因素。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被提到了世界各国首脑桌前,并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决策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环境问题而提出,见诸国际文件则开始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至今尚无一致公认的界定。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作出的解释是,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内容比较含糊,各方面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加以解释,被各界广泛引用。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极为重视。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党和政府就从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面临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多重压力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保护自然资源,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营建健康城市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节约型经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城市化是各国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左右。中国政府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发展规划,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综合实力加强、国民经济总量增大、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城市史研究·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 俞金尧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 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 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 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 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 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 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通常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003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8%,德国为88%,法国为76%,加拿大为79%,日本为79%,英国则达到了90%①。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53%;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7.5%。 但是,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当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比率,它并不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也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很明显,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形并不令人如意,更遑论达到西方的水平。比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在2003年,当地总体 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 页。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内容: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仁起源:(1)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产物。(2)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3.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有 (四大文明古国) ______________ 试分析其优势自然条件:气候:_____________ 水源:_________ 地形:_______ 土壤:_________ 二、城市化内涵 1 .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________ 转化为___________ , _______ 转化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转化为 ___________ 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 要标志。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_____________ 的变化, 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变化。 典例:世纪金榜P33-6题、11题(1-3)以及P35-例2 (1)。 三、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几个概念的辨析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高中地理_《城市化》测试题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山东济宁月考)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2013广东湛江月考)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 B.1.55亿 C.2.45亿 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 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 年 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2014河北保定周练)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

城市化专题复习

城市化 [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①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 3.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带来③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⑤________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⑥____,发展较慢。 (2)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⑦________________现象。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⑧__________,出现 ⑨__________现象。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⑩__________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_________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章末小结与测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看探究思路·析核心素养]

[析图文材料·解探究问题] [思维线索] 图中住宅的位置―→三位购房者的收入、需求―→ 购房影响因素 [答案](1)个人经济收入是住房位置选择的重要因素。 (2)社区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物业管理是否到位也是居民住房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3)个人的喜好。有的人喜欢居住在繁华热闹的地方,便于社交和联系;有的人平时交往很少,喜欢居住在安静的地方。

[思维线索] 城市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城市环境质量变化 [答案]广州市居住郊区化倾向的出现需要三大条件:①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以上,同时城市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②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③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家庭拥有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增多。 问题2.分析一下,居住区向郊区扩散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思维线索] 居住区扩散―→占用农业用地―→城市范围扩大―→ 加快城市化进程 [答案]居住郊区化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郊区原来是农业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随着居住郊区化,必然伴随着郊区城市化,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居住郊区化,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区可能发生改变,通过对旧城改造,改变原来住宅区的利用方式。居住郊区化带来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对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化问题有一定好处,但也会造成污染的转移,使原来山清水秀的郊区变得也和城市一样污浊。另外,居住郊区化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郊区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 问题3.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原因是什么?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二 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 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 为商业区的 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是()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1.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 2.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故选④点。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问题。 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4.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 没有变化 D. 略有下降 解析:3.观察柱状图分析,30年间乡村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人口增加了1000万,A错;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城市人口增加了500万,B正确;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加了一倍,C、D错。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应。 5.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2030年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B.2040年时,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2010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解析:5.2030年后,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是因为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并不是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错。逆城市化现象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迁往乡村,乡村人口比以前增多,2040年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B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标准答案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 1.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2.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o D.城市群呈现连绵形态 ? 3.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4.在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可称之为大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0万人—20万人 o B.20万人—50万人 o C.50万人—100万人 o D.100万人以上 ? 5.由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经济学家廖士(A.Lsch)共同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是指()。(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B.在研究城市发展中,以地理位置中心区域为发展核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C.在研究城市布局时,首先确定中心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D.在研究城市扩张时,探索最优资源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 6.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7.()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8.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9.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城市化的程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日渐加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经济和工业化程度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加速城市化的重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来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战过后,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其速度远超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城市化率从40%提高到75%经历了90多年的时间,同样的城市化率的提高韩国和巴西分别用了20年和30年的时间。从195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城市化人口比重增幅为42.7%,而发展中国家却高达141.3%,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除少数的拉美国家之外,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城市发展不合理等。二战结束初期,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尽管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在速度上远超发达国家,但其实质上还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有以下特点: 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三大发展中地区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拉美,非洲和亚洲,而且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亚洲和非洲。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拉美国家较早取得民族独立,因此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先于亚洲和非洲,到1900年,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高达20.3%,甚至超过的某些发达国家。1980年,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4%,而非洲和亚洲同期则分别只有约23.5%和25.3%。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巴西,尽管它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中较大,但是其中从城市中有大量的贫民窟,还有我国,许多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着“城中村”这样的现象。 2.起步晚,发展快 在二战结束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殖民的状态,还有的国家仍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甚至农奴社会统治之下。他们有的是殖民地的附庸,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殖民统治者的需要;而处于封建专制条件下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只是统治者的权力中枢。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了拉美国家以外,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没有起步,但当时的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极大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由于起点低,加上他们的

第7讲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7讲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一节工业化问题:理论与经验模式 第二节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化 第三节工业化战略 第四节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 第五节乡-城人口流动 第六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实践与问题 第一节工业化问题:理论与经验模式 一、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狭义的工业化与广义的工业化 狭义的工业化 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广义的工业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业化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即,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 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广义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第二,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第四,工业化必然能够引起整个经济体制或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变化 注意:区分工业化与现代化 二、工业化的经验模式 1、演进型工业化模式(英、美) 2、革命型工业化模式(前苏联、中国) 3、混合型工业化模式(德、日) 三、当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战略转向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战略转向的主要表现: 1、计划化和国家干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2、优先发展重化工业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 3、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4、重视资本积累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5、追求经济增长可持续增长 6、面临新的工业化浪潮 第二节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化 一、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1、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产业结构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 2.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 得分:0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3.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o B.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o C.要避免空间规划失衡、空间管治失控 o D.要经过科学规划,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城镇 ? 4.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 5.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6.()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7.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也包括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和传播。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产物。人类进人工业文明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城市化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标志,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性潮流。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人城市化时代。到199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5%。二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以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南美、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目前发展中国家已集中了世界城市人口的60%。 世界城市化趋势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显著增加,而且大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在1800年,世界上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只有一个,而到1990年人口达到200万的城市就有94个。从本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郊之间的交通高度发达,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城市高收人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造成郊区急剧扩张,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与周围新市镇连成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城市地域综合体,即大都市区。 与此同时,在世界若干经济核心区,城市地域空间和影响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城市连绵带。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产业、资本、技术、人口等社会经济要素的集中分布区,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标志着城市化进人更高级阶段。自70年代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

有关城市化的几个概念

有关城市的几个概念 1、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联系: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果,城市化的后期想象,一种高级形式。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2、再城市化 即“二次城市化”。 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3、城市空心化 城市空心化是与城市化相对的概念,指城市中的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中的大量城市居民选择到城市的近郊或远郊居住,从而出现住宅郊区化和城市空心化的现象。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城郊接合部住宅建设的兴起,进入21世纪城市空心化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如杭州的城西、城北、城东都将发展成为大型居住区,而城中的居民都在慢慢向外围迁徙。 人口规模增长 随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对其经济发展有有力因素: (1)城市规模越大、能够被配置的需求机会种类越能向这个序列的低端延伸; (2)城市规模越大、各种需求机会的规模也会越大,也就越能引起(经营该种类机会的)规模效益、进一步分工和技术进步等促进经营利润增长的因素,从而资源配置机会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规模递增的; (3)资源配置机会的增加还为各种资源进行优选配置提供了条件,使资源配置得更有效,既资源配置机会越多对经济发展越有力。 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上涨是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越大土地价格越高,如果权衡土地成本和增加建筑物楼层的得失,无异增加楼层可出现获利空间,增加楼层无异会增加单位面积的建筑成本。用实证分析来研究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减可能会更有效,而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均基础设施费用是规模递增的。当然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弊端不仅仅限于土地价格的增加和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 交通因素 一、城市中心房价过高,大多数人接受不起在城市中心购房的压力而到郊区购房。 二、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人们选择到环境良好的郊区生活。 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使得人们在往返于郊区与城市中心成为可能。 3与郊区城市化的联系 郊区城市化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郊区城市化是城市空心化的结果,而郊区城市化更进一步促进城市空心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精)

文章编号 :1001-2443(2000 04-0368-0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 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 安徽芜湖 24100 摘要 :着重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的地域结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 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城市化过程中应汲取的启示 .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 城市化 ; 启示中图分类号 :F291. 1文献标识码 :A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其水平而言 , 远低于发达国家 .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 ,1999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 75. 9%, 发展中国家仅为 39. 5%.然而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可谓“后来居上” . 1970~1990年 ,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高达 3. 84%, 而发达国家仅为 1. 08%.既表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良后果 . 如 :、住房短缺、失业率上升 , 深入研究发展中 , 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 , 对于引导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问 题 . 研究结果表明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一组动态因素 , 是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 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变化 . 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 , 主导因素有所不同 . 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城市化是在二次大战后 , 是在政治上获得独立、民族经济亟待发展、人口高速增长以及发达国

家已进入了基本城市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起步的 , 因此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自然有别于起步于产业革命时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 动力之一 , 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 . 二次大战后 ,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 , 民族经济亟待发展 , 多采取了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 . 以进口替代为目标 , 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 , 这无疑对城市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 但是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那种以工业化为城市化 先导的“ 西方模式” 并非完全相符 , 也就是说 , 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是同步进行的 . 政治, “ . , 、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 ,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 不少国家并未达到预想的战略目标 . 工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城市自身劳动力的增 长和乡村涌入的劳动力的双重就业需求 , 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 . 如 :法国从1856~1870年 , 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 29%上升到 30%, 同期城市人口比重由 10%上升到 12%.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 ,20世纪 70年代中期 , 菲律宾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仅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 15%, 城市人口比重已达 34%; 巴 西的城市化速度更快 , 当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为 20%时 , 城市人口比重已猛增到6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 并不都是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 也就是 在粮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和农业从业人数没有绝对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的 . 一些发 展中国家独立后 , 急于实现工业化 , 政府采取“ 城市偏向” 政策 , 有的甚至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 , 致使农业衰败、乡村凋零 .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 大批 劳动力仍被束缚在耕地上 . 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 , 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也在增长 , 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外推力并不是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劳动力剩余 , 而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耕地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以 及一些国家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所造成的“人无地种、地无人种” 等因素所致 . 收稿日期 :1999-09-08 作者简介 :焦华富 (1962- , 安徽黄山市人 , 副教授 , 博士 . 第 23卷 4期 2000年 12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