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

西安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
西安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

西安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概况

一、西安市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西安处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西安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西安经济总量扩张迅速,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特别是2010年以来,西安市生产总值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2012年末,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增长24.6%,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年共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402个,完成投资1456.7亿元,项目开工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3.43亿元,增长26.6%,其中民间投资占到一半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年新增贷款1107.8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新增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2.65万个,累计达到8.26万个,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245.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4%。

二、西安市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上看,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更加合理的方

向发展。西安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但增速快、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且在GDP中占比超过50%,发展潜力较大从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看,由于西安的GDP总量较小,相应的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也较低,分别排在副省级城市的第12、13、13位。但从增长趋势看,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在12%以上的仅有深圳、西安两城市,西安仅以0.1%的微小差距紧跟深圳之后排第2位。

为更进一步了解西安的产业结构情况,我们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对比:成都作为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西部城市值得关注,成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3:46.6:49.1;武汉作为中部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3.8:48.3:47.9;青岛作为沿海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4.4:46.6:49;广州作为副省级城市中GDP排名第一的城市,其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3:34.78:63.59,深圳为0.04:44.31:55.65;西安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43.3:52.2。

由此可见,西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较低,但其在GDP中的占比过半,超过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般来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比例越低,第三产业的比例越高,说明经济越发达,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60%。这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的科技、旅游、文化优势产业等正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西安的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的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建都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如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中国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着力打造西安为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化大都市就意味着经济的发达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又时刻决定着西安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的健康,可谓是休戚相关 根据调查显示2010年以来,陕西的经济增速呈现逐季下滑趋势。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亦是如此。但随着2013年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向好,预计西安市在投资、消费、出口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经济增速将出现显著回升。 生产总值增长12.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 2010年以来西安市生产总值增速与陕西省、全国水平比较 2012年前三季度西安市各区(县)生产总值及增速

从上图可以得出西安的经济虽然还不是很发达,却一直处于发展和壮大当中,虽然陕西整体是下滑趋势的,但是发展势头喜人 根据调查显示西安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8%、56.1%和37%,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构建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步伐加快。2012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6%、14.8%和11%,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8%、56.1%和37%。虽然依旧依靠着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进行经济拉动,可是第三产业的良性增长以及旅游业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其出现了以第三产业为带头的投资的兴起,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对于农业的重视,使其实现了九年的连续丰收,总产量达到1245万吨,水果总产量超过1400万吨。改善了人民生活的环境 不可忽视的是建立于1993年9月,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西安经济开发区为西安的经济贡献,同年6月设立西北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2006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10年2月经开区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止目前,经开区内共有企业28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500余项。可口可乐、西门子、三菱、日立、罗尔斯·罗伊斯、ABB、海德鲁、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贵航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从落后的第二产业向着有科技含量的一批高新产业发展,大大促进了城市的消费水平和城市的格调。 但西安的发展不可否认的还是比较落后,同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南京的发展就比他好上许多,在产业结构对比中,无疑,靠近长三角的南京更倾向于服务业和旅游业,同时引进更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软件行业,注明的企业如中兴等都在南京设有重要基地,这给在发展中探索的西安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发展西三角的目标的提出和实行指日可待 西安经济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军工业发达,但都是属于保密的,既不能对外宣传,也不好搞民用,主要依赖政府拨款。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政策效应的显现,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化,行业及地区走势分化,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增多的明显特征。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对比2008年二经普资料,对全省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方向和途径。 一、企业单位基本情况 (一)企业单位的产业分布 2008年以来,陕西企业单位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变化明显。2013年末,陕西省共有二、三产业企业单位14.9万个,较2008年同比增长62.2%。其中,第二产业企业单位4.4万个,同比增长15.8%,占比下降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企业单位10.5万个,同比增长94.9%,占比上升11.8个百分点。三产企业单位占比显著提高,经济呈现出第三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企业数量变化趋势与地区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一致,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符,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优结构系列举措的成果。 1、三产发力提速,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产进入调整期,单位数量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产业提速发力。2008年到2013年,三产企业数量增速达94.9%,二产仅增长15.8%,三产增速是二产的6倍。从单位增量及构成看,五年间,二、三产业共新增单位5.7万个,其中三产增加5.1万个,二产增加0.6万个,三产增量是二产的9倍。新常态下,能源当家、工业产能过剩、投资意愿减弱是第二产业企业单位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按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 单位:个

2、三产企业数量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观测三次经济普查过程,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跌升互见:二产企业单位分别占单位总量的46.1%、41.3%和29.5%;三产分别占单位总量的53.9%、58.7%和70.5%。呈现出二产占比逐次降低,三产占比逐步高走的态势。同时可以发现,一经普至二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1.2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温和;二经普至三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2.36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急剧,是前者的两倍。 二、三产业发展趋势表明,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效果逐步显现。 (二)企业单位的地区分布 2009年至2013年,陕西企业单位按地区分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多数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是三大区域间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内各市、区间非均衡增长并存;三是企业单位持续向关中及中心城市集聚势头依然强劲。 1、多个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 五年间,西安、宝鸡、杨凌、延安、榆林、汉中单位数量高速增长。六市、区平均增速为74.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其中,西安增长68.9%;宝鸡79.4%;杨凌103.2%;延安89%;榆林99.1%;汉中63.7%。 按地区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及所占比重 单位:个

陕西产业结构

关于产业结构现状、成因和对策的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91497748.html, 2010-3-29 8:30:53汪海波中国经济时报 两市齐创新低“国家队”再次精准抄底揭秘重仓股 叶荣添:迎超级反击!基金经理5次加仓1股(速查) [字体:大中小] 收藏订阅RSS 分享打印[网友评论0条] [ 手机也能看] 改革前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此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但是改革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膨胀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第二产业增速,使一系列战略在实践上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甚至加剧其失衡。作者认为,在市场化取向改革没有整体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这同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是有联系的,而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改革没有到位。 从“六五”时期直到“十一五”时期,我国把结构调整问题放在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但迄今成效并不明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形成这个“矛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据此要做出什么结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结构调整涉及众多方面,本文只拟涉及其中的一个基本方面,即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现状 与改革前的1953年—1978年相比较,改革后的1979年—2009年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前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52年的51.0%下降到1978年的28.2%,由20.9%上升到47.9%(其中工业由17.6%上升到44.1%,建筑业由3.2%上升到3.8%),由28.2%下降到23.9%。这些数据表明:这期间,产业结构处于全面极端的失衡状态。说全面,不仅第一、二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建筑业虽略有上升,但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说极端,不仅农业滞后于工业已经达到顶峰,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极不正常的下降。在后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78年的28.2%下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摘要 在,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anxi P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 auses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 owth,economic growth,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西安经济产业结构

二、西安市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上看,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西安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但增速快、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且在GDP中占比超过50%,发展潜力较大从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看,由于西安的GDP总量较小,相应的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也较低,分别排在副省级城市的第12、13、13位。但从增长趋势看,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在12%以上的仅有深圳、西安两城市,西安仅以0.1%的微小差距紧跟深圳之后排第2位。 为更进一步了解西安的产业结构情况,我们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对比:成都作为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西部城市值得关注,成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3:46.6:49.1;武汉作为中部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3.8:48.3:47.9;青岛作为沿海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4.4:46.6:49;广州作为副省级城市中GDP排名第一的城市,其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3:34.78:63.59,深圳为0.04:44.31:55.65;西安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43.3:52.2。由此可见,西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较低,但其在GDP中的占比过半,超过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般来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比例越低,第三产业的比例越高,说明经济越发达,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60%。这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的科技、旅游、文化优势产业等正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3-5各区县生产总值(2014年)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Region (2014) 单 位: 亿元(100 million yuan) 区县Region 生产总值 Gross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omestic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Product Industry Industry Industry 新城 区 Xincheng 467.08 186.67 280.41 碑林 区 Beilin 617.90 120.03 497.87 莲湖 区 Lianhu 539.53 193.90 345.63 灞桥 区 Baqiao 309.73 18.14 141.61 149.98

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经济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扶持的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在几十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绩。2021年柳州实现工业总产值3150亿元,这是继202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后的又一新突破,这向柳州市委提出的“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柳州工业在广西所占地位更加稳固,但是在新世纪新发展的阶段中柳州的发展也受到原来产业结构的制约,需要制定出一个可行的产业调整规划来促进柳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柳州经济成长所处阶段 认清目前所处阶段,对经济发展会有清晰的观点,就可据此提出应采取何种对应的政策来积极引导未来的发展。根据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的理论,按三个产业所占比重的不同,可分为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时期。2021年柳州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90.45亿元、636.43、319.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8.65%、60.84%、30.51%,其就业人数分别是100.73万人、42.81万人、63.77万人。 按照第一产业小于1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标准,柳州现在已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但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多,又表现出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特点。按人均生产总值达3000-50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标准,2021年柳州人均生产总值为*****元人民币,已经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 从上可知,柳州经济成长阶段属于工业化加速的后期。如果在关键时期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柳州经济就可以向成熟经济转变,反之则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阶段停滞下来,陷入发展的“陷阱”。 二、柳州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一)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一) 【摘要】本文运用SSA跨区域分析模型,对2002-2006年中国31个省区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以期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SSA跨区域分析模型 一、引言 结构效应理论最初由结构学派和世界银行的一些学者正式提出,并被概括为两种假说:structuralbonus和structuralburden。前者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不断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后者则把社会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progressive行业和stagnant 行业。假设总需求不变,由于progressive行业的生产率提高很快,大量劳动力被转移到stagnant行业,这种就业结构的长期变化会削弱人均收入的增长趋势。 许多学者对上述两种假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K.AliAkkemik(2005)研究表明:结构变化对新加坡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3%;而对韩国和日本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结构效应很小,且往往为负数。PedroLains(2005)研究表明:就业结构变化对爱尔兰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9%;而对葡萄牙的研究结果却显示结构效应为负39%。陈海明等(20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结构效应不同。 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对2002-2006

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否会随着区域的变化而变化? 二、模型介绍和数据采集 1、模型介绍 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用SSA (shift-shareanalysis)模型。实际上,SSA模型存在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叫CSSM(constantshiftsharemethod),也叫跨产业分析模型;第二个分支由Salter(1960)提出,称作跨区域分析模型,也叫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根据实际需要,本文借鉴了SSA跨区域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SS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竞争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解解释。根据SS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区位份额即竞争力份额(DS)。用关系式表示即: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份额,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1)地区增长份额:RS=∑Y0iR。式中:RS代表假定该地区各部门均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Y0i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低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

西安市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西安市经济发展 摘要:西安市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城市,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但由于其地理区位条件影响,近现代以来其发展劣势逐渐显露,与东南沿海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本文分析了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以西安市的优势产业旅游业为例,阐述了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后分析了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劣势及其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西安市、旅游业 1.引言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国内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纷纷走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己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特别是在市场体制改革之后,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多,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并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发展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也正是这些经济发展区域的形成,提升了区域内城市的竞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主要经济区域有:东部的四大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西南成渝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等。西安作为西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对于整个西北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区域经济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区域经济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区域经济”有以下基本内容: 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为经济、

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区别与共同点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加入收藏//设为首页☆☆晚上好!☆☆ 欢迎注册登录 ?分栏模式 ?论坛 ?搜索 ?一中电视台 ?即时留言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uchome ?jeans ?christmas ?greenwall ?fervor ?fashion ?blue ?brown ?gray ?green ?greyish-green ?orange ?pink ?purple ?red ?violet ?剑侠风

定陶一中? 『高一Ⅱ级部』?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之比较 返回列表回复发帖 穆斯林 正式写手 楼主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9-11-25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结 构”之比较 问题研讨“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 结构”之比较 马世伦山东定陶一中274100 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过程中,无论是在大纲版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还是在新课标版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中,都出现了学生平时经常听到、但学过之后仍旧难以区别的概念, 如,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本文就这 两对概念作出分析,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 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 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 和,它是反映经济活动的综合性指标,其增长率也就是经济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又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 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 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西安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

西安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概况 一、西安市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西安处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西安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西安经济总量扩张迅速,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特别是2010年以来,西安市生产总值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2012年末,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增长24.6%,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年共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402个,完成投资1456.7亿元,项目开工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3.43亿元,增长26.6%,其中民间投资占到一半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年新增贷款1107.8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新增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2.65万个,累计达到8.26万个,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245.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4%。 二、西安市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上看,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更加合理的方

向发展。西安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但增速快、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且在GDP中占比超过50%,发展潜力较大从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看,由于西安的GDP总量较小,相应的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也较低,分别排在副省级城市的第12、13、13位。但从增长趋势看,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在12%以上的仅有深圳、西安两城市,西安仅以0.1%的微小差距紧跟深圳之后排第2位。 为更进一步了解西安的产业结构情况,我们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对比:成都作为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西部城市值得关注,成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3:46.6:49.1;武汉作为中部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3.8:48.3:47.9;青岛作为沿海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4.4:46.6:49;广州作为副省级城市中GDP排名第一的城市,其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3:34.78:63.59,深圳为0.04:44.31:55.65;西安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43.3:52.2。 由此可见,西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较低,但其在GDP中的占比过半,超过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般来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比例越低,第三产业的比例越高,说明经济越发达,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60%。这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的科技、旅游、文化优势产业等正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陕西省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陕西省产业结构状况 摘要:陕西经济结构的基本框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伴随全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以及战备的要求,陕西成为我国内地重要的机械、电子、纺织等加工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能源、化工、医药、有色、建材、冶金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电子、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方面的进步也是很显著的。但是陕西的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同时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缺乏新兴的行业带动。 关键词:陕西产业结构结构调整 一.产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定义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它不仅包括生产部门,还包括流通部门,一般服务行业、文化教育和行政服务业等。产业介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属于中观经济。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以及由这些比例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广义来看,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在生产上的比例关系即各产业相互协调、平衡的发展问题,如三次产业之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反映各产业相互影响的结果。因而产业结构是经济总体中的产业多层次的组合,质的特征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量的特征是产业所占的份额,即比重。 二.陕西产业结构总体概况 陕西省依据资源分布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建设基地,陕北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陕南利用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是绿色产业基地,而关中则以先进制造业为建设重点。另外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及能源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主体产业,现代物流业是陕西省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