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进展》课程期末考试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教授

教师评语:

2013 年2 月5 日

简述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

(贵州大学林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贵阳550025)

摘要:植物功能群的提出有助于人类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在大尺度范围内将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生态过程相联系,在解决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该文分别概述了植物功能群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及功能群的分类标准,接着从植物功能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两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生态系统功能,生产力,稳定性

A summariz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ecological system function

Zhang Haibo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college of forestry ,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025,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has promoted human understanding the ecosystem function, linked th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range of large-scale, it has more advantages in solving plan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functional groups, then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influence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has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ecosystem functions.

Key words: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Ecosystem function, productivity, stability

1前言

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变化成为影响不同尺度上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1]。生态系统对这些因素变化的响应表现在功能和结构上。传统的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的描述是在物种水平上进行的,植物功能群的提出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整合性、稳定和演替等生态过程,可以在任何等级的结构中用于各种功能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功能群变化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功能群被认为是与系统的某种功能直接相关的物种群,功能群内的物种对系统的作用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用功能群数作为物种多样性的指标研究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值得肯定的[3];对植物功能群的研究,过去多集中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和伏牛山森林生态系统中[4]。植物功能群以植物的功能行为和属性为特征,是沟通植物结构和功能与生态系统

属性的桥梁,对植物功能群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解复杂生态系统功能必要的一步,是研究复杂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

2相关概念

2.1植物功能群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2.1.1植物功能群(plant functional groups)的定义

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al types)是具有确定的植物功能特征的一系列植物的组合,是研究植被随环境动态变化的基本单元[5]。植物功能群是基于IGBP的核心划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1 ecosystem)提出来的,GCTE的目标是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6]。功能群被认为是对特定环境因素有相似反应的一类物种[7]。一直以来,对于植物功能群的定义看法不一,功能群的概念起源于多物种组成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和生态位的研究[8]。

虽然关于植物功能群的定义很多,但是它们只是侧重点不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使用相同的资源和对扰动的响应。长期以来,这个分歧在学术界一直都没能统一,但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学者还是将其定义侧重在有机体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方面。

2.1.2植物功能群的分类标准

功能群的划分能帮助解释物种对生态系统过程影响的机理,而且可以简化对具有众多物种生态系统的研究[9]。其定义涉及时间尺度、空间及所要关注的问题三个方面,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植物功能群有几点依据:进化历史、结构、资源利用、干扰响应、恢复能力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等[10]。鲍雅静等研究了植物热值功能群划分方法在草原植被动态研究中的客观性与可行性[11]。国内外学者对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很多尝试,目前全球尚无认可的分类方案,但无论采取何种分类方法,最重要的是对植物特征和生态过程的选择[12]。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适应于功能并是功能的创造者”。最初的植物功能群分类系统大多是依据形态和结构划分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通过改变其形态和生理特征来适应多变的环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改变就体现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早期植物功能群分类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是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他认为植物形态与气候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依据植物多年生芽着生点与地面的相对位置来划分植物,他的分类标准也强调了植物对扰动的响应,如温度、适度、降水等。植物生活型功能群分类方法至今仍被广泛的使用,很多学者在其研究中采用这种植物分类方法。依据形态结构划分植物的方法简单易行,尽管存在方法上的缺陷,但在大的尺度范围特别是全球尺度上,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仍作为一个重要的划分指标被广泛地使用。

2.2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2.2.1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但在应用中却因研究者、研究对象等的不同而定义出不同的内涵。1935年,Tansly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即“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是关于生态系统经典的定义[13]。而郝云龙等人认为Tansly提出的“生态系统”定义存在逻辑错误,不符合系统论中“系统存在于环境中”的判断,因而不能明确表述研究对象;在个体、种群、群落、景观、生物圈中不存在生态系统这一层次,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外延;生态系统即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不能将环境纳入生态系统之内,任何生态学研究中的生物存在形式都可称为生态系统,虽然生态系统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14]。

2.2.2生态系统功能(Ecosystem functions)

所谓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系统内各个生态过程和速率[15];最早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定义的是著名生态学家Odum,在其著作《Fundamentals of Ecology》中谈到,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的不同生境、生物学及其系统性质或过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该定义:第一,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的过程或性质,因而具有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第二,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具备的一种基本属性,它独立于人类而存在。此外,从为人类服务的角度出发,不少学者对生态系统功能引入了新的含义,最具代表性的是Groot的理论,他认为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提供服务的能力,并将生态系统功能分为调节功能、生境功能、产出功能和信息功能4大类。

Odum的观点着重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而Groot则从满足人类的需要出发关注生态系统的经济学属性,可以说,Groot完全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来审视和定义这个世界。3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生产力

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则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基础[16]。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循环、可持续性、稳定性、分解速率及营养维持力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但早期的研究工作大多都是基于物种水平并且将生物多样性常常等同于物种多样性,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的其他组分。实践证明单从物种的水平来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一个种的增加与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取决于其与群落中其他物种功能的相似性。此外,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体现在它对于人类的服务功能方面,Jessica

M. Hopkins就研究过爱达荷的一条河的水质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功能

群对环境改变的响应是能反映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指标[17]。

近年来功能群多样性、功能群丰富度及其类型已成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新的热点问题,学者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功能群的研究。研究较多的是功能群多样性、功能群组成以及功能群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Gurezky等认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不依赖于物种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存在的关键种和功能型。功能群组成是影响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因子[18],王长庭、龙瑞军等研究证明,群落生产力除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外,也受物种本身特征和环境资源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功能群内物种密度和均匀度的影响,即功能群组成比功能群多样性更能说明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19]。Hooper和Vitousek认为在一些生态系统中,组成种的功能特征和物种数一样,对维持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服务功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陆地生态系统67)。。当功能群内物种数增加到一定数量(中等水平)时,资源吸收和资源供给达到平衡状态,种间资源竞争趋于平稳状态,生产力水平达到最高[20]。江小雷等的研究显示,功能群多样性和功能群成分均对系统功能有显著影响,物种数一定时,功能群多样性较高的群落其生产力水平也较高,而功能群多样性一致时,含C3、C4功能成分的群落其生产力水平较其他群落的高。朱四喜研究表明C3禾草对生产力有显著正效应,其他功能群(C4禾草、都可和阔叶草本植物)的存在对生产力没有显著影响[21]。赵丽娅等人研究证明,不同类型草地中植物功能群的数量对群落生产力所起的作用不同,功能群组成也有明显的差异[16]。白永飞等人对内蒙古高原植物功能群组成与群落初级生产力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波动下群落生产力及其稳定性与群落多样性特征的变化是一致的,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植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群落中去重要作用的植物功能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群落初级生产力及其稳定性也逐渐降低[22]。鲍雅静等人研究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群落刈割演替过程中的功能群组成动态探索了功能群组成变化与群落净初级生产力(ANP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连年的刈割干扰是群落中ANPP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刈割干扰的前几年依靠群落内功能群组成的不断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当刈割进行5 yr之后群落结构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净初级生产迅速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后依靠群落结构的不断调节来维持这一功能水平[23]。

此外,关于草地退化与植物功能群的研究也较多;草地退化不仅引起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导致生产力下降,使当地居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会引起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并伴随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24-26]。王长庭等人研究也表明矮嵩草草甸、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草甸和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植物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成显著的正相关[19]。但是,李里等人为了探讨草地退化后功能群的变化情况,采用群落调查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青海省达日地区对不同退化程度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物种丰富度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27]。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中度退化草地最高,轻度退化草地次之,重度退化草地最低;群落生产力则在轻度退化草地最高,中度退化草地次之,重度退化草地最低,且与物种总数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不同植物功能群的变化不尽相同,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杂类草生物量增加、豆科和莎草科生物量减少、禾本科生物量呈现“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功能群生物量与功能群内植物种数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27]。

4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也是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28]。稳定性作为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重要特性,一直受到生态学研究的重视。功能群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研究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值得肯定的。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组成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的主要因子。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功能群多样性及组成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对理解草地植物多样性与草地生态功能间的关系及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同的功能群在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地位及作用,以功能群结构特征及功能群多样性来研究群落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29]。群落中功能相似的物种越多,环境变化时至少有一些种可以存活的概率也越大,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20]。郑伟、朱进忠等人研究了放牧对喀纳斯草地植物功能群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牧干扰慢度的增加,群落优势功能群多年生杂类草逐渐被多年生丛生禾草和一二年生杂草所取代,多年生根茎禾草与豆科牧草等不耐践踏和采食的功能群逐渐消失,功能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不合理的放牧干扰显著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群落稳定性[30]。近年来,也有学者对湿地植物功能群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湿地植物是湿地环境的灵敏指示者[3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基本组分和结构功能的核心,是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维护着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和功能的发挥。肖德荣等人对高原退化湿地纳帕海的植物功能群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纳帕海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是对人为干扰下适应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标志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和功能的不断丧失,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下降[3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改变了植物功能群

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3]。过渡放牧使内蒙古草原退化程度不断加剧,进而改变了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使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大幅度降低[34]。然而,被人为地分在同一功能群中的物种也会有差异,对系统某个功能作用相似的物种对系统另一功能的作用可能差异很大。淡水生态系统中的水草与藻类,对生态系统的生产性能作用是相似的,但对系统抵抗外来水草入侵的功能上,其作用可能有很大的差异[35]。可以说,植物功能群的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36]。研究功能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其概念的界定和划分标准。

5结语

功能群是对特定环境因素有相似反应的一类物种,植物功能群是利用相同环境资源并且在生态位需求上显著重叠的一组植物,植物功能群的定义涉及时间尺度、空间及所要关注的问题三个方面,随不同尺度上的观测、分析方法和所关注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国内外学者对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很多尝试,目前全球尚无认可的分类方案,但无论采取何种分类方法,最重要的是对植物特征和生态过程的选择。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系统内各个生态过程和速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植物功能群与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了研究,两者间的作用关系也逐渐清晰,关注较多的是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的多样性方面和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动态变化的研究,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 Northington, et al., An 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attribut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 restored Virginia coalfield streams. Hydrobiologia, 2011(671).

[2]. David, U., et al., The Effects of Plant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n Ecosystem Processes. 1997.

[3]. Shahid, N. and L. Shibin, Biodiversity enhance ecosystem reliability. 1997. p. 507-509.

[4]. 陈海生, 天台山植物功能群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9): 第41-42,53页.

[5]. Alan K, K., D. Melinda and Smith, Variation among biomes in tempor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primary production. 2001.

[6]. Sara, C. and L. Regina, Assessing changes in plant distribution patterns-indicator species versu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2004.

[7]. 孙国钧, 张荣与周立, 植物功能多样性与功能群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3. 23(7): 第1430-1435页.

[8]. 臧润国与张志东, 热带森林植物功能群及其动态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0. 30(12): 第3289-3296页.

[9]. Friedel M, H., Bastin and Griffin, Range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arid lands:the deriv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to simplify vegetation data. 1988.

[10]. 胡楠, 范玉龙与丁圣彦, 伏牛山森林生态系统灌木植物功能群分类. 生态学报,

2009. 29(8): 第4017-4025页.

[11]. 鲍雅静与李政海, 基于能量属性的植物功能群划分方法探索——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植物群落为例. 生态学报, 2008. 28(9): 第4540-4546页.

[12]. 杨晓慧, 内蒙古三种草原不同退化阶段植物能量功能群动态研究, 2007, 内蒙古农业大学.

[13]. Jianfeng, F., L.I. Yu and Z. Lin, Discrimination of concepts of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9. 18(4): p. 1599-1603.

[14]. 郝云龙, 王林和与张国盛, 生态系统概念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2): 第353-356页.

[15]. 张步翀, 李凤民与黄高宝,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4): 第12-15页.

[16]. 赵丽娅等, 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功能群组成与群落生产力关系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1): 第88-91页.

[17]. Jessica, M., et al.,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re Complementary Measures of Water Quality in a Polluted, Spring-Influenced River.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11. 214.

[18]. Jacques, B., Guilds or functional groups:does it matter?. 2003: p. 223-231.

[19]. 王长庭, 龙瑞军与丁路明, 高寒草甸不同草地类型功能群多样性及组成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第403-409页.

[20]. 柳静与阮鹏飞,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研究进展. 科技资讯, 2011. 28(11): 第139-139页.

[21]. 朱四喜, 人工湿地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 2011, 浙江大学.

[22]. Bai, Y.,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lant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n Ecosystem Stability of Four Stipa Communi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1. 43(3): p. 280-287.

[23]. 鲍雅静, 李政海与仲延凯, 内蒙古羊草草原17年刈割演替过程中功能群组成动态及其对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 植物学报, 2004. 46(10): 第1155-1162页. [24]. Oztas, T., A. Koc and B. Comarkli, 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ities along a slope on overgrazed and eroded rangeland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3: p. 93~100.

[25]. Wu, R. and H. Tiessen,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degradation in alpine grassland so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2. 5(66): p. 1648~1655.

[26]. Snyman, H.A. and P. C. C. Du, Rangeland degradation in a semi-arid South Africa—II: influence on soil quality. 2005.

[27]. 李里与刘伟, 退化草地植物功能群和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关系的研究. 草地学报, 2011. 19(6): 第917-921,999页.

[28]. 贾力与赵娜,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10): 第46-50页.

[29]. 姚虹, 马建军与张树礼, 煤矿复垦地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功能群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5): 第1013-1020页.

[30]. 郑伟, 朱进忠与潘存德, 放牧干扰对喀纳斯草地植物功能群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1): 第92-98页.

[31]. 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 2001,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 105~115.

[32]. 肖德荣等, 高原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

[33]. Sandra, L., M. S and G. Karl, Plant response to disturbance in a Mediterranean grassland: How many functional groups?.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getation Science, 2009.

[34]. 马建军等,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种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下植物功能群及其多样性的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1): 第1-9页.

[35]. 张全国与张大勇,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进展与争论. 生物多样性, 2002. 10(1): 第49-60页.

[36]. Zhang, C., W. Liu and J. Wang, Plant functional group richness-affecte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 full-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 39(9).

References:

[1] Northington, Robert M, Benfield and Ernest F. An 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attribut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 restored Virginia coalfield streams. Hydrobiologia, 2011(671).

[2] David U, Hooper, Peter M and Vitousek. The Effects of Plant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n Ecosystem Processes, 1997.

[3] Shahid N and Shibin L. Biodiversity enhance ecosystem reliability, 1997.

507~509.

[4] Chen H. Study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t Tiantai Mountain. 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2, 18(9): 41~42, 53.

[5] Alan K K, Melinda D and Smith. Variation among biomes in tempor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primary production, 2001.

[6] Sara C and Regina L. Assessing changes in plant distribution patterns-indicator species versu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2004.

[7] Sun G, R Zhang and L Zhou. Trends and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plant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group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7):

1430~1435.

[8] Runguo Z and Z Zhidong.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ir dynamics in tropical forests: a review.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12): 3289~3296.

[9] Friedel M H, Bastin and Griffin. Range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arid lands:the deriv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to simplify vegetation data, 1988.

[10] Nan H U, F Yu-Long and D Sheng-Yan. Functional group classification of shrub

species in the Funiu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8): 4017~4025.

[11] Ya-Jing B and L I Zheng-Hai.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 energy attributes: a case study on the steppe community in Xilin River basin, Inner Mongoli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9): 4540~4546.

[12] Yang X. Plant functional type and its functional dynamic in degraded stages of three steppes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13] Jianfeng F, Yu L I and Lin Z. Discrimination of concepts of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9, 18(4): 1599~1603.

[14] Yunlong H, W Linhe and Z Guosheng. Discussion about Concept of Ecosystem.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8, 24(2): 353~356.

[15] Bu-Chong Z, L I Feng-Min and H Gao-Bao.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on functions and stability of ecosystem.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6, 14(4):

12~15.

[16] Li-ya Z, Y Zhan, C Hong-bing, L I Zhao-hua, Z Ha-lin and Z Xue-y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group composition and plant community productivity in sandy grasslands along desertification gradients.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1(1): 88~91.

[17] Jessica M, Hopkins, Amy M, Marcarelli, Heather A and Bechtol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re Complementary Measures of Water Quality in a Polluted, Spring-Influenced River.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11, 214.

[18] Jacques B. Guilds or functional groups:does it matter?, 2003: 223~231.

[19] Wang C, R Long and L D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group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n plant community productivity in four types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4, 12(4): 403~409.

[20] Liu J and P Ruan.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28(11): 139.

[21] Zhu S.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 a full-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 浙江大学, 2011.

[22] Bai Y, Li L, Huang J and Chen Z. The Influence of Plant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n Ecosystem Stability of Four Stipa Communi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1, 43(3): 280~287.

[23] Bao Y, Z Li and Y Zhong. Compositional Dynamics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ir Effects on Stability of Community ANPP During 17 yr of Mowing Succession on Leymus chinensis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4, 46(10): 1155~1162.

[24] Oztas T, Koc A and Comarkli B. 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ities along

a slope on overgrazed and eroded rangelands. J Arid Environ, 2003: 93~100.

[25] Wu R and Tiessen H.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degradation in alpine grassland soil. Soil Sci Soc Am J, 2002, 5(66): 1648~1655.

[26] Snyman H A and C. C. Du P. Rangeland degradation in a semi-arid South Africa—II: influence on soil quality, 2005.

[27] Li L I and L Wei.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munity's Productivity in Degraded Grassland. Acta Agrectir Sinica, 2011, 19(6): 917~921, 999.

[28] Jia L and N Zhao.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 2012(10): 46~50.

[29] Hong Y, M A Jian-jun and Z Shu-li.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of Functional Group in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in Coal Mine Reclamation Land.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2012, 32(5): 1013~1020.

[30] Wei Z, Z Jin-zhong and P Cun-de. Effect of Grazing Disturbance on Plant Functional Group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Meadow Community in Kanas Scenic Area.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2010, 32(1): 92~98.

[31] Office W L P D. The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wetland. 北京: 中

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05~115.

[32] Xiao D, K Tian, H Yuan, N Li and S Xu. Composi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degraded plateau wetland of Napahai in northwestern Yunnan,Chin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6, 15.

[33] Sandra L, S M and Karl G. Plant response to disturbance in a Mediterranean grassland: How many functional groups?.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getation

Science, 2009.

[34] Jian-Jun M A, Y Hong, F Zhao-Yang and Z Shu-Li. Changes in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species diversity under three grassland using modes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2, 36(1): 1~9.

[35] Zhang Q and D Zhang.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recent advances and controversie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2, 10(1): 49~60.

[36] Zhang C, Liu W and Wang J. Plant functional group richness-affecte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 full-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 39(9).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植物生理生态复习题

1.什么是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定义:主要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1.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机制。 2.植物的生命过程 (水分、矿物质) 3.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能量转换。如光强、二氧化碳 4.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能力。如温度胁迫(冷害、冻害、干旱) 二.什么是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三、按照环境的空间尺度,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全球环境(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的外壳。海洋型(厚)大陆型(33km厚) 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生物圈: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等界面上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再生能力的生命圈层。 2.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尺度为大洲、大洋。 3.群落环境:即群落附近的环境,如群落所在的山体、平原及水体等。

4.种群环境: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 5.植物个体环境: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环境尺度一般是指植物个体环境。 四.按照人类影响程度,植物个体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 3.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为人类建造 五、什么是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六、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气候因子:光、温、水、气(风、O2)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 3.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4.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 5.人为因子:其影响超出了所有自然因子 其他: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稳定因子:质和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 2.变动因子:质和量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气候的日变化、四季变化、风、降水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着名科学家及其贡献蒋高明每年面试生态学的考生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 蒋高明 每年面试生态学的考生,导师们经常会随意说出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名字,让考生说出他们的代表性工作,以判断学生对专业领域了解的情况;或者随机让考生自己说出一些人名来,避免为难学生。从笔者观察的情况看,这一着经常令很多考生“难堪”,尽管他们的专业课程可以考到95分以上。其实,一些名字在好一些的教科书上都是要介绍的,只是学生们不太留意。植物生态学一些专家的名字,在我们这样年龄的老师眼里,都是“如雷贯耳”的,可就是这样级别的人物,我们让考生随意举出两三个来,考生们也不知道。有些学生只知道他们报考的老师的名字,不是说他们的导师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我们的问题,年轻导师们也都还是初入道的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在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对植物生态学的发起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有的通过自己的严谨的实验,丰富了植物生态学的理论;有的人则试图解决困绕人类生存的若干环境问题而提出了符合生态学法则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植物生态学家贡献不同,难以列举很多,仅就国内外各时期较有影响的植物生态学家介绍如下(在世的没有列在这里)。排名以姓氏(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为准: 布郎-布兰克 (Braun-Blanquet J.) 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对象是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受到人为破坏的植被,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 克莱门茨 (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生物群区(biome)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然而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他的研究和学说为后来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研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5)514~519 Acta P h ytoecolog i ca Si nica ·植物生理生态学专栏·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最近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几大重要环境因子改变而可能导致的植物生理生态变化展开,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盐生环境扩大化等;部分工作探讨已经存在的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其中,围绕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以CO2浓度升高主题展开对C3和C4植物的影响研究依然是众多刊物发表生理生态学原始论文的重要内容,一些特殊功能型如C AM植物的响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物对于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实验材料的改进是最近植物生理生态学不断出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野外F ACE实验、叶绿素荧光技术等使一些机理性问题不断被揭示出来。 关键词 植物生理生态学 全球变化 CO2 紫外辐射 强光辐射 高温与低温 REVIEW ON SOME HOT TOPICS TOWARDS THE RESEARCHES I N THE FIELD OF PLANT PHYSIOEC OLOGY JIAN G Gao-M ing (Lab 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 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Abstract Some hot topics i n plant physioecology research have recently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t ernational journals(Science,N ature,etc.).These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plant physioecology and g row th to facto rs such as:increasi ng CO2concentration,ul 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ment,changes in tem-perature,sunlight i rradi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of sal ty habi tats.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 th the processes of global climat e change.Some of the research,however,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plant s to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 resses in specialised environmental habitat s.Among the intensive studies,the carbon budget of t errest rial 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ho ttest topics,research conducted recent ly,including: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si nk and source dynamics of carbon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rest rial and oceanic ecosystems.Al though the responses of C3and C4species t o elevated CO2are sti ll the main topics i n most journals,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 n study of CAM functional types.Prog 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 echnologies such as st able isotope methods,f 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facili ti es,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t echnology hav e helped g rea tly i n understandi ng these general problems. Key words Plant physioecology,Global climate chang e,CO2,Ul traviolet radiation,High light radiation,High or low temperat ure st ress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干扰的不断升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的扩大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 sioeco logy)是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La rcher,1995)。由于它能够给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理机制上的解释,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1-06-01 接受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S CX1-08-02)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G1998010100) E-mail:jgm@h https://www.360docs.net/doc/91550979.html,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最新版本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植物生态学》 (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

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第二章植物与环境 光的性质及其对植物的生态效应。温度的有关概念,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水及其变化规律,水与植物的生态关系。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地形要素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三章植物种群生态学 有关种群的定义,种群的一般特征;种间关系和种群动态;种的进化与选择。 第四章植物群落生态学 植物群落的概念;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演替);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五章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和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及其过程。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 6.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传统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宏观和微观方向拓展;进化、古生态;模型、实验;应用生态学大力开展;全球合作 7.环境对植物的限制作用“耐受性”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内稳态” 8.耐受性定律(Shelford)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和不能生存。 (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3)不同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9.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0.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又称木桶理论: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完全停止; –在最适状态下,显示生理状态的最大观测值; –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了。 11.生态幅: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12.适应主要机理-内稳态:适应的基础:内稳态机制的变化 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增加生态因子的耐受程度,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第二章 1.气候因子: 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其中光因子又可分为光强度、光性质和光周期性等,这些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作用。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引种和地理分布均有很大作用。水分因子由于降水性质(雨、雪、雾、露、雹)、数量以及季节分配不同可分为若干因子。气候因子又称地理因子,因为它们随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改变而不同,如温度的纬度变化、雨量的地理分布等都会影响植物生态分布。 2.土壤因子: 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土壤物理性质因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土壤结构而异。土壤化学性质可细分为土壤酸度、土壤盐碱性、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本身必然受到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对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发生作用。因此,不同的土类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3.生物因子: 植物生长发育除与无机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动物、微生物及植物密切相关。动物可以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 4.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地形变化(如坡向、海拔高度、盆地、丘陵、平原等)影响到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生态学的原理和植物学

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幅(生态价):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生态因子:是指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群落演替:就是指在某一地段上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十分之一法则: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个营养级的1/10。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分子到生物圈。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 限制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在最小量或最大量时,都会对生物起到限制作用。 耐受定律 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是限制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提出了生态因子质量的问题,还提出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 (2)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颉颃和补偿等)。 耐受范围: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范围。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2)光质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向光性与色素形成; (3)光质影响水中藻类的分布;(4)光质影响光合作用产物; (5)光质影响动物的活动;(6)红外和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

植物生理生态复习题

1.什么就是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得研究内容就是什么? 答:定义:主要就是用生理学得观点与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得关系。 研究内容:1、植物与环境得相互作用与基本机制。 2、植物得生命过程 (水分、矿物质) 3.环境因素影响下得植物代谢作用与能量转换。如光强、二氧化碳 4、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得能力。如温度胁迫(冷害、冻害、干旱) 二、什么就是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得节律性变化,形成得与之相适应得发育节律。 三、按照环境得空间尺度,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全球环境(大气圈中得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得外壳。海洋型(4、3km厚)大陆型(33km厚) 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得疏松层。 生物圈: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等界面上得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得、再生能力得生命圈层。 2、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得自然环境。尺度为大洲、大洋。 3、群落环境:即群落附近得环境,如群落所在得山体、平原及水体等。 4、种群环境:即种群周围得植物与非植物环境。 5、植物个体环境: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得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得环境尺度一般就是指植物个体环境。 四、按照人类影响程度,植物个体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 3、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为人类建造 五、什么就是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得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得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所有得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 六、按照生态因子得组成性质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气候因子:光、温、水、气(风、O2) 2、土壤因子:土壤得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 3、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4、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 5、人为因子:其影响超出了所有自然因子 其她: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稳定因子:质与量不随时间变化得因子,如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 2、变动因子:质与量随时间变化得因子,如气候得日变化、四季变化、风、降水 按照就是否具有生物成分分为: 1、非生物因子:光、温、水、气、土壤 2、生物因子:指某一主体植物周围各等级层次得生物系统。 七、植物与生态因子间得相互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态作用:指生态因子对植物得作用。

药用植物生态学(复习)

1.药用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生态学,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药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环境与环境因子。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总称。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不可缺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4.生态因子的分类。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5.最小因子定律。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就是最小因子定律 6.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范围,称为耐性限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律。生物耐性是有差异的。 7.生态因子作用规律。生态因子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作用不是孤立的,总是是综合的产生作用)。交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作用(有少数或几个起主导,决定性的作用)。直接与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可替代性与有限补偿性作用。 8. 有限补偿性原理:一定条件下某个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相关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有限的补偿,并获得相同或者相近的生态效果。 9.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基础。基本能力是在正常环境中保持好的生长势头,在恶劣环境中维持生命延续。 衡量植物适应性的终极标准是保持生命延续的能力大小。 10.趋同适应与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不同种的生物,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1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一群亲缘关系相似的生物有机体,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为趋异适应。生物由于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称为生态型,种以下分类单位。(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生态位包括三层意思:1。物种在特定生物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功能关系2。物种在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3。物种和群落中其他种群的关系 13.生态位原理。生态位重叠:竞争排斥;生态位分异:有限共存;生态位分离:长期共存,生态位的泛化与特化。泛化:多变的环境中,植物的适应使其对资源的选择减弱,生态位宽度增加 特化:稳定的环境中,植物的适应使其对资源的选择加强,生态位宽度变窄 14.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组成:非生物(能源,气候,基质和介质,物质代谢原料)和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生物组成有: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消费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腐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细菌,真菌) 15.食物链定义和类型。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环环相扣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特殊食物链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生态学 ●绪论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层次:植物个体—器官—组织水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个体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生态现象的验证和解释,同时也对微观植物生理学提供了表征验证。 ●植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环境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 1)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影响、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分布等产生的影响。 2)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3)相互作用:植物对环境做出的响应和反馈,并影响环境的过程。(环境小 气候、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大气组分、生物链结构、协同进化、生 物多样性。)

植物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Population: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Community:栖息在同一地域中所有生物的复合体。 Ecosystem: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Ecological Pattern: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非随机性 Process:产生格局的原因 Scale:某一现象(格局)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Spatial scale (空间尺度)Temporal scale(时间尺度) Heterogeneity:环境条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非均匀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空间异质性)Temporal heterogeneity(时间异质性) Scaling: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变化规律Scaling up(尺度上推)Scaling down(尺度下推) 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要素 key factor: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判别: 因子间的关系,对生物的作用limiting factor:在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不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很可能是限制因子 Acclimation:自然环境条件或实验条件下生物调整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 Ecotype: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life form:不同生物种长期适应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而在形态外貌上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life form spectrum:某一地区或某一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率关系。通常用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占所有植物数量的百分比表示。 growth form:可看做生活型的一类分类方法,多以茎的形态为第一区分标志,再遵从叶和分枝等形态细分。 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从而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形成相同的生活型 divergent adaptation:指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从而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产生不同的生态型 ecological amplitude: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phenotypic Plasticity: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表型的能力或现象。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起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的量。 law of toleranc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1、解释下列缩写 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WUE水分利用效率; RuBP核酮糖二磷酸; Rubisco 1,5-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 LSP光饱和点;LCP光补偿点;PAR光合有效辐射; P n 净光合速率;P max 最大净光合效率; C 3 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最初固定的有机分子均含有3个碳原子,称之为 CO 2同化的C 3 途径,而具有C 3 途径的植物称为C 3 植物; C 4 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所固定的最初产物是4碳化合物(草酰乙酸), 故称C 4途径,具有C 4 途径或以此途径为主的植物称为C 4 植物。 2、植物气体交换的测定主要能解决什么生态问题? 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测定这些参数主要能解决以下生态问题:1)研究植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是植物种的特征,更是植物功能型的特征,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生境下生长的同种植物具有不同的气体交换特征;2)判断植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 2 的途径主要 有C 3、C 4 和CAM,它们在P max 、C i (胞间CO 2 浓度)、光呼吸(C 4 和CAM植物无)、光合CO 2 补偿点和饱和点等光合特征上明显不同。通过它们的气体交换特征研究及建立判别模型, 可以鉴别三类不同光合功能型的植物;3)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及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如盐害、冻害、旱害等引起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另外,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质等会引起植物的伤害反应,可通过气体交换研究做出及时诊断;4)遗传育种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先锋植物筛选。作物在选种时,那些高光合、低光呼吸、低CO 2 补偿点和光补偿点的植物更能够适应不良环境,具有高的生产潜力。同时相关的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等也表现出变化,在遗传育种或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先锋树种选择时,筛选那些具有高光合潜力的植物无疑是十分有力的,对一些特征值的获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 的研究;5)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主要是由CO 2 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植物对于CO 2和温度响应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要研究这些反应,就要进行不同的CO 2 和温 度下气体交换能力的测定,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植物生理生态学

植物生理生态学 082M5001H 学期:2015-2016学年秋| 课程属性:| 任课教师:张文浩等 教学目的、要求 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 教材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主要内容 前言(2学时)1.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2.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时间尺度3.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4. 植物生理生态学发展方向光合生理生态与同化物长距离运输(6学时)1. 光合生理与环境:光、温度、水分、养分2. 同化物分配与调控:库-源关系3. 同化物长距离运输:韧皮部装载与卸载(phloem loading & unloading); 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hypothesis of phloem transport) 4. 最新研究进展案例:水分生理生态(6学时)1. 植物细胞水分生理:水势、渗透势、彭压2. 植物水分运输:根中的横向运输与木质部导管的纵向运输 3. 水通道蛋白功能与调控: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特性、功能4. 植物水分研究方法:压力探针、根压室、蛙卵表达系统 5. 最新研究进展案例:矿质营养(10学时)1.植物吸收转运矿质养分的机制:大量必需矿质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吸收、转运与利用2.根际过程与矿质养分的活化:根际酸化、根际分泌物、根际微生物、菌根3.植物对矿质养分胁迫(养分缺乏与毒害)的响应与适应:缺素:N、P、K、Fe;毒害:NH4+、Mn、Al、B、4.最新研究进展案例:植物逆境胁迫的响应与适应(16 学时)1. 植物对低温/高温胁迫的响应与适应:低温/高温驯化2. 植物对盐碱胁迫的响应与适应: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与适应:4. 植物对臭氧、U V胁迫的响应与适应:5. 转录调控与激素/信号分子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6. 最新研究进展案例: 参考文献 Lambers H., Chapin F.S., Pons TL. 2008.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一、植物生理仪器简介概述: 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我们应用植物生理仪器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探索,可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将实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人类生产的巨大进步。 常用的植物生理仪器有:测定植物水势的植物水势状况测定仪,分析作物和植物群体冠层受光状况的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叶片温度、、叶室温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光合作用测定仪,检测各种农作物病害的植物病害检测仪,判断农作物抗倒伏能力的植物茎杆强度测定仪,测定植被表面参数、植物冠层信息、植物养分信息、土壤养分信息、环境参数、植物病虫害程度的植物多普辐射计,分析植物根系各参数的植物根系分析仪,测定植物叶面积的植物叶面积指数仪,测量植物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或“绿色程度”的叶绿素测定仪,测树木内部缺陷情况的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以及测量叶片厚度,从叶片厚度变化反映出植物生长状态的变化的农作物营养测定仪等等。 这些植物生理仪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它们掌握植物的各种生理生态特征,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指导,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常见的植物生理仪器其中包括: 1、叶面积测定仪、测量精度非常高,可在主机上显示叶片轮廓图,全自动扫描,全液晶汉字显示,一秒钟出结果。叶片长度范围:0~290mm,叶片宽度范围:0~220mm,分辨率:0,1mm。特别适用于小或细的叶片的测量(如松树、草叶)。叶面积测定仪YMJ-C是由背光装置和装有嵌入式软件的平板组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叶子特征提取、空间转换、边缘检测原理、形态学等技术综合设计。广泛应用于农业中田间作物叶面积的测量。

园林植物生态学分析

浅析植物生态学新方法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马乐 (建筑学,学号642081300011) 摘要: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数量、规模持续增大,其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而且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因此,要求城市发展具有必须是可持续、高效率、安全、公正、健康、是具有人文、生态气息等属性。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使园林景观适应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并和谐发展,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是目前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园林景观生态植物设计是一种塑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渐进、不断完善的维护管理过程。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中寻求和谐、理性的解决途径,真正的顺应时代发展,探讨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关键词:植物思潮生态景观设计 一、植物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 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植物生态学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学四大部分。研究植物生态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外界条件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化学成分、遗传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响, 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作用, 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服务。植物生态学也是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之一。 1.生态学的发展 植物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生态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不开的。1895年丹麦植物生态学家瓦尔明的“植物生态学艺术的温室”,标志着这门科学的诞生。三年后德国植物生态学家辛柏尔德“植物生态学居住”也出版了。这两本著作为植物生态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到了本是接触,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在萨姆十年代以达到非常兴盛的时期,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