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的发展

我的家乡的发展
我的家乡的发展

我的家乡的发展

我的家乡是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镇官当村,是一个偏远的垸子。这里原来是属于长江中游的湿地生态系统,后来经过人为地改造,形成了很多像我们村这样的垸子,原来的南丰湖也被化成了许多的池塘。由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上世纪末的十年间,长江中下游的村子总共受到了九次涝灾,全靠政府的救济和全国各地的捐助,受灾群众才度过了这十年。

千禧年过后,情况开始改善了。从千禧年至今,洪涝灾害就再也没有在我们那里发生过,除了气候的原因,最大的功臣就是三峡大坝了。今天,有很多人质疑三峡工程破坏了生态,致使周遭地区出现了恶劣天气,我不置可否,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三峡工程的拦洪蓄洪能力极大地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涝灾情况,很多像我们村的垸子不用像以前那样被洪水淹没,得以休养。

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发表了《为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讲话,展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特别重视。在随后的政府工作中,中央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切实的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为农村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鼓励农民们科学种植,做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农民,打开思路,闯出新的路子。就此,我做了几点调查,在我们村,每个月会发一些关于防虫防害的科技报,在重大虫害灾害前发布预警及组织大家排涝抗旱,挽救了农民的收成。还有就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科技下乡,一些比较富足的家庭已经率先买进了大型收割机,在农忙时节对于作物的抢收帮助很大,而有的家庭,买了冰箱,空调,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有一人已经走在众人前面,在从前破旧的小学搞起活蛇养殖,为餐馆提供蛇肉。这就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我对他进行了一段小型的采访,得知他原来也是在本地务农,后来因为洪涝灾害种田已经无法生活下去就出去打过几年工,在外面,他吃了不少苦,但是也学到了不少的致富金点子,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养蛇致富,心里也萌生了养蛇的念头,凭着敢闯敢冲的本性,他又回到了这里,讲打工积攒的钱用在养蛇这条路上。但是,养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他从前对这个完全不了解,为此,他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也专门去请教养过蛇的人,但还是不那么简单,出过很多状况,他讲到这些时顿生感慨,但是我看得出来,他并没有后悔走这条路。还有就是,政府为了稳住农民的心,又对农民实行了农村种地补贴,并给出了各种经济作物的保底价,确保农民种田的收益不会受市

场波动太大的影响。

以上都是我们村子一些良性的改变,但是也有许多弊端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正。

首先要提的的是关于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问题。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法治建设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的观念陈旧、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障碍;法制宣传教育不适应农村实际需求,致使农民法律素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提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致使一些工作无法可依;农村基层执法机构建设相对薄弱,致使法律服务和保障滞后于形势发展。我举个例子在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在随后的几年里,对全国20多个省份实行免收农业税,湖北省也在免税之列。但是,至今还有村官来收农业税,我曾质问过这位村官,但是他含含糊糊,只说是上面要收,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免让人唏嘘,有时政策已经出台,可是逐级下来时就运行不动了。农村人都很老实,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去向上反映,只是有一年没一年的拖着,况且我们村的村官都不是通过民主选举出来,而是由上任村官直接内部认定,这其中又难免有营私舞弊之嫌,大家都把当村官当做生钱的路子。有一个事我记得很清楚,在我们的村子前头,有800多亩的芦苇地,而村长在收了别人20000块钱后,就租给了别人十年,后来,原来的老村长看不过去,就写了材料,组织大家签名要告现任村干部,但是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

是农村地区的法治力量薄弱,村干部不懂法,不守法,农民们也不护法。因此,在农村加强法制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犯的事了,特别是要加强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村干部的选举必须要公开透明,让百姓们自己来决定。为了加强老百姓的法制意识,可以多给大家发一些法制宣传小册子,让法制意识逐渐渗透进人们心里,知法懂法用法。

还有就是,大多数的农村人都耽于这种平淡的农村生活,不敢做出太多的改变,大家都是晴耕,雨打牌,,在科技下乡的浪潮下,大家却还是重复着以前的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农业科技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农民们也并没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做新农民。为了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在2006年五月召开全国“一村一品”会议。根据一个村的资源与地区特点,要选择和培育村里的主导产业的产品,从而更好地实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品商品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们那里有许多户都在种植白莲的,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做一个白莲品牌,按统一的布局,统一的品种,统一的收购来发展,从而增大白莲的种植效益。另一方面,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品有待提高,在我们村有一个图书馆,里面有不少藏书,可是从来没有人在里面借过书,一方面是大多数的人文化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农村人的精神上并没有很丰富,只是靠打牌来娱乐。我觉得,新农村,做新农民,不应该只是在物质上丰富,在精神上,道德水品上也应该有所提高。一是要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生产农民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

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农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二是要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立足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体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感受农民群众的辛劳和愿望,创作生产更多反映当代农村生活、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三是要加强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宣传推介,通过政府采购配送、城乡结对赠送、扩大市场营销等多种形式,把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送到农村千家万户、送到农民群众手中。

像我们这些垸子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们地区偏远,几乎是在仙桃市边缘上了,在2000年时,政府出于考虑,将我们内迁,但是由于我们的田还是在原地,我们必须还是在原地住,在推广新农村建设时,只考虑到了我们的迁居地,在名义上将我们的原住地排出了,因此,新农村的很多政策都实施不到,我们与新农村建设脱轨了,这也是我们的生产模式保守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技术扶持和经济补助,这对村子的发展有很大的限制。加上我们的村子偏远,收获的经济作物到市场上贩卖需要的运费不菲,而贩卖给进村收获的商贩又被赚取了一定的差价,处地偏远,确实让我们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农村的发展不止要着眼于当前,还要看得到未来。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农村很难留住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如果不真正解决农村的出路问题,未来农民想离开农村的愿望比现在还要强烈。那时候在城市找到一个工作,保障什么的都要解决,应该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应该解决了,农村年轻有为的小伙子都会跑出农村去。空心村可能不

存在了,农村可能都居住着老人。农村人口不断的减少,未来会很衰落。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有两个两点,一个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有一个就是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华西村就是这样起来的,为什么华西村能够发展起来?在文革的时候,上海的一些工程师下到那里去,还有是基层政府带领农民创办企业,政府带领老百姓来创业来发展本地的工业最后发展起来,这在全球受到很大的关注。我们现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改革,基层政府有很重要的带动农村发展的职能,现在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政府集中了很大一批很优秀的人,现在这个经验怎么才能发挥,非农企业靠一家一户是很难发展的,在前面我提到政府鼓励“一村一品”也是这个原因,只有形成品牌才能做大做强,更好的发展。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源于小岗村的改革,小岗村的意义不在别的,而是做了创新性的突破。现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什么叫科学?找出适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东西,这就是科学的。因此,要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是要充分挖掘农村的潜力,让农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来留住人。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改革开入三十多年来,不仅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促使我国农村的经济有了飞一般的改变,以前的农村是落后封闭的,现在的农村是开放而先进的,下面我就从我所感受到的几个地方谈谈改革开放对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我所能感觉到的最多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变化,更早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可能只能从别的资料上得来一些,但就我所能知道的事实已经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税负很重,且当时的科技还不够发达,同样的土地上,由于种子的好坏、种植的方法、肥料等因素,在当时得到的农产品于交税之后几乎只能勉强供一家人生活,根本不可能对外输出;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科技有了较大的进步,农民有了更好的种子,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单位面积上所得的农产品是之前的几倍,加上之后国家富强,对农业税的减免至最后的免除,现在的家乡,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对外输出农产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的改善,改革开放让国家变得富强,从而国家有力量来扶持农村,最大量地减轻农村的负担,现在不仅不用交税,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甚至利用各种政策鼓励大家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并且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下面就我的家乡就我的家乡甘肃省而言,甘肃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偏重、少数民族比例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西北省份,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既是甘肃两千六百多万人民的迫切要求,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如何从甘肃实际出发,走出西部省份赶超东部并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是甘肃省上下探索的核心问题。循环经济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晶,是有效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在保持适度规模和速度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消耗减量化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讲,循环经济解决的是发展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如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问题,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实现形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甘肃省通过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分析了省情,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甘肃虽然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低、发展效益不高、部分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教学设计00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型及设想: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是一节问题研究课,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学生已基本掌握区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节课任课教师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乡的发展进行探讨,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江陵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目标: 地理新课标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江陵经济发展的现状。 2、了解工业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3、灵活运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江陵工业、农业、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2、学会评价江陵工业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应用课本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江陵工业、农业、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2、通过了解家乡的工农业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热衷于家乡经济建设的责 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评价江陵县工业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提出对江陵县工农业发展的建议或构想。 四、教学过程: 导入:“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就江陵县工业、农业、城市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教师简介探究家乡发展的思路 → →(二)江陵概况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 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面积1032平方千米。耕地58万亩,人口41万,人均耕地1.41亩。农村居民29万。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且集中夏秋两季,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长江流经江陵,观音寺闸、颜家台闸为重要的引长江水灌溉工程,由于长江水量充足,为全县生产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水源。 地表河渠密布,纵横交错;土壤多冲积土,养分含量高;地下卤水(液态矿产)蕴藏较大,具开采价值。 江陵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便捷,两条省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这里距荆州铁路货运站、宜黄高速公路仅30分钟车程,由水路从郝穴出发,可直达重庆、上海。 (三)试评价江陵县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我的家乡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之家乡调查报告 家乡的具本情况: 我的家乡平坝县座落于贵州省安顺市的东大门,西与安顺市行政中心西秀区相邻,东与贵阳市清镇市相邻,与贵州的其它地区相比地势较为平坦因而得名“平坝”。平坝县中心城区到省会贵阳市48公里、距安顺市行政中心城区39公里。全县面积999平方公里。县城面积17.5平方公里。规划待建设面积38平方公里。最高为1645.6米,最低963米,城区中心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13~16℃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山长青,水常绿。平坝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贵州大宝藏”之称。县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5种,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是黔中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xx年在斯拉河上建成发电的引子渡水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是贵州省首批“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之一。县内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能源资源煤、水、电并存,水火互济;旅游资源多姿多彩,不可多得;历史文化神奇奥秘,古掘古朴;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价质高。资源优势明显,透出诱人的开发前景。

平坝有着自己的地方性美食。贵州菜主要属于川菜系列,但贵州菜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四川主要是麻辣型,云南为甜辣型,而贵州主要是糟辣、酸辣为主要特色。贵州的主要黔味名菜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霸王别姬”、兰球鸽蛋、套全鸭、天麻鸳鸯鸽、盐酸菜烧 干鱼、糟辣脆皮鱼、龙爪鸡丝、金钩挂玉牌、辣子鸡、板栗烧鸡、魔芋锅粑炒肉丝、凉拌折耳根、酸菜豆米汤、平坝地方菜肴属黔菜系跟四川、湖南菜口味接近,与川菜相比最大的的差别是由麻辣改成了鲜辣和酸辣。平坝的特色小吃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清真小吃受到广大吃客的欢迎和好评。比如最常见的有清真清炖牛肉粉、清真清炖鹅肉粉、清真全牛宴。除了清真小吃之外,最受欢迎的还有油炸豆沙粑、红油素卷粉、酸辣烫火锅、红油乔凉粉、虾儿凉粉、肠旺粉面、肉沫粉面、大排粉面、辣子鸡粉面、红烧肉粉面、豆面糍粑、香酥肉饼、米汤+油炸豆沙粑、平坝糯米饭等等。 家乡的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特别是“十一五”的五年,平坝县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好、社会进步显著、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据县xx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217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增长速度与上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

关于我的家乡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我的家乡点赞 调查时间:2016-10-3——2016-10-5 调查地点:我的家乡内蒙古丰镇市 调查对象:政府部门、历史文物部门以及文化部门、市食品管理局、养老院,以及市历史景点 调查方法:个人走访以及实地旅游 调查人:王尚文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所发生的变化,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传统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景点、人文资源;从而更好的认识家乡的发展,以便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建议。 前言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的的丰镇市。正值十一放假期间,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我经过走访做了一份关于家乡发展的调查报告,经过整理内容如下: 一、10月3号上午走访政府人员的历史背景 我来到丰镇市人民政府,想在职人员询问后得知丰镇市的历史背景,着实让我甚为吃惊;原来丰镇市自古就是一座文化古城,有着雇员的文化历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设立行政建制;隆十五年设丰镇厅,民国三年改厅建县。解放初期,一度为绥远省政府所在地,为市建制。“9.19”后省政府迁往归绥,又恢复为县建制。1990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丰镇撤县设市。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二、10月3号下午赏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得知丰镇市悠久的历史之后,我十分期盼我市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于是带着好奇,带着憧憬我来到了有名的文化局进行走访,很不幸,被告知文化局休假,暂停一切服务。因此我乘车来到食品检测部门,希望在此能够有所收获。 果然,终于了解到了家喻户晓,闻名内外的丰镇月饼的发展状况与市场前景:结果真是让我喜出望外,不仅为自己身为丰镇人而骄傲。 丰镇月饼搭上互联网车让传统手艺走的更远了!“24小时加班打包都来不及,这个月线上销售就能破俩百万,没想到互联网销售比实体店都强。”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海鹏月饼有些公司总经理魏华说。 丰镇月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末年间,丰镇街上便有大大小小十几家做月饼的炉食铺。现在50多家月饼店铺排列在街道两边,形成了丰镇独有的风景-----月饼街。2009年,丰镇月饼制作技艺被收录在内蒙古《第二批自治区级非

问题研究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千年龙城,美丽泸县,我的家乡,农业发展 主题: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结合案例分析我的家乡农业发展措施 导学案 执教人:泸县第四中学付顶斌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我的家乡发展条件的评价,巩固和灵活应用第四章知识。 2.通过掌握家乡发展资料,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 3.通过对家乡发展资料的收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态度。 问题探究 案例1:泸县是一颗肥沃的土地,是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区,山东多平地少,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缩影,在长江之北、沱江河畔,濑溪河、龙溪河在这块土地上流淌,玉龙湖闻名川南。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泸县发展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1组展示,2组修改评价) 案例2:泸县是我国传统的稻米生产地区,这里也称为“川南鱼米之乡”。人们精耕细作的经验丰富,水稻单产高。由于这里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所有常常出现产量波动。针对材料中的问题,从气候、水源角度为我们当地提出促进水稻稳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组展示,3组修改评价) 案例3:泸县的主要农产品是稻谷人们对农产品加工少,深加工更少,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针对材料中的情况,从产业化发展角度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3组展示,4组修改评价) 案例4:泸县是川南瘦肉型生猪产地,养殖户农民文化素质低,畜产品也比较单一,而且出现产品滞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起当地人们的思考。针对材料中的问题,从科技角度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组展示,5组修改评价) 案例5:泸县土地污染、水土流失、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改变着农业生产环境。针对材料中的问题,从生态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是什么?(5组展示,6组修改评价) 案例6:泸县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过去人们只盯着耕地发展农业,好多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针对材料中的问题,从综合发展角度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组展示,1组修改评价)

我的家乡海南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我的家乡海南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它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以前的海南是一个很落后的小岛,如今的海南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下我将从海南的城市建设、居民收入、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来谈谈海南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一、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海南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极为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海南逐步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运输。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海南交通运输业的规模、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海南经济发展大潮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公路纵横成网。受地理环境、经济落后、多年战乱等因素的影响,解放前,海南公路建设一直相当缓慢,从1919年海南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至1949年,全岛可供通车的公路仅有1045公里,而且多是路基狭窄、视线不良、破烂不堪、颠簸不平的等外公路。到2008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856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3.0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60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6%。 空路安全快捷。建省以来,海南民航运输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从民航运输事业落后的省份成长为国内民航运输强省之列的光辉发展历程,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第三、四、五航权的省份。海南民航运输业是在解放以后起步的。1956年,中国民航海口站正式成立,广州—湛江—海口航线首航成功,海南的民航运输业正式诞生并得到发展。当时年客运量仅千余人次至2008年,完成旅客运输量为1836万人次。 水路四通八达。海南岛四面环海,有1584.6公里曲折绵长的海岸线,是典型的岛屿经济。海南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建造良好的港口提供便利,良好的港口设施促进水运业的蓬勃发展。海南岛的港口建设始于1936年。解放前夕,修建于海口、八所、三亚等地的港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52年开始修复,当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仅有19.3万吨。截止2008年,在海南注册的航运企业有130多家,船舶461艘,总吨位达到140多万吨。 铁路交通便利。海南岛的铁路始建于1940年日本侵琼时期,1942年建成通车。1992年国家计委立项批准粤海铁路跨海工程, 2001年正式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铁路轮渡使琼州海峡变成了火车的坦途,从此,海南铁路真正成为全国铁路网的一部分。2007年,海南铁路西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营业里程为526公里。同年9月,由铁道部与海南省共同出资建设的海南东环铁路正式开工, 2010年12月30日东环铁路正式建成通车,海口到三亚仅需90分钟。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课,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生在学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能从学习过程中提取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方法,并且能够通过此方法切实分析家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本课最终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分析研究中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掌握了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且在初中学习过乡土地理,对学生所处的神木县现状有所了解。同时学生能够充分联系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图文资料,高效准确的进行分析。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探究,巩固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充分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得发展方法。 过程与方法:提升获取课外资料的能力;提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讨论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家乡发展情况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地方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家乡经济发展的条件、存在问题、借鉴经验和解决措施。 难点:充分利用所查找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4教学过程

4.1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学习知识是为了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以我们的家乡神木县为例,借鉴前面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我们的家乡神木县如何发展。 4.2新课讲授 探究家乡发展的一般思路。 多媒体展示: ①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②分析家乡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 ③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 ④提出家乡发展的建议 多媒体展示: 神木县,属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中游,秦晋蒙三省交界地带。中国第一产煤大县、中国最大的兰炭基地、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在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占重要位置。 原煤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含煤面积广,储量丰富,煤质精良,埋藏浅,易开采。此外,铁矿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也均有分布。 2010年,神木县建成大型环保节能兰炭生产线。 交通优势明显,包茂高速、榆商高速、包西铁路穿过;神黄铁路由神木站向东直达沧州市黄骅港。 师:小组讨论总结神木县煤炭产业发展的条件 生:讨论总结

我的家乡的发展

我的家乡的发展 我的家乡是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镇官当村,是一个偏远的垸子。这里原来是属于长江中游的湿地生态系统,后来经过人为地改造,形成了很多像我们村这样的垸子,原来的南丰湖也被化成了许多的池塘。由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上世纪末的十年间,长江中下游的村子总共受到了九次涝灾,全靠政府的救济和全国各地的捐助,受灾群众才度过了这十年。 千禧年过后,情况开始改善了。从千禧年至今,洪涝灾害就再也没有在我们那里发生过,除了气候的原因,最大的功臣就是三峡大坝了。今天,有很多人质疑三峡工程破坏了生态,致使周遭地区出现了恶劣天气,我不置可否,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三峡工程的拦洪蓄洪能力极大地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涝灾情况,很多像我们村的垸子不用像以前那样被洪水淹没,得以休养。

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发表了《为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讲话,展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特别重视。在随后的政府工作中,中央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切实的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为农村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鼓励农民们科学种植,做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农民,打开思路,闯出新的路子。就此,我做了几点调查,在我们村,每个月会发一些关于防虫防害的科技报,在重大虫害灾害前发布预警及组织大家排涝抗旱,挽救了农民的收成。还有就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科技下乡,一些比较富足的家庭已经率先买进了大型收割机,在农忙时节对于作物的抢收帮助很大,而有的家庭,买了冰箱,空调,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有一人已经走在众人前面,在从前破旧的小学搞起活蛇养殖,为餐馆提供蛇肉。这就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我对他进行了一段小型的采访,得知他原来也是在本地务农,后来因为洪涝灾害种田已经无法生活下去就出去打过几年工,在外面,他吃了不少苦,但是也学到了不少的致富金点子,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养蛇致富,心里也萌生了养蛇的念头,凭着敢闯敢冲的本性,他又回到了这里,讲打工积攒的钱用在养蛇这条路上。但是,养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他从前对这个完全不了解,为此,他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也专门去请教养过蛇的人,但还是不那么简单,出过很多状况,他讲到这些时顿生感慨,但是我看得出来,他并没有后悔走这条路。还有就是,政府为了稳住农民的心,又对农民实行了农村种地补贴,并给出了各种经济作物的保底价,确保农民种田的收益不会受市

关于我的家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的家乡发展调研报告 一、前言 二、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调研的问题; 2、介绍调研的背景; 3、指出调研的目的; 4、阐明调研的假设(如果需要); 5、说明调 四、调研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验调研法、行动调研法、经验总结法等,这是调研报告的重要部分。以问卷调查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调研的对象及其取样; 2、调查方法的选取;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如果需要);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如果需要); 6、调研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调研结果及其分析。这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意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调研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如果需要);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调研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3、本调研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调研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调研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调研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调研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如采用行动调研的有关证明文件等。 格式: 1、页面设置:左、右、下2.5厘米;上3.0厘米;装订线:1厘米; 2、正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摘要(五号宋体加粗);关键词:三到五个(五号宋体加粗); 正文小四宋体,标准字间距,行间距:固定值20磅; 字数:控制在2000—5000字。 3、正文标题:一级标题:阿拉伯数字及文字,三号黑体;二级标题:阿拉伯数字及文字,小三号黑体;依此类推。 4、页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作业(加整条下画线,五号宋体、居中),1.6厘米; 页脚:第几页共几页(小五宋体、居中),1.5厘米。 5、封面(单独为一页,不需要页眉与页脚)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依据有效学习的理论,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以《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课题谈谈如何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效性,我设计的环节如下: 一、研究目的 1、通过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探讨,巩固和灵活应 用区域经济应如何发展。 2、掌握获取课外知识的基本途径。 3、通过对家乡发展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 关注民生,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以达到学 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主人翁态度。 4、通过实地调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 学生与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 1、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 专家访谈、网络搜集等多种方法,师生共同了解 家乡的发展条件。 2、采用讨论、辩论的形式分析家乡发展的优势和不 足,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 三、有效学习的过程

1、从影响区域发展的区位因素出发,课外多渠道的 收集家乡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土壤、物产、自然资源、人口、交通条件、风俗 民情、工农业发展状况等方面),掌握家乡发展条 件的第一手资料。 2、课堂上展示收集资料,实事求是的分析家乡发展 条件的优势与不足。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展示周边县市的发展经 验和发展模式,作为家乡发展的参考与借鉴。4、分组讨论家乡怎样发展,对家乡发展提出建议或 构想。小组达成共识提出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的形式出一期黑板报。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不能只存在于理论层面上,更重要是把地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通过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获取课外知识的基本途径,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了学习内容的有效性。学生懂得了区域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