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主义理念下的田园城市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的田园城市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的田园城市

新田园主义理念下的田园城市

规律与模式

一、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模式

城市化建设,一般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及文化领域的嬗变四大层面。

(一)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城市化发展有着一般的规律性。总结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城市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S型”曲线呈现三个发

展阶段:初期、中期与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

初期阶段(30%以下)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

中期阶段(30%—70%)由于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稳定阶段(70%—90%)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主要表现为城镇内部的职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化发展的模式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和模式。在城市化到一定阶段后,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伴随而生,进而演化出现代城市发展的完整序列。

在这一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典型的城市建设模式相应成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的“摊大饼”为代表的“城市蔓延”模式和以欧洲的“撒芝麻”为代表的“城镇成长”模式。两种模式助推了各自城市的发展成就,而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却不相同。

1.城市蔓延发展模式

城市蔓延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具体特征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在大片农田或绿地上建设一座座新市镇和社区,吸引大规模城市移民来居住、生活和工作。

摊大饼模式发展迅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负面危害也很大,严重破坏了地区的集体历史记忆、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城市成长发展模式

城市增长发展模式,以欧洲为代表。主要特征为:以乡村为中心,通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吸

引城市人来居住、生活和工作,并把农业生产留在田间,从而为自己留下集体的历史记忆,包括村庄的用地规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美国模式是高效的,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果也是惨重的,空气和水资源严重污染、能源短缺、交通堵塞、生态恶化等。相对来说,欧洲较好地协调了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但是也面临如何利用环境来重整区域经济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成就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成就显著——城镇化率从20%到40%只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多,增速居世界首位。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历程(1949-2005)统计如下表。

对城市化的逐年统计数据基础上,梳理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具体如下图所示。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已突破50%。这表明,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城镇化方向将发生转变,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将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

(二)我国城市化问题

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层面,中国主要采用美国模式。具体表现,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虚高;在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主要城市问题表现如下:

1.城市无序扩张

我国“冒进式”城镇化和无序扩张的趋势较为严重。很多新城新区的建设,存在盲目开发、违背规划、不考虑运行服务等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三个阶段存在管理脱节。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现象,带来了难以纠正的损失,过度消耗有限的社会资源与财富。

2.良好环境消失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塑料取代了裸露的土地和潮气,乡野中肥沃农田、小河流、小湖泊、小溪、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正在逐步被蚕食。而遍布城市的街头绿地,就像一座座孤岛与区域环境割裂。

这使得,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景观和乡土气味,带来的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环境的恶化。

我国城市化问题

3.不宜居的尺度

由于城市蔓延迅猛,土地有限,所以惜土如金、见缝插房,舍不得拿出土地搞环境绿化和公用设施建设,这种情况在城市中心区的黄金地带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城市绿地太少,“绿意”不浓,缺乏现代气息;另一方面,公用设施太少,服务功能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4.建设风格的同质

城市建设无自我的核心文脉,城市风格同质化严重。在功能板块、产业布局、建筑形式、文化形象等层面上,求全、求大现象凸显,反倒丢失传承已久的文化肌理,缺少鲜明的“城市灵魂”。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城市文化名片,做到历史风貌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依然是摆在我市城市建设面前的课题。

5.城市品质的滞后

城市品质是在光亮鲜明的城市建筑外壳下的城市原真形态,是城市建设中的软件层面。城市品质是一个城市整体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它一方面反映出城市居民的文化及素质状态,同时也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与否。我国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硬件豪华、软件落后的问题。

在长期扩张建设、资金不足、规划与建设缺少对接、重硬件轻文化工程等系列不良举措下,如何提升城市的品质,是摆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面前的新课题。

总之,中国的城镇化同样在带来了财富的时候,引发了“经济失调、社会失序、文化失衡”等问题,这要求我国在总结既有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三、可持续城市模式三大特征

立足中华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国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模式,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中国需要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蔓延模式)基础上的生态文明(生长模式)与信息文明(智慧科技)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

(一)工业文明特征

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传统城市立市之本,也是一般城市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需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我们的中心城市和新城还需要走美国模式的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并且,大城市是财富和产业集聚的中心,它能为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有了工作才能保证他们过上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二)生态文明特征

生态文明是实现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使得我们需要发展循环、低碳等生态化产业,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之路。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指向于自然,而是包括三大层面——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

环境生态层面,需要构建包括无垠田野、山川和牧场,小河、绿地、湖泊等自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健康、安全、品质的城市微气候。

而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需要发展出生态化的产业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社会制度,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经济与政治的健康运行。

(三)信息文明特征

信息文明,是城市现代化及走向后现代化的必要支撑。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3G在全国使用,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已经开启,未来10年作为一种城市的竞争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IBM推出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如当年推出电子商务引发全球商业革命一样,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城市的普遍应用,也将带来一场城市发展的新革命。

三、解读“明日的田园城市”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平衡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可持续城市也要求三者的平衡。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真正与这种理念契合的是100年前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一)田园城市的特征

霍华德从社会的进化与改革角度,提出把“城市的优点和乡村的优点有效结合,由此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从而

实现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

态。

田园城市特征

(二)田园城市的规划

霍华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两种城市空间结构。其一,是“一个中心、四个圈层”的田园城市结构;其二是建立在快速交通体系基

础上的田园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出田园城市的五大功能板块。

田园城市的功能布局

虽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今天对于我们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市还是具有非常大的战略价值的。

我国城市建设的最适宜之路

三、新田园主义为理念的现代田园城市——我国城市建设的最适宜之路

经历了西方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同样问题后,我们先后借鉴西方,提出了包括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等一系列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形态。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不论是从纵向人类城市发展史的角度,还是相比于横向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世界第一,这更要求我们创造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及经济现状,现代田园城市,将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适宜的发展之路。

(一)新田园主义下的现代田园城市特征

现代田园城市,是以新田园主义为理念,立足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构建的面向于新世界、更加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形态。它有四大发展目标——构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环境保护和政府管理”。

1.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经济的总量、经济的结构与生产关系层面。

在经济总量上,要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创造适合于不同经济部门和经营规模进入的产业环境;

经济结构上,要构建现代产业链条。重点是要保护农业经济,因为它不仅在经济上不可或缺,同时在环境和景观保护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生产关系上,要创造适合于不同教育背景的多样性的工作机会,如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农民从事多种多样非农产业,以增加收入。

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空间形态上提倡农业土地功能混合利用与土

地使用的多样性,例如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旅游、高科技农业等,对于农业新兴产业政府应给予税收支持。

2.生活改善

生活的改善,包括生活的便利改善与生态安全改善。

生态的便利,要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在优化原有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要么直接进入城市,要么合并成大村庄,建设多样化的住宅,配套公园和休闲场所等开放空间。

生态的安全改善,要求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规划交通安全的街

道,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适当的住所,鼓励不同的社会群体混合居住,构建亚文化圈层的和睦邻里关系,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特征之一。要求对农村地区的开发建设采取严格控制政策,保护农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保护和使用湿地、保护山区和山区农业,给野生动物和植物留下生存空间;环绕城市建立大规模绿带,设置城市发展边界(UGB),阻止城市蔓延;鼓励建设乡村自然公园,保护当地乡村风貌的特征。

面对空气和水质污染、垃圾废弃物、城市热岛、全球变暖等“城市病”等问题,我们不仅要被动地用控制乡村地区开发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更要用主动地绿色技术手段来减缓和消除“城市病”,实现保护环境。

4.政府管理

田园城市中,政府逐步转换角色,从前台管制逐步向后台管控方向转变。但其管理职能依然出于首要地位,在具体行动中,重要发挥以下功能:

第一,制定城乡一体的综合规划。包括人口、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分类、住宅的开发、绿带开发的管理等。最重要的是“城市用地”定义的突破。城市、镇和农村的建设

用地只是在规模和比例上有差异,而土地使用功能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纳入到城市用地。

第二,农村土地开发和整理的管理。农村土地所有者无权在未获得政府批准的前提下,擅自开发其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开发权实现分离;一旦开发项目获得批准,政府要征收“开发费”,基础是购买价格与开发后土地价值之差,农舍和自有房免征。

第三,实施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的管理。这里面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农业分区规划、组团式布局控制、低容积率的要求(建筑掩没在树林中)、环境限制、土地使用权和开发权转让与购买、优惠税收等。

新田园城市的规划实践

(二)新田园城市的规划实践

新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修订现有滞后的规划准则,为新田园城市的落地实践,提供可行的上位制度保障。

在具体建设中,重点突破三大层面。

1.城市用地的重新规范

在新田园城市中,将突破现有城市、乡村在土地属性上的约束,土地调整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乡村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用地,消除乡村、城市用地在同样使用功能前提下不均价的现状,解决在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农民利益丧失的问题,这也是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市场前提和制度保障。

第二,已经纳入城市用地的乡村建设用地,其使用性质将在综合规划和乡村规划中统一确定,并通过规划法规和管理制度进行控制。

第三,农业用地与城市绿地的融合,通过发展城市农业,在农业生态科技的支撑下,让农业的生产进驻城市,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率,也可以减少城市绿化投入,又可以降低农业产出的运输成本,丰富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极大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价值。

2.创新城乡均等的发展与分配制度

没有城乡一体的规划,或者说没有乡村地区的整体规划,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资助没有法定的依据,也很难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根据城乡规划,政府可以系统地推动村庄合并或向城镇转移,从而确定投资道路的等级、供电的容量、污水处理的能力等基础设施,提供学校的数量、商业的面积、休闲场地的大小等公共服务,从而保证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乡村土地的创新管理

新田园城市下,在乡村土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之后,需要创新化设计,对其进行国有化的综合管理,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严格遵守新田园城市的规划方案。乡村土地开发需要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审批,土地所有者必须按照既有规划方案进行开发,在未获得批准之前无权擅自开发。一方面实现土地开发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同时也为土地使用权转让提供制度化保证。

第二,严控农业用地的使用获批,一方面严格监管农业用地的使用状况,同时,要细化农用地的栽植规范,进而保障城市绿地的面积、农业产业用地的数量,同时有效阻止城市无节制地蔓延。

第三,明晰土地使用补偿标准。政府对乡村用地的开发,征收“开发费”,其计价基于购买价格与开发后的土地价值之差。

四、总结与畅想

新田园主义下的现代田园城市,最契合可持续城市的发展理念。其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和谐统一,由此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从而实现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田园城市概念基础之上,构建出21世纪中国特色的田园城市,对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具有关乎国家发展大计的战略意义。当前,多个城市区、县已提出“现代田园城市”

的发展口号,并以之来指导区域的城市化建设。可以说,在经历了以“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后,“田园城市”,将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最为光明的方向。谁率先提出并系统落地,谁将引领这一具有光明前景的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知识

2010年湖南中级职称考试模拟题(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知识) 单选一 【1】按城镇特色风貌保存的完好度,可将历史文化名城分为4类。对其阐述不当的是(B)。 A.古城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有条件采取全面保护政策 B.古城风貌犹存,古城格局、空间形态毫无保护价值 C.古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已不存在,但还保存有若干传统历史街区 D.城内无一处完整的历史街区 【2】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用地的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为()。 B A.18.0~25.0㎡/人 B.18.0~28.0㎡/人 C.15.0~25.0㎡/人 D.15.0~28.0㎡/人 【3】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下列有关这三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本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概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规划实施管理措施等 B.文本要表达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文本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C.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比例尺为1:15 000~1:10 000 D.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包括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4】小区级配套公建一般是日常使用和经常使用的设施,服务半径不超过()。 C A.500m B.400m C.300m D.200m 【5】()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城市环境保护与其的关系更为密切。 A A.风象 B.气温 C.降雨 D.太阳辐射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露天矿用地的类别代号是()。 A A.E B.M C.W D.D 【7】 ()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C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摘要: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倡了一种巨大的社会改革思想,希望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虽然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它的精华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背景内容价值 田园城市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现在,每当我们谈论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提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霍华德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田园城市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田园城市理论形成的背景 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和社 会改革学说,田园城市理论不是空 穴来风,它有着时代社会背景以及 深厚的思想渊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埃比尼 泽·霍华德霍。埃比尼泽·华德 1850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平民家庭,青年时期到美国闯荡,并开始接触惠特曼和爱默生等人的著作与思想。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潘恩的《理性的世纪》。在美国期间,霍华德还阅读了理查逊撰写的《健康的城市》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图书,并开始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关注。回到英国后,他长期在议会里担任速记员,在工作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使其对英国的社会体制、城乡结构以及人口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霍华德霍目睹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先后经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城市人口和用地急剧膨胀,城市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大量贫民窟产生,居民住宅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气和水域受到污染,城市环境恶化;城市流行病肆虐。见证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并亲身体会到城市在扩张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如伦敦、曼彻斯特、纽约、芝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风园09-1 洪方圆 080344127 摘要: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虽然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它的精华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背景价值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该书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被学界奉为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部经典著作。田园城市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田园城市理论形成的背景及思想渊源 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和社会改革学说,田园城市理论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时代社会 背景以及深厚的思想渊源。 从18 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城市人口和用地急剧膨胀,城市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大量贫民窟产生,居民住宅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气和水域受到污染,城市环境恶化;城市流行病肆虐。这时候人们渴望有一个健康、有序而美丽的城市,同时也认识到城市规划的必要性,于是对城市规划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急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田园城市理论。 在思想渊源方面,在《明日的田园城市》第10 章中,霍华德以标题的形式告诉人们,他 的思想是“各种主张的巧妙结合”。他的思想组合了三个不同的方案:韦克菲尔德和马歇尔教授提出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运动;首先由彭斯提出,然后由乌托邦主义者托马斯·斯宾塞做了重大修改的土地使用体制;詹姆斯·西尔克·贝金汉姆的模范城市。同时,霍华德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其他一些思想家的影响,如乌托邦思想家勃来梅的著作《回顾过去》,以及本杰明·沃德·理查逊撰写的《健康的城市》。 二、田园城市理论内容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 hm2人口为3.2 万人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外的1/3 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一个占地4860 hm2、人口为5.8 万人的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从中心城市向各田园城市放射的上面有道路的地下铁道和市际运河来相互联系。通过上述各种规划,将城市和乡村的各自特点吸取过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形成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生活方式。所以说田园城市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这样的“城市——乡村磁铁”。 田园城市理论不仅仅只停留于城市规划,它更多涉及到了社会改造的问题。霍华德对城市收入来源、土地的分配、城市财政的支出、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三、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及其价值 霍华德不满足于田园城市理论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为了实现其构想,1899 年他发

田园城市空间模式的主要概念及其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霍华德“田园城市”(Garden City)空间模式的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英国的霍华德被称为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大师。他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空间模式的理论,以图解的形式描述了理想城市的原型,由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呈环状布置。 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组群示意图(《明日的田园城市》插图) 19 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此时一些理论家开始探讨,探讨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是放弃老城重建新城还是对老城加以规划和改造;新城的建造应如何进行,旧城的改造又如何进行,是横向对城市加以建设还是纵向对城市加以建设。 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1898 年他出版了以《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针对当时的城市问题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Garden City(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他给田园城市的定义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根据霍华德的定义,可以看出他的城市实质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论汇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论 第三章城市常规地面公共交通 常规公交系统的结构和车辆 公交线路 站点、枢纽和场站 公交线网 公交运营调度和管理 3.1常规公交系统的结构组成 3.1.1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的组成 1)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定义 与其它车辆公用道路空间的汽车和无轨电车线路。通常有固定的停靠站、行驶线路、时刻表、票价。 2)常规公共交通的系统组成 车辆、线路、站点设施 包括专用的停车场、维修厂、调度管理中心 (1)车辆 汽车和无轨电车,以运营车辆为主,配备维修车辆 传统的有轨电车 (2)场站 客流服务——中途站、首末站、换乘枢纽

车辆服务——停车场、保养场、修理厂 (3)线路与网络 一组车辆按确定的路线、时刻表行驶,收取固定票价,停靠规定车站,形成公共交通线路。若干条线路形成网络。 交通线路有固定的线路和站点名称。 (4)其他设施 电车的配电站; 多条线路公用的调度站、调度指挥中心; 通讯与监控系统 3.1.2公共汽车的性能 电车、铰接车、双层公共汽车、单机大巴、中巴等 1)车辆类型 (1)小巴士Minibus (2)中巴 规定为17-30座,不允许站立。 (3)标准单层巴士 最普遍,车长10-11米,额定载客80人左右; 逐渐向空调、低地板发展。 (4)双层巴士 (5)铰接巴士 (6)电车 2)能源结构和能耗

典型单层和双层大巴的100公里油耗约30-35升 与运营车速有关,并且与停站间距密切相关。 除了电车,公共汽车中柴油车的比例越来越高。 3)噪声水平与排放 欧洲:噪声水平要求控制在80-85dba 欧I标准,1993.10新车标准,颗粒物排放小于0.36克/KWh 欧II标准,1996.10新车标准,颗粒物排放小于0.15克/KWh 控制CO,NOX等指标 新型清洁燃料公共汽车有以下几种类型: 液化石油气LPG 液化天然气LNG 压缩天然气CNG 汽油与电双燃料车 4)结构强度 要求有更好的结构强度设计以保证安全性。 5)乘客安全性 考虑老人、车辆意外,考虑上下车和车内行走。 最大车速100公里汽油与电双燃料车 通过闭路电视,司机可以监视后门上下客情况 6)行动不便者——无障碍设计 上下车踏步的升降装置——便于轮椅使用者乘车; 专门为行动不便者服务的公交网络,设计专门的车辆、通过电话实行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规范标准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规范 第一章司乘人员服务标准规范 第一节司乘人员服务规范 l 服务规范就是服务的主体(服务性企业或单位)对服务的客体(服务对象)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内在标准和外在表现形式,是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要求制定的,是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公共交通的服务规范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将乘客的各种需求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成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将服务质量具体化、标准化、程序化,便于操作。 公共交通的服务规范主要是对公交乘务人员的服务程序、服务方法、服务语言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首站发车前 I 1、司乘人员必须按规定时间向调度员报到。 2、按规定佩戴胸卡,领取并核对车票及清洁工具、电脑报站机,签注私款,签票,签路单。 3、提前检查服务设施的完好,搞好车辆卫生,按标准提前进站,车等乘客。 4、报清行车方向,下车迎乘客,售清底票。 5、乘务员在运营中做到站立服务。不得坐乘客座位。 二、坚持三报 l、司机正确使用电脑报站机(使用报话器)。乘务员

必须口报,报站清楚、齐全。 2、报路别、行车方向。 标准:XXX路.开往XXX,请先下后上。 3、预报站。 标准:下一站XXX,请您准备下车。 4、报到达站。 标准:XXX站到了,请您下车。 三、主动售票 l、首站售清底票 标准:乘务员要走下售票台到乘客身边售幕,两名乘务员的车组,两名乘务员同时向车中间绞接盘售票。直至二人会合。 2、中途积极宣传 标准:每站起步后向车内宣传“没有票的乘客请买票”。 3、主动问票 标准:根据上车乘客的人数或特点.有针对性地问票。 4、人多立席售票 标准:车辆满载五成以上时,应站立售票。 5、按规定收取包裹单 标准:在车辆满载允许的情况下,走下售票台,流动售票。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摘要:埃比尼泽·霍华德是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从城市运动到卫星城建设,到战后新城运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城市主义”无不受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田园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时被赋予更多内容,结合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并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理论内容更加全面。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 此时一些理论家开始探讨,探讨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是放弃老城重建新城还是对老城加以规划和改造;新城的建造应如何进行,旧城的改造又如何进行,是横向对城市加以建设还是纵向对城市加以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城乡对立而提出众多改 革方案。如:托马斯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在1602年著作的《太阳城》,傅立叶以名为“法朗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等;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初提出建立“新协合村”。 2、人物背景 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

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1850年生于伦敦,1928年卒于韦林。 霍华德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二、理论内容 1、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2、理论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3、内容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hm2、人口为3.2万人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外的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

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 3 马万利 提要: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主要体现在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城市的建设。田园城市理论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20世纪初直到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4个阶段。“田园城市”本身是个动态的概念,对今天的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 田园城市理论 实践 影响 作者马万利,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 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①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Letch 2 worth )和韦林(W el w yn )两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 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今天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几乎无不介绍霍华德的著作与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环境史学和城市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得到较大的发展,由此,历史学界开始了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拙文(与梅雪芹合著)《一种有价值的乌托邦———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5 期),就田园城市理论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田园城市理论的内容以及性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本文 拟就该理论在其实践及历史影响方面做一介绍和评述。 一、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 莱奇沃思和韦林 《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当时社会多大的兴趣。美国《时代周刊》曾经指责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矫饰的”(ingen 2 i ous ),并指出“唯一的问题在于去创造它,但那似乎只 是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而已。”②尽管遭到诸如此类的指 责,霍华德还是决定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设想。 1898年10月,他在伦敦瑞克托利路教堂的集会上发表 了演讲,接着又不断参加教会、合作社区、文艺团体的各种活动,终于找到一些同情和支持者。为了把田园城市的蓝图变为现实,1899年7月10日,12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发起了“田园城市协会”,协会的宗 3①②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2003年立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成果(课题名称《西方环境思想及其在近代 中国的传播》,批准号:2003JQW38)。 Ebenezer Howard,To -m orro 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 m ,S wan Sonnenschein,1898。1902年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Garden C ities of To -m orro w ),并沿用至今。 转引自柴锡贤:《田园城市理论的创新》,《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6期,第27页。

(完整版)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答案).doc

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公交车辆调度形式的类型,按照工作时间的长短,一般可以分为正班车车和加班车车,对于晚上运营的车辆有时也称为夜班车车。区间车是指车辆仅行驶在线路上某一客流量的高路段或高区间的一种辅助形式。 2、在现场调度时,车辆运行中因受交通阻塞等原因影响,到站局部线路或全线不能正常运行 时,一般可以采用绕道行驶、分段行驶、缩短行驶等方法来满足乘客需要;而当线路运营车辆有富余运力时,为了方便乘客支援运力不足的线路, 可以采用跨线行驶的方法。 3、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行车时刻表有车辆行车时刻表、车站行车时刻表和线路行车时刻表三种。 4、在现场调度时 , 由于突然情况打乱正常的行车秩时, 若要求恢复车辆的行车秩序, 则可以采取 的方法有调整车序、拉长发车、放站发车、区间掉头、提前发车、填补车次。 5、在城市公交客流高峰时段,为了加快车辆周转,车辆在始末站停站时间,不应大于当时行 车间隔的2~3 倍(范围值)。 6、公交客流调查的方法有:问询法、观测法、填表发、凭证法和机票发等。根据观测地点不同,观测调查可以分为高断面观察法、随车观测法和驻站观测法。 7、在制订行车作业计划是,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时段一般取值为0.8~1.1 (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0.5~0.6 (范围值)。 8、在制定行车作业计划时,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期一般取值为0.8~1.1 (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0.5~0.6 (范围值)。 9、编制城市公共交通的行车作业计划是,行车人员用餐时间的安排方法有:增加劳动力的方法、增加车辆来代替用餐停驶的车辆、既不增加车辆也不增加劳 动力,用拉大行车间隔的方法来挤出用餐时间。 10 、三级调度机构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公司总调度室、车场调度室、车队调度组。 二、选择题 1、在选择车辆调度形式的时,若采用区间车调度形式,则需要满足条件——路段客流差大于 等于(B)倍的计划车载客定额; A .2 B 。 2~4C。 1.2~1.5D。 1.5 2、以下调度形式是基本的调度形式,而不是辅助调度形式的是(A) A.全程车 B. 区间车 C. 大站车 D. 定点定班车 3、以下对于行车计划的说法是错误的是(C); A.行车计划是进行车辆运营调度的主要依据

第八章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1)城乡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城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根据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的解释,城乡规划管理核心包括三方面: 第一,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 第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般特征: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地方性、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征。 特殊特征:引导与控制的特性、宏观和微观管理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属性、阶段性和连续属性

第二节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一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点:一是系统是由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二是系统整体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三是系统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 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是一个实践过程。 (1)决策系统: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 (2)执行系统: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建设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建 (3)反馈系统: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4)保障系统:城乡规划法律规范

二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目标 最终目标P115 2.管理者 管理的水平与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及其能力。如基层规划管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1)(2)(3)3.管理对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的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4.被管理者 一是城乡规划项目(政府内部管理行为),二是建设用地或建设工程(政府外部管理行为)。 5.管理中介 (1)权力 审批权:审批城乡规划,审批“一书两证” 惩治权: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 执行权:执行城市政府方针、正常和重大决策 参议权:向城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表彰权:表彰实施城乡规划优秀建设项目 其他权:其他法律授权或因需制定管理规范的权力 (2)规则 批准的城乡规划文本、图纸,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西安公共交通现状及未来展望为例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研究概述 (2)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论 (9)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西安公共交通现状及未来展望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西安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现状、常规公交的运营情况以及公交服务水平现状,并找出原因以及目前正在采取的措施,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给出合理的意见,从而为西安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提出几点建议,让西安市公共交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西安市市民及游客。 关键词:公共交通;可达性;智能调度;常规公交;地铁;乘车费用;公交线网一、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被称为是城市肌体的“动脉”。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就越显得重要,而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因此,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我国各大中城市的首要选择。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系统和公交车运营系统。它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属性:轨道交通系统舒适、方便、快捷、准点率高,但是线路相对较少,分布局限于主要干线,无法抵达所有地域;公交车系统灵活性高、费用低、线网覆盖率高,在各大城市已经按需求几乎配置到了城市的所有分区。另一方面,在我国,关于公共交通服务相关的理论、法规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政府在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和监督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依据。所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势在必行。对于西安,由于地铁刚刚起步建设,轨道线网还没有建立起来,无法覆盖西安市所有交通小区,而公交车系统已经十分成熟了。从地面公交过渡到多种共公共交通共同作用的形式,这期间,关于公共交通服务方面一定要做到瞻前顾后,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安全性、高效性和便利性,使未来西安市的公共交通更好的为西安市做出贡献。 二、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 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全市东西长204km,南北最宽116km,平均海拔450m。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K ㎡,人口725万人(2006年)。2006年西安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450.02亿元,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把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视角从西方扩大到东方的近代中国,就“新潮”的田园城市理论如何通过当时中国市政学者的积极引介而传入中国,以及它对民国时期市政学者的城市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当时的田园城市理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渐入中国。曾在国内外大学里学习市政学或相关相近学科的新型市政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地把田园城市理论引介到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市政学者们积极宣传和引介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 当然,田园城市理论的出现和他们的田园城市市政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政学者的市政理念。他们极力呼吁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以保证中国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

城市公共交通基本知识讲解

城市公共交通基本知识第一节公共交通基本知识 一、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城市及其所辖区域范围内供公众出行乘用的、经济方便的渚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和电车、地铁和轻轨、出租汽车、轮渡以及索道缆车等客运交通方式。 二、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 ㈠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动脉 城市公共交通是保证城市居民出行的需要,但其功能成为联结城市各行各业的纽带,担负着城市各类人群流动的集散任务。在线网组织上,有市区与郊区、郊区与郊区、市区与工业区、工业区与工业区各种线路网,并与铁路、长途汽车、航空、水运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广泛的覆盖网络,四通八达的运营线路构成城市活力的动脉。由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人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公共交通。 ㈡公共交通是社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公共交通服务于乘客,使其实现位移的目的,推动着劳动者与劳动场所、劳动对象和劳动工人的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把有生产、工作、学习需要和进行各种经济、政治活动的人们安全、迅遗、方便地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以保证社会生产、政治、文件等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的创造和发展得到保证。从这一意义来讲,可以说公共交通是社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㈢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活的纽带 公共交通联系着城市的千家万户,沟通着居民的人际交往,为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㈣公共交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是为广大乘客提供服务的,服务工作的好坏,公交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都会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极大地影响着社会风气。公共交通是人们观察社会风貌的“窗口”,是建立人与人之问新型关系的桥梁。 1 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任务 1.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要; 2.为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生产提供相应的服务活动; 3.为城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提供集散服务; 4.为城市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作为公交企业还要增加服务方式、改造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城市发展的新需要。 第二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及济南公交发展概况 一、城市发展推动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城市形成以后,公共交通又起到了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在维护城市功能方面,公共交通具有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是城市各项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的载体,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经济中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1906年比利时在天津投资修建了第一条有轨电车后,我国开始有了城市公共交通。 1914年上海出现了无轨电车。 1924年上海、天津又相继发展了公共汽车。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今天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几乎无不介绍霍华德的著作与理论。 一、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

城市公共交通考纲

城市公共交通考纲 题型: 填空题— 20个; 名词解释— 6个; 问答题— 5个; 计算题— 2个; 论述题— 1个. (“指标”一般考概念) 第一章 1.城市公共交通定义、基本任务、地位、特征(P1-4) 答:定义:指在城市及其近郊范围内为方便居民和公众的出行,供人们使用的经济型、方便型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 任务:以营运为中心,组织和经营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务,为乘客提高安全、便捷、舒适、准时的客运条件。 地位:(1)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基础措施。 (2)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3)在城市交通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特征:(1)为人们提供大众化的、共享的出行方式。(2)规模经济和一定的垄断性。(3)公益服务性(4)市场经营性(5)可竞争性(6)需求弹性较小(7)接受公共管制 2.公共交通的分类:包括类型、特点和适用范围(P5-6) 答:(1)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共汽车、快速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出租车,特点是灵活机动、成本较低,是使用最广泛的公共交通系统,一般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 (2)城市轨道公共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磁悬浮、自动导向、市域快速轨道等系统,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并可促进城市土地开发,但造价高,一般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架。 (3)城市水上公共交通:包括城市客渡、城市车渡吗,是航行在城市及周边地区范围水域上的公共交通方式。 (4)城市其他公共交通:包括客运索道、客运缆线、客运扶梯、客运电梯、特点是在特殊条件下采用。 3.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模式的目标、特点、以及三大理论(P27-28) 答:目标:通达、有序、安全、快捷、宜人、低能耗、低污染。 特点:(1)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相结合; (2)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与交通需求管理相结合; (3)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既能满足目前的交通需求,又能为将来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留有余地。 理论:(1)生态交通理论;(2)智能交通理论;(3)“以人为本”交通理论。 第二章 1.公交客流的概念以及指标(P29) 答:概念:是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群,由于乘客群沿着公共客运线路流动,所以又称乘客群流。 指标:(1)集结量;指在单位时间内某站需要乘车的乘客人数,等于运载量和待运量之和。 (2)运载量;指在单位时间内某站乘上车的乘客人数。

城市公共交通

第七章 城市公共交通 ?1. 城市交通供给 ?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义 ?3.公共交通运营的主要技术特点 ?4.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5. 公交线路网规划 ?6.公交场站 ?7. 公交换乘枢纽 ?8.快速大容量交通接运系统 ?9. 公交规划的评价 ?10. 出租汽车 ?1. 城市交通供给 ?1.1 交通供给的公益性与经济性 ?交通设施具有公益性与经济性两重属性。 ?(1)对设施的使用者而言,应更好地提供交通服务,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2)对设施的投资者和运营者而言,应力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对设施的非使用者而言,应尽量减少负面外部效应,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交通供给系统 ?城市交通供给系统可划分为: ?(1)步行交通(pedestrian traffic )系统:交通者不依赖于任何交通工具。 ?(2)个体交通(private transportation)系统:交通者单独使用私人或社会单位的交通工具。 ?(3)公共交通(public transportation )系统:交通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transit )。 ?城市公共交通按其行驶的路线可分为街道上的公共交通和街道以外的公共交通。 ?(4)特殊性交通:缆车、轮渡、行人输送带等,通常也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义 ?公共交通对合理利用稀缺资源,促进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技术服务性能比较 ?与个体交通相比,公共交通的最大特点是运载能力大。 公共交通因兼具容量较大、速度较高的特点,运输生产效率明显高于个体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门-门的直达性能受到限制,灵活性较差。 ?2.2投资费用比较 ?各种交通方式每公里交通设施的建设费用与所提供的运输能力之比: ?2.3能源消耗比较 ?各种交通方式的单位能耗相差很大。应发展节能型的汽车和节能的交通方式。 几种交通工具单位能耗估计值(克当量石油/公里) ?2.4环境影响比较 ? ? ? ? ? ?交通对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噪音和空气污染。,载重汽车引起的振动、交通设施引起的景观破坏等等。 ?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表现有:C02能诱发温室效应;CO 容易引起人类心脏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不全;铅、氮氧化物、硫化物等都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公共汽车由于载客量大,噪音的社会费用约为小汽车的1/10,其空气污染也较小汽车轻得多。 ?可见,发展公共交通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也很重要 ?2.5空间占用 ?不同的交通方式所需占用的空间大小差别很大。公共汽车的人均路面需要量最小,能有效地节省道路空间。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公共交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