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备作业)-【上好历史课】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备作业)-【上好历史课】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备作业)-【上好历史课】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历史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A.赵匡胤

B.李隆基

C.李世民

D.朱温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幼帝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掌握实权,密谋取而代之。第二年,赵匡胤以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为借口,率兵出征。大军行至陈桥驿,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即宋太祖”。961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宴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A选项符合题意;唐玄宗,就是李隆基,统治前期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B选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就是李世民,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C选项不符合题意;朱温,灭亡唐朝,后梁的建立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

②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③“杯酒释兵权”

④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权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所以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而④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与隋唐有关,排除。由此分析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A.唐末农民起义

B.唐末以来武将专权

C.五代的频繁更替

D.陈桥驿兵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4.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担任知州

③设置通判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去年热播电视剧,剧中女主角盛明兰的父亲盛宏最初是在扬州做官,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由此可知盛宏所任官职是

A.枢密使

B.通判

C.转运使

D.市舶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通判分散知州权力,并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依据材料“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可知,盛宏所任官职是通判,故B正确。枢密使是宋朝设置的分散宰相军权的官员,A项错误。转运使的任务是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C项错误。市舶司是管理港口事务的,D项错误。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通过其职责分析可知,目的是分散知州的权力,从而推出盛宏所任官职是通判。

6.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各州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D.地方陆续设置转运使

【答案】A

【解析】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不符合宋朝史实,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宋朝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7.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跋扈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战场上连连败仗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宋朝为了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有意重用文臣掌管军政大权。BCD 三项都不是正确的原因,比如B项宋太祖本人就是武将出身,C项和D项,没有依据。故选A。

8.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设转运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的措施是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B符合题意。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不是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体现的是“收其精兵”,C不符合题意。设转运使体现的是“制其钱谷”,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宋初的大将曹翰有诗云“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下列关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横跋扈,但轻视军队

B.文臣统兵,军队战斗力削弱

C.使宋代读书风气浓厚,社会文化素养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D.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避免出现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宋代读书风气浓厚,社会文化素养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文臣统兵,使得军队战斗力削弱,B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10.某校七年级(2)班学生在学习过第6课《北宋的政治》后,做了以下课堂练习,其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从而得出C选项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A选项不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所以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②①④③,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元末年,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叛乱……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907年,一位节度使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材料二在中央,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他还设置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利,被以后的历代沿用。

材料三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了一个重要官职,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1)材料一中的“长达八年的叛乱”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一位节度使”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三中的“他”都指的是哪位宋朝皇帝?他设置了哪一个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利”?

(3)材料三中的“一个重要官职”指的是什么?

(4)材料二、三中皇帝的做法有何影响?

【答案】(1)安史之乱。朱温。(2)宋太祖。通判。(3)转运使(4)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一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朝开元末年,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终于导致了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907年,朱温灭唐。因此,材料一中的“长达八年的叛乱”指的是安史之乱;材料一中的“一位节度使”指的是朱温。(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因此,材料二、三中的“他”都指的是宋太祖;他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利”的官职是:通判。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材料三中的“一个重要官职”指的是转运使。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一点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安史之乱、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经过安史之乱,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中央、地方采取了政治、经济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 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 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安徽省滁州市十二中学 徐继仕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的地图和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教学过程制作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心辞典”里曾有这样一题: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大家学习第一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大家阅读28页第一段回答:“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都城,

史称北宋。他就是()。 师:这里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故事”。哪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议一议“陈桥驿兵变”的实质是什么? 师:大家看正文第二段北宋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宋朝建立时以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师:大家看投影仪上面的两个图对比下两图,说说国家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五代十国时: 国家分裂,朝代更换频繁; 北宋初期: 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察下图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生:没有。 生:辽、西夏、吐蕃、大理、西州回鹘 师:下面学习“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材料一”杯酒释兵权”。那几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看材料二 :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生:(1)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君弱臣强)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上面的史料上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的措施? 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时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呢? 军事上(收兵权):他是如何做的?看课文29页第一段 生:军事上: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行政上(夺臣权):他是如何做的?大家看课文30页一二两段。 生:1、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师:财政上(制财权):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回答。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看该页的第三段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组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研讨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怎样去发掘、整理课堂教学价值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从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的角度,去评判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方面有何独特的价值; (2)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去分析评判一位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和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发掘上,有何独特的价值; (3)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几个部分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去分析评判这些环节的设计实施是否到位、是否简洁有效、是否有机衔接、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去分析评判是否关注到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关注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否关注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5)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人数、态度,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认识上,去分析评判课堂教学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中,“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 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而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是看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历史知识目标是否完整、课题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强。 一般强调的教师基本功是:对教材熟练,讲课自然;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亲和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出;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尤其是语言和教态是否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所以音量、语速要合适,语言要生动、清楚,有鼓动性。而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入语。但导入语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还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要灵活多样,切记千篇一律;时间不宜过长。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语中,要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历史教学一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统编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十六中学王道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隋唐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状况,分析五代十国出现的原因【讲授新课】 欣赏历史课本剧《陈桥兵变》

一、北宋的建立 学生归纳: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教师提问: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了新的王朝后,又是如何来治理这个国家呢?故事还要从参加了陈桥兵变的这些人身上说起。 欣赏历史课本剧《杯酒释兵权》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小组探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尝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 1.军事上:解除大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繁调动;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除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些小细节上,赵匡胤也无不对下属官员进行各种管制和约束,比如官帽。 课堂小拓展:看官帽,猜朝代。 课堂小游戏:诗句接龙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提纲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今开封),史称北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观原因:吸取五代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的措施。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措施: (1)削弱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在中央设掌管政务,掌管军务,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设“”掌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都由皇帝决定。 (3)派担任州、县主官。 (4)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6)设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 3.影响:收回了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政权;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目的:为防止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削弱权力、降低其地位,与此同时,文官、文士的地位却明显提高(重文轻武);“二府三司”(甚 至枢密院)主官基本由担任;制度日趋完备,主要选拔文士,武举科录取人数很少,影响不大。 随堂练习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与右图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3.“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 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A.长安 B.临安C建康 D.东京 4.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 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 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7.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唐太宗④唐高祖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8.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 ) 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 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 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 9.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问题:这位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人是谁?(赵匡胤)显示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提出问题:赵匡胤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称帝后如何通知他的王朝呢? 二、出示目标,初步感知 1、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史实。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 3、了解赵匡胤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历史影响。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北宋的建立 1、学生列举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2、教师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学习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就做了皇帝。这段历史,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3、补充介绍太祖长拳,激发学生兴趣。 4、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 年)》,引导学生认识到:北宋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原因):观察五代十国的更迭表,结合旧知,思考:五代十国有些什么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王朝个个短命。政权均为武将纂位夺权。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等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以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 点的形成和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 渠道感悟历史,学会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通过探究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 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师活动(大标题为板书设计)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 播放微课《“他”是谁?》, 内容为赵匡胤在当上北宋朝开国皇帝前的简单生平。 提问:“他”是谁? 过渡:赵匡胤是如何当上皇帝、建立北宋的?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北宋的政治》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内容猜测并 回答微课中的人物为- -赵匡胤 强调 赵匡胤“胤”字的读 音和写法。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 ——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 2、北宋建立的概况 国号:宋(史称北宋) 时间:960年 都城:东京(开封) 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说一说】学生讲述陈 桥兵变的故事,了解赵 匡胤是如何当上北宋 开国皇帝的。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 P28子目一第一段,注 意勾划重点(关键词), 一起回答北宋建立的 基本信息。 学生讲故事相当于 训练叙述历史事件 的方法,注意进行 点评是否具备六要 素。 学生通过北宋形势 图要注意北宋只是 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地区而不是全国。

第一节课历史课

第一节课历史课 (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对于各位同学来说,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按照惯例,我首先应该作一个自我介绍.(尽量风趣.幽默.) 虽然说教学时间很宝贵,但是今天我不准备上新课,而是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好吗?(调动一下课堂气氛:生答:好!师: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学生热烈的掌声.活跃了气氛.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二.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快乐是一种能力 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应聘者云集,考核也异常严格.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被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三人的手机也都被收走。考核的方法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只是在做饭的时候,因为都不太擅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手忙脚乱中三个人还都快乐地把饭吃到了嘴里。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浮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甚至连吃饭也草草地应对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

间里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只有一 个人,还跟随着电视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5天后,考核方终于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时,那两个焦躁的应聘者已经形容枯槁,只有那个始终快乐着的应聘者还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 个应聘者凝神静气等待主考官最后出题时,主考官说出了考核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应聘了.主考官对三个同样诧异的应聘者解释道:”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灵,可以个更把握地走进成功!”

北宋的政治 优秀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黄袍加身》与《杯酒释兵权》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 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黄袍加身》片段。 教师: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来了解。 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

首先让学生看《陈桥兵变》,阅读教材第 37 页的小字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是否知道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教师进一步讲解:陈桥兵变中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视频展示),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 1.历史背景 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这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导致五代十国动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三,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 2.具体措施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 教师:中央设置枢密院,代替原来的机构管理军事。 (2)行政上,集中行政权,加强皇权。 教师:中央设置政事堂管理政务,设置三司管理财政,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即知州知县,由皇帝统一任命。

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赵河中学唐来贵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概况、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五代十国乱悠悠。经过了50多年的藩镇割据混战,中原王朝又迎来了统一的曙光。那么,是谁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新王朝建立后又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今天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师在多媒体上放映关于宋朝建立概况的问题,让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1.宋朝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政治: ①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 2表现: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学皮多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 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

七年级800字作文 一堂有趣的历史课

七年级800字作文一堂风趣的历史课从小学跨进初中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历史那门全新的功课。所以,我们初一上第一节历史课时,大家都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填塞了奇怪和渴望。历史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铃声一响,全班四十四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齐耳短发,身材高挑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历史课本,走进教室,来到了讲台前。“接下来,我们来上课,大家翻到课本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预习一下,等会来抢答。”历史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拿着笔在课本上圈圈画画,认真仔细地看课本中的内容。 十分钟过去了,历史老师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桌子,提醒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大家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历史老师看她会提什么问题。 “地球上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什么时候?”历史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就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还将手举过头顶,生怕老师看不见。 老师看了看我们,摇摇头,接着说:“我所说的抢答是指谁知道,谁就站起来说出你的答案,谁先抢到谁先答。” 老师让我们来抢答,并希望我们站起来大声地回答,在那个做什么事都是千篇一律以遵守纪律的时代,这样稀罕的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填塞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情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一个个洗耳恭听,看看老师还会提什么问题。 “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什么作用?” “决定性作用。”一位同学快速站了起来,马上报出自己的答案,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并招手让那位同学坐下。那些想回答而抢不到的同学个个垂头丧气,但很快又振作起来因为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这次明明比上次的速度快多了,四个同学一起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答案。 提了许多问题后,还有一些同学一个也没答,有些急了。老师还没问完,一个同学就站了起来。历史老师笑着问那位同学:“你知道我要问什么吗?”那

如何上好初中第一堂历史课

课题:如何上好初中第一节历史课 科目:历史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历史的起始课。茫茫历史长河中,教师要精选有趣的,重要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入门教育。让学生明确历史课不仅交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学会怎样做人,明事理,懂道理,使我们变得聪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历史,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展示图片等,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历史的重视性,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爱家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由小学刚升入初中,对中学的学习环境,学习课程,教学安排,学习方法都很陌生。小学只学语文数学两科目。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多是影视媒体或者书本的不系统,不完整的历史知识。历史的重要性也受社会或者家长影响,认为不重要,是副科,没必要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教师对学生“引进门”的一堂课,教师要突出历史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重视历史课。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这堂课里收获多多,不仅获取历史知识,同时还掌握好学习方法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心灵得到升华。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简单,多采用讨论,提问,对比等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借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难点:如何学好历史?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师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周郎,大家可以叫我小周老师。首先 恭喜大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家现在已经是中 学生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比小学的时候应该更懂 事,更成熟了,学习上也应该更加努力了。不管你小学的时候学习怎么样,但现在上了初中,这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家现在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以现在一定要做一个崭新的自己,每天都有一点进步。学习上我是你们的老师,生活上我是你们的朋友,大家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老师会尽力帮助你们的。之前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应该没有专门学过历史是吧?不学习书上的内容,是 让我们自习吗?“历史” 这两个字能聊一节课? 通过自我介绍让同学 更加了解自己。通过 聊天,拉近师生之间 的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之权。(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960 赵匡胤陈桥驿开封北宋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发兵(2)分化事权文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北宋的政治》导入小视频,引出学习内容。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一)北宋的建立----讲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方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国号(宋) (二)局部的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根据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宋朝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展示地图) 二、强化中央集权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2)集中行政权(夺其权) 1)、在中央(相权)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