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与顺应举例(9)

同化与顺应举例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婴儿手够不着(看得见)时,他仍然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情境(远处的玩具)。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例如上面提到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小学学数学,只告诉你加减法,并且被减数永远大于减数,碰到1-5的问题,你就不会了,不认同,
而5-1=4
5-2=3
……
5-5=0
这些你仍然会同化认识,再给你7-3,你还是会算。
等你意识到负数概念的时候,你就顺应了,7-3可以变化为-3+7=4
而原来的1-5可以变成-5+1=-4,不但不影响你之前所同化的所有东西,还增加了新的东西。 PS:如果顺应过程中出现原数据无法被同化的现象,那就会出大事了,这个人会陷入苦思,甚至疯掉,或者潜意识欺骗自己回避无法被同化的这个现象。
无法同化的人,我们称之为弱智,不具备接受事物的认知能力。
无法顺应的人,我们称之为食古不化,不具备改变自己认知系统的能力。
“同化”是将新的外部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强化;
“顺应”则是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更有效地接纳和处理新的外界信息。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当前的刺激情景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所谓图式是指人们适应某一特定情境的内在结构,是皮亚杰用来解释人的认知结构的概念。
图式是体现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的结构性存在。渗透到认知活动中的图式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体现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并影响着对信息的加工

过程。而事件图式(又称为脚本)则体现在行为或者活动组织中,代表着构成一个事件(如去饭店用餐)的一系列典型活动的次序结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