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长春模拟)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属于( )

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解析】选B。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由于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2.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选D。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A、B、C正确,D错误。

3.(2016·琼海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需要,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

【易错提醒】

(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

(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

4.(2016·昆明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B.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太阳光来自地球之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D.蛔虫为厌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选D。在生态系统中营自养生活的生物是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生物和蓝藻等,A错误;细菌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细菌、异养型的腐生细菌和寄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错误;太阳光能是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从人体肠道中获取食物,属于消费者,D正确。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⑤

【解析】选A。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

D.分解者可以进行②或者③过程

【解析】选B。图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自养型生物,其既包含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又包含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过程②属于有氧呼吸,过程③属于无氧呼吸,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腐生异养的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易错提醒】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如题目中的生产者既可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2)能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如题目中消费者和分解者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7.(2016·哈尔滨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A、B、C、D、E、F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图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缺少分解者

B.图中B、C、F共同同化的能量占A种群同化能量的10%~20%

C.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将会降低

D.C种群和D种群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解析】选B。生态系统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A错误;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有B、C、F,占A种群同化能量的10%~20%,B正确;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E种群密度将增大,C错误;C种群和D种群处于同一环境中,不存在地理隔离,D错误。

8.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选A。分析图可知,图示的各种成分既有生物,也有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群落应指该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在题图中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不能与蝉构成竞争关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是四级消费者。

【延伸探究】上题中食物链的起点是哪种生物?图中连接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桥梁是哪些生物?

提示: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细菌。

9.某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着“杂草→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这一条食物链

B.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杂草、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C.食草动物和小型食肉动物能够加快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析】选C。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由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A错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10.(2016·南宁模拟)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哪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 )

A.乙

B.丙

C.丁

D.戊

【解析】选B。从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来看,甲是生产者,戊是最高营养级,图中除生产者之外的其他生物,只有己的食物来源只有一个,其余生物的食物均有多个来源,所以当丙灭绝后,己也因食物匮乏而灭绝。

11.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1年到第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C.第6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7年喷洒适量农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

【解析】选C。由不同生物的生物量对比可以判断,甲、乙、丙分别为水稻、螟虫、青蛙;由三种生物的生物量变化可知,前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第6年三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由于人类大量捕杀螟虫而不是青蛙,破坏了生态系

统的平衡,由于第6年青蛙大量减少,第7年螟虫数量急剧增加,若在第7年喷洒适量农药,可以人为控制螟虫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

1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解析】选C。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的营养级;食物链(网)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故食物网中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四个营养级,鹰为最高营养级。

13.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下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选B。根据题意及图中曲线分析可知,物种甲、乙、丙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虾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小鱼的数量也

会随之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水塘的生物群落除含有题中所述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分解者。

14.(能力挑战题)下列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捕食食物链中的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如甲图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经过一段时间后,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a、b、c代表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a营养级各种生物之间紧密联系,不具有竞争关系

C.图中所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

D.图中b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

【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a、b、c代表营养级”“柱条表示物种”。

(2)关键知识:生物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特点。

【解析】选C。捕食食物链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因此图中a、b、c代表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第一营养级主要是植物,它们共同竞争着阳光、空气、水等;从图中看,虽然某些物种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种类不变,所以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规律,可知a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

15.(2016·长春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羊吃草,草中能量都流入羊体内

B.生态系统稳定时没有能量的输入,只有能量输出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解析】选C。羊吃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能量就进入分解者体内,A错误;生态系统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B错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C正确;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D错误。

16.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急剧增加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

2

B.大气中CO

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

急剧增加,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

2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

2

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

2

17.(2014·海南高考)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水生生态系统”“秋季迁徙”。

(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相关知识。A 项中,该水生生态系统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直接影响物种的数量,故A项正确。B项中,芦苇和藻类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故B项错误。C项中,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C项正确。D项中,该水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残体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故D项正确。

18.(2016·西宁模拟)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解析】选D。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延伸探究】

(1)从图中来看,哪一过程的增强会导致温室效应?

提示:过程⑦,短时间内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的CO

2,打破了CO

2

原有的

动态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发生。

(2)图中碳循环过程是否完整?若不完整,请补充完善。

提示:不完整。应有“甲→大气中CO

2

”途径。

19.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能量,丙含多少能量( )

A.550 kJ

B.500 kJ

C.400 kJ

D.100 kJ

【解析】选A。庚的能量增加1 kJ,且庚从两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则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2=50(kJ),即丙含的能量为

500+50=550(kJ)。

【易错提醒】丙含能量为多少,题干中已经给出传递效率和各条食物链传递的能量,因此不用选择最短的食物链和最高的传递效率,对于此类题目直接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20.(2016·大庆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只能在10%~20%

【解析】选C。能量的传递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而专以大象粪便为食的蜣螂是分解者,A错误;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可以少于10%,但一般不会超过20%,超过了容易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60分)

21.(20分)(2016·柳州模拟)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至少存在______条食物链,蛇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2)对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言,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大量捕蛇,鼠种群的K值会________,会引起农作物产量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如果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20%,则蛇增重1 kg,最多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和最少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分别为______。

(5)在研究该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包括________。

【解析】(1)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至少存在6条食物链,蛇分别处于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大量捕蛇后,鼠的天敌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会引起农作物减产。(4)当食物链最长、能量传递效率最低时,蛇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多,即1÷10%÷10%÷10%=1 000(kg);当食物链最短、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时,蛇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少,即1÷20%÷20%=25(kg)。(5)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小动物有的属于消费者,有的属于分解者。

答案:(1)6 2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增大减少(4)1 000 kg、25 kg

(5)取样器取样消费者和分解者

22.(20分)(能力挑战题)(2016·朝阳模拟)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占第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____________。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

(5)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__,青蛙的数量____________。

【解析】(1)甲图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蚱蜢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竞争两种。

(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出现放射性的时间落后于蚱蜢。由于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5)蛇大量减少,但蚱蜢和蟋蟀的数量不变,故青蛙的数量基本不变,蛇减少后,由青蛙流向鹰的能量增加,因此鹰的数量增加。

答案:(1)4 初级(2)鹰四、五

(3)捕食、竞争(4)青蛙高于

(5)增加基本不变

【方法技巧】食物链在解题中的应用技巧

(1)计数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

(2)判断食物链的成分:寄生、腐生生物及非生物物质中的能量不在食物链(网)中。

(3)分析食物链的数量:数量波动变化应以就近原则,且以捕食关系进行判断。

23.(20分)下面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序号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________(填序号)过程实现的。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

________(填序号)箭头所示。

(2)该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除A外,还有______(填字母)。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______个营养级。

(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__________(填字母)。

(4)大豆、蓝藻、硝化细菌都属于A生产者,其中硝化细菌是以__________作用的方式合成有机物的。这三种生物中细胞结构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释放的能量d是通过生物E的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解析】(1)图中B、C、D、E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2)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食草动物的同化量,而是生产者的同化量。(3)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B→C→D,营养级越高,体内富集的DDT含量越高。(4)蓝藻与硝化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

胞核,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5)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1)①⑤(2)E 4 (3)D

(4)化能合成蓝藻和硝化细菌它们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胞核(5)呼吸

【知识总结】绘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图的要点

(1)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因而在生态系统内部绘制能量流动图时,生产者只有来自太阳能的箭头,不会有消费者及分解者或无机环境传来的能量。

(2)只有涉及物质循环时,才可能存在“相互传递”的“箭头”。

(3)只要二者之间有有机物传递,便伴随着能量的传递,若传递的是无机物则不包含能量(此时所需能量不在无机物中)的传递,仅表示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选择题(1) 1. (09海南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竟争 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 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4.(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 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 2)调查数据。 根 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 .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 .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 .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6. 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9.(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1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生态系统练习题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1.(2012·泰安模拟)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 ) A.一个池塘中的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 C.一片森林中的植物与动物 D.一块农田 2.(2012·南安模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3.猴头菌是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质嫩味鲜,是筵席上的佳肴,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非生物成分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老虎吃野兔 B.蛇吃老鼠 C.青蛙吃昆虫 D.蝗虫吃庄稼 5.(2012·聊城模拟)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草→食草昆虫→青蛙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6.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是( ) A.牧草、兔 B.狼、牧草 C.狐、牧 草 D.兔、狐 7.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传递率20%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 是( ) A.20%和2% B.0.8%和0.32%

C.4%和0.8% D.0.8%和0.032% 8.(2012·汕头模拟)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 )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9.(2012·保山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其原因是(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⑤⑥ 10.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 中 的( ) 11.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 物网,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 生物。请据图回答: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生态系统练习题

高三生物练习题 2006-10-19 1.如右图所示,在快速旋转的轮子边缘放置四粒萌发种子,请判断其 根、茎的生长方向将是( ) A .根向外,茎向圆心 B .根向圆心,茎向外 C .根、茎均向外 D .根、茎均向圆心 2.下列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有关生物学过程,对其曲线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图A 点时,生长素浓度促进植物生长,C 点时,生长素浓度抑制生长 ②甲图B 点时若为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C 点时不可能为茎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 ③乙图B 点时害虫种群抗药个体所占百分比大于A 点害虫种群抗药个体所占百分比 ④乙图A 点时,害虫不存在抗药个体 ⑤丙图曲线表示胰麦芽糖酶对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的催化特性 ⑥丙图曲线表示肠脂肪酶对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催化特性 A .①④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3.所示,在下列四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相等,如果物种甲是人类所需的资源,那么,能提供甲最多的生态系统是( )。 4.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萤火虫发光 C .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 .雄鸟的“求偶炫耀” 5.角鮟鱇生活在深海区,其雄性个体很小,寄存在雌性个体头部或体侧,从雌鱼血液中吸收养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 .寄生 B .种内互助 C .共生 D .种内斗争 6.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 .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 .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 .流入到狐狸体内 7.紫茎泽兰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光合效率高、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并能毒害动物等许多特点。试判断引入紫茎泽兰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A .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 B .提高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改变其他物种的生活习惯 D .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8.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长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系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沼气池中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顺序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B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只是捕食关系 C .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 .果园内以猪粪、鸡粪为饵料养殖的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9.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苍蝇能垂直起落和急速改变方向,这是由于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A .间接使用价值 B .直接使用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生态价值 10.下图甲为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乙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则与乙图中橫坐标密切相关的是甲图中标号( ) A. ②③ B. ⑤⑦ C. ⑥ D. ④ 料 甲 力性 力性 乙 11.在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和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 .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 .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C .第六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的数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 .假如第七年适量喷洒农药,将使水稻产量增加,但容易形成抗药性强的螟虫种群 12.在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的良好,后来仅仅移 动了一下位置,结果生物全部死亡。它原来是放在( ) A 、冰箱冷藏室里 B 、药品厨旁 C 、窗台上 D 、恒温培养箱里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济南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50分) 1. 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 营养物质→鼠→蛇→鹰 B. 大米→鼠→蛇→人 C. 青草→鼠→蛇→鹰 D. 阳光→草→鼠→蛇→人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一条河中的所有鱼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 一片农田 3..假如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能正确反映三者关系的是()A. a=c+b B. a>b=c C.a>b+c D.a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 19.1《生态系统的组成》练习题 (新版)苏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7.19.1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选择题 1.人属于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 A.动物 B.绿色植物 C.微生物 D.细菌 3.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大兴安岭林区 B.池塘中所有的鱼和水草 C.湖泊中所有的生物 D.草原上的羊 4.在欧美流行一种生态球,其中有绿藻、2-3条小鱼、泥沙等,在这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小鱼长时间存活必须要提供() A.氧气 B.二氧化碳 C.太阳能 D.足够的有机物 5.田鼠吃农作物,猫捕食田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民养猫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B.猫的数量增加了,田鼠的数量就会减少 C.猫的数量不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D.“农作物→田鼠→猫”组成了一条食物链 6.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剑水蚤→微小的水生植物→小鱼→蜻蜓的幼虫→大鱼 B.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 C.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 D.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 7.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断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A.水蚤、鱼 B.鱼、水蚤 C.藻类、鱼鹰 D.鱼鹰、藻类 8.绿色食品指的是() A.绿颜色的食品 B.经济价值高的营养食品 C.有叶绿素的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食品 二、填空题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部分和部分组成的。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与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由很多食物链,它们彼此相互交错形成了。 3.在一定的区域里,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叫做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和四个组成部分。 5.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包括、、和等,生物成分包括、和。 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和,分解者是。 7.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与的食物关系。 8.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 9.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并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的现象。 三、问答题 1.请你用直线将下列两行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 水草藻类草食鱼人细菌狮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答案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 .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 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和碳水化合物 D. 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 .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 .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 .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5.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 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多少)( C ) 6.a 、b 、c 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a 肯定是生产者,b 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 .a→b→c 构成一条食物链 C .a 与b 、b 与c 为捕食关系 D .a 与c 为竞争关系 7.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 —生产者、b —分解者、c —原核生物、d —蓝藻、e —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 8.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 T. Odum 对佛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 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 —R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 .④营养级GP 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9.2008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 .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 .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根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 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或没有天敌或空间条件充裕等。根据能量传递 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 生物是蛇(第三、第四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生态系统练习题(精品试卷)

生态系统练习题(1) 1. “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措施是() A.保护细胞的多样性 B.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010东营中考)直供上海世博会的蔬菜有六成来自山东。按照世博会的要求,所有专供蔬菜都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食品是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分为A级和AA级两类,下图为_______级标志。 (2)某蔬菜大棚种植了黄瓜,颀长硕大,煞是喜人。每一根黄瓜里含有多粒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有些黄瓜花凋谢后并不结实,这些花是___________。 (3)菜农通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增加光照可使________________增强,降低温度可使________________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4)下图是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的温室内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试分析: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c~d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菜农利用某种技术,在南瓜植株上收获了黄瓜,这种技术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2.(2010东营中考)为提高广大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灾难中迅速逃生、救助的基本方法,我市各校于2010年春季举行了应急疏散演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听到相关指令后立即疏散,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参与该反射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中,有___________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了该反射。(2)演练时,同学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止过量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且对所吸入的空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同学们在疏散活动中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身体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结束后小明发现自己的手擦伤并流血了,可见至少伤到了皮肤的_____。不过伤口流血很快就止住了,这主要是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凝血作用。 (5)演练过程中,同学们反应灵敏、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各种系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东营中考)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各族人民发扬“和人民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迅速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被埋在废墟中的待援救人员,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_______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以少量食用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______________的供给。 (2)某伤员的前臂桡动脉出血,应在此人前臂的_______(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入__________血为原则。医生为其在前臂静脉输入的血液首先进入此人心脏的哪个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遇到紧急情况,病人生命垂危时,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原理是用外力使病人的____________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 (4)从地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滨州中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如果该系统中喷洒了含有有机汞的农药,体内残留有机汞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未体现非生物成分和________。 (3)图中几条食物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通过________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43、(2009济南市)图2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 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l)图中B是指,D是指。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答案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碳水化合物 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5.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 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 积表示能量的多少)(C) 6.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7.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A ) 8.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 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 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9.2008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 如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根 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 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或没有天敌或空间条件充 裕等。根据能量传递 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 生物是蛇(第三、第四营养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检测题

第五章综合检测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 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④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在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C.竞争和捕食是生态系统中两种重要的种间关系 D.农业生产中,过度耕作导致分解者有氧呼吸加强,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一个原因 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酵母菌 B.水稻 C.大肠杆菌 D.蓝藻 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A.硝化细菌 B.蘑菇 C.酵母菌 D.霉菌 6.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C.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而释放出来 7.下图为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 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8.“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 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