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实验讲义范文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范文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范文

前言

环境化学实验是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科研能力。?依据新的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共包括4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和土壤环境化学等。

实验一为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的认识,了解石油类类污染物含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掌握油类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实验二为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这是典型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的分配状况,使学生深层次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以及脂溶性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吸收行为。

实验三为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实验;使学生了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光化学降解性能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归宿。

实验四为土壤对铜的吸附实验;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被广泛关注,也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重金属不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可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也可为植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吸附性能对今后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编者张凤君

目录

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1)

实验二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3)

实验三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 (6)

实验四土壤对铜的吸附 (10)

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的认识,掌握油类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比重量法简单。石油类含有的具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带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50~260 nm,带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15~230 nm。一般原油的两个吸收峰波长为225及256 nm,其他油品如燃料油、润滑油等的吸收峰也与原油相近。本方法测定波长选为256 nm,最低检出浓度为mg/L,测定上限为10 mg/L。

三、仪器与试剂

1.紫外分光光度计(具有1 cm石英比色皿)

2.石油醚(60~90℃)提纯:透光率应大于80%

纯化:将石油醚通过变色硅胶柱后收集于试剂瓶中。以水为参比,在256 nm 处透光率应大于80%。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绘制:把油标准储备液用石油醚稀释为每毫升含mg油的标准液。向7个10 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油标准液0, mL, mL, mL, mL, mL, mL,用石油醚稀释至刻线。最后在波长256 nm处,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液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2.将水样500 mL全部倾入100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1+1)硫酸(若水样取样时已酸化,可不加)及20 g氯化钠,加塞摇匀,用15 mL石油醚洗采样瓶,并把此洗液移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2 min(注意放气),静置分层。把下层水样放入原采样瓶中,上层石油醚放入25 mL容量瓶中,再加入10 mL 石油醚,重复抽提水样一次,合并提取液于容量瓶中。加入石油醚至刻线,摇匀。若容量瓶里有水珠或浑浊,可加少量无水硫酸钠脱水。

3.在波长256 nm处,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脱芳烃的石油醚为参比,测定其吸光度,并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浓度值。

五、结果与讨论

(mg/L)=

12

V V

C

式中C——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的相应浓度(mg/L);

V1——被测水样体积(mL);

V2——石油醚定容体积(mL)。

2.采集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一般在水表面以下20~50 cm处取水样

3.为了保存水样,采集样品之前,可向瓶里加入硫酸[每升水样加5 mL(1+1)硫酸],使水样pH<2,以抑制微生物活动,于低温下(<4℃)保存。在常温下,样品可保存24 h。

实验二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即:

式中:K OW——分配系数;

c o——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对二甲苯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对二甲苯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式中:c o——起始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V O、V W——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的体积。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紫外分光光度计。

(2)恒温振荡器。

(3)离心机。

(4)具塞比色管:10 mL。

(5)玻璃注射器:5 mL。

(6)容量瓶:5 mL,10 mL。

2.试剂

(1)正辛醇:分析纯。

(2)乙醇:95%,分析纯。

(3)对二甲苯: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绘制

称取mL对二甲苯于10 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该溶液mL于25 mL容量瓶中,再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浓度为400μL/L。在5只25 mL容量瓶中各加入该溶液mL、mL、mL、mL、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用波长227 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利用所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值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溶剂的预饱和

将20 mL正辛醇与200 mL二次蒸馏水在振荡器上振荡24 h,使二者相互饱和,静置分层后,两相分离,分别保存备用。

3.平衡时间的确定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移取mL对二甲苯于10 mL容量瓶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水饱和的正辛醇稀释至刻度。该溶液浓度为4×104 μL/L。

(2)分别移取mL上述溶液于6个10 mL具塞比色管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正辛醇饱和的二次水稀释至刻度。盖紧塞子,置于恒温振荡器上,分别振荡h、h、h、h、h和h,离心分离,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相吸光度。取水样时为避免正辛醇污染,可利用带针头的玻璃注射器移取水样。首先在玻璃注射器内吸入部分空气,当注射器通过正辛醇相时,轻轻排出空气,在水相中已吸取足够的溶液时,迅速抽出注射器。卸下针头后,即可获得无正辛醇污染的水相。

五、数据处理

1.根据不同时间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绘制化合物平衡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此确定实验所需的平衡时间。

2.利用达到平衡时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计算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六、思考题

1.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有何意义?

2.振荡法测定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哪些优缺点?

实验三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光化学降解强烈地影响着它们在水中的归宿,因而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光化学降解的研究已成为水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光降解技术已成为许多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手段。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光化学降解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其降解速率及影响因素;二是研究有机污染物降解产物,包括中间产物的毒性大小。需要注意的是,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产物可能还是有毒的,甚至比母体化合物毒性更大。因而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并不意味着毒性的消失。

苯酚普遍存在于石油、煤气等工业废水中,天然水中的苯酚含量经常超标。因此,研究天然水中酚的降解对控制其污染是很有意义的。

一、实验目的

测定苯酚在光作用下的降解速率,并求得速率常数。

二、实验原理

溶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分解,不断产生自由基,具体过程如下:

RH→H?+R?

除自由基外,水体中还存在有单态氧,使得天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不断地被氧化,最终生成CO2、CH4和H2O等。因此,光降解是天然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自净途径之一。

天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c——天然水中苯酚的浓度;

[O x]——天然水中氧化性基团的浓度,一般是定值,认为其在反应过程中维持不变;

上式积分得:

式中:c0——天然水中苯酚的起始浓度;

c ——时间为t 时测得的苯酚浓度;

K ’——所得到的衰减曲线的斜率,即光降解速率常数。通过绘制c

c 0ln ~t 关系曲 线,可求得K ’。 本实验在含苯酚的蒸馏水溶液中加入H 2O 2,模拟含酚天然水进行光降解实验。苯酚的测定是根据在氧化剂铁氰化钾存在的碱性条件下苯酚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橘红色的吲哚酚安替比林染料,其水溶液呈红色,在510nm 处有最大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苯酚的浓度与吸光度值成线性关系。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可见分光光度计。

(2)磁力搅拌器。

(3)高压汞灯:400 W 。

(4)紫外分光光度计。

(5)TOC 测定仪。

2.试剂

(1)1000 mg/L 苯酚标准储备液。

(2)50 mg/L 苯酚标准中间液:取苯酚标准储备液5 mL ,稀释至100 mL 。

(3)缓冲液:称取20g NH 4Cl 溶于100 mL 浓NH 3?H 2O 中。

(4)1%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贮于棕色瓶中,在冰箱内可保存1周。

(5)4% 铁氰化钾溶液:贮于棕色瓶中,在冰箱内可保存1周。

(6)% H 2O 2溶液:取浓H 2O 2溶液 mL 稀释至250 mL 。

(7)待降解苯酚溶液:取1000 mg/L 的苯酚标准储备液 mL 于500 mL 容量瓶中,用二次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待用。该待降解苯酚溶液准备两份。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绘制

分别取50 mg/L 的苯酚标准中间液0、 mL 、 mL 、 mL 、 mL 和 mL 于25 mL 容量瓶中,加少量二次水,然后加入 mL 缓冲液, mL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混匀。再加入 mL 铁氰化钾溶液,彻底混匀,最后用二次水定容至25 mL 。

放置15 min 后,在分光光度计上,于510 nm 波长处,用1 cm 比色皿,以空白溶液为参比,测量吸光度。以吸光度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光降解实验

(1)将待降解苯酚溶液500 mL 置于1000 mL 烧杯中,加入 mL %H 2O 2溶液,混匀。此溶液即为模拟的含苯酚天然水样。该模拟水样准备两份。

(2)分别将两份装有500 mL 模拟苯酚水样的烧杯置于两个磁力搅拌器上,用同一个高压汞灯进行照射。

(3)对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样每隔10 min 取一次样,每次取 mL ,共取11次样(即分别在t=0、10 min 、20 min 、30 min 、40 min 、50 min 、60 min 、70 min 、80 min 、90 min 、100 min 时取样)。分别置于有编号的25 mL 容量瓶中,按照与步骤1相同方法测定吸光度。

(4)对其中另一个烧杯内的水样,每隔30 min 取一次样,每次取 mL ,共取4次样(即分别在t=0、30 min 、60 min 、90 min 时取样)。分别置于有编号的干燥50 mL 小烧杯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用TOC 测定仪测定样品的TOC 值。

五、数据处理

由标准曲线上查得不同时间光降解溶液中苯酚所对应的浓度值,绘制苯酚光降解动力学曲线,确定反应级数。以c

c 0ln

~t 作图,求得K ’值。 六、思考题

1.本实验所用高压汞灯的光谱有何特征?

2.结合苯酚降解动力学曲线以及紫外吸光度和TOC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 实验四 土壤对铜的吸附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污泥和大气降尘等。过量的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的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可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也可为植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包括吸附作用、配位作用、沉淀溶解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其中又以吸附作用最为重要。

铜是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元素,但含量过多也会造成植物中毒。土壤的铜污染主要来自铜矿开采和冶炼过程。进入到土壤中的铜会被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微粒和有机质所吸附,这种吸附能力的大小将影响着铜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因此,研究土壤对铜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影响土壤对铜吸附作用的有关因素。

2.学会建立吸附等温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不同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不同,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种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而对吸附影响比较大的两种因素是土壤的组成和pH。为此,本实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一定数量的腐殖质和调节待吸附铜溶液的pH,分别测定上述两种因素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

土壤对铜的吸附可采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描述。即:

式中:Q——土壤对铜的吸附量,mg/g;

ρ——吸附达平衡时溶液中铜的浓度,mg/L;

K、n——经验常数,其数值与离子种类、吸附剂性质及温度等有关。

将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以lgQ对lgρ作图可求得常数K和n,将K、n代入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便可确定该条件下的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方程,由此可确定吸附量Q和平衡浓度ρ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恒温振荡器。

(3)离心机。

(4)酸度计。

(5)复合pH玻璃电极。

(6)容量瓶:50 mL,250 mL,500 mL。

(7)聚乙烯塑料瓶:50 mL。

2.试剂

(1)mol/L二氯化钙溶液:称取g CaCl2?2H2O,溶于1 L水中。

(2)1000 mg/L铜标准溶液:将g金属铜(%)溶解于30 mL1:1HNO3中,用水定容至500 mL。

(3)50 mg/L铜标准溶液:吸取25 mL 1000 mg/L铜标准溶液于500 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

(4)mol/L H2SO4溶液。

(5)1 mol/L NaOH溶液。

(6)铜标准系列溶液(pH=):分别吸取mL、mL、mL、mL、mL的1000 mg/L铜标准溶液于250 mL烧杯中,加入mol/L CaCl2溶液,稀释至大约240 mL,先用mol/L H2SO4溶液调节pH=2,再以1 mol/L NaOH溶液调节pH=,将此溶液移入250 mL容量瓶中,用mol/L二氯化钙溶液定容,溶液系列浓度为mg/L、mg/L、mg/L、mg/L、mg/L。

按同样方法,配制pH=的铜标准系列溶液。

(7)腐植酸(生化试剂)。

(8)1号土壤样品:将新采集的土壤样品经过风干、磨碎,过mm(100目)筛后装瓶备用。

(9)2号土壤样品:取1号土壤样品300 g,加入腐植酸30 g,磨碎,过mm(100目)筛后装瓶备用。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吸取50 mg/L的铜标准溶液0、mL、mL、mL、mL、mL、mL、mL 分别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2滴mol/L H2SO4用水定容,其浓度分别为0、mg/L、mg/L、mg/L、mg/L、mg/L、mg/L、mg/L。然后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原子吸收测定条件:波长:nm;灯电流:1 mA;光谱通带:20;增益粗调:0;燃气:乙炔;助燃气:空气;火焰类型:氧化型。

2.土壤对铜的吸附平衡时间的测定

(1)分别称取1、2号土壤样品各8份,每份1 g于50 mL聚乙烯塑料瓶中。

(2)向每份样品中各加入50 mg/L的铜标准溶液50 mL。

SO4溶液,用水定容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以上内容分2

别用pH=和的100 mg/.L的铜标准溶液平行操作。根据实验数据绘图以确定吸附平衡所需时间。

3.土壤对铜的吸附量的测定

(1)分别称取1、2号土壤样品各10份,每份各1 g,分别置于50 mL聚

乙烯塑料瓶中。

(2)依次加入50 mL pH为和浓度为mg/L、mg/L、mg/L、mg/L、mg/L 铜标准系列溶液,盖上瓶塞后置于恒温振荡器上。

(3)振荡达平衡后,取20 mL土壤浑浊液于离心管中,离心10 min,吸取上层清液5 mL于25 mL比色管中,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4)剩余土壤浑浊液用酸度计测定pH。

五、数据处理

1.根据实验数据绘图确定两种土样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

2.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可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Q——土壤对铜的吸附量,mg/g;

ρ0——溶液中铜的起始浓度,mg/L;

ρ——溶液中铜的平衡浓度,mg/L;

V——溶液的体积,mL;

m——烘干土样质量,g。

由此方程可计算出不同平衡浓度下土壤对铜的吸附量。

3.建立土壤对铜的吸附等温线

以吸附量Q对浓度ρ作图即可制得室温下两个不同pH条件下土壤对铜的吸

附等温线。

4.建立Freundlich方程

以lgQ对lgρ作图,根据所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两个常数K和n,由

此可确定室温时不同pH条件下,不同土壤样品对铜的吸附的Freundlich方程。

六、思考题

1.土壤的组成和溶液的pH对铜的吸附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2.本实验中得到的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应为表观吸附量,它应包括铜在土壤表面上哪些作用的结果?

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一-1 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目的】 (1) 学会标准溶液的配制和利用基准物质对其进行浓度标定的方法。 (2) 基本掌握滴定操作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实验原理】 NaOH 容易吸收空气中的CO 2而使配得的溶液中含有少量Na 2CO 3,配制不含Na 2CO 3的NaOH 标准溶液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用NaOH 饱和水溶液(120:100)配制。Na 2CO 3在NaOH 饱和水溶液中不溶解,待Na 2CO 3沉淀后,量取上层澄清液,再稀释至所需浓度,即可得到不含Na 2CO 3的NaOH 标准溶液。 作为标定NaOH 标准溶液的基准物质有很多,如:草酸、苯甲酸、氨基磺酸、邻苯二甲酸氢钾等。本实验中,利用邻苯二甲酸氢钾(KHP)作为基准物质,酚酞做指示剂,其滴定反应如下: COOH COOK NaOH COOK COONa H 2 O 设此时消耗N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 (mL),邻苯二甲酸氢钾(KHP)的质量为m (g),则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c (mol/L)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100022 .204NaOH KHP NaOH ??= V m c 【实验过程】 1实验准备 1.1仪器准备 25 mL 碱式滴定管;250 mL 锥形瓶;1000 mL 的容量瓶;250 mL 烧杯;10 mL 移液管;电子天平;分析天平。 1.2试剂准备 (1) NaOH ; (2) 邻苯二甲酸氢钾(KHP):基准试剂,于105 ℃ ~ 110℃干燥至恒重; (3) 酚酞指示剂(2 g/L 乙醇溶液)。

2实验步骤 2.1 NaOH饱和溶液的配制 称取120 g NaOH于25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水,搅拌。 2.2 0.10 mol/L NaOH溶液的配制 量取5.6 mL NaOH饱和溶液的上清液,转入10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充分摇匀。 2.3 0.10 mol/L NaOH溶液的标定 准确称取0.4 g ~ 0.5 g邻苯二甲酸氢钾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 ~ 30 mL水,温热使之溶解,冷却后加1~2滴酚酞,用0.10 mol/L NaOH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记录所耗用的NaOH溶液的体积,平行标定3份。 3结果分析 表1-1 测定结果 【注意事项】 (1) 用来配制NaOH溶液的水应在使用前加热煮沸,放冷使用,以除去其中的CO2。 (2) NaOH溶液的配制时,一定要待Na2CO3沉淀后再取NaOH饱和溶液上清液。 【思考题】 (1) 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 响? (2) 称取NaOH及邻苯二甲酸氢钾各用什么天平?为什么? 【参考文献】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人类各种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环境而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由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3、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5、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6、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和其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之比。 9、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10、直接光解:有机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光而进行分解反应。 11、敏化光解:腐殖质等天然物质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能量转移给有机化合物而导致分解反应。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3、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1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用碳源和能源,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该化合物才能降解。 15、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6、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7、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8、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有效浓度(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 19、阈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20、最高允许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 1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括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16、遗传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改变。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

走进化学实验室学案及课后练习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时1) :1.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药品的取用规则,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方法。 3.学会误差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或实验视频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当堂作业】 1、下列仪器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集气瓶 2、现有下列仪器①量筒 ②试管 ③胶头滴管 ④酒精灯,量取25mL 的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用量筒取50 mL 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量水的实际体积是( ) A. 50 mL B. 大于50 mL C. 小于50 mL D. 无法得知 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1) 课后练习 1、某同学在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为节约药品,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B. 在无用量说明时,液体取用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C. 用手指沾取实验中的食盐,品尝其味道 D.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2、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A.少量实际的反应------试管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D.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 3、对10 mL量筒的刻度,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0,且0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 B.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0,且0刻度在量筒的最上方 C.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1mL,且1mL刻度在2mL刻度线的上方 D.量筒上刻度的最小值是1mL,且1mL刻度在2mL刻度线的下方 4、请你找出适合贴在存放初中化学教学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 5、写出下列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 (1)用手拿药品(2)把大块的药品垂直投入试管 (3)用一支滴管取不同的药液 (4)取用液体时,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5)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6)用量筒量液体时,俯视(仰视)读数: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是() A. 8mL B. 大于8mL C. 小于8mL D. 无法判断 7、用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试剂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滴管垂直于试管口的正上方,逐滴滴入 B.不是滴瓶上的滴管用过后应立即用水冲洗 C.干净的滴管应胶头在上,插在干燥洁净的烧杯中 D.用过的滴管可放在桌面上,再取用其它的药品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2) 初三化学2015年8月22日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即: K ow = c o/c w 式中:K ow—分配系数; c o—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对二甲苯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对二甲苯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K ow=(c0V0-c w V w)/ c w V w 式中:c0、c w—分别为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浓度; V0、V w—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的体积。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紫外分光光度计 (2)恒温振荡器 (3)离心机 (4)具塞比色管:10mL (5)玻璃注射器:5mL (6)容量瓶:5mL,10mL 2、试剂 (1)正辛醇:分析纯 (2)乙醇:95%,分析纯 (3)对二甲苯:分析纯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该溶液0.10mL于25mL容量瓶中,再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浓度为400μL/L。在5只25mL容量瓶中各加入该溶液1.00、2.00、3.00、4.00和5.0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227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利用所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值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溶剂的预饱和 将20mL正辛醇与200mL二次蒸馏水在振荡器上振荡24h,使二者相互饱和,静止分层后,两相分离,分别保存备用。 3.平衡时间的确定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移取0.4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水饱和的正辛醇稀

《环境化学实验》指导书(环科+环工)16学时

实验一不同水域水碱度的分析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环境化学及实验 实验计划学时: 4学时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 水中碱度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地表水的碱度,基本上是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含量的函数,所以总碱度被当作这些成分浓度的总和。当水中含有硼酸盐、磷酸盐或硅酸盐等时,则总碱度的测定值也包含它们所起的作用。废水及其他复杂体系的水体中,还含有有机碱类、金属水解性盐类等,均为碱度组成成分。在这些情况下,碱度就成为一种水的综合性特征指标,代表能被强酸滴定的物质的总和。 碱度的测定值因使用的终点pH值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试样中的化学成分已知时,才能解释为具体的物质。对于天然水和未污染的地表水,可直接用酸滴定至pH为8.3时消耗的量,为酚酞碱度。以酸滴定至pH为4.4-4.5时消耗的量,为甲基橙碱度。通过计算,可以求出相应的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根离子的含量;对于废水、污水,则由于组分复杂,这种计算无实际意义,往往需要根据水中物质的组分确定其与酸作用达到终点时的pH值。然后,用酸滴定以便获得分析者感兴趣的参数,并做出解释。 1.方法的选择 用标准酸滴定水中碱度是各种方法的基础。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根据电位滴定曲线在终点时的突跃,确定特定pH值下的碱度,他不受水样浊度、色度的影响,适用范围较广。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控制性试验及例行分析。二法均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 2.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在4℃保存,分析前不应打开瓶塞,不能过滤、稀释或浓缩。样品应用于采集后的当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样品中含有可水解盐类或含有可氧化态阳离子时,应及时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水域水碱度的意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课程英文名称:The e 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17总学分:0.5 推荐使用教材:自编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环境化学实验》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和污染控制化学三部分内容,重点是环境污染化学部分,着重探讨污染物来源及其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浓度水平和迁移、转化与降解等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通过《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促进对环境化学领域研究动态及前沿的理解,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科研能力。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增加了以独立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实验”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多个研究题目供学生参考选择,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教师的配合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实验室(包括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在教师的配合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在学期末,学生应完成一篇符合规范的研究论文。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 1、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5学时 第二部分综合实验 2、水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6学时 3、海洋沉积物中砷的污染分析6学时 四、考试要求 依据平时实验进行情况进行考查(包括预习和知识准备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动手能力及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科学思考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等)。 五、学习参考书: 1、环境化学实验.董德明,朱利中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环境化学实验.康春莉,徐自力和冯小凡主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3、环境化学实验.孔令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实验一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环境分析化学实验指导复习过程

实验一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4学时)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是在强酸性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回滴。根据硫酸亚铁铵的用量算出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氧的量。 酸性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氧化大部分有机物,加入硫酸银作催化剂时,直链脂肪族化合物可完全被氧化,而芳香族有机物却不易被氧化,吡啶不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有机物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氯离子能被重铬酸盐氧化,并且能与硫酸银作用产生沉淀,影响测定结果,故在回流前向水样中加入硫酸汞,使成为络合物以消除干扰。氯离子含量高于1000mg/L的样品,应先做定量稀释,使其含量降低至1000mg/L以下再行测定。 用0.25mol/L的重铬酸钾溶液可测定COD值大于50mg/L 的水样,未经稀释水样的测定上限是700mg/L,用浓度0.025 mol/L的重铬酸钾溶液可测5~50mg/L的COD值,但COD值低于10mg/L时,测量准确度较差。 三、实验内容 1. 仪器、试剂 主要仪器: (1)回流装置。 带250mL锥形瓶的全玻璃回流装置(如取样量在30mL以上,采用500mL锥形瓶的全玻璃回流装置)。 (2) 加热装置:变阻电炉。 (3) 50mL酸式滴定管。 主要试剂: (1)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1/6K2CrO7=0.2500mol/L)。

称取预先在120℃烘干2h 的基准或优级纯重铬酸钾12.258g 溶于水中,移入1000mL 容量瓶,稀释至标线,摇匀。 (2) 试亚铁灵指示液。 称取1.458g 邻菲罗啉(C 12H 8N 2·H 2O ,1,10-phenanthroline )0.695g 硫酸亚铁(FeSO 4·7H 2O) 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 ,储于棕色瓶内。 (3)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NH 4)2Fe(SO 4)2·6H 2O≈0.lmol/L]。 称取39.5g 硫酸亚铁铵溶于水中,边搅拌边缓慢加入20mL 浓硫酸,冷却后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临用前,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 标定方法如下: 准确吸取10.00mL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于500mL 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至1l0mL 左右,缓慢加入30mL 浓硫酸,混匀。冷却后,加入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约0.15mL),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即为终点。 V C 00.102500.0?= 式中,C 为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V 为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的用量,mL 。 (4) 硫酸-硫酸银溶液。 于2500mL 浓硫酸中加入25g 硫酸银。放置1~2d ,不时摇动使其溶解(如无2500mL 容器,可在500mL 浓硫酸中加入5g 硫酸银)。 (5) 硫酸汞:结晶或粉末。 2. 实验步骤 (1) 取20.00mL 混合均匀的水样(或适量水样稀释至20.00mL)置于250mL 磨口的回流锥形瓶中,准确加入10.00mL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及数粒洗净的玻璃珠或沸石,连接磨口回流冷凝管,从冷凝管上口慢慢地加入30mL 硫酸-硫酸银溶液,轻轻摇动锥形瓶使溶液混匀,加热回流2h(自开始沸腾时计时)。 注:① 对于化学需氧量较高的废水样,可先取上述操作所需体积1/10的废水样和试剂,于15mm×150mm 硬质玻璃试管中,摇匀,加热后观察是否变成绿色。如溶液显绿色,再适当减少废水取样量,直到溶液不变绿色为止,从而确定废水样分析时应取用的体积。稀释时,所取废水样量不得少于5mL ,如果化学需氧量很高,则废水样应多次逐级稀释。

环境化学实验1

活性炭吸附实验 1.实验目的 ①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 ②掌握用实验方法(含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吸附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 2.实验装置及材料 (1)间歇式活性炭吸附装置间歇式吸附用用三角烧杯,在烧杯内放入活性炭和水样进 行振荡。 (2)连续式活性炭吸附装置连续式吸附采用有机玻璃柱D25mm×1000mm,柱内500~750mm高烘干的活性炭,上、下两端均用单孔橡皮塞封牢。各柱下端设取样口。装置具体结构如图4—10所示。 (3)间歇与连续流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 ①振荡器(1台)。 ②有机玻璃柱(3根D25mm×1000mm) ③活性炭。 ④三角烧瓶(2个,500mL) ⑤COD测定装置。 ⑥配水及投配系统。 ⑦酸度计(1台)。 ⑧温度计(1只)。 ⑨漏斗(6个)。 ⑩定量滤纸。 3.实验步骤 (1)间歇式吸附实验 ①将活性炭放在蒸馏水中浸泡24h,然后在10 5℃烘箱内烘24h,再将烘干的活性炭研 碎成能通过270目的筛子(0.053mm孔眼)的粉状活性炭。 ②测定预先配制的废水水温、pH值和COD。 ③在5个三角烧瓶中分别加入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粉状活性炭。 ④在每个烧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的废水进行搅拌。一般规定,烧瓶中废水COD(mg/L) 与活性炭浓度(mg/L)比值为0.5—5.0。 ⑤将上述5个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即可停止。(振荡时间一般为30min以上)。 ⑥过滤各三角烧瓶中废水,并测定COD值, 上述原始资料和测定结果记入表4—11。 (2)连续流吸附实验 ①配制水样或取自实际废水,使原水样中含COD约l00mg/L,测出具体的COD,pH 值、水温等数值。 ②打开进水阀门,使原水进入活性炭柱,并控制为3个不同的流量(建议滤速分别为 5 m/h,l 0 m/h,15 m/h) ③运行稳定5min后测定各活性炭出水COD值。 ④连续运行2—3h,每隔30min取样测定各活性炭柱出水COD值一次。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 试题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下作业 1、(2008年山东烟台)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移走蒸发皿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安全的是() A.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B.点燃一氧化碳前先检验其纯度 C.将水直接倒人浓硫酸中稀释浓硫酸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管口对着人 3、(2007·南昌)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下列仪器中对容器口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 4、(2006年·金华)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 A.实验时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D.取用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吸收,也可直接倾倒 5、(2008年江苏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8.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 6、(2007·河北)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7、以下是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操作,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吴明用10 mL 的量筒量取6.5 mL的食盐水 B.王倩用pH试纸测得某Na 2CO 3 溶液的pH为10 C.朱林用200 mL的烧杯量取了125 mL 的NaOH溶液 D.张哲用托盘天平称取了16.5 g硫酸铜晶体 8、(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9、(2008年江苏南通)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______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课下作业答案: 1、C 解析:C项操作准确无误。 2、B 解析:基本操作往往和物质的性质综合起来出题,所以对一些常见基本操作要非常熟悉,提高辨析的效率。“三不”原则中,对任何药品都不可用鼻子直接去闻药品的气味,要采取“扇闻”的办法,故A错;对任何可燃性气体在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前言环境化学实验是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科研能力。?依据新的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共包括4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和土壤环境化学等。 实验一为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的认识,了解石油类类污染物含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掌握油类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实验二为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这是典型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的分配状况,使学生深层次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以及脂溶性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吸收行为。 实验三为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实验;使学生了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光化学降解性能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归宿。 实验四为土壤对铜的吸附实验;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被广泛关注,也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重金属不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可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也可为植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吸附性能对今后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编者张凤君 目录 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1)

实验二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3) 实验三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 (6) 实验四土壤对铜的吸附 (10)

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的认识,掌握油类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比重量法简单。石油类含有的具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带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50~260 nm,带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15~230 nm。一般原油的两个吸收峰波长为225及256 nm,其他油品如燃料油、润滑油等的吸收峰也与原油相近。本方法测定波长选为256 nm,最低检出浓度为 mg/L,测定上限为10 mg/L。 三、仪器与试剂 1.紫外分光光度计(具有1 cm石英比色皿) 2.石油醚(60~90℃)提纯:透光率应大于80% 纯化:将石油醚通过变色硅胶柱后收集于试剂瓶中。以水为参比,在256 nm处透光率应大于80%。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绘制:把油标准储备液用石油醚稀释为每毫升含 mg油的标准液。向7个10 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油标准液0, mL, mL, mL, mL, mL, mL,用石油醚稀释至刻线。最后在波长256 nm处,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液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环境化学答案解析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章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 (1)主要层次划分: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 (2)各层次特点: ①对流层:0~18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空气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平流层:18~50km;平流层下部30~35km以下气温变化不大(同温层),30~35km以上随高度升高温度增大(逆温层);有一20km厚的臭氧层,可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并且臭氧分解是放热过程,可导致平流层的温度升高;空气稀薄,水气、尘埃的含量极少、透明度好,很少出现天气现象,飞机在平流层低部飞行既平稳又安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可遍布全球。 ③中间层: 50~80km;空气较稀薄;臭氧层消失;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大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④热层:80~500km;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人类可利用它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空气更加稀薄,大气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0.5%。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与大气温度不同,大气的压力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左右。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显得“头重脚轻”。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疏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因而在通常情况下,城市上空为轻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可是在某些天气条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和 三种方式。 2. 、、以及,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主要环境问题。 3.大气的温度随地面的高度而变化,这构成了大气分层的基础。大气圈按高度自下而上分成、、和。 4.大气颗粒物有三种重要的表面性质:、和。 大气颗粒物在雨滴形成的过程就属。 5.研究酸雨必须进行雨水样品的化学分析,通常分析的主要阳离子有;阴离子有 。 6.用一个强碱标准溶液滴水样,以酚酞作为指示剂,此时所得的结果称为,其化学反应计量式为。 7.水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可分为、和;其中属于物理吸附的是。 8.当向天然水体中加入有机物后可得到一氧下垂曲线。碳元素在清洁区和腐败区内的分解产物分别是和。 9.当向天然水体中加入有机物后可得到一氧下垂曲线,它把河流分为相应的几个区段,在清洁区内决定电位物质是;在腐败区内决定电位物质是。 10.腐殖质的组成非常复杂,根据它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划分为、 和三类。 11.天然水P E越小,提供电子倾向,水中污染物还原态相对浓度。 12.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和 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13.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是生物最活跃的一层,有机质大部分在这一层,金属离子和粘土颗粒在此层中被淋溶得最显著。 14.岩石的化学风化分为三个历程,即、和。

15.汞及其化合物的挥发程度与化合物的形态及、、 等因素密切相关。无机汞化合物挥发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16.砷的甲基化在厌氧菌作用下主要产生,在水溶液中继续氧化成为;而汞的甲基化在厌氧菌作用下主要产生;与无机砷相比,有机砷的毒性。 17. 是金属甲基化过程中甲基基团的重要生物来源。砷的甲基化在厌氧菌作用下主要产生,在水溶液中继续氧化成为;而好氧的甲基化反应则产生,在水溶液中继续氧化成为,它可与巯基发生的应。 18.日本西部地区发生的米糠油中毒事件是由引起的,而该物质目前唯一的处理方法是。痛痛病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量高的稻米引起的中毒。 19.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经紫外光照射很容易发生,而在水体沉积物中的消除途径主要靠。 20.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是烷基链上的、、 和过程。 21.在烷基汞中,只有、和三种烷基汞为水俣病的致病性物质。 22.根据土壤中H+离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和潜在酸度,根据提取液的不同,潜在酸度分为和。代换性是矿物质土壤潜在酸度的主要来源。 23.痛痛病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量高的稻米引起的中毒。引起日本米糠油中毒事件的物质目前唯一的处理方法是。无机砷可抑制酶的活性,还可与蛋白质的发生反应。与无机砷相比,有机砷的毒性。 二、名词解释 1、环境化学 2、温室效应 3、光化学反应 4、光化学烟雾 5、总悬浮颗粒物 6、环境效应 7、环境污染物

环境分析化学总结

名词解释 1.仪器检出限:是指分析仪器能检出与噪音相区别的小信号的能力。 2.定量限:定量限为信号空白测量值标准偏差的10倍所对应的浓度(或质量)。(痕量分 析检与定越小越好;待测物含量>=LQD,准测) 3.检出限:指产生一个能可靠地被检出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某元素的最小浓度或含量。 4.准确度:表示测量值接近真实值的程度. 5.空白加标回收率: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 处理步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 P=测定值/理论值 * 100% 6.样品加标回收:相同的样品取两分,其中一份加入定量的待测成分标准物质;两份同 时按相同的分析步骤分析,加标的一份所得的结果减去未加标一份所得的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的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收率。 P=(加标后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入标准的值*100% 回收率结果越接近100%表明分析方法准确度越高。 7.空白:是指化学组分与分析试样接近,但不含或含有极低浓度被测元素的试样。 8.空白试验:是指以水代替样品,其它分析步骤及试验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 9.空白值:空白试验所得到的响应值称为空白试验值,简称空白值。 10.标准物质:是已准确地确定了一个或多个特性量值很均匀、稳定的物质。 11.特性量值:指物质的物化性质、化学成分(主体和痕量物质的量)、工程参数等。该 物质有最接近于真值的保证值,用来作为统一量值 12.基体:在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一般在痕量或超痕量的范围,而大量存在的 其他物质称为基体。 13.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给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 差,称作基体效应。 14.放射性示踪技术:是在进行富集之前,将待测痕量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 加到样品里,随后进行放射性示踪测量,这样对预分离组分在分离富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跟踪。 最大优点是所测得的回收值和损失量与污染无关。 15.共沉淀法:当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某些本来不应沉淀的组分同时也被沉淀下来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前言 环境化学实验是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科研能力。依据新的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共包括4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和土壤环境化 编者张凤君

目录

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的认识,掌握油类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mL,7.0 mL,10.0 mL,用石油醚稀释至刻线。最后在波长256 nm处,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液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2.将水样500 mL全部倾入100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1+1)硫酸(若水样取样时已酸化,可不加)及20 g氯化钠,加塞摇匀,用15 mL石油醚洗采样瓶,并把此洗液移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2 min(注意放气),静置分层。把下层水样放入原采样瓶中,上层石油醚放入25 mL容量瓶中,再加入10 mL石油醚,重复抽提水样一次,合并提取液于容量瓶中。加入石油醚至刻线,摇匀。

若容量瓶里有水珠或浑浊,可加少量无水硫酸钠脱水。 3.在波长256 nm处,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脱芳烃的石油醚为参比,测定其吸光度,并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浓度值。 五、结果与讨论 1.C油(mg/L)= 12 V V C )

实验二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 c w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对二甲苯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对二甲苯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W W W W O O V c V V c K OW c -=

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设计一

第一单元课题 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归纳→探究→激趣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资料。 2.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带导管的胶塞、量筒、水槽、烧杯、普通漏斗、滴瓶、三角架、蒸发皿、试管架、试管夹、试管刷、试管、锥形瓶、胶头滴管、药匙、坩埚钳。 3.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故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 [板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讲解]化学实验室配备有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药品)。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26、图1—27和图1—28) [师]大家实验台上放着的就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另外还有几种化学试剂 (分别是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问]你能叫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仪器(仪器种类如课本图1—27所示),并熟悉它们] [过渡]当我们要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首先要熟悉实验室规则。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 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即: w o ow c c K 式中:K ow —— 分配系数; c o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由于正辛醇中有机化合物的浓度难以确定,本实验中通过测定平衡时水相中有机物浓度,然后根据体系中有机物的初始加入量以及两相的体积来确定平衡时正辛醇中有机物的浓度。首先,取一定体积含已知浓度待测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加入一定体积的水,震荡,平衡后分离正辛醇相和水相,测定水相中有机物浓度,根据下式计算分配系数: 式中: c o0 ——起始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μL/L ; c w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μL/L ; V 0、V w —— 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体积,L 。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 紫外分光光度计。(2) 恒温振荡器。(3) 离心机。(4) 具塞比色管:1OmL。 (5) 微量注射器:5mL。(6) 容量瓶:1OmL、25mL、250mL。 2. 试剂 (1) 正辛醇:分析纯。(2) 乙醇:95%,分析纯。(3) 对二甲苯:分析纯。 (4) 苯胺: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1) 对二甲苯的标准曲线 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该溶液0.10mL于25mL容量瓶中,再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浓度为400μL/L。在5只25 mL容量瓶中各加入该溶液1.00、2.00、3.00、4.00和5.0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227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利用所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值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 苯胺的标准曲线 标准溶液配制方法同上,测定波长为279 nm。 2. 溶剂的预饱和 将20mL正辛醇与200mL二次蒸馏水在振荡器上振荡24 h,使二者相互饱和,静止分层后,两相分离,分别保存备用。 3. 平衡时间的确定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 移取0.4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水饱和的正辛醇稀释至刻度,该溶液浓度为4×104μL/L。 (2) 分别移取1.00mL上述溶液于6个10mL具塞比色管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正辛醇饱和的二次水稀释至刻度。盖紧塞子,置于恒温振荡器上,分别振荡0.5、1.0、1.5、2.0、2.5和3.Oh,离心分离,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相吸光度。取水样时,为避免正辛醇的污染,可利用带针头的玻璃注射器移取水样。首先在玻璃注射器内吸人部分空气,当注射器通过正辛醇相时,轻轻排出空气,在水相中已吸取足够的溶液时,迅速抽出注射器,卸下针头后,即可获得无正辛醇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下作业 1、(2008年山东烟台)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B)移走蒸发皿(C)倾倒液体(D)稀释浓硫酸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安全的是() A.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B.点燃一氧化碳前先检验其纯度 C.将水直接倒人浓硫酸中稀释浓硫酸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管口对着人 3、(2007·南昌)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下列仪器中对容器口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 4、(2006年·金华)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 A.实验时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D.取用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吸收,也可直接倾倒 5、(2008年江苏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8.取少量液体C.加热液体D.称取氯化钠 6、(2007·河北)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

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7、以下是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操作,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吴明用10mL的量筒量取6.5mL的食盐水 B.王倩用pH试纸测得某Na2CO3溶液的pH为10 C.朱林用200mL的烧杯量取了125mL的NaOH溶液 D.张哲用托盘天平称取了16.5g硫酸铜晶体 8、(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9、(2008年江苏南通)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______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课下作业答案: 1、C解析:C项操作准确无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