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研究

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研究
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研究

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研究

摘要:哈尔滨近代建筑是世纪之交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其装饰形态不仅映射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美学倾向,而且也反映出建筑装饰之美的原则和机制。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的美学现象,这是整合城市历史与建筑精神文化场所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探索城市历史建筑发展与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近代社会历史,文化融汇,美学思想,哈尔滨近代建筑abstract: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harbin is a product of the fusion of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though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tural culture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whose decor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art and the aesthetic tendency in this specific historic period, and also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studying the harbin modern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from the aesthetics view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tegrate the urban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site, and also the majo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historic architecture. key words: modern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fusion; aesthetic

ideology; modern architecture in harbin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作为一种令人激动和使人心醉神迷的现象,美在现实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美,但是美这个概念本身就要求把美表现于艺术作品之中,对于直觉观照成为外在的,对于感觉和感性想象成为客观的东西。因此,美只有凭这种对它适应的客观存在,才真正成为美和理想,建筑装饰之美亦如此。建筑装饰是一种纯粹的外在风格表现物。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还是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装饰都体现出形式美感,并进一步反映出社会、文化、宗教等更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建筑装饰具有表意功能,并进一步成为表达建筑功能和社会文化的美学符号。哈尔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兴近代

城市。哈尔滨近代建筑不仅反映出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兴,是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建筑装饰作为建筑之美的外在表现形态,体现装饰自身重要的感官价值。因为建筑是由事物本身决定艺术的开始,所以装饰对于我们以材料和形式去表现精神内涵和意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主要从装饰视角研究哈尔滨近代建筑外装饰的审美价值。对于建筑装饰之美来说,它依托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受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体现美学思想的贯通,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之下呈现出满足于建筑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外在形

式。这种外在形式也成为人们欣赏和解读它的依据。

一社会历史背景

作为近代城市,哈尔滨的历史刚逾百年。哈尔滨城市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成的。1898年中俄签订《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哈尔滨作为铁路附属地城市开始建城。在短短的50年时间里,哈尔滨从一座北方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兴现代城市。哈尔滨的近代建筑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幻,映射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

早在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就开始了对我国的武装侵略,相继通过《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霸占了我国东北额尔古纳河以西、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1896年沙皇俄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窃取了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修筑“中国东省铁路”的特权。《中俄密约》签订不到半年,1896年9月8日沙皇俄国又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决定委派华俄道胜银行设立名为中俄“合办”,实际是由沙俄政府独揽一切大权的所谓“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即中东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至此,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侵略势力都已大大加强,但是贪得无厌的沙俄帝国主义者并不以此为满足。1897年12月,沙皇俄国借口德国军队侵占胶州湾,派遣舰队强行霸占了旅顺港,并于1898年3月27日和5月

7日,逼迫清朝政府分别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于是,沙俄又获得了旅顺口、大连湾和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俄国可在旅顺口以及大连湾内建造炮台、驻扎军队。条约同时还规定,清朝政府准许俄国从中东铁路的某一大站起修筑至旅大海口的支路。同年7月6日,沙俄又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正式决定修筑自哈尔滨至旅大的支路,即所谓“东省铁路南满支路”。与此同时沙俄还获得了租借铁路沿线附属用地、官地森林采伐、煤矿开采和在辽东半岛租地内“自行酌定税则”等一系列特权。就这样,沙俄帝国先后夺取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行政、驻军、司法、采矿以及贸易减免税等特权,使该地区成了“国中之国”,为它实现吞并全东北的罪恶计划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当时东北沦为沙俄的势力范围,而哈尔滨则成为沙俄侵华的活动中心。

承载着特殊历史命运的中东铁路于1897年动工修建,1901年完成了满洲里至哈尔滨段,长935公里;1902年完成了哈尔滨至大连段,长940公里;1903年完成了哈尔滨至绥芬河段,长548公里。至此,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全长近2500公里的“丁”字形大铁路,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全面侵略的铁证。中东铁路不仅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动脉,同时也是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从此,西方文化沿着中东铁路源源流入我国东北。哈尔滨和旅大是当时传播西方文化的中心。不仅中东

铁路是中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哈尔滨近代建筑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促成的。

二人类文化融汇

历史积存的哈尔滨建筑是人类文化融汇的结果。建筑装饰本身始终在表明,建筑艺术存在的基础正是永恒的价值和内涵及这些价值与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受的变化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哈尔滨近代建筑的装饰也凝结了人类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翻开人类发展史,显而易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传播的。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首先受到俄国殖民文化的入侵。伴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大量的外国商人也相继涉足哈尔滨,哈尔滨的殖民地化,客观上不仅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融汇了西方建筑文化,使哈尔滨的城市面貌迅速形成。哈尔滨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世纪末还是鲜为人知的小渔村,从1898年建城,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近16万人,1934年达50万人,到1945年全市人口已达68万人。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保护环境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而努力。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含义,发展史,现状及具体实例进行了阐述,体现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希望大家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增强意识,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含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源、材料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绿色建筑沉成为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绿色建筑发展史(重点中国)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巢(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近代以来,虽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但是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等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成为成为人们的共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绿色建筑也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国际上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而中国自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相继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绿色建筑将逐渐成为未来地产发展的主流产品。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发展 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 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 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 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逐渐进入了国人的视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 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 趋势。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 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的六大指标具体如下: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1、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建筑。 2、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3、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4、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类似于目前流行的3D打印建筑) 5、绿色建筑中住宅建筑的相关要求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 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 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 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 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面积。

(整理)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在我国的城市中,哈尔滨市一个比较特别的城市。哈尔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城市。在哈尔滨,有着许多不同于中式建筑的欧式建筑。走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你可以看到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囊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一股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哈尔滨的建筑与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是分不开的。19世纪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我国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哈尔滨就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崛起的。 中东铁路是俄国修建在中国境内的一条铁路。整体呈丁字形。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是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它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中东铁路的大体形状如图所示:

1897年,俄国开始以哈尔滨为中心开始修筑中东铁路,于是哈尔滨作为城市开始发展,大量的俄罗斯人也就随之涌入了哈尔滨。1903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展开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随之,俄国在哈尔滨的影响也随之减弱,于是大量的各国移民来到哈尔滨,各国移民共有16万之众,人数众多的侨民与中国人共同生活在这座新兴的城市中,哈尔滨的繁华也盛极一时,哈尔滨虽有东方小巴黎之称。1918年俄国内战时候,有战败的俄国官兵流亡到哈尔滨,又有大量的俄国难民涌入这里,于是,哈尔滨形成了大量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聚居地,在这些难民之众,有着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里办俄国学校,出版俄文书籍,杂志,他们带来了浓郁的俄国文化。 当年,侨民聚居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在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欧式建筑,建筑风格各异,极具美感。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始建于一九零七年三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一九一二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一九二三年九月二七日,圣·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二五日落成。1996年11月,该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教堂被修复并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向公众开放。

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自绿色建筑理念进入中国以来,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势如雨后春笋,我国也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为国际上成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标准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绿色建筑在国内也存在很多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误区,我们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进程中必须对相关问题有很好的认识。 机械、盲目的“拿来主义”,由于建筑对自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依存度较高,国外的绿色建筑标准或案例做法并不完全适合国内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气候条件不同: 目前国际上在绿色建筑方面有系统实践的主要是欧美国家,基本属于寒冷或严寒地区,其技术体系并不完全适合国内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我们应该基于绿色建筑和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2)生活习惯与传统不同: 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建筑消费是建立在高消耗、高舒适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很多建筑采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但其资源消耗水平还是数倍于国内一般建筑。国内绿色建筑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延续低能耗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传统进行建筑设计,反对照抄国外模式。

3)建设水平不同: 中国的建筑造价实际上还未达到世界水平的40%,在高层住宅方面甚至只有发达国家的25%左右,这决定了只有低成本的绿色建筑才是中国绿色建筑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片面理解绿色概念 把绿色建筑当成是绿化建筑,认为只要在建筑周边多加绿化,便是绿色建筑了,或是点缀些光电、光热或保温等单项技术就是绿色建筑……,一些建筑的“绿帽子”就是这样啼笑皆非地被戴上了。这不仅是对绿色建筑的曲解和生活方式追求错位,也说明绿色建筑这一新兴领域里的虚荣之风正在蔓延。 忽略建筑的艺术性 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的外观过于特立独行,与大众审美习惯相距甚远。这种现象源于过分强调绿色建筑的技术特征,却忽略经济、实用、美观三者间的统筹。实际上艺术是建筑永恒不灭的话题,更不会被任何技术所排斥。 技术“冷拼”和堆砌 目前有一些“绿色建筑”机械地采用了大量技术,但没有考虑到各种技术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形成了典型的技术“冷拼”。没有综合、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导致单项技术的作用相互抵消,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

中国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建议(最新)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建议 当今经济社会,人们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大量的开采资源,占用资源,在消耗大量资源的情况下,谋求短期的最大利益。这样,不可避免的浪费、污染、不可持续问题应运而生。例如,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子,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采用的建筑设计会导致房子的通风采光效果比较差,进而导致过度的照明设备和空调设备的使用。再比如一些短寿命的房子更是一种低效率消耗资源的典型代表。现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走可持续的建筑业发展已经是当今社会的必由之路。需要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建筑将是建筑业发展的新潮流。 1绿色建筑的概念 根据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界定:“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建设模式阻碍了城乡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变传统的粗放的建筑方式和模式,进而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关键需要做到的是利用最少的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建筑材料、能源),尽可能小的影响和污染环境,实现人们的舒适自在的居住生活。不可避免,更多的绿色建筑措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成

本的增加意味着推广的难度增加。但是,绿色建筑产生的长期效应,如生态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政府应该走在老百姓的前列,跳出小格局,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推广,克服前期大的投入与后期可能的负收入的心理落差。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先是被保罗?索乐瑞提出来的,之后逐渐被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所接受,中国也慢慢发展了自己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和促进其发展的规范与章程。首先出台一系列关于节能方面的法律与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也陆续推出。2001年出版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被用于促进住宅绿色建站发展。2003年出版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用于指导奥运场馆的绿色建设。之后问世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注》、《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更是标志着我国在绿色建筑发展步入正轨。各个省份也依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估细则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为了推进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2012年《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出版。2015年发布的关于绿色小城镇的科学体系也从各个方面,如规划、资源利用、能源利用、水利用、场地利用、宣传保护等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十三五”就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所有的民用建筑都符合节能标准,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一半。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从无到有的过程。令人可喜的是,我国有多个建筑获得国际认可的LEE

新艺术运动对现代建筑风格的借鉴作用

新艺术运动对现代建筑的借鉴作用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新艺术运动对现代建筑的借鉴作用 摘要: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但是,每个时代都会形成某种为社会所普遍追寻和认同的审美趣味。文章通过对新艺术运动特点的总结、辉煌时刻的再现以及典型代表的分析,结合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提出新艺术运动对现代建筑的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继承发展借鉴作用 据新华网报道,位于哈尔滨市红军街85号的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的一部分2014年9月20日遭到拆除。被拆雨搭始建于1936年,这处钢结构雨搭是该建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遗存,国内外建筑专家到哈尔滨时对此处建筑都有很高的评价,这种风格这么大的雨搭在哈尔滨已难见到。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新艺术运动的重要现实意义,由此帮助新艺术运动的遗存摆脱被拆除的命运,同时也能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建设提供更好的借鉴作用。 1新艺术运动的发展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开始在19世纪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是工艺美术运动在法国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可分为直线风格和曲线风格,装饰上的风格和平面艺术的风格,并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 新艺术运动的大本营是法国。长长的类似植物枝条或茎干的曲线通常被认为是新艺术运动的典型特征,这个印象主要来自法国建筑师吉马尔德、比利时建筑师维克多·霍塔等人的作品。吉马尔德的巴黎地铁站入口到现在还留有几个,铁艺和玻璃的配合,给人以强烈的“新”的视觉冲击。吉马尔德的设计很好地实践勒一杜克的原则,建设纲领明确,新时代需要新形象。他向自然学习,认为植物的结构清晰,姿态舒展。洛可可时期就大量使用植物形象进行装饰,但都是局限在二维的平面里,新艺术运动不仅把这些形象从二维的平面中解放出来,还使它们恣意伸展,不再拘泥于对称的形态。更霞要的是,新艺术运动的大师们找到了合适的材料——铸铁,这是一种塑性很好的材料,强度也很高。因此构件的截面可以很小,材料的特性完全符合建设纲领的要求。纤细而自由的曲线,加上透明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4747606.html,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杨昊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的现状和发展---朗诗

建筑环境学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姓名:惠志豪 学号:1342405033

绿色建筑的现状和发展 ————以朗诗地产为例 惠志豪 摘要: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世界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发展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已经刻不容缓。发展绿色建筑是改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但是绿色建筑相关的法规制度、标准和技术支持还不健全。本文以朗诗地产为例,提出要明确绿色建筑的目标和基本标准,分析绿色建筑的现状,解读绿色建筑的内涵,指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色建筑;现状;发展;目标 Abstarct: In view of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energy and the consumption of global fossil fuel energy,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green buildings with low-energy consumption. Developing green building is the significant measure to change the way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ever, our regulations, standards and skills support relating to green buildings are not wholesome. This paper will take Landsea for example to come up with purposes and basic standards,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illustrate the meanings and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green buildings’development. Key words:Green building; situation; development; purpose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 叶涛涛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前言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

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

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继平 任泽杰

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关继平任泽杰 发表时间:2018-10-01T19:05:56.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关继平任泽杰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绿色建筑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滕州市远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枣庄 2775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绿色建筑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到建筑领域,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并且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绿色建筑;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1.1绿色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必然是造价高昂,具有一流的采光、采暖、通风设施,绿地面积大,然而绿色建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京津地区的四合院采取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方式,不仅符合当地夏季炎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冷空气的入侵,是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长江以南炎热多雨区,为了降温防暑,建造房屋时多采取屋檐出挑的开放式格局;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 窑洞,冬暖夏凉,是完美的零耗能建筑,并且单位面积上比现有高层建筑节能20%,造价低廉。因此,机械地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片面的引进国外高昂的绿色技术与产品,单纯采用高科技技术营造人造景观、创造舒适的室内空间并非真正的绿色建筑,只有节约非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协调统一,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1.2 绿色建筑局限于城市新建筑 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了城市建筑体系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系统,而对农村传统民居的研究比较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多集中在城市新建筑上。实际上,农村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广大乡村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的最佳利用,其中蕴涵着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如福建民居、吊脚楼、竹楼、蒙古包等,是零耗能绿色建筑的典范。在当初社会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我们的前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建筑文明,其中包含了典型的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精髓。 1.3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在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为迎合广大居民回归绿色田园生活的心态,许多建筑开发商在楼盘销售过程中打出“绿色”旗号,绿地景观中植树种草、造人工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然后就号称是“绿色建筑”。消费者在买房时,往往会被“绿色”吸引,住进去后却发现自己的住宅根本称不上是绿色建筑。实际上,绿地面积的多少并不是判别绿色建筑的主要指标。 1.4建筑节能主体不明晰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规划是政府的责任,与自身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必要了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标示,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购买而已。因此,实际上很多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把墙皮打掉,或者更换窗户,拆掉天花板,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千家万户,要让老百姓了解绿色建筑,纠正他们有绿地景观、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的错误观念。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百姓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只有有了健康的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2 绿色建筑技术要点 2.1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它主要涉及到建筑规划(选址、朝向、绿化、体型)、材料(如结构、墙体、门窗、屋顶与地面等)、建筑设计(自然通风、采光、日照、遮阳、立体绿化等)。维护结构的更新换代是其中一个重点。 2.2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主动式技术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在主动式技术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技术。其代表性的有光电幕墙(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建筑设备节能(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湖水源热泵、冰蓄能、LED 照明等)、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热)。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控制、低温辐射技术等 3 绿色建筑的对策 3.1土地和能源 节约土地与居住模式。“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因此,中国目前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居民大部分要居住在公寓式集合住宅楼内,而不会像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住在独立式或连排式的小住宅内。但是节约土地不仅仅是建筑物占地少,建筑密度大和人口密度大的问题,还需要从 “土地生态价值”方面来思考。中国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节约能源,花大力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能源与环境密切有关,考虑两者关系,必须兼顾国情,考虑国家利益。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多数城市,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燃煤。中国煤的储量大大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舍煤而改用油、气,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可以,一般城市,即使是大城市,也要慎改。 3.2建筑材料 (1)黏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低,但因为烧制黏土砖取土要毁坏耕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保护耕地非常重要和迫切,因此要限制和禁止实心黏土砖的使用。

新艺术运动中不同国家的运动特征

新艺术运动中不同国家的运动特征 法国: 1.艾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2.玻璃设计.流畅和不对称的造型,色彩丰富的精致的表面装饰。玻璃设计显示了对圆形的偏爱,线条运用和对花卉图案处理。 3.家具铁器上。作品融合了异国和传统的成分,包括新罗可可图案、日本风格和有机体形状,以及受自然启发的形状和装饰。其作品的构造和装饰表现了流畅的节奏,圆形轮廓和倾斜线条功能从属装饰的特点十分明显。eg“马若雷尔式”家具的美称。 4.珠宝方面。作品是娇柔豪华的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最好见证。大量运用来自自然的图案装饰,其中植物和昆虫图案最为常见,并且被处理成怪异的形式。材料的选择也极富想象,包括仿宝石、彩金、搪瓷、不规则珍珠和半透明角。它采用植物图案,用无金属底珐琅和淡水珍珠制成。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模仿植物的海贝的形状来处理,有机体和抽象形状混合景观。 5.法国的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洛可可线条亮色块粗犷字母。线条来勾勒物体与人物,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新艺术运动特点:曲线、自然形式、高度装饰化、平面效果 英国苏格兰 英国的新艺术设计活动主要限于苏格兰。建筑、室内、家具、玻璃和金属器皿等的设计方面形成苏格兰新艺术表现,即柔软的曲线和坚硬高雅的竖线交替运动的新表现,亦即设计史界所习称的“直线风格”。 主张直线、主张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计划,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主张相反。这种探索恰为机械化、批量化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喜欢使用简单的直线和黑、白的基本色彩。他将有机形态和几何形态混合采用,其简单而又具高度装饰意味的平面设计特征与奥地利分离派极为相似。 以麦金托希为代表的格拉斯哥设计风格,集中地反映在装饰内容和手法的运用上。具体而言,表面装饰遵循严格的线条图案——主要是常常以卵形告终的微曲竖线——以及格子和风格化的玫瑰形;配色柔和,主要限于淡橄榄色、淡紫色、乳白色、灰色和银白色构成的清淡优美的色彩;拉长的女子沉思形姿在他们的设计中也十分突出;装饰线条虽超起于稳定,但其视觉效果也不会变化,大多数表面图案抽象复杂,象征形态点缀其间,这些象征形态与大部分新艺术设计一样,沟通自然;曲弯的竖线与卵形和细胞形图案相同,风格化的叶子和玫瑰花苞赋予作品一种持续增长的活力情调 美国 像以重复线条图案而非仅仅靠黑白对比来建立纹理色调区,黑白被用来衬托彩色和装饰线条。玻璃设计的台灯——彩绘玻璃台灯,玻线条柔和、色彩富丽,能够很好地协调材质感和表现内容的关系,色彩效果强 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形式服

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要求愈加迫切。为提升绿色建筑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标签:绿色建筑;现状;发展前景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建筑不断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这给绿色建筑产业带来了较好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绿色建筑成本的把控,绿色建筑质量的保证方面都面临或多或少的难题。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绿色建筑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视度很高,强调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能源的利用。二是绿色建筑注重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拆卸的材料,最大强度地保护环境。三是绿色建筑更注重舒适度设计,从建筑物的朝向、采光、通风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严格把控,确保建筑物更适宜居住生活。 总之,绿色建筑强调以人为本,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绿色建筑充分展示了人、建筑、环境、科技和谐并存。它不仅从舒适度上满足了居住者,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大环境的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 (一)有利的政策法规 目前,国内的建筑发展正处于从追求建筑数量转变到建筑质量的转折期,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对绿色建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经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新版《标准》的评价指标,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二)建筑品质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在购房选择时,居民对于幸福感、舒适度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栋建筑的高大上,并不在于外表华丽的玻璃幕墙,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

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表。 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