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

蓝牙基带数据传输机理分析

摘要:对蓝牙协议体系中的基带数据传输机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对蓝牙技术做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在介绍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对蓝牙设备连接、数据传输和安全机制等内容做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蓝牙基带数据传输设备连接

蓝牙(Bluetooth)是一种新型、开放、低成本、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接技术,可取代短距离的电缆,实现话音和数据的无线传输。这种有效、廉价的无线连接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计算机及外设、移动电话、掌上电脑、信息家电等设备连接起来,在它可达到的范围内使各种信息化移动便携设备都能实现无缝资源共享,还可通过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与Internet连接,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无线传输。

蓝牙系统采用分散式(Scatter)结构,设备间以及从方式构成微微网(Piconet),支持点对点和点对多点通信。它采用GFSK调制,抗干扰性能好,通过快速跳频和短包技术来减少同频干扰,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使用的频段为无需申请许可的2.4GHz的ISM频段。

蓝牙协议从协议来源大致分为四部分:核心协议、电缆替代协议(RECOMM)、电路控制协议和选用协议。其中核心协议是蓝牙专利协议,完全由蓝牙SIG开发,包括基带协议(BB)、连接管理协议(LMP)、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以及服务发现协议(SDP)。蓝牙协议从体系结构又可分为底层硬件模块、中间协议层和高端应用层三大部分,其中链路管理层(LM)、基带(BB)和射频层(RF)构成蓝牙的底层模块。由此可见,基带层是蓝牙协议的重要组

成部分。本文主要对蓝牙技术中最重要的基带数据传输机理进行分析。

1 基带协议概述

图1给出蓝牙系统结构示意图。在蓝牙系统中,使用蓝牙技术将设备连接起来的网络称作微微网(Piconet),它由一个主节点(Master Unit)和多个从节点(Slave Unit)构成。主节点是微微网中用来同步其他节点的蓝牙设备,是连接过程的发起者,最多可与7个从节点同时维持连接。从节点是微微网中除主节点外的设备。两个或多个微微网可以连接组成散射网(Scatternet)。

图2给出蓝牙协议结构示意图。基带层位于蓝牙协议栈的蓝牙射频之上,并与射频层一起构成蓝牙的物理层。从本质上说,它作为一个链接控制器,描述了基带链路控制器的数字信号处理规范,并与链路管理器协同工作,负责执行象连接建立和功率控制等链路层的,如图3所示。基带收发器在跳频(频分)的同时将时间划分(时分),采用时分双工(TDD)工作方式(交替发送和接收),基带负责把数字信号写入并从收发器中读入数据。主要管理物理信道和链接,负责跳频选择和蓝牙数据及信息帧的传输、象误码纠错、数据白化、蓝牙安全等。基带也管理同步和异步链接,处理分组包,执行寻呼、查询来访及获取蓝牙设备等。在蓝牙基带协议中规定,蓝牙设备可以使用4种类型的地址用于同场合和状态。其中,48位的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IEEE802标准),是蓝牙设备连接过

程的唯一标准;3位的微微网激活节点地址AM_ADDR,用以标识微微网中激活成员,该地址3位全用作广播信息;8位的微微网休眠节点地址PM_ADDR,用以标识微微网中休眠的从节点。微微网接入地址AR_ADDR,分配给微微网中要启动唤醒过程的从节点。

当微微网主从节点通信时,彼此必须保持同步。同步所采用的时钟包括自身不调整也不关闭的本地设备时钟CLKN,微微网中主节点的系统时钟CLK以及为主节点时钟对从节点本地设备时钟进行周期更新以保持主从同步的补偿时钟CLKE。

与其它无线技术一样,蓝牙技术中微微网通过使用各种信道来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其中,物理信道表示在79个或者23个射频信道上跳变的伪随机跳频序列,每个微微网的跳频序列是唯一的,并且由主节点的蓝牙设备地址决定;此外,蓝牙有5种传送不同类型信息的逻辑信道,它们分别为:

(1) LC信道:控制信道,用来传送链路层控制信息;

(2) LMC信道:链接管理信道,用在链路层传送链接管理信息;

(3) UA信道:用户信道,用来传送异步的用户信息;

(4) UI信道:用户信道,用来传送等时的用户信息;

(5) US信道:用户信道,用来传送同步的用户信息。

在蓝牙系统中,主从节点以时分双工(TDD)机制轮流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在信道上又可划分为长度为625μs的时隙(Time Slot),并以微微网主节点时钟进行编号(0-2 27-1),主从节点分别在奇、偶时隙进行数据发送。

2 蓝牙数据传输

蓝牙支持电路和分组交换,数据以分组形式在信道中传输,并使用流控制来避免分组丢失和拥塞。为确保分组包数据正确传输,还进行数据的白化和纠错,下面分别对这些传输机制进行分析。

2.1 蓝牙分组

分组包数据可以包含话音、数据或两者兼有。分组包可以占用多个时隙(多时隙分组)并且可以在下一个时隙继续发送,净荷(Payload)也带有16位的错误校验识别和校验(CRC)。有5种普通的分组类型,4个SCO分组包和7个ACL 分组包。一般分组包格式如图4。

图3 基带层抽象

其中,接入码(Access code)用来定时同步、偏移补偿、寻呼和查询。蓝牙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接入码:

(1) 信道接入码(CAC):用来标识一个微微网;

(2) 设备接入码(DAC):用作设备寻呼和它的响应;

(3) 查询接入码(IAC):用作设备查询目的。

分组头(Header)包含6个字段,用于链路控制。其中AM_ADDR是激活成员地址,TYPE指明分组类型,FLOW用于ACL流量控制位,ARQN是分组包确认标识,SEQN用于分组重排的分组编号,HEC对分组头进行验。蓝牙使用快速、不编号的分组包确认方式,通过设置合适的ARQN值来区别确定是否接收到数据分组包。如果超时,则忽略这个分组包,继续发送下一个。

2.2 链接及流控制

蓝牙定义了两种链路类型,即面向连接的同步链路(SCO)和面向无连接的异步链路(ACL)。SCO链接是一个对称的主从节点之间点对点的同步链接,在预留的时间里发送SCO分组,属于电路交换,主要携带话音信息。主节点可同时支持3个SCO链接,从节点可同时支持2~3个链接SCO,SCO分组包不支持重传。SCO链路通过主节点LMP发送一个SCO建立消息来建立,该消息包含定时参数(Tsco和Dsco)。

ACL链接是为匹克网主节点在没有为SCO链接保留的时隙中,提供可以与

任何从节点进行异步或同步数据交换的机制。一对主从节点只可以维持一个

ACL链接。使用多个ACL分组时,蓝牙采用分组包重发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ACL分组不指定确定从节点时,被认为是广播分组,每个从节点都接收这

个分组。

蓝牙建议使用FIFO(先进先出)队列来实现ACL和SCO链接的发送和接收,链接管理器负责填充这些队列,而链接控制器负责自动清空队列。接收FIFO 队列已满时则使用流控制来避免分组丢失和拥塞。如果不能接收到数据,接收者的链接控制器发送一个STOP指令,并插入到返回的分组头(Header)中,并且FLOW位置1。当发送者接收到STOP指示,就冻结它的FIFO队列停止发送。

如果接收器已准备好,发送一个GO分组给发送方重新恢复数据传输,FLOW位置0。

2.3 数据同步、扰码和纠错

由于蓝牙设备发送器采用时分双工(TDD)工作机制,它必须以一种同步的方式来交替发送和接收数据。微微网通过主节点的系统时钟来实现同步,并决定其跳频序列中的相位。在微微网建立时,主节点的时钟传送给从节点,每个从点节给自己的本地时钟加上一个偏移量,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在微微同生存期内,主节点不会调整自己的系统时钟。为了与主节点的时钟匹配,从节点会偏移量进行周期的更新。蓝牙时钟应该至少具有312μs的分首辨率。主节点分组发送的平均定时与理想的625ms时隙相比,偏移不不能超过20ppm,抖动(Jitter)应该

少于1ms。

在分组数据送出去并且在FEC编码之前,分组头和净荷要进行扰码,使分组包随机化。接收数据分组包时,使用盯同的白化字进行去扰处理。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及系统抗干扰性,蓝牙数据传输机制采用三种纠错方式:1/3率FEC编码方式(即每一数据位重复3次)、冗余2/3率FEC编码方式(即用一个多项式发生器把10位码编码成15位码)以及数据自动请求重发方式(即发送方在收到接收方确认消息之前一直重发数据包,直到超时)。图4 蓝牙分组包格式

3 蓝牙设备连接

蓝牙链接控制器工作在两种主要状态:待令(Standby)和连接(Connection)。在蓝牙设备中,Standby是缺省的低功率状态,只运行本地时钟且不与任何其他设备交互。在连接状态,主节点和从节点能交换分组包进行通信,所以要实现蓝牙设备之间的互相,彼此必须先建立连接。由于蓝牙使用的ISM频带是对所有

无线电系统都开放的频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源,所以蓝牙采用分组包快速确认技术和跳频方案来确保链路和信道的稳定。在建立连接和通信过程中使用跳频序列作为物理信道,跳频选择就是选择通信的信道。

3.1 跳频选择

跳频技术把频带分成若干个跳频信道(Hop Channel)。无线电收发器按一定的码序列(以产生随机数的方式)不断地从一个信道跳到另一个信道,并且收发双方都按这个规律才能通信并同步。跳频的瞬时带宽很窄,通过扩频技术展成宽频带,使干扰的影响最小。当一个设备被激活时,该设备被分配32个跳频频点,以后该设备就在这些跳频点上接收和发送信息。通用跳频选择方案由两部分组成,即选择一个序列并在跳频频点上映射该序列。对于每一情况,都需要从-主和主-从两种跳频序列。蓝牙系统中使用的跳频序列有如下几种:

(1) 呼叫跳频序列:在呼叫(Page)状态使用;

(2) 呼叫应答序列:在呼叫应答(Page Response)状态使用;

(3) 查询序列:在查询(Inquiry)状态使用;

(4) 查询应答序列:在查询应答(Inquiry Response)状态使用;

(5) 信道跳频序列:在连接(Connection)状态使用。

3.2 蓝牙连接建立

从待令状态到连接状态的过程就是连接建立过程。通常来讲,两个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如下:

首先,主节点使用GIAC和DIAC来查询范围内的蓝牙设备(查询状态)。如果任何附近的蓝牙设备正在监听这些查询(查询扫描状态),就发送它的地址和时钟信息后,从节点可以开始监听来自主节点的寻呼消息(寻呼扫描),主节点在发现附近的设备之间可以寻呼这些设备(寻呼状态),建立链接。在寻呼扫描的从设备被这个主节点寻呼后,就会以DAC(设备访问码)来响应(Slave response substate)。主节点在接收到从节点的响应后,便可以以送主节点的实时时钟、BD_ADDR、BCH奇偶位和设备类(FHS分组包),最后在从节点已经接收到这个FHS分组之后,进入连接状态。具体过程如图5。

由图5可见,在蓝牙连接建立的呼个不同阶段,主节点和从节点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包括:

查询(Inquiry):查询是主节点用来查找可监视区域中的蓝牙设备,以便通过收集来自从节点响应查询消息中得到该节点的设备地址和时钟,查询过程使用IAC;

查询扫描(Inquiry Scan):蓝牙设备周期地监听来自其他设备的查询消息,以便自己能被发现。扫描过程中,设备可以监听普通查询接入码(GIAC)和特定查询接入码(DIAC);

查询响应(Inquiry response):从节点以FHS分组响应查询消息,它携带从节点的DAC、本地时钟等信息;

寻呼(Page):主节点通过在不同的跳频序列发送消息,来激活一个从节点并建立连接,寻呼过程使用DAC;

寻呼扫描(Page Scan):从节点周期性地在扫描窗间隔时间内唤醒自己,并监听自己的DAC,从节点每隔1.28s在这个扫描窗上根据寻呼跳频序列选择一个扫描频率;

从节点响应(Slave Response):从节点在寻呼扫描状态收到主节点对自己的寻呼消息即进入响应状态,响应主设备的寻呼消息;

主节点响应(Master Response):主节点在接收到从节点对它的寻呼消息的响应后,主节点发送一个FHS分组给从节点,如果从节点响应回答,主节点就进入连接状态。

3.3 连接状态

连接(connection)状态以主节点发送一个POLL分组开始,表示连接已经建立,此时分组包可以在主从节点之间来回发送。连接两端即主从节点都使用主节点的接入码和时钟,并且使用的跳频为信道跳频序列。即在连接建立后,主节点的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决定跳频序列和信道接入码。在连接状态的蓝牙设备,可以有以下几个子状态:

Active:在这个模式下,主从节点都分别在信道通过监听,发送和接收分组包,并彼此保持同步;

Sniff:在这个模式下,从节点可以暂时不支持ACL分组,也就是ACL链路进入低能源sleep模式,空出资源,使得象寻呼、扫描等活动、信道仍可用;

Park:当从节点不必介入微微网信道,但仍想与信道维持同步,它能进入park (休眠)模式,此时具有很少的活动而处于低耗模式,从节点放弃AM_ADDR,而使用PM_ADDR。

4 蓝牙完全机制

如果允许利用蓝牙技术来实现无锁门或者在超市自动买单,则蓝牙完全性非常重要。蓝牙协议为用户进行数据传输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安全机制。首先,蓝牙基带部分在物理层为用户提供保护和信息加密机制,而在链路层通过同等鉴权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加密。蓝牙设备在连接过程中采用查询/应答方式进行鉴权。一个设备发送一个口令或查询,而从设备则响应这个口令,这样可以防止盗用和误用。信息加密机制是在蓝牙设备连接建立后,采用序列密码加密算法对用户数据或信息进行加密,从而增加系统安全性。链路层共有四种参数来保证通信的安全,分别是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认证私钥、加密私钥和随机码RAND。如果用户有更高级别的保密要求,则可采用更为有效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完全机制。总之,蓝牙完全机制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当级别的完全保护。由于蓝牙完全是蓝牙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主要对蓝牙技术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基带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对蓝牙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蓝牙技术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家庭和办公室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家电,因此对蓝牙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我国人口密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感想

由于蓝牙是一种新型、开放、低成本、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接技术,所以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这篇文章主要对蓝牙技术中最重要的基带数据传输机理进行了分析。蓝牙系统采用分散式结构,设备间以及从方式构成微微网,支持点对点和点对多点通信。它采用GFSK调制,抗干扰性能好,通过快速跳频和短包技术来减少同频干扰,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

蓝牙传输中基带层是蓝牙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蓝牙协议栈的蓝牙射频之上,并与射频层一起构成蓝牙的物理层,作为一个链接控制器,描述了基带链路控制器的数字信号处理规范,并与链路管理器协同工作,负责执行象连接建立和功率控制等链路层的。微微网,它由一个主节点和多个从节点构成。两个或多个微微网可以连接组成散射网。当微微网主从节点通信时,彼此必须保持同步。与其它无线技术一样,蓝牙技术中微微网通过使用各种信道来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

蓝牙数据传输:蓝牙支持电路和分组交换,数据以分组形式在信道中传输,并使用流控制来避免分组丢失和拥塞。为确保分组包数据正确传输,还进行数据的白化和纠错。

蓝牙设备连接:蓝牙链接控制器工作在两种主要状态:待令和连接。在蓝牙设备中,只运行本地时钟且不与任何其他设备交互。在连接状态,主节点和从节点能交换分组包进行通信,所以要实现蓝牙设备之间的互相,彼此必须先建立连接。由于蓝牙使用的ISM频带是对所有无线电系统都开放的频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源,所以蓝牙采用分组包快速确认技术和跳频方案来确保链路和信道的稳定。在建立连接和通信过程中使用跳频序列作为物理信道,跳频选择就是选择通信的信道。

蓝牙完全机制:蓝牙协议为用户进行数据传输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安全机制。首先,蓝牙基带部分在物理层为用户提供保护和信息加密机制,而在链路层通过同等鉴权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加密。蓝牙设备在连接过程中采用查询/应答方式进行鉴权。一个设备发送一个口令或查询,而从设备则响应这个口令,这样可以防止盗用和误用。信息加密机制是在蓝牙设备连接建立后,采用序列密码加密算法对用户数据或信息进行加密,从而增加系统安全性。链路层共有四种参数来保证通信的安全。如果用户有更高级别的保密要求,则可采用更为有效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完全机制。

蓝牙技术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家庭和办公室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家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蓝牙技术的利用率会逐步提高,能够合理的运用这项技术,对经济建设会有很大的帮助。

网络基础 数据通信性能指标

网络基础 数据通信性能指标 数据通信是继电报、电话业务之后出现的第三大通信业务。它是一种包括科学计算机、过程控制、信息检索等内容的广义上的信息处理。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数据通信的相关技术,先让来了解一些相关概念。 1.数据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它涉及对事物的表示形式。通常数据指所有能够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的程序处理的符号介质的总称,也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 数据包括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种,其中模拟数据反映的是连续的值(如声音、视频、温度、压力等);数字数据反映的是离散的值(如整数、ASCII 文本等)。 2.信息 从广义上说,信息就是消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然而,还有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人类正通过各种手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发现它们。 由计算机产生的信息一般是数字、字母、符号的组合,为了传输这些信息,首先要将每一个字母、数字符号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代码来表示。另外,也可以说信息就是指数据的具体含义。 3.信号 信号是一种可以觉察的脉冲(如电压、电流、磁场强度等),通过它们能传达消息或信息。也可以说,信号是运载数据的工具,是数据的载体。从广义上讲,它包含光信号、声信号和电信号等。而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应用电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话网中的电流等等。 而在计算机领域,电信号还可以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其中,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号的幅度、或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如目前广播的声音信号,或图像信号等,如图3-1所示。 模拟信号波形-1 1 图3-1 模拟信号波形 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是一串电压脉冲序列。二进制码是一种数字信号,用两种不同的电平(高电平“1”和低电平“-1”)来表示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由于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因此易于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信道 信道是通信双方信号传输的通道,它以物理传输介质为基础。信号只有通过信道传输,才能够从信源到达信宿。在同一条传输介质上可以同时存在多条通道,即一条传输线路上可以有多个信道,实现数据传输。 其中,信源是指通信过程中,产生和发送信息的设备或计算机;信宿是指通信过程中,

移动数据通信网组网方案

2003年第2期广西通信技术2003年6月 移动数据通信网组网方案 方 万周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南宁办事处,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本文对MDCN网络组网需求进行了定义,同时也集中介绍了两种对MDCN网业务隔离的技术包括VLAN和基于MPLS2层/3层VPN方式,并简单说明了两种技术的实现方式和比较了其优缺点。 关键词:MDCN;VLAN;MPLSVPN;流量工程;组网;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545(2003)02-0026一04 一、MDCN的定义 移动通信公司除了移动业务不断的迅速扩展外,对公司内部管理结构也Et趋合理,运营方式也向着高质、高效的方向努力。因此移动通信公司需要一个运营支撑网络来支撑公司内部的专网如话务网络管理、办公室自动化网络、BOSS系统等,移动数据通信网络(MDCN)因而产生。MDCN必须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行维护管理效率。MDCN定位于为营业、计费、网管、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视频会议、客户服务,维护管理等提供信息传送的平台,同时还可能为远程教学、实时点播、内部网络电话等信息服务提供网络通道。 二、MDCN的组网需求 MDCN属电信级的网络,支持TMN(电信管理网)标准。MDCN应保证各应用系统的带宽需求,保证各应用系统的有效和安全隔离,同时也要提供灵活接入,保证通信服务质量和安全性。MDCN必须拥有QoS功能,能有效实现服务优先级区分,提供足够的网络资源给相应的服务类型,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实现如IPPBX、视频会议和远程教学等应用。 26 三、MDCN的组网结构 MDCN在一般的情况下可分为三级:省级MD—CN、地市级MDCN和县级MDCN三部分。 1.省级MDCN层网络 由省内骨干网各网络节点即设在省中心的网络节点和分布在各地市级网中心的网络节点组成。省内MDCN的骨干网由省中心负责管理,主要功能是为省级各业务系统与地市级相应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省级各业务系统与网元之间的联接提供信息传送通道。设在省中心的路由器设备与全国MDCN在该省的节点设备相联,因此也提供了省内MDCN层与全国MDCN层的衔接。 2.地市级MDCN层网络 由省内各本地市网中心负责管理,主要功能为本地级各业务系统与对应网元之间的联接提供信息传送通道,同时提供地市MDCN层与省内MDCN层的衔接。 3.县级MDCN层网络 由市级网络延伸至各个县,大的县由县网中心负责管理,个别小的县可由市级网中心负责管理。县级网络主要功能为本县级各业务系统与对应网元之间的连接提供信息传送通道,同时也提供县MD—CN层与市级MDCN层的衔接。  万方数据

数据通信原理复习题

数据通信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典型的数据终端设备()由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和()三部分构成。 2、数据通信系统根据处理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远程批量处理系统和分时处理系统三类。 3、如果串行传输的数据码流其速率为9600bit/s,那么8位并行数据传输线上的访问周期为()毫秒。 4、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a(t)通常是一个时间函数,它表示随机过程各个时刻数学期望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反映随机过程在时间上()的位置。 5、平稳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是与时间无关的常数,其平均功率有界,自相关函数仅与()有关,而与时间的起点无关。 6、数据传输是指在()上传输数据信号。 7、若利用话路信道300HZ~3400HZ来传输4QAM信号,如α=0,则其频带利用率为()bit/s·hz。 8、通常,在纠、检错编码中引入的监督码元越多,信道的()下降亦越快。 9、若要检出三个错码,则分组码的最小码距d min应( ). 10、一个完整的DTE/DCE接口标准应包括四个特性,其中()特性规定了接口中各条信号线的用途。 11、在面向字符的数据传输控制规程中,使用了10个传输控制字符,当以同步字符通信时,除了()字符允许使用外,其余9个传输控制字符都不允许在电文的标题和正文中出现。 12、报文的报头(或标题)包括发信站地址、()地址和其它辅助控制信息等。 13、在数据报方式中,每个节点都要对要转发的数据分组进行()选择。 14、根据OSI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主要用于()链路连接,实现无差错传输。 15、呼叫请求分组和呼叫接受分组传输时延之和,定义为()。 16、调制速率又称符号速率、( )、码速率( )等。 17、采用频率复用、乒乓法( )和()技术时,二线线路可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 18、在异步传输通信中,为可靠传送一个汉字( ),采用无校验方式,停止信号长度为一个码元。那么,其传输效率为()。 19、.散弹噪声的平均值为零,幅度的概率密度函数为()分布。 20、为了反映随机过程不同时刻之间的内在统计特性,采用()函数和相关函数R(t1,t2)。 21、通常把不搬移基带信号频谱的传输方式称为()。 22、在2PSK输出信号中存在倒相现象,其解决方法是采用()。 23、循环码任一许用码组经过()后所得到的码组仍为它的一许用码组。 24、(7,4)汉明码能检出()个错误。 25、.DTE与DCE的界面就是OSI参考模型中()层的接口。 26、CCITT(ITU-T)V.24建议中的()接口是DTE与调制解调器之间的接口。

移动网络通讯名词解释

移动网络通讯名词解释 刘耀光编著,李南山校补 (2009-04-22) 编号名词解释 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2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信息台 3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 4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 5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 6VLR(Visiting Location Register)访问位置寄存器 7AUC(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 8EIR(Equipment Identify Register)设备身份注册 9BC(Billing Center)计费中心 10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 11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GPRS服务支持节点 12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GPRS网关支持节点 13PCU(Packet Control Unit)分组控制单元 14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名称 15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16SMSC(Sort Message Serving Center)短信服务中心 17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解析系统 18SIM(Subscriber Identify Module)用户身份鉴定模块 19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电话交换网络 20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用陆地移动网 21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 22PDN(Public Data Network)公共数据网 23Gi Port Gi接口 GGSN与Internet接口24Gn Port Gn接口与PLMN之间的信令接口25Gs Port Gs接口 SGSN与MSC Server接口26Gr Port Gr接口 SGSN与HLR之间的接口27RADIUS(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 28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 29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无线标注语言 30EDGE(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 31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延 32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 33CS域 (Circuit SwitchedDomain)电路交换域 34PS域 (Package SwitchedDomain)分组交换域 35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频分双工 36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 1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

数据通信与网络答案20

CHAPTER 20 Network Layer: Internet Protocol Solutions to Odd-Numbered Review Questions and Exercises Review Questions 1.The delivery of a frame in the data link layer is node-to-node. The delivery of a packet at the network layer is host-to-host. 3.Each data link layer protocol has a limit on the size of the packet it can carry. When a datagram is encapsulated in a frame, the total size of the datagram must be less than this limit. Otherwise, the datagram must be fragmented. IPv4 allows fragmentation at the host and any router; IPv6 allows fragmentation only at the host. 5.Options can be used for network testing and debugging. We mentioned six options: no-operation, end-of-option, record-route, strict-source-route, loose- source-route, and timestamp. A no-operation option is a 1-byte option used as a filler between options. An end-of-option option is a 1-byte option used for padding at the end of the option field. A record-route option is used to record the Internet routers that handle the datagram. A strict-source-route option is used by the source to predetermine a route for the datagram. A loose-source-route option is similar to the strict source route, but it is less rigid. Each router in the list must be visited, but the datagram can visit other routers as well. A timestamp option is used to record the time of datagram processing by a router. 7.In IPv4, priority is handled by a field called service type (in the early interpreta- tion) or differential services (in the latest interpretation). In the former interpreta- tion, the three leftmost bits of this field define the priority or precedence; in the latter interpretation, the four leftmost bits of this field define the priority. In IPv6, the four-bit priority field handles two categories of traffic: congestion-controlled and noncongestion-controlled. 9.The checksum is eliminated in IPv6 because it is provided by upper-layer proto- cols; it is therefore not needed at this level. 1

数据通信原理综合练习题(通信工程)答案嵌入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业余教育)09年秋季学期《数据通信原理》综合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部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__中央计算机系统_、_数据终端设备_和__数据电路__ 三部分组成。 2、数据信号的基本传输方式有___基带传输___、___频带传输___和____数字数据传输___。 3、基带传输是______________不搬移基带信号频谱的传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带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滤波器的作用是_____限制信号频带并起波形形成作用______, 接收滤波器的作用是____滤除噪声和干扰并起波形形成作用________。 5、频带传输系统中接收带通的作用是___________除去信道中的带外噪声______________。 6、2DPSK的解调方法有________极性比较法_________和_____相位比较法_________两种。 7、数字数据传输的时分复用的方法有______比特交织_______和_______字符交织_______。 8、差错类型主要有___随机差错__和___突发差错____两种。 9、纠错编码按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的约束关系分有_____分组码____和_____卷积码_____。 10、数据交换的方式主要有__电路交换_、__报文交换__、___分组交换__和___帧方式___。 11、报文包括______报头________、______报文正文________和_______报尾____三个部分。 12、数据分组的传输方式有____数据报_____和____虚电路____。 13、虚电路有___ SVC ____和___PVC ___两种。 14、OSI参考模型中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__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拆除__、__差错控制__ 和___流量控制___等。 15、数据传输控制规程有__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___和__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_ 两种类型。 16、基本型控制规程规定了__________10个传输控制字符______________用于传输控制。 17、物理层接口规程描述了接口的______机械特性_________、_______电气特性_________、 ______功能特性______和______规程特性_______四种基本特性。

基于通信数据的移动用户行为分析

基于通信数据的移动用户行为分析 [摘要] 认为分析移动用户行为特征与分类,对移动应用个性化服务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国内电信运营商随机抽取某市一万移动用户一周的日志记录,其中含有4万余条通话记录和200余万条网络请求,每条请求包含对应的基站标号以及基站地理位置。本研究从消费能力、通话量、网络请求量、位移量四个维度从这批数据中提取14种基本特征指标。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将移动用户区分成规律通话型、随机上网型、居家节约型和随机高消费型等四类用户模型。 [关键词] 用户行为分析;移动用户研究;聚类分析;数据挖掘 [分类号] G35 1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终端大量普及于民众,也产生了大量用户信息记录,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了解移动用户行为与习惯特征的研究不断涌现。通过对移动用户的分析与了解,许多企业与政府部门可以依据结果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与应用方案。移动用户行为分析通常是指基于地理信息涉及用户访问网络、通话的行为规律与活动研究。电信运营商通过获取用户访问移动互联网、使用移动应用及通话的行为规律,能够有效地配置网络资源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近年来,针对桌面端日志挖掘的研究层出不穷,[15, 16, 17]都是针对桌面端web服务的后台日志挖掘入手,通过分析用户访问页面的占比、用户访问的页面顺序等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建模。而针对移动用户的行为分析研究则在很多方面借鉴了桌面端的研究,同时利用移动端设备的地理位置位置记录,挖掘出用户移动轨迹模式,找出轨迹中重要的位置并结合通信数据、互联网日志数据以及移动应用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分析挖掘移动用户的需求、行为、兴趣,甚至是通过预测用户的目的地、推测用户下一步即将到达的位置以便提供针对性的推荐服务[1, 13]。传统的移动用户轨迹分析,多数利用软件采集仿真数据,属于细时空粒度下的数据,即可以采集到用户一天中连续时间段的位置数据。Y.Zhu等作者着眼于用户位置数据中经常出现的地点,并根据出现时间来推测用户所处的位置是家还是公司[2]。此外,S.Akoush和A.Sameh则通过指定时间粒度,聚类用户在多日同一时间段的行动轨迹,利用稀疏数据拟合出用户在这时间段移动轨迹的目的[3]。研究用户的移动轨迹,实现预测用户下一步位置目的的方法,包括利用贝叶斯算法、聚类、数据挖掘方法等。实际上,电信运营商服务器上的数据是粗时间粒度的,唯有请求通信或上网时才会被记录,因此用户位置变化是不连贯的,具有随机性、稀疏性的特点,不能支持用户行为轨迹直接且连续的刻画描述。谭均元等人提出了生活熵概念作为用户移动轨迹规律程度的度量[4],采用了个人多天时段移动序列的算法来弥补实际数据的这种不足,即通过对多天数据的分析来获得更准确的用户移动轨迹。S.A.Shad则结合地理信息与用户提供的上下文语义信息来增加预测准确性[5]。梁鹏等作者则透过在WAP网关进行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和拟合,最后得到用户行为的统计性特征来建立用户行为

(完整word版)数据通信与网络重点总结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 第1章概述 1.以数字信号来传送消息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而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2.数据通信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 3.数据通信网络按照覆盖的物理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 4.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5.计算机网络已经历了由单一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6.计算机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三大组成要素),即①能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干主机;②由一些专用的通信处理机(即通信子网中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一个或数个通信子网;③为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或者通信子网中各个结点之间通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协议。 7.计算机网络按通信方式分为广播网络和点到点网络。 8.计算机网络主要性能指标,包括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和利用率。9.OSI模型有七个层次,分别是:(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运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 10.因特网使用的TCP/IP参考模型的四个层次是: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 11.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的语法定义了所交换信息的结构或格式;协议的语义定义了源端和目的端所要完成的操作。 12.服务指同一开放系统中某一层向它的上一层提供的操作,但不涉及这些操作的具体实现。13.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14.标准是由标准化组织、论坛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共同合作制订的。标准可分为两大类: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 一.数据通信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从系统设备级的构成出发,可以认为数据通信系统由下面三个子系统组成: (1)终端设备子系统,由数据终端设备及有关的传输控制设备组成。 (2)数据传输子系统,由传输信道和两端的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组成。 (3)数据处理子系统,指包括通信控制器在内的电子计算机。 二.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传输的数据具有顺序性,较适用于在一定时期内向同一地发送多个报文的场合;无连接服务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常被描述为“尽最大努力交付”或“尽力而为”,两个通信实体无需同时处于活跃状态。 无连接服务有三种类型:数据报、证实交付和请求回答。优点:灵活、方便。缺点: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和失序。 三.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较的优缺点。 答:优点: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设备易于集成,便于计算机处理等。缺点:占用较多的带宽,信道利用率低。

UART数据通信(发送模块部分)

UART数据通信 摘要:UART协议是数据通信及控制系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全双工串行数据传输协议,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有时并不使用UART的全部功能,只需将其核心功能集成即可。波特率发生器、接收器和发送器是UART的三个核心功能模块,本课程设计分成三部分,本人负责UART接受模块的设计和仿真,其余部分由另两位同学完成。本文使用Verilog语言对发送功能模块进行描述并加以整合,并利用Xilinx ISE 软件进行仿真,其结果完全符合UART协议的要求。 1.UART 数据通信协议的介绍 UART(即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是广泛使用的串行数据传输协议。UART允许在串行链路上进行全双工的通信。UART 通信接口简单,只需要两根线(本文只讨论两根线的情况,不涉及状态控制等信号) : tx 是UART 数据发送信号,rx 是UART 数据接收信号。 由于没有时钟信号作为采样信号,因此在UART 的串行数据中需要增加一些额外的信息,这些信息连同数据组成UART 的数据帧格式。UART 的数据帧格式是:起始位(值为0) 、数据位(可根据需要设置成6 ,......,9 或其他位数,数据位是低位在先、高位在后)、奇偶校验位(可根据需要设置成奇校验、偶校验或无校验,本章介绍的是无校验)、停止位(停止位可有1 ,......,2 位)0。UART 的具体数据帧格式如下图所示。 UART 数据帧格式 起始位的意义是提醒接收方数据即将到来,请做好接收数据的准备。 数据位是接收方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 奇偶校验位的意义是给接收方提供一种校验数据正确与否的方法和信息。这需要双方事先约定好是奇校验还是偶校验或者无校验。 停止位是提醒接收方数据已发送完毕,如果接收方按照UART 协议没有正常接收到停止位,则说明该帧数据不完整,可以判定数据无效。

数据通信专业试题及答案

联通数据通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论证考试试卷(数据) 姓名论证资格评分 一、填空题(总20分,每空0.5分) 1、网络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 }、{ }。 2、中国联通各级维护机构应按照{ }、{ }的原则,开展网络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和生产工作。 3、机房管理制度必须包括:{ }、{ }、{ }、{ }等。 4、集中监控中心应实行{ 7*24 }小时值班制。 5、故障处理流程由{ }、{ }、{ }、{ }四个步骤组成。 6、各级网络运行维护部门在处理业务故障时应以客户利益为先,故障发生后应依据“{ }、{ }”、“{ }、{ }”、“{ }、{ }”的原则,首先尽快恢复客户业务,然后尽快找出故障点,完成故障处理。 7、对于特别重大故障及重大故障,应立即逐级上报,{ }小时内报至总部运行维护部和当地政府通信主管部门 8、典型的七层OSI通信模型分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程}、{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

层}、{ 应用层};路由器、桥分别工作于{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层。 9、从体系结构来看,TCP/IP是OSI七层模型的简化,它分为四层:{ 网络接口层}、{ 网络层}、{ 传输层}、{ 应用层} 10、在TCP/IP网络中,常见的网络拓扑类型有{ 树} 、总线型、环型、{ 星} 。 11、每个IP地址的长度为{ 32 } 比特,由{ 4}个8位域组成。 12、中国联通IP承载网采用{ 接入}、{ 汇聚}、{ 骨干}三层网络结构 13、根据数据电路的传输能力,数据通信可以有{ 单工传输}、{ 半双工传输}、{ 全双工传输}三种通信方式 14、10Base2结构采用{ BNC }接头、每一区段最大传送距离是{ 185 }米,10BaseT结构采用{ RJ }接头、每一区段最大传送距离是{ 100 }米。15、在B类地址中,如果用8位作为子网屏蔽,则可有{ 254 }个子网,每个子网可有{ 354 }台主机。 16、TCP/IP规定,主机号各位全为‘1’的网间网地址用于{ 广播}。 17、防火墙一方面阻止来自{ 外网}对受保护网络的未授权或未验证的访问,另一方面允许{ 内网}进行Web访问或收发E-mail 等。 18、AAA是{ 授权}、{ 认证} 、{ 计费}的简称。 19、IEEE制定了三个局域网标准{ 802.1 },{ 802.2 }, { 802.3 },著名的以太网就是{ 802.3 }的一个典型产品。

自考 07025 数据通信与网络

高纲149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7025 数据通信与网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概念,对各个网络功能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通信规程,数据通信技术、广域网和局域网技术、以及网络应用技术和发展都作了详细介绍。配合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将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实现方法,加深学生对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网络应用技能。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体系机构的概念,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辅以精心设计跟踪实际应用的实验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后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通信基础内容和计算机网络部分的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较多,因此要强调基本概念,而不是过多地讲具体的计算网络中所使用的专用设备。 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应尽可能地掌握较新的内容。另外本课程工程性较强,学生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先修课程应涉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后继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路由与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为:本课程立足于理论,与实际环节紧密结合,需要更多关注各种网络应用及新技术。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之一是网络通信的有关技术,包括数据通信技术、数据编码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流量控制技术、差错控制技术;重点之二是五层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重点之三是局域网技术。 课程的次重点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对网络的组

网络中的数据通信

诸城一中高二信息技术教案 网络中的数据通信 教师寄语: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 【学习目标】 1.了解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 2.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3.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 【新课导入】 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由电话线、有线电视线、卫星和微波、无线电波及电视信号等组成的通信设施所传输的数据包围。计算机数据也是用这些通信设施传输数据,本节课我们学习通信设施的电缆和传输设备是如何传输计算机信息及在进行信息传输时必须使用的协议。 【自主学习】 一、研读课本P16—20,完成下列任务。 1.声波是一种__________信号,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2.电话就是将人的声音信号变换成__________之后来传送的,再通过逆转换装置将其转换为声音信号。 3.计算机是以数字信号来表示和贮存信息的,数字信号只有两种状态,数字上用___和_______表示。 4.说明字符“A”是如何传送的? 5.为什么计算机在拨号上网和远 程联机过程中使用MODEM? 调制: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调: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信道(channel)是通信双方之间 以传输介质为基础传递信号的_____________。

7.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例如:普通导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以及各种频段的无线电传播等)的不同,信道可以分为_______信道和________信道。 8.带宽与宽带各指什么? 带宽(bandwidth)是指通信信道的_____________。 宽带是具备较高通信速率和较高吞吐量的_____________。 9.解释说明“分组交换技术”。 【当堂练习】 1.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多台处于不同地域的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按一定的几何结构互相连接起来,在一定的通信协议的控制下能够进行_____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A.信息B.电压c.信件D.声音 2.以下_____不属于计算机网络基本功能: A.共享软件资源B.共享打印机等硬件资源C.网络视频会议D.货物运输3.以下不属于网络硬件的是_____。 A.交换机B.路由器C.中继器D.网络操作系统 4.网络可以按拓扑结构和覆盖范围分类,以下不属于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的是_____。 A.星型B.网状C.总线型D.局域网 5.Intemet是指_____。 A.国际互联网 B.局域网 C.校园网 D.邮电网 【当堂检测】 一、选择 1.关于搜索引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搜索引擎中,可以使用多个关键词组合进行搜索 B.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在因特网中搜索需要的信息 C.我们可以用搜索引擎来搜索需要的图片 D.搜索引擎是插在计算机主板上的硬件卡 2.因特网用户通过电子邮件_____。

浅析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输论文

浅析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输论文 一、引言 随着无线移动网络的广泛部署,互联网越来越触手可及,用户也日益重视网络服务体验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新兴Inter服务层出不穷,这些应用都要求网络环境不但高速而且稳定,比如实时语音通话、要求端到端的时延在几分之一秒内的视频应用。因此,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服务供应商都希望能够得知当前使用或提供的网络的性能状况。而且对于各大移动通信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实际用户感知的移动网络的性能并有计划的加强网络性能优化的研究。 二、移动通信网络简介 移动网络从1983年的1G模拟蜂窝网络开始,在1991年过渡到2G数字网络,xx年过渡到3G高速IP数据网络,xx年过渡到4G全IP数据网络;从开始仅有语音业务发展到现在以数据业务为主流[1]。移动终端从1983年诞生的第一台移动电话DynaTAC8000X发展到现在各种形式的智能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GSA (TheGlobalmobileSuppliersAssociation)的研究报告显示,xx年在111个国家中,LTE业务已被318家运营商推出;截至xx年3月

底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的LTE用户数达到了2.454亿[2]。移动通信沿着网络业务的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的宽带化和智能化的轨道快速发展,从第一代话音通信服务,到第二代话音和低速数据通信服务,到第三代信息通信服务,发展到 * 全IP数据服务,无线移动网络的速率越来越高、频带越来越宽。 三、移动通信数据传输协议 1、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RPS英文全称为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通过GSM网络中未被使用的TDMA信道,提供中速的数据传递,以封包(Packet)的形式来传输数据。GPRS 的传输速率为115kbps,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71.2kbps,处于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之间,也被称为2.5G。在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GSM网络中,分组交换的传输模式最先由GPRS技术引入,其实现只需要对相应的功能实体进行增加并部分改造现有的基站系统。分组交换模式中,只有在数据发送和接收期间才会占用信道资源,所以同一个无线信道可以被多个用户高效地共享,从而使信道利用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CDMA20001xRTT。CDMA2000英文全称为CodeDivisionMultipleAess2000,是一个3G移动通讯标准,是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TelemunicationUnion)的IMT-2000

北邮数据通信第一次作业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数据传送速率大于数据传信速率。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1章概述 学生答案: [B;] 标准答 案: B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2. 3.数据链路与数据电路是一回事。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1章概述 学生答案: [B;] 标准答 案: B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4. 5.国际电报2号码是5单位代码。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1章概述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6. 7.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数据终端设备一律是计算机。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1章概述 学生答案: [B;] 标准答 案: B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8. 9.数据通信系统中的DCE一律为调制解调器。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1章概述 学生答案: [B;] 标准答 案: B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10. 11.数字数据传输系统中主要采用X.51建议。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 学生答 案: [B;] 标准答案: B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12. 13.频带传输系统与基带传输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调制、解调器。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 学生答 案: [A;] 标准答案: A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14. 15.数字调制中频带利用率最高的是正交调幅。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 学生答 [A;]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16. 17.数字调频的频带利用率最低。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 学生答 [A;]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18. 19.四相数字调相与4QAM的矢量图一样,所以它们是一回事。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 B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20.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数据通信系统符号速率为4800Bd,M=16时数据传信速率为 A.4800bit/s

移动数据通信技术概述

移动数据通信讲座 第一讲移动数据通信技术概述 张力军 (南京邮电学院南京210003)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移动数据通信和移动数据网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核心技术、业务和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移动数据通信移动数据网移动数据业务移动IP 服务质量移动互联网 一、什么是移动数据通信 1. 移动通信网与移动数据网 近十多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网已实现从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转换。移动通信网与固定通信网一样,不论从用户对业务的需求,还是从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以及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商来看,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可以将后两个层次的业务通称为移动数据业务,例如,短消息,传真、电子邮件、文件、图像、浏览网页等。能为用户提供移动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网,又可称为移动数据网。也有专门提供移动数据业务而不提供语音业务的,称为专用移动数据网(或简称为移动数据网,或无线分组数据网)。随着技术的发展,语音和视频等实时业务将完全以分组数据的形式传送,那时,移动通信网也就完全变成了移动数据网。 2. 移动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 这两个术语的含义比较相近,但有一定的区别。它们共同点在于数据通信都是通过无线信道和网络进行的,而主要区别就在于“移动”与“无线”二词。“移动”一词表示通信终端的三种运动状态:归属区静止、运动和漫游(访问区静止),实际上“移动”主要是指“运动和漫游”这两种状态。因此,“移动数据通信”就是指终端在三种运动状态下都能进行数据通信。而“无线数据通信”一词主要含义是指在静止状态进行数据通信,但如果无线网络能提供漫游服务,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无线数据通信”也是“移动数据通信”。能提供无线数据通信最典型的例子是无线局域网(WLAN)。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逐步演进和相互融合,传统的无线数据网也能支持终端在运动状态下进行数据通信。那时,无线数据通信与移动数据通信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目前,如果分析和讨论的问题不涉及终端是否在运动中,只要不影响问题的实质,人们也常将这两种术语混用。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课后习题(人民邮电出版社 邢彦辰)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填空题 1.计算机、通信 2.FEP、CCP 3.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和均衡负荷、提高安全可靠性 4.资源、通信 5.ARPA 6.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7.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8.总线、星型、树型、环型、网状 二、选择题 1.D 2.C 3.A4.A5.B 6.B 三、判断题 1.×2.√3.√4.× 四、简答题 1.(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2)多主机互联的网络阶段;(3)开放式标准化计算机网络阶段;(4)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阶段 2.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把地理上分散的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互操作和协同工作的系统。 3.(1)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与子课题研究内容的描述;(2)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两级网络结构的概念;(3)研究了报文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法;(4)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与协议体系;(5)促进了TCP/IP 协议的发展。 4.虽然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结构、具体用途和信息传输方式等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可靠性、独立性、高效性、扩充性、透明性、可控性和廉价性等几个方面。 5.典型的计算机网络在逻辑上可分为两个子网,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的,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资源子网由主机、用户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通信子网由专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与其它通信设备组成。 6.(1)主体设备;(2)联接设备;(3)预处理设备;(4)信道。 7.(1)按照网络的数据交换方式划分,主要的交换方法有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交换网、A TM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2)按照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3)按照网络的物理信道媒体划分,可分为双绞线网络、同轴电缆网络、光纤网络、微波网络、卫星网络等;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划分,可分为总线型网络、环形型网络、星型网络、树型网络和网状型网络等;(5)按照网络应用范围和管理性质划分,可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两大类。 8.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一个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互连的几何构形,它可以表示出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的网络配置和互相之间的连接。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